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孩子幼兒園聽媽媽講知識排斥
擴展閱讀
全國第三卷數學知識點 2024-11-18 21:36:18

孩子幼兒園聽媽媽講知識排斥

發布時間: 2022-12-25 15:50:05

㈠ 兒子上幼兒園一個月了還是非常排斥

01我是媽媽,你的焦慮我都曾親歷
每年的開學前,我們都會去新生家裡家訪,孩子的年紀在三歲左右。面對老師的初次到訪,家長們反應各不相同。有的家長是淡定從容的,有的會有一點點緊張,還有的會有各種擔心。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情景,可以用「誇張」兩個字來形容。那時的我,可以被確診為「開學焦慮症」。



孩子上幼兒園前,我照著書本研究如何選擇一所好的幼兒園,如何讓他順利走過過渡期,甚至連穿什麼衣服不會給幼兒園老師帶來麻煩這些細節都考慮到了……再後來,我幾乎走遍了所在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幼兒園,去做前期考察工作。

即便准備的如此充分,當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第一天,我和先生還是一整天都沉浸在想念、擔心和焦慮的情緒中,我在午睡時間還專門跑回了幼兒園去看孩子有沒有哭。

入園期,如何緩解父母自身的焦慮,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呢?有幾件法寶可供您參考。

選擇滿意的幼兒園,信任是緩解焦慮的基石
在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之前,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去到目標園所進行實地考察。首選那些口碑不錯的園所去考察,考察的內容包括:園所的辦園理念、室外活動場地、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飲食衛生等等。當然,也可以通過朋友推薦,找到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為什麼一定要親自去考察呢?這是家長與幼兒園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第一印象很重要,家長選擇了某個幼兒園就意味著,你對這個幼兒園第一印象還不錯,有好感。

在你的孩子正式入園之前,你就會把你對幼兒園的信任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慢慢對幼兒園產生信任感,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親子共讀,讓孩子對幼兒園抱有美好的憧憬
《我愛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天》、《湯姆上幼兒園》都是比較適合入園之前親子共讀的繪本。家長在和孩子一起看這些繪本的同時,也可以對孩子講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經歷,可以是有趣的、搞笑的、傷心的……也可以是是對自己幼兒園生活的幸福回憶。

這些工作可以在孩子正式入園的前一個月就做起來,慢慢地滲透給孩子,讓他們知道:

哦,原來上幼兒園就是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哦,原來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哭鼻子;
哦,原來去了幼兒園還是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


提前入園,適應新環境
通常情況下,很多幼兒園都會在開學之前就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如果家長已經確定了入園意向,那麼不妨多帶著寶貝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即便是在正式入園之後,很多幼兒園也會允許家長陪同幾天。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在幼兒園里轉一轉,熟悉幼兒園的整體環境,熟悉帶班老師,熟悉幼兒園生活的一日節奏。也要適時地給寶貝信心:

「哇,寶貝,你們的幼兒園真好玩,爸爸媽媽都想來了!」
「哦,我的寶貝長大了,都可以上幼兒園啦!」
「哇,你們老師好溫柔哦,像媽媽一樣啊!」
……
02孩子長期無法適應幼兒園,怎麼辦?
孩子長期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原因有很多:年齡、親子關系、安全感、家長的狀態、獨立自理能力、是否受到傷害……無論原因是哪一種,都需要家長與老師積極溝通,同時觀察和傾聽孩子,找出答案,對症下葯。

年齡
正常情況下,孩子要滿3歲才可以入園。近幾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國家對托幼開始重視,很多職場父母也會選擇在孩子三歲之前就去尋找合適的托幼機構。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在《養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幼兒園嗎?》一書中指出,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後會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

另有兩項研究也發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



在我接觸過的三歲之前入園的孩子,他們的確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歲前的孩子,仍然需要在家庭一樣的氛圍中被溫暖包裹,如果家長在無奈之下選擇送還不到三歲的孩子入園,那麼這很可能是孩子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一個原因。

這就是需要家長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給孩子更多的接納和愛,同時也建議選擇一個小班額的,像家一樣溫暖的托幼機構。

家長的狀態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的孩子也到了入園的年紀。入園一個月後,朋友跟我講不知道為什麼,她送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戀戀不舍、大哭大鬧,可是爸爸送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快快樂樂地走進幼兒園。



