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地理氣象小知識的手抄報

地理氣象小知識的手抄報

發布時間: 2022-12-06 12:56:36

⑴ 世界地理的優秀手抄報

走進地理世界手抄報圖片

走進地理世界手抄報內容:

一、地理的簡介資料: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二、中國地理知識內容:

1、位於浙江省的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2、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右圖)

3、峨眉山(左圖)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4、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5、千佛崖位於四川省境內,在200多米長、3040米高的峭壁上開鑿石窟,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小佛像7000多尊。

6、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萬里長城的起點,號稱「天下第一關」。

7、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北戴河,氣候溫和宜人,夏季平均氣溫23攝氏度,是中國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

8、甘肅省敦煌縣的莫高窟、山西大同市的雲崗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規模特大,藝術最精,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9、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中國三大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保存了長達1000多年的古代珍貴壁畫和彩塑藝術品,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的寶庫。

10、冬季中國大多數地方溫度較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地區,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 146、夏季中國大多數地方氣溫普遍較高。

11、中國的吐魯翻盆地中部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地方。

12、夏季中國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吐魯番,七月平均氣溫為33攝氏度以上,人稱"火州"。

13、由於吐魯番盆地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適宜瓜果生長。這里出產的哈密瓜、葡萄特別甜,全國有名。

14、夏季中國長江沿岸的不少沿江城市氣溫較高。重慶、武漢、南京號稱中國"三大火爐"。

15、中國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灣省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558毫米。

16、中國降水最少的地方則數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年平均降水量僅5.9毫米。

17、六月中旬,在江淮流域,細雨連綿長達一個月之久,此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

18、每年的七、八月份,在江淮流域的梅雨季節剛過,隨之便出現季節晴朗乾旱的天氣,這就是伏旱。

19、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熱降水多。

⑵ 三年級氣象小報怎麼畫

畫畫如下:

工具/原料:畫筆、畫報。

1、首先,在畫紙邊緣畫上漂亮的邊紋。

小報的由來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⑶ 地理手抄報關於全球氣候的內容

全球氣候是指氣候要素(氣溫、氣壓、風和降水等)的全球分布及其隨季節變化的特徵。例如,氣溫全球分布特點是溫度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北半球,冬季最低氣溫達-40℃以下,最高氣溫為25℃,南北溫差達65℃;夏季最低氣溫為0℃左右(撒哈拉沙漠)。南北溫差只有40℃,冬季大陸溫度比同緯度的平均溫度低,而海洋則反之,夏季情況相反。海平面氣壓分布基本特點是高緯度為低壓帶,副熱帶為高壓帶,中緯度為等壓線密集的強經向氣壓梯度帶。地面風場在南北二半球各存在三個主要緯向風帶,即熱帶信風(東風帶),中緯度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降水分布最多的地方是赤道附近,不少地方年雨量高達2000mm以上;中緯度的降水比副熱帶的多,特別在氣旋活動區,年降水量可達1000mm。

