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航天的科普知識
33年前的7月24日是一個大日子,因為美國航天員7月20日首次登陸月球後返回地球。不過,一直以來都有人唱反調,稱人類從來沒有登陸月球,那些航天員在月球漫步、插美國旗的照片和影象,全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弄出來的「登月騙局」,更聲稱已找出幕後黑手!姑勿論孰真孰假,激辯至今仍不間斷。
自1969年7月20日航天員阿姆斯特朗(Armstrong)首次登陸月球的一剎那,就不斷有陰謀論傳出,質疑那個月球是假的,是美國西部內華達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電影廠景而已,月球表面的光影也只是電影射燈打光等等,一切有關60至70年代登陸月球的場面都是美國太空總署發布出來的「登月騙局」(Moon Hoax)。
國旗無風也會動
「登月騙局」這個說法在近幾年又再被熱炒,有名作家、電視節目以此作話題,連美國霍士電視(Fox Network)去年亦就此拍了一個特別節目,探討美國航天員是否真的曾登陸月球,更令「登月騙局」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登月騙局」陰謀論的支持者提出多個疑點,由於說得有鼻子有眼,一度令外界嘩然,不過,之後陸續有人逐點反駁,以還人類登月一個清白。
陰謀論者提出最著名的一個疑點,就是航天員在月球插下的美國國旗,放手後國旗仍擺動多時,即表示現場有風,也即是有空氣,顯示航天員身處在地球。
但反駁者解釋,那支是用鋁金製成的旗桿,呈L形。當航天員插旗時,由於月球地質較硬,要用力扭動才可把旗插上,所以這個扭動再加上旗桿本身彈性引起的震動,便造成國旗的擺動。
而根據牛頓力學第一定律「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在真空的環境中,沒有空氣的緩沖,國旗反而可以擺動多時而不停。
溫度高無礙拍照
陰謀論者也曾質疑登月照片穿崩,因為航天員影子長短不一及對象反射近距離強光,都顯示現場有多過一個的光源。
他們說,由於月球表面只有太陽一個光源,而且不是近距離照射,所以另外一個光源必定來自拍景用的射燈,引證了登月是假的。但這一說法又被否定,反駁者解釋月球表面不平坦,才形成不同長短的影子。
他們又質疑月球上根本無法拍攝,因為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之下,氣溫可高達華氏250至280度(約攝氏121至138度),膠片早已溶解了。然而他們根本不知道航天員用的是特製菲林。
其實,陰謀論者提出的論據很多時都以他們對攝影作為媒體的有限了解,而且對登月計劃一知半解,故他們提出的其它疑點都一一被反駁。
蘇聯必定會揭穿
專業人士表示,「登月騙局」不可信,因為當時美蘇是死對頭,蘇聯一直密切監察太陽神計劃的每一步,若發現不對路,必定會馬上拆穿美國。
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黃耀華指出,「當時美蘇正處冷戰,如果美國做假,蘇聯一定會乘機揭穿,而且蘇聯有無人駕駛宇宙飛船上月球,如果是騙局蘇聯不可能看不出來!」
另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就是美國真的拿了月球上的岩石回地球,「那塊月球岩石,交給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如果是假的一早就穿幫了。」一些「陰謀論」反駁者表示:「這些荒謬言論,對那些曾為人類登陸月球付出生命的人,是一種侮辱!」
騙局之父著書立說
「登月騙局」的其中一名幕後炒手,就是被稱為「登月騙局之父」的Bill Kaysing,他與英國一位攝影師David Percy撰寫了《我們從未曾登陸月球》(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一書。
Bill Kaysing在1957曾在其中一間登月艙製造商Rocketdyne工作,雖然在1963年太陽神計劃開始前已離職,但卻自稱熟悉太陽神騙局的底細。不過對照片穿幫的疑問,顯示他對攝影技術完全是門外漢。他為加強著作的可信性,聲稱曾邀請多位匿名專家協助。
另外,身為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任職攝影師的David Percy,則以攝影專家的身分,指出登月照片中的破綻;不過David也曾被外間批評不懂攝影技巧。其它登月騙局的支持者,包括聲稱拍到太陽神11號上的航天員,在宇宙飛船內做假腳印的記者Bart Sibrel和自學工程師Ralph Rene。
疑點逐一擊破
支持「登月騙局」論據
1. 航天員放手後,國旗桿仍擺動多時。
2. 在太陽神17號電視傳送畫面中,兩個航天員同時入鏡,但兩個影子長短不一,且向著不同方向,證明現場有不同光源。
3. 太陽神16號航天員John Young站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時,背景中竟拍攝不到星星,而他亦沒有影子。
4. 照片中近景一塊石頭上面似乎有一個C字,分明是電影道具。
5. 在太陽神14號和17號的傳送畫面中,航天員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強光,那是射燈的反射,證明現場只是一個布景。
反駁「登月騙局」論據
1. 當航天員插旗時,用力扭動,扭動再加上鋁金屬制旗桿本身彈性引起的震動,便造成國旗的擺動。在真空的環境中,沒有空氣的緩沖,國旗反而可以擺動多時不停。
2.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所以影子出現長短不一的現象。航天員用的哈蘇攝影機,配用60mm Bio-Gon廣角鏡頭,亦會令扭曲了原本平衡的影子。
3. 沒星星是菲林曝光問題,若要拍到星星,月面上的東西都會曝光過度。沒影子因為John Young並非站在地上,而是躍起了,在半「真」空中,所以影子距離他身體幾呎外。
4. 以顯微鏡細看,C字只是相紙上一條頭發或衣物纖維的影子。
5. 那個反光是月球地平在線一些恆久的玻璃狀物質所造成。
蘇聯登月也失敗了
所以不能確定
參考資料:http://www.astronomy.com.cn/bbs/archive/o_t/t_1987/start_0/
㈡ 關於神舟返航你有什麼關注的細節或好奇的科普知識
就在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三位航天英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感覺良好順利出艙,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很多網友們也是早早蹲守在了直播間,想要共同見證這載譽歸來、激動人心的一刻。而對於神舟返航細節科普知識,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樣好奇的朋友們,那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宇航員們會不會「淚流滿面」呢?】
其實,關注過【天宮課堂】的友友們就會知道這樣一個【冷知識】:【航天員在天上眼淚是流不下來的】。因為航天員們在太空工作中也經歷過很多激動到想要流淚的時刻,但是他們發現在這樣極為特殊的情況下,眼淚是沒有辦法順利流到臉上的,也就是沒有辦法自然的傾流而下。所以只能夠【「強忍眼淚,故作堅強」】,在眼眶中打轉或是停留在眼角。
