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集群基礎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兒童術後吃什麼排便 2024-11-05 20:58:37

集群基礎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11-28 15:31:00

⑴ 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要問題

第一,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很模糊。雖然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我國直到近些年來才普遍運用產業集群這個概念,許多人對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較模糊。
例如,一些人將產業集群理解為產業集中或產業聚集或產業鏈等,將創新型產業集群單純理解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集群。同時,一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存在不少誤區,如將發展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將發展工業園區簡單等同於發展產業集群,「鄉鄉建區」、「鎮鎮辦園」,過分強調產業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顧當地的條件,過分強調打造(或拉長或延伸)「產業鏈」,硬搞產業「成龍配套」,導致「大而全」或「小而全」;過分依賴大企業或大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忽視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重視「七通一平」、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忽視文化交流等軟環境建設。
第二,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完善。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環境的支撐,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還需要政府的適當引導。雖然近年來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總的來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制度環境還不完善。
這主要體現在:有關的法規不健全;鼓勵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還很缺乏;政府職能轉變滯後,「缺位」與「越位」並存,公共服務不夠;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發育緩慢;知識產權保護乏力,產權信用環境較差;金融擔保機構、教育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不足;僵硬的行政區劃不利於生產要素大范圍流動和聚集等。
第三,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產業層次和附加值偏低。由於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於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創新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例如,一些集群中企業產品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偏低,高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不夠;低附加值產業集群較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較少;自主創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強,抽樣調查表明珠三角地區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還不到40%,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基礎的勞動力技能較低,在一些製造業集群中甚至出現了嚴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傳統文化的約束,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人才流動性較低。
第四,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創新型產業集群本是分工協作不斷深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於受市場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環境較差的影響,許多地方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較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表現在集群內企業外包意識差,產業鏈不完善。
深圳有傢具、鍾表、服裝、機械、鞋業、工藝六個傳統產業集群,都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但多數產成品及其零部件在單一企業內部完成,配套企業吃不飽;集群內同類企業惡性競爭,相互壓價,開展合作和聯合較為困難,沒有形成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網路;一些創新型產業集群臨近大學或研究機構,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除了中關村等少數高校區外,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未較好地成為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源泉。

⑵ k8s系列02-kubeadm部署flannel網路的k8s集群

本文主要在centos7系統上基於 docker 和 flannel 組件部署 v1.23.6 版本的k8s原生集群,由於集群主要用於自己平時學習和測試使用,加上資源有限,暫不涉及高可用部署。

此前寫的一些關於k8s基礎知識和集群搭建的一些 方案 ,有需要的同學可以看一下。

機器均為8C8G的虛擬機,硬碟為100G。

同一個k8s集群內的所有節點需要確保 mac 地址和 proct_uuid 均唯一,開始集群初始化之前需要檢查相關信息

如果k8s集群的節點有多個網卡,確保每個節點能通過正確的網卡互聯訪問

這里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選擇ntp或者是chrony同步均可,同步的時間源伺服器可以選擇阿里雲的 ntp1.aliyun.com 或者是國家時間中心的 ntp.ntsc.ac.cn 。

k8s集群之間通信和服務暴露需要使用較多埠,為了方便,直接禁用防火牆

這里主要是需要配置內核載入 br_netfilter 和 iptables 放行 ipv6 和 ipv4 的流量,確保集群內的容器能夠正常通信。

雖然新版本的k8s已經支持雙棧網路,但是本次的集群部署過程並不涉及IPv6網路的通信,因此關閉IPv6網路支持

IPVS是專門設計用來應對負載均衡場景的組件, kube-proxy 中的 IPVS 實現 通過減少對 iptables 的使用來增加可擴展性。在 iptables 輸入鏈中不使用 PREROUTING,而是創建一個假的介面,叫做 kube-ipvs0,當k8s集群中的負載均衡配置變多的時候,IPVS能實現比iptables更高效的轉發性能。