一、氣候類型的形成 由於熱量與水分結合狀況的差異,或水分季節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個氣候帶內其內部氣候仍有一定差異,可進一步劃分若干氣候類型。例如,大氣環流條件不同,同是亞熱帶氣候帶,亞歐大陸的東岸是季風氣候類型,西岸是地中海氣候類型。 二、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氣候 (一)赤道(熱帶)雨林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新幾內亞島(又稱伊里安島),大洋洲至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島一帶。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植物。 (二)熱帶草原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處於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在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分干濕兩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而長的乾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疏草原。 (三)熱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1)熱帶乾旱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熱量與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與形成,與熱帶乾燥氣候密切相關。自然植被是荒漠。 (2)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四)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我國雲南大部、西藏東南角等地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0℃。盛行風向的季節轉換顯著。夏半年受赤道氣團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氣候特徵與熱帶雨林氣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熱帶大陸氣團控制下,降水明顯減少,形成乾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0—90%以上,旱雨兩季分明。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2)亞熱帶氣候 (五)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1)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以亞洲大陸東部,如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北美大陸東南部,南美大陸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和非洲大陸東南角為典型。盛行風向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氣溫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高溫多雨,水分季節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東亞顯著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陸,面臨最大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2)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北美洲東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東部地區及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分布。這些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所以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只不過該氣候分布地區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前者強,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大陸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制,這里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乾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七)亞熱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1)亞熱帶乾旱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乾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2)亞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亞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全年乾旱少雨。與亞熱帶乾旱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夏季氣溫較低,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30℃;年降水量較多,大於250mm,所以土壤儲水量增大,能夠維持草類生長。 (八)亞熱帶草原氣候 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3)溫帶氣候 (九)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大陸西岸,如西歐、北美和南美西岸狹長地帶,以西歐為典型。這里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海洋氣流吹向大陸,海洋調節作用顯著。氣候特徵是:夏季溫度不高,冬季溫度不低,年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節分配均勻。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以西歐的英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為典型。其次如美國的西雅圖、加拿大的溫哥華、紐西蘭的惠靈頓等。 (十)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這里距海洋遠,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環不活躍,主要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夏季炎熱,冬季相當寒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洲大陸東部, 如我國華北、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冬夏盛行風向明顯交替。冬季風,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夏季風,主要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年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對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陸性特徵。自然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十二) 溫帶闊葉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西歐、東亞和北美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最熱月平均溫度13—23℃,最冷月平均溫度約-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稱溫帶森林氣候。 (十三)溫帶草原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溫帶森林氣候與溫帶沙漠氣候之間的過渡氣候。這種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較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mm,集中在夏季,乾燥程度不如沙漠氣候。分布范圍,從黑海沿岸往東,橫貫中亞,經蒙古的邊緣地區、中國的准葛爾盆地,內蒙古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東西連成帶狀;在中美中西部為一南北向的寬頻;在南美南部東海岸也有一狹長地帶。 (十四)溫帶沙漠(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又稱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 (1) 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氣候。極端乾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里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2)溫帶半乾旱氣候在乾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乾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乾旱氣候大。 4)亞寒帶氣候 (十五)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全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和極地海洋氣團影響,冬季還受到冰洋氣團影響。冬季漫長嚴寒,暖季溫涼短促;降水量少,相對集中在夏季,蒸發弱,為濕潤地區。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5)極地高山氣候 (十六)極地苔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終年嚴寒。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少,蒸發弱,雲量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蘚、地衣類)。 (十七)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內部。全年非常嚴寒,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球氣溫最低地區。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29℃— -35℃,北極地區-22℃以下,全年多暴風雪。 (十八)高山高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我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 目前,氣候變化,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地區的問題,應該是全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下面四方面統一認識: 第一,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發達國家應該率先減排,並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 第二,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應該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應該促進而不是阻礙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 第三,術進步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國際社會要增加資金投入,擴大信息交流,在技術創新、推廣和利用方面加強合作,提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應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⑷ 地理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8張

掀開摞摞發黃的歷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看到一個個舉著明晃晃鋼刀的劊子手,一隻只滿口 鮮血的吸血蝙蝠,一頭嚙著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著頭顱的鷹犬和一淌淌鮮艷刺目的血!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地理 手抄報 ,供大家參考。

地理手抄報1

星期五下午,我們學校初中部的解雅麗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有趣的地理課,讓我們初步認識新課程——地理。

課程剛開始,老師就介紹了迪拜。我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因為去年暑假,我剛去過那兒旅遊了。我答對了老師提的第一個問題,沒想到地理課這么有趣!

接下來,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關於迪拜音樂噴泉的視頻,視頻中噴泉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時而沖上天空,時而左右搖擺。我看得入了迷,認真聽老師講解,得知這個噴泉總長275米,可以噴射到150米高,相當於50層樓高的位置。我隨即想到:迪拜在中東地區,不是缺水嗎?怎麼有這么多的水!

隨後,老師告訴我們,有些非洲國家的人們能用買到2升上等石油的錢,卻買不到一瓶礦泉水,所以迪拜以水來炫耀國家的富有。我恍然大悟,老師課前讓我們 說說 迪拜怎樣顯現出它的富有,原來是為這個作鋪墊呀!

老師還給我們講了關於地理專業的知識,如:迪拜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所以衣服都是防風沙防日曬,住的泥磚房是為了隔熱,保障冬暖夏涼。

接著,老師還講到了石油,因為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儲量是全世界的60%,出口量是全世界的40%……

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我們結束了第一堂地理課。通過老師風趣和專業的講解,我對地理有了初步的認識。

地理手抄報2

地理老師走了,不知何故,不帶我們了。

他一直是一位深受同學們喜愛的老師。

他是一位寓教於樂的老師。

有一次上課,學的是和天氣有關的內容。他說著說著就提到了天氣預報,下面有些淘氣的學生便起鬨:「天氣預報是什麼?我沒聽過天氣預報。」

他照常標志性的撇了撇嘴,不急也不惱。只見他清了清嗓子,扯了扯衣服,挺起了胸。一本正經地模仿起天氣預報主持人:「各位觀眾下午好,現在播報本地天氣預報。惠州,多雲轉晴,溫度二十度,濕度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空氣質量良好,適宜戶外活動!」他那抑揚頓挫惟妙惟肖的播報,引起了我們滿堂喝彩。

