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一分鍾經濟學小知識
擴展閱讀
藝術設計基礎考試怎麼考 2024-11-17 00:21:21
學前教育統考是什麼學歷 2024-11-17 00:20:20
哪個不是企業基礎信息 2024-11-17 00:09:46

一分鍾經濟學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12-20 14:36:17

Ⅰ 一點經濟學——棘輪效應

據說每七年人全身的細胞都會重新換一遍,成為一個全新的人。回頭看看自己還是不是七年前的自己?

你可能任性,你可能不服

但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是 半夜訂不到旅店 !!!

最近又在追奇葩說,被新一期的導師薛兆豐教授圈粉了。他讓我時不時想起了生活大爆炸裡面的Sheldon。

我們先來用圖片感受下:

認真嚴謹的樣子就像Sheldon復現,哈哈。原來現實中的理科男真的可以有這么萌~

接下來小閣講述下最近身心領教的經濟學神奇力量。

下面的知識分享 棘輪效應 。

畢業也五年有餘了,這五年來成長或多或少,或慢或更慢,但也逐漸建立起了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水準。買衣做飯,挑選用品,生活的,小奢的,交際的,遊玩的,實用的,買了落灰的,等等。然而生活或者工作突然有了小變動,這種消費習慣在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改變,人呢總是會趨向選擇成本較少的方式來維持或者實現自己想要的預期。

我們看下棘輪效應的定義: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歷的後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准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那麼我們看下在物理上的材料力學棘輪效應時什麼呢?

材料受到拉伸或壓縮時,如果力大於材料的屈服強度,那麼材料就會發生塑性變形。外力卸載並反向載入,材料先是沿彈性線恢復繼而發生反向變形,如果反向載入的載荷小於初始載入的載荷,那麼材料反向變形大小就會小於初始變形,進而產生了殘余應變。如此反復,這就是材料中的棘輪效應。

這個是不是很繞了。。不過棘輪效應會出現在很多領域,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哪些棘輪效應呢?

在感情中

郭襄再十幾歲時見到了楊過,從此「一遇楊過誤終身。」郭襄在今後的幾十年裡,幫助父親駐守了襄陽,創立了峨眉派,但在自己的感情問題上卻始終沒有更進一步。在見到了最好的人以後,哪裡還有人可以與他相媲美呢?當你穿過巴寶莉風衣,你不會再對街邊小地攤動心。當你愛過一個家教良好的有為青年,你不會再對小混混青睞。這是人性,也是本能。所以如果你一開始就愛那個楊過,那麼你一輩子可能再難找到更好的人。

在職場中

在軟體項目開發過程中,如何評價開發人員的業績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項目經理總是希望評價標准盡可能客觀一些,因為評價標准越客觀,對開發人員的努力水平的推斷越准確,激勵效果越明顯。由於軟體項目開發本身的信息不對稱性,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因素,項目經理對開發人員的評價標準是逐漸完善的。即通常情況下,項目經理是將開發人員過去的業績作為評價標准,並以此制定新的工作計劃。然而,開發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努力程度也高低不一。比如說,有一個開發人員能力水平高或努力工作,提前完成了項目經理分配給他的任務;而另一個開發人員能力水平低或工作偷懶,結果沒有按時完成任務。那麼,項目經理有可能認為前者的工作量小,需要提高工作量;後者的工作量大,需要減少工作量。這時,「棘輪效應」出現了:作為理性的高水平或努力工作的開發人員,是不會選擇繼續努力工作的,因為他們清楚,越努力項目經理評價他的業績標准越高,自身利益損失越大。

在生活中

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類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里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一樣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能撐多久?」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發揮作用,無限制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盡的慾望。……因為太健康,所以我們吃得多。因為有錢,所以我們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這么多資源,我們用得多,其它人類就倒霉了。

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之中,卻被尊為時代的英雄,最可悲的是,人們尊崇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卻是因為他們一擲千金的豪氣、窮奢極侈的揮霍……

是不是很神奇的規律,即使司空見慣,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敏感去了解裡面深層次的意義。棘輪效應最主要還有一個體現是物價的上漲。我們都知道通貨膨脹,但是背後的原因卻知之甚少。

小閣好久沒發文了,老覺得身心體力有些跟不上了,不過小閣之要有新鮮的觀點和經歷,都會在這里分享的。

下次再見嘍~~

Ⅱ 經濟學入門基本知識有哪些

1.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包括四個: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宏觀 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之間常常存在矛盾。 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可以分為需求管理、 供給管理和 對外管理幾種類型。

