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下數學幾何知識匯總
平行四邊形性質:對角線互相平分
對角相等
對邊平行且相等
判定:1定義 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 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 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梯形性質 對邊平行
判定: 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等腰梯形 : 2腰相等 對角線相等
同一底上的2角相等
中位線等於上下兩底和的一半
判定 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 且2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 2個角是直角
判定 定義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菱形 性質:四條邊相等
對角相等
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 平分一組對角
判定:1 定義 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2 臨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3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4 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性質:四邊相等
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角線相等且垂直平分 平分一組對角
判定: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矩形是正方形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菱形是正方形
我們學過7個公理是關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
定理差不多就是這些圖形的性質和判定
希望能給你點幫助
❷ 八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歸納、總結 人教版、
一.整式
1.1:加減
1.2:乘法
1.3:公式:1.平方差
2.完全平方
1.4:除法
1.5:因式分解
二.分式
2.1:定義
2.2:運算
2.3:方程
三.反比例函數
3.1:定義
3.2:利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四.軸對稱
4.1:定義
4.2:軸對稱變換
4.3:等腰三角形
五.總復習
回答者: 鄭長春123 - 門吏 二級 2-15 14:09
=======================================================
知 識 點 能力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應用 軸對稱圖形、軸對稱的概念 √ 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及軸對稱的對稱軸、對稱點 √ 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的區別和聯系 √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定義和性質 √ 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的性質 √ 利用軸對稱的性質作簡單的軸對稱 √ 利用軸對稱進行圖案設計 √ 對稱圖案中顏色的對稱 √ 利用網格設計軸對稱圖案 √ 線段是軸對稱圖形 √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 角是軸對稱圖形 √ 角平分線的性質 √ 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 √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 √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 √ 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問題 √ 等邊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 梯形及等腰梯形的概念 √ 梯形及等腰梯形的性質 √ 梯形輔助線的幾種作法 √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兩條對角線相等 √ 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 √ 等腰梯形的判定 √ 蘇科版八年級數學(上)知識點系目表 2008.9 勾股定理 √ 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 √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條件 √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判定三角形 √ 勾股定理的實際應用 √ 勾股數的概念 √ 平方根的概念 √ 求一個非負數的平方根 √ 平方根的性質 √ 開平方的概念 √ , √ 立方根的概念 √ 求一個實數的立方根 √ 立方根的性質 √ 開立方的概念 √ 無理數、實數的概念 √ 實數的分類 √ 實數的大小比較 √ 用計算器計算 √ 實數范圍內的運算 √ 近似數的概念 √ 根據要求取近似數 √ 有效數字的概念 √ 1.旋轉的基本性質。 √ 2.按要求作出簡單的平面圖形通過旋轉後的形 √ 3.中心對稱及中心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 √ 4.畫出已知圖形成中心對稱,會設計中心對稱案 √ 5.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 6.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 7.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 8.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 9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其特殊的性質。 √ 10.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斷方法,運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 11.三角形中位線概念、性質. √ 12.會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 13.梯形的中位線的概念和性質; √ 14.能應用梯形的中位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 15.理解鑲嵌的意義,進行簡單的鑲嵌設計 √ 1、感受可以用多種方法記錄、描繪後表示變化的數量及變化規律 √ 2、能根據圖表所提供的信息,探索數量變化的某些聯系 √ 3、會描述物體運動的路徑 √ 4、能根據經緯度確定移動物體位置變化的路徑 √ 5、會用變化的數量描繪物體位置的變化 √ 6、領會實際模型中確定位置的方法,會正確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 √ 7、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中,根據點的坐標描出點的位置 √ 8、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中,會由點的位置寫出點的坐標 √ 9、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探索位置變化與數量變化的關系 √ 10、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探索圖形位置的變化與點的坐標變化的關系 √ 11、能建立適當直角坐標系,將實際問題數學化,並會用直角坐標系解決問題 √ 常量、變數意義 √ 函數概念和三種表示方法 √ 結合圖象分析實際問題中的函數關系 √ 確定自變數的取值范圍 √ 求函數值 √ 正比例函數概念 √ 一次函數概念 √ 根據已知條件確定一次函數解析式 √ 會畫一次函數圖象 √ 正比例函數圖象性質 √ 一次函數圖象性質 √ 一次函數圖象的性質(k>0或k<0圖象的變化) √ 直線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平移 √ 直線與直線的對稱 √ 直線的旋轉 √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面積 √ 一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 對變數的變化規律進行初步預測 √ 圖象發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 1.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意義。 √ 2.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 √ 3.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 √ 4.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 √ 5.利用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 6.中位數和眾數代表的概念。 √ 7.根據所給的信息求出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 √ 8.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區別與聯系。 √ 9選擇合適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集中程度。 √ 10.利用計算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11.經歷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統計過程,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發展統計意識。 (去買本老師用書)
給些例題
小結
例題:
1、一次函數:若兩個變數x,y存在關系為y=kx+b (k≠0, k,b為常數)的形式,則稱y是x的函數。
注意:(1)k≠0,否則自變數x的最高次項的系數不為1;
(2)當b=0時,y=kx,y叫x的正比例函數。
2、圖象:一次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
(1)兩個常有的特殊點:與y軸交於(0,b);與x軸交於(- ,0)。
(2)正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是經過(0,0)和(1,k)的一條直線;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是經過(- ,0)和(0,b)的一條直線。
(3)由圖象可以知道,直線y=kx+b與直線y=kx平行,例如直線:y=2x+3與直線y=2x-5都與直線y=2x平行。
3、一次函數圖象的性質:
(1)圖象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
(2)增減性:
k>0時,y隨x增大而增大;
k<0時,y隨x增大而減小。
4、求一次函數解析式的方法
求函數解析式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由已知函數推導,如例題1;
二是由實際問題列出兩個未知數的方程,再轉化為函數解析式,如例題4的第一問。
三是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如例2的第二小題、例7。
其步驟是:①根據題給條件寫出含有待定系數的解析式;②將x、y的幾對值或圖象上幾個點的坐標代入上述的解析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數為未知數的方程或方程組;③解方程,得到待定系數的具體數值;④將求出的待定系數代入要求的函數解析式中。
二、例題舉例:
例1、已知變數y與y1的關系為y=2y1,變數y1與x的關系為y1=3x+2,求變數y與x的函數關系。
分析:已知兩組函數關系,其中共同的變數是y1,所以通過y1可以找到y與x的關系。
解:∵ y=2y1
y1=3x+2,
∴ y=2(3x+2)=6x+4,
即變數y與x的關系為:y=6x+4。
例2、解答下列題目
(1)(甘肅省中考題)已知直線 與y軸交於點A,那麼點A的坐標是( )。
(A)(0,–3) (B) (C) (D)(0,3)
(2)(杭州市中考題)已知正比例函數 ,當x=–3時,y=6.那麼該正比例函數應為( )。
(A) (B) (C) (D)
(3)(福州市中考題)一次函數y=x+1的圖象,不經過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分析與答案:
(1) 直線與y軸交點坐標,特點是橫坐標是0,縱坐標可代入函數關系求得。
或者直接利用直線和y軸交點為(0,b),得到交點(0,3),答案為D。
(2) 求解析式的關鍵是確定系數k,本題已知x=-3時,y=6,代入到y=kx中,解析式可確定。答案D: y=-2x。
(3) 由一次函數y=kx+b的圖象性質,有以下結論:
,
題目中y=x+1,k=1>0,則函數圖象必過一、三象限;b=1>0,則直線和y軸交於正半軸,可以判定直線位置,也可以畫草圖,或取兩個點畫草圖判斷,圖像不過第四象限。
答案:D。
例3、(遼寧省中考題)某單位急需用車;但又不準備買車,他們准備和一個體車主或一國營計程車公司其中的一家簽訂月租車合同。設汽車每月行駛x千米,應付給個體車主的月費用是y1元,應付給計程車公司的月費用是y2元,y1、y2分別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圖象(兩條射線)如圖,觀察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每月行駛的路程在什麼范圍內時,租國營公司的車合算?
