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4)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教育
培養學生以社會需要為己任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正確地把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要具備自我認識,自我了解的能力,對個人的條件、氣質、興趣進行分析,確定切合實際的自我期望值和奮斗目標,樹立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和實現人生價值觀念及為社會作貢獻的高尚心理品質。
(5)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
教育學生個人的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是緊密相連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導致多種生理疾病;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煙,不過量飲酒,科學飲食,在消費中不攀比,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
(1)大學生心理健康小知識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
(2)預防心理疾病,保持學生心理健康
(3)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② 大學生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1、坦然面對
心理健康也跟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心理困惑只是成長正常狀態,沒有問題哪有成長可言,因而不必大驚小怪、怨天憂人。
2、不要諱疾心理咨詢
對於嚴重的、難以排解的心理問題,也可尋求專家咨詢及心理衛生機構的幫助。
3、轉移注意
心理問題往往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所謂問題不放,不可過分關注自我,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全力投入是很有利於心理健康的。
(2)大學生心理健康小知識擴展閱讀:
調節自身心理方法
1、語言暗示調節,相對來說大學生知識都是比較豐富的,而且他們的獨立思維和思考能力比較強,因此通過一些語言暗示調節,可以幫助很多的大學生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對於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等方面也有很積極的作用。
2、理智調節,大學生一般來說都比較心高氣傲好勝心特別的強,所以在生活工作之中往往都會有一些過激的反應,有的人甚至會思想比較狹隘,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其實都應該用理智的頭腦去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控制自己心理平衡。
3、自我意識調節,自我意識就是能夠全面的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可以控制自己情緒的變化,像是自己的一些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情緒調節,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這種自我意識支配能力,才能夠保證正常的自我意識發揮。
4、情感調節,其實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精力非常旺盛的,相對來說情感也是比較的豐富,有的時候還會產生很多不良的情緒,而這種情緒產生之後,如果難以釋放那麼就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大學生就一定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感方面,最好是能夠將這些不良的情緒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③ 如何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觀分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直接決定了人們的日常的行為和心理想法,決定了個人的發展前途,個人的未來趨勢,有什麼樣的三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2、掌握應對心理健康的科學方法
遇事不能驚慌,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一些事情,來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如意的事情,這樣子便不會使心理健康受到嚴重的打擊和傷害。
3、合理調控情緒
遇到一些讓自己激動的事情或者人比如自己仰慕已久的明星。這時要盡量自己說服自己,讓自己淡定,不能太過於興奮。遇到憂傷的事情,要適當的發泄,不能憋在心裡,也不能隨意發泄,這樣只會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和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與麻煩。
(3)大學生心理健康小知識擴展閱讀;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的方法;
1、積極參加學校活動,提高交際能力
在大學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明顯增多,大學中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多參加一些學校的活動吧,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盡情展現自己。
2、多交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是社會性動物,是害怕孤獨的,是需要同伴的。在大學中多交幾個知心朋友,可以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相互扶持,相互安慰,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這個意思。
3、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幾個社團
大學中有很多的社團,社團中聚集了一群有同一愛好的夥伴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幾個社團,學習與人相處的要領。
④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識點是什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識點包括,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堅定他們的信心去創點兒,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堅定他們的信心,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第三,幫助學生認識青春期經常遇見的心理問題。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有效幫助大學生解決性格和形容以上的特點。正確的改正自己的思想。
⑤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學方面的知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識正處於逐步成熟的大學生而言,較之以往任何年齡階段,更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是多樣化的,這里僅就適應、人際交往、神經症問題等幾個方面作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後,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個人角色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個體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在上述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如果個體自身改變與環境變化脫節,就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還會帶來其他心理問題,影響大學期間乃至今後的學習與生活。
(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與內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學新生要經過分離、過渡、融合三個階段的洗禮,才能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分離是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起點。青少年中學畢業後選擇了上大學,從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與家庭和昔日中學朋友的分離。分離意味著個體要重新定義與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間的關系。過渡是指新生適應新的自然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環境中形成了適當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網路。在以上三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過渡。因為分離事實上是由入學而客觀造成的,而融入是適應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新生過渡期延續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在過渡期的狀況直接影響這一結果。因此,對於新生適應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過渡階段。
