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文化常識
1.關於一些古代文化的知識1、為什麼我們要幾年生於兩千年前的孔子
1、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後思想雖有發展,但大多是在這個基礎上修修補補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利於和諧人際關系,這是現在大力提倡的原因;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儒家學說中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等等是統治者所需要的,對維護大一統帝國有利,故一直被統治者提倡.3、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戚繼光、林則徐、左宗棠、岳飛、張自忠張衡、墨子、僧一行、蔡倫、畢升4、四大發明5、孔子、孟子、韓非子、老子、朱熹,最偉大的人,不是以武力征服人,而是以思想征服人。
2.古代文化常識50例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中國】 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
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片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陸游詩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指整個黃河流域。【海內】 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 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 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餚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
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江左】 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 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山東】 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 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 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 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 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采草葯》:「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 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
《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 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
3.古代文化常識
1、捫參歷井仰脅息 《蜀道難》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贈衛八處士》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閣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牛郎織女星 黃庭堅《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虎剝文章犀解角,食未下亢奇禍作。 葯材根氐罹斸掘,蜜蟲奪房抱飢渴。
有心無心材慧死,人言不如龜曳尾。 衛平哆口無南箕,斗柄指日江使噫。
狐腋牛衣同一燠,高丘無女甘獨宿。 虛名挽人受實禍,累棋既危安處我。
室中凝塵散發坐,四壁矗矗見天下。 奎蹄曲隈取脂澤,婁豬艾豭彼何擇。
傾腸倒胃得相知,貫日食昴終不疑。 古來畢命黃金台,佩君一言等觜觿。
月沒參橫惜相違,秋風金井梧桐落。 故人過半在鬼錄,柳枝贈君當馬策。
歲晏星回觀盛德,張弓射雉武且力。 白鷗之翼沒江波,抽弦去軫君謂何。
二十八宿值日佔風雨陰晴歌訣: 春季: 虛危室壁多風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婁胃烏風天冷凍,昴畢溫和天又明, 觜參井鬼天見日,柳星張翼陰還晴, 軫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風雲傍嶺行, 亢宿大風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風聲,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聲。 夏季: 虛危室壁天半陰,奎婁胃宿雨冥冥, 昴畢二宿天有雨,觜參二宿天又陰, 井鬼柳星晴或雨,張星翼軫又晴明, 角亢二星太陽見,氐房二宿大雨風, 心尾依然宿作雨,箕鬥牛女遇天晴。
秋季: 虛危室壁震雷驚,奎婁胃昴雨霖庭, 畢觜參井晴又雨,鬼柳雲開客便行, 星張翼軫天無雨,角亢二星風雨聲, 氐房心尾必有雨,箕鬥牛女雨蒙蒙。 冬季: 虛危室壁多風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婁胃雨聲天冷凍,昴畢之期天又晴, 觜參二宿坐時晴,井鬼二星天色黃, 莫道柳星雲霹起,天寒風雨有嚴霜, 張翼風雨又見日,軫角夜雨日還晴, 亢宿大風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風聲, 箕斗二星天有雨,牛女陰凝天又晴. 占卜陰晴真妙訣,仙賢秘密不虛名, 掌上輪星天上應,定就乾坤陰與晴。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唐李白《游太山》詩之三:「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庄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
《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李白《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柳永《望 海 潮 》 重湖疊山巚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唐宋文化文學常識
1、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王昌齡,岑參,崔顥
3、陳鴻的《長恨歌傳》,無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 白行簡的《李娃傳》
4、"顛張醉素"
5、吳帶當風、疏體
6、劉知幾
7、詩余,曲子詞
8、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中調,長調;婉約詞,豪放詞
9、韓愈、柳宗元
1、語不驚人死不休
2、天然去雕飾
3、一吟雙淚流
4、妙手偶得之
5、雲生結海樓
6、今月曾經照古人
