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脊髓損傷怎麼治療效果會更好
脊髓損傷要想迅速恢復,治療中要注意幾個要點:一是急診時要保護脊柱的穩定性,急診時要固定好脊柱,防止繼發性脊髓損傷;其次,應盡快開始治療時間,短時間內給予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第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如果病人的神經功能繼續惡化,應該及時進行外科治療。只有通過手術治療減輕骨壓迫和椎管內血腫造成的壓迫,脊髓損傷才能更好地恢復。
『貳』 脊髓損傷多久能康復平常有什麼要注意的
延誤不當的治療遲發缺血性脊髓壞死,最長兩年則無恢復之望。
康復是西醫手術後無能醫生治療恢復受損的脊髓神經推患者出院做的一種減少合並症之鍛煉。對恢復受損神經是沒有多大幫助的(並會延誤黃金治療時間遲發缺血性神經變性壞死而不能恢復導致終殘)。只有通過正確治療使受損脊髓獲得再生修復才能恢 復神經以支配調節運動,二便等各種功能。且治療時間非常有限,機會只有一次,延誤治療和治療不當,受損脊髓會因缺血時間過久發生變性壞死,遺留症狀會終生 相伴。高位截癱因治療缺乏導受損脊髓再度受損後的早期病理改變會發生抽筋,僵硬等。
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3、並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休克的神經使受損神經獲得再生修復才能獲得二便,運動等功能最佳恢復。4,合理鍛煉設計和膀胱訓練指導。提示,治療時間有限,機會只有一次。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叄』 脊髓損傷有哪些症狀
脊髓損傷的症狀有脊髓震盪,嚴重患者會有高位截癱、四肢癱瘓等,有的甚至會出現呼吸障礙、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等。
一、典型症狀
1、脊髓震盪:臨床上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及反射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一般經過數小時至數天,感覺和運動開始恢復,不留任何神經系統後遺症。
2、不完全性脊髓損傷:不完全脊髓損傷又分為前脊髓綜合征、後脊髓綜合征、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征、脊髓半切綜合征。
(1)前脊髓綜合征:頸脊髓前方受壓嚴重,會引起四肢癱瘓,下肢癱瘓重於上肢癱瘓,但下肢和會陰部仍保持位置覺和深感覺,有時甚至還保留有淺感覺。
(2)後脊髓綜合征:脊髓受損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和痛溫覺、觸覺存在,但深感覺全部或部分消失。
(3)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征: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四肢癱,上肢重於下肢,沒有感覺分離。
(4)脊髓半切綜合征: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
3、完全性脊髓損傷:損傷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包括肛門周圍的感覺和肛門括約肌的收縮運動喪失。2~4周後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性錐體束征。胸段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則表現為四肢癱。
4、脊髓圓錐損傷: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骨折可發生脊髓圓錐損傷,表現為會陰部皮膚感覺缺失,括約肌功能喪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礙,雙下肢的感覺和運動仍保持正常。
5、馬尾神經損傷:馬尾神經起自第二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終止於第一骶椎下緣。現為損傷平面以下弛緩性癱瘓,有感覺及運動功能及性功能障礙及括約肌功能喪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二、其他症狀
1、椎間盤部位損傷:該部位損傷可以導致水腫和血腫表現,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2、脊髓灰白質中心性損傷:下肢功能影響小,可能自主排尿,而上肢功能影響較大,可能殘留手指運動功能障礙。
『肆』 脊髓損傷多久可以康復需要注意什麼
不能搶時間正確治療,受損脊髓會以每月百分之五左右的速度遲發缺血性脊髓壞死,過了治療期永無恢復之望。脊髓損傷必致截癱或不完全截癱並發肢體運動喪失,二便失禁,發病後西醫對脊髓損傷的治療採用手術減壓只能恢復椎管口徑免使受損脊髓再度而不能恢復脊髓功能,故多數患者會在無能力治療脊髓損傷的指導下讓患者用維生素,鉀鈷胺鼠神經生長因子等安慰治療而延誤了治療期為兩年的時間,最後導致導致永久性癱瘓或截癱,沒提供資料只能為你提供理論性治療方案1、採用中葯增強改善脊髓血液循環,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2、中西醫結合營養神經軟化瘢痕利於神經再生修復。3、中西復合再生神經技術治療興奮激活受損後麻痹休克的神經使受損神經獲得再生修復才能獲得運動,二便,感覺等功能最佳恢復。鍛煉方而要根據病情專業設計方案。提示,治療不當延誤治療受累神經會繼發缺血壞死,本病恢復無望,需幫助發來術前後磁共震照片為你指導。
『伍』 脊髓損傷科普知識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並發症,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脊髓損傷不僅會給患者本人帶來身體和心理的嚴重傷害,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由於脊髓損傷所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針對脊髓損傷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大課題。
