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下肢靜脈相關性疾病知識講座答案
擴展閱讀

下肢靜脈相關性疾病知識講座答案

發布時間: 2022-12-11 20:16:36

① 什麼是下肢深靜脈血栓久坐不動危害大,4點措施可預防

在前文《什麼是腦血栓形成》已經介紹了腦血栓的相關知識,該病主要好發於中老年人。但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僅見於中老年人,對於工作時久坐不動、長時間坐車、坐飛機等也可以誘發深靜脈血栓,本文將詳細介紹本病。

深靜脈血栓形成 (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形成血栓而引起的靜脈迴流障礙性病症,常發生於下肢,稱為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簡稱為 下肢深靜脈血栓 。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PE)。DVT和PE合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種疾病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

深靜脈血栓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院內死亡的10%。

根據發病時間的不同,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急性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發病14天以內。

2、亞急性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發病在15-30天。

3、慢性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發病已超過30天。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於接受大手術的患者、嚴重創傷患者、長期卧床患者、肢體制動患者及惡性腫瘤患者--血流緩慢、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三大機理。

(一)基本病因

1、靜脈血流滯緩

是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主要機理,以左側下肢多見。

2、靜脈壁損傷

常見的損傷因素包括:

(1)靜脈內注射各種刺激性溶液和高滲溶液,導致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

(2)靜脈局部挫傷、撕裂傷、骨折碎片創傷。

(3)股骨頸骨折損傷股總靜脈,盆骨骨折和盆腔手術損傷髂靜脈或分支,均可並發髂骨靜脈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狀態

各種大型手術是引起血液高凝狀態的最常見原因。燒傷或者嚴重脫水、長期口服避孕葯、大劑量使用止血葯和脫水劑,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

此外,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亦是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

(二)誘發因素

包括創傷、骨折、長期卧床、高齡、中心靜脈置管、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吸煙、妊娠/產後、腎病綜合征、血液高凝狀態、血小板異常、手術、口服避孕葯、惡性腫瘤、化療、肥胖、糖尿病、心肺功能衰竭、腦卒中、脊髓損傷、 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 久坐不動 等,都可能誘發深靜脈血栓形成。

患者典型的發病急性期表現是突發性單側肢體腫脹,以 左下肢最常見

(一)患肢腫脹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症狀是患肢突發腫脹,在急性期時,皮膚顏色可發紅,皮膚溫度比健側肢體偏高。如果腫脹嚴重,皮膚可成青紫色、花斑樣,部分可出現張力性水皰。發病1~2周後,患肢可代償性出現淺靜脈顯露或擴張。

血栓部位及范圍不同,肢體腫脹部位也有差異:

1、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整個患肢腫脹明顯。

2、小腿靜脈叢血栓形成:腫脹僅局限在小腿部位。

3、下腔靜脈血栓形成:雙下肢均出現腫脹。

4、血栓起始於髂股靜脈:早期即可出現大腿腫脹。

5、血栓起始於小腿靜脈叢,逐漸衍生至髂股靜脈:先出現小腿腫,再累及大腿。

腫脹在發病後的24~72小時內最嚴重,之後會逐漸消退,患肢的周徑逐步縮小,但在局限性血栓早期完全清除之前,不會恢復正常。

(二)疼痛、壓痛和發熱

發生病變肢體出現疼痛與壓痛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狀。

1、持續性疼痛:靜脈內的血栓可以引起炎症反應,造成患肢局部發生持續性的疼痛;

2、脹痛:產生的血栓將靜脈堵塞,下肢靜脈迴流受阻礙,患側肢體發生脹痛,患者站立時疼痛會加重;

3、壓痛:發生血栓的部位以及相應肢體腫脹、皮膚張力高,按壓時疼痛明顯。

在本病的急性期,由於局部炎症反應和血栓吸收,可導致患者出現低熱。

(三)淺靜脈曲張

當深靜脈出現血栓時,血液會通過淺靜脈進行循環流動,這時就會出現淺靜脈曲張,表現為皮膚下靜脈比之前明顯,甚至突出皮膚表面、明顯變粗,這屬於代償性反應。

嚴重的淺靜脈曲張,大多見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後遺症期。

(四)股青腫和股白腫

股青腫和股白腫是下肢深靜脈血栓中最嚴重的情況。

由於患肢高度腫脹,導致患肢動脈出現痙攣甚至閉塞,從而引起肢體缺血、壞死。這時候患者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患肢的皮膚發亮,出現水皰或者血泡。起初,皮膚顏色為青紫色,皮膚溫度偏冷,稱為股青腫。進一步發展,可進展為皮膚發白,形成股白腫。全身反應強烈,會伴有高熱、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現。

