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琴藝術知識200問的目錄
學前釋疑
1、古琴是怎樣的樂器?在古代就叫古琴嗎?
2、古琴最早是由誰創制的,有文字可考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3、早期古琴有哪些代表性的出土實物?
4、古琴與古箏有什麼明顯區別?
5、為何古琴有那麼多歷代傳世實物,而古箏卻極罕見?
6、為何古琴能留傳下那麼多真正的古曲?
7、有人說古琴曲大多「曲高和寡」、低沉舒緩、聽著就想睡覺,這是真的么?古琴有哪些歡快、感人、壯美的曲子?
8、1977年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探測飛船所攜帶「地球之音」唱片,其中收錄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誰演奏的?
9、近年來一些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秦頌》、《英雄》、《赤壁》、《孔子》中的彈弦樂器是古琴么?這些演員真的會彈琴么?
10、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古琴是什麼樣式?所彈曲名是什麼?
11、古琴曲《廣陵散》真的絕響了嗎?現在的《廣陵散》來自哪裡?
12、古琴為何能被列入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3、古琴何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4、只有具備一定生活經歷,或文化修養到一定程度才能開始學古琴么?
15、為什麼說成年人想學一樣中國傳統樂器,學古琴比較容易成功?
16、為何在現代古琴的知名度不如古代?許多人都琴箏不分?
17、古琴好學嗎?沒有基礎可以學琴嗎?
18、初學古琴,需要做哪些准備?
19、有人說小孩子不適合學琴,到底學古琴的適應年齡段是多少?
20、我是業余學琴,做為個人愛好,每天需要多少練琴時間?
21、零基礎開始學琴,多長時間能彈一首曲子?
22、練古琴手會疼嗎?會把手指磨出很厚的繭子嗎?會磨出水泡出血嗎?
23、彈古琴對指甲有何要求?古琴是用真指甲彈嗎?需要留多長?沒有指甲能彈古琴嗎?
24、學古琴的是男性多還是女性多?
25、古琴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哪些?
26、現存最早的古琴譜是什麼曲子?
27、什麼是「減字譜」?形成於何時?
28、古琴「減字譜」真的像天書一樣沒幾人懂嗎?
29、什麼是「打譜」,為何要打譜?
30、現代學古琴用的是什麼譜子?一定要懂五線譜么?
31、什麼是「老八張」?
32、什麼是「琴歌」?什麼是「弦歌」?
33、可以用古琴彈現代歌曲么?
34、一張古琴的價位是多少?比別的樂器貴還是便宜?
35、古琴有哪些主要流派?他們的特點各是什麼?
36、古琴的十大名曲是什麼?
37、古琴曲《廣陵散》的解題是什麼?
38、古琴曲《流水》的解題是什麼?
39、古琴曲《幽蘭》的解題是什麼?
40、古琴曲《瀟湘水雲》的解題是什麼?
41、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解題是什麼?
42、古琴曲《平沙落雁》的解題是什麼?
43、古琴曲《陽關三疊》的解題是什麼?
44、古琴曲《酒狂》的解題是什麼?
45、古琴曲《大胡笳》的解題是什麼?
46、古琴曲《關山月》的解題是什麼?
47、早期的古琴有幾根弦?何時定型為七根弦?
48、古代古琴的形制與今天的古琴有什麼不同?
49、古代與現代古琴上的琴弦材質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特點?初學者適合用哪種琴弦?
50、古琴應用什麼量詞來形容?是一「床」琴,還是一「張」琴?
51、古琴是聲音大的好還是聲音小的好?
52、古琴上有多少個音?
53、古琴的音色有什麼特點?
54、「中國琴會」是怎樣的機構?成立於何時? 怎樣學好古琴
55、初學者如何選擇老師?
56、初學古琴是選擇一對一小課好,還是多人班好?
57、孩子和大人學琴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區別?
58、如何安排自己每天的練琴時間?
59、什麼是開指小曲?一定要先從小曲開始學嗎?
60、前一曲掌握到何種程度可以學新曲?
61、為什麼要注意琴容,服飾、姿態對學琴有何幫助?
62、為什麼初學要注意放鬆?
63、如何理解「按令入木,彈欲斷弦」?這與放鬆是否矛盾?
64、什麼是「正調」?如何調弦?
65、古琴還有哪些調,各調琴曲如何調弦?
66、古琴可以用調音器來幫助調音嗎?
67、如何糾正按徽位時的「視覺差」?
68、學琴對琴桌琴凳有什麼要求?
69、古琴是崇尚自然的樂器,也需要講究節奏嗎?
70、古代琴譜中有節拍標識嗎?
71、初學者如何把握節奏?
72、什麼是「散板」?如何理解古琴曲中的「散板」?
73、技術與意境哪個更重要?
74、如何理解「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
75、我每天堅持練習,為何有時會感覺水平不如以前了?
76、古琴可以自學嗎?自學古琴應注意哪些事項?
77、多長時間上一次課合適?
78、零基礎開始,上集體課三個月可以學會彈完整的琴曲嗎?
79、少兒學古琴有哪些注意事項?
80、老年人學古琴要注意哪些事項?