脊柱損傷的早期救治包括現場救護、急診救治、早期專科治療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復。
對各種創傷患者進行早期評估應從受傷現場即開始進行。意識減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訴說疼痛。對任何有顱腦損傷、嚴重面部或頭皮裂傷、多發傷的患者都要懷疑有脊柱損傷的可能,通過有序的救助和轉運,減少對神經組織進一步損傷。
遵循ABC搶救原則,即維持呼吸道通暢、恢復通氣、維持血循環穩定。要區別神經性休克和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而出現的低血壓。神經源性休克是指頸椎或上胸椎脊髓損傷後交感輸出信號阻斷(T1-L2)和迷走神經活動失調,從而導致血管張力過低(低血壓)和心動過緩。低血壓合並心動過速,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不管原因為何,低血壓必須盡快糾正以免引起脊髓進一步缺血。積極輸血和補充血容量,必要時對威脅生命的出血進行急診手術。當血容量擴充後仍有低血壓伴心動過緩,應使用血管升壓葯物和擬交感神經葯物。
『陸』 脊髓損傷都有什麼症狀表現
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的嚴重並發症,由於椎體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入於椎管內,使脊髓或馬尾神經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胸腰段損傷使下肢的感覺與運動產生障礙,稱為截癱。而頸段脊髓損傷後,雙上肢也有神經功能障礙,為四肢癱瘓。脊髓損傷可分為不完全脊髓損傷和完全脊髓損傷,好發部位為中下頸椎和胸腰交界部,多為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傷、摔倒或外傷,胸椎以下損傷多發於墜落傷。
症狀
脊髓損傷的症狀有脊髓震盪,嚴重患者會有高位截癱、四肢癱瘓等,有的甚至會出現呼吸障礙、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等。
典型症狀
脊髓震盪
臨床上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及反射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一般經過數小時至數天,感覺和運動開始恢復,不留任何神經系統後遺症。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不完全脊髓損傷又分為前脊髓綜合征、後脊髓綜合征、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征、脊髓半切綜合征。
前脊髓綜合征
頸脊髓前方受壓嚴重,會引起四肢癱瘓,下肢癱瘓重於上肢癱瘓,但下肢和會陰部仍保持位置覺和深感覺,有時甚至還保留有淺感覺。
後脊髓綜合征
脊髓受損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和痛溫覺、觸覺存在,但深感覺全部或部分消失。
脊髓中央管周圍綜合征
表現為損傷平面以下的四肢癱,上肢重於下肢,沒有感覺分離。
脊髓半切綜合征
損傷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的運動及深感覺消失,對側肢體痛覺和溫覺消失。
完全性脊髓損傷
損傷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包括肛門周圍的感覺和肛門括約肌的收縮運動喪失。2~4周後逐漸演變成痙攣性癱瘓,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並出現病理性錐體束征。胸段脊髓損傷表現為截癱,頸段脊髓損傷則表現為四肢癱。
脊髓圓錐損傷
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骨折可發生脊髓圓錐損傷,表現為會陰部皮膚感覺缺失,括約肌功能喪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礙,雙下肢的感覺和運動仍保持正常。
馬尾神經損傷
馬尾神經起自第二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終止於第一骶椎下緣。現為損傷平面以下弛緩性癱瘓,有感覺及運動功能及性功能障礙及括約肌功能喪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柒』 脊髓損傷怎麼判斷
脊髓受損後,損傷平面之下完全性遲緩性癱瘓,各種反射、感覺及括約肌功能消失,數小時內開始恢復,2~4周完全恢復。較嚴重的損傷有脊髓休克的過程,一般在3~6周後才逐漸出現受損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動。
『捌』 脊髓損傷會影響大小便嗎
你好,如果出現了脊髓損傷的情況,引發排便障礙的原因,主要是脊髓損傷以後神經傳導功能就會喪失,從而就會導致肛門括約肌出現頸軟,無法正常地收縮,從而就會導致病人出現排便困難的情況。並且在脊髓損傷以後,還會導致腸蠕動減慢,從而就會導致明顯的腹脹,腹痛的情況。所以在病人出現脊髓損傷,有排便困難時,一定要及時的治療,以促進脊髓損傷的恢復,從而後期恢復病人大小便功能。並且在排便困難期間可以行灌腸治療,來促進大便的排出,以免導致腹脹,腹痛的情況加重。
『玖』 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
1.脊髓震盪與脊髓休克
(1)脊髓震盪 脊髓損傷後出現短暫性功能抑制狀態。大體病理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顯微鏡下僅有少許水腫,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未見破壞現象。臨床表現為受傷後損傷平面以下立即出現遲緩性癱瘓,經過數小時至兩天,脊髓功能即開始恢復,且日後不留任何神經系統的後遺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嚴重創傷和病理損害時即可發生功能的暫時性完全抑制,臨床表現以遲緩性癱瘓為特徵,各種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喪失。其全身性改變,主要可有低血壓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動過緩,體溫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礙等。
