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脈動兩極之間所含地理知識
地球脈動系列片之1:兩極之間
主要內容:
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莫過於地球的兩極,這里環境惡劣、極端寒冷,但即使是在這樣的地方,我們依然可以看見生物的存在,這里的動物們用自己的存在詮釋著生命的奇跡。
『貳』 兩極世界的形成知識點總結
《兩極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歷史 必修一的內容,這一課講述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兩極世界的形成,歡迎大家閱讀。
兩極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識點
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兩極對峙引發了美蘇之間在世界范圍內的爭奪,戰後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全面的「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盪。
在歐洲:導致柏林危機和德國和柏林的分裂;
在亞洲:表現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的發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還曾一度把人類拖到核戰爭的邊緣。具體表現:
(1)德國分裂:(冷、歐洲)
1949年在美蘇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2)朝鮮的分裂:(冷、亞洲)
1948年在美、蘇的控制下以北緯38度線為界,8月朝鮮半島南部建立大韓民國,9月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3)古巴導彈危機(冷、美洲)
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准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國很快發現正在建設中的古巴導彈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軍艦,武裝封鎖古巴。戰爭一觸即發。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4)朝鮮戰爭——戰後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5)越南戰爭——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熱、亞洲)
(二)積極影響:
(1)有利於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 科技 革命的進行創造了相對穩定的 國際 環境。
(3)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 政治 、經濟、 軍事 措施 ;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 思維能力 ,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 收集 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 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 課前預習 ,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 教育 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11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09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兩極世界的形成同步試題
1.馬歇爾計劃實施的主要原因是( )
A.為了維護 資本主義 制度的穩定,阻止歐洲國家激進的社會變革
B.為了銷售美國國內大量過剩的產品
C.為了幫助歐洲盡快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
D.為了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控制歐洲
思路解析:美國之所以實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根本原因在於企圖將歐洲納入自己的體系中,從而更好地控制歐洲。
答案:D
2.杜魯門主義的特點是( )
A.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 B.遏制共產主義,公開干涉各國內政
C.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D.秘密干涉與公開干涉相結合
思路解析:杜魯門主義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遏制共產主義而採取的除了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項中的公開干涉各國內政不符合題意,C項是目的,D項說法太籠統。
答案:A
3.杜魯門主義和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是「一個胡桃的兩半」,其含義不包括( )
A.都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組成部分 B.都以經濟和軍事援助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實現反蘇 D.都是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關鍵是明確「一個胡桃的兩半」的含義,實質上是指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的馬歇爾計劃的關系。前者側重政治,後者側重經濟,與軍事無關,B項表述不符合歷史事實。
答案:B
4.下列關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成立於1949年 B.創始會員國有12個
C.實行集體防禦原則 D.緩和了美蘇「冷戰」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遏制蘇聯而成立的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所以它的成立加劇了「冷戰」的程度,D項說法錯誤。
答案:D
5.下列關於美蘇「冷戰」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適應了美國霸權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會主義 國家為對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樣性特點 D.其影響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戰」政策是在歐洲地區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包括歐洲國家,還包括亞洲的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
答案:B
6.下列有關杜魯門主義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美蘇「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 B.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
C.使東歐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D.是美國全面推行霸權主義的宣言書
思路解析:A、D兩項實質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述,為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提供了依據是考查杜魯門主義與對歐洲經濟援助計劃的關系,都是正確的。
答案:C
7.美蘇全面「冷戰」的主要陣地位於( )
A.亞洲 B.非洲 C.歐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戰」主要在歐洲地區推行,但美蘇的對抗與沖突不僅僅局限於歐洲,解題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答案:C
8.1962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說明( )
A.美國仍然掌握著戰略優勢 B.正義力量取得了勝利
C.蘇聯勢力局限於歐亞地區 D.古巴參與了「冷戰」
思路解析:蘇聯最終撤走導彈,說明蘇聯作出了妥協,反映出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手中。兩國在古巴的軍事對抗不存在正義問題的探討。
答案:A
9.下列關於「冷戰」對國際關系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B.使世界處於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C.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維護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思路解析:其中C項前半部分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是正確的,後半部分「維護了世界和平」是錯誤的。
答案:C
10.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說: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說:「……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准備針對蘇聯的戰爭。」上述材料說明了( )
A.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軍事上的沖突 B.意識形態的對立導致國家關系緊張
C.意識形態的對立壓倒其他國際關系 D.美蘇對峙,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思路解析:這是一道材料選擇題。選擇正確答案時,要選擇與材料最接近的答案,這二人說的話表明美蘇兩國在相互敵視,國家關系緊張,並沒有提及軍事沖突問題。
答案:B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勢力范圍之內,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富爾頓發表的演說
材料二:今天希臘的生存,受到數以千計共產黨黨徒領導的武裝人員的恐怖活動的威脅。他們在很多地點,特別是沿著希臘國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臘如果要成為一個獨立自尊的民主國家,必須有支援……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1947年杜魯門致美國國會的咨文
材料三: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狀態,沒有它,也就沒有政治的安定,沒有牢固的和平……我們的任務是喚起合理經濟的再生,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
——馬歇爾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請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爾演說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2)材料二中美國的「支援」和「支持」意味著什麼?