遠征星辰大海,是我們一代又一代偉大的航天人們永不止步的征程,也是值得所有中國人自豪和熱淚盈眶的時刻,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永遠向前。
㈢ 航天科技知識
1、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3、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4、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
5、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6、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8、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9、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10、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11、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㈣ 航天科普知識知多少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
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
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㈤ 航天科技小知識簡短有哪些
1.運載器技術
要使航天器克服地心引力和空氣阻力沖出地球大氣層,必須使其運行速度大於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這就需要有能提供強大能量的動力裝置,即運載火箭。運載器是運送航天器進入預定太空軌道的工具。
㈥ 孩子七八歲時,想要了解有關航空的知識,哪些書籍值得推薦
孩子七八歲時,想要了解有關航空的知識,哪些書籍值得推薦?
1 「少年航天局」系列
這套書主要講述了四個懷揣「航天夢」的小夥伴:學霸星妹、航天天才小達、熊貓天驕和兔子小玉,在「少年航天局」中新奇、有趣又充滿冒險的旅程經歷。通過爆笑幽默的漫畫,結合精彩的航天故事,把遙不可及的宇宙、航天器、衛星、航天員訓練與升空等「神秘」元素生活化;將專業高深的航天知識變得幽默有趣,淺顯易懂;引領孩子們放飛心靈,去探索星空宇宙的無限奧秘,在心中播撒下「航天夢」的種子。
㈦ 小學生太空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1、太空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層(9~45千米)、中間層(45~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40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400千米以上)。
2、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
3、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
4、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5、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
6、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約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2.6萬光年。
7、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目前觀測到1000億個星系,科學家估計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
㈧ 航天科技小知識
一、航空航天飛行器上電子設備的特點是:
①要求體積小、重量輕和功耗小;②能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長壽命。在高性能飛機和航天器上,這些要求尤為嚴格。飛機和航天器的艙室容積、載重和電源受到嚴格限制。衛星上設備重量每增加1公斤,運載火箭的發射重量就要增加幾百公斤或更多。導彈和航天器要承受嚴重的沖擊過載、強振動和粒子輻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時間很長,如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長達7~10年,而深空探測器的工作時間更長。因此,航空航天用的電子元器件要經過極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篩選,而電子系統的設計需要充分運用可靠性理論和冗餘技術。
二、航空航天電子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提高航空航天電子系統的綜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實時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和數據傳輸的速率;③發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規模集成電路;④發展更高頻率波段(毫米波、紅外、光頻)的電子技術;⑤發展可靠性更高和壽命更長的各種電子元器件。
㈨ 關於航天科普知識的演講稿,急急急!!!!!!!!!!!!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26年3月16日有著「火箭技術之父」稱號的羅伯特•戈達德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衛星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是世界上第一顆在地球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
第一艘載人飛船 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的「東方紅」宇宙飛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繞地球軌道飛行的載人飛船。
第一位宇航員 前蘇聯著名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於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發射,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原蘇聯境內。