脊髓休克在傷後立即發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兒童一般持續3~4天,成人多為3~6周。脊髓損傷部位越低,其持續時間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剋期一般小於24小時。出現球海綿體反射或肛門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結束的標記。脊髓休剋期結束後,如果損傷平面以下仍然無運動和感覺,說明是完全性脊髓損傷。
2.脊髓損傷的縱向定位
從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平面來判斷損傷的節段。
(1)頸脊髓損傷
1)第一、二脊髓損傷 患者多數立即死亡,能到醫院就診者只有下列神經病學改變:①運動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發出纖維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當其受傷時,會影響這些肌肉功能。②感覺改變 第一、二頸神經的前支參與構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當寰樞推骨折、脫位、齒狀突骨折時,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檢查時可發現有局部痛覺過敏或減退。
2)第三頸脊髓損傷 該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間肌,損傷後不能進行自主呼吸,傷員多於受傷後立即死亡。常見的損傷原因為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頸椎脫位,第二頸椎雙側椎弓骨折。這種骨折脫位亦可因上部頸椎於過伸位受傷引起。
3)第四頸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為完全性四肢癱瘓。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頸神經支配,第四頸脊髓節段損傷後,創傷性反應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頸神經,故患者的自主呼吸喪失。創傷性反應消退後,膈肌機能可望恢復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較微弱。②感覺改變 鎖骨平面以下的感覺消失,其他如括約肌功能、性機能、血管運動、體溫調節機能等均消失。
4)第五頸脊髓損傷 損傷早期因第四至五頸脊髓受到創傷性水腫的影響,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創傷後患者發生腸脹氣等更會加重呼吸困難。①運動改變 雙上肢完全無自主活動而放置於身體兩側;肩部則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牽拉而能聳肩。②感覺改變 患者除頸部及上臂前方一個三角區以外,所有感覺全部消失。③反射改變 患者除肱二頭肌腱反射明顯減弱或消失外,其餘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頸脊髓損傷 患者由於脊髓創傷性反應及腸脹氣的影響,呼吸功能可受到明顯干擾。①運動改變 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三頭肌癱瘓,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頭肌仍可收縮,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頭部附近。橈側伸腕長肌呈下遠動單位性損害,而第六頸脊髓節段以下的神經所支配的手指、軀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癱瘓狀態。②感覺感變 上肢的感覺,除上臂外側、前臂背外側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餘部分均有感覺缺失現象。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肱橈肌反射均正常,肱三頭肌反射消失。
6)第七頸脊髓損傷 傷後膈神經機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遠動改變 上肢輕度外展,前臂屈曲於胸前,腕可向橈側偏位。伸指總肌肌力減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減弱尤為明顯;旋前圓肌、橈側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淺肌、屈拇長肌均顯力弱,故手呈半握狀態。肱二頭肌肌力正常。②感覺改變 軀干、下肢、上臂、前臂內側、手的尺側3個手指、有時示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肱二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均存在,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
7)第八頸脊髓損傷 患者可見有單側的或雙側Horner氏征;由卧位改為直立位時,可出現血管運動障礙,即位置性低血壓,經過鍛煉以後,此種現象可消失。①運動改變 屈拇長肌、伸拇短肌、骨間肌、蚓狀肌、對掌肌、對指肌肌力減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癱瘓而呈爪形手。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范圍包括4—5指、小魚際及前臂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三頭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8)第一胸脊髓損傷 Horner氏征陽性,面部、頸部、上臂不出汗。①遠動改變 拇收肌、骨間肌、蚓狀肌部分癱瘓,拇展短肌完全無功能,肋間肌及下肢癱瘓。②感覺改變 感覺障礙發生在上臂遠端內側、前臂之內側、軀干及下肢。③反射改變 上肢無反射改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礙。