(2)每月行駛的路程等於多少時,租兩家車的費用相同?
(3)如果這個單位估計每月行駛的路程為2300千米,那麼這個單位租哪家的車合算?
分析:因給出了兩個函數的圖象可知一個是一次函數,一個是一次函數的特殊形式正比例函數,兩條直線交點的橫坐標為1500,表明當x=1500時,兩條直線的函數值y相等,並且根據圖像可以知道x>1500時,y2在y1上方;0<x<1500時,y2在y1下方。利用圖象,三個問題很容易解答。
答:(1)每月行駛的路程小於1500千米時,租國營公司的車合算。
[或答:當0≤x<1500(千米)時,租國營公司的車合算]。
(2)每月行駛的路程等於1500千米時,租兩家車的費用相同。
(3)如果每月行駛的路程為2300千米,那麼這個單位租個體車主的車合算。
例4、(河北省中考題)某工廠有甲、乙兩條生產線先後投產。在乙生產線投產以前,甲生產線已生產了200噸成品;從乙生產線投產開始,甲、乙兩條生產線每天分別生產20噸和30噸成品。
(1)分別求出甲、乙兩條生產線投產後,各自總產量y(噸)與從乙開始投產以來所用時間x(天)之間的函數關系式,並求出第幾天結束時,甲、乙兩條生產線的總產量相同;
(2)在如圖所示的直角坐標系中,作出上述兩個函數在第一象限內的圖象;觀察圖象,分別指出第15天和第25天結束時,哪條生產線的總產量高?
分析:(1)根據給出的條件先列出y與x的函數式, =20x+200, =30x,當 = 時,求出x。
(2)在給出的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兩個函數的圖象,根據點的坐標可以看出第15天和25天結束時,甲、乙兩條生產線的總產量的高低。
解:(1)由題意可得:
甲生產線生產時對應的函數關系式是:y=20x+200,
乙生產線生產時對應的函數關系式是:y=30x,
令20x+200=30x,解得x=20,即第20天結束時,兩條生產線的產量相同。
(2)由(1)可知,甲生產線所對應的生產函數圖象一定經過兩點A(0,200)和
B(20,600);
乙生產線所對應的生產函數圖象一定經過兩點O(0,0)和B(20,600)。
因此圖象如右圖所示,由圖象可知:第15天結束時,甲生產線的總產量高;第25天結束時,乙生產線的總產量高。
例5.直線y=kx+b與直線y=5-4x平行,且與直線y=-3(x-6)相交,交點在y軸上,求此直線解析式。
分析:直線y=kx+b的位置由系數k、b來決定:由k來定方向,由b來定與y軸的交點,若兩直線平行,則解析式的一次項系數k相等。例如y=2x,y=2x+3的圖象平行。
解:∵ y=kx+b與y=5-4x平行,
∴ k=-4,
∵ y=kx+b與y=-3(x-6)=-3x+18相交於y軸,
∴ b=18,
∴ y=-4x+18。
說明:一次函數y=kx+b圖象的位置由系數k、b來決定:由k來定方向,由b來定點,即函數圖象平行於直線y=kx,經過(0,b)點,反之亦成立,即由函數圖象方向定k,由與y軸交點定b。
例6.直線與x軸交於點A(-4,0),與y軸交於點B,若點B到x軸的距離為2,求直線的解析式。
解:∵ 點B到x軸的距離為2,
∴ 點B的坐標為(0,±2),
設直線的解析式為y=kx±2,
∵ 直線過點A(-4,0),
∴ 0=-4k±2,
解得:k=± ,
∴直線AB的解析式為y= x+2或y=- x-2。
說明:此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隱含了很多推理過程,而這些推理是求一次函數解析式必備的。
(1)圖象是直線的函數是一次函數;
(2)直線與y軸交於B點,則點B(0,yB);
(3)點B到x軸距離為2,則|yB|=2;
(4)點B的縱坐標等於直線解析式的常數項,即b=yB;
(5)已知直線與y軸交點的縱坐標yB,可設y=kx+yB;
下面只需待定k即可。
三、提高與思考
例1.已知一次函數y1=(n-2)x+n的圖象與y軸交點的縱坐標為-1,判斷y2=(3- )xn+2是什麼函數,寫出兩個函數的解析式,並指出兩個函數在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及增減性。
解:依題意,得
解得n=-1,
∴ y1=-3x-1,
y2=(3- )x, y2是正比例函數;
y1=-3x-1的圖象經過第二、三、四象限,y1隨x的增大而減小;
y2=(3- )x的圖象經過第一、三象限,y2隨x的增大而增大。
說明:由於一次函數的解析式含有待定系數n,故求解析式的關鍵是構造關於n的方程,此題利用「一次函數解析式的常數項就是圖象與y軸交點縱坐標」來構造方程。
例2.已知一次函數的圖象,交x軸於A(-6,0),交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於點B,且點B在第三象限,它的橫坐標為-2,△AOB的面積為6平方單位,求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解析式。
分析:自畫草圖如下:
解:設正比例函數y=kx,
一次函數y=ax+b,
∵ 點B在第三象限,橫坐標為-2,
設B(-2,yB),其中yB<0,
∵ =6,
∴ AO•|yB|=6,
∴ yB=-2,
把點B(-2,-2)代入正比例函數y=kx,得k=1,
把點A(-6,0)、B(-2,-2)代入y=ax+b,
得
解得:
∴ y=x, y=- x-3即所求。
說明:(1)此例需要利用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定義寫出含待定系數的結構式,注意兩個函數中的系數要用不同字母表示;
(2)此例需要把條件(面積)轉化為點B的坐標。這個轉化實質含有兩步:一是利用面積公式 AO•
BD=6(過點B作BD⊥AO於D)計算出線段長BD=2,再利用|yB|=BD及點B在第三象限計算出yB=-2。若去掉第三象限的條件,想一想點B的位置有幾種可能,結果會有什麼變化?(答:有兩種可能,點B可能在第二象限(-2,2),結果增加一組y=-x, y= (x+3)。 (有答案,自己去看吧)
1 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2邊角邊公理(SAS)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3 角邊角公理( 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 推論(AAS) 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5 邊邊邊公理(SSS) 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6 斜邊、直角邊公理(HL)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8 定理2 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9 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即等邊對等角)
21 推論1 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並且垂直於底邊
2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論3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並且每一個角都等於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麼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25 推論1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26 推論 2 有一個角等於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於30°那麼它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上的一半
29 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31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32 定理1 關於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那麼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34定理3 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麼交點在對稱軸上
35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有關系a^2+b^2=c^2 ,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
3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
4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於(n-2)×180°
41推論 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於360°
4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44推論 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4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4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0矩形性質定理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51矩形性質定理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53矩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54菱形性質定理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55菱形性質定理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56菱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即S=(a×b)÷2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58菱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59正方形性質定理1 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60正方形性質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61定理1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
62定理2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63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都經過某一點,並且被這一
點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一點對稱
64等腰梯形性質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65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7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8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截得的線段
相等,那麼在其他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69 推論1 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70 推論2 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
三邊
71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
的一半
72 梯形中位線定理 梯形的中位線平行於兩底,並且等於兩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❸ 八年級下冊數學知識點概括
第十六章 分式
如果A、B表示兩個整式,並且B中含有字母,那麼式子A/B叫做分式(fraction)。
分式的分子與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等於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
分式乘法法則: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分母。
分式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a^-n=1/a^n (a≠0) 這就是說,a^-n (a≠0)是a^n的倒數。