詳細的官方文檔可以參考 這里 ,由於在剛發布的1.24版本中移除了 docker-shim ,因此安裝的 版本≥1.24 的時候需要注意 容器運行時 的選擇。這里我們安裝的版本低於1.24,因此我們繼續使用docker。

docker的具體安裝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 這篇文章 ,這里不做贅述。

CentOS7使用的是 systemd 來初始化系統並管理進程,初始化進程會生成並使用一個 root 控制組 ( cgroup ), 並充當 cgroup 管理器。 Systemd 與 cgroup 集成緊密,並將為每個 systemd 單元分配一個 cgroup 。 我們也可以配置 容器運行時 和 kubelet 使用 cgroupfs 。 連同 systemd 一起使用 cgroupfs 意味著將有兩個不同的 cgroup 管理器 。而當一個系統中同時存在cgroupfs和systemd兩者時,容易變得不穩定,因此最好更改設置,令容器運行時和 kubelet 使用 systemd 作為 cgroup 驅動,以此使系統更為穩定。 對於 Docker, 需要設置 native.cgroupdriver=systemd 參數。

k8s官方有 詳細的文檔 介紹了如何設置kubelet的 cgroup driver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1.22版本開始,如果沒有手動設置kubelet的cgroup driver,那麼默認會設置為systemd

一個比較簡單的指定kubelet的 cgroup driver 的方法就是在 kubeadm-config.yaml 加入 cgroupDriver 欄位

我們可以直接查看configmaps來查看初始化之後集群的kubeadm-config配置。

當然因為我們需要安裝的版本高於1.22.0並且使用的就是systemd,因此可以不用再重復配置。

kube三件套就是 kubeadm 、 kubelet 和 kubectl ,三者的具體功能和作用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

CentOS7的安裝比較簡單,我們直接使用官方提供的 yum 源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這里需要設置 selinux 的狀態,但是前面我們已經關閉了selinux,因此這里略過這步。

在集群中所有節點都執行完上面的三點操作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創建k8s集群了。因為我們這次不涉及高可用部署,因此初始化的時候直接在我們的目標master節點上面操作即可。

此時我們再查看對應的配置文件中的鏡像版本,就會發現已經變成了對應阿里雲鏡像源的版本

當我們看到下面這個輸出結果的時候,我們的集群就算是初始化成功了。

剛初始化成功之後,我們還沒辦法馬上查看k8s集群信息,需要配置kubeconfig相關參數才能正常使用kubectl連接apiserver讀取集群信息。

配置完成後,我們再執行相關命令就可以查看集群的信息了。

這時候我們還需要繼續添加剩下的兩個節點作為worker節點運行負載,直接在剩下的節點上面運行集群初始化成功時輸出的命令就可以成功加入集群:

如果不小心沒保存初始化成功的輸出信息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使用kubectl工具查看或者生成token

添加完成之後我們再查看集群的節點可以發現這時候已經多了兩個node,但是此時節點的狀態還是 NotReady ,接下來就需要部署CNI了。

flannel 應該是眾多開源的CNI插件中入門門檻最低的CNI之一了,部署簡單,原理易懂,且相關的文檔在網路上也非常豐富。

針對 kube-flannel.yml 文件,我們需要修改一些 參數 以適配我們的集群:

修改完成之後我們直接部署即可

集群部署完成之後我們在k8s集群中部署一個nginx測試一下是否能夠正常工作。首先我們創建一個名為 nginx-quic 的命名空間( namespace ),然後在這個命名空間內創建一個名為 nginx-quic-deployment 的 deployment 用來部署pod,最後再創建一個 service 用來暴露服務,這里我們先使用 nodeport 的方式暴露埠方便測試。

部署完成後我們直接查看狀態

最後我們進行測試,這個nginx-quic的鏡像默認情況下會返回在nginx容器中獲得的用戶請求的IP和埠

⑶ 集群架構中所說的HA是什麼意思

HA是High Available縮寫,是雙機集群系統簡稱,指高可用性集群,是保證業務連續性的有效解決方案,一般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且分為活動節點及備用節點。想學習運維基礎知識的話,我建議你去黑馬程序員社區看一下。

