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知識講座ppt
擴展閱讀
櫻花校園怎麼嚇同學 2024-11-17 00:37:29
藝術設計基礎考試怎麼考 2024-11-17 00:21:21

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知識講座ppt

發布時間: 2022-12-20 11:59:25

A.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範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男勞動力大規模的外移,在我國農村社會出現了一大批“留守婦女”群體。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這個龐大的特殊群體在XX區達幾千人,她們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留守婦女”不斷增多,她們由於丈夫在家庭生產生活中缺位,面臨多重生存發展困境,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破解她們面對的難題,正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日益凸出的現實問題。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從年齡結構看:31-50歲是留守婦女較為集中的年齡段,佔80%以上。

2、從受教育情況看:85%的婦女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且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

3、從家庭結構看:60%的受訪家庭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小孩,且55%的留守婦女與老人共同居住。調查顯示,留守婦女在照顧孩子的同時,還要承擔護理、贍養老人的家庭義務。

4、從收入情況看:85%留守婦女的丈夫在外省打工,52%的務工收入在1-2萬元之間,有60%的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且75%的婦女表示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丈夫打工之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發現,在通過丈夫外出務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同時,留守婦女這一群體也面臨著勞動強度較大、致富能力偏弱、家教力不從心、精神負擔較重、文化生活單一等突出的問題和困難。

(一)勞動強度較大,身體狀況堪憂。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70%的留守婦女表示家庭勞動力不足,既要從事生產勞動,還要料理家務,更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基本上一個人要至少照顧三個人,家裡的粗活、重活、忙活幾乎都由自己承擔,勞動強度比較大,50%的婦女感到整日忙碌、非常疲憊。21%婦女表示長期超負荷體力勞動導致身體不好,主要患有婦科病、肩周炎、關節炎等方面的疾病。

(二)綜合素質較低,發展能力偏弱。從受教育情況看,受訪留守婦女初中及以下學歷者占絕大多數,其文化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她們中的絕大多數沒有生產發展技能,只是從事傳統的“體力型”農業生產,基本上“靠天吃飯”,生產效益低。

(三)家教力不從心,子女親情缺位。調查發現,大多數留守婦女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輔導子女功課,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缺乏與子女的有效溝通,難以進行正確的心理關懷和家教指導。父親的親情缺位,容易讓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四)精神負擔較重,缺乏安全感。大多數受訪婦女最擔心丈夫的安全問題,其次擔心孩子及家庭財產的安全。同時由於與丈夫基本靠電話交流,談論的內容也主要是涉及孩子、老人,夫妻之間情感交流較少,半數婦女對婚姻狀況表示擔憂。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精神長期處於綳緊狀態,經常會感到孤單、焦慮和壓抑,缺乏家庭安全感。

(五)文化生活單一,思想較為空虛。由於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文體娛樂場所、設施等資源較為匱乏,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單一,絕大多數婦女平時靠看電視打發閑暇時間,其次為打麻將,極少數看書讀報或進行健身活動,思想上比較空虛。大多數受訪者對自己的文化娛樂生活表示不滿意且有強烈改變意願。

三、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留守婦女”已經成為農村一個新的特殊群體,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同時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穩定。不解決好這一群體的各種問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各界要普遍關注“留守婦女”問題,把它放到影響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妥善解決這一特殊群體的特殊問題,為“留守婦女”撐起一片藍天,同時也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並關注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社會群體,要把“留守婦女”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留守婦女”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考慮農村“留守婦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於“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的政策。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調查研究,掌握農村“留守婦女”的現狀,如,姓名、年齡、人數、分布、每天的勞動時間等,制定關愛“留守婦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各級組織要著力提高“留守婦女”綜合素質,提高“留守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要積極引導“留守婦女”摒棄“男主外、女主內”封建傳統的'束縛,組織“留守婦女”樹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動積極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農村婦女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她們的自身發展,是解決“留守婦女”各種問題的重要途徑。要舉辦各類知識、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她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教子水平。要廣泛發動農村“留守婦女”增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的緊迫感,克服依賴心理,主動提高自我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群眾團體發揮各自優勢,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使這一特殊群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健康發展。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針對目前農村“留守婦女”遇到的各種問題,社會各界要積極保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加大《婦女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通過法律知識宣傳、培訓等方式,教育婦女提高自我維權意識。要加大社會治安管理力度,在村莊建立 “治安巡邏隊”,保障社會治安,減輕“留守婦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壓力。要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力度,把勞動技能與相關法律法規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他們自覺履行家庭責任和義務,遵守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維護家庭穩定。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健康的文化活動是減輕精神壓力的良方。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培養鄉土文化隊伍,挖掘地方傳統娛樂資源,弘揚文明新風,利用農閑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廣大農村家庭特別是“留守婦女”家庭成員充滿活力,家庭關系更加和睦美滿,鄰里關系更加融洽,村莊環境更加和諧穩定。要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親情互動活動,組織“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對“留守婦女”進行人文關懷。

