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心理健康的照片。
病情分析:牽扯到心理健康還不太容易理解。
意見建議:
你可以拍生活中一些人助人為樂的照片,或者一些人燦爛微笑的照片,這些都標志著心理健康啊、。
Ⅱ 有關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以個人能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種觀點。
若一個人對環境適應良好,則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適應不良則不健康。醫學上對人的身體健康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指標,但對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無公認的、一致的標准。我們根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歸納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的幾種心理特質,以加深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
* 現代科學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
* 因長期的不良情緒的作用而導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組織的損傷的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心身疾病。
* 我國古代醫學早就提出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的理論,認為心身是統一的,與近代西方的心身醫學理論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Ⅲ 心理健康小知識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 智力正常;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 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 人際關系融洽; 適應能力良好。
為什麼說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當身體或心理某一方面產生疾病時,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身體使人精力充沛、行動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寬廣、情緒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過來能使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時正確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正確指導身體鍛煉,自覺調整作息時間,使身體各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 有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個性, 有個人獨立的意見, 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Ⅳ 求關於大學生心理常識的圖片和文字。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由於心理問題造成的個體行為偏差不斷增多,從事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院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大學生中出現了心理弱勢群體,如何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郁悶」,保持健康心態,應該受到學校各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准有以下四個方面:(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展個性;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恰當的接納自我;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環境,並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眾多因素相關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大學生而言,其主要誘因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長期處於高度學習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約15%是貧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調查表明,45%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而且不懂得如何緩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情感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個案表明,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極端。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獨生子女群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長期以來對他們教育不當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甚至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裡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懂如何與人溝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不當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
教育部調查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占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種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3.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3.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有42%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總是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跨入大學校園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身處高手如雲的新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盪然無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更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學生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郁、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3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3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引起孤獨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譬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以害怕與人溝通,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些學生經常處於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4.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4.1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教育。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這對於一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幫助。新生入學後,可以通過報告、座談會等活動,向學生講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心理預測力。帶領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生活,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出現波動的同學,對症下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予集體的溫暖。
4.2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咨詢的途徑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詢的作用,他們可以主動去心理咨詢,在輔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較快地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並開設心理選修課,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出版心理健康讀物等。
4.3拓寬思路、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過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由於學分制的推廣和公寓制的實行以及不及格率的產生,大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淡化,責任心不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加強新生的心理,必須拓寬思路,開辟新的渠道,充分發揮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讓新生了解大學集體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4.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還得心葯醫」。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運用心理學技巧幫助病人發掘心理潛能,解決心理沖突、矛盾,達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積極的自我錘煉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保健,讓他們成為自已的心理保健醫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個性,保持自信、樂觀、坦誠、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學費的增加與就業體制的改革等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逐年加大,尤其對大學新生,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昂貴的學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學習興趣等很多問題困擾著這些脆弱的心靈。如果不及時調節,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地阻礙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全院師生員工都應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使大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恢復心理平衡,增強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新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廣州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症狀自評查測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於全國成人正常水平,著重體現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症、焦慮、恐懼等症狀。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地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於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3.1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狀況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進入大學後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識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調查還發現45%的新生特別關注周圍人給予的評價,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Ⅳ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小知識
8個有趣的心理小知識:
1.手干凈的人更容易寬容他人。根據英國的相關實驗表明:手是否干凈會影響人的道德判斷。當你洗完手後,對一切都會比較寬容。因為手干凈後會讓人心情變好,甚至覺得心靈被凈化,所以,這個時候你更能原諒和容忍別人。同理,在井井有條的環境里,大家都比較容易談事情,於是談生意的地點,也是挑選在干凈舒適的環境會比較好哦。由此可見,經常洗手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2.養狗比養貓更有利於身心;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養狗的主人患低血壓症、膽固醇偏高症、身體不適症、發展成嚴重醫學疾病的幾率相對養貓的主人來說都比較小。所以選擇給家裡的老人買寵物的時候,買狗狗更有益處哦。
7.愛臉紅的人更容易被原諒。犯錯的人臉紅,會讓人覺得TA不是故意的,TA也很自責,就會使人更容易原諒TA。
8.出點丑會讓心情更開朗。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發明了一種「打擊羞恥」的方法:先做一系列的「蠢事」後,你就會覺得出醜即使被人嘲笑,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從而心情變得大好。實際上,當我們出醜的時候,只要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當作是自己開的一種玩笑,就可以度過一切出醜的尷尬場面了,人們比你想像中要寬容。
Ⅵ 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6)心理小知識圖片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Ⅶ 小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照片大全
心理健康小知識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郁、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Ⅷ 心理健康小知識100字
心理健康小知識
一、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二、簡便的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如果你懂得彈鋼琴、吉他或其他樂器,不妨以此來對付心緒不寧。
三、閱讀書報可說是最簡單、消費最低的簡便消遣方式,不僅僅有助於緩解壓力,還可使人增加知識與樂趣。
四、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因而繼續正常地工作。
五、在僻靜處大聲喊叫或放聲大哭,也是減輕體內壓力的一種方法。
六、世上沒有完美,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我的錯。
七、學會必須程度的放鬆,對工作統籌安排,從而能勞逸結合,自在生活。
八、不要害怕承認自我的本事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某些人說:「不」。
Ⅸ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蘊藏著非常多的心理學知識,而這些心理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他人的內心,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就能夠讓我們對於他人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我看來有三個方面的知識,非常的實用。
一、登門檻效應。這個心理學知識主要是說一個人很容易能夠接受他人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就好像登門檻一樣,要一梯一梯的往上爬。通過這樣,就能夠去實現最後的那個最大的目標。人們都更加樂於去接受較小較容易完成的目標,然後一點一點的往上累加,到最後才能夠接受最大的那個目標,而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接受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