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葯的基本知識
中葯是我國傳統葯物的總稱,是以天然葯物及其加工品為主要來源,包括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葯物,由於以植物葯為最多,應用也最為廣泛,因而古代相沿把“中葯學”又稱為“本草”。
中葯的性能也稱葯性,是指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與治療作用有關的若干特性。它是中葯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高度概括,是我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探索歸納出來的,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治法治則等學說為指導,根據各種葯物的性質及所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的用葯規律。
四性
四性是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葯性,古代稱為“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僅是葯性程度上的差異。寒涼屬陰,而涼次與寒;溫熱屬陽,而溫次與熱。葯物的寒熱溫涼,不能通過人的主觀感覺而感知,而是根據葯物作用於機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歸納。如石膏、知母能治療大熱、煩渴、脈洪大等實熱證,便認為他們是寒性葯;附子、乾薑能治療畏寒、肢冷、脈遲等里寒證,便認為他們是熱性等。可見,葯物的寒熱溫涼是與病情的寒熱相對而言的,是葯物作用後,機體所表現出來的實際反應。寒涼葯多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等作用,適用於陽證、熱證;溫熱葯則多具有溫陽、散寒、救逆等作用,適用於陰證、寒證;此外,還有一種平性,指葯性平和,寒熱偏性不明顯,寒證、熱證均可應用。但實際上仍有微溫或微涼的區別,故習慣上仍稱為四性。
五味
五味是指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不僅是葯物味道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對葯物性能、作用的概括。實際上,葯物的滋味不止五種,還有淡味和澀味。但是拘於五味入五臟的限制,
前人一般都將淡附屬於甘,澀附屬於酸,仍稱五味。根據各自作用來看,澀味與酸味相似,而淡味與甘味完全不同。故臨床實際葯味劃分為六種。
辛:即辣味,“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濕等作用。
甘:即甜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葯性、緩急止痛等作用。
酸:即酸味或兼澀味,“能收、能澀”,具有收斂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作用。
苦:“能瀉、能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燥濕、降逆等作用。
咸:“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
淡:“能滲、能利”,具有利水滲濕、通利小便的作用。
葯物的性、味各自從不同的側面顯示了葯物的部分性能。只有將葯物的性和味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葯物的性質和作用。如麻黃味辛能散,性溫能祛寒,故能發散風寒。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葯物在肌體上下表裡作用的不同趨向而言。他對疾病的病機或證候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病勢趨向有特殊的調節作用。 升與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立的作用趨向。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上浮、發散;沉是下沉、滲利。一般來講,升浮葯都能上行向外,促進人體氣機上行或達表,具有升陽舉陷,發散表邪、祛風散寒、宣毒透疹、涌吐開竅等作用;而沉降葯則能下行向內,促進人體氣機下行或內收,具有清熱瀉下、潛陽熄風、降逆止嘔、利水滲濕、重鎮安神、降氣平喘、消積導滯等作用。 升降沉浮對指導臨床用葯亦有重要意義,其基本應用原則是同病位而逆病勢。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病變部位在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病勢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浮;若病變下陷的,宜升而不宜降。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導致不良後果。 升降沉浮與性味有真不可分割的關系,寓於葯物的性味之中。凡味辛、甘,性溫熱的葯物大都具有升浮作用;凡味苦、酸、咸、性寒涼的葯物大都具有沉降作用。