(3)根據材料三,說明馬歇爾計劃是否只是一項經濟援助計劃?為什麼?
思路解析:丘吉爾的演說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的強大,呼籲資本主義世界提高警惕;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折,由孤立主義到干涉歐洲國家事務;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利益角度講,美國推行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美國的自身利益。
參考答案:(1)進行反蘇宣傳。
(2)意味著美國公開聲稱要干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宣言書。
(3)不是。理由:馬歇爾聲稱「我們的任務是……促使政治社會的結構容納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該計劃實際上以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陣腳,以復興歐洲之名,行控制西歐之實,以達到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兩極世界的形成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設計
2. 2017高考歷史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題及答案
3. 當代世界歷史知識點總結
4. 兩極格局的形成知識點歸納
5. 安徽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6. 高中歷史必修一兩極世界的形成練習試卷
『叄』 兩極地區的奇妙小知識
南北兩極地區最奇妙的就是冰,都是極寒溫度最低能達零下94度,偏偏企鵝最喜歡。兩極都地球表面幾乎不動地,極晝、極夜是不是很奇妙。
『肆』 為什麼地球兩極的磁場最弱,為什麼磁場是從兩個最冷的地方開始的,而不是從赤道一頭到另一頭
因為磁體內部磁力線,都是垂直磁體內部兩個磁極產生的磁場平面,也就是地球內部的磁力線都垂直赤道。但是地球是球體,這樣只有赤道的磁力線最多,磁性最強,因為赤道平面的面積最大。而越往兩極,因平行於赤道平面的面積越來越小,尤其接近兩極時,平面面積更小,而磁力線在磁體內部不會拐彎,使穿透兩極的磁力線更少。所以地球兩極的磁場最弱。因為兩極的磁力線是貫穿赤道中心,即最長磁力線的兩端,即地軸,所以磁場是從兩個最冷的地方開始的,而不是從赤道一頭到另一頭。也由此,由於赤道磁性最強,才與赤道離心力產生互補,使赤道與兩極的重力達到可以忽略程度。
『伍』 地理小知識
天氣諺語知多少
1.看雲識天氣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這里說的鉤鉤雲,是指鉤卷雲。這種雲一般出現在低氣壓的前方。出現這種雲以後,如果雲高逐漸降低,雲層變厚,說明低氣壓已接近本地,天氣將要轉為陰雨。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天上魚鱗雲,地上雨淋淋」
天上出現一種魚鱗狀白色小雲片,常常排列成行或成群,這就是卷積雲。卷積雲往往是由於高層空氣不穩定,從卷雲、卷層雲變化而來。這種雲往往出現在低氣壓的前方,隨著低氣壓的迫近,將出現陰雨或大風天氣。
「日枷風,夜枷雨」
「日暈三更雨,夜暈午時風」