⑷ 集群海葵的相關知識

集群海葵是一種可以自身復制的神奇海洋動物,它們以自身細胞分裂,就是一個變倆,兩個變四個的方式分裂出一個族群,兩個族群之間會為了爭奪地盤互相用刺互蜇。

⑸ windows 2003集群配置視頻教程哪有

到視頻教程網,裡面有專業的視頻教學 講座,課件 學習資料的下載。

⑹ 數字集群技術是什麼

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用於集團調度指揮通信的移動通信系統,主要應用在專業移動通信領域。和普通的移動通信不同,集群通信最大的特點是,話音通信採用PTT(PushToTalk)按鍵,以一按即通的方式接續,被叫無須摘機即可接聽,且接續速度較快,並能支持群組呼叫等功能。發展的現狀源自歐洲的TETRA TETRA(陸地集群無線電系統)是一種基於數字時分多址(TDMA)技術的無線集群移動通信系統,是歐洲電信標准組織(ETSI)制訂的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標准。它是基於傳統大區制調度通信系統的數字化而形成的一個專用移動通信無線電標准。 TETRA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可在同一技術平台上提供指揮調度、數據傳輸和電話服務,它不僅提供多群組的調度功能,而且還可以提供短數據信息服務、分組數據服務以及數字化的全雙工行動電話服務。TETRA數字集群系統還支持功能強大的移動台脫網直通(DMO)方式,可實現鑒權、空中介面加密和端對端加密。TETRA數字集群系統具有虛擬專網功能,可以使一個物理網路為互不相關的多個組織機構服務,並具有豐富的服務功能、更高的頻率利用率、高通信質量、靈活的組網方式,許多新的應用(如車輛定位、圖像傳輸、移動互聯網、資料庫查詢等)都已在TETRA中得到實現。 近兩年,TETRA數字集群系統在全球,尤其是歐洲市場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截至2004年12月,全球已簽訂的TETRA合同總數為615個,比2003年同比增長90%。這些合同分屬全球70個國家,其中歐洲地區佔全球合同總數的75%。由於亞太和中東地區的數字集群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因而也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會。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TETRA在全球各區域的發展中,簽訂合同數目同比增長最快的區域為亞太地區,增長率高達139%;其次是中東,增長率達到114%;而在西歐地區的增長率也達到110%。 在合同的數目方面,2004年簽訂TETRA合同數目最多的國家前三名依次為英國、法國、荷蘭―主要還是在歐洲地區。 在中國,幾種數字集群通信技術體制中,目前TETRA系統的應用相對佔多數,主要用於政府、鐵路、地鐵、航空、機場、水利等部門。 由於TETRA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對於強力部門專網專用較有吸引力,目前其全球用戶主要分布在公共安全/交通/PAMR/公用事業/政府/軍事/石油/工業等領域,其中公共安全和交通部門佔有的市場份額超過65%。在亞太地區,目前基本上應用於公共安全/交通/PAMR/公用事業領域,市場發展潛力很大。 但是,目前TETRA網路對外互聯部分技術尚未完全公開,不同廠家的TETRA產品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互聯互通,不同網路之間的用戶和業務的互通乃至異地漫遊還存在一些問題。另外,TETRA的系統設備采購、建網成本和終端價格較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TEREA的進一步發展。一家獨大的iDEN iDEN(集成數字增強型網路)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研製和生產的一種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它的前身是MIRS系統,最初設計是做集群共網應用,因此除了以指揮調度業務為主外,還兼有雙工電話互聯、數據和短消息等功能。 