歸經
歸經是指某些葯物對於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所起的選擇性作用,也就是即主要對某經(臟腑)或某幾經(臟腑)作用明顯,而對其它經(臟腑)則作用較小,或無作用。歸經指明了葯物治病的適用范圍,說明了葯效所在。
由於發病所在的臟腑經絡不同,臨床所表現的症狀也不相同。如肺經病變每見喘咳,肝經病變每見肋痛抽搐,心經病變每見心悸失眠等。而根據葯物對各臟腑經絡病變的特殊療效,即可確定其歸經。如桔梗、杏仁治咳喘胸悶,故歸肺經;羚羊角、鉤藤能熄風止搐,故歸肝經;硃砂、茯苓能安神定悸,故歸心經等。有的葯物適用范圍較廣泛,則其歸經也較多。如黨參既能補脾氣,又能補肺氣,故歸脾肺經;山葯既能致脾虛泄瀉,又能致肺虛咳喘,還能治腎虛遺精,故歸肺脾腎經。
毒性
古代人們對葯物毒性的認識不盡一致,既將葯物的毒性看作是葯物的偏性,把毒葯看作是一切葯物的總稱;又認為毒性是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志。現在所稱的毒性,專門用來表示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指葯物對人體的傷害作用。中葯的毒性不容忽視,不可錯誤地認為中葯大都直接來源於天然葯材,因而毒性小,安全系數大。自建國後至今出現了大量中葯中毒的報道,固然有文獻記載大毒、劇毒葯物有中毒致死者;小毒、微毒甚至無毒的葯物,如服用不當,同樣也有中毒病例發生,故臨床應用必須加以重視。中葯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炮製或制劑不當;配無不妥;葯不對症等。
② 初級中葯師基礎知識點: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導讀】在中葯學職稱初級中葯師考試中,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一直都是考試中常考的知識點,作為初級中葯師基礎知識點,經常考察的考試內容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是什麼?」為了幫助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備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級中葯師基礎知識點: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還不了解的接著往下看。
【組方原理】
來源:《傷寒論》。
組成:麻黃三錢(9克)、杏仁三錢(9克)、甘草兩錢(6克)、石膏(先煎)一兩(30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熱,止咳平喘。治肺熱喘咳,甚則氣急,鼻翼扇動,有汗或無汗,身熱不解,口渴,脈滑數,苔薄黃。現用於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竇炎等屬邪熱閉肺者。
方解: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喘咳。方用麻黃宣洩,石膏清疏,杏仁沉降,三葯同用,有宣有降,相反相成,清降結合,標本兼顧。
臨床應用以身熱不解、外感風邪、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為辨證要點。凡屬風寒實喘、腎虛久喘者,不宜應用。
【加減化裁】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瀉肺熱;
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發送的關於「初級中葯師基礎知識點: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總的來說未來醫葯行業發展趨勢非常可觀,所以建議有意向的考生,盡早學習報考,早日成為醫葯行業的一員,為祖國醫葯行業發光發熱。
③ 100種常用、常見、常考中葯的功效及適應病症!中醫基礎內容
臨床中葯學、中成葯學和方劑學是執業中葯師里常考內容,同時也是各位中醫醫生在工作中會遇到的,以下100個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有涼血不留瘀,活血而不動血特性的是牡丹皮
2.安息香的功效是開竅辟穢,行氣活血,止痛
3.當歸的功效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4.梔子金花丸主治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
5.黃氏響聲丸功效疏風清熱,利咽開音
6.柴胡的功效是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7.天花粉的功效是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8.主治陰虛盜汗遺精,骨蒸潮熱的是黃柏