枷就是暈,是日光或月光穿過冰晶結成的卷層雲,發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內紅外藍的光環。卷層雲多產生在低氣壓的前方,如低氣壓逐漸移近,雲層將依次轉變為: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接著就下雨。又因為在比較強的低氣壓區里,風力比較大,所以有這種雲出現後,預示將出現有雨有風天氣。另外,夜裡的卷層雲越厚,月枷里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氣壓越迫近,所以還有「日枷風,夜枷雨,枷內無星連夜雨」的說法。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日落雲里走,雨在半夜後」
「日落黑雲長,半夜聽雨響」
這些諺語都是說在日落時,從西方地平線上有烏雲升起,遮沒落日,當天半夜就要下雨。還有「烏雲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烏雲接日頭,天旱不發愁」的說法。前者沒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後者只講要下雨,沒有講明下雨時間。總之,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時間還得作具體分析。出現這種現象會下雨的原因是:在溫帶地區的天氣系統,都是從西向東移動的。日落時西方升起了烏雲,表明西方的陰雨天氣系統正在向本地移動,所以半夜後就將下雨。但是在觀察時要注意區分「烏雲接得高,明天曬斷腰。」「日落烏雲洞,明朝曬得背皮痛。」這兩句諺語是說雖然西方烏雲接落日,但是烏雲下部脫空,露了青天,太陽落下去時,仍可從雲下露出。這表示那裡烏雲趨於消散,明天仍為晴天。
「炮台雲,雨淋淋」
「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早上饅頭雲,下午雷雨淋」
早晨地面溫度低,低層空氣穩定,一般不會產生對流雲。如果清早就出現饅頭狀的積雲或中空有堡狀的高積雲,表示空氣層已很不穩定,到了午後,地面溫度升得很高,低層空氣受熱上升,加上中層空氣不穩定,很容易產生積雨雲,下雷雨。所以早晨出現了這種雲,預示下午將有雷雨。。
「棉花雲,雨快臨」
「朝有破絮雲,下午雷雨臨」
象棉絮團一樣的雲,叫絮狀高積雲。有這種雲出現,說明中層空氣不穩定,到了下午容易產生雷雨。
「雲交雲,雨淋淋」
「雲相磨,雨成河」
「雲相交,大雨到」
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鋒面附近,因為鋒面以上吹南風或西南風,鋒面以下吹偏北風或東北風,它們各按自己的方向帶著雲流動,從地面上看,就有「雲交雲」的現象,而在鋒面附近都是下雨的,所以「雲交雲」預示著要下雨。
「瓦塊雲,曬死人」
「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瓦塊雲或鯉魚鱗片一樣的雲,多數在三、四千米的高空排列成行,空隙間露出藍天,陽光可以透過,這種叫透光高積雲。這種雲多出現在高氣壓的范圍內,空氣層穩定天氣少變。所以出現了這種雲,表示明天仍是一個晴天,可以曬谷。
「烏頭風,白頭雨」
夏天濃積雲的頂部仍為水滴所組成的黑色雲體,而積雨雲的頂部是白色的冰晶結構。濃積雲一般不會下雨,但當雲體經過時,有時刮大風;而積雨雲一般都有雷雨。所以看到「烏頭雲」移來,將有一陣大風,而「白頭雲」移來時,就將下雨。
「江豬過河,當夜滂沱」
「江豬」是指雨層雲下的飛亂雲,雲體支離破碎,活象一群群小豬仔。「滂沱」形容大雨的意思。飛亂雲是在有雨點從雨層雲中降落時,因雲外的溫度比較高,雨點落出雨層雲底後,馬上又化成水汽,之後,水汽上升接近雨層雲底,又因變冷而重新結成一團團小雲塊。在滿天烏雲下有這種飛亂雲,表明雲中水汽十分充足,並且有了比較大的雨點,因此大雨馬上會降落下來。有時這種飛亂雲又會被大風吹往遠處,吹到附近天晴的地方,所以夜間看到有象江豬狀的雲飄過「天河」(銀河),是有大雨的先兆。
「掃帚雲,泡死人」
「天上鐵砧砧,地上水成灘」
