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北朝民歌小知識
擴展閱讀
教育培訓學校工資多少 2024-11-16 07:21:10

北朝民歌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23 07:46:00

A. 關於古詩的知識!短一點!

我們平時所說的古詩,一般指格律詩。
格律詩主要指絕句和律詩。
絕句共四句,常見的是五絕和七絕,五絕五字;七絕每句七字。絕句對格律的要求稍寬,第二四句末字要求押韻。
律詩分長律和短律,常見的八句,主要是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五字,七律每字七字,一般來說要求偶數句末字押韻。
韻有多種版,從平水韻較常見。
說到格律詩就要提到對聯的基礎:初學對聯的要求是嚴於工、兼顧意,所謂「工」,一般來說就是上下聯「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和句式相同」。所謂「意」就是整幅對聯能表現一個完整的意思,並讓人有思想空間。初學者不好理解的是「平仄」和「句式」。平仄,初學者可以按今音來理解,也就是普通話中一、二聲理解為平,三四聲理解為仄。句式:也就是詞的組成形式。
絕句和律詩其實就是由對聯組成的,但絕句和律詩中不強求每聯都工整,也就是不要求每聯都是工對。當然,全工對的那是佳作。而且,偶數句都要求押韻。
最後注意的是:絕句和律詩,整首詩應能表現一個完整的內容。
夠簡單了吧?

B. 木蘭詩的解詞 文學常識 原文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ē),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的聲音一遍復一遍,木蘭對著門在織布。聽不見機杼作響,只聽見木蘭在嘆息。 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思念什麼?(木蘭答道) 我也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買馬匹和馬鞍等乘馬用具,在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在南市買駕馭馬的嚼子、籠頭和韁繩,在北市買長鞭。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的嘩嘩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木蘭)凱旋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閨房東面的門,坐在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1. 唧唧(jī jī):織布機的聲音。 2.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3.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麼。 6. 軍帖:軍中的文告。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8.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9.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10.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11.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2. 轡頭: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13. 辭:離開,辭行。 14. 濺濺(jiān jiān):急水流動聲。 15. 旦:早晨。 16. 但聞:只聽見 17.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8.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20.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21.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22.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23.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25.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26.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27.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8. 不用:不願意做。 29.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30.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將:助詞,不譯。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37. 著:通假字 通「著」,穿。 3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39.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40.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41. 雙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 42. 「火」:通 「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43. 行:讀xíng。 44. 傍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註:《木蘭詩》已成為語文出版社語文版七年級上第24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課及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七年級上第28課。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②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火:通「伙」,夥伴。 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⑤戶:古義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⑥迷離:古義為眯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義為虛數多,今義數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願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願:a願意,eg:願為市鞍馬;b希望,eg:願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於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為市鞍馬。(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歷經數年,有的戰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頭發和貼上裝飾。

整體把握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願為父親分擔壓力;「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古人評論
詩歌 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欲聞所慽慽,感激強其顏。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尚少。胡沙沒馬足,朔風裂人膚。老父舊羸病,何以強自扶。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干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於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韝理絲簧。昔為烈士雄,今復嬌子容。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兄弟交,死戰誓不渝。今也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著作 《詩藪》:木蘭歌是晉人擬古樂府,故高者上逼漢魏,平者下兆齊、梁。如「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尚協東京遺響;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齊梁艷語宛然。又「出門看火伴」等句,雖甚樸野,實自六朝聲口,非兩漢也。 謝榛《四溟詩話》:《木蘭詩》雲「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北市買長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絕似李白五言近體,但少結句耳 。「雄兔腳撲朔……」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C. 知識大全中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

1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4詠鵝 (唐)駱賓王
鵝 ,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5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6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7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8涼州詞 (唐)王之煥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9登鸛雀樓 (唐)王之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0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1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12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13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14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1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8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19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20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2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3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24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25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26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7絕句(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8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29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30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3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2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33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34塞下曲(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5望洞庭(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36浪淘沙(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37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9憶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41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41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2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3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4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45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46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7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48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49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50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5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52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54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55惠崇春江曉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56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57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8三衢道中(南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59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60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61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62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63小池(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6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65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66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67題臨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做汴州。

68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69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7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71石灰吟(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72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7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7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75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D. 知識大全中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是什麼

1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4詠鵝 (唐)駱賓王

鵝 ,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5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6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7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8涼州詞 (唐)王之煥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9登鸛雀樓 (唐)王之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0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1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12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13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14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1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8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19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20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2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2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3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24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25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26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7絕句(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8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29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30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31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2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33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34塞下曲(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5望洞庭(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36浪淘沙(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37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8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9憶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41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41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2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3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44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45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46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7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48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49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50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5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52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54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55惠崇春江曉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56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57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8三衢道中(南宋)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59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60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61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62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63小池(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6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65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66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67題臨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做汴州。

68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69鄉村四月(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7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

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

71石灰吟(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72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7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7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75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0

E. 關於《樂府詩集》的基本知識

《樂府詩集》為詩歌類著作,北宋郭茂倩所編,其文學體裁為樂府歌辭。《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樂府詩集》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著作。

《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蘭詩》。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

歌詞來源有二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中國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5)北朝民歌小知識擴展閱讀: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中國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

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

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撰的。《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F. 古代文學常識大全