9.治療胃氣之要葯的是旋覆花
10.主治噯氣,呃逆,嘔吐,喘息的是赭石
11.具有滋陰潤肺,補脾益氣作用的是黃精
12.知柏地黃丸的功效是滋陰降火
13.用於治療肝膽濕熱、脾肺郁結所致的黃疸的是茵陳五苓丸
14.玉屏風膠囊的功能是益氣,固表,止汗
15.玉屏風膠囊的主治病證是表虛不固所致的自汗,症見自汗惡風,面色晄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16.正天丸主治頸椎病型頭痛;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經前頭痛;神經性頭痛
17.參苓白術顆粒的功能是補脾胃,益肺氣
18.中成葯桂枝茯苓丸中君葯是桂枝
19.地骨皮配桑白皮用於肺熱咳嗽
20.紅花的功效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21.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作用的是板藍根顆粒
22.益心舒膠囊主治氣陰兩虛;冠心病心絞痛症見胸痛胸悶、心悸氣短、脈結代;瘀血阻脈所致的心悸
23.金鎖固精丸的功能為固腎澀精
24.艾葉的主治病證有虛寒性出血證,尤宜於崩漏;虛寒性腹痛;婦女帶下及濕疹,疥癬
25.能透疹止癢,為解表散風通用葯的是荊芥
26.大黃的主治病證有熱毒瘡腫、水火燙傷;血熱吐衄便血;濕熱黃疸;瘀血經閉
27.檳榔的主治病證有絛蟲病;瘧疾;蟲積腹脹;水腫
28.鬱金的主治病證有胸腹刺痛、症瘕痞塊;熱病神昏癲狂;血熱吐衄出血;濕熱黃疸
29.羚羊角入煎劑,成人內服一日用量是1~3g
30.補骨脂具有的功效是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納氣平喘,補腎壯陽
31.濟生腎氣丸既能溫腎化氣,又可利水消腫
32.獨活寄生合劑既能補益肝腎、祛風除濕,又能養血舒筋
33.清熱散風、明目止痛,主治外感風熱之暴發火眼的葯是明目上清片
34.黃芩的主治病證是胎熱胎動不安
35.某男,35歲,胸悶而痛,痛徹背部,氣短喘促,舌苔白膩。證屬痰濁阻閉胸陽之胸痹。治當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宜選用薤白
36.某女,26歲,3月來情志不舒,胸脅、脘腹脹痛,噯氣食少,月經紊亂,痛經,證屬肝鬱氣滯,治當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宜選用香附
37.仙鶴草除能收斂止血,解毒殺蟲外,又能止痢、截瘧、補虛
38.既破氣行血,又消積止痛的葯是莪術
39.竹茹除清熱化痰外,又能除煩止嘔,安胎
40.麥冬的功效是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41.某女,31歲。眩暈1周,兼見吐衄咳嗽,痰多黃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煩。證屬肝火犯肺。宜用黛蛤散
42.某男,45歲。心胸煩熱5天,兼見口舌生瘡,小便短赤,咽喉腫痛,大便秘結。證屬火熱內盛。宜用導赤丸
43.清肺抑火丸的功能是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44.蘇合香丸的主治是痰迷心竅之痰厥昏迷
45.補中益氣丸的主治是中氣下陷之泄瀉脫肛
46.某女,6歲。因食積致病,症見咳嗽,夜間加重,喉間痰鳴,腹脹,口臭,證屬飲食積滯,痰熱蘊肺,治當清熱肅肺,消積止咳。宜選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47.辛芩顆粒的功能是益氣固表
48.知母配伍川貝母,既滋陰潤肺,又能清熱化痰
49.天花粉的功能是清熱生津、清肺潤燥
50……巴豆的功效是祛痰利咽,逐水退腫,瀉下冷積
51.天麻的功效是息風止痙,祛風通絡,平抑肝陽
52.九味羌活丸的功能是疏風解表,散寒除濕
53.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又能退虛熱、透表邪,為治痹症通用葯的是秦艽
54.香加皮的功效是強筋骨、利水消腫
55.海螵蛸既治肺胃出血,又治胃痛吞酸
56.千金止帶丸的功能是健脾補腎,調經止帶
57.健脾消食丸的主治病證是脾胃氣虛所致的疳證
58.既祛風解表,又勝濕止痛、解痙的葯是防風
59.徐長卿的功能是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
60.吳茱萸具有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燥濕止瀉,疏肝下氣
61.桔梗除能宣肺利咽外,又能祛痰排膿
62.赭石除平肝潛陽、重鎮降逆外,又能涼血止血
63.黃芪具有的功效是補氣升陽,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益衛固表
64.桑菊感冒片既能疏風清熱,又能宣肺止咳
65.既清熱瀉火解毒,又化瘀涼血止血的葯是一清顆粒
66.某女,60歲。因外感風寒發病,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稀。宜選用小青龍膠囊
67.龜鹿二仙膏除溫腎補精外,又能補氣養血
