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恐龍的知識20多個字左右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
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要介紹非鳥恐龍。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1)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恐龍滅絕的推測:
隕石撞擊說
關於滅絕事件的成因,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假說。很多人認為此次滅絕事件和恐龍滅絕都源於行星撞擊地球。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路易斯·阿爾瓦雷茨,他的地理學家兒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及另外兩位化學家弗蘭克·阿薩羅和海倫·米歇爾斯共同提出了阿爾瓦雷茨假說(即小行星撞擊理論)。
他們發現,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接地層(K-T界限)中,銥的含量高於正常標准。銥元素在地殼中並不多見,但在小行星中卻很普遍。
1990年,也就是這一假說發表的10年後,研究人員在墨西哥發現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阿爾瓦雷茨和他的團隊粗略的計算出這個隕石坑的容積——約有110英里長,6英里寬。
科學家們認為,行星的撞擊事件將大量灰塵升至大氣層中,遮蔽了陽光數十年,從而導致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另外,火山灰與煙霧類的暗物質和殘骸中產生的磷火也會再次進入大氣層。所有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就導致了恐龍最終的滅絕。
⑵ 關於恐龍的知識有哪些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⑶ 你知道哪些關於恐龍的知識
恐龍(英文名:Dinosaur)[1],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2]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東方譯名這種語境里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⑷ 關於恐龍的知識有哪些
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4)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
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恐龍⑸ 恐龍的知識有哪些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陸棲爬行動物。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5)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恐龍在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的滅絕現象是個普遍接受的事實,也是恐龍研究中的熱點之一。但在討論K/Pg滅絕事件時往往有個誤區,許多人將它或多或少地等同於恐龍的滅絕。事實上,恐龍只是這一滅絕事件的一小部分,當時陸地生物的大部分都滅絕。
恐龍作為一個大類群其內部各支系和屬種都有各自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這也是生物演化的最普遍規律之一,在K/Pg界線之前許多恐龍都正趨於滅絕或已經滅絕了。對恐龍在K/Pg界線之前幾百萬年或幾十萬年內發生的變化也多有研究。
⑹ 有哪些關於恐龍的知識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6)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准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
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⑺ 有關恐龍的資料知識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7)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恐龍的生活習性:
一、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二、斗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⑻ 關於恐龍的一些小知識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日本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19世紀,人們才知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
恐龍的特徵
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是由兩棲類動物進化來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進化:一是呼吸系統,二是生殖系統。
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
⑼ 關於恐龍的一些知識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里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 英國古生物學家查德歐文。
(9)關於恐龍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
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⑽ 有關恐龍的知識有哪些
1、恐龍的起源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在古代期間大約五億七千萬至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柔軟無骨的生物演變出具有體內骨架的魚類;魚類又產生了在陸地上行走的兩生類,並接著演變出爬行類。
其中一支爬行類演化為初龍類。最早的恐龍出現大約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曾產於中生代之陸上沼澤,中頸尾皆長,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能夠直立。
2、恐龍的發展
半水生的早期類型的初龍與恐龍有較為可靠的親緣關系,比如初龍的代表植龍。但是後來因為天氣越來越乾旱,水中的恐龍不由的來到岸上,在岸上因為前肢短後肢長的緣故,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它們便改為用後肢走了。由於姿態改變了,移動速度也變快了,這對進化恐龍是關鍵的一步。
不過,當時因為身體條件不完善,還不太適應陸地的生活,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裡度過的,一旦身體結構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龍就出現了,據說,恐龍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初龍名叫「派克鱷」,體長約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動物進化的,拖著一條笨重的尾巴,長著一雙比前腿稍微長一些的長腿。久而久之,派克鱷進化成了恐龍。
3、恐龍的滅絕
科學家發現,在白堊紀末期地層的黏土層中微量元素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銥元素在地殼中屬罕見元素但卻廣泛存在於小行星之中。
因而當前最為流行和最有影響的觀點是:6500萬年前,隕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引發氣候劇變,植物大量死去,恐龍因食物匱乏而遭致滅頂之災。對恐龍滅絕之謎的解釋與說法其實還有很多,公開發表的就有一百多種。
恐龍的生活習性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斗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