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世界遺產小知識
擴展閱讀
兒童醫保修改地址在哪裡 2024-11-15 11:19:01
兒童流鼻涕按摩哪裡最好 2024-11-15 11:13:48
教英語基礎知識 2024-11-15 11:13:45

世界遺產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20 05:09:46

A. 我國有哪些世界遺產

我國世界遺產有長城、莫高窟、明清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3、明清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4、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園,也稱驪山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其規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B. 世界上有哪些文化遺產

1、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是4600年前古巴比倫國王為他最愛的王後建造的一座巨型的假山花園。假山呈方錐形,底邊長120多米,高23米,整個假山全是用石柱和石板層層疊架而成。因為遠遠望去,花木像是長在空中,所以稱作空中花園。這個花園在300年後被毀壞,但是遺址保存至今,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90千米的底格里斯河畔。
2、古巴比倫門
古巴比倫門建於4000年前,高12米,中間為拱形門洞,城門上鑲刻著許多彩色的公牛,雄獅,龍頭和蛇尾,據說這些神奇的動物被巴比倫遵稱為門神,它的蘊意是將一切邪惡拒之門外,確保城內的安寧。
3、古代印度佛塔群
古代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2500多年前。喬達摩·悉達多創作立了佛教。在佛教的盛行時,古印度境內共建了8.4萬座佛塔。
後來,古印度佛教逐漸轉到中亞,東南亞和東亞各國。

C. 世界遺產的知識

世界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了第十七屆會議,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注意到世界各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破壞或丟失都會使全世界遺產枯竭。

考慮到一些國家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國家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這些全人類的世界遺產得以留存,於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的評定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託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的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80多個國家會員和45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成員包括分布在120個國家的富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世界遺產的標准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制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評定標准共有六個,符合其中任意一條(除了第六條不能單獨存在)就可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A.代表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例如金字塔,長城。

B.在一定時期內或在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產生過重大影響——例如:凡爾賽宮(歐洲建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布局和規格影響歐洲兩三個世紀)

C.一種文化的特殊證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宮 是波斯帝國時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當時的情況,各國進貢情況,是文化證明。復活節島,只遺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沒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來研究當時的歷史。

D.一個歷史時期的典範。區別於第二條,典範是指更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梵蒂岡,影響6-7世紀,所有東西都是精華

E.難於保存的突出例證,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區;

F.與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傳統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此條款不能單獨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景觀及其他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

這樣,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蛾眉山——樂山大佛屬此)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中國世界遺產

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單

文化遺產:

長城

北京故宮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西藏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家陵寢

澳門歷史城區

龍門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山西雲崗石窟

文化自然遺產

泰山風景名勝區

黃山風景名勝區

廬山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樂山大佛

武夷山

自然遺產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黃龍風景名勝區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餘杭) 路南石林(雲南路南)

客家土樓(福建)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庄、同里)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台)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佛光寺(山西五台縣) 殷墟(河南安陽)

漢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D. 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

「國際博物館日」是197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並通過的。每年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文物」一詞最早見於《左傳》。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之後,《後漢書·南匈奴傳》有:「制衣裳,備文物。」以上所說的「文、物」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不同。到唐代,駱賓王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杜牧詩:「六朝文物草連天,天淡雲閑今古同」。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義已接近於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所指已是前代遺物了。北宋中葉(11世紀),以青銅器、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起,以後又逐漸擴大到研究其他各種古代器物,把這些器物統稱之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較普遍使用的名稱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間 (18世紀)又開始使用「古玩」一 詞。這些不同的名稱,涵義基相同,但在很多場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書畫、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了《世界遺產公約》。

國際博物館協會是博物館的國際學術組織。1946年11月,由美國博物館協會會長C·J·哈姆林倡議創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文化遺產為「從歷史、藝術和科學觀點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文化遺產在概念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及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文物」,按其自然屬性可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

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以及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城鎮、街道、村莊。不可移動文物分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備案單位以及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市)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最早的博物館是 南通博物苑。

宋代五大名窯是指: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 。

我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是在1982年實施的。

中國旅遊圖標中的馬踏飛燕文物出土於甘肅武威 。

號稱「民居瑰寶」的明清建築村寨黨家村位於陝西韓城市。

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是要保護其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

