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空氣與生活的小知識
擴展閱讀
結婚送同學什麼禮物好 2024-11-18 19:44:05
王氏教育怎麼樣17r 2024-11-18 19:33:48

空氣與生活的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12-25 06:43:06

『壹』 小學生關於空氣的知識

第一課《感受空氣》
1.空氣能占據空間,形狀不固定,有質量,但是很輕。
2.空氣具有無色、透明、無味、會流動等特徵。
3.空氣在地球上無處不在。
4.空氣中包含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
5.空氣中的氧氣能幫助火柴燃燒,動植物需要呼吸空氣。
6.空氣氣泡圖:特性,組成,作用。
第二課《空氣能占據空間嗎》
1.打孔前,空氣占據空間,水不能進入杯子;打孔後,空氣流出,水進入杯子;打氣後,空氣重新占據空間,杯中的水明顯減少。 結論:空氣佔有一定的空間,並且充滿各處。
第三課《壓縮空氣》
1.空氣佔有一定的空間,空氣占據的空間可被壓縮,也可以被擴張。
2.壓縮的空氣具有彈性。
第四課《空氣有質量嗎》
1.空氣具有一定的質量。
2.質量是空氣的基本特徵之一,並且可以被測量。
3.質量是所有物質的本質屬性之一,空氣作為一種物質,是有質量的。
第五課《一袋空氣的質量是多少》
1.測量空氣質量時,要選擇「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當作測量標准物。
2.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可能不同。
第六課《我們來做「熱氣球」》
1.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
2.熱氣球上升原理:口袋裡的空氣受熱後,體積膨脹,重量變輕,所以會上升。
3.熱氣球下降原理:遠離熱源後口袋裡的空氣變冷,體積縮小,重量變大而下降。
第七課《風的成因》
1.熱空氣上升會引起空氣流動。
2.當熱空氣上升時,空出來的區域(低壓區)將由附近的冷空氣填補,形成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風。
3.空氣的冷熱變化會導致空氣流動,這是自然風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課《空氣和我們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層厚厚的空氣包圍著,人們稱它為大氣層。
2.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3.空氣可以幫助燃燒。
4.風具有能量,風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貳』 我們沒有空氣無法生存簡述空氣與我們有什麼密切關系

1、人類生命活動需要呼吸;
2、空氣提供足夠的壓力,要是沒有氣壓,人類體內體外壓力不平衡,人類的血液內臟因體內壓力過大,會排出體外;
3、人類的生產活動,比如飛機起飛,汽車開動離不開空氣;
4、空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維持地球的
溫度恆定;
5、空氣中的臭氧層,保證紫外線對人產生危害。
暫時想到這些,純手打,望採納

『叄』 生活中的氣象小知識

氣象(qì xiàng),漢語詞語,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風、雲、雨、雪、霜、露、虹、暈、閃電、打雷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下面是關於生活中的氣象小知識:

一、生活環境溫度

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發源於地球21℃等溫線附近”,因為這個氣候環境最適宜人類生產和生活。據研究,對於多數人來說,環境氣溫為17?22℃時,人體感覺最舒適;氣溫15?18℃最宜從事輕體力勞動;氣溫7?17℃最宜從事重體力勞動;氣溫10?18℃時最宜從事腦力勞動;居室溫度20?25℃時有利於休息;午睡的室溫不宜低於28℃;穿衣最舒適的皮膚溫度為33℃左右;人體最佳溫度是37℃;夏季游泳水溫25?30℃為宜;晨練最佳氣溫為15?20℃;飯菜的適宜溫度為45?60℃;飲水的溫度為50?60℃;陽光浴的氣溫為15?30℃;沙療時10厘米沙層的溫度宜為41?45℃。


生活中的氣象小知識

二、疾病易發氣候

肝炎發病適宜氣候為0?20℃;瘧疾發病最適宜氣候為16?20℃以上;腸、胃傳染病最易在氣溫15?19℃的氣候環境下高發;流腦流行的最佳氣候環境為8?10℃,最不宜流行的氣候環境為22℃以上;氣溫大於35℃時心搏增加,呼吸困難,容易發生水腫、暈厥和汗腺失常等過熱症;氣溫超過37℃時,最易出現肌肉痙攣、中暑或危急中暑、脫水甚至死亡;心腦疾病高發的氣候環境為低於-5℃的暴冷和高於35℃的酷熱。

三、物品存儲溫度

茶葉存放溫度應低於10℃;鮮肉存放溫度為5℃左右;凍肉解凍最佳溫度為10?15℃;鮮蛋存放溫度為-1?1℃;西紅柿存放溫度為13?20℃;香焦存放的最佳溫度為12?13℃;菠蘿存放溫度為8?9℃;柑橘存放溫度為1?8℃;黃瓜存放溫度為1?10℃;蘋果存放溫度為0?-1℃;梨、桃、杏、葡萄、甜瓜、胡蘿卜等存放溫度為0?1℃;大白菜存放溫度為-2?2℃……