在技術方面,iDEN 具有以下一些特點:首先,在功能方面,iDEN在傳統的調度通信基礎上,大量吸收了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優點,增強了電話互聯功能,其無線電話功能與個人移動通信系統同在一個水平上,同時將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增值業務如簡訊息服務、語音信箱及基於IWF上的電路數據應用於iDEN系統中;第二,iDEN可以較高效率地使用傳統的頻譜,iDEN採納傳統的800MHz頻譜(806MHz~825MHz,85lMHz~870MHz),除歐洲外,該段頻譜在全球被廣泛應用於集群通信,無需調整,iDEN可以使用不連續頻點,方便運營商靈活配置頻率資源,通過TDMA技術,iDEN將一個25kHz的物理信道劃分成6個數字通信時隙,頻率利用率較高;第三,iDEN採納獨特的MI6QAM的調制技術,使每一個25kHz的物理信道(含6個通信時隙)的速率達到64Kbps,同時使鄰道抑制達到60dB以上,這一高效的調制技術保證了集群通信數字化進程中數字與模擬系統的共存,iDEN的話音編碼方式採取4.2Kbps的VSELP,可在6:1的壓縮下保證話音的質量;第四,蜂窩式的小區結構提高了網路的覆蓋能力,iDEN採納7times;3的小區復用方式,將一個基站分為扇形小區,擴大小區的容量,提高大地域的組網能力,同時,還可以採取全向基站的方式,以12times;1的全向小區復用方式,因地制宜,逐步發展;第五,可以實現跨系統調度通信。 目前iDEN技術體制主要用於數字集群共網系統應用,美洲和亞洲為其主要市場。在美洲,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秘魯等國都有iDEN系統的部署; 在亞洲,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新加坡、以色列等國都可以見到iDEN網路。其中,由美國Nextel公司(現已與其他移動運營商合並)運營的iDEN網路是目前全球最大、發展最完善的iDEN網路。 iDEN網路的服務對象比較廣泛,包括政府機構和各種企業用戶,如:建築業、維修服務業、能源電力業、商品零售和批發、農林采礦業、廣播出版業等。 但是,由於iDEN系統是由摩托羅拉獨家生產製造,介面沒有公開,目前網路設備主要由摩托羅拉供應,因此系統設備采購、建網和終端成本比較高。而且,由於研發年代較早,雖技術比較成熟,但對新業務支持能力相對較弱。中國標准之一:GOTA GOTA(開放式集群架構)是中國中興通訊提出的基於集群共網應用的集群通信體制,也是世界上首個基於CDMA技術的數字集群系統,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快速接續和信道共享等數字集群公共特點。GoTa作為一種共網技術,主要應用於共網集群市場,其主要特色在於更利於運營商建設共網集群網路、適合大規模覆蓋、頻譜利用率高、在業務性能和容量方面更能滿足共網集群網路和業務應用的需要。 GoTa採用目前移動通信系統中所採用最新的無線技術和協議標准,並進行了優化和改進,使其能夠符合集群系統的技術要求,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共網運營能力和業務發展能力,滿足集群未來發展的需求。 GoTa可提供的集群業務包括:一對一的私密呼叫和一對多群組呼叫;系統尋呼、群組尋呼、子群組尋呼、專用PTT業務等特殊業務;對不同的話務群組進行分類,例如永久型群組和臨時型群組,用戶可對其群組內成員進行管理。除了集群業務以外,GoTa還具有所有新的增值業務,如短消息、定位、VPN等,這些業務和集群業務結合起來,可為集團用戶提供綜合服務。 GoTa成功解決了基於CDMA技術的集群業務關鍵技術。為了能夠在CDMA網路上進行PTT通信,並且不影響原有CDMA系統已具備的業務功能和性能,GoTa圍繞著無線信道共享和快速鏈接這兩項關鍵技術提出解決方案,使新增的集群業務不會對傳統通信業務和網路資源帶來不利影響。與傳統集群通信方式相比,GoTa技術的優勢有:技術先進、業務豐富、投資少、見效快、運營成本低。 2004年3月19日,中興通訊GoTa產業聯盟啟動,冠日、青年網路、南方高科等終端廠商開始與中興通訊合作,共同推動GOTA產業的發展。 目前,中興通訊已經與中國鐵通、中國衛通兩家基礎電信運營商合作開展了GOTA數字集群商用試驗,此外,還贏得了俄羅斯、挪威、馬來西亞、泰國、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字集群項目,其中挪威和馬來西亞的都是商用網路。 盡管從目前來看,iDEN、TETRA技術相對來說已較成熟,但是這兩者價位都太高;GoTa的性價比好、前向發展軌跡清晰、多業務增值能力強、安全保密性及可信任性好,只是成熟度相對差些,需要時間完善。因此,在一定時期內,TETRA、iDEN、GoTa等在中國市場上將會有不同的基本市場定位,在競爭中共存,並由市場用戶選擇而決定其未來發展。