明代「四大聲腔」之一、餘姚腔的遺音指的是哪一項劇種:新昌調腔。

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是西侯度文化。

通常所說的「早更新世」對應的絕對年代是距今300萬年至100萬年。

下列名窯能代表唐代北方制瓷業的最高成就? 刑窯 。

墓誌出現在西漢。

是哪位先生開始了中國現代瓷器考古工作的先生? 陳萬里。

空心磚墓最早出現在何時? 戰國晚期。

目前最早發現的最早的壁畫墓位於哪個省? 河南省 。

玉斂是那個時代的葬俗?漢代 。

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期是何時?戰國秦漢時期 。

黃腸題湊在目前已知的考古發現最早見於? 西漢早期 。

下列哪類墓葬是漢代墓葬數量最多的一類? 中小型墓。

牛耕始於何時? 春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實施的時間是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自2011年 6月1日開始施行的。

國家發展文物保護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聯合國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義務: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自然景觀,提供下列保護:(一)不分國籍,都受到聯合國成員集體保護.戰爭情況下不得列入攻擊范圍。(二)提供本國所不具備的專家、技術、儀器等幫助。(三)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與要求:(一)文化遺產的定義《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文物、建築群、遺址三條,其中「遺址」的定義是: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與人類結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的地區。

文化遺產的評審標准:

1、申報項目自身價值

(1)代表一種獨特的成就,一種創造性天才的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萊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

(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群或景觀的傑作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作品。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是處在不可挽回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址。

(6)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關聯,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實物。

2、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保護該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該遺產項目環境的協調及對不協調狀況的克服程度。

申報渠道和程序向國際社會申報世界遺產是國家行為。

總協調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推舉出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世界遺產中心兼任其秘書處,處理日常事務。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問機構。為確保世界遺產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其相關事項要建立在獨立的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保護世界自然資源聯盟」和「國際文物修復研究中心」研討、論證的基礎上議決。

國家文物局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和保密、信訪、政務公開工作;負責機關財務、基建等工作,指導監督事業單位財務工作;負責文物和博物館業務統計工作;承擔對外和對港澳台的交流與合作工作。

陶器的出現標明了人們開始出現了定居的生存模式。

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青銅時代必須具備這樣一個特點: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偶然地製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不能認定為青銅時代。

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 4.7倍,性能良好。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這一時代是人類從猿人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步進化為現代人的時期。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鐵器時代是繼青銅時代之後的又一個時代,它以能夠冶鐵和製造鐵器為標志。鐵器時代是丹麥考古學家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於1836年提出的三時代系統(Three-age System)的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二重證據法:1925年,由王國維提倡,「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

E. 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有哪幾類

世界文化遺產主要分三類。

《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以及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的銘文、洞穴以及其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

長城屬於建築群式文化遺產。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

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

中國《世界遺產名錄》

截至2016年7月,中國已有50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0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1項,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位,僅次於擁有51項世界遺產的義大利。

(5)世界遺產小知識擴展閱讀:

世界文化遺產審批標准

條件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2-3]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8]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F. 世界遺產包括哪些並具體解釋說明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

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准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准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混合遺產
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Mixed Site)簡稱「混合遺產」、「復合遺產」、「雙重遺產」。按照《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時部分滿足《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定義的遺產項目才能成為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
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 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文化景觀的評定採用文化遺產的標准,同時參考自然遺產的標准。為區分和規範文化景觀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的評選,《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對文化景觀的原則進行了規定:文化景觀「能夠說明為人類社會在其自身制約下、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下以及在內外社會經濟文化力量的推動下發生的進化及時間的變遷。在選擇時,必須同時以其突出的普遍價值和明確的地理文化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為基礎,使其能反映該區域本色的、獨特的文化內涵。」
世界上的第一項文化景觀遺產誕生於1992年,即紐西蘭的湯加里羅國家公園(Tongariro National Park)。此後,陸續評選出了一些文化景觀遺產,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中。

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產

線性遺產
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等都是重要表現形式。
(1)世界線性遺產:
①塞默林鐵路(奧地利)
②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印度)
(2)中國的線性遺產:
①京杭大運河
②絲綢之路
③徽商興起路線
④長征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 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手工藝。
《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目前,中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需先入國家級名錄。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是指符合世界意義、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確認而納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項目。世界記憶文獻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延伸,側重於文獻記錄,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手稿、口述歷史的記錄以及古籍善本等。其目的是對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