2. 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防止通貨膨脹,減輕經濟技動,實現穩定增 長而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所進行的選擇, 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決策。 國家財政由政府 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構成。 其中, 政府收入包括稅收和公債,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購買和轉移 支付。

3. 內在穩定器是指財政政策本身具有的一種自動調節經濟、減少經濟波動的機制,它 能夠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通貨膨脹, 在經濟蕭條時自動減輕其程度, 而不需要政府專門制 定政策以調節經濟。 具有自動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所得稅、 轉移支付、 農產 品的支持價格等。

4.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就是政府根據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財政政策的特點, 相機抉擇、 主動採取的增加或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或增加政府收入以穩定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政策。

Ⅲ 經濟學小知識帶你走進經濟學

昨天有朋友說,想看看我對於經濟類書籍的一些分享。

太難的東西,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不一定理解的透徹,就說一些深入淺出的問題,同時也說一些大家可能會感興趣的問題。

我不知道大家懂不懂為什麼社會的經濟是上升的?為什麼物價會上漲?物價上漲可能很多人一兩年感覺並不是那麼明顯,如果把時間線拉到十年以上呢?在我看來十年前100塊錢,能買不少東西,現在100塊錢,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在這背後有一些經濟學上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我說說我個人理解:個體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個人的財富是如何增長、積累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簡單,那就是儲蓄。如果一個人的收入大於他的支出,他的財富就會逐漸積累起來。比如,一個人有一塊地,這塊地每年的產值為100元。同時,他每年的支出是80元,那麼,他每年可以結餘20元,這部分錢就可以作為他的財富積累下來。日積月累,這個人的財富也就會越來越多。即個人財富的增長是通過儲蓄這個方式實現的。

如果把個人比做社會,那麼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社會的財富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那麼也很好理解,兩千年前我們人耕地,現在的我們機器耕地。簡單來說就是科技水平的提高,讓我們勞動力大幅度提高,分工明確,成本降低了,財富增加了,社會經濟增長了,物價自然上漲了。

Ⅳ 給我十分鍾,帶你讀懂經濟學十大原理 | 疫情解密

在這樣四年一遇的2月29的特殊日子裡,總想著做點什麼,比如認識些新朋友,聯絡些老朋友,你的到來,必定不虛此行。學點經濟學知識,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待事物,或許會給你不一般的世界~

下面以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巴拉巴拉小神仙開講了~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雖然《經濟學原理》著作源自西方,但關於取捨的權衡,我們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論斷,孟老夫子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與熊掌

之所以會存在著取捨和選擇的問題,主要源自資源的有限而人類的需求卻是無限的,在供需平衡被打破後,資源的稀缺性就會即刻顯現出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口罩的供給和需求平衡被迅速打破,變成了稀缺貨。於是便出現了即便平日里8元錢的口罩,經過無良商家的加價賣到128元/個時,仍然會出現賣斷貨,出現「一罩難求」,搶年貨都變成「搶口罩」了。

搶年貨

這里即是人們面臨取捨權衡時,所表現出來的最基本經濟學現象。特殊時期,選擇低價購買普通醫用一次性口罩,或者選擇高價購買可重復使用的N95的專業性口罩,只要根據個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疫情的發展需要,做出選擇即可。在個體的自我權衡中,實現付出的經濟成本與生命健康權益的保障能力之間均衡,即是個人經濟決策的最優化方案。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由於資源的有限性,在做出選擇時必須有所舍棄才能有所獲得,也即一個口罩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毛爺爺(付出的價錢)。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引入「機會成本」術語, 決定機會成本的兩要素:資源的有限性(稀缺)和選擇的排他性(唯一)。在防控疫情關口,在做某件決定時,你不戴口罩出門的成本,不僅僅是你面臨的潛在感染風險,還有因此行為而收到路人驚愕鄙夷的眼神···

同樣,在四年一遇的2月29日,你不抓緊表白(登記、結婚、牽手·-·)的成本,可能是每年一次的表白(登記、結婚、牽手)紀念日,表白的成本立刻翻身猛漲4倍···

想想都頭大,所以各位好友,你收到了表白了嗎??反正我收到了半個···(狗頭)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中存在一種基本的假設——理性人假設。理性人假設認為,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理性的、利己的。而理性人在參與經濟活動過程中遵循最大化原則:以最小的經濟代價(付出)去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收獲)。

