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海洋動物的知識
海洋里生存著7種海龜:棱皮龜、蠵龜、玳瑁、橄欖綠鱗龜、綠海龜、麗龜和平背海龜。所有的海龜都被列為瀕危動物。海龜是存在了1億年的史前爬行動物。海龜有鱗質的外殼,盡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幾個小時,但還是要浮上海面調節體溫和呼吸。海龜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龜殼。它可以保護海龜不受侵犯,讓它們在海底自由游動。除了棱皮龜,所有的海龜都有殼。棱皮龜有一層很厚的油質皮膚在身上,呈現出5條縱棱。網路用詞,海外歸國(中國)人員。原稱「海歸」,現在利用諧音多稱為「海龜」。
② 急需海洋知識和海洋生物的知識。
海洋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面積較小的海。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學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即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海洋生物富含易於消化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氨基酸的組成,海洋中魚、貝、蝦、蟹等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許多,且易於被人體吸收。
③ 關於海洋動物的冷知識有哪些呢
關於海洋動物的冷知識:
巨型鰻魚
這種特殊的鰻魚僅有兩個品種,這些鰻魚曾經被發現過。但是,它們都僅僅是幼體。它們生活在南
非海岸,有六英尺長。據說成年的鰻魚可以達到70英尺。
帶飾邊的鯊魚
這種鯊魚由於保留了遠古時代的特徵,而被稱為活化石。它很少出現,如果被人發現成為被捕獲
的獵物,它就會皺起它的身體像蛇一樣攻擊。
馬里亞納海溝神秘的鯊魚
一次在駿河灣海底—很深很深的海域,探尋水生生物,日本科學家備好一些誘餌。這些人從來沒
想到能夠發現這個品種的鯊魚,它至少有30英尺長。一些人認為巨齒鯊生活在深海中。
水下漩渦
科學家們只能拿台風和水下漩渦對比。它們被發現在一些海底的深海口,甚至能夠像茶碟狀移
動,把熱量,化學物質及有機物帶向了各處。
巨型烏賊
你很熱衷於北海巨妖,而它確實是一種海洋生物。巨型烏賊可達43英尺長,重量接近1000磅。首個
巨型烏賊在2012年7月被拍到,盡管它們曾經很少見。
龐大的槍烏賊
在龐大的槍烏賊面前,巨型烏賊都顯的小了點。單單一隻眼睛就有人的手那麼大,在每個觸角的末
端都有25個掛鉤。關於這個大傢伙我們知道的還很少。
小口鰭魚
它是一種極其罕見很少被人們知道的品種。它全身通透,頭頂充滿了液體,因此可以看到它裡面的
器官。槍管型的眼睛能夠通過旋轉來增大可視范圍。
④ 有關鯨魚的各種資料
鯨魚 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一些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最小也超過6米。 已知最大的鯨約有16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我國一頭近4萬公斤重的鯨,約有17米長. 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括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的種 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 鼻孔一或二個,長在頭頂上。整個身子沒有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殘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 肪,是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是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在水面為主 鯨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是胎生,通常每胎產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鯨。 鯨,是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棲哺乳動物,是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是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有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種類;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個,是有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種類。 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游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游植物的勁敵——浮游動物。 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 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會滅亡。
編輯於 2013-09-0
⑤ 你還知道有關海底動物的哪些知識請寫下來
海洋動物(marine animals)是海洋中異養型生物的總稱。海洋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海洋動物是生物界重要的組成部分。門類繁多,各門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可以有很大差異。
微小的有單細胞原生動物,大的有長可超過30米、重可超過190 噸。從海上至海底,從岸邊或潮間帶至最深的海溝底,都有海洋動物。海洋中各門類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十分不同的異養型生物的總稱。它們不進行光合作用,不能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只能以攝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動物及其有機碎屑物質為生。
現知海洋動物約有16~20萬種,它們形態多樣,包括微觀的單細胞原生動物,高等哺乳動物--藍鯨等;分布廣泛,從赤道到兩極海域,從海面到海底深處,從海岸到超深淵的海溝底,都有其代表。海洋動物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3類。
編輯本段動物分布
在海洋中的動物群:海洋的生活條件相對一致,面積廣大,動物中除魚類、鯨類,還有浮游動物和游泳動物,如頭足類和水母等。在深海層,僅發現不依賴浮游生物生存的動物。
在許多大洋區,海流將營養豐富的深層海水帶到淺層,使海洋淺層帶增加了魚類產量。在海底生活的底棲動物,包括固著動物,如海綿、腔腸動物、管沙蠶等和運動動物,如甲殼類、貽貝、各種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等。珊瑚動物在熱帶海洋發展最充分。珊瑚礁是由大量建礁動物和植物的白堊質骨骼物質(特別是珊瑚和苔蘚蟲)沉積而成的。在珊瑚礁環境中動物最密集且最多樣化。
⑥ 你還知道哪些海底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請你簡要寫下來。
大海離我們很近但是也離我們很遠。按正常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長期居住在陸地上,看到大海的幾率不高,更談不上去了解大海深處的奧秘了。
今天我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海底生活的動物的小知識吧。在海底生存和在大陸生存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居住在海洋的世界,對氧氣的需求量極低,所以海洋生物大部分都是以魚類為主。不一定全部都是魚,但是它們呼吸的方式都大同小異。
提到海洋生活的動物,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的鯨魚了。鯨魚的種類多種多樣,都是生活在海底的動物,有虎鯨,藍鯨,鯨鯊,白鯨等。它們的體型都特別龐大,在海洋的地位就相當於陸地上的大象了。不過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特別的鯨魚體型也只有一米左右。大部分鯨魚,都是有著兩個外鼻孔位於頭頂,用來換氣,還會噴出兩個水柱。
生活在海洋的動物也有極其多的種類,今天就介紹到這,要是想要進一步了解,可以去圖書館借閱資料哦!