王登峰、張伯源認為新生適應的內容包括三方面: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對自己認識的改變。為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就要主動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學習方式,學會獨立地面對生活,從學習、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學會獨立處理。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是對大學新生的又一考驗,這既是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轉化的必要條件。大學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際關系的內涵,學習與不同性格的個體相處,掌握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化解人際沖突的技巧。大學新生的社會比較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人際環境中,面臨著重新認識自我和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問題。新的自我的確立應建立在對自己的客觀認識與評價的基礎之上,這一過程可能是緩慢的,很可能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之中,入學適應只是一個開端。
(二)影響新生入學適應的因素
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大體可劃分為兩類: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括期待、應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前總會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一定的期待,這種期待會影響他們入學時的適應。許多新生入學之後,理想的期待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很大差異,這成為難以適應新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理想期待與現實狀況的差距越大,個體的失落感也就越大。應對是個體在經受壓力過程中幫助個體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個體為減少憂郁或壓力的認知或行為反應。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習慣性的應對方式,用來應對未來面臨的壓力情景。每個大學生都以自己習慣性的方式應對著環境的變化與壓力,應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入學適應過渡期的長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對理解新生入學適應有很大幫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狀況直接影響大學新生入學後的學業和社會適應,同一性混亂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更容易出現心理與行為問題。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居住地環境等。有學者研究了新生與父母關系對入學適應的影響,發現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有更積極的影響。這種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表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主體;相互尊重各自的觀點;經常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會支持尤其來自家庭的支持,在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來自一位長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勵和建議可能會使他們撥雲見日,更加積極地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此外,大學生以往居住地與大學所在地語言、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新生適應的因素之一。
(三)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議和措施可以用來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1)盡快幫助新生了解、熟悉學校環境;(2)幫助學生養成合理的生活規律,學習、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兼顧;(3)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專業;(4)引導學生規劃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5)組織新生、教師、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某一主題活動,幫助新生建立新的社會網路;(6)設計並組織針對新生的團體輔導計劃,讓新生能從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獲得有效幫助的各種渠道(如校內心理咨詢門診等)。
二、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以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著人際交往的障礙,他們自身也體驗到由人際交往引發的不適、苦惱和困惑。人際交往障礙會引發一系列不良情緒,如不快、不滿、失望、孤獨、煩惱、自卑等,嚴重者表現為行為上的自我封閉、逃避現實、抑鬱、焦慮等。
(一)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
1.認知原因
這里所說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三個方面。過高評價自己,過低評價對方,就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盛氣凌人、狂妄自大;相反,過低評價自己,過高評價對方,則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畏畏縮縮、自抑自卑。對人際交往本身的認識也同樣影響交往行為,如對交往的交互性原則認識不足就會導致交往中對某一方利害的過度關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社會認知因素有以下幾種。
(1)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對人的知覺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鮮明、最牢固,並對以後的人際知覺和人際交往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於受交往深度、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響,第一印象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對他人進一步的了解。
(2)暈輪效應,又稱光環現象,指在對人進行知覺時,判斷者常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擴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暈輪效應的最大失誤在於以偏概全,極端化的表現就是推人及物,即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交往。
(3)刻板印象,也稱社會偏見,指人們對屬於不同群體或特徵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種族歧視和對「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塗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幫助人們簡化認知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認知對象特徵、有助於交往的積極作用,也有使人們的認識僵化和停滯、阻礙人們認識發展、對他人判斷錯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的消極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際交往之中,個體的情緒反應應該是適度的,與引起情緒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並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或過分冷漠都會讓人感到難以接受。大學生情感豐富、心境易變,有時對人對事過於敏感,容易憑一時好惡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使得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生各種障礙。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不良情緒因素。
(1)羞怯,指因為害怕或膽怯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適。帶著這種心理去進行人際交往,就會產生莫名的緊張和不安的感覺,在交往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從而使得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處於尷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際交往難以持續,出現障礙。