分式方程檢驗方法:將整式方程的解帶入最簡公分母,如果最簡公分母的值不為0,則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則,這個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數
形如y=k/x(k為常數,k≠0)的函數稱為反比例函數(inverse proportional function)。
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屬於雙曲線(hyperbola)。
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於第一、第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減小;
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於第二、第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麼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邊長a,b,c滿足a^2+b^2=c^2,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theorem)。
我們把題設、結論正好相反的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如果把其中一個叫做原命題,那麼另一個叫做它的逆命題。(例:勾股定理與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邊形
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3.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質: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rhombus)。
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3.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為兩條對角線)
正方形的性質: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trapezium)。
等腰梯形的性質: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線段的重心就是線段的中點。
平行四邊形的重心是它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於疑點,這一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寬和長的比是(根號5-1)/2(約為0.618)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數據的分析
將一組數據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奇數,則處於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median);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mode)。
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叫做這組數據的極差(range)。
方差越大,數據的波動越大;方差越小,數據的波動越小,就越穩定。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步驟:1.收集數據 2.整理數據 3.描述數據 4.分析數據 5.撰寫調查報告 6.交流
❹ 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知識點總結詳細講解
❺ 八年級下北師大版數學知識點
正好我今年教八年級數學。沒有時間自己整理,從網上下載的,我看不錯,你借鑒一下。
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定理知識點匯總
八年級(下冊)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一. 不等關系
※1. 一般地,用符號「<」(或「≤」), 「>」(或「≥」)連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要區別方程與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關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關系.
※3. 准確「翻譯」不等式,正確理解「非負數」、「不小於」等數學術語.
非負數 <===> 大於等於0(≥0) <===> 0和正數 <===> 不小於0
非正數 <===> 小於等於0(≤0) <===> 0和負數 <===> 不大於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並會靈活運用:
(1) 不等式的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即:
如果a>b,那麼a+c>b+c, a-c>b-c.
(2) 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即
如果a>b,並且c>0,那麼ac>bc, .
(3) 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即:
如果a>b,並且c<0,那麼ac<bc,
※2. 比較大小:(a、b分別表示兩個實數或整式)
一般地:
如果a>b,那麼a-b是正數;反過來,如果a-b是正數,那麼a>b;
如果a=b,那麼a-b等於0;反過來,如果a-b等於0,那麼a=b;
如果a<b,那麼a-b是負數;反過來,如果a-b是正數,那麼a<b;
即:
a>b <===> a-b>0
a=b <===> a-b=0
a<b <===> a-b<0
(由此可見,要比較兩個實數的大小,只要考察它們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個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無數多個,一般是在某個范圍內的所有數,與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
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時,要確定邊界和方向:
①邊界:有等號的是實心圓圈,無等號的是空心圓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含未知數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數的次數是1. 像這樣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過程與解一元一次方程類似,特別要注意,當不等式兩邊都乘以一個負數時,不等號要改變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
①去分母;
②去括弧;
③移項;
④合並同類項;
⑤系數化為1(不等號的改變問題)
※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為ax>b(或ax<b)
①當a>0時,解為 ;
②當a=0時,且b<0,則x取一切實數;
當a=0時,且b≥0,則無解;
③當a<0時, 解為 ;
¤5. 不等式應用的探索(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
列不等式解應用題基本步驟與列方程解應用題相類似,即:
①審: 認真審題,找出題中的不等關系,要抓住題中的關鍵字眼,如「大於」、「小於」、「不大於」、「不小於」等含義;
②設: 設出適當的未知數;
③列: 根據題中的不等關系,列出不等式;
④解: 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答: 寫出答案,並檢驗答案是否符合題意.
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1. 定義: 由含有一個相同未知數的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成的不等式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組的解集.如果這些不等式的解集無公共部分,就說這個不等式組無解.
幾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通常是利用數軸來確定.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步驟:
(1)分別求出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數軸求出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這個不等式組的解集.
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的四種情況(a、b為實數,且a<b)
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集 圖示 敘述語言表達
x>b 兩大取較大
x>a 兩小取小
a<x<b 大小交叉中間找
無解 在大小分離沒有解
(是空集)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 分解因式
※1. 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分解因式.
※2.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互逆關系.
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別和聯系:
(1)整式乘法是把幾個整式相乘,化為一個多項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因式相乘.
二. 提公共因式法
※1. 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 概念內涵:
(1)因式分解的最後結果應當是「積」;
(2)公因式可能是單項式,也可能是多項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論依據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即:
※3. 易錯點點評:
(1)注意項的符號與冪指數是否搞錯;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凈」;
(3)多項式中某一項恰為公因式,提出後,括弧中這一項為+1,不漏掉.
三. 運用公式法
※1.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過來,就可以用來把某些多項式分解因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運用公式法.
※2. 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 易錯點點評: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 就沒有分解到底.
※4. 運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應是二項式或視作二項式的多項式;
②二項式的每項(不含符號)都是一個單項式(或多項式)的平方;
③二項是異號.
(2)完全平方公式:
①應是三項式;
②其中兩項同號,且各為一整式的平方;
③還有一項可正負,且它是前兩項冪的底數乘積的2倍.
※5. 因式分解的思路與解題步驟:
(1)先看各項有沒有公因式,若有,則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組分解法,即通過分組後提取各組公因式或運用公式法來達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後結果必須是幾個整式的乘積,否則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結果必須進行到每個因式在有理數范圍內不能再分解為止.
四. 分組分解法:
※1. 分組分解法:利用分組來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組分解法.
如:
※2. 概念內涵:
分組分解法的關鍵是如何分組,要嘗試通過分組後是否有公因式可提,並且可繼續分解,分組後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繼續分解因式.
※3. 注意: 分組時要注意符號的變化.
五. 十字相乘法:
※1.對於二次三項式 ,將a和c分別分解成兩個因數的乘積, , , 且滿足 ,往往寫成 的形式,將二次三項式進行分解.
如:
※2. 二次三項式 的分解:
※3. 規律內涵:
(1)理解:把 分解因式時,如果常數項q是正數,那麼把它分解成兩個同號因數,它們的符號與一次項系數p的符號相同.
