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銅器與甲骨文知識點是什麼
青銅器(Bronze Ware)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但因為出土的青銅因為時間流失產生銹蝕後變為青綠色,被稱為青銅。
青銅器的使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及敘利亞古代TellRamad遺址出土的銅珠等。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簡介
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❷ 青銅器如何鑒別年代
一、青銅器作偽法
1.仿古法。
銅器作偽法。作偽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圖錄。仿器形制與真器基本相似,盡寸大小也與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較准確,若不細心觀察,難以判斷真偽。但不論仿得如何准確、逼真 ,其銅質、花紋、犭色均與真器有別,風格也迥然有異。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
2.拼湊法。
又稱「插幫車」。銅 器作偽法。或同幾個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幾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殘塊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分,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楊新器。
3.改造法。
銅器作偽法。即以某件舊器修改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新器形。作偽者將一些不易 賣出的或價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為新器形。如原器本無梁無蓋,改成有蓋的新器;或原器殘存一部分,將其改成另一種新器。
4.加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簡單紋飾,作偽者選擇合適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在原本無花紋的器物上先鏨刻花紋,再沿著花紋將無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不僅刀痕明顯,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徵。
6.添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本無銘,後在其上鏨刻 偽銘,後鏨的銘文文筆均勻,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作偽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良,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皆能仿刻,但 筆法的韻味卻是難以模仿的。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與器表的地子、銹色不符。
7.增銘法。
銅器作偽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前後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銘文也殘缺,修配時邊銘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偽後,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銘文既然不是一時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載然不同。
8.補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中缺字,偽作者將其補上;或真器上本無銘,後刻上偽銘,因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刻上。
9.腐蝕法。
銅器銘文作偽法。這種方法以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二、青銅器辨偽
1.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鑄成的,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於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里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後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線」,了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范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格,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范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後。後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成後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范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並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後貼上去,再逐層塗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
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偽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乾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偽
商周銅器多為銅牆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聲清脆,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5.青銅器銅質辨偽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三、青銅器的斷代
唐代以前的銅器習慣上稱為古代青銅器,其歷史既久,發展變化也很大。從商代至唐代,各個時期的銅器在鑄造工藝、花紋、銘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銅器的花紋,多為平紋、二層花紋、三層花紋的;圖案則是被誇張與改造過的各種動物形象,如四條腿的動物,在有的銅器圖案中被改為兩條腿,有的動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紋等。平紋銅器的饕餮紋,在形象之間多以回紋填空,大空間填上大方空細回紋,小空間填上小方空細回紋,微小空間填上小點方細回紋或小長方空細回紋。二層花紋的紋飾多是窄而凸,常為夔龍紋,空間填上細回紋。三層花紋的紋飾在器物上凸起,旁邊凹下去的空間填上細回紋,這是三層花紋的特點。三層花紋的銅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紋,口下夔紋,鼎腹中饕餮面紋,中間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紋。
商代青銅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紋的,邊沿是夔紋及草龍紋,或凸起來的人面紋,還有獸紋、角葉紋、蟬紋、梟紋,等等。
商代銅器花紋的另一特點是陰道深而底平,花紋非常規矩有力。商代初期銅器花紋糙而平紋多,多為薄胎銅器。中期母模型鑄造無縫,花紋非常細致,細回紋填空,有的細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間,也填上小點點長形或方形細回紋。
商代銅器的又一特點:方圓、卣、簋、壺等,足內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網紋,網紋為菱形組合。
商代銅器上多有銅釘,這是器物鑄造後,用銅水補孔形成的。商代銅器也有用分鑄法的,但較少。如器物上的耳、獸頭,可先分別鑄好,再放在鑄器模上,在澆鑄器體時銅水便會將其與器體聯結成一個整體。在商代還沒有大、小焊接技術,以銅焊銅(即大焊)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周代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比商代銅器粗糙,帶銘文的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盤,獸頭環,平糙紋,銘文多達百餘字。盂鼎,腹是至素紋,口下是獸面紋、夔紋,銘文達二百多字。此外銅簋、豆、等等,多數是糙紋,銘文二三十字的舉不勝舉。
春秋時代的銅器同西周銅器相近,但花紋已有所演變進化,出現了瓦棱紋、魚鱗紋、蛇紋、爬獸紋,等等。
戰國初期的銅器與春秋時期的類似,但到中後期就大不相同了。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鎏金、銀的技術和鑲嵌的技巧,在這時的青銅器物上右面發現旋工、鉚釘、打眼的痕跡,也有了雕鏨花紋及銘文的痕跡。
從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花紋、銘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時期的器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而到中後期,就逐漸分道揚鑣了。
漢代青銅器很多都是素紋,大部分還是鑄造的,也有的花紋、銘文是用鏨子雕刻的。比如漢代的鎏金杯子、奩、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紋,多是雕刻的。
漢代以後至唐代的銅器,鑄造的花紋很多,其中有打料的銅、金、銀器,並且也有了大、小焊的技術。
回答者:465427091 - 千總 四級 12-30 13:12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 中外雕塑對比
• 河南的特產是什麼?
