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簡答題匯總,教育學理論基礎知識題庫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
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300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學不跛等」、「不踩陵節而施」(體現了漸進的教育原則);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啟發性教學原則); 「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
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辦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
6、美國布魯姆《教族氏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著作有《活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網路全書》之稱。
8、教育概念:廣義上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的學校教育偏義是指思想道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是: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0755-79000 );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貫徹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但環境決定論又錯了。 因為,人受環境的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 向高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兆轎散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考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考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最早於1912年提出美育,主張「以宗教取代美育」。
18、美育任務(1)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的知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任務: (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 )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全部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保證的國民教育。
義務教育是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特點: (1)復雜性、創造性; )2)時間連續性、空間廣度延性; )3)長期性、間接性;4 )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 (1)尊師愛生; )2)民主平等(3)教育長久。
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水平。
27、教育是師生共同組成的傳播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教育永遠是教育性的。
教育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育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承擔替工。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制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理論聯系實際; 穩定性與時代性的結合:系統性與可接受性的結合。
32、知識不等於智能,掌握知識的多寡並不表明智能發展的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將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學習動帆絕機;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中心環節;(4)強化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教學原則: (1)科學性和教育性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㈡ 2021下半年教資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匯總
教育知識與能力主要分為8章內容,分別是: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德育以及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下面整理了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考點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考點2:教育與人的發展
(1)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論)、格賽爾(成熟機制對於人的影響)。
(2)外鑠論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惡論)、洛克、華生。
(3)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學校教育、主觀能動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差異性。
考點3: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圖、塗爾干、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孔德。
(2)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盧梭、裴斯泰洛奇、馬斯洛咐橋、羅傑斯、福祿貝爾等。
(3)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杜威
考點4:課程的類型
(1)學科課程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活動課程主要是學習直接經驗。
(2)小學主要是綜合課程,初中採用綜合和分科並舉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課程。
(3)國家課程是一級課程。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校本課程是三級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5)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6)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考點5:泰勒課程設計模式(目標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即:(1)確定課程目標; (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考點6:課程內容的文本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問題;
(2)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3)教材:根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編制的、直接用於教和學的書籍與工具。
考點7:新課程改革
(1)理論基礎:人本主義思潮、建構主義思潮和多元智能理論
(2)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總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4)具體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
考點8: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
(2)上課
(3)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4)課外輔導
(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考點9: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形結合
考點10:教學原則
(1)直觀性原則: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蘇格拉底:助產術;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學記》:不陵節而施。
(5)因材施教原則:孔子、朱熹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馬克思主義
(7)量力性原則: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做顫至而如從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馬克思主義
考點11: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法
考點12: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點:
(1)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不足之處:
(1)不利於因材施教;
(2)不利於學生獨立性與純簡敗自主性的培養;
(3)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考點13: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范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2)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性。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考點14:問題解決
(1)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
(2)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問題的特徵、定勢、功能固著、原型啟發和個體相關因素
(3)問題解決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順向推理、反向推理和爬山法
考點15: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包括強化、消退、懲罰。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又稱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正強化通過呈現某種刺激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負強化通過中止某種(討厭的)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後,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稱之為消退。
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考點16: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可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其中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1)復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具體包括記憶術、做筆記、提問、生成性學習和運用背景知識,聯系客觀實際。
(3)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包括歸類策略和綱要策略。
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學業求助策略等。
考點17: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是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2)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3)指導實踐法也稱實際鍛煉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5)品德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6)品德修養指導法也稱個人修養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