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葯學知識之中葯的基本知識
葯學知識之中葯的基本知識
葯是我國傳統葯物的總稱,是以天然葯物及其加工品為主要來源,包括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葯物,由於以植物葯為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葯學」又稱為「本草」。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葯的基礎知識,歡迎閱讀。
1四性
中葯的性能也稱葯性,是指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與治療作用有關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葯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高度概括,是我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探索歸納出來的,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治法治則等學說為指導,根據各種葯物的性質及所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的用葯規律。
四性是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古代稱為「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僅是葯性程度上的差異。寒涼屬陰,而涼次與寒;溫熱屬陽,而溫次與熱。葯物的`寒熱溫涼,不能通過人的主觀感覺而感知,而是根據葯物作用於機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歸納。如石膏、知母能治療大熱、煩渴、脈洪大等實熱證,便認為他們是寒性葯;附子、乾薑能治療畏寒、肢冷、脈遲等里寒證,便認為他們是熱性等。可見,葯物的寒熱溫涼是與病情的寒熱相對而言的,是葯物作用後,機體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反應。寒涼葯多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等作用,適用於陽證、熱證;溫熱葯則多具有溫陽、散寒、救逆等作用,適用於陰證、寒證;此外,還有一種平性,指葯性平和,寒熱偏性不明顯,寒證、熱證均可應用。但實際上仍有微溫或微涼的區別,故習慣上仍稱為四性。
2五味
五味是指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不僅是葯物味道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對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實際上,葯物的滋味不止五種,還有淡味和澀味。但是拘於五味入五臟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將淡附屬於甘,澀附屬於酸,仍稱五味。根據各自作用來看,澀味與酸味相似,而淡味與甘味完全不同。故臨床實際葯味劃分為六種。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濕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葯性、緩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澀味,「能收、能澀」,具有收斂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作用。
苦:「能瀉、能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燥濕、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
淡:「能滲、能利」,具有利水滲濕、通利小便的作用。
葯物的性、味各自從不同的側面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將葯物的性和味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葯物的性質和作用。如麻黃味辛能散,性溫能祛寒,故能發散風寒。
3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葯物在肌體上下表裡作用的不同趨向而言。他對疾病的病機或證候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病勢趨向有特殊的調節作用。 升與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立的作用趨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發散;沉是下沉、滲利。一般來講,升浮葯都能上行向外,促進人體氣機上行或達表,具有升陽舉陷,發散表邪、祛風散寒、宣毒透疹、涌吐開竅等作用;而沉降葯則能下行向內,促進人體氣機下行或內收,具有清熱瀉下、潛陽熄風、降逆止嘔、利水滲濕、重鎮安神、降氣平喘、消積導滯等作用。 升降沉浮對指導臨床用葯亦有重要意義,其基本應用原則是同病位而逆病勢。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變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勢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變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導致不良後果。 升降沉浮與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關系,寓於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溫熱的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涼的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4歸經
