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太空簡短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小學生太空簡短科普小知識有:
1、我們的太陽系的所有行星中,只有金星和水星是沒有衛星的。在我們的太陽系中,一共有176顆已確認的衛星環繞著它們的主行星,而且有一些衛星比水星的個兒頭還要大。
2、如果一顆恆星太靠近黑洞,會被黑洞撕裂。在20年的時間中,一支天文學家團隊一直在觀測銀河中央一顆圍繞黑洞運行的恆星。目前恆星距離黑洞的位置近的足以出現「引力紅移」,也就是說隨著黑洞的引力逐漸增強,該恆星的光線會失去能量。
3、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是金星。很多人會覺得應該是水星,因為它距離太陽最近。但是金星的大氣層中大量的氣體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的恆定溫度高達462攝氏度。
4、太陽系有46億歲了。准確的來講,太陽系的歲數是45.71億歲。科學家預測大約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會擴張成一個紅巨星。大約75億年後,其擴大的表面就會吞噬掉地球。
5、土星較小的一顆衛星——土衛二反射了90%的太陽光。由於其表面被冰覆蓋,因此很少能吸收陽光,基本上反射走了。土衛二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01攝氏度。
❷ 小學英語關於發明宇宙飛船的英語作文
In the 22 century, when mankind, Earth scientists discovered a planet unknown biological system, our scientists named alien wizard. After the United Nations decided, by me and a small European small sun waiting for the scientists began to build super-type space exploration spacecraft, "Purcell number."
After the discovery of extraterrestrial elves about five years, "Purcell Road" took off carrying a significant mission.
Please look at the "Purcell" What advanced place now! Come, look at the transfer compartment. Cabin is transmitted by a high-end technology consisting of transmitter. When transferring like magic "change the living" the same. As long as you close your eyes on the transmitter. In a flash, it will stand in the place you want to go. But humans are not necessarily had to bear the pressure transmitter, so we use robots to replace humans to manipulate the robot through the network.
Then look at the invention room now! Room invention have the skills and refined element wake instrument instrument manufacture, elves evolution cabin, there are three artificial incubation of the initial wizard. One can select from a wizard as his partners traveled the whole galaxy. During the tour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from him, collect data,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vention, can also develop it to become the strongest fighter in the universe.
Even the master room is incredible! Captain is a robot. Master room is composed of various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do. Cabin on the screen is the captain of the galaxy voyage planning chart. It took a team of "Purcell number" vanguard. Whenever trouble comes, vanguard always go against all odd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various navigation instruments, so the failure rate is almost zero percent.
How? This super-type space exploration spacecraft, "Purcell Road" advanced, right?
在人類22世紀時,地球科學家在某一個星球系發現了不明生物,我國科學家取名為外星精靈。經過聯合國決定,由我和小歐、小陽等著名科學家開始建造超型宇宙探測飛船「賽爾號」。
發現外星精靈大約5年後,「賽爾號」載著重大的使命起飛了。
請看看「賽爾號」有什麼先進之處吧!來,先看一下傳送艙。傳送艙是由具高端技術的的傳送器組成的。傳送時像魔術「大變活人」一樣。只要你在傳送器上閉上眼睛。一轉眼,就會站在你想去的地方。不過人類不一定承受得了傳送器的壓力,所以我們用機器人來代替,人類通過網路來操縱機器人。
再來看一下發明室吧!發明室有技能喚醒儀和精元製造儀、精靈進化艙,還有三種人工孵化的初始精靈。人們可以從中選一隻精靈作為自己的夥伴一起周遊全星系。在游覽的過程中由他獲取最新信息,收集數據,為發明提供證據,也可以培養它成為宇宙中最強的戰士。
船長室就更了不得了!船長也是機器人。船長室是由各種航行儀器做的。船艙上的屏幕是船長規劃的星系航程圖。它帶著一隊「賽爾號」先鋒隊。每當困難來臨的時候,先鋒隊總是先去排除萬難,確保各種航行儀器運行正常,所以故障率幾乎是百分之零。
怎麼樣?這超型宇宙探測飛船「賽爾號」先進吧?