這里說到的「焦慮」其實並不是孩子的,而是家長的焦慮。同樣一個孩子,不同的人送的時候,孩子表現不同。

6歲之前,孩子的整個身心都是跟媽媽在一起的,他(她)會覺得自己就是媽媽的一部分,沒有辦法明確分辨出媽媽和自己。在這一時期,媽媽或是身邊成人的情緒、態度就會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可以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情緒,自己在送孩子的時候是不是會有捨不得、不放心、擔心的情緒在,如果有這樣的情緒在,孩子就自然會被傳染。如果媽媽能夠做到輕松自在,孩子也會以相應的姿態回應你的。

是否受到傷害
有些孩子在入園之後,會跟家長說:不喜歡幼兒園、不想去幼兒園,甚至會在幼兒園門口大哭大鬧,不要爸爸媽媽離開。



有些時候,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做出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過渡階段。畢竟,在幼兒園里,老師需要同時照顧很多小朋友,原本在家被那麼多人關注的孩子會突然覺得自己的關注度下降了。

在幼兒園,也是孩子行為習慣初步養成的時期,孩子會突然有一種「被約束」「被束縛」的感覺,自然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只要多跟孩子一起聊聊幼兒園的開心事,多從正面去引導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孩子的確在幼兒園里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或是受到了傷害。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輕微的事件家長可以抱持著信任的態度主動與老師溝通,比較嚴重的事件家長需要及時和園方取得溝通,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到孩子,把孩子受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



03孩子,是治癒我們焦慮的一劑良葯
擔心孩子哭鬧沒人理,擔心孩子被欺負,擔心孩子遭老師冷眼,擔心孩子睡不著覺,擔心孩子吃不飽飯……

初為人母的焦慮我都經歷過,所以,我會說,你們的焦慮我都懂。在剛剛做老師那會兒,我也有身為老師的焦慮。

我曾擔心班上那個調皮的孩子以後無法融入社會,
我曾擔心班上那個不善表達的孩子遇到社交障礙,
我曾擔心中途轉學的孩子無法適應新的環境,
我曾擔心鬧別扭的孩子們不會再玩到一起,
我曾擔心我自己沒有能量去帶領孩子們越走越好……
但是,當我真正用心地去觀察孩子,當我不斷地去從孩子身上學習,我發現,所有的焦慮都是有葯方的。

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個有些焦慮的日子,那個調皮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融入這個大家庭了,那個不善表達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一套迂迴又智慧的表達方式,那個中途轉學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新夥伴,那些平常日子裡的小別扭小矛盾都瞬間化解。

㈡ 孩子特別排斥幼兒園,也應該怎麼辦

  孩子排斥幼兒園怎麼辦你不要擔心,孩子送幼兒園哭鬧都是正常現象,這是孩子年齡上的一個重要分界,開始注重自我的發展,也知道想辦法做自己願意的事或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把握好一個原則——強迫和開導相結合。因為孩子已經懂得了一些道理,和他講道理他也會聽的懂的,所以以開導為主,順便給些鼓勵的政策,但一旦決定下來就要稍加強迫的手段了,不要給孩子一個印象:只要一哭一鬧就能達到心願。
  另外你也要深入調查,隨時抽查,看看幼兒園的環境是不是真的適合小孩子生活學習,不定時看看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很和善,所以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是不是老師和環境的原因,如果這樣,那還是換一個幼兒園再去了。消除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方法有:1、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嚮往幼兒園的生活。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他們學習本領的地方,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2、鼓勵孩子出去交往。家長可以採用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齡的小夥伴玩,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和樂群性。
  3、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4、主動和老師接觸,使孩子在入園前能認識老師,並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進入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重大轉折,只要引導有方,相信孩子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的。
  祝你家寶寶上幼兒園順利,全家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㈢ 當孩子不願聽父母話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必須要明白一件事,和孩子說話不能太隨便,要講究良好的心態。

