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有哪些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涵。文化的經典定義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功能學派大師馬林諾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則認為:「文化顯然是完整的全體(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與消費貨物,各種社群的憲章,人們的思想與工藝,信仰與習慣等。」這兩位學者分別代表了狹義文化觀和廣義文化觀。文化包括許多層次和方面,如信仰、習慣、藝術、法律、道德、人情風俗、歷史事件等等,真可謂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因而具有廣泛性、歷史性和多維性。《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從語言的特徵和文化的范疇與內容來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語言既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又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將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在向學生教授英語時,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重要性。只有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他們明白中英文化的異同,才能確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使小學英語教學再上一個新台階。
二、培養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育者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 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流中屢屢出現錯用或誤用的現象。美國的語言學家沃爾夫森(N.Wolfson)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於他們在語言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比,違反說話規則時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以"dog "一詞為例,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 與英美國家的 "狗"沒有區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 甚遠。"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總是貶義的, 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犬"、 "狗仗人勢"等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 "在英語中往 往含有褒義,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麼樣?你想要什麼?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果真如此,我們培養的學生將難以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缺乏基本的交際能力,難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在此,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意識到:小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中學打下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一些有趣的跨國文化、風土人情,最為小學生所接受。由此獲得的認知、情感必將遷移到以後的英語學習中去,這將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現今的英語教學中,人們之所以普遍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上述的誤解是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則是認為文化意識的培養太深奧、復雜,且不易操作。但實際上,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的。現今小學英語教材是依據「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理論編寫的,含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其鮮明特點就是內容貼切生活。在接近於實際的情景中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文化意識。
三、培養小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具體方法
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要勤於思考、善於挖掘。通過各種語言材料,如情景對話、日常口語來滲透文化。運用各種語言素材,採取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
(1)創設環境,全方面感受語言文化。
國外教室的布置像個展覽會,追求與眾不同、別出心裁。於是我借鑒它們的經驗,對教室進行特色化布置,在牆上張貼各種英語英文卡片、英語諺語集錦,也可以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英語國家的風景名勝、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資料。我再讓學生互相參觀各班的教室。平常我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來創設教室環境,充滿濃郁異國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時,他們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也就越濃厚。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於是,我就提議學校在教學樓上張貼圖文並茂的英語諺語和格言,宣傳欄里張貼英語國家簡單有趣的帶有解說的圖畫故事,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也可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有效的交際情景。
語言的實質就是交際,培養學生文化交際的意識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有效的活動才能更好地實現。表演就是開展課堂對話交際活動的一種有效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會生活,學會用英語交往,學會體味人生。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7 At a snack bar時,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景,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張我在小吃店的照片, 然後讓大家跟著我一起去小吃店。讓一位學生當服務員。鼓勵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把平時在小吃店的情景用英語適當的表達出來,及復習了食物單詞,又能靈活運用新句型,把買東西的生動情景表演出來。如「Can I help you?」「I』d like some apple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 thanks. I』d like those green ones.」…「Here you are.」「Here』s your change.」在這些對話中滲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體現了西方服務員的熱情與主動。又如《牛津小學英語5A》Unit 2 Ben's birthday一課,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編一段為某位同學過生日的對話,事先讓他們了解西方人習慣當面打開禮物,並表達自己的謝意。在了解這一習俗後,學生的對話就流暢而自然,十分符合西方的思維習慣。如A: 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 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這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使他們對所學的語言知識和外國的風俗習慣記憶深刻。
(3)組織豐富的課外文化教學活動。
文化的學習不應只限於課內,課堂外的文化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延續和補充,它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體方法為:
①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外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傳統文化的積累,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如《哈利波特》《白雪公主》《項鏈》等。
②創辦英語角。可以在班級內,甚至是全校范圍內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角,或定期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競賽和游戲活動等。
③製作手抄報。圍繞某個主題,鼓勵學生精心製作英語手抄報並開展評比展示活動,是培養學生獲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擴大他們文化視野的好方法。從開展課題至今,學生們製作的手抄報涵蓋了各類主題,如世界瀕危動物、西方民俗風情、自然災害、北京2008奧運會等。這項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
④舉行戲劇表演活動。戲劇表演在文化教學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深受同學們的青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本劇為依託,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和創造,力爭能以目標語言化成員的身份來參與表演。也可以表演兒童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在六一兒童節,我們班和別的幾個班的學生合作表演了外國的經典故事《白雪公主》。全部是英語對白,他們通過角色安排、模仿錄像帶和錄音帶一系列活動,不僅使他們的表演在劇情內容上顯得鮮活、逼真,同是也提高他們的口語水平。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以不同人員的身份來詮釋劇情的能力越來越強。
(4)利用直觀化教學手段,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學習英語並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十分直觀的教學手段,使語言、人和語境緊密地結合,有助於學生熟知西方的傳統習慣和風土人情,還有助於學生感知英美人的體態語言等非語言交際形式。比如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各階層人們吃什麼,穿什麼,住什麼樣的房子,如何與朋友交往,進行什麼娛樂活動,什麼節日對他們最重要,節日如何慶祝,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等。在課上盡量播放相關的課文錄像,不僅使學生對課文有了透徹地了解,又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外國人用來交際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盡量播放原版的英文兒童歌曲或電影,體味異國文化的真實性。教師平時也應注意收集相關資料,以便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這些手段,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論
