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幼兒園海洋知識及主要內容
擴展閱讀
兒童切除闌尾炎多久能好 2024-11-28 12:12:58
兒童肺經郁熱有哪些症狀 2024-11-28 12:03:09

幼兒園海洋知識及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4-05-08 11:43:02

❶ 大海的基本常識

1、海水的顏色:藍色。

2、海水是鹹的:大大小小的河流經陸地時,從岩石和泥土中吸取了大量的鹽,並把這些鹽帶入海中。所以海水就是鹹的。

3、為什麼海會團遲手起波浪:波浪是受風力、海底地震或月亮與太陽的吸引力的影響而產生的。

4、海洋很大:如果把地球表面分為四份,那麼有三份都被海水覆蓋著,只有一份是陸地。

❷ 鏈夊叧澶ф搗鐨勭煡璇嗘湁鍝浜

1銆佹磱嫻佹搗媧嬫繁搴︼細嫻鋒磱騫沖潎娣卞害綰︿負3.7鍏閲屻備粠涓鑸娣100-200綾崇殑澶ч檰媯氬潯鎶樺紑濮嬶紝澶ч檰鍧′竴璺闄嶄負騫塊様鐨勬繁嫻峰鉤鍘熴傜害鏈75%鐨勬搗搴婃繁搴﹀湪3-6鍏閲岄棿錛屽彧鏈夌害1%鐨勬繁搴︽洿娣便傛渶娣辯殑姘村煙鍒嗗竷鍦ㄨ緝紿勭殑嫻鋒矡涓錛屽叾涓澶ч儴鍒嗕笌澶騫蟲磱宀涘姬鏈夊叧錛岀洰鍓嶅凡鐭ユ渶娣辯殑鏄椹閲屼簹綰蟲搗娌熺殑11034綾熾
2銆佹搗鐨勭壒寰侊細澶ф搗鐨勮稿氶噸瑕佺壒寰佺殕鐢辨搗姘寸殑娓╁害鍜岀洂搴﹀喅瀹氾紝姝ゅ栧啀鍔犱笂鍘嬪姏錛屼究鍐沖畾浜嗘搗姘寸殑瀵嗗害銆傛搗姘寸殑鐑閲忎富瑕佹潵鑷鍏惰〃闈㈠惛鏀剁殑澶闃寵兘錛岃岃〃闈㈢殑姘存俯浼氶殢綰搴︿笉鍚岃屾湁鏄庢樉鐨勫樊寮傘備絾琛ㄩ潰娓╁害鐨勫垎甯冨嵈鏄庢樉鍙楀埌琛ㄥ眰媧嬫祦鐨勭儹浼犲間互鍙婅稿傛穠鍗囨祦絳夊叾瀹冨尯鍩熸х壒寰佷箣褰卞搷錛屽箍闃旀搗媧嬬殑娓╁害浠庝笉鍒-1鈩冪洿鍒28鈩冿紙30鍀82_錛変笉絳夈
3銆佸ぇ嫻蜂腑鐨勭墿璐錛氭搗姘村惈鏈夊悇寮忓悇鏍鋒憾瑙g殑鏃犳満鐗╋紝鏈夋満鐗╋紝姘斾綋鍜屾湁鏈虹墿銆傞櫎浜嗕互涓婃憾瑙f垚鍒嗭紝瀹冭繕鍚鏈夋偓嫻寰綺掔墿璐錛堝傛誕娓哥敓鐗╋級銆傞櫎浜嗘按涔嬪栵紝鏈涓板瘜鐨勬棤鏈烘垚鍒嗕緷搴忎負姘鍖栫墿銆侀挔銆佺~閰哥洂銆侀晛銆侀挋銆侀捑鍜岄噸紕抽吀鐩愮瓑銆

❸ 你知道有關海洋的哪些知識

海洋是指地球上廣大而連續的鹹水水體的總體,起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水球」。 海洋知識 最淡的海 波羅的海 最深的海 白令海 最大的海 珊瑚海 最淺的海 亞速海 最小的海 馬爾馬拉海 最熱的海 紅海1.海水所含的元素超過了人體吸收的限度所以不能喝 2.科學家認為,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於大陸板塊運動或全球氣候的冷暖變化引起的 3.海洋中容納有巨大的熱量,在不斷與外界交換和傳輸自身熱量的過程中,對大陸的 候起到了調節作用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和轉運系統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於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海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平坦的,有陡峭的,有堅硬的岩石岸,也有松軟的泥砂岸。根據其形成動力,氣候等原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冰磧——冰蝕海岸,構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幾種海岸。 海水的物理特性 海洋之所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環境系統,與海水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海水首先是水,因為就大多數海水而言,其鹽度在32~35‰之間,平均值接近35‰。這個事實表明海水中純水占絕大部分,因此海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很相似。而且這也說明為什麼海洋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淡水庫」。 與其他液體相比,水有許多明顯的異常性。蒸發成汽,冷縮結冰。在0°C(熔點)-100°C(沸點)之間是流動的液態水,而且在4°C的水以及水結成的冰都浮在水面上,而4°C的水永遠在最底層。這個特性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水又是一種溶劑,能溶解許多物質。這就是海水的另一特性的基礎。它不同於一般的淡水,而是含有許多無機鹽類的混合液,並且還溶有多種氣體,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的懸浮物質。這些物質對海水的物理性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 海水的鹽度一般都在35‰左右,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都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有密切關系,所以鹽度是海水的基本特性。有些海區如紅海,由於日照相當強烈,蒸發量大,鹽度可高達40‰以上;而降雨量大,河流注入較多的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里,鹽度可低至3‰。即使同一海區,海水的鹽度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都有不同的變化。 海水的顏色又稱為海色。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並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盪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並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面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里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一海溝系。在此處,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於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亘千里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系,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樑,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是生命的搖藍。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來源 http://..com/question/33904666.html朋友,這樣回答,不知對你是否有所幫助?祝你及家人春節愉快!