81、學過琵琶或箏等樂器,會對學古琴有影響嗎?
82、古琴左手的基本指法減字譜有哪些?
83、古琴右手的基本指法減字譜有哪些?
84、古琴還有哪些常用減字譜符號?
85、左手大指按弦的要點是什麼?
86、左手名指按弦的要點是什麼?
87、右手食指「挑」的動作要領是什麼?
88、右手中指「勾」的動作要領是什麼?
89、什麼是「泛音」?如何練好「泛音」?
90、左手指法「掐起」,有的教材寫作「掏起」,到底哪個對?
91、走手音的動作要領是什麼?
92、「上」與「綽」的區別是什麼?
93、初學時在指法上的要求與熟練後有何區別?
94、左手名指力量小,第一節容易反彎折指,如何練習?
95、如何練好右手的「輪」?
96、在您編的教材曲譜中對古琴減字譜進行了細化標注,出現了一些其他古琴教材琴譜中沒有的新指法符號,請問其用途是什麼?
97、古琴各弦的音位是什麼?有音點陣圖么?
98、我的左右手小指一彈琴一按弦就伸不直怎麼辦?
99、多看名家演奏,對學琴有幫助嗎?
100、初學就學「吟」、「猱」好嗎?
101、如何才能彈出琴曲的意韻?
102、如何選擇學習琴曲的順序?
103、練琴時手指與琴弦面板之間如何潤滑?
104、練琴時手指可以纏膠布嗎?
105、我所在的地區沒有古琴老師,如何學琴?
106、什麼是「抗指」?
107、用「抗指」琴練習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108、音律對於古琴很重要嗎?
109、古琴採用什麼律制?
110、彈古琴要講究音準嗎?
111、我剛學古琴,調不準弦怎麼辦?
112、如何練習音準?
113、古代如何定古琴音高?
114、古琴有考級嗎?是何時開始的?
115、古琴考級有哪些規定?
116、古琴考級曲目有哪些?
117、2009版《古琴曲集》中對琴曲分級的依據是什麼?如何對待不同演奏版本?
118、如何看待古琴考級?
琴器——古琴的形制與材質、保養知識
119、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什麼?
120、現在有哪些傳世名琴?
121、造琴工藝是何時發展起來的?
122、古琴的樣式有多少種?有什麼寓義?
123、古琴的各部位名稱是什麼?尺寸有什麼講究?
124、琴的樣式不同,對音色有什麼影響?
125、同樣的斫琴師做的琴,為何有的樣式要貴些?
126、什麼是斫琴?為何用「斫」?
127、古代對琴的岳山、琴弦有何要求?
128、什麼是「低頭」?
129、我的琴抗指,降岳山和龍齦可以嗎?
130、古琴音量偏小,古人是如何擴音的?
131、古琴的「斷紋」是怎麼回事?新制古琴也會有「斷紋」么?
132、什麼是「大漆」?
133、什麼是「鹿角霜」?
134、什麼是古琴的漆胎?
135、如何鑒別化學漆與大漆琴?
136、用指甲試琴的面漆硬度可行嗎?
137、我的琴沒彈多久就出現磨痕,是否說明漆面不好?
138、傳統工藝制琴有哪些主要工序?
139、古琴的選材有什麼講究?
140、桐木琴和杉木琴在音色上有什麼區別?
141、為何南方古琴到北方容易開裂變形?北方琴到南方會有問題么?
142、傳統工藝製作一張古琴需要多長時間?
143、一張琴要製作那麼長時間,是不是我買張琴得等很長時間?
144、什麼是監制琴?古代有監制琴嗎?
145、每道工序親手制琴與只在關鍵部位動手的琴有何區別?
146、如何鑒別斫琴師的水平?
147、為什麼一流斫琴師用一般木材做出的琴,要比有的斫琴師用上等古材做的琴聲音還要好?
148、古琴的製作工期與小提琴、鋼琴相比哪個更長?使用壽命哪個更長?
149、為何有的古琴會出現「打板」、「煞音」?
150、為何古琴的岳山、龍齦要用硬木,而面板則不宜用硬木?
151、古琴的「九德」指的是什麼?
152、決定一張古琴音色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153、我的琴腹里有個鼓包,往裡看是凹凸不平的,是不是受潮了?
154、琴不彈時是否應掛在牆上?該怎樣掛?
155、聽說古琴會越彈越好,是真的么?
156、新琴一定不如老琴嗎?
157、一段時間不彈,古琴的音色為何變差了?
158、為什麼我的古琴在彈到某一處時,會伴隨著另外一種雜音?
159、我的琴弦變色了怎麼辦?要換弦嗎?
160、如何保養尼龍金屬弦?
161、請問琴弦多長時間需更換?
162、琴弦斷了怎麼辦?
163、古琴在不彈的時候,要松琴弦嗎?
164、兩邊雁足各綁哪幾根弦,有什麼講究?
165、我的琴在擰緊琴軫時總往回滑,調不到標准音高是什麼原因?
166、調弦擰琴軫的時候,聽到嘎嘎的響聲,是否哪裡出問題了?
167、古琴的漆面如何保養?
168、古琴在室內如何擺放?長時間平放會不會塌腰?