總之,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提高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全面提高英語水平。
⑵ 英語的文化常識
1. 威爾士,北愛爾蘭,英格蘭
2. 白宮
3. do it yourself
4. the United States美利堅共和國
5. 慕尼黑
6. 50,這個和它國旗上的星星一樣多
7. 應該是lady first吧,就是女士優先的意思
⑶ 談高級英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談高級英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論文關鍵詞:高級背景知識文化切入點 論文摘要: 高級英語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一門主幹課程。高級中應該重視文化背景知識,找准文化切入點,將文化教學和課文教學相結合。
一、高級英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目標
國家教委《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的教學任務是“繼續打好基本功,進一步擴大知識面,重點應放在培養英語綜合技能,充實文化知識,提高交際能力上” 。2004年新版《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對八級考試的內容和要求作了修改和調整,取消了快速閱讀,取而代之人文知識題,包括、英語語言學、英美概況等三方面知識,著重考查學生英語專業領域的知識廣度。
高級英語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主幹課程,從課時的分配、學生的投入和教師的重視程度,它當之無愧地屬於“重頭戲”。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5、6冊),是國家級的重點教材, 書中的課文都選自原文,體裁多樣,有描寫、敘述、議論、說明、、小說節選等。文章的篇幅較長,詞彙量大,語言精深,寓意深刻,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不是單純的英語知識,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都比較高。比如說第五冊第三單元(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的作者是一位家和學家,曾經和愛因斯坦共事過。這篇文章通過回憶愛因斯坦的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向讀者描繪了一個幽默、隨和、單純的科學家形象。愛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對論和光量子說,在課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在高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調整教學重點,從片面注重語言本身,如詞彙、句子結構、語法知識,轉移到語篇的理解,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圖、寫作風格等等。把對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擺在重要位置,通過在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其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在教學中滲透英美人文知識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體現和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不論是哪種體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和背景,小說、說明文和議論文都是如此。高級英語的課文一般涉及到很多文化信息,比如歷史事件、、神話故事、宗教典故、社會風俗、價值觀念、《聖經》等等。每篇課文的Library Work列出了課文中出現的背景知識和有關典故。課文的註解有作家的介紹和歷史背景。但是如果把各個文化點像流水帳一樣泛泛地講一遍,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並不能真正提高學生能力。高級英語教學應將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入課文的講解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經過兩年基礎英語的學習,學生對英語的一些語言現象與文化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的知識面還相當狹窄。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思維能力,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可以布置學生預習,通過查閱工具書、相關書籍收集資料。網路走進了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學生宿舍現在都可以上網查資料。學生可以利用網路的便利,在網上查詢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書籍,瀏覽各種英語報刊,獲取更多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對所講課文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認識。
比如第五冊第1課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講的是如何選詞。文中一個重要的例子是福樓拜。福樓拜是法國著名作家,他以用字精準、注重細節著稱,對作品的完美要求近乎苛刻。他的第一部小說是《包法利夫人》,他用了將近 5年的時間推敲每一個字句。他認為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內容,“在所有的表現中間,所有的形體中間,所有的樣式中間,只有一個表現、一個樣式和一個形體表現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樓拜》)。而且他認為寫作的才分主要在於如何選擇用詞。課文的註解只是簡單提到福樓拜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但是沒有具體的例子。 作為英語專業大三學生,很多學生可能知道《包法利夫人》這本書,但是沒有仔細閱讀過。這時可以引入《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經典句子:
On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Emma felt herself enveloped by a warm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fine linen mingled with the odor of hot meat and truffles. (Chapter 8, Part I)
She was eating a maraschino ice from a sliver-gilt shell that she was holding in her left hand; the spoon was between her teeth and her eyes were half shut. (Chapter 8, Part I)
通過分析劃線詞語,讓學生體會到福樓拜精確的用詞。並且推薦學生閱讀《包法利夫人》以及福樓拜的其他作品。這樣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閱讀,一篇文章擴展到多篇文章的學習。
《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在西方社會家喻戶曉,是民眾推崇的聖物。《聖經》不僅是宗教經典,而且是﹑文學﹑的巨獻。《聖經》對英語語言有巨大的影響,西方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有大量的典故﹑習語甚至情節都源於《聖經》。如果不了解《聖經》,理解一些作品是有一定難度的。第五冊第15課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向25萬人發表的著名的。馬丁·路德·金在演講中採用了聖經引言(biblical allusion)。
例如: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們不會滿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涌。)引用自《聖經·舊約》中的《阿摩司書》,表達了馬丁·路德·金追求自由、平等和的執著精神。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s,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上帝的光華再現,普天下生靈共謁。)這個句子引自《聖經·舊約》中的《以賽亞書》。以賽亞是僅次於摩西的一名先知,也是一名學家。馬丁·路德·金引用這句話,描述了他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當然在這篇馬丁·路德·金演講經典中,教師也不能忘記介紹美國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美國南北戰爭所致力的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使黑人成為完全平等的公民。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了限制和約束,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了種種權利。六十年代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美國社會各界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
除此以外,選准好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課文中點講解不宜太多。要根據課文理解的需要,抓住一些能夠集中反映英美社會特徵的典型進行分析,挖掘的社會含義,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正確認識西方社會。第五冊第4課The Invisible Poor,描述的是美國社會存在的隱形的貧窮現象,可以從60年代美國的社會狀況著手,以當時的“urban renewal”, “housing program”為切入點,介紹美國城市裡的貧民區和少數聚居地里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了解美國社會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加深學生對西方社會的認識。
三、結束語
總之,高級教學要結合課文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了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和精神。強調教學中學習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並不是僅僅讓學生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英美國家的知識片斷,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眼光從語言點轉移到對語篇的理解和欣賞上。教師應將文化教學和課文教學相結合,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了解中英文化差異,加深對原文的理解,使語言和文化的學習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 劉世雄. 《高級英語》中的修辭與文化解讀[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 英語教學大綱[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0.