1、不要認為孩子是你生的,你就可以隨意擺布孩子。在很多時候,家長會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就有權力隨意對待孩子。也正是你這種「霸道」作風,讓你在孩子面前隨心所欲,細觀察不少親子關系特別緊張的家庭,家長大都是缺乏尊重孩子平等家庭地位。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是否聽過三個反抗期?從2-4周歲開始,孩子就步入了幼兒第一反抗期,如果你對待孩子的態度是簡單和粗暴型的,那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反抗,根本沒有辦法正常管教。包括7-9周歲和12-16周歲的第二和三反抗期亦是如此。

3、家長說話時要放慢語速,讓孩子充分理解你的話。我經常觀察一些家長和孩子對話的情景,有時讓我非常吃驚,因為絕大多數家長只顧自己說,而不顧及孩子是否真正能理解話的意思。因為我經常做家庭教育案例咨詢工作,經常會觀摩家長和孩子對話的過程,當我讓家長把說話語速放慢時,再看孩子傾聽時就容易保持專注。如果家長說話時語速過快,即便給孩子下達完指令,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干什麼,或者按著怎樣的要求去做。當孩子做不好時,家長再批評孩子,就容易引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

㈣ 寶寶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排斥強烈

你好,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例如: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3、一些父母因為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里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4、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5、還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賴在床上不起,對父母撒謊「我今天肚子痛、頭疼,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乾脆拿哭鬧作為殺手鐧,不肯讓父母離開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可以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願意入園的原因。

㈤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呢?

其實很簡單道理只是道理,是別人的經驗總結,如果對此沒有深刻的認知,那麼道理只是一朵輕飄飄的雲,人們並不會太在意。

所以我選擇用實踐去證明,兒子讀小學之前一直跟著奶奶,老人精力畢竟有限,孩子疏於管教,不好好聽課,學習也不太理想。有一次,被老師請「喝茶」,老師特意交待,要「智取」。於是帶他去吃漢堡,從漢堡店出來,門口有一為乞討的老者,兒子問「媽媽他怎麼不回家啊?為什麼睡在這里?」「因為他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不認識字,不知道家在哪了,也不知道怎麼走,找不到家,找不到他的家人。如果你不好好讀書,將來也要過這樣的生活」我還讓他試著向路人張口要吃的,要錢。兒子愣在那裡,過了一會,他就放棄了;又試著躺在地上?

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時,就容易引起對方心理的不耐煩和逆反。

我們小時候也會有這樣的體會。比如考試沒考好,父母剛說我們兩句的時候,我們內心是有愧疚感的。

可隨著父母不斷地批評,講道理,我們會漸漸變得不耐煩,不再聽的進父母的話。到最後,甚至可能會有逆反的心理,不想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了。

這就是超限效應,道理講得多了,不僅無效,還容易起反作用。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道理只是道理,除了反復提醒孩子你做得不對,應該改正外,沒有給孩子切實可行的幫助。

比如孩子愛玩手機,我們反復跟他說,「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影響專注力,你不應該玩手機。」可能孩子也知道這些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啊。

所以對孩子來說,這些嘮叨不僅沒用,還提醒他他做的不對,很失敗,這只會讓他很沮喪,自然不願意聽了。

最後,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講道理是純語言的灌輸,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光講道理也沒用。

也許你會說,不講道理,那怎麼讓孩子改呢?方法還是有很多的。

首先,我們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他解釋原因。

可以用擬人的方法,比如要他刷牙,就把細菌和牙齒比做人。能形象地表演出來,或者給孩子讀相關的繪本就更好了。

其次,要多給孩子信息,幫助他判斷。

比如吃糖,如果我們光講吃糖的壞處,孩子就不會服氣。可以把好處和壞處都和孩子講一講。

好處是味道很甜,吃了很開心。壞處是容易蛀牙,讓牙齒長洞。容易生病,生病要吃葯,去醫院檢查,會很不舒服。

我們給孩子的信息越全面,他越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三,我們要考慮孩子的能力和發展特點。 比如小寶寶愛吃手,一歲的孩子喜歡扔東西、撕紙,這是由他的發展特點決定的。就像我們餓的時候想吃東西一樣,靠講道理沒用。

一方面,我們要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給他的行為樹立邊界。比如洗干凈的牙膠或者手可以讓他吃,其他東西收到他看不見的地方。

給他軟球鼓勵他扔,但約定其他東西,比如手機、玩具不能扔。這樣孩子就比較能夠做到了。

著名思想家盧梭說,有3種教育方法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分別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其中尤其是「講道理」,這一教育方式很受大多父母推崇。但漸漸地人們發現,講道理對於教育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收效甚微——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可能很多人剛開始當媽媽的時候,跟每個教科書式的媽媽一樣,溫柔的對待孩子,大聲說話都怕嚇著孩子。可是,事實告訴我們,這些壓根沒用!