(2)如果常數項q是負數,那麼把它分解成兩個異號因數,其中絕對值較大的因數與一次項系數p的符號相同,對於分解的兩個因數,還要看它們的和是不是等於一次項系數p.
※4. 易錯點點評:
(1)十字相乘法在對系數分解時易出錯;
(2)分解的結果與原式不等,這時通常採用多項式乘法還原後檢驗分解的是否正確.
第三章 分式
一. 分式
※1. 兩個整數不能整除時,出現了分數;類似地,當兩個整式不能整除時,就出現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麼稱 為分式,對於任意一個分式,分母都不能為零.
※2. 整式和分式統稱為有理式,即有:
※3. 進行分數的化簡與運算時,常要進行約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據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
※4. 一個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時,可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這個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它的們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約去,這叫做約分.
二. 分式的乘除法
※1.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做積的分子,分母的積做積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即: ,
※2. 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即:
逆向運用 ,當n為整數時,仍然有 成立.
※3. 分子與分母沒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簡分式.
三. 分式的加減法
※1. 分式與分數類似,也可以通分.根據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幾個異分母的分式分別化成與原來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 分式的加減法:
分式的加減法與分數的加減法一樣,分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與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上述法則用式子表示是:
(2)異號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先通分,變為同分母的分式,然後再加減;
上述法則用式子表示是:
※3. 概念內涵:
通分的關鍵是確定最簡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簡公分母的系數,取各分母系數的最小公倍數;最簡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冪的積,如果分母是多項式,則首先對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四. 分式方程
※1.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驟:
①在方程的兩邊都乘最簡公分母,約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這個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簡公分母,看結果是不是零,使最簡公母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須捨去.
※2. 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①審清題意;
②設未知數;
③根據題意找相等關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並驗根;
⑤寫出答案.
第四章 相似圖形
一. 線段的比
※1. 如果選用同一個長度單位量得兩條線段AB, CD的長度分別是m、n,那麼就說這兩條線段的比AB:CD=m:n ,或寫成 .
※2. 四條線段a、b、c、d中,如果a與b的比等於c與d的比,即 ,那麼這四條線段a、b、c、d叫做成比例線段,簡稱比例線段.
※3. 注意點:
①a:b=k,說明a是b的k倍;
②由於線段 a、b的長度都是正數,所以k是正數;
③比與所選線段的長度單位無關,求出時兩條線段的長度單位要一致;
④除了a=b之外,a:b≠b:a, 與 互為倒數;
⑤比例的基本性質:若 , 則ad=bc; 若ad=bc, 則
二. 黃金分割
※1. 如圖1,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 ,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叫做黃金比.
※2.黃金分割點是最優美、最令人賞心悅目的點.
四. 相似多邊形
¤1. 一般地,形狀相同的圖形稱為相似圖形.
※2. 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兩個多邊形叫做相似多邊形.相似多邊形對應邊的比叫做相似比.
五. 相似三角形
※1. 在相似多邊形中,最為簡簡單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 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叫做相似比.
※3. 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的特例,這時相似比等於1. 注意:證兩個相似三角形,與證兩個全等三角形一樣,應把表示對應頂點的字母寫在對應的位置上.
※4. 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對應中線的比與對應角平分線的比都等於相似比.
※5. 相似三角形周長的比等於相似比.
※6. 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
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基本定理: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且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的直線,所截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①兩角對應相等;
②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
③三邊對應成比例. ①一個銳角對應相等;
②兩條邊對應成比例:
a. 兩直角邊對應成比例;
b. 斜邊和一直角邊對應成比例.
※2.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三條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如圖2, l1 // l2 // l3,則 .
※3.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與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八. 相似的多邊形的性質
※相似多邊形的周長等於相似比;面積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
九.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 如果兩個圖形不僅是相似圖形,而且每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點,那麼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位似圖形; 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 這時的相似比又稱為位似比.
※2. 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於位似比.
◎3. 位似變換:
①變換後的圖形,不僅與原圖相似,而且對應頂點的連線相交於一點,並且對應點到這一交點的距離成比例.像這種特殊的相似變換叫做位似變換.這個交點叫做位似中心.
②一個圖形經過位似變換後得到另一個圖形,這兩個圖形就叫做位似形.
③利用位似的方法,可以把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第五章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一. 每周幹家務活的時間
※1. 所要考察的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
把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叫做個體;
從總體中取出的一部分個體叫做這個總體的一個樣本.
※2. 為一特定目的而對所有考察對象作的全面調查叫做普查;
為一特定目的而對部分考察對象作的調查叫做抽樣調查.
二. 數據的收集
※1. 抽樣調查的特點: 調查的范圍小、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優點.但不如普查得到的調查結果精確,它得到的只是估計值.
而估計值是否接近實際情況還取決於樣本選得是否有代表性.
第六章 證明(一)
二. 定義與命題
※1. 一般地,能明確指出概念含義或特徵的句子,稱為定義.
定義必須是嚴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術語,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義中出現.
※2. 可以判斷它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句子叫做命題.
正確的命題稱為真命題,錯誤的命題稱為假命題.
※3. 數學中有些命題的正確性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並且把它們作為判斷其他命題真假的原始依據,這樣的真命題叫做公理.
※4. 有些命題可以從公理或其他真命題出發,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判斷它們是正確的,並且可以進一步作為判斷其他命題真假的依據,這樣的真命題叫做定理.
¤5. 根據題設、定義以及公理、定理等,經過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命題是否正確,這樣的推理過程叫做證明.
三. 為什麼它們平行
※1. 平行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由此得到平行的判定定理)
※2. 平行判定定理: 同旁內互補,兩直線平行.