[3]李觀儀. A New English Course (5,6).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⑷ 英語文化知識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 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 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⑸ 西方英語文化常識
1. 英語文化常識
英語文化常識 英語文化知識具體指什麼?指哪些方面?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
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
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 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
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
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
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
,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
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
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
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
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
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
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
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
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
英語文化常識
1 看看dress這個詞的用法,你也許會有新的理解角度:dress[英][dres][美][drɛs]n.衣服; 裝飾; 連衣裙; 禮服; vt.& vi.給…穿衣; 穿著; 打扮; adj.連衣裙的; 須穿禮服的; 適合於正式場合的; 辦公時(或半正式場合)穿戴的; vt.給…穿衣; 給…提供衣服; 裝潢,裝飾或裝點; 排成列; vi.穿衣; 排列整齊; 2 類似表達; dinner jacket無尾禮服(正式場合所穿的)3 國外的理念:家庭之外的有很多人的場合,都屬於公眾場合,社交場合,屬於正式或半正式場合,都有必要穿比較正式的服裝。
甚至只要出門,都要換正裝。女士的正裝,就是dress 禮服等。
4 theatre屬於公眾場合,自然可能遇到很多人,包括熟人或同事等,那也就需要正裝。這可能有別於國內的習慣看法和認識。
祝你開心如意!。
英語文學常識
情態動詞的語法特徵 比較can 和be able to 比較may和might 比較have to和must must表示推測 表示推測的用法 情態動詞+have+過去分詞 should和ought to had better表示最好 would rather表示"寧願" will和would 情態動詞的回答方式 帶to的情態動詞 比較need和dare否定句和一般疑問句(1)常見的否定句做法1.含有be動詞的否定句:規則:在be動詞後面+not,另外is not可縮寫成isn't,are not可縮寫成aren't,was可縮寫成wasn't,were可縮寫成weren't,但am not不可縮寫。
2.含情態動詞的否定句:規則:在情態動詞後+not,必要時可縮寫。3.帶有行為動詞的句子否定句做法:(1)單數第三人稱做主語(he she it或代表單個人或物的第三人稱名詞):規則:要在行為動詞前加上助動詞doesn't,然後找動詞恢復原形。
(2)其它人稱作主語:規則:在行為動詞前加don't,句子中行為動詞的用原形。句型1.含be動詞的基本結構:be的現在形式為am,is,are.(1)主語是I,用am.(2)主語是he,she,is,一個人名或一個稱呼(也就是第三人稱單數),用is.(3)主語是復數或是you,用are.(4)在有助動詞,情態動詞句子和祈使句中用be原形。
2.動詞have的基本句型:謂語動詞have表示擁有某物,有人稱和數的變化。當主語是第一人稱(I,we),第二人稱(you)以及第三人稱復數(they及其他復數名詞並列主語等),用have,當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he,she,it或單數名詞),用has.(1)肯定句:主語+have/has+賓語+其他(2)一般疑問句:Do/Does+主語+have+賓語+其他?(3)肯定句:主語+don't/doesn't+have+賓語+其他3.There be結構:(1)there be的現在時是there is或there are,表示有。
存在形式的有,其後加上地點,就是「在某處有什麼」。there is表示有的東西為單數,或不可數形式。
there are表示有的東西為復數。(2)some,any常用在there be句型中,some一般在肯定句中表示幾個或一些,any一般在否定句或一般疑問句中使用。
(3)有的人或物是幾種,以第一種的形式為准。(4)特殊疑問句為How much / many …?和What's …?4. 祈使句用來表示命令、請求或勸告的句子,稱為祈使句,祈使句的否定式是在前面加Do not。
5. 感嘆句感嘆句就是表示喜怒哀樂等強烈感情的句子。由how或what+被強調的部分+其餘的陳述部分。
6. 反義疑問句反義疑問句是問話的人對問的問題有一定的看法,需要答話的人給以證實,其結構一般為兩部分,前邊是陳述,後面是提問;如果前面是肯定形式,後面應是否定提問;而前邊是否定形式;後面則是肯定提問。7. 現在進行時表示現在(說話瞬間)正在進行或發生的動作。
結構為be(am / is / are)+動詞的現在分詞,現在分詞的變化有三種,句式是:(1)肯定句:主語+am / is / are +v.ing(2)否定句:主語+am / is / are + not + v.ing(3)一般疑問句:Am / Is / Are + 主語+ v. ing8. 一般現在時表示經常性或習慣性的動作或目前存在的狀態,也表示主語具備的特性和能力及客觀真理。(1)當主語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復數時,肯定句:主語+動詞原形+其他否定句:主語+don't +動詞原形+其他一般疑問句:Do+主語+動詞原形+其他?(2)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肯定句:主語+動詞(單三)+其他否定句:主語+doesn't+動詞+其他一般疑問句:Does +主語+動詞+其他?(3)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有四種基本的變化規則。
(4)特殊疑問句的結構:特殊疑問詞+助動詞do / does +主語+動詞原形+其他?祈使句及there be句型(一)祈使句1. 祈使句的特點及構成。(1)祈使句是提出請求、建議、命令、號召等的句子。
(2)祈使句的主語常常省略,句中的謂語動詞放句首,或在謂語之前用please,please也可放在句末。(3)祈使句中的動詞後面通常用一介詞,構成固定搭配,在句中作謂語。
(4)祈使句中謂語用原形動詞。2. 祈使句的級與包含意義(第一人稱祈使句)例:(1)原級: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請打開你們的書。