積雨雲的白色雲頂,好象一把倒插著的掃帚,也象打鐵用的鐵砧。雲往哪邊移動,這「掃帚」或「鐵砧」也往哪一邊伸展。積雨雲是由積雲發展而來的。在積雲還未變成積雨雲之前,因為雲塊還不夠高大,不見白色的掃帚形雲頂。積雲一般不下雨。後來積雲愈長愈高,伸入了很冷高空,雲頂結滿小「掃帚」或「鐵砧」。積雲頂長出「掃帚」或「鐵砧」後,就變成積雨雲,雨點就會在冰粒和水珠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很快長成,雷電也出現了,暴雨馬上落下來。所以積雨雲的「掃帚」或「鐵砧」形的雲頂,是雷雨的先兆。
「雲生鬍子雨,雲長頭發雹」
遠處有雨時,往往能望見那裡的雲和地面之間有下雨的陰影,好象從天空掛落的竹簾或布幕,也象雲塊長出的「鬍子」,這叫雨幕,又叫雨幡(幡,飄著的長條紙帶)。有雨幡的雲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層雲,所以看見了「鬍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
雲長「頭發」,就是積雨雲雲頂。春末夏初的積雨雲,有時會落冰雹。[/font][/size]
「早上雲如山,必定下滿灣」
象山頭模樣的雲,通常是濃積雲。這種雲是夏天午後因太陽曝曬地面,水分大量蒸發而生成的。要是早上就看到了濃積雲,到了下午低層暖濕空氣大量向上流動,濃積雲會很快發展為積雨雲,並陡降暴雨。所以說「早上雲如山」,是暴雨「下滿灣」的先兆。
「二更上雲三更開,三更上雲雨就來」
這句諺語講的是我國東南沿海常見的情形。在那裡,一邊是海面,一邊是陸地,在一天中,海陸的冷熱變化不同。水比土不容易變熱,也不容易變冷(水的比熱比土大)。白天,在太陽的照曬下,陸地很快變熱,而海水變熱較慢;到了晚上,陸地很快變冷,而海水較暖。因此,夏天陸地上的積雲,通常是下午大量出現,一般到晚上就消散了;而海上的積雲,卻要到傍晚才生成,然後到下半夜才消散。這是正常現象,也就是諺語所說的二更時起的雲,到三更時會散去。但是海邊半夜後生起的雲,卻不是當地形成的,它多半是隨著低氣壓或鋒面從別處移了的,等到它們移近時,天就要下雨了。所以三更後出現的雲,會是下雨的先兆。
「早陰陰,晚陰晴,半夜上陰不到明」
這是我國內地的情形。「晚陰晴」是指陸地上空午後的積雲,到了傍晚因地面開始散熱,一般不能繼續長高,便四散鋪開而遮住了大半個天空,變成晚間層積雲。它不久會消散,所以傍晚的陰天是未來天晴的先兆。這個道理跟「二更上雲三更開」是相近的;不過那是講海邊的情況,天空轉陰轉晴的時間要移後一些。「早陰雨」和「半夜上陰不到明」,都是說夜裡從遠處移來的低雲,一般不會很快消散,所以一早起來就是陰天,這一天也將是陰沉的天氣;而半夜裡起雲轉成的陰天,還會因雲本身在夜裡散熱,促使雲中冰粒增大為雨點,以致等不到天明就會下雨;比「三更上雲雨就來」,下雨的時間要提前一些。內陸和盆地常有的「夜雨」,多半是在「半夜上陰不到明」的情況下降落的。
「山罩雨,河罩晴」
罩在山頭上的雲,多是低空里的層雲或雨層雲。雲低表明空氣中的水汽很豐富,容易有雨點生成。罩在河上的卻是霧,它多半是夜間地面散熱,挨近地面的下層空氣變冷後凝成。太陽出來後,因地面受照曬而增熱,下層空氣的溫度升高,霧便消散,天空將仍然晴朗。
「天空現箭雲,必定起台風」
這里的箭雲是指台風上空向四周輻射開來的卷雲。一般在卷雲的高度上盛行西風氣流,但在夏秋之交,若有象扇子一樣的一條條向四面散開的卷雲從東方伸展過來,則常常是台風侵襲的徵兆。
2.看風識天氣
「東風急溜溜,難過五更頭」
「白天東風急,夜晚濕布衣」
在春季,當冷高原入海,從我國西部有低氣壓或低壓槽向東移動時,長江下游地區隨著低壓的移近,偏東風就不斷加強。而在低壓的前部,常常多陰雨天氣。所以「東風急溜溜」或「白天東風急」,同時雲層加厚、變低,是低氣壓臨近,天氣轉陰雨的徵兆。另外,「東風颳得緊,雨兒下得穩」、「東風急,雨打壁」等諺語,意思也是一樣的。
「春東風,雨祖宗」
「東北風,雨太公」
這里所指的東風或東北風的天氣形勢和前面相似。即冷空氣從比較偏東的路徑南下,我國西部有低氣壓移向江南,長江下游吹東北到東風。而在低壓槽內或冷空氣的前鋒上,多陰雨天氣。