一、建安文學基礎: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傑出的詩人曹操。他詩歌創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樑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鍾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第二、正始西晉文學基礎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於黑暗統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後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劉勰所說「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採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第三、陶淵明基礎: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徵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後,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並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繼承了正始詩人阮籍和西晉詩人左思的伎,發揚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讀山海經》其十(精衛銜微木)等。
5、魯迅稱一些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如《讀山海經》其十為「金剛怒目式」的作品。
6、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1、平淡與醇美的統一。陶詩很少用奇特的形象、誇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少用。2、情、景、理的統一。
7、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出現打破了了玄言詩的統治,詠懷、詠史詩繼承了阮籍、左思的傳統,發揚了建安的精神,田園詩是他的獨創。「田園詩」成為一個流派在詩歌史上獨樹一幟,
8、陶詩的藝術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唐代學習田園詩的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詩人。
第四章南北朝樂府民歌基礎:
1、南朝樂府民歌約五百首,大部分屬於《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其中「吳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樂府民歌,除吳歌、西曲外,還有一首較長的抒情詩《西洲曲》,屬《雜曲歌辭》。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樂集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約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創作,我們所接觸到的,除漢人的作品外,還有氐人、羌人、鮮卑人,以鮮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長篇敘事詩是《木蘭詩》,它產生的時代不會晚於陳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詩文基礎:
1、晉宋之際代替玄言詩的是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
2、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他的山水詩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潛虯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樓》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寫景名句。
3、鮑照對詩歌形式的主要貢獻是為七言詩拓寬道路,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其中「自古聖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詩句,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擬古》其三(幽並重騎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鮑照的詩歌直接繼承著建安文學的傳統,大力寫作樂府詩,他是繼曹丕之後,對七言詩貢獻最大的詩人。
5、教材中提到繼承建安風骨或發揚其精神的詩人有: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
6、所謂新體詩是指自齊至隋百餘年中講究聲律、對偶的作品,名曰新體詩。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是就其形式而言。齊永明年間著名詩人沈約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八種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開創的,由聲律與對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體詩,稱永明體。
7、新體詩作家除沈約外,成就較高的還有齊詩人謝朓、梁詩人何遜、陳詩人陰鏗等。
8、文學史上把謝靈運和謝朓分別稱為「大謝」和「小謝」。謝朓因為做過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謝宣城」之稱。
9、謝朓山水詩有一首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題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灞矣望長安)其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描寫春江日暮景色,「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寫建康(南京)周圍的景色,是寫景名句。
10、謝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詩,帶有南朝民歌氣息,語言精練,情味雋永,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和《王孫游》(綠草蔓如絲)等。
11、繼玄言詩、山水詩後南朝一度盛行的詩歌是宮體詩。
12、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中說:「頗學陰何苦用心」反映的是陰鏗、何逮兩位詩人。他們的名篇分別是陰鏗的《江津送劉光祿不及》(依然臨江渚)何遜的《相送》(客心已百念)等
13、集南朝詩歌成就之大成的詩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宮體詩人,後出使西魏,遂終身羈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
14、庾信詩歌的代表作是《擬詠懷》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時期駢賦,駢文成就最高作家,賦的代表作是敘述梁代興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賦》,五言小詩的名作有《寄王琳》(玉關道路遠)和《重別周尚書》(陽光萬里道)。
15、駢文是與散相對而言的,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偶,又多用四六句,因為兩句兩句的對偶,好象是並駕的兩匹馬,所以叫駢文。第二是語音方面講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華麗的詞藻。可以說駢文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駢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鮑照憑吊廣陵的《蕪城賦》,孔稚圭諷刺假隱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賦》《別賦》,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和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
第六魏晉南北朝小說:
1、南北朝小說,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即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2、南北朝小說中現存比較完整的,並能代表這個時期志怪小說面貌的是東晉干寶的《搜神記》
3、南北朝志人小說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4、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共分三十六篇,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劉孝標。
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
1、我國現存第一篇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論是曹丕的《典論論文》
2、《典論論文》之後,文學批評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晉陸機的《文賦》
3、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最重要、最系統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劉勰的《文心雕龍》
4、成書於梁代的一部專門評論五言詩的菱是鍾嶸的《詩品》
隋唐五代文學基礎:
1、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唐代有詩人兩千餘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共九百卷。
2、唐詩的發展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宮體詩充斥詩壇。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詩歌、散文、小說都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興起了詞和變文這兩種文學形式。
5、初唐的中心問題是:(1)沖破六朝詩歌的狹窄題材,使詩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2)擯棄輕浮綺靡的詩風,建立剛健有力的新詩風;(3)確立律體,發展七言歌行。
6、初唐後五十年,先有「四傑」開始突破「宮體」的內容,繼有沈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最後陳子昂痛斥齊梁詩風,高倡建安風骨,才為唐詩開辟了發展的道路。
7、以李白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政治詩和邊塞詩集中體現了盛唐詩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象一條大河貫穿了整個中唐。
9、愛情主題在晚唐十分流行,這是受了市民文學的影響。
隋及初唐詩壇
1、唐代初年,舊陳、隋入唐的宮庭詩人仍「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用詩歌為統治者歌功頌德,點綴昇平。這些詩人中最有名的是宮庭詩人上官儀,他的詩「以綺錯婉媚為本」,時人謂之「上官體」,上官儀把六朝以來的對仗加以程式化,提出「六對」、「八對」等名目,這些法式成為後人寫作律詩的規范。
2、在初唐詩壇上,詩人王績是位較突出的詩人,他的《野望》不僅風格澹遠,而且已是成熟的五律了。他的主要貢獻在於他上承梁陳,下啟沈宋,開一代新詩風。
3、初唐四傑: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他們都是七世紀下半期「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詩風,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范圍,擴大了詩歌題材,他們憑自己的創作登上初唐詩壇,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在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四傑」中,盧駱可能比王楊時代稍早些,盧駱發展了七言歌行,王楊擅長五律。
4、「四傑」的創作有共同之處,又有所不同,他們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在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四傑」中盧洛由陳隋入唐,其詩仍有「宮體詩」的韻味,其歌行體是「宮體詩」的新發展和新改造;五律到王楊手中才開始定型,是五律的奠基人。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算是當時最好的五律了,其中「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6、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充分肯定了四傑的地位。
7、劉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頭翁》是其代表作,「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其中的名句。
8、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
9、沈佺期、宋之問的主要成就是總結了六朝以來聲律方面的創作經驗,確立了律詩的形式。
10、和沈、宋同時,工於律詩的人還有不少,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被稱為「文章四友」。
11、陳子昂的詩歌主張見於他的《修竹篇序》中,他以復古為革新,主張繼承建安風骨、正始之音。
12、陳子昂今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感遇》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全詩只有四句,前二句寫自己的孤獨,後二句寫人生之有限,感情深沉蘊藉。
盛唐詩壇:
1、前人常以張九齡與陳子昂並稱,他的《感遇詩》十二首和陳子昂的《感遇》很近似,都是興托諷諫之作。
2、開元初年,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被稱為「吳中四士」。
3、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詩,它借柳樹歌詠了春風,贊美了欣欣向榮的春天。
4、張說的代表作是《鄴都引》,王翰的代表作是《涼州詞》,王灣的代表作是《次北固山下》。
5、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但他詩歌的主要題材卻多是山水行旅。其詩歌的風格是恬淡孤清。
6、《過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園詩中寫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它在八句五言詩中,寫了田園景物的清新秀麗,故人情誼的真摯深厚,田家生活的簡朴可愛。
7、盛唐時期真正大量寫田園詩的是儲光羲,他偏重寫農家的快樂,如《釣魚灣》、《田家雜興》等。
8、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他的思想和創作以天寶初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熱衷政治,奮發有為。後期則是吃齋奉佛。
9、王維詩歌的題材相當廣闊,主要有三方面:政治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
10、王維是詩人,也是畫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畫的評價。
11、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把邊塞沙漠景色描繪得歷歷在目,歷來為人稱道。
12、王維的詩在抒情方面以構思精巧和語言新鮮見長。《送元二使安西》被《詩藪》評為唐絕句之冠。
13、王之渙僅存六首絕句,其《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非說理,卻包含了生活的哲理。
14、李頎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又以贈答最多,而且善於用古詩描寫音樂。
15、崔顥最著名的詩是《黃鶴樓》其中第二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兩貫穿了古今,神思邈遠。
16、王昌齡曾做過江寧丞,所以有「詩家天子王江家」之稱,他的七言絕句,只有李白能與之媲美。
18、高適詩歌今存二百餘首,從體裁看,絕大部分是古詩,尤以七言歌行見長。
19、高適邊塞詩的特色是「尚質主理」,即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邊防問題。其代表性作品《燕歌行》即是有感於張守珪軍中之事而作。
20、岑參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岑參的詩「尚巧主景」,他善於用濃重的色調描繪邊塞的奇異景色;用奇特想像造成鮮明的詩句;音調悲壯 宏亮,用韻靈活,有的三名一換韻,如《走馬川行》;有的兩句一換韻,如《輪台歌》等。
2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白雪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是其《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的名句。
解詞與簡答
1、山水田園詩派: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的一個重要詩派,以描寫山水田園生活而得名,以王維孟浩然為主要代表,另外還有儲光羲等,這一派詩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體物精細而風格淡遠,對後世文學有較大影響。
2、邊塞詩派:盛唐時期著名的詩歌流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故雙稱「高岑詩派」。此派作家有王昌齡、王之煥、李頎等。他們多用七言歌行和七絕,多方面表現邊塞生活和景色,往往筆力雄健,色彩濃烈,風格雄渾奔放。
3、王維詩歌的主要內容:王維詩歌的題材相當廣闊,主要有政治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他的邊塞詩具有豪壯的英雄氣概,如《少年行四首》,善於描繪邊塞的景物,如《使至塞上》、《隴頭吟》、《老將行》。王維早年,曾經寫過一些抨擊權貴、不滿現實的政治感遇詩,如《寓言》,後期的詩往往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有些田園詩表現了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審美趣味比較高。
李白:1、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雖然有復雜的思想傾向,擔仍有一個中心主題,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2、李白是繼屈原之後,積極浪漫主義的又一高峰。
3、杜甫稱贊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4、李白的詩歌的語言清新、豪放,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恰好說明了他詩歌的語言特色。
李白在汲取了民歌語言清新明快特點的同時,又注意繼承建安以來優秀詩人的藝術傳統,因而又具有精美的特點。
6、《獨坐敬亭山》中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表現了李白的豐富想像力,在他的筆下,大自然都具有了生命。
7、《子夜吳歌》、《早發白帝城》都是用極單純的語言表達了深厚的感情。
二、解詞與簡答
1、簡要說明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1)形象往往是個性化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如《蜀道難》。(2)李白詩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實的,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梁甫吟》等。(3)李白的誇張是最大膽的,又是最易為人接受的。如《秋浦歌》「白發三千丈」(4)李白的語言清新、豪放,不拘於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統一於自然。
杜甫:1、杜甫的家庭有兩特色,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從杜甫的一生來看,他一直在實踐著他的家訓,無論窮達,他都要兼濟天下,可見他的思想屬於儒家,這一點從他敘事詩都統一在憂國憂民的政治熱情中即可證明。
2、天寶十四年,杜甫往奉先縣控望家小,回家後即寫了《自就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句詩成為千古名句。
3、公元七五年春,杜甫自東都歸華州,將沿途所見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杜甫《春夜喜雨》中最後一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春雨的可愛,它給人們送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
5、《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等詩句,表現了杜甫對國事的感慨,悵恨與家人離別。
6、杜甫喜歡歌詠鳳凰,這幾乎成了詩人的化身和寫照。因此,他筆下的鳳凰如他一樣仁愛善良。
7、在杜甫的七律抒情詩中,藝術性最高的是《秋興八首》組詩。
8、杜甫詩歌在寫法上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用身邊瑣事表現重大主題,如《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等。通過人物對話表現重大主題是杜詩的又一特色,如《兵車行》《石壕吏》等。
9、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富想像力的兩個形象,在《登高》、《白帝》、《秋興八首》等詩中,都集中了這兩個形象。
10、杜甫詩歌的語言是蒼勁凝煉的,用他的說法是「詩成毫發無遺憾」。
11、杜甫是一個眾體兼長的詩人,五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無不運用自如,其中尤以古體和律體為佳,他是唐代寫作七律的第一大家。同時,他「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直接開啟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所以我們說,杜甫是一位承前啟後的作家。
12、杜甫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得到了深刻反映,所以他又被稱為「詩史」。
簡答題:1、舉詩例簡要說明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答:杜甫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是:(1)面對現實,諷諭時事,如《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等。(2)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如《水會渡》、《負薪行》、《遭田父泥飲美來中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3)熱愛生活,描寫日常生活,如《舟前小鵝》《春夜喜雨》《月夜》《北征》《羌村》等。
2、簡述杜甫詩歌的藝術特點:答:第一,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多方面的藝術概括,第二、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第三,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語言主經過千錘百煉的。第四,杜甫是眾體兼長的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無不運用自如,尤以古體和律體為佳。
新樂府運動和白居易:1、新樂府指的是新題寫時事的樂府,中唐新樂府運動是由張籍、王建、李紳的創作開始的,李紳寫《新題樂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元稹的基礎上擴充為五十首,名曰「新樂府」,並在序里明確提出其詩歌創作的主張,於是新樂府創作從杜甫開始,經過元結、顧況,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重要作家除白居易外,還有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
2、用新題寫時事的新樂府,始創於杜甫,從杜甫到白居易過渡的作家 是元結、顧況、戎昱、戴叔倫等。
3、寫新樂府取首二字為題為白居易總結新樂府「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特點開了先河的詩人是顧況,而除了白居易外,在新樂府運動中創作成就最高的是張籍和王建。
4、「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李紳《憫農》中著名詩句。
5、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歲貶為江州司馬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6、白居易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諷諭詩,大都寫於前期。
7、在白居易感傷詩中有兩首著名長詩,它們是《長恨歌》和《琵琶行》,其中《琵琶行》在描寫音樂形象方面歷來為人所稱道。
8、「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提出的文學創作主張。
簡答題:1、簡要舉例說明白居易詩歌的藝術特點?答:(1)突出地表現在詩歌語言上。淺顯平易,有意到筆隨之妙。(2)善於運用一、二警句統攝全篇,達到言淺意深,平淡中見警奇的效果。(3)還突出地表現在敘事詩上,以敘事為主,結合抒情,脈絡分明,曲折生動,人物個性突出。