169、琴墊有什麼用?
170、什麼是「膝琴」?
171、外出時攜帶古琴有哪些注意事項?
172、古琴的清潔可以用傢俱增光劑嗎?
173、古琴的琴穗有什麼講究?如何安裝?
174、我是初學者,應該選什麼樣檔次的古琴?
175、初學者購琴需防止哪些情況?
176、初學者購琴如何防範風險?
177、選琴要注意哪些要點?
178、造成市面上存在很多劣質古琴的原因是什麼? 179、有人說「古琴是彈給自己聽的」這種說法對嗎?
180、應如何正確看待古琴的自娛與娛人?
181、如何理解古人「知音難覓」的感嘆?
182、什麼是音樂形象,古琴可以表現哪些音樂形象?
183、古琴在古代只是小眾、精英文化嗎?
184、推廣古琴藝術是否會影響古琴的高雅?
185、經常聽到媒體或一些活動報道中出現某某「古琴大師」的稱謂,不知怎樣衡量「大師」的標准?
186、正確的技巧對學好古琴很重要嗎?古人對彈琴技巧有何要求?
187、為什麼有的琴友(包括孩子),在聽琴或自己彈琴時會被琴曲所感動,甚至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
188、如何通過古琴修身養性?
189、彈琴時怎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
190、如何理解古琴的流派風格?
191、有人說古琴不用像西方音樂那樣講節奏和拍子,這種說法對嗎?
192、我國最早的琴論專集是什麼?
193、現存最早的琴曲專集是什麼?
194、什麼是古琴雅集?
195、當代有古琴雅集么?
196、古琴都舉辦過哪些重要賽事?
197、請談談近年來古琴社會活動的倡導與實施措施有哪些?
198、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古琴交流與相互學習活動有哪些?
199、古琴的普及與教學有必要從娃娃抓起嗎?
200、請談談對古琴藝術傳播與教學的展望
『貳』 關於古琴的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它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
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鍾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
古琴照片集錦(19張)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麼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琴的擺放
鑒於電視劇,電影,游戲等地方中出現古琴的片段老是會把琴的擺放位置搞錯,有必要給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會出現古琴,卻常常錯得離譜。 發現,87版的《紅樓夢》最厚道,林黛玉,彈古琴,以及琴的知識都對了。 現在的,電視劇,游戲,連古琴的基本擺放,都錯了。還有些電視劇,非要上去彈,左手怎麼做也搞錯了。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傳說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弦琴。聽說古時還有32弦琴。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叄』 古琴的指法基本知識
古琴右手的指法有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疊涓、撮、滾、拂、歷、雙彈、打圓等,左手的指法主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聲等,滑音有吟、猱、撞、喚、進復、退復、分開等。
古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的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在演奏古琴的時候,一般是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演奏技法繁多,表現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
中國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
「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里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肆』 什麼是古琴
古琴能不能自學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想學好,是不推薦自學的,畢竟有老師領入門,不容易走偏差;倘若只是自娛自樂一下,自學也是可以的。
一、發自內心的喜歡古琴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真正的興趣,一般來說很難堅持。如果僅僅是為了附弄風雅,或打發時光,一旦受挫就容易失去興趣,很難持之以恆學下去,領悟到藝術的真諦。畢竟琴技到意境,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二、立下學好的志願
立下學好的志願,並為之刻苦努力。如果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般都會遇難即退、中途而廢,特別在自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如果沒有執著的意志是無法深入學習的。
三、勤於練習
學古琴是技藝的訓練,需要勤於練習,反復的練習,艱苦的練習,不間斷的練習,練習的時間因人而異。也就是說,若以一天不少於7小時計算,一天也不止歇,至少需要10年時間,這大概是一般造就一位古琴演奏家所需時間的概率。倘若每天練習時間減少,那麼總量不變,年數就會延長。猶如燒開水。只要把水燒開後,即便冷卻,也還是「冷開水」。而僅燒到六、七十度的水永遠不是開水。
四、模仿錄音,學習節奏
訓練節奏模仿能力與簡單的識譜能力。節奏與音高是音樂的兩大要素,由於是自學,如果沒有識譜能力,對琴曲的節奏只能從錄音上模仿,或是樂譜中試奏。而古琴上的許多技巧又是樂譜是無法標示的,這時通過錄音來模仿就是唯一的方法,如果不具備模仿的能力,自學很難持續下去的。
五、客觀選擇教材,避免雜學
學琴的理論與方法各家都不盡相同、各成系統。自學者在自身素養有限的條件下,是無法分別吸收的、更無法辨別優劣。如果雜學亂摻,只會把自己廢掉。
在這里向大家推薦龔一老師編的《古琴演奏法》,這本書說明詳細,進度編排合理,指法訓練科學,便於自學者循序漸進的入門。此外,還可以配合龔一老師新出版的《琴樂探微》(DVD)一起學習,有視頻的講解和演示,這樣自學更易於模仿。當然也可以選擇一些好的古琴教學視頻教程,比如戴曉蓮、李祥霆等老師的教學視頻、天一琴茶的《古琴初級指法網路課程》等等,其中天一琴茶的古琴教學課程,由浙派的老師演示,有詳細的指法、樂理、文化等知識講解,是很好的入門教程。
古琴的基礎指法:
