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社區親子小屋育兒成長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社區親子小屋育兒成長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4-08-09 14:13:27

① 丹麥:一個童話國度孩子的教育

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安徒生和他的童話享譽世界,丹麥如同一個童話的國度也為世人廣為周知。童話中的魚美人、丑小鴨、拇指姑娘等都是中國人所熟知和喜愛的。近幾十年又有樂高、嘉士伯等進入了國人的日常生活。


2018年我有幸參加了「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第二期培訓項目,成為其中一員,在丹麥生活了兩周,通過講座和學習討論、參觀、現場考察,以及實地操作等活動,包括與家長溝通,對丹麥的文化及其幼兒教育有了一些了解。兩周盡管短暫,但所見所聞很多事物令人感到驚奇、震撼,獨特的體驗式學習,以及所有參與者共同經歷的學習生活也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一、

丹麥:一個童話國度




當飛機在哥本哈根落地,我們一行等候大巴來接時,就被機場迎來送往的一幕所感動,很多是舉著鮮花接機的,也有的是家人帶著孩子。接到期盼的親朋相擁而上,令人感到這是個溫暖的國度,丹麥人注重親情也可見一斑。在丹麥,很多聚會活動、音樂會或是飯店進餐常常會點上蠟燭,營造美好溫馨的氛圍,因而蠟燭的生產和消費占據世界第一。


從哥本哈根到目的地北菲因島,以及去歐登塞市及周邊的小鎮,途中大片的原野農田,高屋頂的童話小屋、城堡,讓人感覺這里簡直是童話的國度。位於北歐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一年中6個月的冬季,多陰雨大風而少晴——我們在的兩周之內,僅4天放晴的日子,而且海洋性氣候,天空常常風雲變幻、神秘莫測------置身其中,令人遐想連篇。這樣看來,丹麥之所以會出現安徒生和他的童話應該不是偶然的。


歐登塞市是丹麥第三大城市,是安徒生的出生地和家鄉。走在街道上,兩旁的建築和店面大多建於數百年前,令人感到 歷史 深厚。這里到處是安徒生的塑像,以及他童話中場景和角色的雕塑,如打火匣中的士兵、拇指姑娘從花朵跳出……


丹麥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度,幸福指數在156個國家排名中首屈一指。丹麥人在一個資源並不富足地方建設了經濟發達的國家,令人刮目相看。丹麥是農業和畜產大國,食物自給率為300%,清潔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達到43%。高福利制度來自於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政府財政會對一些特別需要幫助的弱勢人群給予更多傾斜。


丹麥高等教育入學率不如日本,但這個僅有570萬人口的國家卻出了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丹麥對個體的尊重,多樣化選擇、以人為本的教育和民主 社會 制度,鼓勵思想獨立,因而不難理解為何這個國度極具創造力。「HYGGE」是丹麥一個特別的詞彙,在其他語言中很難找到確切的表達,大致意思是自在、舒適,又有與人相聚的快樂之意。丹麥人認為幸福和美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


民眾學校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丹麥文化。這是自19世紀40年代基於格隆維思想創立的,目的是幫助農民學會民主,來行使自己的權利。民眾學校的出現也與生產方式的變化有關,農民在長達6個月的冬季學習知識,從而聯合起來建立農業合作社,改進生產和銷售方式,推動民主的實施。民眾學校的教育是從底層開始建立的。尊重每一個普通人,尊重每個人他本身是誰,尊重他們的人生經驗,基於這一點幫助他們提升,通過對話去學習。




我們所在的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就設在北菲因民眾學校——一所簡朴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在這里我們有機會很好地體驗了一把丹麥文化。這種文化是自下而上生長起來的。在丹麥,普通人能夠發聲,不同的聲音可自由地表達, 社會 階層分化情況比較弱。