G. 《木蘭詩》的文學常識急~~~~~~~~~~

  • 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蘭辭》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木蘭詩》詩意畫(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唧唧(jījī):紡織機的聲音

    2.當戶(dānghù):對著門。

    3.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6.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8.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9.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10.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11.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2.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13.辭:離開,辭行。

    14.濺濺(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15.旦:早晨。

    16.但聞:只聽見

    17.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8.啾啾(jiūjiū):馬叫的聲音。

    19.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20.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21.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22.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23.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24.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25.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26.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27.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8.不用:不願意做。

    29.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30.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31.郭:外城。

    32.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33.姊(zǐ):姐姐。

    34理:梳理。

    35.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36.霍霍(huò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37.著(zhuó):通假字通「著」,穿。

    38.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39.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40.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眯著眼。

    4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42.「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43.行:讀háng。

    44.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並排跑。

    現代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回憶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理艷麗妝拌;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非常驚呀: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 作者簡介: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宋代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H. 小學生必背古詩有哪些

江南漢樂府 2詠鵝——唐-駱賓王 3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 4風——唐-李嶠 5詠柳——唐-賀知章 6涼州詞——唐-王之渙 7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8春曉——唐-孟浩然 9涼州詞——唐-王翰 10出塞——唐-王昌齡 11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12鹿柴——唐-王維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15靜夜思——唐-李白 16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17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8贈汪倫——唐-李白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0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21望天門山——唐-李白 22別董大——唐-高適 23絕句——唐-杜甫 24春夜喜雨——唐-杜甫 25絕句——唐-杜甫 26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27遊子吟——唐-孟郊 28江雪——唐-柳宗元 29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30楓橋夜泊——唐-張繼 31漁歌子——唐-張志 32塞下曲——唐-盧綸 33望洞庭——唐-劉禹錫 34浪淘沙(其六)——唐-劉禹錫 35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36池上——唐-白居易 37憶江南——唐-白居易 38憫農(鋤禾日當午)——唐-李紳 39憫農(春種一粒粟)——唐-李紳 40山行——唐-杜牧 41清明——唐-杜牧 42江南春——唐-杜牧 43樂游原——唐-李商隱 44蜂——唐-羅隱 45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46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47元日——宋-王安石 48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49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51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 52惠崇《春江曉景》——宋-蘇軾 53題西林壁——宋-蘇軾 54夏日絕句——南宋-李清照 55示兒——南宋-陸游 56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南宋-陸游 57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其一 ——南宋-范成大 58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其二——南宋-范成大 59小池——南宋-楊萬里 6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楊萬里 61春日——宋-朱熹 62題臨安邸——宋-林升 63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64鄉村四月——宋-翁卷 65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元-王冕 66石灰吟——明-於謙 67村居——清-高鼎 68竹石——清-鄭燮 69所見——清-袁枚 70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第二百二十首——清-龔自珍

內容簡介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小學生必須背誦70首優秀古代詩詞。這些古詩詞都是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是中國五千年詩歌史上的精華之作。但因推薦的70首古詩詞散見於我國歷代的詩詞典籍中,要尋找搜集起來不容易,因此,我們編輯了這本小冊子,以便於老師、學生、家長的使用。
本書為照顧中低年級學生的需要,原文部分加了現代漢語注音。「註解」則對難懂的字詞、典故、地名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以幫助學生完整理解詩詞的基本意思。「詩意」嘗試用散文化的語言詮釋古詩詞的意境,啟發學生的藝術想像能力。「鏈接」是對70首古詩詞相關知識的拓展,有助於擴大知識面。

版本
1、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2、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3、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
4、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5、三洞文藝出版社出版
6、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等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目錄
1 江南漢樂府
2詠鵝——唐-駱賓王
3敕勒歌——北朝民歌(斛律金)
4風——唐-李嶠
5詠柳——唐-賀知章
6涼州詞——唐-王之渙
7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8春曉——唐-孟浩然
9涼州詞——唐-王翰
10出塞——唐-王昌齡
11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12鹿柴——唐-王維
1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15靜夜思——唐-李白
16古朗月行(節選)——唐-李白
17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8贈汪倫——唐-李白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0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21望天門山——唐-李白
22別董大——唐-高適
23絕句——唐-杜甫
24春夜喜雨——唐-杜甫
25絕句——唐-杜甫
26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27遊子吟——唐-孟郊
28江雪——唐-柳宗元
29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30楓橋夜泊——唐-張繼
31漁歌子——唐-張志
32塞下曲——唐-盧綸
33望洞庭——唐-劉禹錫
34浪淘沙(其六)——唐-劉禹錫
35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36池上——唐-白居易
37憶江南——唐-白居易
38憫農(鋤禾日當午)——唐-李紳
39憫農(春種一粒粟)——唐-李紳
40山行——唐-杜牧
41清明——唐-杜牧
42江南春——唐-杜牧
43樂游原——唐-李商隱
44蜂——唐-羅隱
45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46江上漁者——宋-范仲淹
47元日——宋-王安石
48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49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
51飲湖上初晴後雨——宋-蘇軾
52惠崇《春江曉景》——宋-蘇軾
53題西林壁——宋-蘇軾
54夏日絕句——南宋-李清照
55示兒——南宋-陸游
56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南宋-陸游
57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其一 ——南宋-范成大
58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其二——南宋-范成大
59小池——南宋-楊萬里
6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楊萬里
61春日——宋-朱熹
62題臨安邸——宋-林升
63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64鄉村四月——宋-翁卷
65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元-王冕
66石灰吟——明-於謙
67村居——清-高鼎
68竹石——清-鄭燮
69所見——清-袁枚
70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第二百二十首——清-龔自珍
內容
1【年代】:漢
【作者】:兩漢樂府
【作品】:江南
【內容】: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品】:敕勒歌
【內容】: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3【年代】:唐五代
【作者】:駱賓王
【作品】:詠鵝
【內容】: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4【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嶠
【作品】:風
【內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年代】:唐五代
【作者】:賀知章
【作品】:詠柳
【內容】: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6【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之渙
【作品】:涼州詞
【內容】: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之渙
【作品】:登鸛雀樓
【內容】: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浩然
【作品】:春曉
【內容】: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翰
【作品】:涼州詞
【內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昌齡
【作品】:出塞
【內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昌齡
【作品】:芙蓉樓送辛漸
【內容】: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維
【作品】:鹿柴
【內容】: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維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內容】: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年代】:唐五代
【作者】:王維
【作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內容】: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靜夜思
【內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古朗月行
【內容】: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天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葯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17【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望廬山瀑布
【內容】: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贈汪倫
【內容】: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內容】: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0【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早發白帝城
【內容】: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望天門山
【內容】: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年代】:唐五代
【作者】:高適
【作品】:別董大
【內容】: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23【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甫
【作品】:絕句
【內容】: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24【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甫
【作品】:春夜喜雨
【內容】: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甫
【作品】:絕句
【內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甫
【作品】:江畔獨步尋花
【內容】: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27【年代】:唐五代
【作者】:孟郊
【作品】:遊子吟
【內容】: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8【年代】:唐五代
【作者】:柳宗元
【作品】:江雪
【內容】: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9【年代】:唐五代
【作者】:賈島
【作品】:尋隱者不遇
【內容】: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0【年代】:唐五代
【作者】:張繼
【作品】:楓橋夜泊
【內容】: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1【年代】:唐
【作者】:張志和
【作品】:漁歌子
【內容】: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32【年代】:唐五代
【作者】:盧綸
【作品】:塞下曲
【內容】: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3【年代】:唐五代
【作者】:劉禹錫
【作品】:望洞庭
【內容】: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34【年代】:唐五代
【作者】:劉禹錫
【作品】:浪淘沙
【內容】: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35【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賦得古原草送別
【內容】: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6【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池上
【內容】: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7【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憶江南
【內容】: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38【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紳
【作品】:憫農
【內容】: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9【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紳
【作品】:憫農
【內容】: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0【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山行
【內容】: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41【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牧
【作品】:清明
【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2【年代】:唐五代
【作者】:杜牧
【作品】:江南春
【內容】: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43【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商隱
【作品】:登樂游原
【內容】: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44【年代】:唐五代
【作者】:羅隱
【作品】:蜂
【內容】: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45【年代】:唐五代
【作者】:胡令能
【作品】:小兒垂釣
【內容】: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6【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
【內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7【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元日
【內容】: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48【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泊船瓜洲
【內容】: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49【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書湖陰先生壁
【內容】: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50【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望湖樓醉書五絕
【內容】: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51【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
【內容】: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52【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惠崇《春江晚景》
【內容】:(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3【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作品】:題西林壁
【內容】: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54【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夏日絕句
【內容】: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55【年代】:南宋
【作者】:陸游
【作品】:示兒
【內容】: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6【年代】:南宋
【作者】:陸游
【作品】: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內容】: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57【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作品】:四時田園雜興
【內容】: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58【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作品】:四時田園雜興
【內容】: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59【年代】:南宋
【作者】:楊萬里
【作品】:小池
【內容】: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60【年代】:南宋
【作者】:楊萬里
【作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內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61【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作品】:春日
【內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62【年代】:南宋
【作者】:林升
【作品】:題臨安邸
【內容】: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63【年代】:南宋
【作者】:葉紹翁
【作品】:游園不值
【內容】: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64【年代】:北宋
【作者】:范成大
【作品】:村居即事
【內容】: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
65【年代】:清
【作者】:高鼎
【作品】:村居
【內容】: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66【年代】:元
【作者】:王冕
【作品】:墨梅
【內容】: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67【年代】:明
【作者】:於謙
【作品】:石灰吟
【內容】: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68【年代】:清
【作者】:鄭燮
【作品】:題竹石
【內容】: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爾東西南北風。
69【年代】:清
【作者】:袁枚
【作品】:所見
【內容】: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越。
意欲捕蟬鳴,
忽然閉口立。
70【年代】:清
【作者】:龔自珍
【作品】:己亥雜詩
【內容】: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回答者: 鍾少斌1 | 一級 |