• 急!河南的特產有什麼?
• 浮雕的起源
• 河南的最有名的特產是什麼?
查看同主題問題:鑒別 真偽 人物造型 青銅器 器具
其他回答 共 3 條
網上自己查.
回答者:匿名 12-28 19:19
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時期開始,中國的青銅器紋飾開始發生變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物紋的出現。與原始岩畫和黃河上游的彩陶上的紋飾相比,更成熟和富有魅力。在很多人的眼中,青銅人物紋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其誇張和象徵等的造型手法以及早期的「移動視點」對後來漢代的畫像石(磚)和佛教藝術都有很大影響。在同時代的希臘半島,聞名後世的瓶畫開始繁榮起來,上面的人物畫迅速發展,透視縮短法等的運用同樣對後來的西方藝術有很大的影響。本文試就二者的人物畫作初步的分析比較。
關 鍵 詞
東周、秦漢青銅器人物紋飾 古希臘陶瓶人物畫 比較
引 言
大約公元前8世紀,東西方兩種文明開始走向一個高峰,中國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希臘的全盛,天才人物輩出。在伴隨文化走向高峰的同時,以青銅人物紋和人物紋花瓶的兩種藝術也開始走向輝煌,並對各自後世的繪畫藝術提供了榜樣……
正 文
我國青銅器的出現,晚於西亞等地。但就青銅器使用的規模、鑄造藝術及其種類來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青銅器可於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相比肩。
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開始,諸侯列國在政治上走向獨立,隨著鐵器使用的廣泛,中國從戰國時候就進入了鐵器時代,但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青銅器在社會生活當中還佔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這樣有了鐵器也就導致了一些新的工藝的出現,而適應著所謂「禮崩樂壞」的這樣一個局面,青銅器的這種神秘色彩逐漸地也就蛻變為,生動活潑的這樣一種新的風格,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藝的高峰。冶鐵技術的發展提高,很多青銅器被硬度更大的鐵製品取代,使青銅器的種類減少。也正是鐵制工具更鋒利、硬度更大,也豐富了青銅器的製作工藝和提高了青銅器製作的精細程度。這段時期,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獸面紋減少,幾何形的圖案增多,最突出的是還出現了人物紋。這段時期青銅器上的人物紋與較早的原始岩畫和彩陶上的人物紋相比,有更明顯的進步,對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上的人物畫有很大影響。
在同時代的地中海岸,另外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希臘,藝術也正走向繁榮。它的常用器物--陶瓶上的人物畫也繁榮起來。「18世紀時,當時的學者在研究希臘陶器時,把所有的陶制器皿都稱為「花瓶」,這個稱謂被後來的研究者沿用下來」①。古希臘陶瓶上的人物畫最早出現在晚期米若斯1期,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後來的7個世紀里發展不大。到了公元前7世紀時,繪人物、動物又才開始在希臘本土風行起來,並發展成多種風格。在整個希臘藝術中,其花瓶佔有很高的地位,是古希臘藝術的典範。
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時代都創造了各自偉大的藝術樣式。雖然中國青銅器上的人物紋和古希臘花瓶上的人物畫有很大區別,但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中國青銅器上的人物紋飾從題材上大致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是水陸攻佔,第二類是生產狩獵;第三類是描繪統治階級宴樂的場景;第四類是神化人物形象。出現在青銅壺、匜、豆、鑒等器物上,以壺上最多。春秋戰國是一個紛爭的時代,故描繪水陸攻佔的紋樣多些;統治階級依然存在,描繪統治階級享樂的場景也占其中較大一部分;漢代重巫術鬼神,神化人物也就多些。
古希臘的花瓶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描繪全副武裝的戰士集體,第二類是描繪神化人物,第三類是享樂的生活。在古風以前以第一種為主,荷馬史詩廣為流傳後,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大量出現,古希臘是一個重享樂的社會,男人們除了工作,其他時間都在公共場所玩樂。古風是其花瓶上的畫面人物較以前相比,數量減少,一般一個畫面中很少有五個人的,一般是兩三個。故事的情節性和場景性增強。