雖然,很多情況下人的經濟行為並不會嚴格遵循該假設,消費的非理性行為隨處可見,但並不影響我們思考這一現象。理性人在做決策時,會根據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動態關系進行抉擇,當邊際收益大於或等於邊際成本,則會出現決策的可行性及決策的臨界點;若是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決策者就會用腳投票。

如路人甲投資興建了一座大型超市,好友的孩子表示想進去購物但沒有戴口罩,非理想的思考是可以讓他進去購物,因為孩子的進入只會帶給自己更高的銷售業績,更好的利潤,卻不會付出更多的成本。

然而,當考慮到其他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益,及政府和全民為疫情防控所付出的努力時,一個未佩戴口罩的小朋友所創造的邊際收益(銷售收入)小於其帶來的邊際成本(疫情風險),這種潛在的邊際成本(疫情風險)是個體所無法承受的。基於理性人的思考邊際量,因而會拒絕朋友的孩子進入超市。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而在這里的激勵又可以分為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兩類。經濟學中的激勵,通常表現為一系列的獎勵或者處罰行為,通過激勵措施,誘使一部分經濟人(政府、企業、個體)從事特定的行為,從而產生其想達到的結果或產品或者服務。

如因當下疫情的防控需要,政府加大對醫療行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價格機制、低息貸款、稅收減免、優先保障物資需求等,在政府的特定激勵行為加持下,當下的眾多企業投入到醫療器械行業,極大地提升了防疫物資的保障能力和供給水平。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的產生,源自社會的分工和專業化發展,有效的社會分工會促使人們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並逐漸積累成為「比較優勢」。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比較優勢」促使了物資、產品和服務的貿易和流動,人們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購買到最好的產品,以此實現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全球疫情地圖(來自丁香園)

雖然在疫情當下應用該原理並不合適,卻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全球疫情的成因。在貿易的洪流中,人員物資的流動也帶動了疫情的全面流動,此刻全球已有眾多國家和地區中招,不可否認的是全球貿易確實促使了疫情的蔓延與傳播。

鍾南山院士亦有論斷: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疫情不一定發源在中國。我泱泱華夏亦有可能是疫情的外源出入國,至於疫情的發源與產生,可以茶餘飯後自己琢磨。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在這里不需討論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差異性,自有高居廟堂的食肉者為我們籌措安排好共和國的似錦前程。自由市場可以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合理分配,最常見的「看不見的手」,也即價格工具可以指導絕大部分的交易的合理有序的進行。

同理,在防護服、口罩等市場的供需關系變化過程中,恐慌情緒下的追高看漲以及高價者得之也是可以遇見的和預見的。更多的市場主體,也會在旺盛市場需求的作用下,組織再生產、擴大生產等行為,經濟活動的進程和組織方式也隨之變更。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這里說到政府的介入,是因為在市場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現象,也即市場本身不能有效地實現資源的配置。如市場寡頭形成市場壟斷後,其對市場產品的價格機制會產生顯著影響作用。政府需要及實地介入,維護好市場的正常運行,幫助弱勢群體,做好社會救助等工作。

如當下的口罩市場的分配結果,社會供給量的快速上升,但市場流動量卻不見起色,部分囤積出奇的無良商家和黑心黃牛黨在高價倒賣疫情急需物品。如此市場中,政府介入管制,及統一性的平價口罩預約服務,可以極大地改善口罩市場的分配結果。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這個原理,就如其本身所反映的那樣,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的生產物品與勞務的供給能力,當一個國家的生產的物品(服務)愈發充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就會更加優質。

同理,一個國家(地區)可以生產出更多的醫護用品,市場有足夠的供給,民眾便有更多的選擇,在市場競爭中會促使醫護用品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價格的下行。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關於貨幣的供給量和物價水平之間關聯性,想必諸位也都有所感受。市場上的錢多了,物價就會飛漲。

廣義貨幣&物價水平

當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偏多時,會引發一定的通貨膨脹,在價格傳導機製作用下,物價水平會整體提升,各行業的運行成本也將被舉高高,醫護行業也難以全身而退。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與取捨,此中要義:如果要增加就業就需要投資,就需要印鈔票,進而導致市場上鈔票的富裕並推動物價的上升,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如果減少貨幣的供給,會造成社會使用資金成本的上升,抑制民眾的生產投資等經濟行為,可以平抑物價,卻會導致社會的就業減少,失業率就會增加。