I. 關於民歌的知識

一、民歌起源

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於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音樂,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斗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征服自然的願望,或再現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滄海桑田的歷史使中國民歌歷盡風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滅.任你風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終於還是能大片保存了下來.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民歌始終是人民的心聲,反映了人民的歡樂與痛苦,是一種精神的依託與歸附。民歌也是符合優勝劣汰原則的。好的民歌,世代傳唱,婉如醇酒,愈久彌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賦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後派出工作組對全國的傳統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風進行大范圍的搶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開展了編輯《中國歌謠集成》工作。通過這些大規模的活動,使得流傳於民間的歌謠得以典藏保存,為豐富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民歌內容

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1、勞動歌。包括各種號子、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搬運歌、採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它是一種由體力勞動直接激發起來的民間歐謠。它伴隨著勞動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鼓舞情緒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勞動歌產生的最早。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那強烈的節奏感。每一首勞動歌都有與勞動動作相配合的節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勞動節奏而創造出來的,因而是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從事緊張而又高強度的勞動時,動作強烈,呼吸短促,勞動氣氛濃烈,這時唱出的勞動歌必然節奏鮮明急促、強音不斷、頓挫有力,給人以集體力量的雄壯和勞動創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體力勞動比較輕,或間歇時間長的勞動中、勞動歌的速度比較柔緩,節奏感較弱,音樂上的變化比較豐富,結人以優美的旋律感。

2、時政歌時政歌是人民有感於切身的政治狀況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變、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與此有關的政治局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此理想而斗爭的精神。頌歌是解放後新時政歌的主流,勞動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歌頌黨,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等歌謠大量產生。時政歌以民謠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數和字數都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格式。鮮明性是其主要特點。

3、儀式歌儀式歌是伴隨著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而唱的歌。它產生於人們對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認識而對語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時候,即幻想用語言去打動神靈,用以祈福、免災。
儀式歌就其儀式應用的情況來看,可以分為訣術歌,節令歌、禮俗歌和把典歌四種。訣術歌是巫婆、神漢進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節令歌是對某種節日或對時令描述的歌,它常與舞蹈和游藝相結合。禮俗歌經常被用於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場合。把典歌是在重大的慶典時吟唱的祈禱性的民歌,它根據祭祀和慶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

4、情歌情歌是廣大人民愛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發男女青年由於相愛而激發出來的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純朴健康的戀愛觀和審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現了對封建札教的蔑視和反抗。情歌,在藝術手法上的運用極為豐富,而比較突出的有比興、雙關,重復。

5、兒歌兒歌是以簡潔生動的韻語創作井流傳於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和繞口令。游戲兒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當嬰兒還在襁褓中,就聽過母親溫存的歌聲,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便學會一支支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側重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啟發他們的智慧和想像,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習慣,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繞口令,由於它讀起來繞口,頗受孩子們的歡迎。兒歌在形體上一般都比較短小,沒有固定的形式。在語言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鮮明,最適宜兒童唱誦。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圍相當廣泛。我們所說的生活歌只取它狹義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生活歌在表現手法上,大量地運用對比手法。人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對立的統一,美與丑、善與惡、痛苦與歡樂,革命與反動、剝削與被剝削等,通過鮮明、生動的對比,表達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四、主要體裁

1、號子
號子也稱勞動號子、哨子。流傳於中國各地。先秦典藉《呂氏春秋》有一段記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是先民一邊集體搬運巨木,一邊呼喊號子的逼真描寫。而且,還說出了一個極樸素又極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時代,凡「舉重」,必唱「勸力之歌」。所謂「勸力之歌」就是後來的勞動號子。這種體裁是人們在參與需要相互協作的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解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所以,產生「號子」的必備條件首先是集體勞動,同時還必須是需要互相協作的集體勞動。諸如出海打魚,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搖櫓、拉纖、放排,碼頭搬運,建築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鹽等勞動幾乎都要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
號子類別的劃分,主要依據是不同的工種和傳唱環境。從歷年已經采錄到的音樂資料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
海洋漁民號子,即沿海漁民出海捕魚時撐帆、撒網、收網、裝倉等勞作中所唱的號子。又分「近海號」和「遠海號」。前者節奏音調略微平和,後者頗激烈緊張。但都按勞動過程組成聯套,每套少則五、六段,多則十餘段,伴隨著漁民們撒網捕魚、迎風破浪。從渤海灣到南海,都有漁民號子流傳,其中以渤海和舟山一帶最具代表性。
江河船工號子,即長江、黃河及其支流上船工們所唱的各種號子。一般以中、上游地帶更為普遍。如著名的「川江船夫號子」「湖南澧水船工號子」,甘肅、寧夏「黃河推船號子」,河南鞏縣、三門峽、開封「船工號子」、陝南「漢江船工號子」等。其中,流行於四川境內的「長江船工號子」,由於這一地段長江水急、彎大,地貌復雜,給行船造成許多困難,所以,船工號子也就特別豐富。既有輕松的「下水號」,又有舒緩的「平水號」,更有高度緊張、近於呼喊的「上水號」「拚命號」。而且隨著船工們的情緒變化,既有山歌調,又有川劇高腔,也有根本無詞的足以與風浪比高低的狂喊,給人以驚天動地的強烈震撼。
碼頭搬運號子,傳唱於碼頭、貨場的裝卸、抬扛、推拉等勞動場合。如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諸瑪頭的起重號、上肩號、扛包號,四川成都的「板車平路哨子」,天津的「推車號」,安徽的「板車號」等。由於這類勞動全部與工人的行路相關,所以,其歌唱的節奏鮮明而短促,曲體短小單一,唱詞也多是無實際意義的呼喊性的感嘆詞。
森林林工號子,即林區伐木工人在伐樹、運木、壘木等勞動中所唱的號子。主要流傳於東北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及西北、華南各大林區。號子的種類因勞動方式不同而形成多種名目,如長白山區的運木號子就有蘑菇頭號、大掐子號、拽大繩號、嘹號、瓦扛號、流送號等。華中華南各林區還有一種「排筏號子」,是在將「木排」放入江流時工人們唱的一種號子。由於這種勞動強度大、危險多,所以號子也具有高亢、粗放、氣勢豪邁、壓倒一切的特色。
工地建工號子,即建造房屋打地基或加固河堤勞動中唱的號子。這一勞動必須使用一種用方石或圓鐵餅穿繩或木棍製成的「夯」「硪」作為工具,由四-六位工人不斷抬起扔下地砸地基,於是唱「夯歌」「硪歌」也就必不可少了。這類號子遍布全中國。但以黃河下游每年春秋兩季築堤勞動中流傳的「夯號」最為壯觀。屆時,千里大堤上響徹了成千上萬的民工們唱的各種各樣的「硪號」「夯號」,構成了一幅有「聲」有「勢」、巨大無比的音畫。
除以上所述,還有「鹽工號子」「石膏工號子」「打連架號子」「車水號子」等等。
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領、合」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領」句較長,「合」句稍短。而在較為緊張的勞動中,領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數情況下,領句唱完之後,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領句結束以前就進入的,兩個聲部由此構成重迭狀態。
總之,各種勞動號子作為民歌的一個主要體裁,早在原始時代人們開始從事集體勞動時就已產生,而直到現代社會某種機器取代某種集體勞動才逐漸消失。數千年來,它伴隨著勞動大眾在與自然的搏鬥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功能,創造了人類戰勝自然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同時,號子又是人與自然和勞動相結合又相碰撞而產生的最早的精神、藝術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恆的歷史文化價值。