面對娃各種不配合行為,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媽媽們可能內心提醒自己要耐心、要冷靜,但最後還是忍不住對孩子開吼....

其實很多媽媽都沒有意識到,根本沒有必要跟娃講那麼你要怎麼樣你多大了,還這么不聽話的大道理,因為越講,孩子只會越來越不聽話,自己也會越來越不耐煩。

有人就訴苦,說她6歲的女兒相當叛逆,還沒到青春期,現在就什麼事兒都和她對著干,她苦口婆心地跟女兒講道理,可女兒卻偏不聽,惹得她常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女兒不對,但真是被小傢伙氣得不知如何是好。

家住四樓沒有電梯的小區,女兒特別喜歡這樣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抬起向下溜。她看到樓梯扶手常年沒人擦,會把衣服弄臟磨破,便嚴令禁止女兒這樣做。但每一次下樓時,孩子又屢教屢犯,她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後來女兒當著她的面不會再犯了,但是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的…

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沒有半點效果,就應該立即停止。

孩子喜歡那麼下樓,很簡單,回家找上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把樓梯扶手擦乾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聽完恍然大悟,對啊,這么簡單,怎麼就沒想到呢!

怎麼就光想著給孩子講道理了呢?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固有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就會好得多。

一個人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往往就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當今 社會 ,善於講道理,喜歡講道理的人比比皆是,各種看似很有道理的大道理滿天飛,而很多人,包括孩子,他們缺的不是道理,而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思路。

給孩子講道理,一般都是要好好學習,學好了將來有什麼好處,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意義,學好了有本領,能過上好生活的意義等等。實際這些道理孩子聽了無數次了,孩子也知道應該好好學習,但是很多孩子在學習中沒有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受到的是痛苦和無奈,所以很多孩子寧可不要美好的理想,先擺脫現實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反復講那些大道理,孩子只能是更反感。

解決的重點是讓孩子找到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感覺,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信心有了,在不斷強化,孩子就會慢慢的不怕困難,踏實學習了。

其他方面,也不是講道理解決的,不採用正性強化的方法,多認可優點,淡化缺點,或者策略的指出問題,孩子能接受,改的就快。

為什麼你越是講道理,孩子就是不聽。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臟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沖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後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麼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生間時,他不知為什麼總能發現,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沖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這位媽媽非常發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你不讓媽媽去衛生間,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里好還是尿馬桶里好?」大多數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別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麼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願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後讓孩子在外面等著,並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後,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里還不行,固執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問第三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明天也不高興?」我幾乎不相信哪個幼兒會繼續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 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誇張的口氣會誤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 游戲 ,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 游戲 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後來告訴我,她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見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確實讓人感覺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生活,總會發現根源在於家長的固執。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樣,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勸說孩子服從,讓弱小的孩子舉起想法的白旗。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里另有3條建議。 1 「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2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准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3 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里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換位思考,如果一個人在你耳邊一直說說說,尤其在你犯錯誤而且很懊悔的時候,或者大道理你也都懂的時候。你還願意認真聽嗎?很明顯,不會。人都會對外來消息有一種本能的反應。如果別人說的你不懂,你會刻意認真的聽,有時候會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如果別人說的你都知道,那麼你潛意識里就會告訴自己我知道,我知道。外在表現就是你的不耐煩了。

現在小孩子的悟性很高的,實際上他們的交際圈子比我們還廣。除了學校,還有各種興趣班等,接觸的人可以說比我們大人要多的多,了解的東西自然也多。所以說,你一直在他耳邊說他懂得,他自然就會不耐煩。

想想孩子問你為什麼的氣候,那個時候孩子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是不是會很認真的聽你說呢?