右手基本指法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挑:右手食指向下方撥弦稱為挑。大指扶在食指末節靠上部的邊側,指尖不可超出食指背。由大指將食指向上充分收回成圓形,再以大指推動食指向下撥動琴弦。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食指撥弦時,以指甲前端約三分之一處向前下方過弦,觸弦時要使食指的第一、二關節充分伸展開,過弦後抵在前方相鄰的琴弦上。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中指伸直在相隔弦作為支撐。例如挑七弦時,中指即支撐在五弦上。中指和五弦的水平面約成45度角。肩膀下垂,小臂自然放鬆,手腕高度不可超過食指最上關節。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勾:右手中指向下撥弦叫做勾。以中指指肚約三分之一處按壓於琴弦,向後下方自然落下,扶在下一條琴弦為止。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抹:右手食指向後下方,以指尖先肉後甲撥弦曰抹。動作要領和勾基本相同。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剔:右手中指向前方撥弦稱剔。中指末節略為彎曲,充分伸展撥出。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摘:無名指的指甲前端向前下方撥弦。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托:大指指肚向前下方撥弦就是托。完成後大指順勢靠附在相鄰弦上。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劈:方向和托相反,指尖向掌心方向充分彎曲,然後伸展開撥動所要彈的琴弦。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左手基本指法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大指按弦:按弦點位於指甲外側邊緣的中間位置。按弦時,大指略向掌心方向收攏,第一關節稍作彎曲。掌心呈圓形,好像握著一個雞蛋,其他四個手指自然伸開。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名指按弦:指端外側甲與肉相交處的部位,按弦時指頭自然彎曲。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中指按弦:用指端中間偏外的部分按弦。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古琴初學的基礎指法和基本技巧,喜歡古琴的都來 看看吧!
食指按弦:左手食指一般用於泛音。用末節指肚輕輕觸弦,右手撥弦得音後,左手食指抬起即可。
『伍』 誰能跟我說說古琴的有關知識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彈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古琴斷紋
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鑒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鑒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准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古琴名曲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瀟湘水雲》《漁樵問答》《搗衣》《陽關三疊》《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優點就是自我心情的表達展現,夜深人靜的時候,為抒發自我心情,最好的選擇就是彈奏一曲古琴曲。
傳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連珠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伏羲式
九宵環佩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靈機式
獨幽琴·靈機式
太古遺音琴·師曠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龍吟琴·響泉式
一池波琴·神農式
飛泉琴·連珠式
宋 代
玉壺冰琴·神農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萬壑松琴·仲尼式
鐵客琴·鳳勢式
海月清輝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葉式
鶴鳴秋月琴·鶴鳴秋月式
古琴流派
一、關於琴派的概念
(一)什麼是琴派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里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二)琴派是怎麼形成的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二、名派簡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 始 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古琴美學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於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麼古琴最適宜於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准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准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准。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准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范疇,企圖為琴樂的審美與表演作一歸納和依據。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范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企圖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徵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現簡單的將十六法的提綱和內涵分析如下:
(1)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系);
(2)松——論吟猱動盪之妙(技巧論);
(3)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4)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上之難易(技巧論);