在中國青銅器中,無論是描繪貴族的享樂還是生產和水陸攻佔,都描繪的是群體的人物,都是統一的動作。只能通過誇張的人物特徵來辨別社會身分,是描繪社會等級中的人。在中國封建社會,儒家的倫理等級思想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忽略過。在描繪統治階級宴樂的場景中,描繪了各種貴族的僕人,有彈琴、擊鼓、跳舞、取酒、曲柔等。各自按照地位與和主人的親近程度排列,比如,一件東周的刻紋燕樂畫像橢陪,人物從樓閣向兩邊散開,依次為近侍和採集狩獵者。同是僕人,舞樂的侍者比和貴族直接接觸少的狩獵者和採集者更接近畫面中心。不只是近侍更靠近主人,而是他們的地位比採集者和獵人地位高。古希臘早期雖然也多是表現群體的畫面,但到希臘本土繁榮的古風時期,神化人物佔主導,次之是描繪社會生活。這時期單個或兩三個人物構成一幅畫面,畫面人物通過描繪的故事和場景能辨別出是神話中的誰;在描繪享樂的場景時與中國青銅器上的也不一樣,這是的希臘花瓶描繪的人物中看不出他的地位和等級,沒有過於奢華的場景和更多的侍者,一般都沒有侍者。古希臘瓶畫中對個人的描繪和重視,使後來西方人文主義的先驅。
從造型特徵上看,由於東周秦漢的人物畫刻在青銅期上,由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能做的太精細,人物和場景都比較概括。②「每一部分圖像的內容都服從於主題而進行布局,並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處理方式對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有很大影響。人物動勢大,靠誇張的特徵來突出人物身份,戰士要寬,貴族長身細腰,舞者細腰長袖。比如,幾乎所有人物都呈「s」形,幾乎沒有直立的人物出現。通過人物使用的工具和場景來表示人物身份,比如,手持弓箭的就是獵人,站在樹邊,手伸向樹的表示採集桑葉或果實。還採用象徵的手法,表示某地或某種場景時,用一個標志性的物體表示出來,比如,表現水戰時,人物站於船上,船下用魚來表示河和水。在青銅器身上,都裝飾滿紋樣,有的在器身裝飾人物,其他地方裝飾幾何紋或者卷雲雷紋,有的在整個器身全部裝飾滿人物紋,不留空,最大限度地利用每寸空間。比如春秋晚期的一件鑲嵌狩獵紋豆上,滿滿的裝飾了人物和動物拼搏的狩獵場景。
希臘瓶畫早期和晚期變化較大,在希臘半島的不同地方,風格也有區別。早期出土器物較少,從早期的一件邁錫尼出土的戰士花瓶看,人物比例較恰當,人體結構准確,動作自然。像連續的復制的花紋一樣環繞排列在器身,占據器物的絕大部分,人物周圍沒有任何環境,動作單一,身體上裝飾一樣。只是將器身連續的幾何紋樣用同一個復制的人物代替而已。7世紀時期的雅典,器身的裝飾變得復雜起來,周圍裝飾滿連續幾何形紋樣,還帶有人物活動的場景。人物形象較以前相比,變得誇張原始,只有剪影般的輪廓。身體拉長,四肢修長纖細,頸和腰都非常細,頭部像鳥,動作較死板。在器身裝飾人物狩獵的場景,用波浪紋表示草叢。這些象徵和誇張與中國青銅器上的人物紋較類似。在同時的科林斯,受東方風格的影響,人物造型開始改變。多表現戰爭等場景,動勢強,無場景。受東方風格影響,吸收了波斯等地的拉長的人物身體,在結合自身的准確的人體結構,形成了一種修長、優雅的人物造型。與中國青銅器上的人物相比,相對靜止,或坐或立,動態不大,對後來希臘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③」又很大影響。這時的瓶上的畫像成為一個獨立的審美范疇了,它的價值比瓶本身更重。
到了古風時期的希臘,瓶畫已經非常成熟,比較寫實,裝飾也越來越簡約、美麗,此時期人物比例稍長,形體准確,敘事性增強。多描繪神話人物活動。比如多見關於阿基里斯和埃傑克斯的花瓶,描繪的是他們做游戲或者埃傑克斯背起阿基里斯屍體的場景,十分生動。
從空間透視上看,無論是邁錫尼還是科林斯還是雅典所有希臘瓶畫都是用線造型,和中國青銅器人物造型類似。早期的瓶畫和中國青銅器人物造型都只是一個剪影。中國青銅器上的「繪畫」是純平面的,由於只有輪廓,再表達側面人物的時候就不容易表達清楚,。所以青銅器上的人物在表達側面人物的時候腿都是按正面的開處理的,沒有空間上的前後關系。所有的人物都沒有交叉,重疊的,基本上排列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此外,將不同的畫面表示在同一個畫面上,也就是較早的移動視點。比如戰國的一件水陸攻佔壺,再同一個畫面上描繪出水戰和陸戰的不同場景。還有在同一幅畫面上表示出整個事情的過程,對後來的佛教藝術中的本身故事等提供了先例。在希臘的瓶畫中,早期的人物也都是像剪紙一樣的輪廓,沒有交叉重疊的物體,而且人物的前後左右面容以混淆。到了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在黑的人物輪廓上加上了描繪或者刻畫得線條。 這樣就容易分出人物肢體前後關系,也使畫面更趨於精美。「六世紀末一個叫猶泰米德斯的瓶畫家發明了透視縮短法④」,這樣就可以表達前後錯落的人物。發掘的一件於公元前五世紀的表現特洛伊陷落的三柄水瓶就是在這種技法發明後出現的。一個戰士右手抓住特洛伊國王,左手要給他致命的一擊,展示的後面還躺著一具屍體。在透視縮短法發明之前,這種場景時無法表達的。