(2)嫉妒,指因失敗或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所產生的羞愧、憤怒和怨恨等個體情緒體驗。有時候它對人的成長也有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時候是消極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嫉妒心理一旦產生,就很難再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與周圍同學的關系,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把這種感情色綵帶到人際交往中去就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受,從而使人際交往失敗。
(3)自卑,指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的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外界評價,但更多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學生因為自卑而對自己持否定態度,交往起來比較吃力,害怕說錯話,擔心丟面子,長此以往,嚴重者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症,使人際關系出現障礙。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個體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異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和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導致人際沖突。一般來說,人們都不願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際交往是一種技能,人際交往中個體需要了解人際交往的原則,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方法,學會有效的表達與溝通等。一些大學生由於人際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1.培養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餘,人際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學會坦然自若地面對交往,不怕失敗,不怕被人譏笑。要重視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經驗,以此增強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從而逐步走上人際交往的良好循環。
2.認識自我,健全人格
(1)真誠。「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2)信任。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夠理解對方的意圖、情感、觀點、立場,交往才能不斷持續下去,人際關系才能變得融洽而深入。
(4)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
(5)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生人際沖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剋制是以團結為金,以大局為重,但不是無條件的,應有理、有利、有節,如果是為一時苟安,忍氣吞聲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不是正確的交往態度。
3.勇於實踐,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為了能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相識、交往和相處,學習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如何使談話繼續和中止,如何闡述自己的見解,如何提出批評,如何化解沖突,如何換位思考等。這些技巧可以通過書本、課堂、培訓等途徑學習,但主要還要在人際交往實踐中學習。只有勇於參加人際交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際交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三、神經症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各國的調查資料推算,世界總人口中的5%~8%患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其人數是重性精神病障礙的5倍。對於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來說,神經症也是一種較為常見、較為嚴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礙。
神經症不是某種特定的疾病類型,而是由於大腦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除癔症外沒有精神病的症狀,它主要表現為煩躁、緊張、焦慮、恐怖、強迫症狀、疑病症狀、心情抑鬱或分離症狀、轉換症狀等。它包括抑鬱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癔症性神經症、神經衰弱等。它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各不一致,比較復雜,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第一,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職業競爭劇烈等因素與神經症發病有密切關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際關系緊張、工作或學習過於疲勞以及某些突發的創傷事件等都可能成為神經症的誘發因素。
第二,神經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礎。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強迫症患者有強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創傷,便會導致神經症的發生。
第三,神經症患者在臨床表現上雖有較多精神痛苦和軀體不適,但醫生檢查始終不能發現相應的異常體征,即沒有任何可以證實的器質性病因,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症症狀不能診斷為神經症。
第四,神經症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認識,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動求醫或求助於心理咨詢者,喜歡訴苦及訴說軀體不適是神經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現。神經症患者常常對自己的病態過分擔心、疑慮,四處奔波,多次到醫院就診,要求做各種檢查。
第五,神經症除癔症的一次發作好轉較快外,其餘神經症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抑鬱情緒為突出症狀的一種心理疾病。抑鬱以憂郁和厭世心理特點表現出來,病人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多恐驚夢、乏力、腹瀉等。此病症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厭世,甚至有自殺念頭。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1)抑鬱心境。這是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徵。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2)快感缺失。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盡量迴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3)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學習、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無暇顧及。(4)睡眠障礙。約有70%~80%的抑鬱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後即醒,故稱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覺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後又處於抑鬱心情之中。還有少數的抑鬱症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鬱。(5)食慾改變。表現為進食減少,體重減輕,重者則終日不思茶飯,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慾增強的現象。(6)軀體不適。抑鬱症患者普遍有軀體不適的表現。患者常檢查和治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勞、睡眠障礙、喉頭及胸部的緊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心悸、氣短等病症,但多數對症狀治療無效。(7)自我評價低。輕者有自卑感、無用感、無價值感;重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有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甚至選擇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途徑。(8)自殺觀念和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行為。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常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還表現出焦慮、性慾降低、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嚴重的抑鬱症通常需要抗抑鬱劑治療,或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輕、中度抑鬱症通過單純心理治療可以恢復,多種心理治療都能夠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能夠幫助病人分析他們問題的來源,教會他們如何去應付生活中各種誘發抑鬱症的事件,教會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提高生活滿意度,減少導致抑鬱的行為。認知治療和人際治療對抑鬱症有良好的療效。在認知治療中,重點在於幫助病人改變導致抑鬱的行為和思維方法;在人際治療中,重點是幫助病人改變人際交往中導致抑鬱的行為方式。