2、田歌
田歌又稱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鼓、薅草鑼鼓等,是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在這些地區,農民一般要種兩季或三季,勞動強度非常大,為此,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以唱歌調節情緒、解除疲勞的自發要求。然而,所有上述勞動雖然是集體性的,而又不需要相互協作,這樣,田歌一方面與號子一樣,同勞動本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又不需要用唱歌來統一勞動動作,於是,田歌的歌唱形式也就與號子大不相同。在上述大多數地區,都有半職業性的民歌手,他們被當地尊稱為「歌師」「歌伯」或「歌匠」。這些人既有即興編唱的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傳說的長篇唱詞。每到種植的忙季,他們就會被請去唱歌。其形式是:歌師二至三人站在田頭,一邊敲鑼打鼓(也有不用鑼鼓者),一邊相互對歌。由於插田勞動是從早到晚,歌師們的歌也就要唱上一整天。為了給幹活的人適當解除疲勞,他們常常要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臨時海闊天空地編一段笑料,以取悅於勞作者。有時,他們又發號施令,或請大家休息、吃飯,或指揮大家移動作活的位置。以往,為了更好地鼓動幹活者,主人有時一次請兩個「歌班」,讓他們「打擂台」比賽,哪個班唱得好而且多,就給他們獎錢獎物。當然,除了歌師「對歌」這種形式之外,也有採取歌師與眾人間你領我合這類歌唱方式的。
流傳於各地的田歌,由於方言、風俗、傳承方面的差異,其結構形式、音樂風格也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徵。同時它們也有各自的名稱。其中最著名的如:江蘇的格冬代、鑼鼓車;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鋤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長陽薅草鑼鼓、畈腔、薅草歌、遠安花鑼鼓;湖南的踩田歌、打羅羅咚;福建的耘田詩;兩廣的打鑼開山歌、插田歌;雲、貴、川的薅秧號子等等。
田歌的曲體,一般是兩句體、四句體或多句體的段式結構,除採取領合形式的部分曲目為規整性節奏外,其他一律為自由疏散的節奏節拍。有些地區的田歌,為了配合勞動,常常組成容量很大的聯套體。每套有的包括十餘個號牌,有的多達數十個號牌。如湖北「長陽薅草鑼鼓」總共有27支號子,歌師每唱一遍,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它們主要有:起歌,叫歌,揚歌、露水號、穿號、趕號、急鼓溜子、減歌、乖乖號、冤家號、節節高、兩聲號、趕五句、叫歌子等。而上海青浦田山歌的"套數"中則常有"大頭歌""陽照頭""落秧歌"等。在唱法上它們也各有所宗。"長陽薅草鑼鼓"使用本嗓即"平腔",而"青浦田山歌"喜歡用"假嗓"即"高腔"。有的地方則真、假嗓並用。這樣,如果把不同地區田歌的音樂風格這一因素同其多種演唱方法加在一起,那麼,作為民歌體裁之一,田歌確實可以說是絢麗多姿,豐富多彩了。

3、山歌
山歌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也極為豐富。一種看法認為,凡是流傳於高原、山區、丘陵地區,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說的山歌。另一種看法認為,從體裁特徵而言,草原上牧民傳唱的牧歌、贊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漁民唱的漁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儀上唱的「哭嫁歌」,也都應歸屬於山歌。因為它們同樣具有在個體勞動中詠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娛自慰等基本特徵。一般來說,這種廣義的山歌概念更有助於我們對山歌體裁藝術特色的理解。
中國山歌的流傳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西北黃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雲貴高原、秦嶺大巴山區、大別山區、武夷山區、西藏高原一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傳播區及其品種有:內蒙古草原的各種「長調」歌曲,晉、陝、內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寧、甘、青地區漢、回等族的「花兒」,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別山區的「慢趕牛」,江浙一帶的「吳山歌」,贛、閩、粵交匯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地帶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及各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區的「藏族山歌」及廣西的各族山歌等。

4、內蒙古草原「長調」
內蒙古草原「長調」,蒙語稱「烏日聽道」,即「悠長的歌曲」。流行於內蒙古阿拉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大草原。「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是歌腔舒展,節奏自由。一般為上、下兩句,所以四句歌詞分兩遍唱完;歌詞內容絕大多數是駿馬、駱駝、羊群、藍天、白雲、水草;唱法以真聲為主,並使用一種叫「諾古拉」的特殊潤腔方法,使悠揚的歌聲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

5、信天游
「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子」,流行於陝西北半部及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的部分地區。以往,由於交通不方便,這里的生產、經貿全靠驢、騾馱運,當地把從事此種勞動的人稱作「腳戶」「腳夫」「趕腳的」。「腳戶」長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溝壑間,便順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娛。
他們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們既是傳播者,又是創造者。在傳唱中,他們免不了矢口寄興的隨意創作,在創作了之後,又不斷地傳播出去。當然,「信天游」屬於所有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無論在放牧耕地,或是節日游樂,他們總要哼唱幾句。作為一種風格個性都很強的山歌品種,「信天游」的基本特徵是結構短小簡潔,曲調開闊奔放,感情熾烈深沉,具有濃厚的抒詠性。它的詞曲僅有上、下兩句。唱詞上句起興,下句點明主題。如「馬里頭挑馬不一般高,人里頭挑人就數哥哥你好」。曲調多建立在「徵-宮-商-徵」這樣一種「雙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兩個腔節,並在頭一個腔節上作較長的延伸,給人以遼闊悠遠之感。下句一氣呵成,在上、下句變化反復的歌唱中,歌手們浸注著自己的人生感慨。代表曲目有《腳夫調》《蘭花花》《趕牲靈》《橫山下來游擊隊》《見面容易拉話難》等。

6、甘、寧、青「花兒」
甘、寧、青「花兒」,又稱「少年」「野曲」。是聚居於該地區的回、漢、撒拉、保安、東鄉、土、裕固、藏等民族一律用當地漢語方言傳唱的一種山歌。取名「花兒」,一是因為歌名、歌詞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反映出各族老百姓對它的喜愛,故用此昵稱。「花兒」的不同曲調分別以「令」謂之。「花兒」的唱詞為四句民間格律體,即它們不是規整的七言句式,而是第二、四句採用「雙字尾」,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上去容易摘去難,摘不到也是枉然。曲調則全部是上下句體,四句唱詞分兩遍唱完。由於分布面大,「花兒」按流行地區和歌唱形式分為「河湟花兒」和「洮泯花兒」兩大流脈。同時,又依民族、音調風格分成若干支脈。花兒的傳唱分平時和「花兒會」兩種,因為是情歌,所以嚴禁在村子裡唱。「花兒會」一年四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陰歷五、六月間。屆時,花兒會與傳統廟會、交易會匯為一體,人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野,朝山浪會,對歌酬答,充滿了歡悅悠閑的生活情趣。