❸ 關於宇宙的小知識
盡管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充斥著多達萬億顆的小行星與微型行星,但是它們互相之間相距甚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經明確地披露過,與小行星帶中某顆天體碰撞的概率基本上為十億分之一。
圖片來自In Our Solar System Asteroid Belts (page 2)
小行星帶位於太陽系中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這片區域大約占據了的空間,意味著每十億立方公里的空間內只有一顆小行星。即便是位於星團或者星族內部的小行星,它們也依著動輒大幾百萬公里的距離相互排開。到目前為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發射了11枚探測器飛入小行星帶,而沒有一枚發生過刮擦。
圖片來自Real Asteroid Belt Wallpaper
9)誤區: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因此它的地表溫度最高;
真相:一顆行星的平均溫度高低與其到太陽的距離大小不甚相關。水星是太陽系內最小,也確實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行星,其平均的公轉軌道半徑約為570萬公里。在白天,它的地表可以高達427攝氏度。然而,水星的自轉決定了它的夜晚相當於58個地球日。並且水星稀薄的大氣層導致了夜晚的溫度可以驟降到零下173攝氏度。
盡管金星的公轉軌道半徑照比水星的幾乎要多出一倍,但是它那厚重的大氣層中積存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氣,從而使得它成為太陽系中最熱的星球。金星的表面常年保持著約462攝氏度的高溫。
圖片來自Venus
8)誤區: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火球;
圖片來自Tales of a House Husband
真相:燃燒是一個化學過程,它由熱量、燃料和氧氣決定——後者是太陽上並不存在的一種化學元素。不過,太陽在過去超過40億年間一直通過核聚變反應給太陽系輸光送暖。太陽內核中的高壓和高溫迫使氫原子聚合到了一起並融合而成為一個氦原子。這個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通過輻射被轉化為光與熱,散發在整個太陽系內。平均每一秒鍾,就有7億噸的氫被轉化為氦。在地球上燃燒所能達到的最高溫度為3038攝氏度,然而在太陽內核所能達到的1500萬攝氏度面前,著實是小巫見大巫。
7)誤區: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你在太空中會結冰;
真相:外層空間已經不能用冰冷來形容了,太空的溫度只有2.7K,相當於-270.45攝氏度。但你並不會直接結冰,實際上,你會發生過熱反應。在真空狀態下,你的體熱沒有任何介質可以傳導,因此體溫降到冰點幾乎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阿姆斯壯極限指的就是在極低的大氣壓之下,水會在人體體溫下——也就是37攝氏度發生沸騰。這就意味著外腔的體液諸如唾液、眼淚以及肺部中的水分都會沸騰並迅速蒸發殆盡。
在196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志願者Jim LeBlanc因為訓練艙中發生15秒的意外減壓而失去了知覺。他失憶前所能回想到的最後一件事就是舌頭上感覺到水的沸騰。
(視頻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8L9tKR4CY)
6)誤區:月亮有一個暗面;
真相:詞條「月之黑面」指的並不是缺乏光照的「黑暗」,而是對此知之甚少的「模糊」。月亮被地球潮汐鎖定,這也導致了它只能以一面長期地對著地球,那麼自然背對地球的那一面就被稱為「暗面」。直到1959年,它才第一次被人們觀測到,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空間探測器第一次拍攝了「暗面」的照片。
月亮的兩面都會經歷到兩周的陽光,接著就是兩周的黑夜。換句話說,它們幾乎直接從太陽那裡得到等量的光照。
5)誤區:彗星有尾巴是因為它們在太空中飛速過快;
真相:彗星的尾巴與它的速度無關,更與它移動的方向無關。在太空的最深處,遠離了太陽,一顆彗星就幾乎沒有尾巴。隨著彗星從外層空間進入太陽系內並距離太陽越來越近,它們便開始融化。這反過來又將塵埃和顆粒拋入相反的方向,而這就意味著一顆彗星的尾巴總是朝著背對太陽的方向。
彗星一般有兩條尾巴。一條是由氣體構成,而另一條這是由塵埃與小固體顆粒組成,這是因為太陽對於逃逸的氣體和塵埃的影響截然不同導致的。一般在一顆彗星飛行的過程中,它的尾巴可以延展開到距離自身足足數億公里遠。
4)誤區:地球是圓的;
真相:地球的真實形狀是一個扁橢球體。
因為地球繞軸的快速旋轉所產生的作用,實際上導致了在赤道處向外的凸起,從而使得整體的形狀看起來像一個被壓縮的球體。因此,地球在赤道截面上的直徑照比兩極之間的距離多出43公里。由於這個凸起的存在,嚴格意義上說來,珠穆朗瑪峰並不是地球上的最高點,桂冠應該歸屬於厄瓜多的欽博拉索山,盡管後者在絕對高度上要比珠峰低上2500米,但是因為欽博拉索山處於赤道凸起的絕佳地理位置,使得它成功地觸到了距離地心的最高處。