第一位女宇航員 1963年6月16日瓦蓮金娜•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6」號航天飛船飛向太空。使她成為世界第一女宇航員。她一共飛行了70小時40分鍾49秒,繞地48圈。
第一個在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前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兩名宇航員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首次走出座艙,進入太空,離飛船5米,在船外活動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這是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
第一次在太空實施飛船對接 1966年3月17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斯考特駕駛著雙子星座8號與阿金納號宇宙飛船進行了首次成功的太空對接。之後不久,由於飛船損傷系統突然失靈,宇航員們不得不進行緊急著陸處理。
世界上第一位遇難的航天員 前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宇航員。
第一次踏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同艾得溫•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飛向月球。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縱登月艙在月球表面著陸,當天下午10時56分他率先踏上月球那荒涼而沉寂的土地,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載人飛船 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著陸的載人飛船。
世界上第一輛月球車 1970年11月17日,航天史上的第一輛月球車搭載前蘇聯「月球」17號探測器登陸月球。這是一款無人駕駛型月球車,長2.2米,寬1.6米,重756公斤,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用太陽能電池板和蓄電池聯合供電。
第一個太空站 前蘇聯1971年4月發射的禮炮1號太空站,是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並接納了三名宇航員。
世界上第一輛有人駕駛月球車 1971年7月26日,「阿波羅」15號飛船把美國第一輛月球車———「巡行者1號」帶上月面。與「月球車1號」不同的是,這是一款有人駕駛型月球車。
第一架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 第一架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是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它於1981年4月21日發射升空飛向地球軌道,繞地球飛行36圈,歷時54小時20分鍾。
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6月7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宇航員布魯斯•麥坎德利斯使用載人機動裝置,離開太空梭320英尺,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在軌工作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1986年2月20日和平號核心艙發射,和平號是蘇聯/俄羅斯的第3代空間站,亦為世界上第一個長久性空間站(設計成在軌多模塊組裝,站上長期有人工作)。和平號空間站的軌道傾角為51.6度,軌道高度300~400千米。它是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超期服役時間最長、接待各國宇航員最多的太空站。
第一架太空望遠鏡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太空梭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該望遠鏡全長12.8米,鏡筒直徑4.27米,重11噸。
世界上第一位女太空梭駕駛員 1995年1月3日至11日,38歲的柯林斯擔任了代號為STS-63的任務,進行她自己的第一次太空之行。柯林斯是美國航天史上第一個太空梭女駕駛員,而在她之前的女宇航員所從事的都是醫療、後勤支持等工作。
第一次太空梭和空間站對接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太空梭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美俄兩國太空飛行器第一次對接 1995年7月15—21日,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和前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的首次國際合作。
太空梭在太空最長的一次停留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鍾,創造了太空梭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年齡最大的太空人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使他成為最高齡的「太空人」。
世界上最大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合作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從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用「質子」號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 「曙光」號多功能貨艙FGB)發射入軌,從而拉開了國際空間站在軌裝配的序幕,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第一位太空遊客 2001年5月6日13時41分,美國富翁丹尼斯-蒂托和2名俄羅斯宇航員乘坐的『聯盟TM-31』號飛船,經過8天的太空遨遊,於北京時間5月6日13時41分安全返回地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蒂托也成為第一位太空遊客。
全球第一艘民間載人飛船 「宇航員」邁克•梅爾維爾駕駛全球民間第一艘載人飛船於9月29日在莫哈韋沙漠成功起航到達預定太空後順利返回地面,降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的莫哈韋機場,整個飛行歷時約1小時。圖為宇航員站在降落的飛船上高舉雙臂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