在製作技巧上,希臘瓶畫是在做好的泥胚上用另一種燒過後與底色不一樣的陶泥畫在瓶上,燒過之後二者就區分開來。早期是白底黑紋,後來是黑底紅紋和白紋。有的是在陶胚上塑出浮雕人物,這種在早期多些,後來逐漸減少,到古風時已很少見到。古風後基本上都是在瓶上畫出,輪廓線流暢清晰。
中國青銅器的製作技法與希臘陶瓶畫相比要復雜的多,難度也更大的多。其製作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在器表上刻去物體以外的部分,使要保留的主題物凸起,就是漢畫像石(磚)常用的平面減地。如漢代的一件狩獵紋方壺,將壺身分成幾塊,用邊框框起來,類似朱文印,留下紋樣和外框。還有與「平面減地」相反,直接挖去主題,使主題物凹下去。第二種是刻,直接用較硬的尖器在青銅器上用線劃出人物和背景物體,一般較淺,線條生動流暢,類似於速寫。如一件春秋晚期的一件線刻狩獵紋匜,用極細的線刻出人物和植物,比較寫實,線條流暢、形象准確生動,類似於今天的人物速寫。為了和背景區別開來,還在人物的輪廓內用平行的斜線劃出,增強了和背景的對比。第三種是線刻和浮雕結合,那時漢代才有的,和畫像石類似。在一個平面光滑的器物上,先去掉主體以外的東西,使主題凸現出來再在凸起的主體物上按主次消減,造成浮雕的效果,最後在主題物或背景上用不同的密而平行的短線刻出,還具有版畫的效果。如漢代的一件羽人紋筒,將羽人做成浮雕的效果,身上的衣服用細小的菱形紋刻出,背景用細密平行的斜線劃出,極具現代木刻的效果。
結 論
經過粗略的分析比較,在同一時期兩種不同文明的不同藝術都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創造了各自的藝術高峰,並奠定了各自藝術的不同風格特徵,二者的人物畫都是在這個時期定型下來。中國的青銅器上的人物的處理,透視空間等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繼續沿用。後來畫像磚上的人物造型又被使用在牆壁、絹帛等材料上,形成了漢唐人物畫的高峰。希臘瓶畫的發展,焦點透視的運用,適當的比例、准確的結構,自然主義的描摹方式,奠定了西方古典繪畫藝術。
❸ 怎麼鑒別銅器
鑒別真偽: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葯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麵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
(3)青銅器小知識擴展閱讀: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中國的青銅冶煉掌握的也較早,目前中國最早的冶煉青銅器為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距今也有5000年。
銅器特點:
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於破碎,而是便於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卧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緻,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鍾愛。
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
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干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復雜的容器為主。
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於侵略性,而後者安於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是鑒定者應當了解的基本常識。
參考資料:
網路-銅器
❹ 古代青銅器怎麼辯別真假
青銅器的鑒定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因為涉及的幾乎都是重器,所以,不推薦剛入門的網友輕易上手。
1.看器型。青銅器很多都是王侯級別才能使用的東西。即使不是王侯,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使用的。所以,做工考究是一定的。而造型又是做工的重要組成。要相信,青銅器的造型絕對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器物根據用途,要麼端莊、穩重、大氣、要麼活靈活現等等,總之,器型一定是對應年代的特點。做到這一點,只有多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多看多學了;
2.看紋飾。青銅器的紋飾多為簡介大方的紋飾,對應年代不同,紋飾也有區別。但是,各個時代有各自的元素符號,只要多看多記錄,總會發現並理解各個時代的特色;