7、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
8、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示兒)、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過零丁洋)、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岳飛(字鵬舉,滿江紅)
9、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5.高中語文唐代文學常識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
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
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代表作品: 《蜀道難》《行路難》《月下獨酌》《望廬山瀑布》《大鵬賦》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
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 《阿房宮賦》;《遣懷》.「詩佛」王維唐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崇信佛教,人稱詩佛,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尤以山水詩成就最高,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右丞為他後來官職,即「終尚書右丞」)存詩400首。
王維在唐詩的范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代表作《竹里館》《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柳宗元唐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等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漢族。
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
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
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詩豪」劉禹錫唐 代表作《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鬼」李賀唐 李賀(790-816)字長吉。
他的詩作想像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傑」王勃唐 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他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 代表作《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狂」賀知章唐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 代表作《回鄉偶書》《詠柳》「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 王昌齡唐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他的邊塞詩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
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構,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於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 代表作《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詩魔」 白居易唐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 代表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溫庭筠唐 溫庭筠,唐代詩人、詞人。
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
詩詞工於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
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
6.介紹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常識】 下列哪個稱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注5 古代所稱「垂髫」只說女子(十三歲) 古代稱20歲的少年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古語所稱「按圖索驥」的驥是(良馬)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鄉試會試院試殿試)注6 下列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的是(史通) 五嶽之說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稱為(南嶽)注7 古代地理所稱「陽」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謚號」指的是(帝王所專用的稱號) 我國古代四大藝術是指(棋琴畫書) 人們所稱的「三伏」出現在農歷的(六月) 下列屬於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興旺」形容家境繁榮,其中六畜指(豬馬牛羊犬雞) 左遷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說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長城修建後關內關外的說法中「關」指的是(山海關) 古代「上元節」是指(元宵節)注10 古代「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喝的是(菊花酒) 古語所稱「細軟」是指(錢財) 凌晨1:00至3:00古代稱為(丙夜) 古時的二更相當於現在的(1-3點) 在我國古代,下列哪個時段指現在的19:00-21:00( 黃昏) 我國農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晦日) 【工藝建築】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關於白玉的是(水井) 我國被稱為「建築業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生了火葯爆竹,最初用來( 驅散瘟疫,鎮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葯)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最早的手工藝品是(瓷器) 著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