※3. 平行判定定理: 同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四. 如果兩條直線平行
※1. 兩條直線平行的性質公理: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 兩條直線平行的性質定理: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 兩條直線平行的性質定理: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五. 三角形和定理的證明
※1.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
¤2. 一個三角形中至多隻有一個直角
¤3. 一個三角形中至多隻有一個鈍角
¤4. 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兩個銳角
六. 關注三角形的外角
※1.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
推論1: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推論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註:※表示重點部分;¤表示了解部分;◎表示僅供參閱部分;)
❻ 八年級下冊數學各章知識點
第1章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方根、立方根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七年級上冊「實數」「代數式」等內容的延伸和補充。二次根式的運算以整式的運算為基礎,在進行二次根式的有關運算時,所使用的運演算法則與整式、分式的相關法則類似;在進行二次根式的加減時,所採用的方法與合並同類項類似;在進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時,所使用的法則和公式與整式的乘法運演算法則及乘法公式類似。這些都說明了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本章的主要內容有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性質,二次根式的運算(根號內不含字母、不含分母有理化)。
一、教科書內容和教學目標
本章的教學要求。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簡單二次根式的字母取值范圍;
(2)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
(3)了解二次根式的加、減、乘、除的運演算法則;
(4)會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和運演算法則進行有關實數的簡單四則運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本章教材分析。
課本在回顧算術平方根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學習」的三個問題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並說明以前學的數的算術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根式。在例題和練習的安排上,著重體現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二是求二次根式的值;三是用二次根式表示有關的問題。
對於二次根式的性質,課本利用第4頁圖1-2給出的。該圖的含義是如果正方形的面積為,那麼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反之,如果正方形的邊長為,那麼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因此就有。從而得出二次根式的第一個性質。至於第二個性質,可以通過學生的計算來發現,所以課本安排了一個「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歸納。該節第一課時的重點在於對這兩個性質的理解和運用,例題和練習的設計就圍繞這兩個性質展開。第二課時是學習二次根式的另外兩個性質,課本安排兩組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與同學的合作交流來發現這兩個性質。通過兩個例題和一組練習,使學生知道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可以簡化實數的運算,也可以對結果是二次根式的式子進行化簡。課本第9頁的「探究活動」既是對二次根式的運用,更在於培養學生的一種探究能力,觀察、發現、歸納等能力。
第1.3節二次根式的運算,包含了二次根式的加、減、乘、除四種運算以及簡單應用,課本安排了3個課時,逐步推進,逐漸綜合。第一課時側重於兩個(相當於兩個單項式)二次根式的乘除,其法則是從二次根式的性質得到的,比較自然。例1是對兩個運演算法則的直接運用,讓學生有一個對法則的熟悉和熟練過程;例2是一個結合實際問題的運用,其中有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第二課時是二次根式的加減和乘除混合運算,出現了類似單項式乘以多項式、多項式乘以多項式(包括乘法公式、乘方)、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課本中沒有出現「同類二次根式」的概念,只是提到「類似於合並同類項」「相同二次根式的項」,這種類比的方法,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也能夠與整式一樣進行運算。第三課時是二次根式運算的應用。例6的數字看上去比較復雜,其目的是為了二次根式的運算的應用;例7綜合運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圖形的分割、面積的計算等,其解答過程較長,也是對二次根式知識的綜合運用。
二、本章編寫特點
注重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探究等能力的培養。
在本章知識的呈現方式上,課本比較突出地體現了「問題情境——數學活動——概括——鞏固、應用和拓展」的敘述模式,這種意圖大多通過「合作學習」 來完成。「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從事觀察、猜測、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的機會。如第5頁先讓學生計算三組與的具體數值,再議一議與的關系,然後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二次根式的其他幾個性質,課本中也是採用類似的方法。在學習了二次根式的有關性質後,課本又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通過化簡有關的二次根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表示規律、驗證規律,並與同伴交流。所有這些都是教材編寫的一種導向,以引起教與學方式上的一些的改變。
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材力求克服傳統觀念上學習二次根式的枯燥性,避免大量純式子的化簡或計算,適當穿插實際應用或賦予式子一些實際意義。無論是學習二次根式的概念,還是學習二次根式的性質和運算,都盡可能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重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如二次根式概念的學習,課本通過三個實際問題來引入,其目的就是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克服機械記憶概念的學習方式。又如,課本第3頁,用二次根式表示輪船航行的的距離,第11頁求路標的面積,第21頁花草的種植面積問題等。特別是在二次根式的運算中,專門安排了一節內容學習二次根式運算的應用,例6選取的背景是學生熟悉的滑梯,例7選取的背景是學生感興趣的剪紙條,以及作業中的堤壩、快艇問題等等。
充分利用圖形,使代數與幾何有機結合。
對於數與代數的內容,教材重視有關內容的幾何背景,運用幾何直觀幫助學生理解、解決有關代數問題,是教材的一個編寫特點,也是對教學的一種導向。本章中,如二次根式與直角三角形有關邊的計算密切相關,課本在這方面選取了一定量的問題,既豐富了勾股定理的運用,又學習了二次根式的計算。又如二次根式的引入,課本以圖形作為條件,讓學生通過計算給出二次根式的概念;在學習二次根式的性質時,課本通過讓學生讀圖1-2,從正反兩方面來理解其含義,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例題中結合圖形示意,幫助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作業或課本練習中設計一些圖形中有關線段長度的計算;通過方格、直角坐標系來畫三角形、確定點的位置等等。課本在安排二次根式的運算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應用時,所選取的問題也在於體現學生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所學知識的整體性,不斷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建議
注意用好節前語。
本章的節前語不多,但都緊密結合本節學習的內容,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利用它們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如第1.1節「排球網的高AD為2.43米,CB為米,你能用代數式表示AC的長嗎?」短短的幾句話,既是一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又是一個看似熟悉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懷,與數學學習相聯系的問題,教師可以由此提出一個與本節課學習有關的問題。教學中不應忽視這種作用。
注意把握教學難度。
與以往的教材相比,二次根式已降低了要求。如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將二次根式化簡,只要求簡單的,不要出現過於復雜的式子,並且明確根號內不含字母。對二次根式的四則運算,也僅局限於簡單的,根號內不含字母,教學中不需補充超出課本題目要求的問題。當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體現一定的彈性。課本第15頁的作業題中的第7,8題,還可以藉助於計算器進行計算。
充分運用類比的方法。
二次根式的運算以整式的運算為基礎,其法則、公式都與整式的類似,特別是二次根式的加減,課本沒有提出同類二次根式的概念,完全參照合並同類項的方法;二次根式的乘除、乘方運算類似於整式的乘除、乘方運算。因此對於二次根式的四則運算的教學應充分運用類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其算理和演算法,提高運算能力。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學習目標
(一)教科書內容
本章包括三節: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
其中2.1節是全章的基礎部分,2.2節是全章的重點內容,2.3節是知識應用和引申的內容。另外,閱讀材料介紹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發展,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史。
(二)本章的知識結構
(三)課程目標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會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b≥0)的方程;
(2)理解配方法,會用配方法解數字系數的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會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使學生能夠根據方程的特徵,靈活運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種解法求方程的根。
(3)體驗用觀察法、畫圖或計算器等手段估計方程的解的過程。
(4)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能夠列出一元二程方程解應用題,能夠發現、提出日常生活、生產或其他學科中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來解決的實際問題,並正確地用語言表達問題及解決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5)結合教學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事物可以轉化的認識。
(四)課時安排
2.1 一元二次方程…………………………………………………………2課時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課時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課時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課時
其中:開方法、配方法………………………2課時
公式法…………………………………2課時
2.3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2課時
小結、目標與評定………………………………………………………2課時
二、編寫指導思想與特點