留守婦女是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只有得到全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關愛,從“治標”入手,尋求“治本”之策,才能解決她們生存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使這一群體也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營造新農村和諧穩定的發展氛圍。根本解決婦女“留守”的現狀,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從家庭幸福和農村和諧的角度來說,社會各方面都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她們更多的更人性的關懷。

;

B. 留守婦女問題調研報告

留守婦女問題調研報告

2015年**月27日至30日,**市婦聯通過深入到全市20個鄉鎮採取多種形式,對我市農村留守婦女的生產生活現狀進行了調研。

一、我市留守婦女基本情況

**市總人口37萬,女性人口18.42萬,育齡婦女75240人,留守婦女11700人,占已婚婦女數的15.55%。在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年齡分布為30歲以下的佔15.7%,31—40歲佔34.7%,41—50歲的佔49.6%。留守婦女群體主要以40歲左右的年齡段最為集中,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3.6%,初中文化程度的佔55.6%左右,40.8%的留守婦女為小學文化。

二、留守婦女現狀及問題

(一)綜合素質較低、文化生活貧乏。從受教育情況看,初中以下學歷者佔多數,從專業技能看,絕大多數留守婦女缺乏生產發展技能,處於社會的弱勢地位,精神生活比較空虛,文化娛樂活動匱乏,部分留守婦女沉迷於賭博等不良習氣。

(二)勞動強度高,身體健康受損。“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務,照顧孩子上學,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由於家中缺少勞動力,所有的粗活、重活、忙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

(三)夫妻感情缺失,家庭出現危機。因丈夫長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這些遭遇婚姻危機的婦女面臨著相似的狀況:一是夫妻間缺乏聯系和日常的交流;二是“留守婦女”不知丈夫的打工收入;三是“留守婦女”為了讓丈夫外出打工掙錢養家,自己忙於田間勞作、養老、教子,精神空虛;四是丈夫不再承擔“養家”義務;五是丈夫有外遇。

(四)能力精力不及,子女教育出現偏頗。調查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婦女”由於承受著農業生產、家務勞動雙重負擔,教育子女的時間相對減少;有的婦女文化偏低,對子女教育力不從心,往往是物質上的滿足大於知識的教育,出現了“重養輕教”現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婦女表現出對子女教育的'擔憂:63%的婦女擔心自己精力或文化有限,影響孩子的學習提高;37%的婦女擔心丈夫與子女缺乏交流,致使兒女形成“戀母情結”或“親情飢渴”,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性格的形成。

三、造成留守人群及存在問題的原因

留守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願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嚮往外出打工又自我迴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5-40歲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存在問題的原因:第一,是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農村留守人群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親人)外出務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戶籍等制度給農民工子女、農民工配偶、農民工父母進城就學和生活帶來的高額成本,直接推動了留守人群這一群體的產生。

第二,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城市在國家的“關愛”下快速發展,使城鄉差別加劇,致使城市繁榮,居民富裕,農村落後,農民貧窮。農民由於人均土地的日益減少,農民僅在自家土地上經營難以致富,加上化肥、農葯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飛漲造成種地入不敷出,由此出現“農民工現象”和“留守人群”現象。

第三,女性整體素質偏低是內在原因。由於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術缺乏,進城務工只能幹些臟活、累活、工資微薄,甚至不能及時得到工資,使他們即使進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裡購買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帶進城市,真正實現轉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婦女留在農村。