68.既滋陰養血,又補心安神的葯是天王補心丸
69.既能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又能固精止帶的葯是山葯
70.既清熱解毒,又通利關節的葯是土茯苓
71.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葯是乳香
72.百合的功效是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73.某男,25歲,5天來泄瀉腹痛,便黃而黏,肛門灼熱。伴有發熱惡風、頭身痛,證屬濕熱蘊結兼外感風熱,宜選用葛根芩連丸
74.某女,50歲,頭痛眩暈1周,兼見目赤耳鳴牙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燥結。證屬熱毒內盛,風火上攻,宜選用牛黃上清膠囊
75.既降氣化痰,又溫腎納氣的葯是蘇子降氣丸
76.清開靈口服液的主治病證是外感風熱時毒、火毒內盛所致高熱不退
77.某女,36歲,1周來,因外感病邪犯少陽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慾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醫師處以小柴胡顆粒,是因其能解表散熱,疏肝和胃
78.冠心蘇合滴丸的功能是理氣,寬胸,止痛
79.某女,28歲,平素情志不暢,3月來胸脅脹滿、經行量少、行經小腹脹痛、經前乳房脹痛。證屬氣滯血虛所致的痛經,治當舒肝理氣,養血調經,宜選用七制香附丸
80.某男,8歲,1周來出現厭食、煩躁、惡心嘔吐、口渴、胸腹脹滿、大便乾燥,證屬食滯化熱之積滯,治當消食化滯,瀉火通便,宜選用小兒化食丸
81.某男,46歲,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口舌乾燥,脈微自汗。醫師開具處方葯物組成為紅參、麥冬、五味子的中成葯。該中成葯是生脈飲
82.生脈飲的功能是益氣復脈,養陰生津
83.牡蠣的功效是平肝潛陽,鎮驚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酸止痛
84.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後期、痛經、產後腹痛的葯是少腹逐瘀丸
85.石斛夜光顆粒除清肝明目外,又能滋陰補腎
86.馬齒莧的主治病證是熱毒血痢、血淋
87.某女,50歲,頭痛眩暈1周,兼見目赤耳鳴牙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便燥結。證屬熱毒內盛,風火上攻,宜選用牛黃上清膠囊
88.某女,4歲,半月來出現大便溏泄、飲食減少、腹脹、倦怠懶言。證屬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治當健脾益氣,滲濕止瀉,宜選用止瀉靈顆粒
89.人參再造丸的功能是益氣養血,祛風化痰,活血通絡
90.舒筋活血片的注意事項是孕婦忌服;婦女月經期慎用;不可過量久服;禁與強心苷類西葯同服
91.某男,52歲。由肝氣郁結而致脘腹脅痛、熱厥手足不溫、泄痢下重。宜選用四逆散
92.人參的功效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
93.瓜蒂的功效是涌吐熱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濕熱
94.藜蘆的功效是涌吐風痰,殺蟲療癬
95.黃連上清丸的功效是散風清熱,瀉火止痛
96.桂枝合劑適用於風寒感冒表虛證
97.血熱便血宜用槐角丸
98.射干除能清熱利咽外,又能祛痰
99.肉桂的功效是引火歸原
100.具有清熱除濕、益氣化瘀功效的中成葯是婦科千金片
④ 初級中葯師基礎知識重點在哪裡
一、葯事管理。這個似乎不用多說,但一定要記住什麼事務歸哪一級別管理,這個佔了很大部分,比如最高是國食葯監,其次是省食葯監,再次是市食葯監,然後將每個條款按國家、省、市的許可權歸納總結一下。因其次就是假劣葯這類的概念大致要熟悉,最後就是道德規范,很容易找到錯的答案。這一門最重要的是看清題,讀懂題,很容易就過了。
二、中葯學。各種中葯的功效,這個實在讓我頭疼,我的辦法是記筆記,把每一個葯的功效都寫下來,寫一遍就有了個大概的印象,第二遍不愛寫了,我就在EXCEL表格中列出來。最重要的是橫向記憶+羅列特點。比如安胎葯有哪些,涼血安胎的和補腎安胎的區別一下;透疹葯有哪些,發散風寒的透疹葯和發散風熱的透疹葯區別一下;頭痛葯有哪些,厥陰頭痛吃什麼,陽明頭痛吃什麼;各種要葯有哪些,比如生薑是嘔家聖葯等等,一定要把特點羅列出來,這樣就比較容易記住了。因為考試基本考的都是特點,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去記特點,特點就是考點,記住考點才有分拿。
三、中葯鑒定。這個是我認為最難的一科。因為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內容多,就是考點多。不怕考點多,就怕記混了。一定要注意尋找關鍵詞,比如大黃——星點,何首烏——雲錦紋,狗脊——金毛——蕨科,板藍根——藍色熒光,味連過橋,雅連單支等等等等,這樣的雙詞(關鍵詞)關聯記憶,其實就是告訴你找出考點。其實都還是要自己多背背題,考試前多去上學吧找答案做做模擬真題。
希望對你有用 ,望採納!