(2)胸髓損傷 僅影響部分肋間肌,對呼吸功能影響不大,交感神經障礙的平面也相應下降,體溫失調也較輕微。主要表現為軀干下半部與兩下肢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以及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紊亂。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損傷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損傷平面越低,對肋間肌的影響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癱及括約肌失控症狀以外,尚有血管運動障礙,患者坐起時常因位置性低血壓而出現暈厥。①運動改變 損傷平面以下的肋間肌、腹肌、軀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癱狀。②感覺改變損傷平面以下感覺消失。③反射改變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發生障礙。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傷時,上段腹直肌的神經支配未受損害,具有收縮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則喪失收縮功能。在第十胸脊髓節段以下損傷時,由於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部的肌纖維癱瘓,患者咳嗽時腹壓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癱狀態。②感覺改變 第六胸脊髓受傷時為劍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為肋下,第九胸脊髓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臍,第十一胸脊髓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為腹股溝。③反射改變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樞分別為胸7-8、胸9-10、胸11-12節段。
(3)腰髓及腰膨大損傷
1)第一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腰部肌肉力量減弱;下肢肌肉癱瘓,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縫匠肌以及髖關節的外展肌;膀胱、直腸的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覺改變 整個下肢、腹股溝、臀部及會陰部均有感覺障礙。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髂腰肌及縫匠肌肌力減弱,股薄肌隱約可見有收縮,下肢其餘肌肉癱瘓。肛門、直腸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除大腿上1/3感覺改變以外,整個下肢及會陰部鞍區均有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陽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礙。
3)第三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導致伸膝力量弱,膝關節以下肌肉癱瘓。②感覺改變 大腿中下1/3交界處平面以下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顯減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陰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患者可勉強站立、行走,但由於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態不穩,極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者的鴨步,上樓困難;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內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約肌和直腸括約肌沒有功能。②感覺改變 鞍區及小腿以下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5)第五腰脊髓損傷①運動改變 因髂腰肌及內收肌沒有拮抗肌,故患者髖關節呈屈曲內收畸形,嚴重者可脫位。又由於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癱瘓,可出現膝過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彎曲畸形。此外,由於闊筋膜張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時呈搖擺步態。脛前肌及脛後肌力量較強而腓骨肌、小腿三頭肌癱瘓,可導致馬蹄內翻足。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足背、小腿外側及偏後方、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小腿三頭肌及屈趾肌癱瘓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頭肌癱瘓或有少許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減弱;膀胱括約肌及直腸括約肌仍無功能。②感覺改變 跖面、足外側、小腿外側、大腿後側及鞍區感覺減退。③反射改變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損傷 ①運動改變 屈趾長肌及足部小肌肉癱瘓,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於足之內在小肌肉癱瘓,足趾呈爪狀。括約肌失控。②感覺改變 小腿後上方及大路後外側,足之跖面及鞍區感覺缺失。③反射改變 跟腱反射可能減弱。