有禮級:Would you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請打開你們的書好嗎?否定式:Would you please don't open the door ? 請你不要打開門好嗎?(2)第一人稱祈使句例:原級:Let's read the book . 讓我們看書吧。否定式:Let's not read the book . 讓我們別看書了。
3. 提供幫助的Let …在句中的使用例:Let me help you . 讓我來幫助你吧。Let me carry the box . 讓我來拿這個大盒子吧。
4.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 例:Don't throw it like that . 不要像那樣子扔它。
Please don't open this box . 請不要打開這個盒子(二)there be句型1. there be句型在句中的使用。肯定陳述句:(1)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 some hills in the picture .否定陳述句:(1)There isn't a picture on the wall .(2)There aren't any hills in the picture .疑問句及簡略回答:(1)Is there a bird in that three ? Yes , there is . No , there isn't .(2)Are there any books on the table ? 2. 對there be句型的分析(1)there be句型表示「有」,there是引導詞,be是謂語動詞。
(2)在there be句型中,謂語be隨後面的主語變化而變化,取得人稱和數的一致。3. 關於there 。
英語國家文化知識!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我們常常聽說這樣一句話: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沒有免費的午餐),你知道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嗎? 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有些酒吧給顧客提供「免費的午餐」。
所謂午餐,其實不過是些用來和啤酒一起送出的脆餅;而所謂免費,當然不是真的,不買酒喝就沒有餅吃。所以,當時有人說: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學家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寫的一本書用了這句話做書名。
他在別的著作、演講里也多次引用這句話。於是,這句話就又流行了起來。
有時,我們不相信會得到一些優惠,就可以用這句「弗里德曼名言」。 例如: I don't believe he's giving us the money without any ulterior motiv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我不相信他送錢給我們不是別有用心,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Honeymoon 大家一定都知道honeymoon吧,honey(蜂蜜)和 moon(月)結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蜜月」。
honeymoon指的是新婚夫婦結為伉儷的最初一段時光(並非一定是結婚後的第一個月,雖然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錯覺)。愛情經過長久的期盼和耕耘,相愛的情侶終於手拉手走到了一起,雙方的感覺能不像蜜一樣甘甜醇美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honeymoon這個詞來源於巴比倫的民俗傳統。
這個古老的國家一直保留著這樣一個傳統,在女兒出嫁的第一個月,女孩的父親每天都會讓女婿喝mead(蜂蜜酒),以希望後輩們的婚姻永遠幸福甜蜜。 然而,從詞源學的觀點來看,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honeymoon 最早出現於16 世紀,honey 用以喻指新婚的甜蜜,但moon並不是指很多人認為的陰歷月份(lunar-based month),它是一種苦澀的暗示,旨在告誡人們婚姻固然是幸福甜美的,但這種甜蜜就像月亮的盈虧,只是暫時的(因此要十分珍惜才對喔!),婚姻更多的意味著雙方要一起肩負生活的重擔,一起承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起經受生活的風風雨雨 Darling darling可能是英語中最流行的昵稱了,也是最古老的詞語之一。早在公元888年,darling就以deorling的形式出現了。
darling一詞有多種用法,一般作名詞表示「親愛的人」,作形容詞表示「親愛的;可愛的」,同時darling也可以用來稱呼所愛的人或家庭中的成員,如Darling, fetch me another bonbon, please.(親愛的,請再幫我拿一顆小糖果吧。)darling還可以用作比喻,但經常帶有輕微的諷刺意味,表示某人深受一個不大招人喜歡的人或機構的喜愛。
比如,Senator is the darling of the oil panies.(參議員是石油公司的寵兒。) 盡管用途廣泛,darling的來源卻相當簡單。
darling源於古英語單詞deor或deore,表示「所愛的人」或「親愛的」,這會讓你很自然的聯想到今天的dear。詞綴ling表示one who is,所以deorling和今天的darling的意思都是one who is dear. 此外,在夫婦之間,除了darling,還可以用sweetheart、pet、dear、love等稱謂。
在男女戀人之間經常使用honey、baby等帶有感 *** 彩的詞彙,而一些有了孩子的守舊的老夫妻喜歡互稱mother、father。甚至還有比這個稱呼更傳統的,比如在十九世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Ben夫婦非常正式地互稱對方為Mr. Ben和Mrs. Ben。
當然,夫婦間還可以有許多更隨意更獨特的稱呼,比如Teddy Bear、Honeybun、Sugar Doll 等等。不過,其中的特別含義大概只有他們自己明白了。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你聽說過有不會游泳的魚嗎?你聽說過魚因不會游泳而淹死的事嗎?如果誰有這樣的擔憂,就和那個被嘲笑了幾百年的擔心天會塌下來的杞國人沒什麼差別了,必定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作為一種本能,魚兒天生就是會游泳的,完全適應水底生活,如果有人想教魚兒how to swim,這和在魯班門前賣弄使斧頭的功夫,在孔老夫子面前賣弄寫文章的本領又有什麼差異呢? 因此,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的含義就是「班門弄斧」,「在孔夫子面前賣文章」。
英語中類似的表達還有:teach a dog to chase rabbits;show the President where the White House is; teach the Pope how to pray;use Chinese maxims in front of Confucius John Bull 在政治漫畫里,代表美國的總是又高又瘦的Uncle Sam(山姆大叔);代表英國的呢,則是面色紅潤的、胖胖的John Bull(約翰牛)。John Bull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英國人和狗的關系非常密切,特別是鬥牛犬 (bulldog),所以,十八世紀初,作家兼御醫Dr. Arbuthnot寫了一本《約翰牛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主張英、法和平相處,書中主角的名字就叫作John Bull,作者用他來代表英國。