7.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穀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穀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8.關於唐朝的知識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
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
直到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1位皇帝(加武則天則為22位皇帝)。
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出現「開元盛世」,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 *** 。
『貳』 關於唐朝歷史的故事
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我在此整理了關於唐朝的歷史小知識,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關於唐朝的歷史小故事一
魏徵乃唐太宗貞觀期間的丞相,很多功績也經常受太宗賞賜。有次,唐太宗要賞女人給魏徵,還說好像什麼都賞過,唯獨女人沒有賞過。魏徵不敢要,說是要問過他家裡的夫人。太宗氣,天子賞臣子,如何不可?滿朝文武哪個不是三妻四妾。魏徵請求允許他回家問過夫人。數日後,太宗沒有忘記此事,問魏徵,魏徵言夫人不同意,太宗不悅。
太宗於是設宴,請近臣。席間請來魏徵夫人,問:「朕賞賜魏徵女人,你為何不準?」夫人說,「國事自然由他說了算,家事須得聽我的」。太宗有氣,又問,「天子賞賜臣子,是國事還是家事?」夫人無言,沉默後,堅定地說:「有她無我,有我無她!」太宗氣甚,命人取來毒酒一杯,厲聲道:「如此,請飲此毒酒。」夫人舉手就取,一飲而盡。魏徵著急,擋之不住,苦。
太宗問:「夫人,你飲這毒酒,味道如何?」夫人稍定,答:「與我家醋味相似。」群臣皆大笑,太宗亦忍禁不住,高聲道:「以後再遇此事,你就吃醋吧!」
關於唐朝的歷史小故事二
在唐朝,寫酒的詩人也很多,就比如杜甫曾經寫過的《飲中八仙歌》,這就是在當時十分十分著名的詩篇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唐朝時期的酒文化。
其實真的是絲毫不誇張的說,酒在當時可真的是被稱為是最好的飲品了,不管是唐人的聚會,還是平時的一些閑聊,包括創作的一些靈感的發現,都是要喝酒的,在隋唐結束了南北朝幾百年的紛亂的現象,漸漸的穩定下來的人們也便有了更多更多的理由去享受這一切。
就以我們現在的眼光是去看唐朝人,有事沒事就會「會須一飲三百杯」「莫厭狂歌酒百杯」,雖說這其中也一定是有一些誇張的成分在的,但是也其實是可以看出酒在唐朝真的是可以說是一個抒發感情,消愁的很多好的飲品。
而且,唐朝的酒的度數也並不高,蒸餾釀酒法是在唐朝之後的宋元時期才發明的,所以,當時所釀的酒其實就是依靠酒麴然後再加上一些穀物的自然發酵才製成的,其實跟我們現代的黃酒是差不多的。
當時的酒所採取的材料就是米,水,酒麴,然後根據一定的比例,然後裝到一個大瓮中,密封好,等待發酵,發酵一般就是幾天或者幾個月不等,然後等時間差不多了,就撒上石灰。
這樣弄出來的酒,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濁,而濁酒,說的也就是這種酒,一般這樣的酒,剛開始是有一點發綠的,包括我們也在很多的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發現,他們也常常會用綠來形容酒。
那麼,這種濁酒的口感是怎麼樣的呢?那就是甜,說到這里,你們一定會驚訝,因為我們現在喝的酒一般都是辣的,我們不是也常常可以看到古人的詩歌中都是用餳、飴來比喻酒嗎。
我們以上所說的這種濁酒也是我們平時在一些資料中最常見的酒,被描寫最多的酒,也有一些比較高端一點的。
這里所說的高端的酒就是白居易曾經說過的「世間好物黃醅酒」,就是將濁酒在加熱一下,將那些微生物的發酵徹底結束,然後再過濾,這樣出來的酒就會更加好一些。而在顏色方面,也就不再是綠色的了,就是黃色的了,這在唐朝也可以算是十分高檔的了。
關於唐朝的歷史小故事三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為什麼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呢?難道平平靜靜繁榮的唐朝不好嗎,偏偏要來一場內亂,將國家虧空得不成樣子,華而不實,這個原因,還得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早在唐高祖李淵開辟唐王朝時,李世民就已經有了很多個猛將和謀士為他所用,一直為他保駕護航,也為李世民後來發動玄武門兵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幸虧是李世民有著一雙看人特別準的眼睛,一眾忠臣義士跟著李世民之後,哪怕確實是為大唐的根基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仍舊沒有喧賓奪主的心思,兢兢業業守著為臣的本分,李世民也一心一意想做個賢明的好皇帝,一度避免戰火紛紛,還百姓一片藍天,畢竟君舟民水這個道理李世民深有體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有了謀臣大將們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根基逐步穩固,經濟也在一步步上升,所有事都在走上坡路,朝好的一面努力發展著,貞觀之治深得民心。
李世民招賢納士成了唐朝的表率,以至於後來武後當權時也有樣學樣,但是武則天在挑人用人方面顯然沒有李世民那麼嫻熟,也有著許多後顧之憂。像李世民時期為唐朝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謀臣大將,彷彿將朝堂當成了自家後花園一樣,卻忘了現在已經不是李世民的時代,所以遭到了武則天的忌憚,於是她想了個辦法將唐朝以前的功臣都貶的貶,殺的殺,什麼辦法呢?就是任用酷吏,坐山觀虎鬥,看他們窩里反,雖然武則天這樣做未免太殘暴了點,但確實不失為鞏固中央皇權的一個好方法。武則天權力成功拿到手了,但是面對百姓她並沒有顯示出自己殘暴的一面,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無一不是為了黎民百姓著想,她的貞觀遺風讓唐朝的繁榮得以繼續發展,將唐朝推到了一個盛世層面。
因為李世民和武則天等人一心一意為了蒼生社稷,所以唐朝一定是越來越好的發展趨勢。唐玄宗李隆基對治國理政沒有半點天資聰穎的成分在裡面,反而對編舞譜曲有著極大的領悟力,但是作為李唐的子孫,尤其他還是一國之君,哪怕自己有再大的愛好,也得先把百姓安頓好,才能想自己的事,於是李隆基始終抱著一個謙遜的態度面對身邊每一個人,也學著李世民的招賢納士手法廣征各路賢才,但是有功之臣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又來了個大清剿,所以李隆基在用人方面確實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看到李隆基這么孜孜不倦為了國家操勞,忠臣良將也紛至沓來。李隆基前承貞觀基礎,後創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經濟繁榮,國力昌盛,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盛況,難以想像這樣的場面竟然是一個天性愛好舞曲的皇帝打造出來的。李隆基早年一直秉著做一個賢君的初衷,卻忘了自己的愛好是詩詞歌賦,編舞譜曲,看到國泰民安,戰亂不再,李隆基也有點技癢,就生了想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念頭。