(5)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6)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7)清——論平和潔凈的環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8)虛——論「心靜」與「聲虛」內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9)幽——論琴音之幽雅出於琴人高雅閑逸之品德(品德論);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於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論);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格論);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風格論);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論);
(14)和——論和之本質在於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論);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論)。
綜合此十六個提綱,可將其內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組合。總的來說,還是著重於風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於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鬆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容。奇所包含的特質為輕鬆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總的來說,十六法的提綱和內容以抽象性、文學性和形象化的描述為多,實際配合技巧實踐的理論少,故容易導致偏向唯美形式主義。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其《溪山琴況》見於《大還閣琴譜》。其中二十四況的提綱和內涵簡析如下:
(1)和——論調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與技巧);
(2)靜——論琴音之簡靜在於調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與風格之配合);
(3)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涵,並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與技巧);
(4)遠——論想像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5)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格論);
(6)澹——論琴母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7)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和有德之養(趣味論);
(8)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論);
(9)雅——論琴之雅得於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格論);
(10)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於古淡與妖冶(風格論);
(11)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12)采——論琴音之採得之於幾經鍛煉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13)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於修指之嚴凈(境界論);
(14)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折間婉轉動盪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閑雅、下指必寬裕純朴,始能合乎古調(境界論);
(18)細——論節奏、章句轉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於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閑雅之配合(技巧論);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並兼(音量與技巧論);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系(趣味與意境論);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二十四況雖比十六法多出了八個范疇,基本上二者的結構都是以一系列美學范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說,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准之要求,為古琴藝術所提出的審美准則。此內容和形式總合的特徵即為整個古琴風格的體現。而這二十四況所涵攝的內容仍然主要滲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響可分別以「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前者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觀念在音樂上的體現;後者則為道家崇尚自然、隱逸、澹泊明志、虛靜等思想和人生觀在音樂上的落實。