7、小調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種廣泛傳播於城鎮集市,經過較多藝術加工,曲體較為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委婉的民歌體裁。其流傳足跡遍布城鎮。同時,一些少數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敘事歌曲,也應歸屬此類。
與號子、山歌比,小調體裁有諸多相異之處。首先是傳唱環境,號子山歌多傳播於山野,並依附於集體或個體勞動,而小調則基本上離開了勞動現場,主要流行於市井之酒肆茶樓、節日慶典場合;其次是傳唱階層,除了農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業者以至一部分職業、半職業歌手中傳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變化,那就是藝術功能,號子、山歌具有很強的自娛性和實用性,而小調的這類功能已基本褪化,成為一種主要是「娛人」的體裁。特別是在出現了以歌唱為生計的民間藝人之後,它的表演性日趨強化,由此也就在題材和形式表現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別於其它體裁的特性,並為其進一步與說唱、戲曲相結合而走上舞台創造了條件。
小調所歌唱的題材十分廣泛,城市社會不同階層的婚姻情愛、離愁別緒、風土民俗、世態人情、娛樂遊玩以至自然常識、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幾乎無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與上述題材相關的《打櫻桃》《賣雜貨》《放風箏》《打秋遷》《磨豆腐》《割韭菜》《補缸》《拜年》《觀燈》《趕廟》《採茶》等曲目。
在結構體式和藝術手段方面,小調體裁多數採用多段體分節歌的陳述方式,並將抒情性與敘事性融為一體,從而在總體上獲得了一種敘詠兼顧的體裁屬性。最能體現這種敘詠特徵的便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時序為基本體式的各類小調。其中「十二月體」以「月」為分節單位,將一件事、物分十二個段落作完整的描述。如「十二月花名」便採取問答式從正月直唱到十二月,既傳授了自然知識,又反映了歡快活潑的情趣。又如著名的《孟姜女》(一名《春調》),也採用十二月體,詠唱了這一傳誦千載的動人故事。「五更」則以每晚「更點」為分節單位,用五個段落逐一抒情敘事。如前所述,這種體式早在公元九世紀前後的《敦煌曲子詞》中就出現了。明清以來,各地「五更調」十分繁盛,而且大部分都唱的是兒女思盼之情。如《五更鼓》《五更鳥》《盼五更》《思婦五更》《嘆五更》等。「四季」也是一種傳承有自的歌唱體式。六朝「樂府」《子夜四時歌》已見其芻形,至明清時代,以「四季」為體的民歌幾乎遍及南北各地。它運用春夏秋冬之序,唱盡了山川河湖、風花雪月、兒女情長。(例如青海《四季歌》)可以說,各地大多數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為體的小調民歌,都是經過千百次傳唱實踐的反復加工錘煉而保留下來的,所以,它們的唱詞文質並茂,歌腔流暢動聽,既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又蘊含了寶貴的認識審美價值。除「時序體」外,小調體裁常見的曲目還有《茉莉花》《綉荷包》《對花》《放風箏》(又稱《踏青》)和曲牌《鋪地景》《泗州調》《迭斷橋》《湖廣調》《馬頭調》等。它們經常以不同的變體或添入新詞而被廣泛傳唱。所以有人說:小調有「腳」,它可以流動於四方。而山歌、田歌則僅限於一地。這是它們在傳播方面的一個很大的差異。
小調的基本曲體是四句型結構,即民間所說的「四句頭」。首句是全曲的陳述句,具有開啟並確定音樂的基本情緒、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別重要;第二樂句是對首句的回應,起到鞏固、強化前面樂思、樂旨的意義;第三樂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樂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對比、反差的效果,從而使音樂獲得一種新動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總結,起到收攏、結束的作用,也有其舉足輕重的結構意義。這樣,四句頭的基本關系便是「起、承、轉、合」。直觀地看,它是一種具體的曲式結構關系的體現。但若作歷史的綜合的考察,那麼,它又是一個民族的音樂思維乃至文學藝術思維邏輯、思維方式的反映。可以說,小調中的「四句頭」,歷來以它的普遍性和簡潔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這種極具民族特徵的思維邏輯。

8、西南高原山歌
西南高原山歌,與西北高原遙遙相對的包括陝南、四川及雲、貴地區的西南高原,也是一個蘊藏極豐的山歌流布區。但這里的自然景觀同山川倉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溫和的氣侯使它山青水綠、植被豐茂,流傳在此種環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種個性和風格。首先是音調的變化,它們常常圍繞羽、商及其三、四度音調展開,並以「羽」為常用調式。另外,在曲體上,四句體居於主要地位。雖然,山歌體裁的音樂性格就其主流來說是奔放、高亢的,但隨著上述骨幹音及調式、曲體的變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於高亢激越之中滲入諸多柔性的因素。例如著名的《槐花幾時開》、《尖尖山》(四川)、《小河淌水》、《放馬山歌》、《趕馬調》等恰好是這一風格色彩的最鮮明的體現。此外,這一地區流傳的各少數民族的山歌也都大體上具有這種特色。
如果說,號子、田歌都還是在受到勞動本身的某種制約的前提下進行傳唱,因此它們的音樂也保留了與某種勞動相關的因素的話,那麼,山歌便可以說是基本上擺脫了這種制約而成為人的內心感情和真實體驗的直接而又自由發揮的最親近的歌唱形式。誠如」花兒」的兩句唱詞所說:「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盡抒胸意,自由奔放,這是山歌體裁的最大特徵,也是她千百年來廣為傳播的根本原因。

9、多聲部民間歌曲
多聲部民間歌曲,指一對或一組歌手同時唱出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民歌,有人稱其為「二聲部民歌」「復音民歌」。民間則有「雙音」「雙聲」「公母聲」等俗稱。很久以來,人們以為中國的民間聲樂作品中沒有「復音」現象存在。直到本世紀40年代末,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家在采錄民間音樂的過程中陸續發見了大量的這類民歌,才扭轉了世人的看法。事實上,某些歷史文獻早有記載,如廣西《三江縣志》雲: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眾聲高而獨低之,以抑揚其音,殊為動聽。類似的文字描述還有不少,說明以"多"聲形態唱歌,一向是這一地帶的一種傳統。
中國多聲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於西南和南方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即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台灣等省的壯、侗、苗、瑤、布依、毛南、么老、佤、僳僳、納西、景頗、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漢族地區的某些勞動號子由於領、合聲部的交錯而構成的多聲現象,也可以劃歸於此類。少數民族地區的多聲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禮儀、節日歌舞及民間歌會活動中傳唱,如侗族的「大歌」「攔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賽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瑤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壯、毛南族的「歡」「比」,佤族的「玩調」,畲族的「雙音」,高山族的「酒歌」「喪葬歌」「祭祀歌」,僳僳族的「木刮基」「優葉」「擺時」,彝族的「丫腔」,納西族的「窩熱熱」,蒙古族的「潮爾」等。另一部分多聲部民歌則主要是在生產勞動中傳唱的號子,如東北的「林區號子」,四川的「川江船夫號子」,台灣高山族的「除草歌」,雲南景頗族的「舂米歌」等。
中國多聲部民歌的織體結構即聲部的結合方式有多種樣態,歸納起來,共有以下五種:
1、輪唱織體,即高、低聲部依次先後進入,構成縱向迭置關系。上述佤族的"玩調"、景頗族的"舂米歌"屬此類。
2、模仿織體,即低聲部以自由模仿上聲部的旋律而構成雙聲的迭置。如壯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續或固定低音織體,低聲部採用陪襯性持續長音、節奏型持續音或固定旋律音型與上聲部相並置對比,兩聲部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如侗族的"敘事"大歌和"聲音"大歌,納西族的"窩熱熱"等。
4、支聲性織體,一種旋律聲部與在它的基礎上作裝飾性的變化而形成的新聲部相互結合所構成的織體。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調鮮明突出,支聲僅起陪襯作用。如壯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瑤族的"蝴蝶歌"等。
5、和聲或對位織體,高低兩聲部各有自己的旋律進行狀態,因此兩聲部處於同樣的地位,但有時同步有時又交錯進行,體現出很濃厚的和聲性色彩。如僳僳族的"木刮基""擺時",高山族的"豐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織體的聲部結合,大多採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廣泛運用。它頻頻出現於許多民族的多聲部民歌中,並不是偶然為之,而是經過長期歌唱實踐的自覺選擇。它所獨具的色彩,已成為中國多聲部民歌的最鮮明的特徵。

J. 誰能幫忙找點資料,關於南北朝詩歌的海外研究,謝謝謝

南北朝指從東晉滅亡到隋統一(420~589)的170年時間。這

時南朝相繼為宋、齊、梁、陳;北朝則自北魏統一北中國(439)起,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又相繼為北齊、北周所代,最後均為隋所統一。這個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南朝文人詩歌,其成就遠遠超過北朝,並成為唐詩全面繁榮的必要准備和過渡階段。

南朝文人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劉宋時期是第一階段。即山水詩逐漸從東晉的玄言詩中獨立出來,並蔚然成風的階段。