氣象學

氣象學研究的對象是大氣層內各層大氣運動的規律、對流層內發生的天氣現象和地面上旱澇冷暖的分布等。如雲、霧、雨、雪、冰雹、雷電、台風、寒潮等都是人們常見的天氣現象。它的研究范圍是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厚約3000公里,按熱力結構分層,自下而上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按電磁特性分層,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按化學成分分層,可分為均質層或湍流層、非均質層。

天空中有一層高雲,陽光或月光透過雲中的冰晶時發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彩色光環,光環彩色的排序是內紅外紫。稱這七色彩環為日暈或月暈,統稱為暈。其中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為22度的暈最為常見,稱22度暈,偶爾也可看到角半徑為46度的暈和其他形式的與暈相近的光弧。由於有卷層雲存在才出現暈,而卷層雲常處在離鋒面雨區數百公里的地方,隨著鋒面的推進,雨區不久可能移來,因此暈就往往成為陰雨天氣的先兆。

天空中有一層透光薄雲,雲中的水滴大小均勻,若是由冰晶組成的雲則要求冰晶尺寸均勻。月光或陽光透射雲層過程中,受到均勻雲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結果會在月亮或太陽周圍緊貼月盤或日盤形成內紫外紅的彩環,稱為華。因日光太亮,所以人們不易觀察到日華,月華則比較常見。緊貼月盤的華又稱華蓋,通常華蓋的紫色不太顯著故內環呈青藍色,其外呈黃色為主,最外呈紅色。有時在華蓋外隔一暗圈後還會出現一個甚至幾個彩色排序與華蓋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環,稱為副華。

虹和霓

含七種色光的太陽光線,射入大氣中的水滴(雨滴或霧滴),各種色光經歷折射和反射後,可在雨幕或霧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環。當光弧環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42度,光環的彩色排序是內紫外紅時,稱為虹。

在虹的外面,有時還出現較虹弱的彩色光環,光環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為52度,彩色環的排序與虹相反即內紅外紫,稱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對太陽而立才能觀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東方天空有雲雨時,最易看到虹和霓。

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陽未露出地平線前,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從這時刻起到太陽露出地平線為止的光亮稱曙光。

日落後即太陽西沉到地平線以下後,仍有一段時間陽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氣,因空氣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維持微明,這段時間的光稱暮光。

曙光與暮光合稱曙暮光。曙光時段稱黎明,暮光時段稱黃昏。由於曙光開始與暮光終了的標准不同,通常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與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當太陽在地平線以下的角度大約為 7度時,民用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大約12度時,航海曙光開始和暮光結束;當大約18度時,天文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曙暮光持續的時間在赤道最短,隨緯度增加而增加。

『肆』 空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

空氣與我們生活的關聯是空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人離不開空氣,沒有空氣,人就不能存活了。

空氣能助燃(因為空氣中有氧氣);空氣是地球上的動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動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離不開空氣;空氣有壓力,壓力在人類的生產、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空氣有浮力,小鳥、飛機才能在空中飛翔。

空氣是宇宙排列物質的空間,宇宙空間里的所有物質,都是用空氣來阻隔的,大氣層可以使地球上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

空氣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即使某地空氣質量欠佳,也應提倡經常進行身體活動。在可能的情況下,人們應調整身體活動的時間和地點,來減少空氣污染暴露。正在服用葯物的患者應聽從醫生的建議。

根據預防的原則,應向因健康或職業原因處於特定風險的人群告知身體活動或戶外工作的最佳時間和地點。在嚴重空氣污染時,應減少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或戶外工作。

『伍』 有關空氣污染的科普小知識 或空氣環保小常識

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陸』 空氣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聯系

動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離不開空氣。大氣層可以使地球上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沒有大氣層,白天溫度會很高,而夜間溫度會很低。臭氧層可以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

1、動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離不開空氣。

2、大氣層可以使地球上的溫度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沒有大氣層,白天溫度會很高,而夜間溫度會很低。