㈥ 幼兒園孩子聽不懂話怎麼辦

如果孩子在家裡能夠聽懂父母的話,在正常情況下(即孩子沒有聽說方面的障礙,如,耳聾、口吃等),那麼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在干擾他——

·家庭用語不規范

在家裡,大人的語言一般比較口語化,而在幼兒園,老師使用的是規范語言。他進入幼兒園以後,往往不能理解「小便」(撒尿),「起立」(站起來)。

解決方案:平時在家裡,父母應該多和孩子說說規范的普通話。讓孩子從小習慣傾聽和使用規范的語言,這對於他適應學校生活,有效學習非常有利。

·方言使用頻率高

有些家庭中,方言的使用頻率很高。那些平時所聽所說基本上都是方言的孩子,往往不能將老師說的普通話指令與自己所熟悉的方言聯系起來,這讓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解決方案:如果家裡面方言使用的頻率比較高,那麼你應該每天額外的抽一段時間,給孩子增加使用規范普通話交流的機會。

·不能適應集體傾聽

在家,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基本上是「一對一」,因此,孩子初入幼兒園,往往不能立即適應集中聽老師說話的生活,主要表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解決方案:在家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參與對話和集體交流的機會。如請鄰居家的小孩到家裡來做客,一起聽大人講故事,提問回答做語言游戲,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意要創造讓孩子在集體中傾聽和發言的機會,家長之友《報告!寶寶聽不懂老師的話》。

·孩子排斥陌生環境

孩子第一次離開家,進入幼兒園,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陌生情景,而孩子與老師的關系也是一種陌生的關系,有些孩子會因此在心理上出現排斥的現象,往往不能立即進行語言交談;理解能力方面,表現出不明白;在行動上,也會出現消極、排斥反應。

解決方案:對於這樣的孩子,你可以和老師交流一下,讓他多和孩子說說話,交流感情。並鼓勵和幫助孩子與同班同學一起做游戲,交朋友,組建消除孩子對老師和環境的陌生感。

此外,你還要不斷發掘孩子樂觀、合群的個性特點,多多帶孩子出席一些社交活動,如家庭聚會、同事聚會、親子活動等各種集體活動,在接處陌生環境的過程中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和集體交往的能力,這對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是絕對有效果的。

·孩子的語言興趣點不同

不同孩子的語言興趣點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孩子只喜歡說,有些孩子只喜歡聽……所以聽到老師指令以後,不同的孩子,反映也不一樣:有的孩子表現為消極怠慢,有的孩子則表現的積極。這和孩子的語言點,行為操作關注度,友好交往關注度和學習活動關注度都有關系。

解決方案:你要提高孩子對於聽、說的興趣。比如給孩子講故事,然後就故事內容問孩子一些問題。或者讓孩子復述故事。此外,你可以多帶孩子外出旅遊,看畫展,聽音樂,在和孩子一起看、聽、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擴大他的知識面,有效地促進孩子的視覺,聽覺和表達能力。

·孩子比較內向

面對老師的指令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有時候也與性格有關。有的孩子開朗、外向,善於表達,一聽到老師發出指令,馬上就能做出反應,而有的孩子明明心裡知道答案,卻嘴上偏偏不說,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比較內向。

解決方案: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應該多帶他外出交往,多和同齡小夥伴做游戲。讓孩子更加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這也可以使孩子對生活、事物的關注度越來越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詞彙,新語言。

以上分析的是非病理引起初入園孩子理解能力差的原因,那些由於聽說障礙而導致在理解能力上有問題的孩子,建議父母最好孩子帶孩子去有關醫院做系統檢查治療。

㈦ 為啥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聽媽媽的話不聽爸爸的話

萬維鋼 精英日課(第一季)網盤資料。中國出版業有一個秘密,「萬指數」。就是只要萬維鋼講過的書,必是好書、必能大賣。在這一季,你可以收獲《未來簡史》《巨人的工具》《B選項》《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盜火》《巔峰表現》等好書的萬氏解讀。即使你讀過原書,再聽萬氏解讀,你也會覺得:「不,我沒讀過。」

課程目錄:

日課加餐(共13講)

特別放送(共12講)

現代世界(共65講)

精英思維(共77講)

.....