本來一切都很相安無事,直到有一天,李隆基遇到了正在跳舞的楊玉環,舞姿優美,驚為天人,不知道到底是被人迷倒了還是被舞迷倒了,總之楊玉環就成了李隆基勢在必得的一個尤物。人總想追求美的事物,李隆基也不例外,但誰知道楊玉環進宮被封為貴妃之後,夜夜專寵,從此君王不早朝呢?可能是李隆基作為一個舞痴,在和楊玉環徹夜探討舞學之精妙,兩人相談甚歡,況且如今天下太平,早朝或不早朝其實也沒多大區別;還有可能就是李隆基逐漸沉迷在年輕貌美的楊玉環身上,看到年輕的她,似乎感覺自己也年輕了不少,不再暮氣沉沉,所以一心全撲在佳人身上,早朝什麼的自然也不重要。但具體原因,誰也不知道。可有一點卻是擺在了明面上的,李隆基寵愛楊玉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連帶著楊家人在京中也如日中天,楊國忠作為丞相,更是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甚至開始左右李隆基的決定,外戚干政,楊國忠似乎有種野心時不時想要破殼而出。
而另一邊安祿山則鎮守在地方上,對楊國忠攀著楊玉環的裙帶關系把持朝政的行為十分不齒,而且楊國忠總是以各種理由頻頻針對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恰好安祿山又得知楊國忠通胡意圖謀反,可算是讓安祿山逮著個好契機了。安祿山馬上集結大軍,出兵直驅長安,理由就是楊國忠通胡,意圖謀反,理應誅殺。但是安祿山也太心急了,他帶著大軍浩浩盪盪大言不慚地說丞相想要謀反,誰信?明眼人都看得出是你安祿山已經向長安出兵了,八成是你自己想要謀反吧。
面對安祿山叛軍的節節逼近,李隆基無奈之下只能帶著一幹人等逃離了皇城,途經馬嵬驛的時候,他的部下們卻不走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樣一直逃離並不是辦法,像現在這樣局勢什麼的也完全沒弄清楚,應該將罪魁禍首楊玉環立即處死,以表示皇上並不會偏袒楊家人。李隆基就奇怪了,安祿山的說法是楊國忠通胡,楊國忠要謀反,雖說兩人是表親,但兄長犯下的過錯,小妹不應該承擔啊。聽到這里,李隆基的部下就賴著不走了,大有一種你不聽我的,我就不聽你的的勢頭,看到安祿山叛軍又連連進擊,無奈之下只得賜了楊玉環白綾一條,香消玉殞。
關於唐朝的歷史小故事四
公元751年,在位於今天哈薩克南部的重要城市塔拉茲,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軍隊,擊潰了與之對壘的大唐王朝安西四鎮兵馬。這次戰役的勝負,不僅是兩個文明爭奪河中控制權的轉折點,也是古代東亞與內亞軍隊之間,不可多得的交手記錄。
怛羅斯之戰無論是對大唐還是阿拉伯來說,都是一場邊境小沖突,史學界有個說法:「無足輕重的怛羅斯」,有網友戲稱怛羅斯之戰在歷史論壇上的意義比在歷史上的意義大。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對唐帝國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評價,只是後來在史書中對戰爭過程和結果幾筆帶過,《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斗。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羅斯之戰多得多的篇幅來記錄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那才是他們的重點。
很多人炒作怛(dá)羅斯之戰是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對抗,並且認為此戰之後唐朝勢力徹底退出中西亞地區。然而事實是,怛羅斯之戰只是唐朝在西域的一個小挫折,唐朝至始至終也沒有把這場小摩擦當回事。怛羅斯之戰並未動搖唐朝國本,唐朝也並未因此而喪失對西域的控制。怛羅斯之戰是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個人貪功冒進引起的連鎖反應,這是唐朝節度使權力過大帶來的結果,包括後來讓唐朝衰亡的「安史之亂」也起因於節度使制度。
天寶九年(750年)的臘月,安西大都護高仙芝以「無番臣禮」為借口,向剛和唐朝締結和約沒多久的石國發動進攻。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弱小的石國根本不是唐朝的對手,很快都城陷落,一干貴戚全部成了俘虜。按理說要收服一個國家,干到這個地步也就適可而止了。但隨後高仙芝幹了幾件令唐人瞠目結舌、石國人肝膽欲裂的事情:殺降、洗劫和屠城。這三件事不僅令唐朝在西域各國心目中的形象一掃而空,還激起了石國流亡朝廷的激烈抵抗,更為西方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給了染指中亞的機會。很快,逃往大食的石國王子就聯合中亞諸國及大食援軍共計不下十萬人,准備攻擊唐朝的大食軍隊(中亞諸國的軍隊戰鬥力基本不夠看,主力仍為大食人)的先頭部隊先於唐軍搶佔了怛羅斯城,因此當高仙芝的部隊開到怛羅斯時,城頭已經插上了黑衣大食的旗幟。
安西軍猛將如雲,高仙芝自己加上虢國公 李嗣業、扶風郡王 馬麟、張掖郡王 段秀實、昌化郡王 白孝德以及高仙芝的老搭檔——封常清,兵精將猛讓高仙芝信心十足。況且此前唐朝與大食(阿拉伯帝國)進行過六次戰爭,大食均被唐朝按在地上摩擦。因此高仙芝率領2萬安西軍+1萬仆從軍長途奔襲,縱深推進700餘里。
高仙芝隨即下令對怛羅斯發動猛攻。但是由於怛羅斯城防堅固,再加上從西方源源不斷的援兵抵達,導致一連五天唐軍都無法拿下這座城市。而第六天,大食軍集結完畢,旋即和唐軍在城郊展開決戰。戰斗一開始,人數上處於劣勢的唐軍並沒落下風,反倒是憑借其精良的裝備和戰術體系壓制住了大食軍隊。然而就在大食軍疲態盡顯、似乎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唐軍自己的陣腳卻亂了,因為葛邏祿部落的近兩萬人反水了。原來大食人料定自己不一定是唐軍的對手,便採取了分而劃之的策略,與唐軍的胡兵早早地作了接觸,並予以其豐厚的賄賂,要其在戰斗中反水。這些胡人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自然就在戰事膠著的時候給了高仙芝背後狠狠一刀。
碣邏祿部仆從軍被大食人收買,仆從軍反水切斷了唐軍步兵與騎兵的聯系,唐軍失去具有碾壓優勢的弓弩手的支援。阿拉伯重甲騎兵輪番沖鋒,腹背受敵導致唐軍在夜間潰敗。最後在戰神李嗣業力保之下高仙芝率2000人退回安西。
那麼爭議最大的地方來了,高仙芝到底調動多少軍力參加怛羅斯之戰?甚至有史學界的人出來說,高仙芝帥軍10萬以上參戰,最後幾乎全軍覆沒。這種可能性存在嗎?當然不可能!我們首先來看唐朝的軍隊編制。唐朝主要實行的是府兵軍團制,人數有嚴格的編制。安西四鎮邊防軍每鎮標准大約在6000人,共24000兵2100馬,加上防禦吐蕃,整個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在2-3萬之間。當時唐朝對南詔和契丹大量用兵,高仙芝如果能率領10萬軍隊參戰,那麼他還要留下至少幾萬軍隊鎮守安西以防禦吐蕃、回鶻、突厥。
這一場仗雖然唐軍敗得很慘,但是大食同樣是慘勝。怛羅斯一戰後,大食人也就到此為止,並沒有再東進對安西四鎮形成騷擾(盡管安西四鎮的漢軍主力基本已經損失殆盡)。
僅僅兩年後,高仙芝的老部下封常清就一舉盪平大勃律國,把唐帝國的邊境線推到了最西邊。甚至在兩唐書的高仙芝傳里,有關怛羅斯之戰都只是簡單帶過。此戰之後不久,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唐軍指揮官高仙芝被調回國內平定叛亂,阿拉伯指揮官艾布·穆斯林則遭到哈里發猜忌,直接被已謀逆罪處死。