(五)並發症的表現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並發症 肺栓塞 ,表現為 胸痛、咯血、呼吸困難 等。

(一)彩色多普勒超聲

這項檢查可以確定下肢深靜脈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及范圍。還可鑒別靜脈阻塞,是來源於外在壓迫,還是靜脈內的血栓形成,同時也能夠檢測靜脈血栓再通情況。

(二)下肢靜脈造影

這項檢查能最直接顯示出靜脈形態,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金標准。如果出現以下的徵象,則提示存在深靜脈血栓形成:

1、閉塞或中斷多見於血栓急性期;

2、充盈缺損是靜脈血栓的直接徵象,是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依據;

3、當血栓部位再通時,即原本堵塞的血管又有血液通過了,靜脈管腔呈不規則狹窄或細小多支,部分顯示擴張或扭曲;

4、側支循環形成。

後兩種情況是深靜脈血栓形成中、後期的特點。

本檢查的缺點是此為有創傷的檢查,患者可能發生造影劑過敏、造影劑相關腎病及血管壁損傷等。

(三)CT靜脈成像

這一檢查主要用於下肢主幹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栓診斷,准確性較高,也在逐漸應用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是可靠的檢查方法。

(四)靜脈磁共振成像

這項檢查能准確顯示髂、股、腘靜脈血栓,無需造影劑,但無法很好顯示小腿靜脈血栓。本項檢查尤其適用於孕婦等需避免射線暴露人群以及患者存在造影劑過敏等情況。

(五)其他檢查

血液檢查測定血液D-二聚體濃度,如果濃度上升,可提示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肺動脈CTA是明確診斷肺栓塞的主要檢查方法,用於檢查由下肢深靜脈血栓引起的急性肺栓塞。

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及體征即會初步懷疑該病,通過進行一系列的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血漿D-二聚體測定、血管超聲檢查、靜脈造影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後,可診斷該病。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與以下兩種疾病相鑒別。

(一)下肢淋巴水腫

鑒別要點:

1、早期表現為凹陷性水腫;

2、中晚期皮膚粗糙、變厚、組織變硬呈團塊狀;

3、嚴重者表現為「象皮腫」;

4、不會出現色素沉著、潰瘍。

(二)下肢局部血腫

鑒別要點:

1、大多有外傷史且多伴有局部疼痛及腫脹;

2、極少累及整個下肢;

3、後期皮膚出現瘀斑,或皮膚泛黃。

發病後14天內稱為急性期,15~30天稱為亞急性期,發病30天以後進入慢性期。抗凝治療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療,可以抑制血栓蔓延,利於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慢性期治療主要是物理治療和葯物治療。

(一)急性期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主要是針對急性期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葯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患者 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以減輕肢體腫脹 ,尤其注意 避免 對患肢的進行 按摩、擠壓 等,避免引起血栓脫落。

當全身症狀和局部壓痛緩解後,可進行輕便活動,起床時 穿彈力襪 彈力綳帶

2、葯物治療

抗凝治療和溶栓治療是主要療法,其中抗凝治療是基本治療。

口服或靜脈注射抗凝劑可以防止血栓增大,阻止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葯包括肝素、華法林、達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等。

(二)手術治療

外科血栓清除術:對於出現靜脈性壞疽或股青腫的患者,若不適宜導管溶栓可進行外科靜脈血栓清除術。

1、適應證

(1)急性髂股深靜脈血栓首次發作;