(8)脊髓圓錐損傷 骶髓3-5和尾節稱脊髓圓錐。損傷後,會陰部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呈馬鞍狀分布。由於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無張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機能障礙。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圓錐以上,故下肢功能無影響。
3.橫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損傷)
(1)中央性脊髓損傷綜合征 這是最常見的不全損傷,症狀特點為:上肢與下肢的癱瘓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輕,或者單有上肢損傷。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也可能人觸覺障礙及深感覺障礙。有的出現膀胱功能障礙。其恢復過程是:下肢運動功能首先恢復,膀胱功能次之,最後為上肢運動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復最慢。感覺的恢復則沒有一定順序。
(2)脊髓半切綜合征 也稱Brown-Sequard綜合征,損傷水平以下,同側肢體運動癱瘓和深感覺障礙,而對側痛覺和溫度覺障礙,但觸覺功能無影響。由於一側骶神經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節段受傷,同側顏面、頭頸部可有血管運動失調徵象和Horner綜合征,即瞳孔縮小、瞼裂變窄和眼球內陷。此種單側脊髓的橫貫性損害綜合征好發於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則很少見。
(3)前側脊髓綜合征 可由脊髓前側被骨片或椎間盤壓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動脈分支的損傷或被壓所致。脊髓灰質對缺血比白質敏感,在損傷、壓迫或缺血條件下,前角運動神經細胞較易發生選擇性損傷。它好發於頸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頸髓,主要表現為四肢癱瘓,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的痛覺、溫覺減退而位置覺、震動覺正常,會陰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覺和位置覺。在不全損傷中,其預後最壞。
(4)脊髓後方損傷綜合征 多見於頸椎於過伸位受傷者,系脊髓的後部結構受到輕度挫傷所致。脊髓的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亦可受累,其臨床症狀以感覺喪失為主,亦可表現為神經刺激症狀,即在損傷節段平面以下有對稱性頸部、上肢與軀乾的疼痛和燒灼感。
(5)馬尾—圓錐損傷綜合征 由馬尾神經或脊髓圓錐損傷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結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嚴重損傷。臨床特點:①支配區肌肉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表現為弛緩性癱瘓;②因神經纖維排列緊密,故損傷後其支配區所有感覺喪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喪失,膀胱和直腸呈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因括約肌張力降低,出現大小便失禁。馬尾損傷程度輕時可和其他周圍神經一樣再生,甚至完全恢復.但損傷重或完全斷裂則不易自愈。
4.神經功能分級
(1)Frankel分級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將損傷平面以下感覺和運動存留情況分為五個級別,該方法對脊髓損傷的程度進行了粗略的分級,對脊髓損傷的評定有較大的實用價值,但對脊髓圓椎和馬尾損傷的評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約肌功能判斷,尤其是對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狀況表達不夠清楚。
(2)國際脊髓損傷神經分類標准 1982年美同脊髓損傷協會(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損傷神經分類評分標准,將脊髓損傷量化,便於統計和比較。1997年ASIA對此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使之更加完善。該方法包括損傷水平和損傷程度。