丹麥每年都有慈善周開展各種募捐慈善活動。為 社會 公共事務和需要幫助的人群服務的社團和志願者也很多,至少有80%丹麥人參與志願者活動。福利性 社會 讓人們有了存在感之後,想的是回饋 社會 ,為別人做事,自我滿足感更強。由此也能看到丹麥國民單純、善良、正義和真誠, 社會 和平安寧。


二、

丹麥的幼兒教育




丹麥的第一所 社會 公共幼教機構出現在1901年,是一對夫婦興建的半日的幼兒園。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國家的公共事業。至今,2~5歲兒童入園率達到96%。


丹麥的幼兒園稱作」Day Care」,是對幼兒兼有看護和教育的機構,屬非學校教育系統,更強調照顧孩子的生活,具福利性、服務性。 有學者這樣定義幼兒園:兒童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參與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這里沒有傳統的課程,不分學科,孩子的任務就是玩,可以參與不同的活動,在玩中學。



1.幼兒園的主要類型


幼教機構按收托孩子的年齡分為三類:面向小嬰兒的托兒所、3~5歲的幼兒園,以及混合年齡的幼兒園,以後者居多。根據不同的舉辦方也有三種類型,即公辦的、私立的,以及介於二者之間的「合作幼兒園」或稱民間自辦園。 三者之中,大量的是由民間興辦家長參與的幼教機構,由董事會自主管理。


在丹麥,每個孩子自出生,國家就給錢,這錢會一直跟著孩子走,是 社會 福利的一部分。公辦的通常是地方政府舉辦,是免費的;私立的則需要多付費;民間自辦園則付費較少,其經費來源政府與家長的比例為70:30。


家長選擇後兩者意味著能夠更多參與教育和管理,辦自己滿意的幼兒園 。 向我們講解的一位男性副園長就是由有家長參與的董事會考察聘任的。此外,還存在著家庭托兒所,家長在養育自己孩子的同時向周邊社區提供 育兒 服務,多收托幾個孩子,政府給予照料者工資報酬等。


幼兒園是根據公眾需求開設的。每周幼兒園開園時間為40-60小時。幼兒園作息以某園為例,6:30開門並提供早餐,為有需求的雙職工服務;8:00-9:00大多孩子入園,開展各種活動,內容會根據每月或每周的主題而進行調整;11:00午餐;12:00戶外 游戲 和運動;14:00大廳集合,老師與孩子進行不同類型的一些小話題,包括聽、說和吸收知識方面;15:00工作坊活動,有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等;17:00離園。


2.幼兒園的建築及園舍設施


在丹麥,我們有機會探訪了5所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全部融於社區生活之中,感覺完全不起眼,大門以及園內設施非常簡易和普通,與周圍街區環境沒有什麼大的差異。如魔笛幼兒園就是個柵欄門,幼兒園名稱的標識則為一正方形的圖畫牌。


丹麥幼兒園大多非常自然樸素,完全沒有任何鮮艷突出,五光十色等。 丹麥幼兒園一般是平房,頂多兩層,戶外設施常常與自然環境順勢而為,形成一體。設施場地是原生態的,大量的是用原木製成的,有樹屋,滑梯就在小山坡上,沙箱、鞦韆、平衡木: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趣,讓孩子喜歡玩,並且具有冒險性、挑戰性。


由於常常陰雨,有的園在室內也有供小孩子爬和滑的簡易墊子,以及感統設施等。


幼兒園中無論戶外還是室內,常常為孩子設置有專門由他們享用的充滿神秘感的小屋、城堡或其他有意思的去處,如一張舊的大櫃變幻成為通往「森林」的大門,戶外大樹中間的小屋聯通索橋……



3.幼兒園的目標和教學內容


丹麥幼兒園有六大目標:個體技能、社交能力和包容性、語言發展、身體和運動、自然和自然現象、文化表現形式和價值,這六個方面綜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實施分科教學的課程。