從此以後,John Bull成了英國和典型英國人的代名詞。 例如: His ruddy countenance and stout figure made him look a genuine John Bull. 他面色紅潤,身材胖碩,看起來就是個典型的英國人。
Romance說起romance,你一定會浮想聯翩,這是一個年輕男女們都很喜歡的字眼,你知道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嗎? 說起來romance和羅馬(Rome)有關。古羅馬人用的是拉丁文,後來拉丁文漸漸消失,演變為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
英語文化常識
1 看看dress這個詞的用法,你也許會有新的理解角度:
dress[英][dres][美][drɛs]
n.衣服; 裝飾; 連衣裙; 禮服;
vt.& vi.給…穿衣; 穿著; 打扮;
adj.連衣裙的; 須穿禮服的; 適合於正式場合的; 辦公時(或半正式場合)穿戴的;
vt.給…穿衣; 給…提供衣服; 裝潢,裝飾或裝點; 排成列;
vi.穿衣; 排列整齊;
2 類似表達; dinner jacket無尾禮服(正式場合所穿的)
3 國外的理念:
家庭之外的有很多人的場合,都屬於公眾場合,社交場合,屬於正式或半正式場合,都有必要穿比較正式的服裝。甚至只要出門,都要換正裝。女士的正裝,就是dress 禮服等。
4 theatre屬於公眾場合,自然可能遇到很多人,包括熟人或同事等,那也就需要正裝。這可能有別於國內的習慣看法和認識。
祝你開心如意!
英文文化常識題 求答案!!!
1 Mandarin Chinese 2North Korea and South Korea 3 United States 4Mexico City, Mexico 5South America 6India 7United States 8 Asia and Europe 9 Asia 10Between 500 million and 750 million 11 South America 12 Pakistan 我的答案不會讓你失望的。
我可是學地理的呀!希望你採納!謝謝!million 百萬 billion 十億的意思。現在的美國人口早已突破一個億。
還有阿爾卑斯山脈是跨兩個州的。你可以去查一下地理書,網上的不準確。
英語的文化常識?
Alabama(阿拉巴馬):來源於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 "thicket-clearers" 或者 "vegetation-gatherers","拓荒者"或者"打草人"。
Alaska(阿拉斯加): 來源於阿留申語,意思是"great land"或"that which the seas breaks against","偉大的土地"或"分割海的地方"。 Arizona(亞利桑那):來源於印第安語"Arimnac",意思是"hule spring","小泉水"。
Arkansas(阿肯色):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a breeze near the ground","靠近地面的微風"。 Caifornia(加利福尼亞):來源於法語"Califerne",是一部11世紀法國史詩中所想像的地方。
Colorado(科羅拉多):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ruddy"或"red","紅色的"。 Conicut(康涅狄格):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beside the long tidal river", "在長長的潮河旁"。
Delaware(德拉華): 紀念托馬斯·魏斯特爵士"Sir Thomas West, Lord De La Warr",德拉華河和德拉華灣也以此命名。 Frorida(佛羅里達):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feast flowers(Easter)","花的節日",即復活節。
GEORGIA(喬治亞): 紀念英國的喬治二世皇帝。In honor of George II of England. HAWAII(夏威夷):來源不確定。
這個群島可能是以其發現者夏威夷·羅亞(Hawaii Loa) 命名,也可能以傳統的波利尼西亞人的家鄉Hawaii or Hawaiki命名。 IDAHO(愛達荷):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em of the mountains", "山中的寶石";另一種說法的意思是"Good morning""早上好"。
ILLINOIS(伊利諾):來源於印第安語加上法語後綴,意思是"tribe of superior men", "貴人的土地"。 INDIANA(印第安納):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land of Indians","印第安人的土地"。
IOWA(依阿華):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beatiful land","這塊美麗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the sleepy ones","愛睡覺的人們"。 KANSAS(堪薩斯):來源於蘇族印第安語,意思是"people of the south wind", "南風的人們"。
KENTUCKY(肯塔基):來源於易洛魁印第安語"Ken-tah-ten",意思是"land of tomorrow" or "the dark or bolldy ground","希望的土地",或"黑色的沃土"。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紀念法國路易十四世皇帝,"In honor of Louis XIV fo France". MAINE(緬因):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後海麗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Queen fo Charles I of England"據說她擁有過法國的緬因省,"The province of Mayne in France" MARYLAND (馬里蘭):紀念英國查理一世皇後海麗塔·瑪麗"In honor of Henrietta Maria, Queen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MASSACHUSETTS(麻薩諸塞):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mountain place","偉大的山地"。
MICHIGAN(密執安):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lake"or"big water","大湖"。 MINNESOTA(明尼蘇達):來源於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sky-tinted water","天色的水域"。
MISSISSIPPI(密西西比):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father of waters","水之父"。 MISSOURI(密蘇里):來源於印第安語, 意思是"town of the Large canoes","大獨木舟之鄉"。