(2)症狀持續時長

② 如何醫治下肢靜脈堵塞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緩解伴有急性腿部腫脹的深靜脈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議嚴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傳統方法遭到了質疑,肺部掃描顯示卧床並沒有降低肺栓塞的發生率。此外,與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動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腫脹改善得更快。
深靜脈血栓患者穿用彈力襪可改善疼痛和腫脹長期穿用,可能會抑制血栓增長並減少血栓後綜合征。
2.抗凝療法
這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現代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正確地使用抗凝劑可降低肺栓塞並發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後遺症。其作用在於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滋長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並促使血栓靜脈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過渡到口服抗凝葯物,如華法林,由於華法林與葯物或食物相關作用復雜,個體劑量差異大,有出血風險,需要監測,近年來,研製出許多新型口服抗凝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極少受葯物或食物影響,一般無需檢測,使用方便。
3.溶栓治療
包括系統溶栓和導管接觸性溶栓,使用的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統溶栓經靜脈全身溶栓:通過淺靜脈進行全身給葯,使葯物隨血液循環在體內均勻分布,達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導管接觸性溶栓:又稱為CDT。經近端深靜脈置管逆行插入肢體遠端深靜脈,先利用導絲和導管對血管腔內的物理性開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過置入溶栓導管使葯物與血栓直接接觸,將急性期疏鬆新鮮的血栓溶解,主幹靜脈及時恢復通暢。有學者認為,導管溶栓治療髂股靜脈血栓比單純抗凝可改善生活質量。
4.深靜脈血栓的長期治療
深靜脈血栓抗凝治療持續時間仍有爭議,長期抗凝有助於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復發以及血栓後綜合征。對於簡單因素如手術或靜止導致的深靜脈血栓,抗凝時間需持續3個月,對於特發性深靜脈血栓,建議抗凝時間需持續6~12個月.對於惡性腫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於華法林,用葯時間為3~6個月。對於首次發作的深靜脈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體或兩項以上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建議抗凝時間需持續至少12個月,而對於有兩次深靜脈血栓病史的患者,應終身抗凝治療。

③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靜脈曲張形成的6大原因

1. 久站、久坐

長期需要站立或者坐著的人好發下肢靜脈曲張、老爛腿,比如售貨員、教師、白領等。因為他們需要長時間維持相同的姿勢,以至於血液不循環淤積在下肢靜脈血管中,長此以往,靜脈瓣膜被破壞而產生靜脈壓過高造成下肢靜脈曲張。

2. 便秘

便秘也容易誘發靜脈曲張,長期便秘,排便時經常長時間處於蹲坐狀態,抑制下肢小腿血液循環,導致血管內部增壓,血液賭塞,血管瓣膜受損,因此也易導致靜脈曲張。

3. 肥胖

過度肥胖的人有不好的姿勢和反常的步態,它們能進一步引起關節感染,造成骨關節炎。厚重的脂肪導致血液很難被輸送到身體上半部分再加上下肢需要支撐龐大的身軀,使靜脈壓力增加。

4. 吸煙飲酒
經常吸煙喝酒的人,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影響血液循環,不利於健康。

5. 年齡及性別因素

由於肢體靜脈壓僅在身體長度達最高時方達最高壓力,青春期前身體不高,故靜脈口徑較小,均可防止靜脈擴張,所以盡管30歲前有患嚴重靜脈曲張,但大多數是隨年齡增大。靜脈曲張以女性多見,可能由於妊娠能誘發或加重靜脈曲張。但在沒有妊娠的女性,其發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較寬大,血管結構過度彎曲以及月經期、妊娠期和絕經期時均可使骨盆內的靜脈增加充血。妊娠期易發生靜脈曲張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妊娠期四肢淺靜脈的張力降低,使其易於擴張,這種情況在產後可恢復。

6. 遺傳因素

原發性靜脈曲張的特徵帶有家族性,這是導致靜脈曲張原因的一個因素。

④ 普通外科學主治醫師專業知識輔導:靜脈疾病

靜脈疾病

靜脈疾病比動脈疾病更為常見,好發於下肢。主要分為兩類:下肢靜脈逆流性疾病,如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包括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和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靜脈迴流障礙性疾病,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的解剖與血流動力學具有不同於動脈的特性,在靜脈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影響。