3.看包漿。器物的外觀情況,包括銹蝕的情況,真假青銅器肯定有區別的。傳世的、干坑的、濕坑的都有所不同。只有多看真品,多多對照,才能掌握相關鑒定技能。
4.看工藝。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方法不同,古代的方法會留下對應的痕跡。而現代作假,往往不會遵循古法工藝的。因為那樣做太繁復,太累人了。所以,仔細看是否是古代的工藝,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大型器物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以外,青銅器的成分鑒定在專業實驗室也能准確進行。可以使得青銅器有著准確的結論。但是,這一切都需非常專業的知識,所以,不推薦收藏愛好者輕易上手青銅器。
❺ 有關青銅器的介紹及歷史故事
直接用陶范翻鑄銅器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紋和文字都是鑄出來的,不是刻的(戰國時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種鑄造辦法,例如:兩次鑄法創造了銅器上的提梁或鏈條,特別是鏈殺的鑄造,是金屬熔冶技術上的重大發明。
❻ 收藏青銅器應該注意什麼
青銅器的收藏,首先要注意科學保護,使其不受自然與人為的損害。舊時的私人收藏家,常將銅器去銹後,再在銅器表面打蠟,使銅器外表與空氣隔絕。這樣可使其不氧化,防止再生銹。但這一處理方法將銅器的自然色澤和光彩完全破壞,銅器古樸典雅的特色也大為遜色。這種方法,雖自宋代至清代都很發達,但今人已不再復用。青銅器的收藏保護,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對殘損的銅器,尤其是考古新發現的材料,要注意及時修補或復原,如暫時無條件作的,也要將屬於-件器物的殘片放置在一起,以免以後錯記或丟失。修復銅器時,要依據破殘銅器的銅質和破損情況,決定修復的方法。
要做到不損壞器物上原有的花紋和文字等。這對藏品的保管和保護有著重要意義。保存級別較高的青銅器,一定要用軟囊匣來保存,這樣在提取和搬運時,不易損傷。青銅器庫房保存或陳列展出,在有可能發生地震的情況下,要有安全的防震措施,以免損傷。可將庫房內的一個個囊匣放在緊固的鐵質箱子里;陳列的銅器,在不影響陳列效果的情況下,盡量將其捆綁結實,使其不搖動。為保持平穩,盡量不使用積木屋。青銅器藏品要放在適當的環境中加以科學保護,以防止自然損壞。溫濕度對青銅金屬影響很大,空氣中的濕度越大,越會加速氧化銹蝕的過程。酸性氣體,如氯氣和二氧化氮等與空氣中的水分起化合作用後,對青銅器有著較強的腐蝕作用。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銅器藏品庫房的溫濕度的變化,以杜絕上述情況的產生。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器庫房採用自然和空調通風措施,溫度一般控制在14左右,上下不超過1;並用紫外線消毒器潔凈空氣,消除灰塵與污染;濕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
❼ 青銅器鑒定有哪些小知識
銅器鑒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借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細化後便可以分為4種方法,根據銅器鑄造、器形、紋飾、銅器銘文辨偽。
1.根據銅器鑄造辨偽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范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范拼合澆鑄後留下的范痕,即范線。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有所變化,范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而後代偽者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銹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偽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偽者會連同銹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偽器特徵更加明顯。