㈧ 小孩排斥上幼兒園怎麼辦

1、引導孩子接受新生活

分離焦慮是孩子經常會出現的情緒,比如媽媽就上個廁所,孩子就哇哇哭了起來找媽媽,其實,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他們需要通過哭鬧來引起家長的保護。面對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的情況,家長們更需要有耐心去引導,並且傳遞正確的情緒。

首先,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幼兒園中的老師們會跟媽媽一樣愛你,而且在幼兒園中,你可以交到很多的好朋友,比自己在家中要有意思的多。除此之外,平時家長可以給孩子看一些關於幼兒園的視頻,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的好奇心,其次,很多的幼兒園都有線上教育,可以幫助家長們解決孩子入園的問題,從而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2、鍛煉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你要教會他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吃飯、上廁所、睡覺、穿鞋子等等,因為幼兒園中的孩子非常多,如果孩子不具備這些能力,他們是心裡會產生自卑感,況且老師也不可能將精力都放在一個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上幼兒園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會減少孩子和家長分離焦慮,記得當初我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會好好吃飯被老師表揚,從而讓我的孩子更喜歡幼兒園的生活了。3、參加早教班,培養寶寶對課堂和集體的感覺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使用幼兒園中的生活,父母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社區旁邊的早教班或者興趣班,讓孩子多多體會裡面的生活,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各項能力,還能夠鍛煉和父母分開之後如何生活,更早的去感受集體生活,這些都為孩子將來上幼兒園打下良好的基礎。4、上幼兒園就要讓寶寶認識幼兒園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多講講或者看看關於幼兒園的繪本,讓孩子心中有個概念,比如我們可以陪孩子看《我愛幼兒園》,從繪本上了解幼兒園中的生活,先讓寶寶對幼兒園提前有個初步的認識,也為孩子真正步入幼兒園之後生活有個提前的預演。

㈨ 3歲孩子對幼兒園有排斥情緒,怎麼講道理也不聽。怎麼辦

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不喜歡待在室內,他不喜歡老師管他,他不喜歡跟小朋友分享玩具,他不喜歡離開家。

孩子剛上幼兒園,很多都會排斥幼兒園,哭著鬧著不願意去上,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做的恨心一點,你不能說孩子說不去咱就可憐他不讓他去了,你不能說孩子一哭鬧你就馬上又跑回班級里把孩子抱出來領回家了。

孩子上幼兒園,就是從家的象牙塔走出來,開始他自己的人生旅程,而做為父母的你們,只能狠心點讓他往前走,在他縮回來的時候你還得狠心把他推回去。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就覺得孩子跟幹了啥辛苦事情一樣,然後孩子放學以後就帶著孩子各種補償,孩子要啥給買啥,孩子想幹啥就幹啥,這樣就導致了孩子更不想上幼兒園。

因為在晚上他又體會到了那種他為王的感覺,他又找到了被所有人遷就所有人順著的感覺,他喜歡那種想幹嘛就幹嘛的日子,所以才會更加不想去幼兒園。

當初小可大寶班裡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孩子明明在學校玩的很開心,但是過了一個晚上又哭著不願意去學校我了,後來才知道,家長每天晚上都帶著孩子去他想去的地方,超市,游樂場,孩子玩的太高興了,家長就想著是在補償他,結果孩子就不願意上學了。

應該很多家長都跟你說過,其實你狠心一點啥事沒有,你狠心把他扔到幼兒園,他哭一會兒,就玩的嗨了,你晚上把他接回家,還是照常生活,不會因為他上了學就遷就他,不會總想著買好吃的好玩的補償他,他覺得回家還是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有落差了。

還有就是你需要一直的告訴他,像他這么大的孩子人家全都去學校了,即使他不上學也沒有人跟他玩了。

㈩ 幼兒園每天會發布背誦任務,可孩子非常抵觸、不願意學,怎麼辦

我是寧老師,我來回答:

幼兒園每天發背誦任務,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

1,發背誦的任務與幼兒園的培養目標不符 。

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讓孩子們,經過三年的生活養成好的習慣。打下人生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們玩兒得開心。而從來就沒有什麼背誦的任務。所以讓孩子去背誦內容,是錯誤的 。

就算是需要讓孩子知道一些國學基礎,也不能強迫幼兒園的孩子,大量背誦。

學國學,要寓教於樂,在說唱跳中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們感受詩歌的韻律美。而不是發作業,讓學生們背誦,這樣只能增加孩子對於古詩詞,甚至對於國整個國學的反感。