「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
「夏東風,晝夜晴」
從這兩句諺語中,可見根據東風預報天氣,,必須區分季節。在春、秋、冬三季,長江下游地區吹東風,大多是上面所講的那種天氣形勢。但在夏季,除了台風影響以外,一般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才經常吹東到東南風。副熱帶高氣壓本有下沉運動,而且這時冷空氣只在北方活動,也不易南下與之交鋒形成陰雨。另外,東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氣溫較低,對沿海地區形成局部雷雨也不利,所以夏季的東風大多為晴熱天氣。
「小暑里起燥風,日日夜夜好天空」
「小暑南風十八朝,曬得南山竹也叫」
小暑這個節氣,在每年7月7日(8日)~22(23)日。燥風是指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東南風。如果這時起了燥風,風速較大,表示本地梅雨結束,進入盛夏,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將有一段比較長時間的晴熱天氣。夏季東南風雖不易下雨,但如在東南風前進的方向上有山脈,就會造成東南風的爬升運動,也可能形成雲和雨。
「8月南風二日半,9月南風當日轉」
「10月南風是靈葯,早晨起風晚上落」
這里所說的月份,都是指農歷。農歷8月副熱帶高壓已開始變弱,但仍有一定的勢力。而北方冷空氣已能侵入江南地區,每次冷空氣南下與暖空氣相遇時,常形成陰雨天氣。所以這時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晴朗天氣,已不能長期維持,一般只能維持二、三天,就要轉陰雨。所以說「8月南風二日半。」到了農歷九、十月份,副熱帶高壓進一步減弱南退,冷空氣勢力加強,南下的次數頻繁,轉了南風後,往往是當天或第二天就轉為陰雨天氣。所以說「9月南風當日轉。」「10月南風是靈葯。」這兩條諺語,能反映季節變化和天氣的關系,但每年季節變化有早晚,使用時要靈活些。
「春(秋冬)南夏北,有風必雨」
這是說在春季或秋、冬季節里,我國大部分地區為冷空氣控制,如果吹南風,表示有暖空氣過來,冷暖空氣相遇,形成鋒面,產生雲和雨。而在夏季,我國大部地區為暖空氣控制,如果吹北風,表示有冷空氣流過來,和暖空氣相交,形成鋒面,產生雲和雨。所以春、秋、冬季節吹南風,夏季吹北風,預示天氣將轉陰雨。但這種情況在南方較少發生。
「西風剎雨腳,泥頭曬不白」
這一諺語反映了:入春以後,特別是到了晚春時期,北方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處於劣勢,而南方暖空氣勢力逐漸加強,處於優勢。當一次下雨過程停止時,吹的是西北風,這表示由於冷空氣的作用,使天氣轉晴。但這時的冷空氣已經力弱勢衰了,雖然它竭力把暖空氣推走,使天氣轉晴了;但好景不長,暖空氣馬上又推了回來,和新的冷空氣相遇,又形成陰雨天氣。所以說「西風剎雨腳,泥頭曬不白」,表示天晴的時間很短,連泥地的表面也來不及曬干。
「西北風,開天鎖」
這條諺語用在冬季或早春時期,冷空氣勢力較強,當本地區轉為西北風時,表示本地已為冷空氣控制,暖空氣已經南退,天氣將轉晴朗。所以把西北風看作可以象打開「天鎖」一樣地把陰沉的天空打開。在冬春季的陰雨天氣中,當風向轉為西北風時,就可預報天氣將要轉晴。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
冬季或初春,如果連續吹南風,天氣回暖,也出現晴朗天氣。但這個時期冷空氣勢力強盛,只是暫時退卻,新的冷空氣很快會南下,同南風相遇形成鋒面,天氣轉為陰雨。所以冬季和初春連吹南風,北風必然來「還禮」。
3.看物識天氣
「燕子低飛蟻搬家,天氣一定要變化」