⑤ 中葯知識一速記口訣
給大家介紹一本速記中醫的好書,幽默葯膳賦。
本書是中醫葯性速記書,是繼《葯性賦》和《白話四百味釋》之後的一部曲、方體裁。適應了時代快速發展的要求,使葯性速記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這本書的特點是「快」和「准」。「快」就是記的快。《幽默葯歌》這本書讓你在幾天內記住600種中葯的葯性。【准】就是記憶准確。每味葯的四氣(寒、熱、溫、平)和五味(酸、苦、甜、辛、咸、苦、酸、苦、苦、苦、苦、苦、苦、咸、苦、咸、甜、咸),
經絡(肝、心、脾、肺、腎、肝心、肝脾、肝肺、肝腎、心脾、肺腎、肝心脾、肝心腎、肝脾腎、肝肺腎、心脾肺、心脾腎、心脾腎、心肺腎、脾肺腎、脾肺腎——對於600多種中葯來說,絕對沒有錯。
這本書的第一章論述了記憶規律。即一個「字」代表每味中葯的葯性(四氣、五味、歸經),稱為一個「字標」。它的作用就像機器的「標志」,一眼就能知道。其統治以《資標圖》為代表,可查閱。以後有什麼新發現的中葯,可以按葯性填,性狀可以自己定。這將為未來越來越多的新葯開發和對其性質的記憶留下廣闊的前景。
本書前一兩章講基礎知識,第三四章是學習題目,第五章是附錄,供參考。
對於想快速掌握數百種葯性的中醫系學生和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幾百年來難以記住葯物性質的苦腦,未來將一掃而空。趕緊買一本,成功在向你招手!
-
【前景】如果中央中醫葯管理部門採用本發明,全國范圍內所有的『中葯名稱』都將改為『帶標簽的中葯名稱』,一夜之間,困擾中醫葯界千百年的『葯難記』的苦惱將不復存在。一輩子記不住各種葯的屬性的教授、老師、學生、醫生都解脫了。他們不用再去記憶『葯性』了。例如,「DC柴胡」變成了「DC全柴胡」。一看到【全】字,就知道『柴胡DC』是治療肝、心、脾經疾病的葯;其味苦,善於祛濕、消炎、通便;其氣性寒,寒能清熱瀉火,寒能涼血養陰。【鄭】的拼音為【Zhěng】:其聲母為【Zh】為入肝、心、脾,韻母為【eng】為苦味,第四聲為【第三聲(√)】為寒涼。中國人不僅一眼就知道自己是外國人,只要會念拼音,還是可以自學的。可見【發明】對於中醫在國內的普及和中醫在國外的推廣的意義不言而喻。而且要達到這個目的也太簡單了。只需要政府下一個通知(即日起,全國所有中醫主管部門將『中葯』更名為『帶標簽中葯』);想學醫的人背兩首小曲(聲母代表返經之歌,韻母代表五味之歌)大概需要兩天時間。
其次,背宋公式:每天背一句,112天就能記住700味中葯的性質。比起一輩子背100種口味的速度,簡直是天壤之別。
給大家介紹一本可以快速記憶葯性的書。
中醫至今面臨兩大難題:辨證不能切脈,治療不能用葯。
不能把脈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不能用葯是因為葯物的性質太難記了。
為什麼性愛很難記住?這是因為每種葯有三種1125種(25×15×3=1125)。盲目記憶很容易,多了就很難記住了。就像記住一件外套的尺寸一樣,它有以下尺寸:衣身長64cm,衣領尺寸42cm,肩寬50cm,胸圍114cm,袖長53cm等。記住一個很容易,但是記住兩三個的大小就可以了。要想正確記住三十塊和五十塊,很難。這就是記住葯物屬性的困難。醫學有25種可能的歸經和15種可能的味,至少可以分為寒熱和三種氣。比較容易盲記,但是記住兩三種口味也可以。想記住30味和50味而不記錯是很難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為後人寫了《葯性賦》和《葯性白話文四百味釋》。人類認識2500多種葯物時,編纂了《葯性賦》,記載了240種常用葯物。後來人類認識了五千多種葯物,就編著了《白話文四百味釋義》,記載了四百種常用葯物。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了一萬多種葯物。如果常用葯和現有葯的總數是8%,那麼人們要掌握800種常用葯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必須創造新的記憶方法來適應時代的要求。這就是我編撰幽默葯膳賦的初衷。
⑥ 中葯葯用知識一覽表,太難得了!家庭必備
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沒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中醫葯是中國的瑰寶,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可以用它們來對付百病,我們更可以將其用在食療之中,調養自己的身體~
每個中國家庭必備的十味中葯
靈芝: 固本祛邪,神仙上葯
人參: 每天吃一點, 健康 延年好福
山楂: 消食化瘀的好手
黃芪: 首屈一指的補氣葯
生薑: 御百邪,助陽氣,散一身寒濕
白茅根: 涼血止血的草根太醫
菊花: 現代人最佳保肝茶飲
薏苡仁: 不是珍珠勝似珍珠