1)脊髓損傷水平 ①感覺水平檢查及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感覺功能(痛覺、觸覺)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的28個皮區的關鍵點,在每個關鍵點上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並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0為缺失;1為障礙;2為正常。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檢查結果每個皮區感覺有四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左側輕觸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兩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正常感覺功能總評分為224分。②運動水平的檢查評定 指脊髓損傷後保持正常運動功能(肌力3級以上)的最低脊髓節段,左右可以不同。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對肌節中的關鍵肌。檢查順序為從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臨床分級法。這些肌肉與相應節段的神經支配相一致,並且便於臨床做仰卧位檢查(在脊髓損傷時其他體位常常禁忌)。按檢查結果將兩側肌節的評分集中,得出總的運動評分,用這一評分表示運動功能的變化。正常運動功能總評分為100分。③括約肌功能及反射檢查 包括肛門指檢、肛門反射、尿道球海綿體反射,測試肛門外括約肌。該檢查用於判定脊髓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損傷。
2)脊髓損傷程度 鞍區皮膚感覺的檢查應環繞肛門皮膚黏膜交界區各個方向均仔細檢查,任何觸覺或痛覺的殘存均應診斷為不完全性損傷。臨床醫生需行肛門指檢後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損傷的診斷,肛門指檢應注意肛門深感覺有無和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脊髓休剋期確定完全性脊髓損傷是不可能的。即使說脊髓休剋期已結束,仍須對骶區功能仔細檢查後才能確定脊髓損傷完全與否。
『拾』 脊髓損傷怎麼辦
一、做好基礎護理
大多數脊髓損傷病人是四肢癱或截癱,長期卧床易發生三大並發症。因此做好基礎護理,預防三大並發症是早期康復訓練的基礎。
褥瘡的預防 卧床病人因為截癱部位無感覺,體位又不能隨意翻動,皮膚及皮下組織長期受壓易發生褥瘡。因此,應堅持為病人2h翻身一次,頸髓損傷病人翻身時要保持頭頸軀干成一直線並固定好頸部,使用氣墊床,保持床鋪平整乾燥,保持病人皮膚清潔乾燥。擦浴後在骨隆突處塗以滑石粉,並按摩受壓部位。
肺部感染的預防 脊髓損傷病人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平卧位也不利於呼吸。因此肺及氣管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發生肺炎。特別是頸髓損傷病人,肋間肌及腹肌均麻痹,只剩膈肌作用。因此肺的膨脹不全,更易發生肺炎。因此要幫助病人定時翻身拍背排痰,鼓勵病人多飲水,痰液粘稠者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利用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泌尿系感染的預防 脊髓損傷病人傷後多有排尿機能的暫時性或長期性的改變,因此大部分病人要留置導尿,加上病人長期卧床易發生泌尿系感染,因此要幫助病人保持尿道口清潔,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用洗必泰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並更換尿袋,保持尿管引流通暢。
二、防止關節攣縮
軀乾和肢體的正確體位,有助於預防關節攣縮和褥瘡。肩關節應處於外展位,以減少後期發生攣縮和疼痛;腕關節通常用夾板固定於功能位;手指應處於微屈位,每日進行髖膝關節被動伸屈外展內旋活動5~6次,每次5min。給病人雙足穿防旋鞋或使踝關節處於背屈90°,防止踝關節屈曲攣縮。
三、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
具有不同程度軀乾和上肢障礙的四肢癱患者,訓練日常生活活動尤為重要,自理活動如吃飯梳洗上肢穿衣,病人在床上進行移動,並逐漸過渡到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大多數截癱病人可獨立完成。
四、心理護理
病人大部分是在正常勞動情況下突然受到外來傷害,思想上沒有任何准備,常表現為焦慮,驚恐不安,擔心生命有危險,以後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經濟來源,以致悲觀絕望,不思飲食,不配合治療護理工作。因此我們護理人員應針對這些情況主動關心體貼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情況,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講述脊髓損傷病人肢體功能鍛煉的基本知識及簡單的操作方法,告訴病人只要堅持鍛煉與治療是會取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復,告訴病人保持正常飲食會增加機體抵抗力,預防並發症發生。
五、早期的功能幹預
康復應在患者入院後盡早介入,以預防並發症。預防關節攣縮和褥瘡的發生非常重要,讓患者進行一些主動活動以防止廢用性萎縮,同時給患者一種參與訓練的感覺,而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治療,應早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教育,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六、預防肌肉萎縮的訓練
脊髓損傷的病人可運用工作肌群完成平時不能做的活動代償喪失功能的肌群,如頸損傷的患者可用肩外展和外旋通過重力來使肘伸展。選擇性牽拉特定肌群,對脊髓損傷病人完成功能性作業是重要的,如牽拉繩肌,使仰卧位與直腿抬高接近120°,有利於進行轉移性活動和穿襪褲鞋及膝踝足活動。牽拉胸前肌使肩關節充分後伸,有利於床上運動轉移和輪椅上的作業。牽拉髖和踝屈肌對行走擺動和站立穩定很重要。每日定時進行肌肉按摩和牽拉,再配以針灸理療。制定肌力訓練計劃,每日按計劃訓練,並每日評估肌力進展情況。
七、手功能訓練
四肢癱病人大部分時間應訓練手功能。運用指屈肌縮短來發展功能性的肌鍵固定術抓握,提供給病人健身球或讓病人主動抓握筆來訓練病人抓握和手指屈曲靈活性,對於不能主動伸腕的病人可用夾板來保持該關節活動度,或被動幫助病人伸腕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