「丹麥幼教模式就是玩」,成人要幫助和支持孩子玩,在玩中學習。幼兒園要讓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每天很多時間是在戶外玩,他們要自己穿衣外出,自己決定玩什麼,如有玩沙、玩泥的,騎車、爬樹的:多是自由散漫地玩,沒有統一的上課。


我們去一所幼兒園的時間大致是中午1點,小嬰兒正在戶外午睡。交流中,園長表示,孩子在戶外睡眠可以聽到鳥鳴,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為什麼不呢?有人質疑這樣做的依據,回答是這是丹麥人的生活習慣使然,是常識。


在幼兒園,通常沒有統一的排隊,沒有統一起床時間,而是誰先睡醒先起來,先換好衣服的就先出去玩。即使刮風下雨,孩子也會去戶外玩,丹麥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天氣不是問題,穿合適的衣服就可以」。這里不是成人在做選擇,而是從孩子出發,從有益於他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考慮。


老師不是自己想當然,而是要不斷地揣摩孩子,「把自己當成孩子」,了解什麼是他們最需要的。 課程多是生成的,不是預設的。老師要有好奇心,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要讓孩子遇到對他們充滿興趣和關心的人。幼兒園要讓孩子接觸多樣化的內容和形式,包括足療、骨頭小人——幫助孩子做好准備去上學,參與 社會 生活。


我們看到的老師是與孩子一起生活的態度平和親切的成年人。 有這樣一些細節,如,老師把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孩子抱在懷里安撫他;一位老師把孩子舉高高如同親子之間的親密行為。這里的教育自然而然了無痕跡,多為不教而教。


4.一場「幻想之旅」的情景劇


在丹麥幼兒園常常能夠看到安徒生童話故事及其中的角色、場景,安徒生一直沒有走遠,就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如魔笛幼兒園設有豌豆公主的場景,很多幼兒園進行安徒生童話戲劇的表演活動。我們觀摩了一場由孩子自發地根據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依原有故事即興表演的「幻想之旅」,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理念有了真切的感悟。


所謂 「幻想之旅」即沒有任何事先設計好的主題、角色與情節,完全由孩子們即興創造。老師先讓每個孩子說他想讓自己成為什麼即扮演什麼,有的說自己是國王或王後、公主,有的說自己是美人魚,有的說自己是貓咪……還有樂高的國王、骨頭小人等,老師大致與孩子溝通了各自居住的地方,如王宮城堡即室內一邊的沙發,海邊則為對面的一塊毯子等。


表演開始,老師和孩子是一邊演一邊編情節,結果往往是不確定的。老師的作用是提問啟發孩子的想像,或是串場引導,推動故事的展開和延續,促使幾個角色或場景間發生關系。



整個過程體現了玩中學,孩子們運用已有知識經驗並展開驚人的想像;在表演中了解行為界限 ——小貓不能跑到水裡;又在與人交往中讀懂他人的情緒意願,以及矛盾沖突的解決。這些都不是成人能夠通過說教告訴給孩子的。


表演沒有排練,也無特意設置物質設施,或專門的場景布置。活動不是著重結果而是過程導向,孩子全部參與在情境之中,學習和享受過程 , 大家都非常舒服開心,最後隨著故事的開展,在老師建議下孩子們自然地一起唱起歌來,在歌聲中結束表演。這樣的表演或許可以稱之為「開心之旅」。而且以上所及有關社交能力、語言發展、身體運動及文化表現等目標通過表演 游戲 得到實施。


三、

再讀安徒生




說起安徒生,國人都知道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兒童文學界通常會參加每兩年一次的國際安徒生獎(1956年設立),安徒生在中國的影響局限於這樣狹窄的范圍,不得不說是很遺憾的。



如,《皇帝的新衣》以孩子般的真誠反襯成人的虛偽,又提倡打破常規,注重孩子擁有書本之外的能力等等,雖歷經數百年至今光彩依舊。國人需要再讀安徒生,獲得人生啟迪,發掘和拓展其普世文化價值和精神,為我所用,為當下喧囂功利的 社會 注入一支清新劑。中國有價值的傳統文化也應得到很好地傳承和發揚,要增強 歷史 感。