❹ 海洋的小知識有哪些

1、「海洋」名詞解釋:

「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2、海洋的形成:

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幾百年。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2)洋: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

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5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

❺ 急需十條關於海洋的小知識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的產生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海島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經說過:「海洋里的島嶼,像天上的星星,誰也數不清。」這句話形容了世界海島多之,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海洋中島嶼究竟有多少,很難說出一個准確數目來。有人說20萬左右,有人說10萬左右。哪一種說法更接近呢?這要看你用什麼方法和標准去計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塊幾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時,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漲上來時,有貝淹沒在水下。如果把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灘,都算作是島嶼的話,那麼,說世界上有20多萬個島嶼,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准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面積共約97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5。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深海還所知甚少。

海洋與氣候的關系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且種類比陸地繁多。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對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視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❻ 關於海洋的知識 的手抄報內容

海洋殺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B-3807飛機在渤海錦州東部海域上空執行巡航監視任務時發現大面積海水水色異常現象,海洋執法監察部門已組織力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分析。根據現場調查和海監飛機的跟蹤監視以及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確認此次水色異常現象為赤潮,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並正在向渤海中部發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生態環境將產生一定影響。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化現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隨之逐年增加。香港海域去年就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赤潮。由於赤潮的頻繁出現,使海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魚、貝因窒息而死。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生有毒物質,一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也會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種交替往復,永不停息的小漲落運動。海水這種有節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周期性運動。我們把海面周期性的漲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潮流與海流不同之處就在於潮流具有嚴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潮來潮往很有規律性;初一,十五漲大潮。通常,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種潮汐稱為「半日潮」,有些地方,兩次高潮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規律,對海邊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潮汐的這種規律性與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開的。我國早在《山海經》中就說潮汐與月亮有關,十七世紀後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陽三者當然也不例外。潮汐的產生就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這一系統中,由於月球(又稱太陰)離地球遠較太陽近,故其質量雖小,但它產生的引潮力比太陽大得多,是它的兩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統中,地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對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轉、繞日公轉和繞地月系中心轉動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個力結合產生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導致海水運動形成潮汐。合力的兩個分力就象四邊形的兩條邊,中間有一個夾角,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當地月位置變化時,夾角也變化,對角線合力就變化。在向著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於離必力,引力起主導作用,此時出現高潮;在背月的地方,離心力大於地球的引力,離心力起主導作用,也形成高潮。因此在高潮帶之間的廣闊海域,由於海水流向高潮區,水面下降,相對出現低潮。因為地球對著地球自轉一周為24小時50分,這段時間內,某一海區就要經過向著月球和背著月球各一次出現兩次高潮。

當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陽對地球也有引潮力。雖然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學過程都是一樣的。因為天體運動都有周期性和規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這海洋潮汐就很有規律性,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時,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於同一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這會海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潮漲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現兩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陸六百多公里的長江潮。主要是由於潮流沿著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牆,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和轉運系統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於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海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平坦的,有陡峭的,有堅硬的岩石岸,也有松軟的泥砂岸。根據其形成動力,氣候等原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冰磧——冰蝕海岸,構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幾種海岸。
侵蝕海岸大都比較陡峭曲折,其形成受波浪、潮汐等活動作用有關,而且還與地質構造陸上風化作用有關,它們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鹽石組成的。這種海岸可用來開展海洋養殖捕撈事業,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來建設海港。
堆積海岸,顧名思義是由一些鬆散的,軟細的砂質組成,如三角洲海岸,有海灘、沙堤、沙嘴等。在一些粉砂質海岸上,往往有大量的貝殼、貝殼皮等組成的貝殼堤,這種堆積岸可用來開辟鹽田和圍墾土地,也可發展旅遊事業,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往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土質肥沃。是重要的農業區。加上它位置獨特,位於河流出海處,是水上交通樞紐和海陸交通轉運站。極有發展潛力。
生物海岸:在低緯度熱帶地區,由於某種生物在海岸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岸,如紅樹林海岸,鬱郁蔥蔥,其發達的根系根植於海岸的淤泥中將其固定住。還有一種是由漂亮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們是由大量的珊瑚遺體等形成骨架,再堆積上生物碎屑等,逐漸形成了珊瑚礁。
冰磧-冰濁海岸:與生物海岸相反,這種海岸是高緯度地區的冰由內陸流入海中攜帶大量陸源碎屑而形成的特有的冰磧、冰蝕海岸。
構造海岸:由構造作用控制形成的基岩海岸,如太平洋沿岸斷層褶皺多平行海岸或火山碎屑堆積岩等海岸。
從海岸的類型可以看出,海岸形成的動因有很多: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作用;河流與冰的作用;再有地殼的構造運動;還有生物作用。當然,有些海岸的成因並不是單一哪一種作用形成的,而是幾種動力聯合作用的結果。

