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節的來歷簡短30字怎麼寫
端午節的來歷: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由來的傳說:
1、紀念孝女曹娥說
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2、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2. 你所不知道的端午節小知識
1.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2.端午節是按照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每年端午節的陽歷時間都不一樣。
3. 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2009年9月),而不是春節。
4. 除了中國,還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也過端午節。
5.端午節還有其他的名稱:重五節、五蛋節、天中節、浴蘭節……
6.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
7.端午節不一定是紀念屈原的,還有可能是紀念伍子胥或者孝女曹娥。其實屈原不姓"屈",姓"羋"。"屈"字並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
8.2008年之前,端午節是不放假的。2008年前,端午並不是法定假日。2008年起,國務院規定,每年清明、端午和中秋各放假一天。
9. 端午節不只是在水中競渡,還有旱龍舟,也就是在陸地在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並且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0. 古人認為五月為惡月,為惡日,天氣燥熱,瘟疫流行,諸事多需避忌。所以在古代端午節也是預警高溫和疾病的節點。
3. 端午節的由來 30字的簡略內容
端午節的由來:起源於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
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投降,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卧薪嘗膽,重用范蠡、文種,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
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盡,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3)端午節小知識30字擴展閱讀:
【各國端午節美食】
韓國:艾草糕+櫻桃茶+醍醐湯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日本:粽子/槲葉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越南:黃姜糯米飯+方形粽子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准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後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里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
4. 端午節的小知識80個字
1、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2、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3、端午節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4)端午節小知識30字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5.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30字
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辭海》對屈原作這樣的評介:「中國最早的大詩人。……戰國時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讒害而去職。
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浣湘地區。後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首都郢亦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5)端午節小知識30字擴展閱讀
端午節習俗
1、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2、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6. 關於端午節的知識
有獎勵
關於端午節的知識
我來答有獎勵
特侖蘇換安慕希
聊聊關注成為第88位粉絲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7.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懷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國人為了不讓魚蝦咬壞了屈原的軀體,就用竹筒裝上米投入江中,用來吸引魚蝦。後來,人們為了表示對楚國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這一天楚國人就會用竹筒裝滿米投入到江中祭祀,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來。
南北朝時期,粽子的樣式就豐富了起來,不僅有黍米的,在米中還摻雜了板栗、紅棗、肉等等,粽子也成了親朋好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到了元、明朝時期,粽子已經不再使用菰葉,而是改成了箬葉,一直到後來的蘆葦葉,裡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黃、豬肉等,可以說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
有專家認證說粽子其實只是民間的一種普通食物,最初吃這種食物也並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端午節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後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眾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8. 端午節的來歷簡短30字怎麼寫
端午節的來歷簡短30字如下:
1、楚國詩人屈原聞知國家被破,極度絕望中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時年六十二歲左右。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從荊楚地區變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2、伍子胥受奸人所害,自殺後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
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的父親沉江後找不到屍體,曹娥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在重耳落難時相助,富貴時躲入山林火燒而死。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重耳流亡時飢餓難耐,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與野菜做湯送給他吃。重耳當上晉文公後,誤解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看不慣一些人的作法,閉門回家不受官司職。後來晉文公想到介子推的好想獎賞重用他,而介子推卻寧願帶母進山被燒死也沒有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