儒家的入世思想講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樂上則為雅樂、德音的推崇和俗樂、淫聲、溺音的貶斥。雅樂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溫厚含蓄,因而可移風易俗和導人向善,其風格是含蓄的、平靜的,與所謂繁手淫聲,追求聲響效果復雜多變的俗樂相反,故曰「大樂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約制介入音樂的審美標准,所以對音樂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對極端與「窮其變」。道家超世的思想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反映在音樂上則為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追求所謂 「道的境界」的音樂。所以道家只對音樂的精神層面積極,而對音樂的聲音層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層面)來說,基本上是採取消極和反對的態度。(這與儒家之對音樂的道德層面積極,對聲音本身變化護展之「技藝性」層面約制的主張仍是有其共同之處的,只不過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為掛搭,後者則以道德為掛搭,唯二者同樣排斥音聲物化層面之過度發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則形成其清微淡遠這一類追求意境、貴「意」說,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而清微遠這一提綱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脫、清靜和遠、淳靜簡略、蕭散簡遠、恬淡清逸、靜遠淡逸等等衍生和變奏。
『陸』 學習彈奏古琴,都需要學習哪些樂理知識
古琴上手入門難度不大,事先了解一下古琴的基本知識和文化內涵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學習一下民族五聲音階,三分損益法,古琴定、調弦法,左、右手演奏技法,古琴減字譜譜字記號,各流派的風格,各首琴曲的感情等內容,對學好古琴有所幫助。
『柒』 我想學古琴,需要注意哪些
古琴是演奏難度較大的樂器,不像古箏那樣容易上手,學習前要有思想准備,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不能急於求成。
一、識譜
二、彈奏
通過琴譜記誦指法。通過老師口傳身授掌握節奏。。
學會運用呼吸。訓練方法:詩朗誦。若能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則對於呼吸和節奏的控制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學習琴曲之時,要對每一首琴曲的含意、背景加以了解。彈奏之時,有如朗誦詩歌,按照朗誦詩歌的方法控制呼吸和節奏,就有助於較好地掌握曲意的表達。三、打譜
通過確認譜本、揣摩琴曲意境、根據曲意確定節奏,使琴譜的文字,落實在具體彈奏上的一系列工作。作為學琴的提高階段,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首先,彈奏技巧是起碼的基礎。另外,需要對琴學之道有相當理解,學習及領悟琴曲的歷史背景和意境。
四、小竅門
1、避免彈琴時手指的疼痛
初學古琴時,往往因左手大指的按弦和無名指的跪指在弦上磨擦而感覺疼痛。情況嚴重時會出血和發腫,由此影響到學習的正常進行。
左手大指按弦時,是用甲肉相半(一半指甲一半肉),往往按弦彈經過音時,進退上下摩擦時間過多,指甲被摩擦成一條痕路,觸及皮肉就發生疼痛。無名指跪指的地方,是在高音區弦線緊度較硬,跪指時皮肉受不了磨擦就會痛,起腫出血。要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首先要注意練習方法:彈古琴用左手大指按弦的機會較多,因此要避免按弦時,指甲摩擦受損。大指按弦不要過分用力(但太不用力發音就會微弱)。如果發現指甲受損時,可掉換指甲的另一部分去按弦。經常掉換指甲的部位,就可避免指甲受損過深,弦線就不會嵌入皮肉刺痛。如果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左手大指用薄牛皮(或人造革)做成指甲套,套在大指上或用橡皮膏貼在大、中、名指上按弦。在名指跪弦時,要注意弦線不要滑入指甲肉紋內,以免出血。在跪指按弦時,右手應在離開岳山遠一些地方(一徽左右)彈奏,這樣可使跪指少受壓力,發音也比較輕松動聽。
2、背譜方法
(1)一邊彈一邊觀察左手按弦的弦序,古琴名曲其弦序與指法結構十分順手,只要彈熟,將其合理結構化並轉化成自己的思維,就絕無可能忘記。
(2)光記旋律對背譜幫助不大。要邊彈邊想像古琴各種音色的穿插運用,將散音、泛音、按音、走音的音符都當作旋律來記,以後才不會出錯。
(3)手邊沒琴時,經常哼哼唱唱,把按、泛、散、走四種音色想像著哼,甚至綽、注、吟、猱都哼出來,背譜會有奇效。
(4)七條弦的散音,每條弦九徽,十徽,七徽,五徽的相對音高都要知道;散、按和弦的固定位置要記熟。
3、怎樣使琴弦發音亮
舊琴弦發音不亮,是受手指的摩擦和積垢所致。可用濕抹布把琴弦和琴面擦拭乾凈。不要用酒精棉,這樣對鋼弦外的尼龍有一定的腐蝕,同時對琴面的大漆也有一定的腐蝕,多次使用酒精擦拭會讓琴弦加速老化。
4、琴弦琴面受潮的處理
用紗布做成小袋,內裝滑石粉,用其擦拭琴弦和琴面,然後再用細軟布揩勻,彈奏時就會乾燥滑潤了。
5、校音技巧
(1)細數「拍音」辨微差
當兩個相差很小、非常接近的音同時發出時,可以聽到「嗚—哦—嗚—哦—……」的強弱交替的混合音,稱為「拍音」。當聽到緊湊的「嗚哦嗚哦嗚哦……」時,說明兩個音相差有點大;當聽到很舒緩的「嗚————哦————嗚————哦————」,說明兩個音非常接近,可以認為已基本校準;當已聽不出「拍音」時,說明已經完全校準了。
(2)「推拿」蠅頭辨高下
在兩個音都彈出後,迅速用右手指將被校弦的蠅頭往左或往右用力推擠(蠅頭能夠被推移的幅度非常微小,但所引起的弦的松緊變化足以使音高發生變化)。聽「拍音」變化,若往左推蠅頭,「拍音」變緩或消失,說明該弦音偏高了,應略松該琴軫。反之則應緊琴軫;「拍音」變急說明該弦音偏高(偏緊),應松軫。
(3)防跑音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琴軫松動,二是蠅頭松緊不平衡。最好的辦法是,每當旋動琴軫調弦後,用手指輕輕推按蠅頭(緊軫弦則向右推,松軫弦則向左推),並向下按一按該弦,使弦和蠅頭克服阻滯,滑動到松緊平衡的位置,即可有效地防止跑音。
『捌』 誰能幫我講講古琴的相關知識
在中國音樂史中的樂器領域里,古琴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可謂得天獨厚、無與倫比。在西周,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琴的歌詠。《世本》中有「神農作琴」之記載:《禮記·樂記》雲:「舜作五弦之琴。」《山海經·海內西經》言:「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關於琴的治世功能,《尚書》曰「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這不足為憑,而這顯然是歷代統治者政治文化的體現。
文人士大夫則把琴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代言人。甚至視為文人的標志之一。這原本事出有因,積久便成定式,成為文人依附古琴的傳統。故《禮記》曰:「士無故不撤琴瑟」。
孔子也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孔子把音樂的掌握視為文人的標志,而古琴就是文人「琴、棋、書、畫」的標志之一。
早期古琴有的為3尺6寸,被喻為一年四時360天。五弦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連,認為古琴有此五徳。加上二弦又被附上君臣關系,讓琴承載了社會倫理道德之理想。