一、解剖結構與血流動力學

下肢靜脈解剖下肢靜脈由淺靜脈、深靜脈、交通靜脈和肌肉靜脈組成。①淺靜脈,有大、小隱靜脈兩條主幹。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自外踝後方上行,逐漸轉至小腿屈側中線並穿人深筋膜,注人腘靜脈,可有一上行支注人大隱靜脈。大隱靜脈是人體最長的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內側,經內踝前方沿小腿和大腿內側上行,在腹股溝韌帶下穿過卵圓窩注人股總靜脈。大隱靜脈在膝平面下,分別由前外側和後內側分支與小隱靜脈交通;於注人股總靜脈前,主要有五個分支:陰部外靜脈、腹壁淺靜脈、旋骼淺靜脈、股外側靜脈和股內側靜脈。② 深靜脈,小腿深靜脈由脛前、脛後和排靜脈組成。脛後靜脈與胖靜脈匯合成一短段的脛腓干,後者與脛前靜脈組成腘靜脈,經腘窩進人內收肌管裂孔上行為股淺靜脈。在小粗隆平面,股深靜脈與股淺靜脈匯合為股總靜脈,於腹股溝韌帶下緣移行為骼外靜脈。③ 小腿肌靜脈,分為:排腸肌靜脈和比目魚肌靜脈,直接匯人深靜脈。④ 交通靜脈,穿過深筋膜連接深、淺靜脈。小腿內側的交通靜脈,多數位於距足底(13±1 ) cm , (18±1 )cm 和(24±1 ) cm 處;小腿外側的交通靜脈大多位於小腿中段。大腿內側的交通靜脈大多位於中、下1 / 3 。

靜脈壁結構 靜脈壁由內膜、中膜和外膜組成。內膜由內皮細胞與內膜下層組成;中膜含有平滑肌細胞及結締組織網,與靜脈壁的強弱及收縮功能相關;外膜主要為結締組織,內含供應靜脈壁的血管、淋巴管與交感神經的終端。與動脈相比,靜脈壁薄,肌細胞及彈性纖維較少,但富含膠原纖維,對維持靜脈壁的強度起著重要作用。靜脈壁結構異常主要是膠原纖維減少、斷裂、扭曲,使靜脈壁失去應有強度而擴張。

靜脈瓣膜 瓣膜由兩層內皮細胞折疊而成,內有彈力纖維。正常瓣膜為雙葉瓣,每一瓣膜包括瓣葉、游離緣、附著緣和交會點,與靜脈壁構成的間隙稱瓣竇。瓣竇部位的靜脈壁較非瓣膜附著部位薄且明顯膨出,使靜脈外形如竹節狀。越是周圍靜脈瓣膜數量越多、排列越密集。靜脈瓣膜具有向心單向開放功能,關閉時可忍受200 mmHg 以上的逆向壓力,足以阻止逆向血流。瓣膜結構異常可有:先天性,如小瓣膜、裂孔、缺如等;繼發性,如血栓形成使瓣膜遭致破壞;原發性,長期逆向血流沖擊,使瓣膜逐漸變薄、伸長、撕裂,最後發生增厚、萎縮。

血流動力學 靜脈系統佔全身血量的64%,因此又稱為容量血管,起著血液向心迴流的通路、貯存血量、調節心臟的流出道及皮膚溫度等重要生理功能。在下肢,淺靜脈占回心血量的10%~15% ,深靜脈佔85%~90%。下肢靜脈血流能對抗重力向心迴流,主要依賴於:① 靜脈瓣膜向心單向開放功能,起向心導引血流並阻止逆向血流的作用。② 肌關節泵(musde and articular pump )的動力功能,驅使下肢靜脈血流向心迴流並降低靜脈壓,因此又稱“周圍心臟(peripheral heart ) ”。③ 其他因素:胸腔吸氣期與心臟舒張期產生的負壓作用,對周圍靜脈有向心吸引作用;腹腔內壓升高及動脈搏動壓力向鄰近靜脈傳遞,具有促使靜脈迴流和瓣膜關閉的作用。下肢靜脈壓與活動與否密切相關。以踩部平均靜脈壓為例,在靜息態仰卧位時僅12~18 mmHg ,坐位時升至56 mmHg ,立位時高達85 mmHg 。下肢活動時,小腿肌泵每次收縮排血量30~40ml ,使肌組織血容量降低50%,足部靜脈壓下降60%~80%。因此長時間的靜息態坐、立位,下肢遠側的靜脈處於高壓與疲血狀態。