3)誤區:黑洞是一種漏斗形的吸塵器;
真相:這種對黑洞類似漏斗形象的誤解來源於黑洞引力扭曲周圍時空的二維展示。實際上,在一個三維的宇宙中,黑洞就是球體,它們的引力能夠拉拽視界上的一切物質,不管你來自何方。一個物體所給予的萬有引力強度只能達到它質量所允許的極限,所以即便是我們的太陽被相同質量的黑洞所替換,在一切相對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也會一切如初地運轉因為黑洞所施加的引力並沒有改變。
圖片來自NASA - X-ray 'Echoes' Map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Environs
2)誤區:在太空中如果沒有身著太空服,人體將會爆炸;
真相:當然你不會爆炸,不過太空中的低壓會對體內的肺、心臟以及大腦產生致命的影響。在低壓下的快速暴露將會導致肺部的破裂以及出血。失壓狀態下,體內的水分將會在皮膚以下變成沸騰的蒸汽,造成身體快速的腫脹直到正常體積的兩倍。但是,盡管腫脹過程持續地進行,人體中的骨骼、皮膚和各類器官將會保持體內原先的完整狀態,防止身體爆炸。
1)誤區:零重力存在;
真相:在國際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可以漂浮,並不是因為太空的零重力所致,而是因為微重力。國際空間站的軌道位置處於地表以上320千米的高空,這也意味著在那裡地球的引力仍然可以達到地表處的90%。因為地球引力的影響,航天器、機組人員以及艙內的所有物體都墜向地球,但是因為地球本身在這個高度上以28000 kph的線速度移動,所以航天器始終保持下落的狀態,而這就被稱作微重力。
這種下落的視效在湯姆漢克斯的大片《阿波羅13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失重的場景是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專門改良的飛機——KC-135中拍攝的,這架飛機在沖入10000米高空後便以大角度俯沖向地面——這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打造出25秒的零重力幻覺。整個電影劇組在這種航行模式下歷練了多達612次最終完成了4個小時的連續鏡頭。
編輯於 2017-02-20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152
評論
收起
大家還在搜
太空知識
宇宙知識
關於太空的知識
關於宇宙的知識
關於太空的知識資料
關於宇宙的知識資料
二年級太空知識有哪些
宇宙基本知識大全
小學生太空知識簡介
小學生宇宙小知識
太空知識兒童科普
小學生太空知識大全
宇宙知識科普
關於宇宙的資料
太空圖片
有關太空各方面的知識
太空知識兒童科普50字
有趣的太空知識
太空畫
宇宙網路知識大全
關於太空的資料
太空生活趣事多
《太空知識網路全書》
小學太空知識20
太空的十個小知識
有趣的宇宙科普小知識
地球小知識
外太空知識
關於宇宙的知識20字
關於宇宙的簡單知識
太空知識兒童科普50字
有趣的太空知識
太空畫
宇宙網路知識大全
關於太空的資料
太空生活趣事多
《太空知識網路全書》
小學太空知識20
太空的十個小知識
有趣的宇宙科普小知識
地球小知識
外太空知識
相關推薦
能否推薦一些關於宇宙和太空知識的科普書籍?_知乎
2000年10月3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300噸重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我國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飛向太空.... 這本書是面向7~9歲孩子的第一本天文書,介紹了宇宙是什麼樣的、人類是如何探索宇宙的,以及探索宇宙的意義.配以大量的...
宇宙文明接觸的基本常識_知乎
很多人了解宇宙文明接觸,都是從《三體》開始的,三體給大家帶來了無窮的思考卻也害了很多人.小說有硬傷嗎?這個不討論,但有一點你一定要明白,——劉慈欣為了構建三體小說的世界觀,他做了一個基本設定——三體離地球只有4光年宇宙...
有哪些關於天文、天體、宇宙知識的網站推薦?_知乎
中文的我感覺好的不算多牧夫天文論壇: astronomy.com.cn/bbs/葉泉志的個人博客:y234.cn/廣東南十字星會:crux-gd.org/... .com/還有一些偏資料庫性質的網站什麼的不多說了,如:heavens-above.com/另外,維基網路里的天文知識也很不錯呢!...
什麼書是講宇宙是怎麼來的?我要科學小知識!!!_知乎
由於不知道題主所謂的"小知識"的定義.所以通過幾個個人經歷來說說吧.1.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 只有一部,沒有分集,相信你看完之後整個腦袋會放空很久,重新體會宇宙的意義.2.雜志《大科技》 原來一直都訂,現在不知道有沒有改版...
(關於宇宙的小理解之二)銀河系圖景之簡單描述_知乎
銀河(The Milky Way),這個稱呼聽上去十分舒心、怡靜——這僅指在地球上觀測到的銀河系(更准確說,僅是銀河系的... 曾經的我們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後來我們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到現在我們又意識到就連太陽系也只不過是銀河系裡一個...