2.根據器形辨偽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銘文鑄刻在毫不相乾的銅器上。此類偽器盡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❽ 青銅器有著怎樣的歷史演變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奴隸階級在長期的辛勤勞動中所創造的燦爛藝術遺產之一,它與原始時代的陶器製作同樣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以種類繁多,造型新奇,紋飾精美而著稱,在中外文化藝術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而著稱於世。」有的歷史學家把我國夏、商,周奴隸社會時代也稱之為「青銅時代」。其所以名為「青銅器」,是因為它是用銅與錫合金鑄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類別的需要而有差異。這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在冶煉技術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學知識。至於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花紋的設計、雕模等藝術和技術,無疑是在長期塑造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史籍記載,殷商時代,為奴隸主服務的官府手工業,有土,金,木,石,獸(皮革),草(葦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這些手工藝多與雕塑藝術有直接關系。其中最著稱的是工奴們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發揮集體智慧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器雕鑄藝術。
❾ 關於青銅器的幾個問題
青銅器工藝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及裝飾方法密切相關。
青銅器都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成的。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其他發現下節介紹)。對於周代以來的青銅器冶鑄已有初步了解。
一塊重約一七·八公斤的銅礦原料曾被發現,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銅),礦砂中並夾雜著赤鐵礦。熔鍋是一種紅黃色的陶質器,發現這種熔爐的農民稱之為「將軍盔」。熔鍋可以達到裝一二·七公斤銅液的容量。冶煉青銅需要的熱度是一千度左右。這樣高的溫度,可能有鼓風爐的設備,燃料是木炭。
青銅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並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製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製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是模仿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鑄銅器是古代青銅器鑄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紋和文字都是鑄出來的,不是刻的(戰國時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種鑄造辦法,例如:兩次鑄法創造了銅器上的提梁或鏈條,特別是鏈殺的鑄造,是金屬熔冶技術上的重大發明。
蠟模法;在翻鑄結構較復雜或鏤空的裝飾時,范型的設計比較困難,往往內用蠟模,外加濕柔陶泥塗墁,於後自然成為范。然後加燒使蠟熔解流出,遺留之空隙為澆鑄時之銅液填充,即成型。在戰國以前是否已經使用尚難證實。
青銅器的裝飾在設計時就知道利用鑄造技術上的特點,避免鑄造技術上的種種困難。殷代銅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稜,就是因為陶范拼合時有不能完全密合的缺點,主動加以利用而產生的。而且每一塊陶范上的花紋各自形成一,完整單位,以避免兩范拼合時花紋相錯,因而取得對稱或重復連續花紋的效果。青銅器上裝飾面的分割也就是由於陶范的分塊。因而裝飾和造型是密切結合的。西周以後,青銅器花紋粗獷單純,也和器壁變薄有關。戰國時代更充分利用了捺印花紋的簡便方法,產生了繁復的圖案。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與造型及裝飾方法的密切聯系,說明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一、西周初年的青銅工藝
西周初(武王、成王、康王、召王時期)的八九十年間的青銅器,在造型和裝飾上與殷代青銅器大同小異。造型的風格特點明顯類似。但銘文內容較詳,記述了當時的政治活動,不僅便於確定其時代,而且提供了歷史研究的資料。武王時期的「大豐」(或名「天亡」),成王時的「獻侯鼎」,康王時的「盂鼎」,都是有名的代表性作品。