⑦ 關於海豚的小知識
海豚是小到中等尺寸的鯨類。體長約1.5~10米,體重50~7000公斤。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多數海豚頭部特徵顯著,由於透鏡狀脂肪的存在,喙前額頭隆起,又稱「額隆」,此類構造有助於聚集回聲定位和覓食發出的聲音。
一些海豚雖有額隆,但喙部較短,隆起的前額僅勾畫出方形外觀。多數海豚的體型圓滑、流暢,有彎如鉤狀的背鰭(也存在其他形態)。某些海豚體表有醒目的彩色圖案,另一些則是較為單調的顏色。
海豚不像其他鯨類那樣長時間深度潛水。游速快並帶有雜耍特徵。 豚泳是海豚科動物獨有的游泳方式,整個身體以小角度躍離水面再以小角度入水,這是區別海豚和其他鯨目動物的方法之一(鼠海豚科和其他鯨類動物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採用這種方式游泳)。
海豚游速迅捷,通常最快速度在每小時30-40km左右,個別種類的海豚時速可以超過55km/h,並能維持很長時間,是海洋中的長距離游泳冠軍。
作為哺乳類動物,海豚有很多特徵都與人類相似。不過,由於海豚是在海中生活,與人類的陸上環境不同,出生方式會有少許分別。幼豚出生的時侯是以尾部先出,而人類嬰孩則是以頭部先出。雌豚一般要懷胎十一個月,才會誕下小海豚。
(7)有關海洋動物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物種概述
1、寬吻海豚
寬吻海豚,又稱尖吻海豚、瓶鼻海豚、樽鼻海豚、大海豚。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紅海等溫帶和熱帶海洋中,常在靠近陸地的淺海區域活動。寬吻海豚的性格友好、活潑而富有好奇心。寬吻海豚目前的生存狀況比較安全。但是個別種群由於氣候變化或人類捕殺和環境污染,生存也在受到威脅。
2、短吻海豚
短吻海豚,又名伊豚或伊河豚,是一種散布在孟加拉灣及東南亞海岸及河流的海豚。它們游泳緩慢,但最高可達每小時20-25千米。短吻海豚主要吃輻鰭魚及魚卵、頭足類及甲殼類。它們可以用口吸吮食物。
3、灰海豚
灰海豚,分布於全世界熱帶至溫帶海域,通常在深水活動。主要在近海和遠海的混合區覓食,尤其是600-800米間的水層,它們的食譜包括小型烏賊、魚類、磷蝦、甲殼類動物和頭足類動物,最主要的食物是大號的船蛸。
4、真海豚
真海豚,又名短吻真海豚、普通海豚,為海豚科海豚屬的動物,多見於熱帶至溫帶海域。常以數十隻或幾百隻為群,眷戀性很強,行動敏捷,以魚類和烏賊為食,特別是群游性魚類。
5、弗氏海豚
弗氏海豚,為海豚科壇喙海豚屬下唯一的動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深處,但也會出沒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多見於熱帶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婆羅洲。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群游動,甚至有上千頭的大群。以魚蝦、甲殼類和烏賊類為食。
⑧ 請教: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
鱟(hòu)亦稱馬蹄蟹。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海生節肢動物,共4種,見於亞洲和北美東海岸。雖又稱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蠍、蜘蛛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有親緣關系。鱟(horseshoecrab)是一類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又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鱟(hòu),俗稱爬上灶、夫妻魚、鴛鴦魚,東方鱟等。鱟起源甚早,被稱為活化石。最早的鱟化石見於奧陶紀(5.05億~4.38億年前),形態與現代鱟相似的鱟化石出現於侏羅紀(2.08億~1.44億年前)。[1]現存3屬:兩屬分布於亞洲沿岸,一屬分布於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種是唯一的美洲種美國鱟(Limuluspolyphemus),體長可達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種:三刺鱟(Tachypleustridentatus,中國鱟)、巨鱟(T.gigas)和Carcinoscorpinusrotundicauda,分布於亞洲,從日本到印度,此3個種在形態和習性上均似鱟屬(Limulus)。——摘自「網路」,更詳細內容(1簡要介紹,2外形特徵,3物種分布,4生活習性,5生長繁殖,6經濟價值,7種群現狀,8致危因素,9保護級別,10物種分類,11葯用價值,11.1性味歸經,11.2功能主治,11.3用法用量,11.4用葯忌宜,11.5古籍考證,12保護區,13食用有害),請自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