甘草: 養人又養顏,平民百姓的補益葯
花椒: 麻辣醫生,驅寒很有性格
. ........................................................................................
中葯葯性之最
清熱解毒之最—---金銀花;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
芳香開竅之最———麝香;
清熱之最———石膏 ;
瀉火之最———黃連 ;
降氣之最———沉香 ;
生津之最———石斛;
化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
辛涼之最———薄荷 ;
止痛之最———元胡 ;
止血之最———三七;
補陽之最———鹿茸 ;
補陰之最———女貞子;
瀉下之最———大黃;
涼血之最———犀角;
理氣之最———枳實;
舒肝之最———鬱金 ;
活血之最———丹參;
補氣之最———人參;
補血之最———當歸;
補脾之最———山葯;
消食之最———神曲 ;
清痰之最———貝母;
退黃之最———茵陳 ;
祛風之最———獨活;
安神之最———棗仁;
溫里之最———附子。
好草葯讓女人美麗一生
當歸: 養血聖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紅花: 活血養顏的女人花
益母草: 女皇武則天的駐顏美容師
雪蓮花: 冰山來客養出花樣年華
艾草: 天然 養生 「舒膚佳」
蘆薈: 埃及艷後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 草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 解熱生津的「女人參」
白芍: 養陰補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 潤養肌膚,容顏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 養血祛斑,像花一樣美麗無瑕
. ........................................................................................
保佑我們的先天之本
何首烏: 溫補腎陽,再活500年還是黑發飄飄
枸杞子: 古人的四季 養生 不老丹
冬蟲夏草: 世間有、天上無的陰陽雙補葯
三七: 起死回生「金不換」
芡實: 對脾腎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貞子: 補肝益腎,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 雙向調節血壓第一葯
菟絲子: 溫和補養,在媽媽的肚子里就可以開始
後天之本的 健康 源泉
白茯苓: 健脾補中,連慈禧都能「返老還童」
山葯: 神仙葯食,養足我們的後天之本
番木瓜: 「萬壽果」保你腸胃平安
陳皮: 身邊最常見的健脾良葯
藿香: 助脾胃正氣,讓你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丁香花: 香噴噴的暖胃好手
常見病不求人
板藍根: 治感冒的經典葯方
桔梗: 讓大長今微笑的止咳葯膳
羅漢果: 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 最擅長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紫蘇: 散寒暖胃,吃海鮮絕對少不了它
南瓜子: 每天吃一把,不用擔心前列腺
檳榔: 消食化積,南葯第一名
茱萸: 外用降血壓的最佳選擇
冬桑葉: 止盜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 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選良葯
落地生根: 傣家跌打損傷聖葯
石菖蒲: 善入心經,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薊: 無論外用還是內服,都是止血良葯
卷柏: 消炎止血的還魂草
仙鶴草: 讓人迅速恢復體力
蒲黃: 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健腦安神大法
天麻: 聰明人一輩子不糊塗的保護神
酸棗仁: 失眠去無蹤,美夢伴一生
紅棗: 補血安神,每天都可以當零食吃
黃花菜: 健腦清心,樂而忘憂
桂圓: 養血安神、益智強身,說不完的好處
蓮花: 清心養神,固精氣、強筋骨的寶貝
遠志: 治療驚悸健忘、失眠多夢的特效葯
. ........................................................................................