3、臭氧層可以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

4、大氣層可以阻止來自太空的高能粒子過多地進入地球,阻止隕石撞擊地球,因隕石與大氣摩擦時既可以減速又可以燃燒。

5、風、雲、雨、雪的形成都離不開大氣。

6、聲音的傳播要利用空氣。

7、降落傘、減速傘和飛機也都利用空氣的作用力。

『柒』 空氣方面的知識

:①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氙等惰性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②氣氛:學習~濃厚ㄧ不要人為地製造緊張~.
空氣的物理性質:
空氣就是我們周圍的氣體.我們看不到它,也品嘗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風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感覺到空氣的流動.
在0攝氏度及一個標准大氣壓下(1.013×10^5 Pa)空氣密度為1.293g/L
空氣的狀態:
常溫下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液態空氣則是一種易流動的淺黃色液體.一般當空氣被液化時二氧化碳已經清除掉,因而液態空氣的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氬,其它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計.
空氣作為混合氣體,在定壓下冷凝時溫度連續降低,如在標准大氣壓(101.3KPa)下,空氣於81.7K(露點)開始冷凝,溫度降低到78.9K(泡點)時全部轉變為飽和液體.這是由於高沸點組分(氧、氬)開始冷凝較多,而低沸點組分(氧)到過程終了才較多地冷凝.
空氣的成分:
在遠古時代,空氣曾被人們認為是簡單的物質,在1669年梅猷曾根據蠟燭燃燒的實驗,推斷空氣的組成是復雜的.德國史達爾約在1700年提出了一個普遍的化學理論,就是「燃素學說」.他認為有一種看不見的所謂的燃素,存在於可燃物質內.例如蠟燭燃燒,燃燒時燃素逸去,蠟燭縮小下塌而化為灰燼,他認為,燃燒失去燃素現象,即:蠟燭-燃素=灰燼.然而燃素學說終究不能解釋自然界變化中的一些現象,它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第一是沒有人見過「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屬燃燒後質量增加,那麼「燃素」就必然有負的質量,這是不可思議的.1774年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才否定燃素學說.拉瓦錫在進行鉛、汞等金屬的燃燒實驗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金屬變為有色的粉末,空氣在鍾罩內體積減小了原體積的1/5,剩餘的空氣不能支持燃燒,動物在其中會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氣體叫做氮氣(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證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從氧化汞分解制備出來的氣體是氧氣以後,空氣的組成才確定為氮和氧.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里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以前,原始大氣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在綠色植物出現以後,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離氧,使原始大氣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後,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地進行,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並使空氣里的氧氣越來越多,終於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代空氣.
空氣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復雜的.空氣的恆定成分是氮氣、氧氣以及稀有氣體,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的結果.空氣的可變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空氣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區而異.例如,在工廠區附近的空氣里就會因生產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氣等.另外,空氣里還含有極微量的氫、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氣體.灰塵是空氣里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總的來說,空氣的成分一般是比較固定的.
空氣的分層:
空氣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達到數千千米.這一層厚厚的空氣被稱為大氣層.大氣層分為幾個不同的層,這幾個氣層其實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們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層(即對流層)中.在同溫層,空氣要稀薄的多,這里有一種叫做「臭氧」(氧氣的一種)的氣體,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同溫層的上面是電離層,這里有一層被稱為離子的帶電微粒.電離層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將無線電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各種碳氫化合物,則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氣平均組成保持恆定值.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氣的組成隨高度而變,且明顯地同每天的時間及太陽活動有關.
「沉重」的空氣:
空氣並非沒有重量——一桶空氣的重量大約相當於一本書中兩頁紙的重量.大氣層中的空氣始終給我們以壓力,這種壓力被稱為大氣壓,我們人體每平方厘米上大約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因為我們體內也有空氣,這種壓力體內外相等,所以,大氣的壓力才不會將我們壓垮.
生命賴以生存的空氣:
由於地球有強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氣集中在離地面平均為十五公里的范圍里.這一空氣層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影響很大.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氣污染指的是這一范圍內的空氣污染.工業的發展,向空氣排放了有害物質,污染了空氣,使空氣里增加了有害成分.當空氣里的有害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後,就會嚴重地損害人類的健康和農作物的生長,破壞了某些物質,又會使人的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須大力防止空氣的污染.
排放到空氣里的有害物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粉塵類(如炭粒等),金屬塵類(如鐵、鋁等),濕霧類(如油霧、酸霧等),有害氣體類(如一氧化碳、硫化氫、氮的氧化物等).從世界范圍來看,排放量較多、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燒中產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車開動時排出的.從全球估計,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過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空氣質量
假如沒有空氣,我們的地球上將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沒有一絲生機.綠色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及陽光和水合成營養物質,在此過程中,氧氣被釋放出來,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空氣來獲取氧氣,動物還需要氧氣從攝入的食物中獲取能量.
根據國家環保局統一規定,我國空氣質量分為5級.它是將一系列復雜的空氣監測數據,按一定方法處理後,算出其空氣污染指數具體是多少,然後再確定其空氣質量等級.

其具體標准如下:當空氣污染指數達0—50時為1級;51—100時為2級;101—200時為3級;201—300時為4級;300以上時為5級.其中3級屬於輕度污染,4級屬於中度污染,5級則屬於重度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