在先秦時代古琴理想化、人格化已成定局,後世不斷得以強化鞏固。古琴是音樂與文學、重德與修身、操守與養心等重甚至多重的復合載體。它被賦予很濃的功利及政治因素,這種局面的長期存在形成了文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的對琴的審美觀。
古琴至遲在漢魏時期就已形成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後世基本延續它的形狀、弦數、徽位。對歷代古琴的闡述、琴曲的創作及各朝各代的琴況的展示對我們把握古琴的具體軌跡和古琴審美觀有極其重要意義。
一、歷史中的琴
就音樂考古而言,春秋戰國時楚墓已有古琴出土,而古籍的記載更多。
從《世本》、《禮記·樂記》中的記載中看,人們把古琴的製造者歸於伏羲、黃帝、堯、舜等賢能明的聖人、君主、或誇耀偉人彈琴治天下的神秘舉措等。
東漢應劭《風俗通》曰:「七弦者,法七星也」。蔡邕《琴操》曰:「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古琴初為五弦,後來加二弦成七弦,加上二弦又被附上君臣關系,看來在遙遠的古代「琴」已承載了社會倫理道德思想。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對古琴推崇有加的,清談玄學之風盛行,古琴既吸收了道家的禮樂風范,又有隱士隱逸之風氣,道家的「無為」,儒家的「有為」故古琴在漢代已經開始綜合了儒道思想之精華。在魏晉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縱情山水,遠離塵世,修養身心,不談國事的隱士行為,使文人對古琴有了更多地心理依託。此時已有很多創作的古琴曲如《廣陵散》、蔡氏五弄——《春遊》、《綠水》、《幽思》、《坐愁》、《秋思》、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等作品。古琴在隋朝以前都是比較興盛的。而到唐代,盡管也留下了不少有關古琴的詩歌,也有許多琴譜、琴曲,但由於西樂東漸、胡樂南侵,相對於整個唐代的藝術高峰而言,古琴的成就微小。從整個唐代詩歌及其他文獻來看,大部分並非贊頌古琴。如 「古琴無俗韻,琴罷無人聽」[2],「古琴在匣誰能識,玉柱顛倒朱絲黑。]」,「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3]等不多的字句。
唐代古琴在一片胡樂聲中默默無聞。人們喜好熱鬧動感的胡舞及胡樂,古琴好清靜的文人性格與整個唐代跳動的脈搏明顯不協調。雖然胡樂大盛,但古琴仍然是文人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器。唐代,盡管古琴不象其它樂器那樣顯赫,但仍然不少琴家致力於古琴的製造,唐代造琴之家有雷氏:雷霄、雷威、雷鈺、雷迅、雷文、雷盛、雷宗、雷息、雷生、雷煥等13人。另有郭諒、張越、沈鐐、馮昭、李勉等人。所以唐朝仍然比較可觀。唐代名琴遺留至今的有:大聖遺音、輕雷、九霄環佩、枯木龍吟、飛泉等。
宋代古琴受到官方的重視,宮府有造琴局,並有造琴法傳世,分載於《太音大全集》、《琴苑要錄》等書中,文人們對古琴亦有吟詠:「神閑意定。萬籟收聲天地靜。玉指冰弦。未動宮商意已傳,風悲流水。瀉出廖廖千古意。歸去無眠。一夜餘音在耳邊。」[4]
宋代,宮廷推重《閣譜》,民間有《野譜》,在民間野譜中有「江西譜」,名氣很大。琴曲有《蕭湘水雲》、《秋鴻》等。琴派有南宋末期的郭沔的浙派,他曾大量收集民間琴譜,後編《琴操譜》15卷,《調譜》4卷。
宋人朱長文的《琴史》是琴史方面的一部大專著,錄有琴人史料。這是宋人重琴的標志之一。
南宋度宗時楊纘資助毛仲敏、徐天民向郭氏弟子學習,又命廣求琴譜編《紫霞洞譜》13卷(今已不存)。毛仲敏創《漁歌》、《樵歌》、《列子卸風》、《莊周夢蝶》、《禹會塗山》等作品。
宋代官辦的造琴局有朱仁濟、衛中正、金道、陳道、馬希亮、馬希仁、施木舟、龔老、梅四等人。
宋琴有冰馨、玉壺冰、海月清輝、萬壑松、鳴鳳、春雷等名琴。
元代基本是宋代的余緒。徐天民及兒子徐秋山培養了元代琴家。他們編寫《琴述》、《霞外譜琴》,並能整理毛仲敏留下的琴譜,為虞山派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元代有韻馨、清籟等名琴。造琴人少,僅朱致遠、嚴古清等人。
明代的古琴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似乎有復興的跡象,明代則名琴多,造琴人也多。明琴有:弘治御制、奔雷、雪江濤、霜鍾、蕉葉等名琴。
造琴名家有:祝公望、張敬修、方隆、惠祥、朱權、朱佑等人。
明代除朱權、朱佑等人外,還有各家琴派各領風騷,他們各自琴的演奏藝術、製造技術均堪稱琴界上乘。
明成祖朱棣還見過浙派的徐和坤,松之派的劉鴻和張用軫,當時以浙操徐門、江操劉門著名。
明代常熟有虞山派,亦稱「熟派」,創始人嚴澄,熟派以清、微、淡、遠之風。
理論方面,明初的冷仙的《琴聲十六法》、後徐上瀛以《溪山琴況》對古琴的美學標准作了詳盡闡述。
清代的古琴流傳稍有變化:揚州一帶形成廣陵派,它是在虞山派美學觀點上形成的,徐常遇有《澄鑒堂琴譜》傳世,其兩個兒子,有「江南二徐」(徐佑、徐祺)之大名,他們加工整理熟派、蜀派、吳派傳譜,後有《五知齋琴譜》、《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等琴譜傳世。各琴派在清末爭奇斗艷,各顯神通,有「金陵之頓措,中漸之綢繆,常熟之和靜,三吳之含蓄、西蜀之古勁、八閩之激昂」[5]之說。
清代制琴業有所委縮,僅有楊時白、徐白等人。名琴傳世僅「蒼海龍」「殘雷」二床。
控琴派有浦東的祝桐君,泛川派的張孔山,九嶷派的楊宗稷,(楊宗稷還著《琴學叢書》)。諸城派的王溥長和王雩門二人,嶺南派黃景等人均有一些傳譜並流行於當時之世。
20世紀的琴家也不少,如蜀派、浙派等,解放後,古琴在音樂學院也有一席之地,國家還專門收集整理了《琴曲集成》,使大量的古譜保存下來。
二、琴家之古琴觀
文人審美的傳統觀念很早就產生了,孔子學過琴,並有過高論。漢代文人琴家蔡邕作《五弄》。魏晉時期阮籍、嵇康,稍後的陶淵明與古琴結了不解之緣。陶淵明對琴吟詠非常有代表性:「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其無弦琴之影響甚遠。
琴詩的寫作最多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曰:「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清冷由木必性,恬澹隨人心。」[6]彈時則「調慢且緩,夜深數十聲。」琴可自娛或娛人:「欲得身心成靜好,自彈不如聽人彈。」白居易寫過《廢琴》、《鄧魴張徹落第》、《好聽琴》、《聽幽蘭》、《彈秋思》、《聽彈古「綠水」》、《和微之妻彈「別鶴操,因為解釋其義,依韻加四句」 》等10多篇有關琴的詩,主要反映的就是文人清高精神:雖然「古琴無俗韻,奏罷無有聽」,但「從耳喜鄭衛,琴亦不改聲」[7]。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自如,以表明自己不向世俗低頭的決心。