MONTANA(蒙大拿):由J.M.阿西從拉丁詞典中選的詞,是拉丁化的西班牙語,意思不詳。 NEBRASKA(內布拉斯加):來源於澳托印第安語,意思是"flat water","平川之水"。
NEVADA(內華達):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snow-capped","雪山"。 NEW HAMPSHIRE(新罕布希爾):來源於英國的罕布希爾郡,"Hampshire"。
NEW JERSEY(新澤西):來源於海峽的澤西島,"the Channel Isle of Jersey"。 NEW MEXICO(新墨西哥):來源於墨西哥,"the country of Mexico"。
NEW YORK(紐約):紀念英國的約克公爵,"In honor of the English Duke of York"。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紀念英國的查理一世皇帝,"In honor of Charles I of England"。
NORTH DAKOTA(北達科他):來源於達科他印第安語,意思是"allies"or"leagued","同盟"或"聯盟"。 OHIO(俄亥俄):來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great river","大河"。
OKLAHOMA(俄克拉荷馬):來源於巧克陶印第安語,意思是"red people","紅種人"。 OREGON(俄勒岡):來源不明。
人們一般認為這個名字第一次在1778年由喬那森·卡佛(Jonathan Carver)使用,取自於英國軍官羅伯特·羅傑斯(Robert Rogers)之書。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紀念維廉·賓爵士"Sir William Penn」,意思是"penn's Woodland", "賓的樹林"。
RHODE ISLAND(羅德島):來源於希臘的羅德島,"the Greek Island of Rhodes"。 SOUTH DAKOTA(南達科他):同北達科他。
TENNESSEE(田納西)來源於柴羅基印第安語,意思是:"the vines of the big bend", "大。
英語語法知識有哪些內容
名詞:名詞的概述、名詞復數的規則變化、其它名詞復數的規則變化、名詞復數的不規則變化、不可數名詞、量的表示、定語名詞的復數、不同國家的人的單復數、名詞的格
冠詞和數詞:不定冠詞的用法,定冠詞的用法,零冠詞的用法,冠詞與形容詞+名詞結構、冠詞位置數詞
代詞:人稱代詞的用法、人稱代詞之主、賓格的替換、代詞的指代問題、並列人稱代詞的排列順序、物主代詞雙重所有格、反身代詞相互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關系代詞
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及其用法、以-ly結尾的形容詞、用形容詞表示類別和整體、多個形容詞修飾名詞的順序、副詞及其基本用法、兼有兩種形式的副詞、形容詞與副詞的比較級
還有動詞、動名詞、動詞不定式、分詞、獨立主格、動詞的時態、動詞的語態、句子的種類、倒裝、主謂一致、虛擬語氣、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連詞、情態動詞。我就不一一列了,但是要看你是哪個階段的,多做題就好了。
⑹ 談英語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
談英語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
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如何論英語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知識的重要性?
摘 要: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成為當今教育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要求學生對語言所折射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這一教學目的的實現必然要依託於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文化導入,因此文化導入便成為語言教學過程中一重要環節。基於這一原因和現象,本文著重論述了課堂上教師進行文化知識滲透的重要性。
關鍵詞: 英語文化知識 英語語言知識 重要性
1.引言
美國人類學教授、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Dell 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際能力學說。80年代初,加拿大學者卡納爾和斯溫(Cenale & 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際能力的相關概念,豐富了焦急能力學說的內容。他們提出交際能力至少包含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而英語學習的過程,涉及到了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礙,有效地進行學習。在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高永晨,2006)中,調查者發現如今學多原因導致今天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的現狀。而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在於學生對所學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知識不夠了解,因此就不能准確地道地應用語言。對於學生來說,較為系統地進行語言學習的地點莫過於課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這一重要環節也必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2.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2.1文化錯誤影響語言學習的純粹性
語言學習者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造成這些語言學習的障礙時多方面的。其中一重要原因就需要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是傳遞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和密不可分的。因此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也是同樣不能孤立開來的`。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頻頻出現文化錯誤,這些文化錯誤大大影響了語言學習的流暢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影響表達思想內容的語言形式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即成為學生犯文化錯誤的原因之一。不同於漢語語句,英語句子中的語法成分有其獨立作用,以謂語為核心來控制句內各種成分。涉及動作含義的句內其它成分要以非謂語形式或從句按規則與主謂結構相連。但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這樣的句子並不少見。
①I have many companions dream of going abroad.
②Although I tried,but I still failed.