病理生理 下肢靜脈疾病的血流動力學主要變化是主幹靜脈及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前者引起淺靜脈擴張,後者造成皮膚微循環障礙,引起毛細血管擴大和毛細血管周圍炎及通透性增加;纖維蛋白原、紅細胞等滲入組織間隙及毛細血管內微血栓形成;由於纖溶活性降低,滲出的纖維蛋白積聚並沉積於毛細血管周圍,形成阻礙皮膚和皮下組織攝取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屏障,造成局部代謝障礙,導致皮膚色素沉著、纖維化、皮下脂質硬化和皮膚萎縮,最後形成靜脈性潰瘍。由於血清蛋白滲出及毛細血管周圍纖維組織沉積,引起再吸收障礙和淋巴超負荷,導致下肢浮腫。小腿下內側的皮膚、皮下組織的靜脈血流,除了部分經隱靜脈迴流外,主要是經交通靜脈直接向深靜脈迴流。這一區域的深靜脈血柱重力最大;交通靜脈又在肌泵下方,當肌泵收縮時所承受的反向壓力最高,容易發生瓣膜關閉不全。因此靜脈性潰瘍常特徵性地出現於該區。當靜脈內壓力增高、淺靜脈開始擴張時,外膜內感覺神經末梢受刺激,可有酸脹不適和疼痛感覺。

二、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 CVI )是一組由靜脈逆流引起的病徵,除了下肢沉重、疲勞、脹痛等症狀外,臨床表現有七類:有自覺症狀,但無明顯體征;毛細靜脈擴張或網狀靜脈擴張;淺靜脈曲張;踝部和(或)小腿浮腫;皮膚改變:色素沉著、濕疹、皮下脂質硬化或萎縮;皮膚改變及已癒合的潰瘍;皮膚改變及活動期靜脈性潰瘍。根據病因可分為三類:先天性瓣膜結構及關閉功能異常;原發性淺靜脈或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繼發性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靜脈外來壓迫等)。根據病變涉及的范圍分為三類:單純累及淺靜脈;同時涉及交通靜脈;淺靜脈、交通靜脈及深靜脈均已累及。根據血流動力學改變可以分為:靜脈逆流;靜脈阻塞引起迴流障礙;二者兼有。因此除了有明顯下肢浮腫的病人需與淋巴水腫鑒別外,對以淺靜脈曲張為主症者,均應通過體檢及多種特殊檢查,從臨床表現、病因分類、解剖定位及病理生理改變四個方面作出判斷。本節對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和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詳述如下。

(一)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primary 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 系指僅涉及隱靜脈,淺靜脈伸長、迂曲而呈曲張狀態,多見於從事持久站立工作、體力活動強度高,或久坐少動者。

病因和病理生理 靜脈壁軟弱、靜脈瓣膜缺陷及淺靜脈內壓升高,是引起淺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缺陷,與遺傳因素有關。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等後天性因素,使瓣膜承受過度的壓力,逐漸鬆弛,不能緊密關閉。循環血量經常超負荷,亦可造成壓力升高,靜脈擴張,而形成相對性瓣膜關閉不全。當隱—股或隱—腘靜脈連接處的瓣膜遭到破壞而關閉不全後,就可影響遠側和交通靜脈的.瓣膜。由於離心愈遠的靜脈承受的靜脈壓愈高,因此曲張靜脈在小腿部遠比大腿部明顯。而且病情的遠期進展比開始階段迅速。

臨床表現和診斷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以大隱靜脈曲張為多見,單獨的小隱靜脈曲張較為少見;以左下肢多見,但雙側下肢可先後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淺靜脈擴張、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現踝部輕度腫脹和足靴區皮膚營養性變化:皮膚色素沉著、皮炎、濕疹、皮下脂質硬化和潰瘍形成。

根據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下列傳統檢查有助於診斷:①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 試驗);病人平卧,抬高患肢使靜脈排空,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然後讓病人站立,迅速釋放止血帶,如出現自上而下的靜脈逆向充盈,提示瓣膜功能不全。應用同樣原理,在腘窩部扎止血帶,可以檢測小隱靜脈瓣膜的功能。如在未放開止血帶前,止血帶下方的靜脈在30 秒內已充盈,則表明有交通靜脈瓣膜關閉不全。② 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 試驗):用止血帶阻斷大腿淺靜脈主幹,囑病人用力踢腿或作下蹬活動連續10 余次,迫使靜脈血液向深靜脈迴流,使曲張靜脈排空。如在活動後淺靜脈曲張更為明顯,張力增高,甚至有脹痛,則表明深靜脈不通暢。必要時選用超聲多普勒、容積描記、下肢靜脈壓測定和靜脈造影檢查等,可以更准確地判斷病變性質。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必須排除下列幾種疾病才能確立:①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症狀相對嚴重,超聲多普勒檢查或下肢靜脈造影,觀察到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特殊徵象。②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遺綜合征: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淺靜脈擴張伴有肢體明顯腫脹。如鑒別診斷仍有困難,應作雙功彩色超聲多普勒或下肢靜脈造影檢查。③ 動靜脈瘺:患肢皮膚溫度升高,局部有時可拍及震顫或有血管雜音,淺靜脈壓力明顯上升,靜脈血的含氧量增高。