方程教學在中學數學教學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一元二次方程在初中代數中佔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看成是前面所學過的有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有理數、實數的概念和整式、分式、開平方等的運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組解法等知識,在本章都有應用。從數學角度看,這一章的學習有一定難度,如果前面某個環節薄弱或知識點有問題,就會給本章的學習帶來困難,因此,這一章的教學是對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的檢驗,又是一次復習與鞏固。當然,一元二次方程知識也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和發展,尤其是方程方面知識的深入和發展。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應用,課本首先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從實數的性質,將分解成為兩個一次因式相乘積為零的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入手,介紹了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體現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接著課本首先從數的開平方的知識出發,直接講開平方法,然後依次介紹了配方法和公式法。在講述公式法的同時,課本特別給出了利用計算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示例,以揭示技術發展給數學學習帶來的影響,這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同時,以建立數學模型為主要著力點介紹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並在例題的設置上充分考慮了圖表、立體圖形、物體運動和經濟活動中的問題背景,力圖使學生在現實的環境中學習數學。
這一章是全書乃至整個初中代數的一個重點內容。因為這一部分內容既是對以前所學內容的總結、鞏固和提高,又是以後學習的知識基礎。因此這一章可以說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高中階段的指數方程、對數方程及三角方程,無非就是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的有關知識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綜合而已。初中代數中的不少主要技能、解題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本章都有所體現。例如,換元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另外,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在本章也有體現。可以說,無論從基礎知識還是基本技能看,這一章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本章的內容中,應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特別是公式法作為重點。
三、教材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
本章從內容上看是初中代數的重點,從數學思想方法方面來看,也是初中數學中比較全面體現的一章。
1.方程的思想
方程本身就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一點在一元二次方程中體現的更為充分。學習方程不僅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打下基礎,不僅可用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而且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講,通過方程可以溝通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從而由解方程就可以使問題得以解決,通常稱之為方程思想。方程思想作為一種數學思想,在數學發展史上有重要作用,對求解數學問題來說也有重要的意義。
2.公式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在數學思想方法上有重要意義。首先,公式法是人們所知的多次方程的第一種公式(根式)解,它為以後進行公式解的研究開辟了道路,並且是引起近似代數的起源問題之一,在數學的學習中也有重要意義;其次,公式法解體現了數學中的運算元的思想,將數學問題進行抽象化、符號化、程序化,這是數學發展的重要的途徑。
3.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涉及開方問題,即對要實施開平方,而前面已經學過負數沒有平方根。因此的狀態就決定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狀態。必須對的符號進行討論。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中對Δ=的三種分類討論隱含在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想一想」讓學生自然地得到結論,降低由於數學思想上的要求所帶來的學習上的難度,這是一種合理的處理方法。實際上,判別式的討論是不解方程而對方程的根進行定性研究的重要指標。在研究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在研究二次曲線的問題時有重要地位。判別式實質上是利用方程的系數研究方程的性質,是一種以局部研究探求具體性質的方法。找一種關鍵性的數量關系去定性地研究一類對象,也是一種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
4.轉化(化歸)的數學思想
在本章中更突出地表示出「轉化」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是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嚴格地說,轉化的思想是數學中認識和掌握新知識的重要途徑,掌握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拓展學生數學知識。如換元法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轉化思想,這在本章也有不少的體現。
四、教材處理
關於教材處理,按教材內容的安排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分三部分進行分析:
1.一元二次方程
本節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單元是本章的基礎,教材兩個問題中引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個問題是學生所熟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另一個問題是從報紙上公布的統計數據,教學的重點是對方程的一般形式的認識和對方程解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入用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方法,將這種解安排在此處,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學習方程目的的理解,並為後續通過轉化求方程解奠定思想基礎。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本節是本章的核心內容,主要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種解法。其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和應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理解應用問題是重點,而這兩個重點又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尤其是公式法是學好本章的關鍵。因此,本節又是全章的重點,是學好本章的基礎。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課本介紹了四種,即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
直接開平方法適用於(b≥0)模式的方程。實際上,給出的一般方程只要存在實根,就可以用配方法轉化為的形式。例如,課本中將方程轉化為,因此配方法是直接開方法的延伸,而直接開平方法是配方法的基礎。
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礎上,很自然地推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實際上就是對一般形式(a≠0)的一元二次方程實施配方法的結果。
對於三種解法,公式法可以是一種「萬能」方法,只要△=≥0,將系數a,b,c代入公式即可求解。在教學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中的a≠0的條件。在配方時應強調方程兩邊同時加上「一次項系數之半的平方」或在左端加上「一次項系數之半的平方」再減去「一次項系數之半的平方」,實質上是方程的一種同解變形,這是必須反復訓練方可達到學生熟練進行配方的目的,它也是推導求根公式的基礎。
對△=的討論,首先要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另外,對△==0的情況,一定要強調有兩個相等的實根:這與方程根的理論一致,學生開始會認識只有一根,要反復強調,以糾正這種不正確的或說是不嚴密的結論。對△=<0的情況,不能說成方程無解,而應強調方程無實數根或在實數范圍內無解,強調數域是為今後在高中討論有復根的情況埋下伏筆。理論上的證明見教師用書。
關於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實際上,求根公式就體現了根與系數的關系,由於課程標准中沒有涉及,但這部分內容對於今後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可以作為探索性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並得出結論。
3.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
列方程解應用問題,前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已學習過相關的知識,但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仍然是難點,其原因是數量關系比較復雜且隱蔽;應用題所反映的實際背景比較復雜而學生又不太熟悉;所列方程也逐步復雜。主觀上學生一開始受算術解法思維的定勢影響,缺乏廣泛的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以及相關學科方面的知識,理解文字語言和數學語言等方面的能力較差。
對於求解應用題,若從思想方法角度來看,列方程解應用題屬於數學模型法,其中方程應用題求解,大體上都是這樣六個步驟:①審題,理解題意,明確題中涉及幾個量,有幾個是已知量,有幾個是未知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等等;②設元,根據題目要求,選擇合適的未知數,又分為直接設元法、間接設元法。同時還要考慮設幾個未知數為宜;③列式,分析題目中量與量的關系,關鍵是找出題目中的相等關系,這時,要注意挖掘題目中的那些隱蔽的相等關系,有時,又要輔之使用圖示法、列表法等一些直觀手段;④求解;⑤檢驗,既要檢驗得到的解是否符合原方程或原方程組,又要檢驗所得的解對實際問題是否有意義;⑥作答,寫出正確合理的答案。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問題解決的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建構和合作學習,體會數學建模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金克勤)
第3章 頻數及其分布
統計學是搜集數據、分析數據,並根據它獲得總體信息的科學.本套教材在七年級上冊安排了 「數據與圖表」,著重介紹了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初步方法;在八年級上冊安排了「樣本與數據分析初步」,通過對數據集中程度和離散程度的統計量的計算,初步了解了如何對數據的基本狀態進行分析.為了進一步分析、處理數據,供決策時參考,有時我們還要了解數據的分布情況,找出新的特徵數.「頻數及其分布」這一章就是解決了這一問題.「頻數及其分布」這部分內容在原總指浙江版義務教材中也有,但只是作為概率統計初步中的一小節.考慮到頻數、頻率、頻數直方圖、頻數折線圖與日常生活、自然、社會和科學技術領域的密切聯系,《數學課程標准》增加了這塊內容的份量.本套教材將這塊內容獨立設章的目的,一方面可用足夠的篇幅來更清楚、更詳細闡述,也是為每冊循序漸進地學習概率與統計知識所作的精心安排.
本章教學時間約需7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3.1 頻數和頻率 1課時
3.2 頻數分布 1課時
3.3 頻數的應用 3課時
復習、評估1課時,機動使用1課時,合計7課時.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
(1)本章知識結構框圖如下:
(2)本章教學目標如下:
目標類別
目標層次
知識點及相關技能 知識技能目標 過程性目標
了解 理解 掌握 靈活運用 經歷(感受) 體驗(體會) 探索
頻
數
及
其
分
布 極差 √ √
頻數的概念 √ √
頻數分布表 √ √
頻率的概念 √ √
頻數分布的意義和作用 √ √
頻數分布直方圖 √ √
頻數分布折線圖 √ √
根據頻數分布直方圖估計平均數 √ √
(3)本章教學要求
① 通過實例,理解頻數、頻率的概念,了解頻數分布的意義和作用.