這樣的句子正是由於中國的思維習慣而生成的“中國式英語”的例子。如果不改變漢語的思維方式,像這樣不倫不類的句子會繼續滋生,學習地道、純粹的英語將面臨巨大障礙。
2.2母語文化干擾
文化干擾是指學習者不知不覺地將本民族的習慣或文化模式套用到或下意識地強加到所學的目的語上去,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誤,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每種語言都是一種特定文化形態的載體,習慣於某種文化的人往往不把自己的習以為常的行為看作受某些內在的符號規律所支配。一種文化觀念越是強大,這種文化符號及其表意功能就越是不為人所自覺意識。如果我們把語言這個最典型的符號系統作為模式,我們就必須努力排除視非語言符號為理所當然的思想習慣,把注意力引向它們的內在結構及其約定俗成的基礎。這樣學生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很少,進而不出現以下尷尬對話所導致的交際障礙。
③—Your dress is really nice!
—No,no!Where,where!
當然,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對目的語文化的重視程度,要避免由於過於強調目的語文化導入而造成的在英語學習中母語文化缺失的現象,這樣才能更好地兼容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
2.3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夠
由於我國教育體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學習能力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並不成正比。這即是“高分低能”的表現之一。很多學生對於跨文化方面知識、對西方習俗的了解程度、對非語言交際了解程度都不夠深入,因此與外國人交往時就很被動,這些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的表現。美國外語教學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在其編寫的外語教學大綱中把社會文化能力列入交際能力中,這樣跨文化能力就成了與語言運用能力並行的另外一種能力。在外語教育界,有一股更強大的動力促使廣大師生意識到語言能力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
3.文化知識的學習要行之有效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影響文化知識學習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教材中不符合文化現象的內容是不容忽視的,它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目的語的把握和運用。因此教材選編上要兼顧知識性和文化性,同時還要捕捉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以此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圍繞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對教師提出的挑戰,採取出國培訓、文化講座、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有效利用教學設備,盡量營造跨文化氛圍,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生動地培養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敏感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綜合性英語教學改革,學習中的由師到生的核心轉變,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教學設施的應用可以對學生更生動、直觀地進行文化導入,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不但要傳承中外優秀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樣才能了解文化差異匯中較多的隱形因素。同時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靈活性。要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加對異國文化的了解,採取理解、尊重、寬容的態度來學習文化知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培養學生根據雙方文化背景靈活地調整自己的交際能力,使交際取得預期成果的能力,這都要求學生掌握精準的文化知識,因此文化知識的學習能有效促進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及其准確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永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和對策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
[2]顧嘉祖,陸升.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劉紀雲.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錯誤分析[J].外語研究,2003,(5).
[4]袁方.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⑺ 初中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哪些
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了解有關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擴大知識面,增強閱讀能力,提高英語水平。以下介紹部分英語國家的文化希望對你有幫助。
威斯敏斯特宮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群,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歷史悠久。撒克遜人最早在westminster建立了一個教堂。1065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重建了教堂並在附近建了一座宮殿,稱為威斯敏斯特宮。後來歷經多次破壞,1840年,英國政府在原地上重建此宮,用作議會大廈,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議會大廈。在議會大廈前的議會廣場上建有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高大雕像,以紀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一個圓形中央大廳將議會大廈分為兩院:南院為上議院(貴族院),北院為下議院(平民院)。威斯敏斯特宮的西南角有一高塔--維多利亞塔,為石結構,專門存放議會的重要檔案文件;東北角則是一座方塔,塔上有一鍾樓,掛著著名的大本鍾。
2.詩人之角 (Poets』 Corner)
詩人之角指的是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內著名文學家的墳墓。這里墓碑林立,埋葬著許多著名的英國文學家。英國詩歌之父喬叟不僅在此有他的墓穴,還有一個紀念窗。19世紀著名的小說家狄更斯被安葬在詩人之角的中央。陪伴他長眠的還有19世紀詩人丁尼生、布朗寧、小說家哈代及英文詞典編纂之父約翰遜。莎士比亞的墳墓雖然在他的故鄉,但他在這里也有一個壁龕,放著他的雕像。