山水詩在此時的興盛有多種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隱逸生活的反映。魏晉,由於社會動亂,政治黑暗,士大夫無論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隱逸為清高,以山林為樂土,因而在詩歌中描寫山水之美,藉以寄託自己的某種情懷。其次,東晉以來,南方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世族地主到處建築園林別墅,過著遊山玩水的悠閑生活,他們的玄言詩里便出現了山水詩句,藉助自然山水來表現老莊的哲理,這個變化以東晉晚期的殷仲文、謝混等人為先導,而完成於謝靈運。代表作家有謝靈運、顏延之,鮑照,稱為「元嘉三大家」。其中「才秀人微」的鮑照,不僅創作了雄健豪放的詩作,而且為七言、雜言詩的發展與繁榮開拓了道路。齊及梁初為第二階段,即「永明體」形成、興起的階段。當時著名詩人沈約、謝跳等人,將聲韻學的成果運用到詩歌領域,遂形成講求格律、對偶的永明新體詩。粱中葉到陳末為第三階段,即以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為代表的「宮體詩」興盛的階段。「宮體詩」多描寫女性和宮延生活,風格輕綺柔靡,但在詩歌形式的發展上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北朝文人詩相對南朝遠為遜色。後來,由於北人學南人、南人入北的雙向交流,北朝詩壇才有所變化,特別是庾信人北朝之後,心懷屈仕敵國,思念故土的雙重悒鬱,詩風由前期的綺麗轉向剛健,體現了南北詩風的初步融合。

一、謝靈運與山水詩

晉、宋之際,詩歌中描寫山水的成分逐漸增多,如謝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較淡,已較集中地刻畫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淡乎寡味,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當謝靈運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寫下大量的山水詩時,立刻被人們所接受並模仿。於是,山水詩終於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而謝靈運便是確立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著名的詩人。

謝靈運(385--433),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晉室南渡後世居會嵇(今浙江紹興)。他是謝玄之孫,18歲襲爵為康樂公,人稱「謝康樂」。謝靈運出自高門世族,青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有才名,亦熱衷於政治。劉裕代晉建立宋朝後,實行抑制世族的政策,將謝靈運的封爵降為康樂侯,他內心非常不滿。永初三年(422),他出為永嘉(溫州)太守,於是「肆意遨遊,遍歷諸縣……所游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後他辭官隱居始寧(今浙江上虞),並常常出人深山幽谷之間,探奇攬勝。元嘉八年(431),宋文帝派他擔任臨川內史,因被人彈劾謀反,流放廣州,旋即被殺。

謝靈運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對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畫上。他的山水詩大多作於出任永嘉太守之後。在這些詩中,他帶著一種高門士人的閑散情調,用富麗精工的語言,描繪了永嘉、會嵇、彭蠡湖等地的自然風光,給人以清新之感。如「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過始寧墅》),用擬人的手法寫山間美景,雲石相依,彼漣互映,白綠兩色點綴其間,構成一幅極有層次的動人圖畫,並從中透出一種蕭散、淡遠的氛圍。又如「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入彭蠡湖口》),寫暮春的素雅,「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朗」(《初雲郡》),寫秋夜的曠遠,「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寫冬天的寒峭等等。這些散見於各篇中的「名章迥句」,清新流暢,確「如初發鞭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引鮑照語),體現了作者在刻畫景物方面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功。然而,謝靈運詩雖多名句,卻較少佳篇。主要是他的一些詩仍不免有借山水以談玄理(包括佛理),而其談玄之處,常不免顯得滯重或迂拙。我們可以從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樓》中窺見他山水詩的基本模式與風格: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卧癲對空林。

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巔。

初景革堵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萎萎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此詩作於永嘉任上。全詩先記敘官場失意的牢騷,次描繪春天景色,最後寫決意隱居的願望。其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為神來之筆,歷來為後人所激賞。結束處既寫到離群索居之苦,忽又以《周易》中「遁世無悶」的哲理自遣,意似曲折,其實頗不自然。

謝靈運山水詩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特色:他以自然山水為獨立、客觀的描寫對象,而不是將它作為主觀感情的載體。它不像陶淵明的詩歌那樣,把主體情感傾注到所寫景物中去,而是對山水進行客觀的細致刻畫,力求形似逼真。其次,從藝術表現上看,謝詩善於抓住景物特徵,進行精雕細刻的描繪,尤擅長寫靜態畫面,往往以精練准確的動詞出之,故靜而不壅,生動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但由於語言上過分雕琢,追求新奇、對偶和用典,故就整篇而言,存在冗繁生僻的弊病。謝靈運山水詩通常還採取「記出遊——寫景物——抒理思」的三段式結構,單一面少變化。前後兩部分往往枯燥乏味,有價值的主要是中間的寫景部分。這樣的結構必然帶來有名句而無名篇的缺陷。

總之,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位詩人,他開辟了詩歌表現的新領域。當時和後世的不少詩人如謝惠連、謝庄、湯惠休、謝眺、唐代的王維等,都曾受到過他的深刻影響。同時,他極貌寫物和窮力追新的作風,客觀上提高了描情狀物的能力和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為永明體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鍾嶸稱之為「元嘉之雄」(《詩品》)是有道理的。

二、鮑照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山東郯城)人。他出身「孤賤」,少有才名,且功名心很強。20多歲時,他為了謀求官職,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任國侍郎。後又出為中書舍人,秣陵令等職。大明五年(461),擔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後劉子頊被賜死,鮑照也死於亂軍之中。

鮑照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的作品當時頗負盛名,尤以詩歌成就最高。他的樂府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充實,剛健昂揚,是對建安文學傳統的很好的繼承。

鮑照詩歌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對門閥制度壓抑人才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如《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賢士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抒發了作為寒士的詩人在仕途中倍受壓抑的痛苦。語言質朴,情感激憤。拔劍擊柱的動作,丈夫垂翼的呼號,歸家隱居的嚮往,貧賤孤直的感嘆,一氣呵成,將抑鬱奔放、悲憤的情緒變化表現得細致淋漓。悲哀而不頹唐,失望而不消沉,自有一種雄逸豪放的風格,反映了作者憤慨不平而又自尊孤傲的精神狀態。

鮑照有些詩歌反映了邊塞戰爭和徵人生活,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願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如《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渡飛渠。蕭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極明主,身死為國殤。

詩歌開頭渲染敵軍入侵的緊張氣氛,中間描寫行軍途中的嚴寒艱苦,最後贊揚將士們的為國損軀的英勇氣概,堪稱一首出色的邊寒詩。

此外,《擬古》其六寫他的農耕生活,抒發他不能施展才能的憤懣,也流露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澗陰;朔風傷我肌,號鳥驚思心。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木輸上林。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不謂乘軒意,伏櫪還至今。

筆力雄肆,感情充沛,音節錯綜,是的照詩歌的主要特點。鮑照善於用自由豪放的筆調,傾訴自己如火的激情,形成一種震憾人心的氣勢。此外,他還工於寫景狀物,造語奇特瑰麗,因而形成了俊逸豪放、剛健凌厲的藝術風格。杜甫在《春日憶李白》中贊曰:「俊逸鮑參軍」,正是就此風格而言的。

鮑照也是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的人。他汲取民歌的豐富養料,創造了一批內容充實、形式漸趨成熟的七言樂府詩,為後來七言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鮑照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不僅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而且變曹丕的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並可以自由換韻,這就為七言詩的發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從他以後,七言體就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逐漸發展起來。王愷運《八代詩選》卷十二至卷十四,專選齊至隋百餘年中的這類詩歌,名曰「新體詩」。因此,後人又稱永明體為新體詩。永明詩人大膽對詩歌形式進行探索和革新,表現出可貴的創新精神。

三、謝眺與新體詩

謝眺(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與謝靈運同族,人稱「小謝」。他的高祖父為謝安的弟弟,祖、父輩皆為劉宋王朝所親重,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謝家世貴重,而少即好學,有美名,故曾歷居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和朝廷的重要文書職位,也曾作過宣城太守(故後人常稱他為謝宣城),最後任尚書中部郎,因拒絕參加朝廷大臣和藩五所醞釀的政變,反被誣陷殺害。

謝眺詩歌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他的作品繼承謝靈運而趨成熟。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溪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善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聲音和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秀麗的景物,又與詩人思鄉的情思自然融合,顯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兩句,更為歷代所傳誦。和謝靈運一樣,謝胱也有不少寫景名句。如「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扛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以游東》);以及「寒城一以眺,平猛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等,清新淡遠,如同一幅幅水墨畫,給人以極大的美感。