② 會計算極差,會對數據合理分組,並求出每一組的頻數、頻率,列出頻數分布表.
③ 會畫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分布折線圖,能根據頻數分布直方圖估計平均數,能根據數據處理的結果,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並在這一過程中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④ 通過畫直方圖、折線圖養成學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善於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本章編寫特點
以《數學課程標准》為本,刪繁就簡、突出重要內容
畫頻數分布直方圖不採用傳統按部就班的逐步介紹的方法,步驟多、方法繁將會影響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興趣.事實上,如3.1節做一做,「下面給出以0.4 kg為組距,取2.75~3.15、3.15~3.55……為端點」;對連續型、離散型數據的不同處理等,裡面還有許多道理.不在繁瑣的具體枝節上糾纏,突出重要概念,讓學生體驗頻數、頻率的真實含義,理解頻數、頻率分布的意義和作用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也是本章教材編寫的特點之一.
精心選擇實例,貼近學生生活,引起學生興趣
頻數、頻率本身就是處理實際問題,從實際中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入概念.教材精心挑選、引入大量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能產生解決它的慾望.掃除一定程度上因為敘述事例的冗長而引起學生反感.如血型分布、運動鞋鞋號的選擇、學科成績、午餐等候時間、礦泉水質量等等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熟悉且親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通過收集、分析數據的過程能初步作出合理的決策,提高學生處理問題、決策問題的能力.
重實踐操作,設計一定量的數學活動,在交流中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本章內容安排了一定量的實習操作性的活動,如「八年級男生、女生身高和所穿運動鞋的分布」「八年級學生跳繩次數的頻數分布」「八年級男生、女生體重數據的分布」「商場不同價格的彩電銷售情況」等,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分小組合作,事前精心設計策劃,調查廣泛接觸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希望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認識現實世界中蘊含的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與現實世界有著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經歷或者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建議
(1) 畫頻數分布直方圖的一般步驟是:①計算極差;②決定組數與組距.一般當數據在100個以內時,按照數據多少,常分為5~12組;組距是指每個小組的兩個端點之間的「距離」 , = 組距;③決定分點,為了避免有些數據本身落在分點上,常常將分點多取一位小數;④列表、劃記;⑤畫頻數分布直方圖.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講解中靈活應用,但不要完全在黑板上重復以上步驟,這樣違背了教材編寫的初衷.
(2) 利用頻數分布表、頻數直方圖、頻數折線圖來分析數據的一些特徵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大膽地推測、合理地驗證.「統一訂購運動服、運動鞋,應注意哪些問題?」「校方安排學生多長的午餐時間為宜?」「估計魚塘中有多少條魚」「分析男生、女生游泳項目成績差異」等等,不像原來數學題有唯一標准答案,應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最後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這是與人交流、勇於探索、比較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重要方式,也是新課程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可視具體情況在本章教學中盡量體現.
(3)計算繁瑣,聯系實際緊密是本章的主要特點.除了課本提供的範例外,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預先製作好一些教具,不要使課堂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抄寫、繪圖上面.
四、本章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數據有「連續型」與「離散型」兩種,對離散型數據,如課本第51頁的血型分組一般比較容易,對離散型數據分組不唯一,僅是根據經驗,不同的分組一般得到的結論也有所差別,但只要合理均認為正確.
(2)進行實踐活動時,要注意有些問題可能涉及學生的個人隱私,如較胖的女同學不願意論及自己的體重,她認為公開自己的體重是侵犯了個人隱私權;一分鍾跳繩次數比較少的同學也可能覺得沒面子而出現一些不愉快事情.針對這些情況任課教師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採取迴避或選擇一些合適的同學或選擇另外適當的數據作調查對象等辦法.我們的目的是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在交流中培養互相合作的精神,與人合作中體會愉快,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應用數學的自信心.不要因為個別特殊原因干擾整個教學計劃.
(3)直方圖的縱坐標與橫坐標一般來說有不同的單位,每個單位的具體長度應在比較中進行選擇.最終的要求是畫出來的圖形比較美觀,能清楚反映分布情況、及變化趨勢.課本所採用畫折線 的辦法就是避免圖形畫在極端的位置.在不影響整個圖形所反映基本特徵的情況下,使頻數直方圖或頻數折線圖更加美觀.也可以採用將學生所畫的圖比較展覽的辦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互相吸收別人好的經驗,來完善自己畫圖技能.
❼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數學全部內容知識點總結!!! 急急急
·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和一元一次不
·
1、不等關系
·
2、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
3、不等式的解集
·
4、一元一次不等式
·
5、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
·
6、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
第二章
分解因式
·
1、提公因式法
·
2、運用公式法
·
第三章
分式
·
1、分式的乘除法
·
2、分式的加減法
·
3、分式方程
·
第四章
相似圖形
·
1、線段的比
·
2、黃金分割
·
3、形狀相同的圖形
·
4、相似多邊形
·
5、相似三角形
·
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
·
7、測量旗桿的高度
·
8、相似多邊形的周長比和面積比
·
9、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第五章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
1、每周幹家務活的時間
·
2、數據的收集
·
3、頻數與頻率
·
4、數據的波動
·
5、證明(一)
·
6、你能肯定嗎
·
7、定義與命題
·
8、為什麼它們平行
·
9、如果兩條直線平行
·
1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
·
11、關注三角形的外角
❽ 冀教版八年級上數學知識點總結
1 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2邊角邊公理(SAS)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3 角邊角公理( 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 推論(AAS) 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5 邊邊邊公理(SSS) 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6 斜邊、直角邊公理(HL)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8 定理2 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9 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即等邊對等角)
21 推論1 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並且垂直於底邊
2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論3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並且每一個角都等於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麼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25 推論1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26 推論 2 有一個角等於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於30°那麼它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上的一半
29 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31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32 定理1 關於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那麼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34定理3 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麼交點在對稱軸上
35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有關系a^2+b^2=c^2 ,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
3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
4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於(n-2)×180°
41推論 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於360°
4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44推論 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4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4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0矩形性質定理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51矩形性質定理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53矩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54菱形性質定理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55菱形性質定理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56菱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即S=(a×b)÷2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58菱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59正方形性質定理1 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60正方形性質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61定理1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
62定理2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63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都經過某一點,並且被這一
點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一點對稱
64等腰梯形性質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65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7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8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截得的線段
相等,那麼在其他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69 推論1 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70 推論2 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
三邊
71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
的一半
72 梯形中位線定理 梯形的中位線平行於兩底,並且等於兩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73 (1)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a:b=c:d,那麼ad=bc
如果ad=bc,那麼a:b=c:d
74 (2)合比性質 如果a/b=c/d,那麼(a±b)/b=(c±d)/d
75 (3)等比性質 如果a/b=c/d=…=m/n(b+d+…+n≠0),那麼
(a+c+…+m)/(b+d+…+n)=a/b
76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三條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所得的對應
線段成比例
77 推論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78 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截三角形的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那麼這條直線平行於三角形的第三邊
79 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並且和其他兩邊相交的直線,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邊與原三角形三邊對應成比例
80 定理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ASA)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邊上的高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83 判定定理2 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兩三角形相似(SAS)