據說2020年,我們的廣義貨幣供給總量將達到200萬億元,遙想20年前的2000年,彼時廣義貨幣供給量13.4萬億,此間財富的增長熟快熟慢,五個錢包也好,六個錢包也罷,都早已浸泡在王水中,不剩渣渣。

看到這里,以曼昆《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的解說依然完結,我的朋友們,可以時常回想一下「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在這個4年一遇的好日子裡,抓緊時間做點什麼,畢竟很多時候還是要紀念一下的,每逢4年來一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注「雄安學術」公眾號

回復關鍵詞 經濟學  ,後台為大家准備了優質資源~

福利:「雄安學術」公眾號准備了100餘款軟體,15種語言包及其他資源,關注並回復「SPSS」、「AHP」、「英語」、「商學課」等,帶給你更多驚喜與熱愛~

Ⅳ 宏觀經濟學的小知識點,學得有點蒙……

首先要明確GDP是一個增量的概念,所以不管是裡面的消費支出還是存貨支出都是當年的增量。實際計算存貨的時候不是計算當年末有多少存貨,而是計算當年末比上一年末增加了多少存貨。如果上一年的存貨在當年被消費了,那麼雖然當年的消費支出可能大於當年實際生產的產品,但是在計算存貨的時候把這塊減掉了。
舉例來說,前一年的消費是X1,存貨Y1,當年實際生產的產品消費X2,實際產生存貨Y2,同時當年消費前一年的存貨Z,那麼當年的實際GDP是X2+Y2
但統計的時候,當年的消費是X2+Z,當年末的存貨是Y2+X2-Z,從而統計出來的當年的存貨是Y2+X2-Z-X2,消費和存貨相加,當年的GDP是(X2+Z)+(Y2+X2-Z-X2)=X2+Y2
和實際GDP相等,並沒有重復計算。

Ⅵ 有趣的經濟學小知識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Ⅶ 經濟學常識是指哪些

⒈商品和商品經濟 本部分是整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由商品、貨幣、價值規律三部分內容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貨幣包括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紙幣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規律包括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還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轉換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必須用於交換。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除了要准確把握它們的定義外,還要明確它們與商品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的非本質屬性,因此,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因此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對立表現在:含義不同;同商品的關系不同,在交換過程中二者必須分離,不能兼得,商品生產者要實現價值,必須讓渡使用價值;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必須讓渡價值;它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部分內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價值、價值、商品三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當前企業要面向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其經濟學依據也在這里。 商品的價值量涉及三對概念之間的關系: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單位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這三對關系是復習時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一定要徹底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並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如同商品、價值等概念,都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對於貨幣的職能,重點把握兩個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價值尺度要把握:為什麼;表現形式,價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交換價值的表現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現形式,支付手段與流通手段的區別。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需要儲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現象、原因、影響、對策以及紙幣的發行規律等。 關於價值規律,重點把握價值、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區分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不同,還需要把握其與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交易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點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內容。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走出去戰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都與價值規律的作用有直接關系。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本部分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兩部分內容組成,具體包括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的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市場經濟 的一般特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把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需要區分公有制與所有制、公有與國有、主導與主體三對概念,雖都是一字之差,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創新,需要予以特別關注。其中,我國的分配製度也根據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對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要掌握其各點是什麼、為什麼,這對於我們觀察市場經濟中的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要能夠記憶、理解和應用,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以後, 對市場經濟基本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國家宏觀調控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是市場調節的弱點和缺陷、國家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教材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進行了修改,復習時學生也要注意。 3.企業和經營者 本部分由企業是巾-場的主體和企業的經營者兩部分組成,具體包括企業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國有 企業經營者的地位、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關於企業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容易在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關繫上出現偏差: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市場主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不要誤 解為只有企業才是市場主體;正確理解企業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誤認為「法人」。 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股票價格的公式在教材中雖然是以小字出現的,也要認真閱讀,弄清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要側重從國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針、改革進程發展的情況等。另外,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專門設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對它的主要職責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上,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去把握;宏觀上需要進行兩個根本性轉變:微觀上除了教材所說一靠技術、二靠管理以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如 擴大規模、面向市場、名牌戰略、搞好服務、正當競爭、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譽等。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基礎知識上要把握企業經營者素質的內容、企業信譽和形象、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等內容,還要注意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國 企改革的聯系。