他還是一位講究 教學 方法 的老師。

當我們在學人口那一課時。老師讓我們舉行了一場 辯論 賽,分為男生和女生兩組,辯論關於人口遷徙的問題,獲勝一方可以一個星期不寫地理作業。這么吸引人的獎項設置,男女兩組都想獲勝,可以想像那場辯論賽是多麼的激烈和精彩。男女兩方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想讓對方無力反擊。老師也會恰到好處的點撥一下,或者再火上澆點油。那場辯論賽最終以我們男生輸了結束,但我們學到了很多很多,直到今天我對那次唇槍舌劍的辯論賽依舊念念不忘。

每當提起地理老師,我都會想到他那獨一無二可愛的撇嘴,然後默默拿出地理書,帶著對他的思念好好學習。


地理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8張相關 文章 :

★ 簡單好看地理手抄報整理

★ 8開紙手抄報簡單資料

★ 中國地理手抄報精選

★ 手抄報大全簡單又漂亮字又少

★ 最簡單又漂亮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 關於地理的手抄報

★ 夏至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8張

★ 最簡單好看的手抄報圖片素材

★ 最簡單最漂亮的手抄報圖片

★ 小學生8k紙手抄報簡單好看的

⑸ 科普氣象手抄報內容

氣候是指某一地區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甚至數百年等)各氣象要素長年的平均值。是一個地區的冷、暖、干、濕等天氣狀況基本特徵的綜合反映。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科普氣象手抄報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科普氣象手抄報:

科普氣象手抄報1

科普氣象手抄報2

科普氣象手抄報3

科普氣象手抄報4

科普氣象手抄報5

科普氣象手抄報內容:

八月的第一個星期六,我去參觀了氣象科普基地。它南一個觀測場和配套的現代化數據處理傳輸室及60m2氣象科普展教室組成。那兒可是我們未成年人校外課堂之一,而且它只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開放。

觀測場內綠草茵菌,流水清清,十分美麗。因為每個月只有一天開放,所以那兒的人十分多,汽車也停成了一條長龍。

我們分批參觀觀測場,一位叔叔給我們做講解。首先是矗立著的觀測塔,它是用來測量風的,風杯測量風速,風標測量風向。

接下來,是兩種不同的溫度濕度計,一種是可以自動記錄成一張表格的;另一種是非常高科技的,它像一支筆的形狀,但它下面有一個像籠子一樣的東西;還有就是最常見的了,但它可以算出最高、最低溫度。

然後,就是雨量器,它可以測量出雨的多少。

這個奇怪的東西是什麼呢?它像一個土著人的頭,上面有幾根鐵制的「羽毛」,裡面是水。原來,這是蒸發皿,那上面的.「鐵羽毛」是做什麼用的呢?它是為了防止鳥兒來喝水的,不然如果被喝掉的水也作為了蒸發的水,這樣測出來的數據就不準確了。

這門「小鋼炮」又是什麼呢?其實,它是日照儀,它可以測出日照的時間。

最後,我看了地面溫度計,它是被埋在地上的溫度計,可以測量出地面的溫度。

參觀完氣象觀測場,我還去了氣象科普展教室,在那裡我又了解到了很多關於氣象的知識:氣象專用名詞的解釋,天氣現象的定義,氣象觀測、天氣預報方法與操作流程的簡要,介紹宣傳與氣象有關的生活健康常識等等有關氣象資料。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但此次參觀,我真是受益匪淺。

⑹ 三年級氣象手抄報內容

1、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

2、一日南風,三日關門。

3、泥鰍靜,天氣晴。

4、星星稀,好天氣。

5、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6、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

7、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8、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9、直雷雨小,橫雷雨大。

10、撲地煙,雨連天。

11、日出紅如血,竿後大雨落。

12、雲在東,雨不凶。

13、雲下山,地不幹。雲絞雲,雨淋淋。

14、早起浮雲走,中午曬死狗。

15、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16、早雷下大雨,下雨不過晌。

1、蜜蜂遲歸,雨來風吹

蜜蜂同樣對自然現象變化有預知的本領,當它們感知到即將要刮風下雨時,便會多采些花粉以便有充足的食物度過風雨天氣,因此才會推遲回巢時間。

2、草灰結成餅,天有風雨臨

因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在下雨前由於天氣潮濕,空氣中的濕度大。碳酸鉀這種成分容易吸濕,就會變成一塊一塊的。這個時候陰雨天就會來到,不由的感嘆民間對這些細小事物的觀察仔細。