⑺ 產業集群具有什麼特徵

四大特徵:

(一)空間集聚性特徵

(二)柔性專業化特徵

(三)社會網路化特徵

(四)植根性特徵

一般說來,當產業集群形成後,將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新的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

也就是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集群將比非集群更具有競爭力。集群加劇了競爭,競爭是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對市場的爭奪,還表現在合作上。



(7)集群基礎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產業集群與知識和技術擴散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自增強關系。在新經濟時代,產業布局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簡單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關聯、高度專業化的產業有規律地聚集在一個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集群內由於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並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

產業集群內由於同類企業較多,競爭壓力激勵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迫使員工相互攀比,不斷學習;企業間鄰近,帶來了現場參觀、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競爭的區域環境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集群內領先的企業會主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

一旦某項核心技術獲得創新性突破,在集群區內各專業細分的企業很快會協同創新,相互支持,共同參與這種網路化的創新模式。事實也已經證明,產業集群內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要明顯快於非集群化的企業。

⑻ 物流數字孿生知識講座目的是什麼意思

了解物流數字的內容。物流設施、設備維護與運維以及生產線的安裝與調試等方面的運用都需要了解,因此需要先了解物流數字的內容,開展物流數字孿生知識講座。

⑼ 產業集群理論的相關文獻回顧

1.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協作理論
亞當.斯密目睹了工業化初期生產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所產生的效率。他認為,勞動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他在《國富論》中分析到:勞動生產率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不僅一般論述了採取分工生產的方式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深入分析了產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將分工分為三種:一是企業內分工;二是企業間分工,即企業間勞動和生產的專業化;三是產業分工或社會分工。第二種分工形式實質是企業集群形成的理論依據所在。正是因為這種分工,企業集群才會具有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整個市場都無法具備的效率優勢,過細分工和市場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業集群保證了分工與專業化的效率,與此同時還能將分工與專業化進一步深化,反過來又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組織方式的選擇必須滿足降低個別價值的目的,否則,資本增值的目標將難以實現。所以當事實證明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分工與協作具有更高的生產率時,採取這種生產組織方式就成為資本家的普遍行為,以便利用分工的優勢降低成本。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協作基礎上的企業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生產更大的效率。產生合力效應原因是:第一,協作性的集體生產在相同產量的條件下比分散生產節約了佔用的空間;第二,有利於在交貨期臨近或其它緊急情況出現時,集中生產能完成較大的生產量;第三,在集體生產的環境中,個人能力可以通過勞動效率間的差異表現出來,努力爭先的競賽,提高了生產率;第四,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容納在一個企業中,有利於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產的連續性和比例性;第五,協作性的集體生產提高了生產資料的利用率。總之,對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為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動因。
2.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