84 判定定理3 三邊對應成比例,兩三角形相似(SSS)
85 定理 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與另一個直角三
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成比例,那麼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
86 性質定理1 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對應中線的比與對應角平
分線的比都等於相似比
87 性質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長的比等於相似比
88 性質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
89 任意銳角的正弦值等於它的餘角的餘弦值,任意銳角的餘弦值等
於它的餘角的正弦值
90任意銳角的正切值等於它的餘角的餘切值,任意銳角的餘切值等
於它的餘角的正切值
91圓是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92圓的內部可以看作是圓心的距離小於半徑的點的集合
93圓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圓心的距離大於半徑的點的集合
94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
95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以定點為圓心,定長為半
徑的圓
96和已知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著條線段的垂直
平分線
97到已知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98到兩條平行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和這兩條平行線平行且距
離相等的一條直線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
100垂徑定理 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101推論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於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線經過圓心,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③平分弦所對的一條弧的直徑,垂直平分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另一條弧
102推論2 圓的兩條平行弦所夾的弧相等
103圓是以圓心為對稱中心的中心對稱圖形
104定理 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所對的弦
相等,所對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5推論 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心角、兩條弧、兩條弦或兩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組量相等那麼它們所對應的其餘各組量都相等
106定理 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於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107推論1 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周角所對的弧也相等
108推論2 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
對的弦是直徑
109推論3 如果三角形一邊上的中線等於這邊的一半,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10定理 圓的內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並且任何一個外角都等於它
的內對角
111①直線L和⊙O相交 d<r
②直線L和⊙O相切 d=r
③直線L和⊙O相離 d>r
112切線的判定定理 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113切線的性質定理 圓的切線垂直於經過切點的半徑
114推論1 經過圓心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經過切點
115推論2 經過切點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經過圓心
116切線長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
圓心和這一點的連線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
117圓的外切四邊形的兩組對邊的和相等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於它所夾的弧對的圓周角
119推論 如果兩個弦切角所夾的弧相等,那麼這兩個弦切角也相等
120相交弦定理 圓內的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
相等
121推論 如果弦與直徑垂直相交,那麼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徑所成的
兩條線段的比例中項
122切割線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
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
123推論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割線,這一點到每條割線與圓的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
124如果兩個圓相切,那麼切點一定在連心線上
125①兩圓外離 d>R+r ②兩圓外切 d=R+r
③兩圓相交 R-r<d<R+r(R>r)
④兩圓內切 d=R-r(R>r) ⑤兩圓內含d<R-r(R>r)
126定理 相交兩圓的連心線垂直平分兩圓的公共弦
127定理 把圓分成n(n≥3):
⑴依次連結各分點所得的多邊形是這個圓的內接正n邊形
⑵經過各分點作圓的切線,以相鄰切線的交點為頂點的多邊形是這個圓的外切正n邊形
128定理 任何正多邊形都有一個外接圓和一個內切圓,這兩個圓是同心圓
129正n邊形的每個內角都等於(n-2)×180°/n
130定理 正n邊形的半徑和邊心距把正n邊形分成2n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31正n邊形的面積Sn=pnrn/2 p表示正n邊形的周長
132正三角形面積√3a/4 a表示邊長
133如果在一個頂點周圍有k個正n邊形的角,由於這些角的和應為
360°,因此k×(n-2)180°/n=360°化為(n-2)(k-2)=4
134弧長計算公式:L=n兀R/180
135扇形面積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36內公切線長= d-(R-r) 外公切線長= d-(R+r)
❾ 八年級下冊數學第六章知識點
八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十六章 分式
1. 分式的定義:如果A、B表示兩個整式,並且B中含有字母,那麼式子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義的條件是分母不為零,分式值為零的條件分子為零且分母不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分子與分母同乘或除以一個不等於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 ( )
3.分式的通分和約分:關鍵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運算:
分式乘法法則: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分母。
分式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則: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分式的加減法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先通分,變為同分母分式,然後再加減
混合運算:運算順序和以前一樣。能用運算率簡算的可用運算率簡算。
5. 任何一個不等於零的數的零次冪等於1, 即 ;當n為正整數時, (
6.正整數指數冪運算性質也可以推廣到整數指數冪.(m,n是整數)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 ;
(2)冪的乘方: ;
(3)積的乘方: ;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 ( a≠0);
(5)商的乘方: ();(b≠0)
7. 分式方程:含分式,並且分母中含未知數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過程,實質上是將方程兩邊同乘以一個整式(最簡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時,方程兩邊同乘以最簡公分母時,最簡公分母有可能為0,這樣就產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驗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驟 :
(1)能化簡的先化簡(2)方程兩邊同乘以最簡公分母,化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驗根.
增根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其值應使最簡公分母為0,二是其值應是去分母後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檢驗方法:將整式方程的解帶入最簡公分母,如果最簡公分母的值不為0,則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則,這個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應用題的步驟是什麼? (1)審;(2)設;(3)列;(4)解;(5)答.
應用題有幾種類型;基本公式是什麼?基本上有五種: (1)行程問題: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時間而行程問題中又分相遇問題、追及問題. (2)數字問題 在數字問題中要掌握十進制數的表示法. (3)工程問題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時×工效. (4)順水逆水問題 v順水=v靜水+v水. v逆水=v靜水-v水.
8.科學記數法:把一個數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 ,n是整數)的記數方法叫做科學記數法.
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絕對值大於10的n位整數時,其中10的指數是
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絕對值小於1的正小數時,其中10的指數是第一個非0數字前面0的個數(包括小數點前面的一個0)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數
1.定義:形如y= (k為常數,k≠0)的函數稱為反比例函數。其他形式xy=k
2.圖像: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屬於雙曲線。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直線y=x和 y=-x。對稱中心是:原點
3.性質: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於第一、第三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減小;
當k<0時雙曲線的兩支分別位於第二、第四象限,在每個象限內y值隨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幾何意義:表示反比例函數圖像上的點向兩坐標軸所作的垂線段與兩坐標軸圍成的矩形的面積。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麼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邊長a,b,c滿足a2+b2=c2。,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
我們把題設、結論正好相反的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如果把其中一個叫做原命題,那麼另一個叫做它的逆命題。(例:勾股定理與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定義: 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3.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義 :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菱形的性質: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3.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為兩條對角線)
正方形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鄰邊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質: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義: 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義:兩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質: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問題常用的輔助線:如圖
線段的重心就是線段的中點。 平行四邊形的重心是它的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三角形的三條中線交於疑點,這一點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寬和長的比是 (約為0.618)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
第二十章 數據的分析
1.加權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計算公式。 權的理解:反映了某個數據在整個數據中的重要程度。
學會權沒有直接給出數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現及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的方法。
2.將一組數據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奇數,則處於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median);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3.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mode)。
4.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叫做這組數據的極差(range)。
5. 方差越大,數據的波動越大;方差越小,數據的波動越小,就越穩定。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步驟:1.收集數據 2.整理數據 3.描述數據 4.分析數據 5.撰寫調查報告 6.交流
6. 平均數受極端值的影響眾數不受極端值的影響,這是一個優勢,中位數的計算很少不受極端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