治療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可有下列三種方法。

1.非手術療法 患肢穿醫用彈力襪或用彈力綳帶,藉助遠側高而近側低的壓力差,使曲張靜脈處於萎癟狀態。此外,還應避免久站、久坐,間歇抬高患肢。非手術療法僅能改善症狀,適用於:① 症狀輕微又不願手術者;② 妊娠期發病,鑒於分娩後症狀有可能消失,可暫行非手術療法;③ 手術耐受力極差者。

2.硬化劑注射和壓迫療法 利用硬化劑注人排空的曲張靜脈後引起的炎症反應使之閉塞。也可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處理殘留的曲張靜脈。硬化劑注人後,局部用紗布卷壓迫,自足踝至注射處近側穿彈力襪或纏繞彈力綳帶,立即開始主動活動。大腿部維持壓迫1 周,小腿部6 周左右。應避免硬化劑滲漏造成組織炎症、壞死或進人深靜脈並發血栓形成。

3.手術療法 診斷明確且無禁忌證者都可施行手術治療:大隱或小隱靜脈高位結扎及主幹與曲張靜脈剝脫術。已確定交通靜脈功能不全的,可選擇筋膜外、筋膜下或藉助內鏡作交通靜脈結扎術。

並發症及其處理 病程進展中可能出現下列並發症:

1.血栓性淺靜脈炎 曲張靜脈易引起血栓形成,伴有感染性靜脈炎及靜脈周圍炎,常遺有局部硬結與皮膚粘連,可用抗生素及局部熱敷治療。炎症消退後,應施行手術治療。

2.潰瘍形成 踝周及足靴區易在皮膚損傷破潰後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癒合後常復發。處理方法:創面濕敷,抬高患肢以利迴流,較淺的潰瘍一般都能癒合,接著應採取手術治療。較大或較深的潰瘍,經上述處理後潰瘍縮小,周圍炎症消退,創面清潔後也應作手術治療,同時作清創植皮,可以縮短創面癒合期。

3.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大多發生於足靴區及踝部。可以表現為皮下淤血,或皮膚破潰時外出血,因靜脈壓力高而出血速度快。抬高患肢和局部加壓包紮,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時可以縫扎止血,以後再作手術治療。

(二)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valve in sufficiency)是指深靜脈瓣膜不能緊密關閉,引起血液逆流,但無先天性或繼發性原因,有別於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瓣膜功能不全及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

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至今尚未明確,發病因素有:① 瓣膜結構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離緣鬆弛,因而不能緊密閉合,造成靜脈血經瓣葉間的裂隙向遠側逆流。② 由於持久的超負荷回心血量,導致靜脈管腔擴大、瓣膜相對短小而關閉不全,故又稱“相對性下肢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③ 深靜脈瓣膜發育異常或缺如,失去正常關閉功能。④ 小腿肌關節泵軟弱,泵血無力,引起靜脈血液積聚,導致靜脈高壓和瓣膜關閉不全。股淺靜脈第一對瓣膜直接承受近側深靜脈逆向血流沖擊,常最先出現關閉不全,隨著病程進展,將順序影響遠側瓣膜關閉功能。大隱靜脈位置較淺而缺乏肌保護,所以當股淺靜脈瓣膜破壞時,大隱靜脈瓣膜多已失去功能,因而兩者往往同時存在。股深靜脈開口比較斜向外方,受血柱重力的影響較小,受累及可能較遲。

臨床表現和診斷 除了淺靜脈曲張外,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程度可分為:① 輕度:久站後下肢沉重不適,踝部輕度浮腫。② 中度:輕度皮膚色素沉著及皮下組織纖維化,單個小潰瘍。下肢沉重感明顯,踝部中度腫脹。③ 重度:短時間活動後即出現小腿脹痛或沉重感,浮腫明顯並累及小腿,伴有廣泛色素沉著、濕疹或多個、復發性潰瘍(已癒合或活動期)。

