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24節氣小知識
擴展閱讀
航天類數學知識 2024-11-15 15:28:10

24節氣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9 06:24:16

① 關於24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我國的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蔚縣在俗稱壩下地區。那裡的無霜期較短。二十四節氣的穀雨時才大規模的種植谷粟麻豆玉米。這些農作物的生長期大都在一百一十天左右。所以穀雨節氣也是搶種的時節。當地還流行一種說法,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意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節氣農作物還沒有抽頭,也就是說滯後於生長期了,在留著也沒有必要了,否則還沒有長出籽粒就被寒霜凍死,而白費農時,所以只好當青草割了喂牲畜。雖然現在有科學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但是半山區的農戶依然按農時,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作為有效的依據。我在那裡作為知識青年插隊落戶許多年,在搶種搶收時節,和社員們起早貪黑緊張勞作,深深體會到時氣不等人這句話。正像俗話裡面所講,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就是這個道理。tjw

② 什麼是24節氣 都包括什麼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24節氣 都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24節氣小知識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③ 關於24節氣的知識

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己。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斗指乾。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④ 24節氣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剛過去的清明就是二十四節氣其中的一個。

二十四節氣是以陽歷為參考而定的,它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

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表示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公歷上一般為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這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等長。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開始,一般為公歷的3月20日左右,從這一天開始北半球晝長夜短;秋分是北半球秋季的開始,一般為公歷9月23日左右,從這一天開始北半球晝短夜長。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這一天晝最長夜最短,表示進入炎熱的季節,一般為公歷6月21日左右;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表示進入寒冷的季節,一般為公歷12月22日。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漸增多。農諺: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公歷2月18日左右。

驚蟄,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活動,我國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農諺: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公歷3月5日左右。

清明,氣候溫暖,草木發芽,萬物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公歷4月5日左右。

穀雨,雨量增多,滋養穀物。農諺:穀雨前後,種瓜種豆。公歷4月20日左右。

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公歷5月21日左右。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霉雨」季節。公歷6月5日左右。

小暑,初伏前後,天氣已經很熱,但是不到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7日左右。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雨水最多,農諺: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公歷7月23日左右。

處暑,暑天即將結束,是溫度下降的轉折點,是天氣變涼的象徵。公歷8月23日左右。

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公歷9月7日左右。

寒露,露水增多,氣溫更低。公歷10月8日左右。

霜降,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公歷10月23日左右。

小雪,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進入封凍季節。公歷11月22日左右。

大雪,大雪紛飛,千里冰河,萬里雪飄。公歷12月7日左右。

小寒,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公歷1月5日左右。

大寒,天氣寒冷到了極點,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公歷1月20日左右。

⑤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⑥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點

春(立春2月4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穀雨)天,

夏(立夏5月5日)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連。

秋(立秋8月7日)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11月7日)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⑦ 關於節氣的知識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由來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大約一周,每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節氣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⑧ 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定義】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

【二十四節氣的分類】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諺語】

一、立春

1.立春一日,水暖三分

2.打春凍人不凍水

3.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4.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

二、雨水

1.雨水日晴,春雨發得早

2.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

3.雨水節氣南風緊,則回春旱;南風不打緊,會反春

4.雨水明,夏至晴

三、驚蟄

1.雷打驚蟄前,四十九天不見天

2.驚蟄不把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3.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4.驚蟄一犁土,春風地氣通

四、春分

1.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2.春分不暖,秋分不涼

3.春分大風夏至雨

4.春分早報西南風,台風蟲害有一宗

五、清明

1.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2.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3.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4.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

六、穀雨

1.穀雨種棉家家忙

2.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立夏正相宜

3.穀雨過三天,園里看牡丹

4.穀雨下秧,大致無妨

二十四節氣歌

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穀雨)天,

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連。

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⑨ 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入遺滿一年!「二十四節氣」的小常識你都清楚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時候背過的二十四節氣歌,現在你還能清楚背出來嗎?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基礎小常識,你了解多少呢?接下來讓我們跟小朋友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吧!

⑩ 二十四節氣的常識

1、立春

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2、驚蟄

這一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霉運的習俗,驚蟄象徵農歷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節這一天,除了有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據說還是為了紀念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流亡時幫過他,後來重耳想要報恩,但是介子推不應,還背了母親上山。重耳下令燒山逼近,結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十分後悔,厚葬遺體。次年拜祭時看到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4、小滿

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祭車神」是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5、夏至

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為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6、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