(二)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強迫症狀為核心的一種心理疾病。病人常有無法自我剋制的、重復出現的某種觀念、意向和行為,深陷其中而又無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強迫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強迫觀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斷重復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無法擺脫;強迫動作則是指病人為了減輕因強迫觀念所引起的焦慮,不由自主採取的各種相應的行為。其中,前者又可細分為強迫回憶、強迫聯想、強迫疑慮,強迫性窮思極慮和強迫性對立思維;後者分為強迫意向,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檢查、強迫性洗手、強迫性儀式等。
關於強迫症的病因,目前說法不一。但有一點研究者能達成共識,即此病與人格特徵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強迫症病人人格表現為:謹慎細心,深思熟慮,有很高的道德標准,總是過分地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歡有秩序、有條理,做事固執,動作刻板。強迫症與強迫型人格有密切聯系。此外,遺傳、心理社會因素、生化因素等也與強迫症密切相關。在遺傳方面,家系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症,遠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處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的不適應可引起強迫症狀的產生。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盡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最後誘發強迫症的出現。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擊等也會使患者焦慮不安、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症的產生,症狀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創傷有直接的聯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認為強迫症患者5-HT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導致強迫症產生,對此用增多5-HT生化遞質的葯物可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心理治療除了進行一般性解釋、鼓勵、幫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療外,還可以進行精神分析、行為治療、森田療法等,每種方法各有側重。精神分析注重對患者人格特點和發病原因的探討,包括童年有無產生強迫症的心理創傷;行為治療側重從行為矯正和強化的角度,矯正強迫行為和思維;森田療法主張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
(三)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焦慮症又有急性焦慮症和慢性焦慮症之分。急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創傷後突然發病,莫名其妙地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兩手發抖等。急性焦慮症的發作可以持續幾分鍾或幾個小時。有時發作過後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復正常;有時則使人經常處於一種緊張不安狀態,擔心此病會再來。慢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憂郁等。這種病人易緊張、易激惹,稍有刺激聲和麻煩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發脾氣,事後能有自知之明並有後悔感。焦慮症的具體症狀包括以下四類。(1)身體緊張。焦慮症患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能放鬆下來,全身緊張。患者面部綳緊,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2)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焦慮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患者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3)對未來莫名地擔心。焦慮症患者總是為未來擔心。他們總是無來由擔心自己的親人、財產、健康。(4)過分機警。焦慮症患者每時每刻都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充滿警惕。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戒備狀態,因而影響了他們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焦慮症呢?對此,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意見,至今尚無定論。研究者發現以下因素與焦慮症發病密切相關。(1)遺傳因素。遺傳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2.5%,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有人認為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2)人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是焦慮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認知過程或思維障礙。研究發現,這類病人常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常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常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常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5)應激事件發生。在有突發的應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現焦慮症。有時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也可為誘發因素。
對焦慮症可進行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學派等從各自的理論出發,為焦慮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精神分析學派把焦慮症的起因歸結為壓抑的無意識沖突,所以,治療該症的核心就是幫助患者領悟他們內在心理沖突的根源。認知行為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如果焦慮症狀與情境有關,則通過運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慮症狀由情境中的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然後運用「系統脫敏」的技術,降低患者對這些特定因素的焦慮程度;如果焦慮症狀游離於任何特定情境,則運用「放鬆訓練」來降低病人的總體緊張水平。此外,還可以幫助患者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來提高患者面對各種情境時的信心。
2009-06-05 人教網
下載:
⑥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⑦ 大學生有哪些心理健康問題啊應對措施有什麼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可能會出現焦慮問題,因為大學生有很多的壓力比較大、時間比較多、容易陷入空虛之類的問題,所以很容易變得焦慮、緊張不安、很難安靜下來,同時伴隨頭暈、頭痛、惡心、腹瀉、腹脹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時會出現焦慮上的疾病表現。
第二、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抑鬱症的一些表現,主要就是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缺乏、終日悶悶不樂,甚至委屈、以淚洗面、對於未來沒有希望感、自卑、自責等等。
第三、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就是適應障礙,尤其是到大學以後,對於一個新環境沒有辦法適應下來,同時有可能會沒有辦法和自己的新同學以及宿舍同學建立很好的關系,因此會出現焦慮、抑鬱等很多的情緒反應。