馬歇爾(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馬歇爾所指的外部規模經濟概念是指在特定區域的由於某種產業的集聚發展所引起的該區域內生產企業的整體成本下降。通過對英國一些傳統工業的企業集群現象的考察,馬歇爾發現了外部規模經濟與企業集群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認為企業集群是基於外部規模經濟而形成的。馬歇爾認為外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經濟同樣具有產業組織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馬歇爾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為「產業區」。馬歇爾對導致規模經濟的原因作了細致的探討。他認為,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利益,是技術的經濟、機械的經濟和原料的經濟。因為,大工廠可以採用高效率的機械,從而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機械的經濟所獲得的各種利益是小工廠難以企及的。大企業的大批量采購可以獲得相對低的價格,而且大批量運輸保證了對運輸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著較低的運輸成本。企業集聚在「產業區」內,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業的生產效率高於單個的分散的企業,特別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知識在該地區的溢出。協同創新的環境也促進了企業集群的發展。
3.產業區位理論和新產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Webber)在其1909年著作《工業區位論》中從產業集聚帶來的成本節約的角度討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因。他認為費用最小的區位是最好的區位,而聚集能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一個企業規模的增大能給工廠帶來利益或節約成本,而若干個企業集群在一個地點同樣也能給各個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或節省更多的成本,技術設備發展的專業化、搜尋勞動力的相關成本的降低,也都促進了企業集聚。他把集聚帶來的好處視為成本的節省和收益的增加,正是成本的節約促使企業產生了集聚的動因。專業市場的發展可以提高批量購買規模和銷售的規模,使企業享有購買原材料的便利和順利實現產品交易,從而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效率。企業集聚有利於道路、煤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共享,從而減少經常性開支成本,從而促進了企業集聚。
新產業區理論從企業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入手研究企業集群的形成動因。在對美國矽谷、德國巴登—符騰堡、義大利愛米利亞—羅馬格納等高技術產業綜合體實踐的研究基礎上,新產業區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該理論認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資資本的數量與質量,而是與發揮人力資本潛力相關的經濟組織結構和文化傳統等社會環境因素。正如長期研究矽谷特徵的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森寧所說:「矽谷成功的真正奧秘,是因為矽谷有了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創新、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環境。」此後,又出現了歐洲學派,它是由法國、義大利、瑞士區域科學家組成的GREMI()小組(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小組),他們的主要概念是文化環境(Milieu)。這個概念把產業的空間聚集現象與創新活動聯系在一起,使該理論流派相當有影響力。5創新環境理論認為產業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個社區的技術和專業化水平,提供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增加輔助的貿易和專業化服務,滿足眾多公司的需求,為採用更加專業化的機構創造條件。企業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以及組織創新的好處。創新環境研究強調產業區內創新主體的集體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強調創新行為的協同作用,強調社會根植性。Capello(1999)、Hart&Simmie(1997)等人研究發現,在創新地區中,創新廠商群聚在特定區域,但通常保留他們彼此獨立運作,群聚區域內廠商運用的是區內良好的環境特質。
4.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也與產業集群的形成緊密相關。增長極概念及其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Perrour)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在分析經濟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增長時,佩魯引入了「推動性單位」和「增長極」的概念。所謂「推動性單位」就是一種起支配作用的經濟單位,當它增長或創新時,能誘導其它經濟單位增長。推動性單位可能是一個工廠或者是同部門內的一組工廠,或者是有關共同合同關系的某些工廠的集合。而所謂增長極是集中了推動性單位的特定區域。佩魯認為推動性單位具有三個特點:(1)新興的、技術水平較高的、有發展前景的產業;(2)具有廣泛市場需求直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業;(3)對其他產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的產業。增長極同時具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5.技術創新理論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及其擴散促使具有產業關聯性的各部門的眾多企業形成集群。