G. 世界遺產:怎樣保護;愛護,300字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又以世界文化遺產最負盛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現代化進程迅猛如潮,給人類的
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1946年11月由各國發起,正式成立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屬聯合國專門機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同年12月,它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其宗旨是通過教育、科學和文化促進各國間合作,對和平和安全作出貢獻。為了使物質文明
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主要考慮到部分
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要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
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
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遺產
名錄》的文化遺產,即稱為世界文化遺產。截至2007年5月,中國境內共評選出世界文化遺產35處。其中,世界自然遺產23處,世界文化遺產5處,世界文
化景觀1處,文化、自然雙重遺產世界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2處。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義大利和西班牙。
目前,我已經游覽過祖國十餘處世界文化遺產。可謂各具特色,各領風騷,每一處都是中華文化和秀美風光的集大成者。當然,在游覽的過程中,也
有不少感悟。看到長城上刻字的城磚,故宮里斑駁的城牆,還有峨眉山頂的垃圾,九寨溝沿線流失的黃土,都感到一陣陣痛心。當然,這些並非完全由國人所為,所
為者也並非全部發自當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延續性、長期性和全民性,是經久的積累,是悠久的傳統,是綿長的守護。下面,就個人的感觸,從以下十個方面來
闡述身邊的文化遺產保護

一、從思想上認識文化遺產的意義

文化遺產具有連接古今、傳承文化、融會歷史的意義。因此,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地之寶、一省之名、一國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遺產,全人類的瑰寶。
所以,首先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國民認識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懂得文化遺產對於自己、家族、國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孫後代的獨特價值。從而,對文化遺產的重要
性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有所關心、愛護和尊重。

二、從意識上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旅途中,有時我會發現這種現象:有的遊客大肆採摘樹葉花草等作為紀念品,有的商販以當地稀有的動物、植物、礦產為紀念品,甚至到了"掠奪
性"販賣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葉蝶是名貴物種,然而有的工藝品一件就用掉幾十隻蝴蝶。畢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攬下。在
此,需要打破有些遊客狹隘的"家天下"價值觀。另外,並不是非要在景區留下痕跡就代表著你"到此一游",旅遊的紀念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風景名勝地留
影,購買旅特色紀念品、當地特產、明信片、畫冊,收藏車票、門票等。

三、多途徑學習文化遺產的知識

如果國民具有更多關於文化遺產的知識,對於合理保護文化遺產同樣具有積極意義。這里提倡的多途徑,即可以從書本上學習,閱讀眾多旅遊、地
理、文物保護、遺產介紹的書籍;可以從課堂上學習,通過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補充有關文化遺產的常識和故事;可以從傳統媒體上學習,通過電視專題報
道、新聞,VCD、DVD記錄片,報紙專刊、旅遊專版等了解新的故事;可以通過網路媒體,如旅遊網站、旅遊日記、BBS討論區、博客日記等進行搜集和記
錄;當然,最直觀的還是親身體會文化遺產的魅力,身臨其境,會有更多的收獲。

四、多角度體會文化遺產的美麗

文化遺產是一國精華的濃縮,無論物質遺產還是非物質遺產,從一定意義上,都具有可視的效果,有的可以通過聽覺、嗅覺、味覺等傳播。比方說,
當地的傳統小吃,文化遺產旅遊勝地的鳥語花香、氣象萬千,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色、光、電等。多角度體會文化遺產,帶來的感觸是全方位的,也是"立體
式"的,能夠使你更加深刻地認識遺產諸多美麗的界面。

五、從做法上審視自己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君子獨善其身"、"一日三省吾身"等都有很多的闡述。現在,從價值觀層面,我們也要不斷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態度和言行。在審慎的同時,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和現象,共同維護良好地旅遊秩序和保護模式。

六、從行為上約束自己

以個人觀點,從行為上約束自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從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層面,要強調"慎獨",避免一個人時,因為無人在場,
而採取一些不理智、不道德、不健康的行為。其次,從現代心理視角,當在某處景點、文化遺產出現大量不文明行為時,如果不及時制止和根除,往往會產生"從眾
效應"。即後來的遊客,會因為眾多前者或當事者的行為不受懲罰,而加入到非為的行列。這是由於違紀者人數眾多,從而相對減少單個個體的責任--所謂"法不
責眾"。最後,從法律層面,要加大宣傳和執法力度,通過強制力量,及時約束遊客的違法行為。

