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漢服小知識
擴展閱讀
鬧鍾和小愛同學哪個好 2024-11-15 19:57:24
騰訊動漫限時怎麼看 2024-11-15 19:40:26

漢服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8 09:51:40

⑴ 你所不知道的漢服小知識,你怎麼看呢

我從一個不知曉何為漢服的小白到一個喜歡上漢服,並且了解了一些的小知識的漢服同袍,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我的舍友。

漢服是漢族人的服裝,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並非漢朝服裝,唐裝宋服都是漢服,如果現代服裝加上漢服元素,也算漢服,就是漢服改良。漢服的一大特徵就是沒有扣子,有扣子的漢服都不是真正的漢服。

⑵ 漢服的相關知識,謝謝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2];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源自黃帝制冕服[5]。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⑶ 關於漢服的文化知識有哪些

1、漢服是指漢民族的服裝,並非特指漢族服裝,也稱漢衣冠,漢裝,漢服之所以能夠流傳如此悠久,更重要的一點也要歸結於我們華夏民族非常悠久漫長的文化,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因為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漢服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上也越發興盛。漢服的經久不衰,也側面印證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及不可以替代性。

2、一些古籍觀點認為漢服最初是由黃帝所制,但畢竟遠古時期的許多古籍都偏於神話性,所以也有人認為漢服的真正起源應該是由殷商王朝建立,包括冠服禮儀制度,可見古人在傳統禮儀方面是非常注重的。



3、隨著秦朝一統天下,關於漢服的制度便更加完善,包括初漢時期也沿襲了許多秦朝的制度,西漢時期深衣制是比較時興的,蟬衣內包含中衣,深衣,包括衣服的樣式裁剪都有自己的風格。不論是哪一個朝代,漢服的發展變遷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直到清代時期的「剃發易服」制下令之後,漢服才漸漸淡出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舞台。

4、關於漢服的相關結構也非常繁多,比較常見的一種即為「交領右衽」,即左衣襟覆蓋於右衣襟之上,這和中國傳統認知的「以右為尊」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區別於其他少數民族服裝的一大特點。

其次較常見的結構是「褒衣廣袖」,這類漢服的尺寸相對而言都是較為寬廣的,袖子呈圓袂,象徵傳統思想「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樣式的漢服在唐朝的貴族群體中較為常見。

5、關於漢服的一些相關配飾,和許多現代人一樣,會有戴手鏈,項鏈等首飾的習慣,古代人也是如此,古代人佩戴較為常見的包括玉佩,香囊,革帶等等。

⑷ 入漢服圈的基礎知識是什麼

1、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不是指漢朝的服飾。漢服始於黃帝,直至明末,已有千年歷史。與其他民族的服飾有所區別,漢服有自己的服裝體系。

2、來料:將布料寄給裁縫製作衣服,為了適應現代化的消費流程,很多商家都是製作分碼漢服,但是漢服因為剪裁特殊,想要穿著合身,通常需要量體裁衣,所以一些對服飾要求較高的同袍,會自己聯系裁縫,提供自己的身體數據和布料、形制,來製作漢服。

3、簪娘:有漢服自然要有搭配的首飾,但市面上漢民族首飾不但少,款式與質量也很劣質,於是催生了很多心靈手巧的手工配飾製作者,稱為「簪娘」,當然也有少量男性製作者自稱「簪郎」。

(4)漢服小知識擴展閱讀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

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⑸ 漢服基本知識

漢服的基本知識

漢服,即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衣冠」「漢裝」「華服」。它始於「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至清代漢服開始衰落,但並未消失。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文化風貌,是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縮影。

一、漢服的基本結構

漢服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它也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漢服分為領、襟、衽、衿、裾、祛、緣、袂、帶、韍等部分。

領:衣領。

襟:與衽是同義詞,但使用時特指衣服的交疊重合處,以內、外(或前後)襟區分。

衽:指的是衣襟,根據掩襟的方向可分為左衽(從左向右掩)和右衽(從右向左掩)。

衿:漢服下連到前襟的衣領。

裾:指的是衣服的下擺,又特指衣前襟。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三種。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

祛:指袖口。

緣:指的是衣物上的鑲邊,如領緣、袖緣、衣緣等。

袂:指的是衣袖,漢服分為窄袖和大袖兩種。

帶:是指大帶、束衣的腰帶。

韍:形似圍裙,系在腰間,其長蔽膝, 為跪拜時所用。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①交領右衽。漢服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條直線相交於衣中線,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對稱美學,顯示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那麼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②褒衣廣袖。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准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從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代以後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③系帶隱扣。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系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通常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④漢服布料。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分別由典枲、典絲執掌,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薴麻。葛布又稱為夏布,是製作喪服、祭服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故稱為冬綿夏葛、夏紗冬縐。至東漢時,海南、雲南開始興起用棉花紡紗織布。布帛根據紡織工藝、經緯組織可細分為錦、綾、羅、絹、紗、綈、綃、縐、綢、緞等。秦漢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後來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雲錦。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冕服用青羅衣、赤羅裳、赤羅蔽膝製成。圓領袍官服則皆用綾。官服胸背就是用雲錦中最精美的妝花緞製作。

二、漢服的常見形制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①「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最大的特點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指非正式場合)時的服裝,屬於休閑類服飾。從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其服飾形制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②「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上衣下裳」,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衣物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顏色端正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③「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襦裙」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劃分方式沒有嚴格的禮儀規定,且在漢服的類別上地位特殊,因此單獨分類進行介紹。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對著裝都有不同的要求。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服不僅是中華民族中主體民族漢族的寶貴財富,亦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寶貴財富。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漢服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根據各個職業、社會階層、年齡、場合等因素都有其對應的不同的衣冠制度。庶民怎麼穿、學者文人怎麼穿、官員怎麼穿、在家怎麼穿、會客怎麼穿和儀式怎麼穿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漢服是漢族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⑹ 漢服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類型

古代中國服飾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

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後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最初流行於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國,後來成為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

襦指短上衣。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後歷經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

(6)漢服小知識擴展閱讀:

地位影響

漢人對漢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願棄漢衣冠而自殺 。

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

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 。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

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⑺ 漢服是我國的傳統衣裳,有哪些關於漢服的知識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上升,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華服節的設立,就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體現。衣裳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它是文化最好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中的活化石。當歷史變遷,滄海桑田,一切都俱往矣的時候,衣裳卻向我們訴說著前人的情感和故事。

新中國在經濟領域發展迅速,但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上,卻需要加大力度,而華服節的設立,則正是一次努力,它在迎合當今「漢服熱」的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於傳統服裝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漢服具有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系帶隱扣等特點,當然,這也是規矩,一旦打破將不符合漢服的「禮制」。除此以外,古代的漢服在紋章布料、足衣首服、色彩配飾等領域也有著詳細規定,內容十分繁瑣,不同的朝代還會在細微處有所不同。

⑻ 漢服文化流行,對於漢服,有哪些人們不知道的小知識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男女喜歡穿著我國的傳統服裝漢服出街,雖然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看來這就算是奇裝異服,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也算是換了一種方式傳承我國文化,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是予以鼓勵的,畢竟年紀輕輕能不畏懼他人的眼光,追求自己所愛的真的不容易,關於此事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

現在有很大一部分人呼籲我們繼續推廣傳承漢族傳統服飾,很多人認為漢服的流行是對我華夏傳統文化的尊重,漢服愛好者之所以選擇漢服,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好看,更是因為漢服作為載體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