3.海德公園 (Hyde Park)
海德公園是英國最大的皇家公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地區,佔地360多英畝,原屬威斯敏斯特教堂產業。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將之用做王室的公園。查理一世執政期間,海德公園曾向公眾開放。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首次在這里舉辦倫敦國際博覽會。現在這里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政治集會和其他群眾活動的場所。
4.演講者之角 Speakers』 Corner)
位於海德公園的東北角,是所謂的「自由論壇」。自19世紀以來,每星期天下午都有人在這里發表演說,內容涉及政治、宗教、社會等方面。人們在這里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但有規定:不允許攻擊王室,不允許宣傳暴力革命,也不允許對任何人進行人身攻擊。表面上看,人們在這里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街頭式的民主罷了。由於演講者過去都站在肥皂箱上發表演說,所以這種民主被稱為「肥皂箱上的民主」,如今,人們已經用金屬制的梯架替代了肥皂箱。
5.華爾街(Wall Street)
紐約曼哈頓島南部的一條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街道狹長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牆,從東河一直築到哈德遜河,後沿牆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來圍牆被拆除了,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都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
6.健身運動在美國很流行。
現在,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參加健身(或稱有氧)運動。1/10的美國人每天鍛煉以保持身材。這種健身熱(包括運動和食用健康食品health foods)風行全美。
在很多城市,如:Boston, New York, San Francisco和Honolulu,每年都有長跑比賽,也叫馬拉松比賽。很多「非運動員」也積極參賽,甚至包括那些60歲之前從未穿過運動鞋的「老大媽」。在美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穿過公園、沿著大街跑步,為的是保持健康。
良好的飲食和運動計劃在美國至為重要,現在的情況尤甚於過去。如今,保持健美已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7.很多美國人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屆時,醫生為被檢查者測脈搏,量血壓,還可能進行驗血及x光檢查。最後,醫生可能開出一套保健良方(包括保健和運動)。參加運動計劃之前也一定要健康檢查,否則健身房的負責人可能受罰。
8.一般美國家庭婦女,生活都相當忙碌,即使沒有上班,也要忙著開車接送小孩,或參與社區服務,或從事社交活動,因此能用來采購食品雜物的時間極少,通常一星期只上一次超級市場(supermarket),一次購足,因此詳列購物單,是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商場里常見的景象,是主婦們人手一紙,邊對著項目,邊從物品架上取貨,更有些節儉成性的主婦們,手裡抓一大把折扣券(discount coupons),按圖索驥地選購,積少成多,可以省下很多錢。
9.由於美國謀生困難,一般家庭夫妻都要工作(al-income families),因此丈夫多能體貼妻子兼理內外的辛勞,而願意主動幫助幹家事,除了負擔庭院工作之外,多數幫忙洗碗等雜務。另外在請客吃烤肉餐(Barbecue)時(美國夏季最流行的請客方式),更常由男主人掌爐,擔任烤肉的重大責任。
10.美國非常喜歡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外出活動。夏季喜歡去海濱或北方避暑。冬季喜歡到南方或高山滑雪。一般都是自己開車去。在外出旅行度假時人們住的地方之一就是「lodge」。「lodge」是建在鄉下或山上的小屋子。一般人們外出狩獵或搞體育運動時的落腳之地。
10.fishing trips:釣魚是美國最常見的休閑活動之一,但在很多州里,隨便垂釣可能是非法的。一般都要購買釣魚執照,並遵照各地的特殊規定。
11.美國人現在流行寫「家譜」,甚至有專門的公司幫助尋找家譜。
12. 美國人要想釣到魚,嘴裡常須念魔語「魚兒、魚兒,給我一條魚兒」。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有些美國人也很迷信。比如有些美國人相信找到一棵四葉苜蓿能帶來好運;有些人相信在樓梯下走過,及遇到數字13會帶來惡運,因此美國許多高樓都沒有十三層,十二層以上就是十四層了。很多人講到高興的事情時,會用手指背面敲敲木頭,以免好運溜走,或壞運找上門來。小孩說謊時,更會偷偷把小手藏在身後,比劃十字的樣子,以免受到神的懲罰。這些都是有趣的洋迷信。
13. 「特價」(special)商品是指價格最好,即價格最低的商品。一般這種商品的貨架或包裝都標有「special」或「Today』s special」的字樣。美國商店,善於用「special」或「sale」等特價招徠方式吸引顧客,促銷商品,或出清存貨,尤其在換季時或重要節日的前後最為風行。特價品的折扣幅度有時甚為誘人,例如有時可買到半價、三折、或一折的商品。有人專門注意各公司打折的消息,以待機揀便宜貨。一般商店店員也很老實,會告訴顧客何時開始打折。打折品(食品除外)有時被一搶而空,這時或許可以問店家要「rain check」填入該商品名稱、數量,店家再進貨時,可以打折購買。所以店家有時會先聲明:「Rain checks are not available」不能使用「缺貨預訂單」。
14.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是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是一個歡慶的節日。不同宗教信仰的美國人都在這一天團聚,通常有一頓豐盛的感恩宴。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Happy Thanksgiving to you (to your family)。火雞是感恩節宴會上最具有傳統特色的一道菜。感恩宴後,一家人一般圍坐下來看感恩節橄欖球賽。
15. 感恩節遊行(the Thanksgiving Day Parade):感恩節遊行每年舉行一次,這是由紐約Macy百貨公司最初在1924年開始組織舉行的,發展到今天,規模越來越大,全美許多大城市都相繼組織感恩節狂歡遊行了。在紐約,遊行隊伍從中央公園西路開始出發,遊行隊伍里,有許多巨型彩車,天上飄著各種人們熟知的卡通形象的大氣球,電視明星、馬戲團小丑一路又唱又跳和人們一起歡慶節日,從美國個地來的樂隊演奏著進行曲,使人感到節日氣氛無處不在。每年約有55,000,000人通過電視收看感恩節遊行盛況。
⑻ 英語文化小知識
分美音(American English)和英音(British English),其中英音的標准發音為RP英語(Recived Pronunciation)-_-|||,是一種較正式的英語口音,並不見得比其他口音好多少,但是用於受過正規教育的人。
而且英語有不少外來詞彙,如:
法語:biscuit,passport
西班牙語:guitar,banana,mosquito
拉丁語:lobster,candle
義大利語:violin,mafia
德語:kingdergarten,hamburger
荷蘭語:landscape,cruise
我這些是外教交的和自己的積累,若有質量或數量問題……見諒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