七、在立法上不斷完善

目前,國家已經陸續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等。
但是,許多遊客對於自身的行為是否違法,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有的甚至在被法律處罰之後,仍然感覺模糊,甚至不以為然。另外,法律條文對於個別破壞
者,懲罰相對寬松,使得極個別不法分子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因此,這就需要國家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信息,讓大家了解法律的條款,知道自己所作所為
的後果和相應法律代價。

八、在執法上嚴格要求

在執法上,某些執法部門存在得過且過的狀態,有的執法單位採取某一時段的突擊檢查方式。但是,法律在於長期的監督和控制,並非一時之查。因此,對於執法要做到一貫嚴格,不能徇情枉法,也不可因為對犯法者的憐憫和同情而放寬限制。

九、給與遊客更多便利

許多景區在便利上做了很多,但還有部分遺產景區做得不夠。以丟垃圾為例,根據測算,一個常人手持垃圾尋找合適丟棄地點的正常忍受距離是
50-200米,如果在范圍內沒有出現垃圾桶,許多本來有環保意識的遊客也會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垃圾筒而隨地丟棄。因此,在給與遊客方便上,應該注意宣傳
和引導,特別對於景區內的垃圾桶、洗手間等物體,有明顯的標識。當然,有的文化遺產地為了景區的和諧,把垃圾桶、洗手間做成樹木狀、石頭狀等,更要在景區
介紹中,通過字體、圖畫標識物,透過導游、工作人員來給與遊客正確的引導。

十、倡導旅遊增加人性

旅遊不只是團隊性質的"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一到,忙著拍照",結果"去了哪裡,全不知道"。古語道:"讀萬卷山,行萬里路。"旅遊是
學習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也是"體驗式"的重要方式,它會帶給當事人更多的記憶和更多的體會。因此,在旅遊過程中,增加人性化的要素,顯得尤為迫切。比
如:旅遊團隊游覽的時間安排;高峰時期人流的疏導;長假黃金周旅遊高峰期的計劃和控制;對於遊客安全因素的引導和教育;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宣傳
和管理;妥善監管遺產景區內的飲食衛生、住宿安全、購物質量等。讓遊客的心情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放鬆,讓遊客的知識在文化遺產中得到拓展,讓遊客的感情在文
化遺產中得到升華,讓遊客的心靈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凈化。

H. 世界遺產知多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附人民網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
●中文名稱:莫高窟

●英文名稱:Mogao Caves

●批准時間:1987.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莫高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 概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壁畫題材主要有5種:①佛像畫。出現較多的單身佛像和菩薩像,如葯師佛、盧舍那佛、觀音、勢至、地藏以及密教題材的菩薩像。②經變畫。有阿彌陀、彌勒、東方葯師、觀無量壽、法華、寶雨、維摩詰、勞度叉斗聖、觀音、文殊、普賢、報恩、華嚴、天清問、思益梵天清問、金光明、金剛、楞伽、密嚴、報父母恩重、降魔經變等20餘種。隋和唐前期經變種類較少,場面宏大,構圖謹嚴,內容精練,每一壁一鋪,後期種類增多,內容豐富,構圖充塞,一壁二至三鋪,甚至經變畫下還增加屏風畫,以補充經變的內容。③佛教史跡畫和瑞像畫。唐後期出現,為傳自西域於闐以及天竺、尼婆羅、犍陀羅等地的佛教傳說,如於闐舍利佛毗沙門天王決海、尼婆羅阿耆波爾水火池、中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羅分身瑞像等數十種題材。④佛經故事畫。隋代逐漸消失,至晚唐復又出現,有善事太子入海等。個別洞窟繪《賢愚經》的故事20餘種。⑤供養人畫像。形象服飾描繪細致講究,形象逐漸增大,晚唐已出現等身大像。並從四壁下部進入入口甬道兩壁。場面宏大、結構嚴謹的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及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是重要的歷史畫卷。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價值: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這些壁畫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7/2492253.html人民網—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

I. 世界遺產是什麼意思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
世界遺產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具有重要價值的人類共同財富。讓人類共同財富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保護,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初衷。
如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於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九寨溝(於199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龍(於199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