『叄』 我要一些關於唐朝的知識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為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並立仁孝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疆域和政區】
大唐盛時疆域圖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回紇則入據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終唐之世對於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喪失。在東北由於新羅的崛起,安東都護府早已撤回遼河以西,同時契丹、奚等部族成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詔亦在中唐之後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損失。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監察);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制,與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榮譽職務)。
地方官制
虛設(道)置觀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
里:里正;
村:村正;
保:保長;
鄰:鄰長。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同級。
科技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經濟
1.貨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文化藝術和宗教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首都長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唐朝的傳奇代表作有:《枕中記》《鶯鶯傳》和《李娃傳》等,這些作品為後世宋朝的話本和明清小說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外交
唐朝政府對外推行的是比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結婚。其後還有金城公主下嫁贊普赤德祖贊,並結成聯盟,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吐蕃。822年,唐蕃會盟,劃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會盟碑現在還保存在拉薩的大昭寺。794年,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帝王年表
顯慶 656年~661年
龍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總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儀鳳 676年~679年
調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開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被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被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則天順聖皇後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凌煙閣大唐開國二十四功臣為: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禹、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秦叔寶。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李世民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輔佐唐高宗。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後來武則天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攻克長安時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徵第四。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為太子效力。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闥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具體在
http://ke..com/view/6527.htm
『肆』 初一歷史知識點梳理
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需要大量的記憶和練習來鞏固。雖然辛苦,但也伴隨著快樂!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歷史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 知識點歸納 總結
昌盛的 文化
一、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
1、佛教
⑴、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⑵、佛教在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⑶、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⑷、佛教教義: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來世得到幸福。
⑸、東漢末年,佛教在民間流傳開來。
2、道教
⑴、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⑵、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儒、佛、道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二、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 傳說 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北師大版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1.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建立以長安為都城的隋朝,年號為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滅陳朝,統一全國。隋文帝統治期間,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局面。