河南洛陽及溶縣等地出土成組的(銘文中有相同的族名和人名的)銅器群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如:「康侯、沐伯」組二十一器,「矢令」組四器(其一出土於江蘇丹徒),「作冊大」方鼎等四器,「卿」組六器,「」組六器,「臣辰」組四十餘器,都是成王及康王時為貴族們作的銅器。
西周初年的銅器中,特別以大盂鼎(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作)重一五三·五公斤,高約一米,是古代銅器中有名的重器。上有銘文二九一字。內容是敘述康王如何賞賜他的大臣「盂」的經過。賞賜品中有「人鬲」,被歷史學者認為是古代奴隸制的證據。盂鼎的造型(鼎腹的輪廓和鼎足的樣式)都已呈現西周銅鼎的流行形式。器口花紋,是殷代的題材,但處理上已是西周的方式。從大盂鼎上明顯地看出青銅器藝術由殷代向西周、春秋時代的演變。
二、西周及春秋時代的青銅工藝
西周及春秋時代(約公元前一二○○四七六年)的青銅器中,具有成熟的西周風格的作品最有代表性,這些銅器大半製作於西周晚期(約公元前九○○;八○○年),即共王至宣王時期。
東周春秋時代,地方性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不斷發展。戰國藝術的新風格已在逐漸醞釀中。代表著周朝文化的青銅器,西周多是王室及王臣之器,到了東周則王室王臣之器罕見,而諸侯列國之器極其盛行,反映列國在政治上走上獨立發展的趨勢。
西周及春秋時代青銅器的新變化,首先是器形類別減少,爵、觚、斝、卣、盉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見,這一時代最常見的鼎和壺都出現了新的樣式。
鼎之形制較大者(如厲王時的大克鼎),斂口,侈腹,鼎腹的側影扁而方,鼎足上半作獸面裝飾。鼎之形制較小者(如共王時的頌鼎),鼎腹側影輪廓接近半圓形,鼎足上下粗,中間稍細,似動物之足。整個器形輪廓呈連續的柔和曲線。
有耳的壺發展的結果,代替了卣和觶,成為此後一種主要的銅器(如共王時期的頌壺)。食器中西周時代新出現了盨(如厲王時期的克盨),和東周以後新出現的簠,都逐漸代替了。
此時代青銅器的另一特點是產生了很多大型的銅器,如大克鼎高九三厘米,重二○一·五公斤;虢季子白盤長一三七·二厘米,寬八六·五厘米,高三九·五厘米,重二一五·五公斤。往往有豐富的長篇銘文,如散氏盤(厲王時器,三五七字,)、毛公鼎(宣王時器,四九七字,最長的銅器銘文,大克鼎、頌鼎、虢季子白盤的銘文都具有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大型銅器的鑄造,長篇的銘文,以及銅器器身的變薄,這都顯示了冶鑄技術的進步。
一九二三年出土於河南新鄭的立鶴方壺,壺身遍布蟠曲龍紋,兩旁有鏤空的龍形雙耳,壺下伏有雙獸,壺口有雙層蓮瓣中央立一鶴,展翅欲飛,工藝非常精湛,反映了春秋大變革時期的時代風貌。
此時期的青銅器在藝術上的特點,其造型,如前所述,輪廓線多是柔和優美的曲線,並有適當的比例關系,表現了新的創造。銅器上的裝飾花紋簡易,紋樣多竊曲紋、環帶紋和雙頭獸紋。其他尚有重環紋、垂鱗紋等。又有寫實意味的蛟龍紋。可以看出竊曲紋和雙頭獸紋都是殷及周初流行的饕餮紋和夔龍紋的變化,按圖案規律重新組織而成。此時期的花紋組織,更多利用簡單的重復所構成的二方連續。
三、戰國時代的青銅工藝及其他美術品
戰國時代,在地方經濟發達的基礎上,文化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古代典籍中有一些關於戰國時代美術活動及傳說的記載,不僅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於美術的了解,其中也透露一些實際情況。《韓非子》記載有畫家用了三年時間為周君畫�(篋?),配以強烈的光線,可以看出「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顯然這是戰國時代裝飾美術中的主要題材。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的詩人屈原在賦《天問》之前,曾見楚先王廟及公卿詞堂壁畫中「天地山川神靈,琦瑋橘佹及古聖賢怪物行事」的充滿幻想的神話圖畫。古代著名的巧匠魯班,用腳畫自知相貌獰丑,不願人見而潛匿水中的「忖留神」的圖像。齊國畫家敬君,為齊王畫九重台,不能回家,畫了自己妻子的像以自慰,以致妻子被齊王所奪。又如宋元君找來一群畫師,都「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只有一個人很傲慢,「解衣盤礴,裸」。而被稱許為真畫師。齊王客認為畫人所習知的狗馬,難於畫人沒有見過的鬼魅。由此可知當時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
戰國時代美術的大量的具體材料,是過去五十年中的考古發現。例如以下各地的出土物對於美術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山西渾源李峪村,河北易縣、唐山,河南輝縣、汲縣,洛陽金村,山東臨淄,安徽壽縣,湖南長沙等。這些地方或發現了墓葬,或尚殘存著建築遺跡,出土物中最多的是銅器,但也有瓦當、玉器、漆器和陶器等。戰國時代的美術研究,特別得助於建國後河北唐山,河南輝縣、洛陽和湖南長沙的發掘。這些發掘提供了有地域代表性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珍貴材料,並且提供了有關古人生活和文化的可靠的知識。