在音樂審美方面,琴論首推《溪山琴況》,徐上瀛通過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對古琴的美學原則進行全面地概括總結,提出二十四況,即: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對古琴的演奏風格、運指技巧,音樂要求、音樂處理等諸方面都已經面面俱到了。可以說他已經把儒道兩家的基本觀點融於一爐了。主張中和這音,否則古道難復,就會失其個中真味,天長日久,技巧就會失傳。對內心情感要求是「神閑氣靜,藹然醉心」;如此就能「員靜宏遠」就能「從容宛轉」,對外界要求「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佛,石澗流寒」。《溪山琴況》最後的總要求是「清和」二字。
琴家的理論是十分豐富的:還有冰仙的《琴法十六法》:「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蘇璟的《鼓琴八則》有「得情、按節、調氣、煉骨、取音、明譜理、辯派」等法則。蔣文勛的《琴學粹言》、陳幼慈的《琴論》等也都有精闢的論述,都是一家之言。
歷史不斷延續,琴已不再是一種尋常的樂器,而是承載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自然精神,古琴的文化內涵要比它的音樂本身的內涵不知豐富多少倍,幾乎所有文學的旨趣都被移植到古琴中來,如古琴的「神韻」、「意」、「意境」等等就是證明,它更多地是儒道兩家思想在古琴中的蘊藏問題。
三、儒家思想的體現
先看看古琴的各部位名稱。
古琴頭寬、尾窄。頭部有「額」,下來有「岳山」、「承露」,下來是「肩」、「腰」,這顯然已經擬人化了。尾部有「龍齦」。整個琴的樣式有「神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焦尾式」,其中以「仲尼式」最普遍,從這部位的命名我們就不難知道琴的渾身都浸透著文人心血,僅是琴極其形制方面的命名,就有深厚的含義。
其次儒家的「大樂必易」[8]和「中庸」之道,在古琴演奏與欣賞中有體現,孔子論琴曾說:「以中和為節,故君之子音,溫柔居中以養有生之氣也,所謂治安之風也。」(唐)薛易簡說:「常人但見用指輕利,取其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俱賞為能,殊不知志士彈之,聲韻皆有所主也。」[9]用指輕利而不是狂扎,其音不可能是暴若雷霆。
這說明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滲透到古琴之中了。
「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矣。君子已其可修德,故近之。[10]」儒家的重德修身,琴,作為一種思想人格標志,讀書人必須時常用之約束自己,所以很多文人,詩詞大家都作琴操,唐代韓愈以不同流俗的勇氣作琴操十首:《將歸操》、《猗蘭操》、《龜山操》、《越棠操》、《拘幽操》、《履霜操》、《雉朝飛操》、《別鶴操》、《殘形操》來表明文人士們的操守決心,它是一種節操,一種操守,甚至就是一種高雅的道德象徵。
如果說琴其有濃厚的儒家人格思想也許誰也不會反對,但僅僅如此,則可能片面之繆誤矣,古琴的載容量相當巨大,浩若煙海,道家的性格也在其中淋漓透發。
四、道家精神的追求
古琴貴高、潔清、幽雅、逸古淡之音,與道旨意不謀而合,道家特別強調真與美的統一,追求人性的解放,而對自然要放性山水,講究心底閔靜淡,一絲不染。
首先體現道家自然觀的超功利性。道家不如儒家那樣功利,對琴的什麼東西都貼上了標簽,也不給琴附會很多人格、歷史內容,道家崇尚自然,這一開始就體現在琴曲之中,如《高山》、《流水》、《風入松》、《三峽流泉》、《平沙落雁》等都是飽含道家精神的神韻,又如《坐忘》、《魚樵問答》等都講究人與自然和和諧統一,追求生命的閑適安寧,而不是急於去給生命披上許多的外衣,加上許多負擔與約束。欣賞古琴也帶頭輕松愉快沒有負擔的心性,才能真正做到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
其次,道家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1]它強調人對自然的回歸,人應該追求自然中之樂者,不是繁文縟節,推崇自然之聲。賦予琴聲淡過如此「何須故揮弄,風弦自有聲」。如顧逢《無弦琴》:「三尺孤桐古,其中趣中幽。只須從意會,不必弦上求,袖手時橫膝,意忘自點頭。孫登猶未語,多卻一絲留。」這樣方能「求之弦上」[12]。
所以彈琴先要「肅基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這樣以便達互「心骨居冷,體氣欲」。如《莊子應帝王》上言「游心於淡,合心於漠」,達到得上瀛所言「通於杳涉,出有入無」之化境。
儒家重德,道家崇「意」。這種意是「意境」、「神思」,其廣闊無邊,不可言傳。
第三,道家追求修身養心,修身養性。不僅彈琴要自然,欣賞也要自然,以心態去欣賞。追求人與自然,追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平和」、「恬淡」、「無味」是道家所追求的大美。
總之,儒家把琴人格化,要人向「琴」靠攏。道家要人心靜,以琴為人服務。儒道兩家思想綜合體現在古琴里了,儒道曾幾度揚鑣,在許多事情也難成共識,而古琴卻為此二家彌合形成了共同的支點,頗有趣味。
『玖』 古琴知識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氣和樂律法器。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這里的「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靜。散音松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其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則同大地,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籟,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即「右手八法」)、輪、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復、退復、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等、牽、全扶、半扶、齪、間勾、轉指、索鈴等。 古琴的右手彈弦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右手的彈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大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名指較弱。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對此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與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半者則清脆明亮。琴曲比較多:幽蘭(最早的古琴琴譜),廣陵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現代還有很多改編的曲子,比如:小草(龔一),瑤族舞曲,春江花月夜。。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