因為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分布,而是相反,它們趨於群集,或者說成簇地發生。這僅僅因為,在成功的創新之後,首先是一些,接著是大多數企業會步其後塵;其次,創新甚至不是隨機地均勻分布於整個經濟系統,而傾向於、集中於某些部門及其鄰近部門。熊彼特在解釋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時認為,除戰爭、革命、氣候等外部因素外,創新的群集和增長的非周期因素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上述認識,有兩點是極為重要的:首次創新會比隨後類似的創新要艱難得多,一旦突破入門障礙,對後來者的啟迪,包括觀念、認識、信心及行為都有極大激勵;創新是一個學習過程,首次創新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都會給後來者提供少走彎路,快速實現創新成功幷較快獲得超過社會平均贏利能力的機會的借鑒。兩點重要性造成的結果將是客觀誘導後來者蜂擁而至,即形成技術創新的群集現象。歷史上有頗多類似的例子,比如由於合成材料在化學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創新肯定會增加下一項發明的可能性;計算機問世後引發的多次再創新和換代產品的周期迅速縮短,正是群集的功績。
6.基於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國公司全球化的供應鏈和市場戰略下,投入要素可以從許多不同的地區獲取,但運輸成本的降低幷未使許多公司不把公司設立在原料來源地或者大的市場所在地。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cle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經濟下的產業集群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產業集群現象。10產業集群在競爭日趨復雜、知識導向和動態的經濟體中,其角色也愈來愈重要。波特提出了由四種關鍵要素所形成的「鑽石體系」理論,從競爭力角度對集群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顯示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產率的成長,也更有利於新企業的形成。雖然群內企業的慘烈競爭暫時降低了利潤,但相對於其它地區的企業卻建立起競爭優勢。
7.其它與集群相關的觀點
(1)錢穎一(1999)運用「棲息地」(habitat)的概念來解釋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他認為企業集群區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它至少包括七個方面的因素:①開放型的生產結構;②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③法律環境較為寬松,使跳槽變得容易;④容許失敗;⑤生活和工作觀;⑥外國移民多;⑦美國的全國創業板股票交易系統(NASDAQ)市場。
(2)台灣學者注重運用社會關系網路理論解釋台灣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他們認為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之間緊密的產業集群關系是台灣經濟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陳慧娟、吳秉恩,2000)。這種集群關系是建立在群內企業之間彼此承諾與信任關系之上的(王如玉、曾淑婉;1992),而這種承諾與信任則是需要依靠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來建立,因此企業主之間的社會關系是維持群內企業安定的主要力量。由同家庭、同民族、同鄉、同學、同事等所形成的關系在無形中規范幷維持了集群區內的運作次序(陳介玄,1994)。
(3)內地學者對於企業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江浙與廣東一帶,特別是在江浙地區。由於中小企業集群在江浙的迅速發展,江浙的學者們對這個問題從區域經濟(方民生,1997;張仁壽,1999;武雲亮,2003)、產權制度(應煥紅,2001)、制度變遷(朱康對,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也得出了相關的結論;廣東學者則更著重於從企業網路或者企業家網路的角度來研究企業集群,同時也強調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在集群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吳國林,2001);北京大學王緝慈(2001)把企業集群看成是適合創新的空間,幷將其中原由歸結為地理鄰近和社會根植兩組效應。
(4)日本學者青木昌彥(MasahikoAoki,2001)從創業投資者對創新企業的控制權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創新式企業和一組創業投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矽谷模式」,幷提出了錦標賽制度的創業資本治理機制。青木主要從企業治理角度探討企業集群的發展問題,開創了企業集群研究的一個嶄新思路。但他過分強調代理人市場對企業治理機制形成的影響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5)Dunning(1988)提出「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區域優勢取決於要素投入和市場的地理位置狀況、基礎設施等,而這些正是聚集效應的體現。Dunning(1993)又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區位選擇不僅要考慮傳統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慮聚集經濟和交易成本、動態外在經濟性」。
(6)Krugman(1991)從區域經濟與規模經濟的角度,解釋了工業活動的集中性,聚集效應的關鍵是規模經濟,特別是外部規模經濟,聚集能導致生產某一產品的平均成本下降,進而產生遞增的規模效應。