鑒於淺靜脈曲張是多種疾病的主要症狀,因此需作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檢查方能明確診斷。

1.靜脈造影 下肢靜脈順行造影顯示下列特點:深靜脈全程通暢,明顯擴張;瓣膜影模糊或消失,失去正常的竹節狀形態而呈直筒狀;Valsalva 屏氣試驗時,可見含有造影劑的靜脈血自瓣膜近心端向瓣膜遠側逆流。在下肢靜脈逆行造影中,根據造影劑向遠側逆流的范圍,分為如下五級:0級,無造影劑向遠側泄漏;Ⅰ級,造影劑逆流不超過大腿近端;Ⅱ級,造影劑逆流不超過膝關節平面;Ⅲ級,造影劑逆流超過膝關節平面;Ⅳ級,造影劑向遠側逆流至小腿深靜脈,甚至達踝部。0級,示瓣膜關閉功能正常;Ⅰ~Ⅱ級逆流,應結合臨床表現加以判斷;Ⅲ~Ⅳ 級,表示瓣膜關閉功能明顯損害。

2.下肢活動靜脈壓測定可間接地了解瓣膜功能,常作為篩選檢查。正常時,站立位活動後足背淺靜脈壓平均為10~30 mmHg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為25~40 mmHg。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時,高達55~85 mmHg。

3.超聲多普勒檢查可以觀察瓣膜關閉活動及有無逆向血流。原發性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應與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征相鑒別,二者臨床表現相似,但處理方法不盡相同。鑒別要點:前者,無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淺靜脈曲張局限於下肢,PertheS 試驗陰性,下肢靜脈造影示深靜脈通暢、擴張、呈直筒狀、瓣膜影模糊;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征,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史,淺靜脈曲張范圍廣泛、可涉及下腹壁,PertheS 試驗大部分陽性,下肢靜脈造影示深靜脈部分或完全再通、形態不規則、側支開放、瓣膜影消失。

治療 凡診斷明確,瓣膜功能不全Ⅱ級以上者,結合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應考慮施行深靜脈瓣膜重建術。主要方法有:① 股淺靜脈腔內瓣膜成形術:通過縫線,將鬆弛的瓣膜游離緣予以縮短,使之能合攏關閉。② 股淺靜脈腔外瓣膜成形術:通過靜脈壁的縫線,使兩個瓣葉附著線形成的夾角,由鈍角回復至正常的銳角,恢復閉合功能。③ 股靜脈壁環形縮窄術:在正常情況下,瓣竇寬徑大於非瓣竇部位靜脈寬徑,因而利用縫線、組織片或人工織物包繞於靜脈外,縮小其管徑,恢復瓣竇與靜脈的管徑比例,瓣膜關閉功能隨之恢復。④ 帶瓣膜靜脈段移植術:在股淺靜脈近側植人一段帶有正常瓣膜的靜脈,藉以阻止血液逆流。⑤ 半鍵肌—股二頭肌拌腘靜脈瓣膜代替術:手術原理是構建半腿肌—股二頭肌U 形鍵袢,置於腘動靜脈之間,利用肌袢間歇收縮與放鬆,使腘靜脈獲得瓣膜樣功能。由於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同時伴有淺靜脈曲張,因此需要同時作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曲張靜脈剝脫,已有足靴區色素沉著或潰瘍者,尚需作交通靜脈結扎術。

三、深靜脈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迴流障礙,如未予及時治療,急性期可並發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後期則因血栓形成後綜合征,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全身主幹靜脈均可發病,尤其多見於下肢。

病因和病理 1946 年,Virchow 提出:靜脈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損傷可造成內皮脫落及內膜下層膠原裸露,或靜脈內皮及其功能損害,引起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物質釋放,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同時靜脈壁電荷改變,導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造成血流緩慢的外因有:久病卧床,術中、術後以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及久坐不動等。此時,因靜脈血流緩慢,在瓣竇內形成渦流,使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細胞粘附分子表達,白細胞粘附及遷移,促成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狀態見於:妊娠、產後或術後、創傷、長期服用避孕葯、腫瘤組織裂解產物等,使血小板數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導致血管內異常凝結形成血栓。典型的血栓包括:頭部為白血栓,頸部為混合血栓,尾部為紅血栓。血栓形成後可向主幹靜脈的近端和遠端滋長蔓延。其後,在纖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血栓脫落或裂解的碎片成為栓子,隨血流進人肺動脈引起肺栓塞。但血栓形成後常激發靜脈壁和靜脈周圍組織的炎症反應,使血栓與靜脈壁粘連,並逐漸纖維機化,最終形成邊緣毛糙管徑粗細不一的再通靜脈。同時,靜脈瓣膜被破壞,以至造成繼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即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征。