輕輕鬆鬆草本排毒
金銀花: 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涼
蒲公英: 身上長了無名腫毒就用它
魚腥草: 消炎解毒,小草葯有大作用
決明子: 歷史 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葯
枇杷葉: 清肺熱的常用葯
梔子: 擅長解全身熱毒
夏枯草: 清熱瀉火,治淋巴結核第一葯
紫花地丁: 解毒消癰要葯
牡丹: 涼血妙品,花中神葯
鳳仙花: 外用可以清熱解毒的「女兒花」
黃連: 清五臟濕熱,世間第一苦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銀耳: 潤肺滋陰的最佳食物
百合: 補益五臟,怎麼做都好吃
薺菜: 「三高」患者的極品蔬菜
薄荷: 清咽利喉的芳香療法
茴香: 慢性胃炎的緩解葯
白果: 治療咳喘,當仁不讓
車前草: 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療
. ........................................................................................
消食葯
消化食積楂曲麥,內金矢藤谷芽萊。
山楂消化肉食積,治胸腹痛能化瘀。
麥芽消化米面積,回乳消脹解肝鬱。
萊菔消食兼理氣,食積脹滿痰喘宜。
內金消積化結石,各種食積及滑遺。
安神葯
重鎮安神硃砂磁,琥珀龍骨與龍齒。
養心安神柏棗仁,遠志合歡夜交藤。
硃砂解毒清鎮心,驚悸不眠神不寧。
磁石安神鎮心肝,聰耳明目定虛喘。
龍骨鎮驚安心神,固澀平肝治眩暈。
酸棗仁養心益肝,療血虛不眠多汗。
遠志開心竅祛痰,健忘癲癇及咳痰。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葯
白礬蛇床雄硫磺,大風土荊蒜蜂房。
雄黃解毒殺腸蟲,濕疹蛇傷癰疔腫。
硫磺止癢治疥癬,內服壯陽通大便。
化痰止咳平喘葯
化痰半夏星白附,芥子皂莢花旋覆,
白前前胡桔二貝,瓜蔞三竹黃瀝茹,
大海黃葯瓦楞礞,浮石蛤殼藻昆布。
止咳平喘杏冬花,蘇子百部矮地茶,
紫菀兜鈴桑白杷,葶藶白果洋金花。
半夏辛溫燥濕痰,散結消痞治嘔眩。
桔梗化痰靠升宣,祛痰排膿利喉咽。
川貝化痰又潤肺,燥痰熱痰及瘰癧。
浙貝化痰散郁結,熱痰癭瘤瘰癧解。
瓜蔞清肺化熱痰,寬胸散結通大便。
杏仁苦降止咳喘,滋潤腸道通大便。
蘇子降氣又化痰,痰多咳喘及便難。
百部潤肺治諸咳,滅虱殺蟲蟯滴疥。
桑白瀉肺治熱喘,利水消腫治腫滿。
葶藶瀉肺又利水,痰壅咳喘飲停積。
這么全的中葯表很難找到,趕緊收藏吧!也給朋友們看看,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⑦ 中葯知識一速記口訣
當歸巧記方法:主根粗短支根長,質地柔軟色棕黃,斷面油點顯棕色,味甘帶辛氣濃香。
6.全草:「金車辦公地」金錢草、車前草、半枝蓮、蒲公英、紫花地丁
7.血竭巧記:外色黑似鐵,研粉紅似血,火燃嗆鼻腔,香像苯甲酸。
⑧ 中葯基礎知識
中葯即中醫用葯,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葯物。中葯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葯、中葯材。那麼你對中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中葯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葯的釋義
中葯主要由植物葯(根、莖、葉、果)、動物葯(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葯組成。因植物葯佔中葯的大多數,所以中葯也稱中草葯。平和的葯物。三國 魏嵇康《養生論》:“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晉張華《博物志》卷七:“中葯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宋徐鉉《題廟》詩:“常嗟多病嫌中葯,擬問真經乞小還。”
葯膳可分為食療中葯和食療葯膳兩大類
1、食療中葯。食療中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復作用的飲食物,又稱為“食用中葯”、“食療本草”或“食物中葯”等。這類食療中葯包括穀物、水果、蔬菜、調料、禽獸、水產等類。
2、食療葯膳。葯膳是由具有治療作用的葯物、食物和調料配製而成的膳食,總體說來,葯膳既可單獨由食用中葯加工製成,又可以中葯材和食品為原料,按照一定的組方,加工、烹調而成。
中葯的療效
很多中草葯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葯物的療效,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葯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葯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葯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反觀國外葯物知識的發展,以埃及和印度為最早。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Ajur veda”(壽命吠陀經)中均已有葯物的記載。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葯的發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醫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葯物學),古羅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葯物學),阿拉伯醫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醫葯典)等都是專門的葯物學著作,對古代醫葯學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服用中葯的禁忌