2,孩子抵觸是對的。因為它合乎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愛玩兒,而喜歡死記硬背。背的多的孩子,不一定是將來有出息的孩子。

而會玩兒的孩子。很可能是有出息的孩子,而且是有創造力的孩子。記得好像是馬雲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培養孩子,如果不會玩兒,將來連工作都找不到。不會玩兒,不愛玩兒,只會背書,應該就屬於書獃子一類的了。就算考試的分再高,也是,高分低能,沒有什麼出息。

孩子就是要玩。玩各種 游戲 。動手動腦。在這個過程中,他用的是發散思維,而不是集中一點的去固定的背誦死知識。

不但要在室內玩,還要到郊外去玩,到野外去玩。 這樣的孩子才有見識。才會有很強的生存生存能力。

所以我認為,幼兒園的孩子,不背就不背了,讓孩子盡情的玩兒吧,放手讓他玩 。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

幼兒背誦有很多的好處:

1、可以積累知識;2、增強語言、詞彙的積累;3、增強記憶力。

如果孩子出現抵觸,不願學的情況,可以試試以下做法:

1、首先,家長不能強迫,更不能責備孩子,這樣會起到逆反作用。

2、給孩子講一些相關的趣味小故事,提高孩子的興趣。

3、家長可以參與進來,讓孩子做小老師,教家長讀,監督家長背誦,提高孩子參與的興趣。

3、當孩子有進步時,即使給予誇獎和鼓勵,讓孩子有成就感。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正在經歷著,雖然我們這里的幼兒園老師沒有每天發布背誦任務,但是也讓在假期內背誦十首唐詩。

當看到老師布置的作業時,我想起了之前上的幼兒園,老師要求家長每天帶孩子閱讀簡單地繪本,並錄視頻打卡。

孩子一開始念得不好,我就讓她再重新錄一遍,三番五次後,孩子越來越反感讀繪本,一聽要錄閱讀視頻,就會各種不配合,還發脾氣。

覺察出孩子不滿情緒的我就說,「媽媽保證只讓你念一遍,不管讀得好與壞,我都不再錄第二遍」,聽完我的話,孩子很配合的就完成了。

雖然相較於群里其他孩子流暢地讀完繪本地表現,我家孩子讀的磕磕絆絆,還需要我時不時地提醒一下,但是我說到做到,一遍過後不再強迫孩子錄第二遍。

節省下來的時間,我關掉手機,沒有任務,沒有要求,和孩子一起輕松自在地讀她喜歡的繪本,那個愛閱讀的寶寶才又回來了。

所以,孩子抵觸,通常是父母採取的方法不對,過於任務化了。

父母不要一味的只想完成老師的作業,而忽略了作業的目的是讓孩子掌握所學的內容,而非表現優秀。父母要明白,主體是孩子,不是作業。

所以,我選擇做一個有點跟不上節奏的家長,因為不想為了學習任務,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允許孩子只念一遍繪本的我,當孩子表現不佳時,我就把錯處都攬在自己身上,私發微信給老師說,「抱歉老師,我讓孩子念了好幾遍,還是念得不太熟練,我會繼續督促孩子的。」

這樣做,既不會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又不會給老師留下一個父母懈怠且不配合工作的壞印象。

同理,這次老師布置的背詩任務,我就沒對孩子說,這是老師布置給她的作業,而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背詩任務。

1.背誦是父母的任務


建議父母把背誦唐詩完全當作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只要求自己背詩,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

比如:我把背詩當作是一件與孩子無關的自己的事情,每天醒來之後,我都會大聲朗讀幾遍選好的唐詩,然後會在不同時間段(上午、下午、晚上)重復背誦三到四次,鞏固一下,就不再背誦,也不要求孩子背詩。