海水的物理特性

海洋之所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環境系統,與海水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海水首先是水,因為就大多數海水而言,其鹽度在32~35‰之間,平均值接近35‰。這個事實表明海水中純水占絕大部分,因此海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很相似。而且這也說明為什麼海洋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淡水庫」。

與其他液體相比,水有許多明顯的異常性。蒸發成汽,冷縮結冰。在0°C(熔點)-100°C(沸點)之間是流動的液態水,而且在4°C的水以及水結成的冰都浮在水面上,而4°C的水永遠在最底層。這個特性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水又是一種溶劑,能溶解許多物質。這就是海水的另一特性的基礎。它不同於一般的淡水,而是含有許多無機鹽類的混合液,並且還溶有多種氣體,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的懸浮物質。這些物質對海水的物理性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

海水的鹽度一般都在35‰左右,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都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有密切關系,所以鹽度是海水的基本特性。有些海區如紅海,由於日照相當強烈,蒸發量大,鹽度可高達40‰以上;而降雨量大,河流注入較多的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里,鹽度可低至3‰。即使同一海區,海水的鹽度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都有不同的變化。

海水的顏色又稱為海色。由於海水中包含有一些懸浮物質和溶解的物質,當陽光照射時,表層進行散射而造成了海水的顏色,由藍到黃綠及褐色。一般大洋的海水是深藍色,近岸的海水為藍綠色和黃褐色。有些海用海色來命名,如黃海、紅海等。海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中懸浮和溶解組分的性質,紅海是海水中有大量的紅色藻類繁殖而呈紅色。

海洋水體積佔地球上總水體積的97%,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海洋對全球氣候的維持及氣溫的變化有著巨大的調節緩沖作用,這歸功於海水的比熱比空氣和陸地要大得多的緣故(比熱就是使1克物質升高1°C時所需的熱量,當然,降低1°C時就會釋放出相當的熱量)。

比方說使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C時所放出的熱量,可使31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C,所以海水的溫度不會升降的如空氣的溫度升降的那樣快。因此沿海地區的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冬天不會很冷,夏天也不會太熱。

海水中的水要蒸發,就要吸收熱量。水蒸汽上升到空中聚集起來,溫度降低時冷凝成水,成雪或霜,降落到陸上或回到海洋中,所以海洋對全球的水汽平衡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才能真正的「呼風喚雨」。

當然,除了上述海水的熱性質外,海水還有其它物理特性,如海水的沸點升高,冰點降低。海水還具有滲透性、壓縮性;如果海水不可壓縮,現今的海平面將升高30多米,恐怕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將是「海底之都」了。另外,海水還能傳熱,能導電等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海冰,這種一般出現在高緯度地區(象極地)的冰山、流冰等,是極地探險工作的勁敵。海水由於含鹽,所以它冰點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溫度降至其冰點以下時,海水首先達到某種程度的過冷以後,在有結晶核存在時,開始結冰。在海面上最初形成一些細小的冰針或冰片,相互凍結形成一層油脂狀冰,繼而出現薄冰。隨著溫度的降低,冰不斷變白變大,形成廣闊的冰原。也可能由於波浪海流,潮汐的的不斷作用,冰原碎裂成大大小小的冰塊,漂浮在海面上成為浮冰。

這些浮冰在風平浪靜氣溫再降低時又凍結起來,航行於其中的船隻將無法行動,而陷於冰原中。這是浮冰的形成過程。而冰山主要來自陸地上河流,冰山往往巨大,由於密度關系,浮在水面上,水面以下的體積是上部的兩倍,所以一座巨大的冰山往往產生無堅不摧的力量,令避之不及的船舶遭遇噩運。這就有「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❼ 關於海洋的知識

1、海洋藍色原因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所組成。這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束。

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光束射入海水後,先後被逐步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青光束射入海水後,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細的、懸在海洋里的浮體,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別是海水對藍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面上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藍色。

2、海洋里的礦物質

稀錳結核、石油、海底熱液礦藏、鎳、銅、鈷、鹽。

3、海洋動物

光照區:(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動物中除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大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水母、頭足類等,以及海洋爬行動物、海鳥等

弱光區:(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數長有大大上午眼睛和發光器官,還有一些動物白天躲在弱光區,夜間則到淺層水域去尋找食物。

深海區:(水下1000米以下)太陽的光線從來照不到這里,終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



(7)幼兒園海洋知識及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海洋動物劃分:

1、按生活方式劃分

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類型。

2、按分類系統劃分

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

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

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網路-海洋

網路-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