1.讓孩子成為孩子


在丹麥幼兒園感受最深的就是這里的孩子像孩子,他們稚拙、真實,天性盡顯,孩子的一日生活就是玩,各種玩,自由地玩 。 來自於自然的孩子最喜愛在戶外玩,爬高、玩泥、騎車,甚至於在地上爬著玩,有句話「孩子越臟越快樂」,又「天氣不是問題」,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幾乎成為 社會 共識。


孩子在自然中身體會增進感受天氣溫度的能力,增強體溫調節力,同時獲得多種感知甚至體驗驚險,如泥和沙的性質——而我們則更多是成人自己覺得臟,覺得冷,或是有危險,因而限制孩子的行為,也剝奪了他們的成長。在幼兒園看到的場景:幾個換好衣服的孩子爬上山坡,排在第一個的男孩從山頂上的滑梯滑下來並得意地向我們揮手;一位媽媽接孩子離園,走出大門幾步,小不點折回去,在門口的小水窪處蹚水玩。


2.生活比天大


丹麥明確幼兒園屬於非學校系統,不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我們卻將其納入基礎教育,再來管制監控幼兒園不能教知識,批評小學化?定位錯誤必然人為地製造出問題。




在丹麥,幼兒園就像是孩子的另一個家,是他們生活和 游戲 並得到簡單快樂的地方。


3.尊重個體接納差異



尊重個體也意味著接納差異。要了解每個人是不同的,尊重他的選擇。孩子也要既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



又如孩子在敲擊器樂演奏時,不是注重技巧,而是強調規則,要伴隨音樂該起則起該止則止,孩子要能夠根據提示分別演奏不同的打擊樂器,從而在參與活動和共同生活中,了解和遵守行為界限,建立必要的秩序。


4.教育是點亮而非改變


「教育是點亮而非改變」,背後是對人的尊重。點亮即讓從個體從內心產生動力,人要在自己認知基礎上做自己。 「對話」是丹麥的關鍵詞: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要在交往中通過對話去學習,強調相互的學習影響,而非單向度給予或改變(是with非to)。 「老師站在前面,並不意味著權威,人人都可以質疑」這些均為丹麥文化


幼兒園老師和孩子之間也不是居高臨下地教導服從的關系,雙方是平等的一員,教育對象不是被動的,不是以我即教師為中心去灌輸,而是引導啟發,激發孩子發展的內在動力。師生之間、孩子之間應建立安全平等的交流方式。


丹麥幼兒園的老師擁有教育自主權,能夠自己做判斷和決策 老師要創造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讓他們感到安全而又具有挑戰性。這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而常常要「把自己當成孩子,不斷去探求孩子的需要是什麼」



幼兒園也有教研,老師之間相互平等的交流對話,或是定期開展園所教研。幼兒園教師更多是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自我激勵,而不是靠外在的評優、上等級。幼兒園如同一個大家庭,大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相互理解信任,彼此之間的關系真誠、簡單。 家園之間關系也比較和諧,如孩子發生意外傷害多會得到家長的理解,而非矛盾升級造成對孩子的再次傷害 「成人快樂了,孩子才能快樂」


總之, 在丹麥考察幼兒教育,看到孩子就像孩子,幼兒園也是幼兒園應有的樣子 。 中國幼教也需要回歸本源——生活、簡單、自然和安寧,回到久違了的樸素常識。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行政對幼兒教育放權,對教師放權,同時下大力氣增進服務和重建信任;教師即每一個教育者個體更需要增強主體意識,要覺醒和點亮自己,拒絕抱怨和苟且,本著應有的教育良知做教育。



教師是直接接觸孩子和家長的人,是每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謂「教師是最後一公里」,這意味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包括政策如何,都要通過教師而發揮作用。因而教師務必從自己、從當下做起,抱有童心和激情,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