臨床表現和分型 深靜脈是血液迴流的主要通路,一旦因血栓形成阻塞管腔,必然引起遠端靜脈迴流障礙的症狀。按照血栓形成的發病部位,主要臨床表現分述如下。

1.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局限於腋靜脈,前臂和手部腫脹、脹痛。發生在腋—鎖骨下靜脈,整個上肢腫脹,患側肩部、鎖骨上和前胸壁淺靜脈擴張。上肢下垂時,腫脹和脹痛加重;抬高後減輕。

⑤ 下肢靜脈曲張症狀判斷

下肢靜脈曲張症狀如何判斷,下肢靜脈曲張簡單說就是靜脈壁薄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關閉不全所引起的,下肢靜脈曲張一般表現症狀為,靜脈血管凸起或呈蚯蚓狀(當然呈蚯蚓狀已經是比較嚴重的了),很多患者有靜脈曲張多年也都沒有看,那麼下肢出現的酸脹,浮腫,疼痛,乏力是否跟靜脈曲張有關,答案:是的,靜脈曲張屬於靜脈系統血管疾病,常常有一個較長的發病時間過程,有最初的靜脈血管凸起,隨著時間推移就會慢慢出現下肢酸脹,浮腫,疼痛,乏力,時間越久越往後腿部皮膚就會開始變色沉著,血管破裂,皮膚潰爛形成老爛腿的情況。還有一些可能有並發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等等。應該多注意休息,可以定期檢查護理,以免加重病情。如果說已出現變嚴重的情況,那就別再猶豫了,及時治療才是最要緊的,因為靜脈曲張早些治療對病情有利費用也相對低,越嚴重後期就難以徹底治療費用也會隨之增加,目前靜脈曲張唯一的方法只能通過手術類治療,手術類方法包括手術抽剝、激光微創治療等,激光損傷小,更便捷,總體療效均不錯的,療效確切。

⑥ 下肢靜脈曲張科普知識

1. 什麼是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是指下肢淺表靜脈處於過度擴張、迂曲狀態,是因靜脈血液倒流造成血液瘀滯的一種疾病。正常人站立時,下肢的血管是看不到的,或僅能看到直的表皮血管,大多不突出於皮膚表面。當患有下肢靜脈曲張時,站立時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及其分支出現曲張,也就是說患肢的淺靜脈擴張、迂曲、隆起於皮膚表面,甚至捲曲成團。下肢靜脈曲張屬於靜脈性疾病,


2. 下肢靜脈曲張的好發人群有哪些?

本病好發於從事長期站立工作、體力勞動者或者有家族遺傳病史者。

3. 下肢靜脈曲張有哪些臨床症狀?

患了下肢靜脈曲張不可忽視。在表淺靜脈隆起、擴張,甚至迂曲成團塊狀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患肢酸痛、沉重、憋脹、易疲勞、隨著病情加重,在足踝部、足背可出現輕微的水腫,同時並發皮膚乾燥、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等症狀。嚴重者患肢可發生靜脈破裂出血、血栓性淺靜脈炎、淤積樣皮炎、小腿潰瘍,也就是俗稱的「老爛腿」等並發症。往往因為出現早期的「乏力、易疲勞」,且休息後緩解,常被誤以為「太累」,或者不知道該去何處就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出現血栓、潰瘍等嚴重的並發症,造成治療時間較長,花費較多,甚至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害。

4. 患了下肢靜脈曲張是不是應及早進行治療?

這是一定的。早期在專科指導下實施正確的治療措施,杜絕了下肢淤積性皮炎、血栓性靜脈炎、下肢潰瘍的發生,阻止疾病的惡化。

(周圍血管 潘艷芳)


參與新冠疫苗接種 築牢免疫防護屏障

接種新冠疫苗 聚力疫情防控

——邯鄲市中醫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