3、螞蟻搬家,蛇過道,燕子低飛,魚兒跳,明日必有大雨到

這句諺語應該是家家戶戶都聽到過,這句諺語中發生的動物現象,經常出現在小學生的教科書上,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景象,其准確度是非常高的。具體意思不必解釋,大家也知道。/4、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4、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5十霧九晴。

6、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7、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8、夜星繁,大晴天。

9、河裡魚打花,天天有雨下。

10、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⑺ 世界氣象日手抄報的內容

科技讓天氣服務人類。下面是我給各位獻上的2017世界氣象日手抄報的模板內容和一些世界氣象日的標語,希望大家喜歡。

世界氣象日手抄報的內容 篇1

1、科技讓天氣服務人類。

2、利用氣球開展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無資質證的單位施放的氣球。

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4、糧草未動,氣象先行。

5、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

6、埋頭苦幹做氣象,安全建設有保障。

7、普及氣象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8、普及三防知識,增強抗災自救能力。

9、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由氣象台站統一向社會發布。

10、全民行動起來,為人類的現在和未來而保護氣候。

11、人工影響天氣利國利民。

12、加強防雷知識教育,提高雷電防護意識。

13、加強防災預警體系建設,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14、加強極地氣象研究,促進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15、加強氣候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綜合利用。

16、加強應急管理,服務國計民生。

17、減緩、遏止氣候變化,保護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18、健全雷電檢測制度,杜絕雷電災害隱患。

世界氣象日手抄報的內容 篇2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世界氣象日開展的時間定於每年的3月23日。 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各國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喚起人們對氣象工作的重視和熱愛,推廣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應用。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從1961年起將公約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 要求各國成員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201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太陽、地球和天氣」英文為"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Weather"。 2020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2021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

發展歷史

起因

為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為「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

世界氣象組織標志國際氣象組織原為非官方性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並與聯合國建立關系。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一個中心活動內容,各成員國在這一天可根據當年的中心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如組織群眾到氣象台站參觀訪問,舉行有政府領導人參加的群眾慶祝儀式,舉辦氣象儀表裝備、照片、圖表和資料的展覽,舉行記者招待會,由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報道特寫文章和講話,放映氣象科學電影,發行紀念郵票等。

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

世界氣象日極地地區是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通過對兩極地區冰蓋上大氣沉積物的詳細觀測,可以了解兩極地區乃至全球的氣候環境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2006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區氣候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迅速融化。2007年2月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1.8至4攝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學界已記錄到了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冰原正在不斷消失,並發現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結冰時間越來越短,過去基本在海冰上度過一生的北極熊開始逐漸向陸地轉移。專家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失,那麼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因此,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為提高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世界氣象組織確定了2007年氣象日的主題——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旨在探討全球變暖對極地氣象的影響。這一主題的確立還與2007年3月1日啟動的2007-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關。

國際社會對極地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就發起組織了「第一次國際極地年」活動,有12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合對南北極進行了考察,標志著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告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合作的開始。

發展

世界氣象日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

1947年9月—10月,國際氣象組織(IMO)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45國氣象局長會議,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並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規定,當第30份批准書提交後的第30天,即為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書,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誕生。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第20屆會議決定,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並從1961年開始,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國的氣象工作者都要圍繞一個由WMO選定的主題進行紀念和慶祝。

世界氣象日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各國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情況以及氣象部門在經濟和國防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推動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應用。

世界氣象組織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世界氣象組織擁有成員151個,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促進世界范圍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推行氣象觀測業務標准化。促進國際間的氣象資料交換和提出觀測、統計資料的統一規格;促進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資源、農業以及其它方面的應用;促進水文業務的開展和加強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的合作;鼓勵氣象學及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

本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氣象組織主要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項國際合作計劃;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計劃;技術合作計劃;教育和訓練計劃以及世界氣候計劃等。

1971年10月,第2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此後,中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所屬的一些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專門機構就是世界氣象組織。

全球氣候變暖使世界各地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明顯增多,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通過全球綜合觀測,人類可獲得有關天氣、氣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這些信息雖然無法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可以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範,以及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