歸經是指某些葯物對於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所起的選擇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對某經(臟腑)或某幾經(臟腑)作用明顯,而對其它經(臟腑)則作用較小,或無作用。歸經指明了葯物治病的適用范圍,說明了葯效所在。
由於發病所在的臟腑經絡不同,臨床所表現的症狀也不相同。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肝經病變每見肋痛抽搐,心經病變每見心悸失眠等。而根據葯物對各臟腑經絡病變的特殊療效,即可確定其歸經。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悶,故歸肺經;羚羊角、鉤藤能熄風止搐,故歸肝經;硃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歸心經等。有的葯物適用范圍較廣泛,則其歸經也較多。如黨參既能補脾氣,又能補肺氣,故歸脾肺經;山葯既能致脾虛泄瀉,又能致肺虛咳喘,還能治腎虛遺精,故歸肺脾腎經。
5毒性
古代人們對葯物毒性的認識不盡一致,既將葯物的毒性看作是葯物的偏性,把毒葯看作是一切葯物的總稱;又認為毒性是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現在所稱的毒性,專門用來表示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葯物對人體的傷害作用。中葯的毒性不容忽視,不可錯誤地認為中葯大都直接來源於天然葯材,因而毒性小,安全系數大。自建國後至今出現了大量中葯中毒的報道,固然有文獻記載大毒、劇毒葯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葯物,如服用不當,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發生,故臨床應用必須加以重視。中葯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炮製或制劑不當;配無不妥;葯不對症等。
㈡ 葯學知識培訓內容
葯學知識培訓內容如下:
《中醫學》、《方劑學》、《葯事管理》、《臨床葯理學》、《葯物合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葯劑學與葯物動力學》、《臨床葯物治療學》、《臨床葯物治療學》、《葯物分析方法》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營鬧氏茄銷、中葯、臨床葯理、臨床葯學、食品葯學、醫葯經濟。
本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化學葯物、生物技術葯物和天然葯物的研究開發、教育以及葯品質量控制,臨床葯學,醫葯營銷,醫葯企業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核好高素質葯學人才與領軍人物,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
掌握葯物化學、葯理學、葯劑學和葯物分析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具備葯物設計、葯品質量研究、新葯葯理作用評價和參與臨床合理用葯的能力。
掌握葯學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 熟悉新葯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以及科學管理的基本規律和液察模式;了解現代葯學的發展動態。
㈢ 鑽瀛﹁插駭涓婚樻湁鍝浜
鑽瀛﹁插駭涓婚樻湁鍝浜涘備笅錛
1銆佽嵂鐗╃爺鍙戱細鑽鐗╁彂鐜般佽嵂鐗╄捐°佽嵂鐗╃瓫閫夈佽嵂鐗╁悎鎴愩佽嵂鐗╄瘎浠風瓑鏂歸潰鐨勫唴瀹廣
2銆佽嵂鐗╁垎鏋愶細鑽鐗╄川閲忓垎鏋愩佹瘨鎬у垎鏋愩佺幆澧冨垎鏋愩佽嵂鐗╂畫鐣欐嫻嬬瓑鏂歸潰鐨勫唴瀹廣
3銆佽嵂鐞嗗︼細鑽鐗╀綔鐢ㄦ満鍒躲佽嵂鐗╀唬璋銆佽嵂鐗╃浉浜掍綔鐢ㄣ佽嵂鐗╂瘨鎬х瓑鏂歸潰鐨勫唴瀹廣
4銆佽嵂鐗╁埗鍓傦細鑽鐗╁墏鍨嬨佽嵂鐗╁埗鍓傚伐鑹恆佽嵂鐗╁埗鍓傜殑紼沖畾鎬у拰璐ㄩ噺鎺у埗絳夋柟闈㈢殑鍐呭廣
5銆佷復搴婅嵂瀛︼細鑽鐗╃殑涓村簥搴旂敤銆佽嵂鐗╃殑鍓浣滅敤鍜屼笉鑹鍙嶅簲銆佽嵂鐗╃殑鍓傞噺鍜岀敤娉曠瓑鏂歸潰鐨勫唴瀹廣
6銆佽嵂瀛︽暀鑲插拰鑱屼笟錛氳嵂瀛︿笓涓氱殑鍙戝睍銆佽嵂瀛︽暀鑲茬殑鐜扮姸鍜屾湭鏉ャ佽嵂瀛︿漢鎵嶇殑鍩瑰吇鍜屽彂灞曠瓑鏂歸潰鐨勫唴瀹廣
浠ヤ笂鍙鏄涓浜涘彲鑳界殑涓婚橈紝瀹為檯涓婅嵂瀛﹁插駭鐨勪富棰樿繕鏈夊緢澶氾紝鍏蜂綋涓婚樹細鏍規嵁涓嶅悓鐨勫満鍚堝拰闇奼傝屽畾銆
鎬諱箣錛岃嵂瀛﹁插駭鐨勪富棰樺彲浠ユ牴鎹璁插駭鐩鐨勩佸惉浼楅渶奼傚拰璁茶呬笓涓氱壒闀跨瓑鍥犵礌榪涜岄夋嫨鍜屽畾鍒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