2.626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他以貞觀為年號。他進行改革
①選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徵等在三省六部中擔任要職)
②輕徭薄役,減輕農民負擔;
③簡法輕刑,修訂法律,(制定了《貞觀律》);
④重視 教育 ,大力培養人才;
⑤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
意義:由於唐太宗推行開明務實的政策,貞觀年間出現經濟發展、政治 清明 、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局面,歷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輝煌的政績使唐太宗成為我國歷最的皇帝之一。
3.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的女皇帝。她重用姚崇、宋璟等。
4.712年,李隆基當了皇帝,是為唐玄宗。他的主要年號是開元。開元年間,他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①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為官②採取 措施 發展生產③唐玄宗下令整理財政,清理土地和戶口。④廢除嚴刑苛法⑤倡導節儉。經過唐玄宗的治理,不僅「貞觀之風一朝重振」,而且經濟文化又有新的發展,開元年間,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5.從三國到南北朝時期,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隋朝建立和統一全國後,急需大批人才。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舉人」。隋煬帝時開設進士科,標志科舉制度的正式創立。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發展。分科考試、擇優錄取是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唐朝的科舉考試分常科和制舉兩大類。常科中,最重要的是進士科,其次是明經科。
6.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中宗時把金成公主嫁給尺帶珠丹,823年唐蕃正式結盟,並建立會盟碑。
7.南詔是彝族和白族的先民。8世紀初,蒙舍詔統一個詔,建立了以太和城為中心的南詔政權。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
8.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唐玄宗冊封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9.唐朝時,日本派很多「遣唐使」來到中國,其中的空海、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是為中日的文化做出了貢獻。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難,六次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兩國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10.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朝貞觀年間,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求取佛經,攥寫《大唐西域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初一 歷史 學習 方法
一、端正態度,相信自己。
有的學生認為歷史學不學沒所以然,在學習中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不會盡力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真正弄清學習歷史的必要性。「學史使人明智」,歷史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如何處事,學習歷史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學習歷史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在與人談話時若能博古通今,一定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歷史還是一部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它教育我們要愛國,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明白了學習歷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態度,才會自覺主動去學好它。有的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歷史學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實,歷史很容易學好,每一個學生應該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學好它。
二、理清線索,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注意前後聯系,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四、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不管哪個學科,要想學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績,都必須及時復習鞏固,歷史的學習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及時復習的習慣,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懶散拖沓,所學的知識不及時掌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責任心,這樣怎麼能把學習搞好呢?
初一歷史知識點梳理相關 文章 :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
★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梳理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復習提綱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匯總
★ 初一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梳理
★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 初一歷史知識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