相關搜索
太空圖片
有關太空各方面的知識
太空知識兒童科普50字
有趣的太空知識
太空畫
宇宙網路知識大全
關於太空的資料
太空生活趣事多
《太空知識網路全書》
小學太空知識20
太空的十個小知識
有趣的宇宙科普小知識
地球小知識
外太空知識
❹ 小學生太空簡短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小學生太空簡短科普小知識:
1、宇航員的身高在太空里能長高大約5厘米。
這是由於太空中沒有重力、椎骨間的椎間盤會擴張一些。但是這種增高效果不是永久的,當宇航員重新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以後、就會因為地球的。重力恢復原來的身高。
2、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外的一個區域。柯伊伯帶是一個冰冷的天體環、冥王星就處於柯伊伯帶。
3、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女性是俄羅斯的ValentinaTereshkova。在1963年6月16日、她駕駛東方6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也被載入史冊。她在太空中呆了近3天、繞地球飛行了48圈後才再次回到地球。
4、如果土星的光環只有3英尺長、那麼它的厚度就只有刮鬍刀片的萬分之一。土星光環非常薄、這是因為它們是由一個個含有灰塵的冰晶構成的、這些冰晶小的只有塵埃那麼大、大的有巨岩的大小。
5、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建造的最富有成效的科學工具之一。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收集到的數據已經發表了超過15000篇科學論文。這些文章又被其他論文引用了73.8萬次。
6、第一顆進入太空的人造衛星名叫「Sputnik」。它是在1957年10月4日時被蘇聯發射進入了橢圓形的近地球軌道。
7、系外行星是指那些圍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我們的太陽系中、所有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2009年、NASA發射了一個名為開普勒的太空探測器來尋找系外行星、而至今為止它已經發現了數千顆。
8、銀河的中心聞起來像是朗姆酒、嘗起來就像是覆盆子。這是IRAM射電望遠鏡聚焦在銀河系重心位置一團名為人馬座B2的氣體星雲中發現的。IRAM發現了一種名為甲酸乙酯的化學物質、也正是它賦予了朗姆酒獨特的氣味以及覆盆子那獨特的味道。
9、我們的月球正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科學相信終有一天月球會擺脫地球的引力;不過想要看到這一幕還要再等上幾十億年。
10、冥王星(Pluto)是用羅馬的冥界之神命名的、不是迪士尼的那條狗。這個名字是一個11歲的英國小女孩VenetiaBurney向該行星的發現者ClydeTombaugh提議的。
❺ 一篇關於宇宙的英語作文【不少於7個句子】【小學6年級的水平】
The Universe has a lot of suns and planets. But most of it is stil dark. The Milkway galaxy is a very small part of it but a very great part for human beings to explore. The solar system is very small in the Milkay. Still it has eight planets including th earth. The colsest planet to the earth is Mars and closest celestial body is the moon. Human beings creat spaceships to explore the space. Till now human beings had landed on the moon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land on the Mars. It's so fantastc!
希望這一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❻ 關於太空的英語作文(小學生的)
Space is really a wonderful place.People don't know it well ,but I love space.There are planets in the space,such as sun,moom .Earth is one of the planets in space.And sun is the biggest planet in space.People invented many machine and let it go into space to discover it.I think,we will know more about space in the future.
翻譯:太空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人們並不知道很多關於它的是,但我很喜歡太空。在太空中有很多行星,例如太陽、月亮。地球是太空中的行星之一。並且太空中最大的行星是太陽。人們發明了很多機器並且讓這些機器到太空去探索。我認為,在未來我們會更了解太空。
自己打的,希望採納。
❼ 急----速度...關於太空英語怎麼說
aether
firmament
outer space
❽ 小學生太空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1、太空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層(9~45千米)、中間層(45~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40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400千米以上)。
2、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
3、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
4、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5、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
6、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約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2.6萬光年。
7、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目前觀測到1000億個星系,科學家估計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
❾ 語文六年級上學期口語交際宇宙生命之謎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題名]:宇宙
[英文縮寫]: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釋]: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 伽利略 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 牛頓 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
❿ 小學六年級用英語介紹宇宙飛船模型。
1,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buy plastic kit, not expensive. God what I remember the trumpeter had model. 2, if the non paper, suggest the use of wire frame, and then paste paper... Is like a rabbit like lamps. 3, if all the paper, it is best to obtain more detailed data, and then use the cardboard insert, as a skeleton, and then laying panel. 4, or cardboard directly into small parts one by one, and finally glue together. (for cuboid comparison rules) 5, if the shape of the surface, you can find a little more than the desired profile is slightly smaller than the empty plastic bottles (or with a few, such as tied together), and then the tissue paper wet onto a pile, plastic into the required shape, and then wipe the surface of a layer of glue, dry it, or can effect the far view.
這個是大致的句型,請不要抄,但你可以模仿它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