Ⅷ 經濟學小知識

不對找我
1C 2B 3A 4B 5D
6A 7B 8B 9C 10D
11C 12C

Ⅸ 經濟學十大原理,提升你經濟思維的必備知識

非經濟學專業的人要培養經濟學思維必須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們總是面臨取捨

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卻是稀缺的,每個人總是需要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實現最優的配置,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比如你有100萬,如何支配這100萬,使它能給你帶來最大的收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取捨的過程。

原理二:得到某種東西的成本就是為了得到它而失去的東西

這涉及機會成本的概念,舉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假如你投錢成立了一個公司,你本身具有管理公司的能力,所以你自己管理公司的運營而不找職業經理人,那麼你管理公司所獲得的個人的收益一定要大於你去別人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那麼你去別的公司做職業經理人的收益就是你自己開公司自己管理的機會成本。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大於你的機會成本,這樣才是對自己來說的最好的選擇。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對人的基本假設,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人,即在作出經濟決策時,僅考慮獲得利益的多少。邊際量可以理解為增量,在做決策時,理性人要考慮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大小。當邊際收益大於或等於邊際成本時,才會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人們在作出決策時,會考慮收益和成本的變化,收益增加會對人們產生正向激勵,從而更有可能採取行動。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的境遇便好

貿易可以充分發揮貿易雙方的比較優勢,比如這個國家造船業發達,那個國家造車比較厲害,那這兩個國家可以發生貿易,用汽車換船或用船換汽車。這樣兩個國家都可以因為專業化生產提高產出效率,都可以用更多的船或車換更多的車或船。

人們之間的交易所的實際上也會因社會實現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而增加。

原理六:市場是組織經濟的一個好方法

市場會讓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自發形成合作和競爭關系,而合作和競爭會提高產出效率,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產出。但如果任由市場調節經濟又會產生很多問題,人們的逐利性會使生產不斷擴大,最終造成生產過剩,產生危機。所以市場是組織經濟的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萬能的。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剛說了市場不是萬能的,因為市場會產生市場失靈,比如:任由市場的競爭會產生壟斷,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市場中的很多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給別人產生影響的市場主體卻不用為此而獲得收益或承擔責任;而且也會有很多市場無法承擔並且必不可少的社會責任,比如軍隊國防等公共物品。所以這時候需要政府的干預來彌補市場的失靈,從而更好發揮市場對經濟運行的正向促進作用。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能力。

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這個國家擁有多少錢決定的,而是由這個國家所擁有的物品決定的,人們追逐錢實際上也是為了獲得更多能提升生活質量的物品,所以一個國家的生產物品能力越高,一個國家的財富也就會越多,人均財富也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

原理九: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會上漲

我們現在用的貨幣只是一種靠國家強制力保證的信用貨幣而已,發行的貨幣需要和國家擁有的財富相匹配,否則,如果只增發貨幣,而財富的數量沒有增加,那麼用相同數量的貨幣標的的財富數量就會減少,所以通貨膨脹會讓人們擁有的財富縮水。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短期取捨

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短期內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表示,造成這種關系的邏輯是:經濟刺激政策—需求旺盛、產出增加—失業率降低—需求進一步增加 但產出在短期內的增加無法滿足需求的增加—物價上漲 產生通貨膨脹

Ⅹ 經濟學入門基本知識

微觀部分:1、消費者選擇理論:偏好、效用、優化選擇與需求、斯勒茨
基方程、跨期選擇、不確定性、消費者剩餘
2、生產者理論:技術、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線、利潤最大化
與廠商供給
3、市場結構理論:完全競爭市場、市場需求與行業供給、均
衡與效率、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要素市場理論
4、對策論(博弈論):戰略式博弈、擴展式博弈、納什均衡、
重復博弈 5、一般均衡理論:交換經濟、生產經濟中的一般均衡、交換
經濟中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6、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 宏觀部分:1、宏觀經濟指標
2、經濟增長理論:索羅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
3、失業、貨幣與通貨膨脹理論
4、總需求理論: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IS-LM模型與總需求、
財政、貨幣政策與總需求
5、總供給理論:粘性工資模型、價格錯覺模型、不完全信息
模型、粘性價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給
6、開放經濟:國際收支、匯率、浮動和固定匯率下小國開放
經濟、國際利差
7、宏觀經濟政策爭論、政府債務與赤字 8、基於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分析:消費、投資、貨幣供給與
貨幣需求
9、經濟波動理論的新近發展 這些都是重點,要是一個一個給你解釋、、、不太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