戰國時代的美術品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甲、青銅工藝品(附金銀錯、鑲嵌及銅鏡),乙、雕塑性美術品,丙、繪畫性美術品,丁、其他工藝品漆器、玉器、陶器等。
青銅器有:渾源李峪出土的趙國器,河北唐山出土之燕國器,輝縣出土之魏國器、洛陽金村出上之韓國器,安徽壽縣出土之蔡國器及楚國器,以及各地出土之齊、秦各國器,其中有些是春秋末期的,其時代及地域的風格變化部有待研究。但明顯地具有共同的趨勢。銅器有相類似的新造型與相類似的裝飾主題及裝飾方法。裝飾的部分或立體化而趨向寫實風的動物雕刻,或布滿全體趨向繁復及重疊纏繞的組織。裝飾紋樣以蟠螭紋最普遍,但處理的方法有多種不同。在鑄造技術上,透雕的裝飾已可能用蠟型法澆鑄,花紋系利用簡單的壓抑法印在銅器的原模上(不是印在范型上),銅和錫的成分也有新比例。
戰國青銅器的風格華美瑰麗。戰國銅器的華麗的風格特別出現在金銀錯等鑲嵌的器物上,金、銀及紅銅等金屬或松綠石、水晶、玉、瑪瑙等礦石,填充或鑲嵌在青銅器的花紋空隙處,產生了多色彩的效果。洛陽金村和輝縣固圍村的金銀錯及珠玉鑲嵌器,都是中國工藝史上的珍品。
戰國時代的銅鏡,以楚國及其鄰近地區發現較多。圓形銅鏡(少數是方形的)的正面磨光可以鑒人,背面有組織得很嚴密而完整的圖案。這些圖案往往是在繁密的底紋之上有旋轉縱放的雲雷紋或幻想的動物紋樣,上下兩層因反光不同而呈現出對比效果。戰國的銅鏡紋樣是中國圖案紋樣的典範之一。戰國銅境的合金中,為了使鏡面光沾細膩,常加入少量的鉛,背面的花紋也因而特別整齊清晰(圖37)。
戰國時代的雕塑作品,顯然具有表現動態及開始刻畫面部表情的能力。長沙出土的木俑(已知最早的木俑,圖35)和洛陽出士的胡女銅像(圖34),動態的表現是很微妙的。作為已知的早期的雕塑藝術品,是不平凡的嘗試。其他一些工藝裝飾性質的雕塑,如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猴形、鸚鵡形銅飾,洛陽金村出土的多種踞坐胡跪形銅人,金銀錯雲紋及獸紋的銅洗上的一對正要躍入水中的蛙,這些作品表現動物的動作都很真實。洛陽金村出土的金銀獸首、龍首,輝縣出土的車轅首的獸頭形飾物,都採用誇張的手法。並善於利用金屬的不同色澤進行裝飾,而獲得生動效果。
戰國時代的繪畫性作品中,以長沙出土的《帛畫》作為已知的第一幅繪畫,為最重要。
畫的內容,據郭沫若的研究,是一個善良美麗的女性,在象徵善與和平的鳳鳥同象徵惡與災害的獨腳夔進行的斗爭中,祈禱鳳鳥獲得勝利。那婦女側影姿態的優美,顯然是很引人注意的。其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戰國時代繪畫藝術水平的作品,有故宮所藏《水陸攻戰紋銅壺》和輝縣出土的刻紋《燕樂射獵銅鑒》以及汲縣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上的奏樂、射箭、宮室景象及九種戰斗場面。長沙出土的彩畫漆奩上,有樹木、賓士的車馬、狩獵等景象。說明了當時繪畫藝術的構圖能力。其他如金銀錯的狩獵壺及銅鑒上的車騎、動物等景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當時繪畫的一般水平。
在工藝美術范圍中,漆器工藝有顯著的成就。除了上述的繪畫故事人物的漆奩以外,長沙出土的漆盾、神鳥盤、三鳳及二鳳盤、彩漆畫案及拭,都是現存的最早的完整的作品。用麻布制胎夾薴技術已很普遍,塗漆勻潔,顏色(紅和黑)鮮麗。圖案構圖極為巧妙精美,線紋或細如發絲,或勻稱厚重,描繪技術也達到高度水平。戰國漆器圖案和銅鏡圖案,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玉石工藝也有傑出的表現。洛陽金村出土的玉佩、玉壁及各種動物形玉飾,輝縣出土的大玉磺、雕金鑲玉嵌珠銀帶鉤和玉鸚鵡,技術精絕為古代玉器工藝之冠。金村發現有玉石工藝的半製成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製作過程。但古代制玉的技術,對於我們仍是一個謎。戰國時代玉器工藝中體現了圖案造型中一些基本規律。
戰國時代的陶器,在形制上有自己的特點,一部分是模仿銅器的,和銅器造型相同;但在陶質上有顯著特點的作品,還沒有發現。戰國以前的灰青釉硬質陶豆曾在洛陽發現過一對,戰國時代如何繼承發展,尚無所知。戰國陶器上的彩繪裝飾是有獨特風格的創作。輝縣趙固區和洛陽燒溝附近,都發現彩繪陶器,尤以後者在白粉底上運用紅黑二色,極優美活潑。另外,兩地也發現有在陶器表面上進行研光的暗紋裝飾,多是簡單的幾何紋組織,也很有自己的特點。
戰國時代的裝飾圖案,在青銅器、金銀錯器、漆器、玉器和陶器上,流行著一種共同的紋樣構成的方式,即連續的帶狀不斷鐐繞迴旋,前後重疊變化,其上附以小圓渦形,充分發揮虛實對比的效果及曲線的方向感、運動感。其取材有龍、有蛇、有鳳、有雲,有單純的帶形,或演變成純粹的圖案構成。處理方法也因製作材料、技術條件及裝飾部位而有所不同。但此一構成方式是戰國時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