謝眺的山水詩學習謝靈運,刻畫景物細致逼真。但相比而言,謝跳的山水詩更有創新,並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大謝詩中的山水與官場生活是背離的,他往往有意地去尋找山水以忘情世事;小謝詩中的山水卻總是與主體情感的抒發相統一,殿閣池榭與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與抒情彼此交融。第二,大謝的山水詩總是在記游、寫景之後,拖著一條玄言尾巴;小謝的山水詩則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使山水詩達到了比較完整的藝術境界。第三,與大謝詩的富艷精工、典麗厚重不同,小謝詩較少繁蕪的詞句,形成一種自然平秀、清新流麗的藝術風格。另外,謝腕的詩歌聲調和諧,音韻鏗鏘,詞藻秀美,對仗工整,體現了新體詩的基本特點。他的新體詩,對唐代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嚴羽《滄浪詩話》說:「謝跳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唐代一些著名詩人很重視謝眺的詩,特別是李白,更是多次稱引其佳句,故有人稱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王士禎《論詩絕句》),可見謝跳詩影響之深。

但謝腆的詩歌也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他的《永明樂》十首,《夜聽妓》二首,便是典型的宴上無聊之作。此外還存在鍾嶸所說的「善自發端,而末篇多躓」、有「意銳而才弱」的缺點。

四、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人,他的一生,以42歲出使西魏並從此流寓北方為標志,可分為前後兩期。他在南朝度過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國最為安定的階段。庾信前期的詩文,有供君王消遣娛樂的性質,思想內容輕淺單薄,是宮體詩的重要作家。梁元帝承聖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長安,後又就任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地位雖尊,然屈任敵國,內心感到十分屈辱和痛苦。這種遭遇和經歷使他開始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產和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後期的濤作,抒發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和在忍垢含恥的生活中所產生的復雜感情。由於詩人的真情實感,他的許多詩篇盡管用了不少對句,卻沒有雕琢之痕,而在流麗中具有清新之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擬詠懷》27首。如第26首:

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駛,城影入黃河。

秋風蘇武別,寒水送荊柯。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前四句描寫北國景色,蕭索而闊大;後四句抒寫一己愁懷。沉鬱而悲壯。詩中連用送別蘇武、送荊軻和項羽自刎三個典故,表達了故國難歸的悲痛心情。這正是庾信後期詩歌的中心內容,在許多篇章中都有所表現,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如「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擬詠懷》之七),」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秦和永豐殿下言志》之八),可謂融事抒懷。孫兀晏《詠庾信詩》曰:「苦心詞賦向誰談?淪落咸陽志豈甘!可惜多才庚開府,一生惆帳憶扛南。」對庾信後期的心境和詩賦作了高度的概括。這些抒寫故國鄉關之思的作品,是他詩歌中最感人、最有價值的部分。

由於思想內容的變化和北方文化的熏陶,庾信後期詩歌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前期的綺艷貧弱變為蒼涼悲壯,剛健深沉。如「陣雲平不動,秋蓬轉欲飛」、「輕雲飄馬足,明月動弓弦」(《擬詠懷》),「胡笳遙警夜,塞馬暗嘶群」(《和趙王送峽中軍》)等詩句,都是南朝詩中罕見的。庾信還善於用典,能貼切而不露痕跡,起到了擴大詩歌容量,啟發讀者聯想的效果。

庾信後期詩歌在形式格律上也有所發展。他的七言新體詩從句數、章法、對仗來看,已是唐人七言律、絕的先驅。劉熙載《藝概》曾說庾信的《烏夜啼》「開唐七律」。

總之,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學之大成的作家。他汲取了齊梁文學聲律、對偶等修辭技巧,並接受了北朝文學的渾灝勁健之風,從而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的濤風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備。杜甫贊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是對庾信後期作品的正確評價。

五、南北朝民歌

繼《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之後,南北朝樂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現的人民口頭創作。由於長期的南北對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歌和西曲兩類。吳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吳歌主要產生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建業為中心。建業是從東晉到南朝各朝的首都,樂府機關就近採集這一帶的民歌,加以整理,配上音樂,就是吳聲歌曲。吳聲歌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鄉村,但更多的可能來自城市小市民之口,因而大部分具有市民文學的特點。西曲產生於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地區,以江陵為中心,曲調唱法與吳歌不同。此外,西曲的時代比吳歌稍晚,以齊梁居多。

現存南朝民歌的內容比較狹窄,絕大多數是情歌,因為南朝民歌產生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那裡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自然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經濟條件充裕,青年男女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會產生出懷春之情。

吳歌的特色是艷麗柔弱,多表現羞澀纏綿的情態。以《子夜歌》、《子夜四時歌》和《讀曲歌》最為重要。《子夜歌》共42首,相傳最初是東晉女子名子夜者所造,其內容或表現對於愛情的渴望,如「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或表現對負心男子的怨恨,如「常慮有貳意,觀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情流乖」。還有《子夜四時歌》、《讀曲歌》,都以清新淺近的語言,表現真摯細膩的感情,風格艷麗柔弱,哀怨纏綿,真實地再現了江南女子在愛情問題上的復雜心態,並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西曲多寫水邊船上旅客商婦的離別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吳歌稍廣,風格也比吳歌直率、明快。如《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願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男女一唱一和!女子的歌唱,傳達出真切的情思和天真的願 望;男子的對答,則表現出身不由己的遺憾和悲哀。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點,是體制小巧,大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說:「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清妙的歌謠隨口唱出,不雕飾,不做作,將內心深處的纏綿情感表現得真切而細膩。大量運用雙關語,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吳歌的顯著特點。雙關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異字,如以藕雙關「偶」,以「蓮」雙關「憐」,以「絲」雙關「思」等;另一類是同音同字,如以布匹之「匹」雙關匹偶之「匹」,以關門之「關」雙關關心之「關」,以黃連之「苦」雙關相思之「苦」等。這些巧妙的雙關語的運用,不僅使得語言更加活潑,而且在表情達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民詩《西洲曲》,這首民歌曾經過文人的加工潤色,內容是寫一個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間穿插著不同季節的景物變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及儀容的點染描繪,對人物內心無盡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極為細膩纏綿而又委婉含蓄。全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法,從而形成了回環婉轉的旋律,這種特殊的聲韻之美,造成一種似斷似續的效果,同詩中續續相生的情景結合在一起,餘味無窮。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藝術性最高的一篇」。

(2)北朝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的《梁鼓角橫吹曲》中:鼓角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所作的用於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所配樂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稱為「鼓角橫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後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陸續傳到南方,齊、梁以後也常用於宮中娛樂,並由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叫「梁鼓角橫吹曲」。

北朝民歌原來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歌唱,後來才譯成漢語,所以《楊柳枝歌》中有「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之語。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漢語創作的,同時也不能排除其中雜有少數北方漢人的作品。所以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

北朝民歌數量不多,但內容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曠野,所以詩中景象多具北方蒼茫雄渾的特點。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短短27字,將蒼茫浩翰的草原風光描繪了出來,境界恢宏博大,雄渾壯闊,可謂千古絕唱。北方因長期戰爭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詩中還多反映動亂帶來的凄苦之音。如: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企喻歌辭》第四首)

「屍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詩歌中屢屢可見,北朝樂府民歌在反映亂離方面與建安時期的詩歌相通,其悲吟與呼號,令人心神震顫。

北朝民歌中,還有不少反映羈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如《隴頭歌》: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

隴頭流水,嗚聲悲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歌中深刻地反映出顛沛流離的苦痛和思念家鄉的心情,千載之下,讀來仍不禁令人神傷。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長期不息的戰爭狀態,培養了人們勇敢剛毅的性格和豪俠尚武的精神。這種精神在詩歌中屢有反映。如: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一日三摩挲,劇於十五女。

(《琅琊王歌辭》)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趾跋黃塵下,然後別雌雄。

(《折楊柳歌》)

歌中都反映出剛猛激烈的特點,充滿大丈夫氣概,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的對比。

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愛情和婚姻題材的作品。這些民歌爽快直露,質朴剛健,與南朝情歌纏綿委婉、含蘊溫情的情調大不相同。如:「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馭》)「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對待婚姻和男女情愛的態度大膽潑辣。反映婚姻問題,多半是女子希望早嫁,如「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地驅樂歌辭》),「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這些歌曲直率而樸素,不遮不掩,毫無忸怩羞澀之態。

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蘭詩》。此詩最初當為北朝民間傳唱之詩,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加工。

《木蘭詩》成功地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藝術形象。木蘭是一個閨中少女,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代父從軍,女扮男裝,馳騁沙場十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之後,又謝絕官職,返回家園,表現出淳樸與高潔的情操。她把對親人和對祖國的愛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在她身上,展示了婦女要求平等、要求獨立解放的願望和理想。

《木蘭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很有特點:首先是描寫有繁有簡:

詳處運墨如潑,如出征前購置鞍馬的鋪排描寫和歸來後的一段描寫,從而製造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情景與熱烈而快樂的氣氛。而戰場上的描寫,則以數語一筆帶過。其次,通過人物的行動和氣氛的烘托來刻劃人物的心理、性格,將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此外,詩中復沓、排比、對偶、問答的句式,疊字、比喻、誇張的運用,都服務於木蘭形象的塑造。雖然經過後世文人的加工潤色,但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