第四、也有可能會出現各種成癮問題,比如說沉迷於網路或者抽煙、喝酒等一系列的問題。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8歲到25歲之間,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和就業壓力,這個人群極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如何克服?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第一步。
大學生要客觀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及個人性格特徵,培養自信又謙虛的人格品質。自信可以使大學生朋友面對外界壓力時,足以應付低落情緒。謙虛可以幫助大學生明確正確的人生目標。
同時,堅強、隱忍、正直和誠信等也是優秀的人格品質,當大學生具備以上品質時,就可以輕松面對情緒和心理問題,不至於迷失。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活作息時間是否科學。充足的睡眠、簡單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人身心愉悅,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學業壓力大,少數人要面對情感壓力,如果睡眠不足,長期抽煙飲酒,對於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具有破壞作用。
因此,早睡早起、加強鍛煉、保持愉悅等科學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增進心理健康。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的重要轉型期,生理和心理在這個階段漸趨成熟。在轉型過程中,大學生難免會遇到心理沖擊,加強自我調節顯得尤為重要。
遇到困難,可以多一分堅定和堅強。遇到挫折,可以多一分隱忍和堅韌。大學生要時刻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靠自己的意志去對抗心理問題,增進心理健康。
總之,心理健康是個重要命題,不能過分忽視。以上的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僅供參考。
⑧ 談談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大學生都已是成年人,具備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其自身的心理狀態變化有了一定的掌控。但是,由於大學生正處於未完全成熟向成熟過渡階段,完整的思維模式還未建立完善,其心理狀態的波動依然是存在的。
第一、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利於大學生確定積極的人生目標,積極的人生目標往往能提高大學生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並使大學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義。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助於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社會,對人生採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並正確體察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各種事情。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益與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大學生能敏銳的而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工作中富有創新和開頭精神,敢於並樂於把愛慷慨地獻給他人與社會。
第二、 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識
首先,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清晰地認識。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知,才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和缺點所在。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其次,要有容我的胸懷。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能容得下自己的優點,即容優。二是能容得下自己的缺點,即容缺。容優,是要以一種謙虛的姿態看待自身的長處。容缺,是要以一種誠實、豁達的心態對待自身的不足。只有多角度的去審慎自我,才不會錯估自己的實力。再次,要有容人的魄力。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若是能有海一樣的氣魄,去為人處世,去容人,日後肯定會有不俗的成績。若反之,也是可以預見其結果的。
第三、 要樹立積極的心態
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你會選擇怎麼度過?當然是要快樂的過了。其實,快樂是積極心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當一個人快樂時,他的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做什麼事都會有激情,而且會把做事情(如工作、學習等)當做一種享受。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只有怎會做不好呢!而且我們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別人的時候,別人反饋給我們的也是一種積極信號,反之,我們的心情只會更加的低落。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值得我們大學生去深思。
第四、 要正視現實,適應環境
所謂正視現實就是應以較為可觀、全面、公允、不主觀、不偏執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不脫離實際來談自己的發展。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都是處在某一個具體的環境中。你可以改變環境,但你不可能超越你所處的環境,這一點是首先要明確的,所以,對於所處環境無論好壞,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得到一個結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足夠頑強的生命體才有資格生存下去,所以,環境是不會因為你的不適應而改變去適應你的,它是不會可憐你的。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些特定的環境時,就應該理智、客觀、全面地分析哪些條件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利用和改變的就為己所用,改變不了的就要面對、接受和適應。馬克思有一句話說:在框架的限制中尋找自由。所以,大學生因該把自己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中來為自己的發展定位,一旦發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需要規則、集體的利益等發生沖突時,就要重新考慮修改自己的計劃,以謀求真正有效的發展。
第五、 要講究學習方法
笛卡爾曾經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向瞎子一樣摸索。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所謂學貴有恆,妙在得法,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掌握熟練的學習方法是其學習心理成長的關鍵。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異,在此我想和大學生們分享一下適應大學的最基本的方法論。
第六、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人說,在一個人的成功中,專業知識佔15%,人際關系佔85%。我不知道這個比例是不是正確,但是它至少可以表明,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處理好人際關系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在校期間必須要做的。然而,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⑨ 作為大學生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需要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保持健康的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學會自娛。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咱們在念大學是時候,已經開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識已基本建立,這時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因此,所有的大學生都應增強心理衛生意識。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也許是頭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一時間似乎得到了許多的「自由」。不過,如果濫用這種「自由」,或隨心所欲,或負擔過重,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節奏,都會導致精神損傷。所以,盡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當務之急。1.學習負擔適量,2生活節奏合理,有張有弛,3.學會科學用腦。
咱們大學生不能總是學習,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娛樂活動,可以消除煩悶憂慮,排遣孤獨寂寞,緩解緊張和壓力等,從而使自己得到放鬆和休整。要學會鬆弛有度。這樣對個體的身心保健是極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