第四,對留守婦女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社會各界對留守群體的關心關愛和扶持力度不夠,致使留守婦女教育缺乏,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一盤散沙。據調查,大多數留守婦女都想通過自己的辛勞付出獲得與自己的勞動價值相應的勞動報酬,以增加家庭收入,解除因赴外地務工帶來的諸多不便,但苦於一無信心,二無技術,三無資金,四無勞力,使好多發展機會稍縱即逝。

四、建議對策

1、建立“農村留守人群互助組織”。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產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體力上互相幫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關照,緩解留守群體在生產生活中的壓力,增強留守群體的安全感。

2、加快地方經濟發展,使“留守婦女”的丈夫盡量在本地打工,部分解決“留守婦女”面臨的困難。特別是要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這樣既為當地的經濟作出貢獻又有利於“留守婦女”家庭婚姻關系的穩定,還能為扶養贍養盡責、公務勞動分擔起到積極作用。

3、扶助留守婦女創業。充分利用貸免扶補、小額信貸各類扶助資金,按照“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原則,在各鎮篩選2-3個示點村,發放貼息小額貸款,扶持婦女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深加工業、民族手工藝製作等致富產業。培養樹立一批留守婦女致富能手和創業帶頭人,創建一批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大、示範效應強的留守婦女創業示範基地,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強留守婦女自立自強、創業致富的信心。

4、努力提高留守婦女的素質。依託婦女之家、農民學校,在留守婦女中開展扶志、扶業、扶技活動。大力開展“四自”精神、實用技術、市場經濟、創業知識,家庭教育知識等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增強留守婦女的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技能和家庭教育水平。

5、強化社會關愛教育。充分發揮市“關工委”、婦聯、敬老院的作用,構建和諧家庭。此外,要切實落實好國務院關於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政策,通過興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門檻”等有效舉措,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可以跟隨父母在異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6、加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擴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手機電信通話上網覆蓋面,做好送書、電影下鄉工作,努力為農村留守婦女營造一個能夠自由學習活動的良好氛圍;文化體育等部門開展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舉辦鄉村競技賽、秧歌賽等,並結合各地實際,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農閑時間和農村集市,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農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和活躍農村留守婦女業余文化生活;其次要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美德在農家”等創建活動, 引導留守婦女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7、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要逐步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最低工資保障,為工作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包括配偶、子女,應與城市失業人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享受就業、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

C. 什麼是留守婦女

守婦女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 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於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於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她們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她們被稱為「留守婦女」。

中文名
留守婦女

別名
留守妻子

含義
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婦女

現實生活
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等

現實生活

農村留守婦女耕田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農村現實生產生活中,千千萬萬的農村留守婦女承受著難以言盡的困苦和責任,主要表現是:一、勞動強度高。男人外出打工,農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分別由「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和「九九」重陽節引申而來),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閑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二、精神負擔重。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一整年沒有性生活,過日子像「守活寡」;家裡冷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裡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閑言碎語;城裡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沖動。

概念區分
如果該女性家庭中有外出人口,並且有丈夫,但丈夫不在家,我們就將其判定為留守婦女。如果該已婚婦女丈夫不在家,但該戶沒有外出人口,說明其和丈夫屬於戶籍不在同一家庭中的情形,不應該視其為留守婦女。如果該已婚婦女丈夫不在家且他的戶口沒有在該戶登記,該戶中其他人口外出時,按我們的方法就會把該婦女鑒別為留守婦女,但出現該情況的可能性很小。與留守婦女對應的是非留守婦女。非留守婦女包括:丈夫在家的已婚婦女;丈夫不在家但本戶中沒有外出人口的已婚婦女。後者應該屬於夫妻分居的類型。

調查報告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著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著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政府幫扶
城鄉二元體制是形成留守婦女現象的根源。對這一群體,社會還缺乏足夠的關注,對留守婦女的系統研究基本處於空白。全國婦聯《中國農村婦女狀況調查》中指出,農村家庭中的兩地分居狀況,不但可能影響到農村勞動人口的性別結構,也會影響到農村家庭的婚姻生活質量。我們應給予農民工家庭更多人性化的關懷,比如為農民工建設廉租房、「夫妻房」,給予農民工探親假,讓他們能多團聚、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農村婦女主觀上並不願意分居,很多農村家庭嘗試過舉家外出,可一旦生了孩子,他們微薄的收入沒辦法在城市維持三口之家,最後基本是女方帶孩子回農村。在現有條件下,全社會應加大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給予留守婦女更多人性化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