2.對孩子欲擒故縱


有時候,我會假裝自己背得不熟練,央求爸爸聽我背誦,幫我指出來背得不對的地方,但從來不央求孩子聽我背誦,在這件事上,完全當她是個小透明。

當孩子提出也想要背時,我就假裝為難的說,「這是大孩子才可以做的事情,小朋友需要等待」,被拒絕的孩子更加來勁要求背誦時,我就挑一首簡單的《詠鵝》讓她背。

當孩子背完以後,我就特別驚訝的說,「你居然能完成大孩子的作業,你是怎麼背下來的呢?能不能教教我,讓我也能快速背誦下來完成老師的作業。」

就這樣一來二去,孩子背詩的熱情被點燃起來。

3.營造良好的氛圍


孩子看我每天都高興地背詩,終於忍不住地問我為什麼要背詩,我回答說,「因為我喜歡這些美妙的唐詩,我要抓住這難得的機會,把它們都好好背誦下來。」

在我不露聲色的引導下,孩子也覺得唐詩背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也就不排斥背詩了。

慢慢的,孩子偶爾也會跟著我背,畢竟唐詩朗朗上口,孩子記憶力又好,聽得多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背誦完唐詩了。

遇到孩子抵觸,不願意學的時候,父母要多想辦法去無痕引導,而不是強制要求,否則,引起孩子的反感後,破壞了學習興趣,反而得不償失。


願我的建議能幫到你。


END


我是一位寶媽,尤其是現在的疫情階段,孩子的幼兒園也會安排一些學習的任務,讓孩子完成,對於您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首先父母可以先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和孩子說,幼兒園老師最喜歡愛學習的小朋友了,而且學很多知識,也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會讓人很佩服你的,你想成為讓班級里小夥伴都豎起大拇指的人嗎,如果想、這些任務要完成哦!

其次父母可以看看幼兒園要求背誦的內容,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你一句我一句,像做 游戲 般的讓孩子來掌握,這樣不會讓孩子覺得的枯燥。

最後父母要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表揚,比如第一次孩子表現好,背誦的也不錯,父母盡量的多鼓勵,讓孩子得到表揚,更喜歡背誦。

以上是我的一點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謝謝!

親愛的家長,我必須要說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根本在於家長為孩子選擇的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上出了可怕的問題,正如問題本身所折射的正是這家幼兒園在毀滅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0-5歲是形成性格和天賦養成的敏感期,極其珍貴和短暫,他們會對自己發生興趣的事物投入成人無法想像的專注力,並影響孩子一生性格的養成。然而這一切是很難被粗心的家長和老師所體會的,也同時正在被這所幼兒園的作業方式給阻斷了。

成人和幼兒園的老師在面對孩子所處的這個時期,要努力為孩子們營造舒適、安靜、平和、整潔以及心靈可以明亮的環境和氛圍,凡事請孩子自己多動手、參與各種活動,獨立完成,成人和老師僅僅需要安靜的在旁邊仔細觀察他們的意識和行為,僅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引導即可,並嚴格做到的不要妨礙和打斷孩子的「工作」。

成人切不可遇事對孩子提要求、下指令,更可怕的是在幼兒園階段布置背誦的功課,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和抗拒,會讓孩子拒絕去幼兒園,因為孩子的內心僅能感知到的是一種莫名的恐懼,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能承受任何外部環境的壓力和混亂的,這樣會阻斷孩子獨立認知世界的意識和精神。更可怕的是時間長了便會精神受到壓抑,產生逆反和情緒失衡,如哭鬧、大叫、打人等一切不良反應都是他們本能的抗拒和對成人的控訴,這也是孩子僅有的表現形式。而這種在孩子敏感期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我們成人就犯下了影響孩子 健康 心理發展的一生的罪過。如果因為我們的無知忽略了對這個寶貴階段的呵護,時間會讓孩子來懲罰我們。

親愛的家長和老師,請一定讀一點孩子成長的心理書籍,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精神和意識的發育階段和過程,哪怕就一本!這個階段太短暫珍貴了[祈禱],我衷心祝福我們的孩子在您細心的呵護下 健康 長大。

跟孩子一起背,互相提問

多加引導 不要逼迫他 你可以多詢問他的意願 也可以讓他自己計劃一個學習時間

完成就要獎勵這種方法不可取,樹立正確價值觀,快樂學習!

興趣需要慢慢培養,孩子不喜歡可以在家裡自己以有趣的故事帶動小孩子的興趣,慢慢孩子就會有興趣。

寶寶不願背誦,家長可以多培養寶寶的學習習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