(1)中葯配伍禁忌:某些葯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系,使彼此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葯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葯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葯物必須忌用。
(3)服葯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葯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葯效,可分為某一種葯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葯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參忌蘿卜、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葯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葯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葯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葯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葯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葯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葯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葯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葯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
(5)中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葯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咽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葯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葯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葯效。
專家介紹,中葯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澀,咸能軟,不同口感的中葯具有不同的葯效。有些中葯加了糖就會改變苦味湯葯的葯性而影響療效。
一些苦味葯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慾的目的。如果在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就會失去健胃之效。
⑨ 中葯知識自學入門的目錄
第一章概述
一、中葯的名詞解釋
(一)葯的含義
(二)本草
(三)草葯
(四)天然葯物
(五)中葯
(六)中成葯
(七)中葯學
二、中葯學的主要內容
三、中葯劑量與度量衡的變遷
(一)古代常用重量單位
(二)古代常用容量單位
(三)古代中醫葯典計量單位
(四)古代其他計量單位
四、中葯學的發展概況
(一)葯物的發現和應用
(二)葯學理論的形成與學科建立
(三)第一部葯典的頒布與國家葯局的設立
(四)李時珍的偉大貢獻與葯學發展
(五)本草分科與特色專著
(六)現代中葯學的主要成就
五、中葯的命名
(一)中葯名的文化特色
(二)中葯的命名規律
六、中葯的分類方法
七、中葯學的自學方法
(一)掌握基礎,注重理解
(二)前後聯系,縱橫比較
(三)熟讀巧記,學用結合
第二章 中葯基礎理論
一、中葯的產地與採收
(一)中葯的產地與道地葯材
(二)采葯時間與葯效
二、中葯的加工炮製與劑型
(一)炮製的意義與目的
(二)常用的炮製方法
三、中葯的性能
(一)中葯的性與味
(二)中葯的歸經
(三)中葯的升降浮沉
四、中葯的用量與用法
(一)中葯的用量
第三章常用中葯⑩ 初級中葯師考試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初級中葯師一共考四大科,考試科目分為:「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4個科目。
初級中葯師考試,每年5月舉行一次,相關專業本科學歷可直接報名參加考試。每年的12月初為參加報名時間,凡滿足報名要求的人員可以通過網上報名和現場報名的方式報名,經現場確認後方可准備參加考試。考試分為四個科目: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各科滿分100分,60分通過。
(10)中葯初級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初級中葯士/中葯師/主管中葯師資格考試范圍
(一)適用人員范圍:經國家或有關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內,從事中葯學專業工作的人員。
(二)專業及級別范圍:中葯學專業分為初級資格(含士級、師級)、中級資格。
(三)考試科目設置:初、中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設置「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等4個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