這是因為下雨以前的空氣濕度大,小飛蟲的翅膀潮濕,不能高飛,燕子為了覓食,也飛得很低。螞蟻對氣壓下降,溫度升高,濕度增大等下雨的徵兆,比較敏感,為了免於被水淹,在下雨以前忙於搬到高處或把窩壘高。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時,可以預報天氣將轉陰雨。
「缸穿裙,大雨淋」
「鹽出水,鐵出汗,大雨不少見」
夏天水缸的溫度比空氣溫度低,下雨以前空氣濕度大,和水缸接觸的空氣溫度降低,達到飽和狀態後,水汽就在缸壁上凝結成水滴向下淌,好象水缸穿上了裙子,預示將要下雨。同樣,鐵的溫度也較周圍氣溫低,而鹽有吸水的性能,當空氣濕度增大時,在鐵上凝結成水滴,鹽吸收了水分會發潮,都是下雨的徵兆。有時水泥、石板地面或牆壁返潮,也預示天氣將要轉陰雨。
「炊煙順地跑,天氣不會好」
這是因為將要下雨之前,一般氣壓降低,濕度增大,煙粒的比重加大了,所以不往上冒,而是順著屋面或地跑,預示天氣將轉陰雨。
「久雨聞鳥聲,不久轉晴明」
在久雨天氣轉好時,空氣濕度減小,小鳥感到比下雨天舒暢,因而發出叫聲。此外,公雞也往往在天氣轉晴前展開翅膀飛來跳去,並大聲啼叫,也是這個道理。
『陸』 關於地理兩極的知識
真誠期待您的採納!謝謝。
內容
由於地球是繞著自轉軸旋轉的,所以兩極是地球表面上唯一的兩個不動點。它又是地球上所有經線輻合匯集的地方。從北極或南極到赤道間的經線距離都是相等的。人們通過長期的觀測發現,地球上真正的兩個極點並不是一直不動的,而是在不斷緩慢地移動著。這種地極的移動,稱為「極移」。極移的范圍很小,雖則只有籃球場那麼大,但它對地球經緯度的精度卻有不小的影響。因為地極是地理坐標的基本點,不弄清它的准確位置,要准確地測出任何一個地點的經緯度是不可能的。此外,科學家還發現,極移與大地震可能有聯系,因為極移會引起地球內部大規模的物質遷移,從而誘發大地震。
在兩極地區,經常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
雖然兩極地區有半年時間為白晝,但真正能到達兩極地區增加熱量的光線卻少得可憐,因此 兩極地區仍然是終年冰天雪地,寒冷異常。在南極地區,甚至有-94.5℃的低溫。在如此酷冷的自然條件下,沒有一棵樹一株草能天然生存。甚至像金屬、橡膠之類東西也會被凍得像玻璃那樣易脆易碎。但奇怪的是,大批企鵝卻能在南極這塊「世界寒極」上安居樂業。
兩個極地
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非常嚴寒。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大部分地方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象,它是南極大陸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據統計,南極大陸周圍海洋上的冰山大約有1萬多立方千米,這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巨大水庫。
除嚴寒之外,南極地區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年平均風速為17~18/秒,最大風速可達100米/秒。
北極雖不像南極那麼寒冷,大部分區也是終年冰封。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度之間,8月份的平均氣溫也只有-8度。北極區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極地區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於100~250毫米之間。北極地區的風速遠不及南極地區,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風速僅為1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