⑽ 產業價值鏈的集群效應

在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的領域中,關聯度較高的眾多企業及其相關支撐機構在地理空間上就產生了企業在某一產業價值鏈上集聚的現象。這種產業價值鏈上企業的集聚向上延伸到原材料和零部件及配套服務的供應商;向下延伸到產品的營銷網路和顧客;橫向擴張到互補產品的生產商及通過技能、技術或由共同投人品聯系起來的相關企業,同時集群內還包括政府和多功能公共機構的參與。由於集群內企業間是通過長期形成的非契約「信任與合作」維系的,因此在面對外來競爭時,使其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生產越來越強,產業鏈條被越拉越長。產業鏈條延伸是一種資源,它體現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未來只存在兩種企業,一種是規模超大的企業,另一種就是專業化非常強的中小企業」。任何一個企業在當前條件下都不可能在產業鏈條的任何一個鏈條環節上都是最優的,只能是在某一個或者幾個環節上具有優勢。產業關聯性越強,產業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通過產業價值鏈的整合不但可以將不同優勢環節的企業相聯系,實現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達到最優,進而實現企業產業價值鏈整體最優,而且基於產業價值鏈的資源整合通過諸如實施標准化生產、對內部管理費用進行嚴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產品在產業價值增值環節上的包裝、流通、庫存、銷售與內部部門間協調等成本,獲得成本領先優勢。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集群是新企業誕生的催生婆。新企業易於在既有的集群內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區成長起來。集群內的企業由於相互交流機會的增加,不僅能夠及時發現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而且還會獲得更多有關發展機會的信息。最早進入的廠商積極尋求創造專業化生產要素的方法,並通過吸引新人才進入來加強所屬行業的知識和技術深度開發。且由於當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熟悉集群內的產業特性,使集群容易獲得所必須的資產、技能和開發團隊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因而降低了新企業進入的門檻並降低了風險。集群內企業的重組障礙較低,更有利於催生新企業的誕生。比如說,一個計算機配件新供應商能夠在計算機產業集群內擴大規模是因為在客戶集中的基地可以減少風險,同時由於一個發展完善的產業集群包括一些相關產業,這些相關產業通常能夠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應商得以獲得進一步擴張的機會。除此之外,集群內的進入壁壘很低,在集群內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加快新企業的衍生過程。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產業鏈延伸也是一種環境。有產業鏈的地方,企業不僅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還有利於信息資源的交流、匯集,促進技術、產品的聯動創新。集群式產業鏈是培育企業學習與創新能方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感受到競爭的隱形壓力,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是由市場的需要引起,企業通過組合各種創新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並進行生產,最終進行商業化,當它商業化成功、企業取得利益時,這項技術創新才算成功。由於存在著競爭壓力和挑戰,集群內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開發、包裝、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進,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需要,爭取新的客戶。一家企業的知識創新很容易外溢到區內的其他企業,因為通過實地參觀訪問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這些企業能夠彼此相互較快地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在產業價值鏈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於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進而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集群為企業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創新所需的組織架構、產業文化基礎、知識積累和擴散的內在機制,集群為創新型區域的構建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4.有利於打造「區位品牌」。
產業關聯企業及其支撐企業、相應輔助機構,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都會在空間上相應集聚,形成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進而構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願意投資於相關的教育、培訓、檢測和鑒定等公用設施;另外,這些設施的設立又明顯地促進了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資源在產業集群內具有更高的運用效率。一個學習—創新型的區域,能夠使區內的各個企業形成相互協作的網路,彼此之間能夠共享市場信息、基礎設施、區內資源(尤其是流動的人力資源)、生產能力和供應鏈網路乃至形成區位品牌。「區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徵,如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的整體力量,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區位品牌」,會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區位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更具有廣泛的、持續的品牌效應,它是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這種區域品牌是由企業共同的生產區位產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為區內的所有企業所享受。因此,區域品牌同樣具有外部效應。這種區域品牌效應,不僅有利於企業對外交往,開拓國內外市場,確定合適的銷售價格,也有利於提升整個區域的形象,為招商引資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區域品牌共享又大大增強了集群內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5.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在產業一體化、產業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的形勢下,產業的發展及其競爭力的提升已成為一個地區能否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關鍵。而產業價值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是區域經濟發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產業集群是以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地方生產系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現代區域產業形成發展來看,產業是由龍頭企業起主導作用,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帶動一批配套企業發展,產業鏈中的配套企業發展壯大,既可裂變出新的龍頭企業,又促進其他龍頭企業發展和聚集,形成產業群體,使產業整體競爭力得以增強,從而壯大了產業經濟,給地區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因此,以產業鏈為紐帶,延伸產業加工生產的深度,以企業綜合配套,加強產業內部、產業之問聯動並做強做大,逐步興起專業、特色的企業群體,構築產業集群支撐框架;以產業價值鏈為中心,以重點產品、主導產業的聯動促進中小企業群的配套發展,並努力進入國際分工協作體系和供應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個區域的產業能否形成競爭優勢,不僅是依靠一個或幾個企業大集團,而且還要視其產業價值鏈體系如何。在全球(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機遇,建造自己的產業(或企業)價值鏈,或者成功地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著未來的前途,否則就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