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廈門有什麼好玩的為什麼那麼多人想去
廈門是很多人想去的地方,告訴你在那裡到底哪裡最好玩?
首先說到廈門,一定想起的就是鼓浪嶼。鼓浪嶼是一定要去的,但是用不著買套票,因為那裡實在太大了,如果你不玩兩天的話根本玩不過來,時間充裕的話可以買套票,如果是時間很緊的學生黨,那就去日光岩看看吧,這里還是非常值得看一看的,學生票是30元。登到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島嶼,風景也超級的漂亮,一邊是閩南風格的建築,一邊是歐式建築,兩種風格巧妙的結合到一起,真的是超級有感覺。這里家家戶戶的房子都建造得非常精緻,非常具有海島風情。
⑵ 廈門的景點有哪些推薦推薦。
廈門的景點有:廈門大學、曾厝垵、廈門南普陀寺、廈門方特夢幻王國、廈門海底世界、廈門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
1、廈門大學
皓月園為了紀念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而建的一座紀念園。
⑶ 廈門經濟特區有什麼政治知識點
廈門經濟特區涉及到的政治知識點,主要是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
⑷ 有什麼關於廈門公交和廈門地鐵的冷知識
新的新能源公交車剛上路噪音就比老舊車還大
⑸ 福建廈門05後中學生科普視頻吸粉千萬,小實驗是如何把知識點「整活」的
一位來自福建廈門的05後中學生的科普視頻吸粉千萬,小實驗把知識點“整活”,網友們看完視頻之後都覺得很驚訝,博主剛開始拍攝視頻的時候,僅僅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正是因為他對物理實驗特別感興趣,所以才會一直給大家進行科普。每一個實驗都能夠帶著大家學習各種小知識點,所以中學生一定要多了解這方面的內容,通過直觀感受,能夠將物理知識記憶的更加深刻。
他們科普的團隊越來越壯大,只要熱愛科學,熱愛做實驗,就能夠加入他們。有很多孩子的年齡並不是很大,所以這種短視頻能夠傳遞正能量,讓更多學生加入到他們的團體中,讓那些覺得物理化學沒有意思的學生了解理化生學科的魅力之處。讓無趣的物理課化學課變成孩子們最喜歡的課程。
⑹ 廈門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給國慶去廈門旅遊的小夥伴提個醒,廈門的景點大致集中在南普陀旅遊區和集美旅遊區,來廈門必去的景點,如南普陀寺、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等都集中在這兩塊旅遊區。一提到廈門,腦海里便會蹦出「小資」、「情調」、「慢生活」等等這樣的詞彙,特別是伴隨著春天腳步的臨近,這種想法便會愈發地強烈。廈門的山,廈門的海,廈門的古典優雅,亦或是廈門的燈紅酒綠,都讓人不由自主的愛上它。那麼國慶旅遊去廈門吃什麼?廈門有什麼好吃的美食?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廈門有什麼好吃的美食的知識,歡迎閱讀。
海蠣煎
用閩南話講是蚵仔煎,福建很多地區都有,雖然做法略有不同,海蠣和番薯粉卻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將切碎的韭菜與新鮮的牡蠣擱在一起,加入番薯粉調和,入鍋煎至金黃,周圍一圈澆上蛋液,口感香脆,內餡香滑,蘸上辣醬更好吃。因為海蠣的營養豐富,有「海中牛奶」之稱,這款小吃更是老少皆宜。
沙茶麵
遍布廈門大街小巷的一道著名小吃,沙茶麵的美妙在於湯頭,以沙茶醬熬成的沙茶湯濃稠香郁,面則選用閩南的油麵,將油麵與青菜於開水中燙熟撈入碗中,趁熱澆入沙茶湯。最後可由自己喜好添加佐料,豆製品、大腸、米血、腰花等等,再淋上一小勺辣油,吃起來口味香辣撲鼻,痛快淋漓。
五香條
五香條是福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漢族小吃之一。用一種專門的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包成如春卷狀,再放下油鍋炸成焦黃,切成幾段,蘸佐料進食,香、酥、脆、鮮,妙不可言。從具有傳統特色的小吃名點,逐漸演變為精製、高檔的菜餚躍上正規宴席,登上大雅之堂,是閩南地方,婚宴、喜宴、過節餐桌上必上的一道菜。其中以石碼五香為最佳口味。
燒肉粽
廈門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肉粽遠近聞名,加了香菇、五花豬肉、雞蛋、蝦干、粟子等,很香,糯米也很粘口,蘸著酸辣醬,配著閩南風味的湯,可口無比。而燒肉粽的「燒」強調的`是要趁熱吃,能更好的品嘗其美味。
蝦面
廈門的招牌小吃,蝦面的主料是蝦和面,而妙處卻在於湯頭。將蝦去殼水煮後的湯熬蝦殼,然後把蝦殼過濾出來搗碎,摻上冰糖再熬。弄好的蝦湯加入油麵,燒沸就是一碗熱乎乎的蝦面啦。放上蝦仁和豬肉片,加些許蒜泥,味道更好,食之難忘。
鴨肉粥
顧名思義,鴨肉粥就是有鴨肉的粥,但絕非鴨肉和粥的簡單搭配。一碗好吃的鴨肉粥:粥底清香撲鼻,香味濃郁;米粒粘稠適中,入口軟糯滑口;搭配的鹵鴨肉嫩味鮮,沒有一絲的鴨膻味。香濃順滑的鴨肉粥有些微燙,慢慢的入口品味,鴨肉獨有的鮮香混合著米粒的清香,唇齒間的甘甜讓人回味無窮。
⑺ 夏季廈門旅遊必備和技巧
夏季到廈門旅遊主要注意防曬,准備泳褲等,可以游泳。閩南信奉馬祖
⑻ 關於廈門,有哪些冷知識
各位朋友去廈門旅遊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是你打計程車的話,千萬備好零錢,因為在廈門打計程車,如果車費是9塊5,你給司機10元錢,他是不會再找你5毛錢的,所以說現在移動支付非常方便,但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朋友,在出門的時候還是會隨身攜帶紙幣,並且用紙幣進行支付。
這兩年隨著第三方移動支付軟體的出現,這種情況被改變了不少,因為計程車司機再也沒有任何理由,能夠接觸到多餘規定金額的錢了,但這個事情還是應該再加強一下管理制度,畢竟每年都有那麼多人到廈門去旅遊,如果這個習慣一旦傳遍全國各地,廈門的聲譽會遭到很大損害。
⑼ 老廈門都未必知道的關於廈門的冷知識
1、沙茶麵80年代才開始盛行
作為廈門最著名的小吃—沙茶麵,它的盛行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沙茶麵什麼時候開始在廈門出現無從考證,但翻閱民國(30-40年代)幾本介紹廈門 旅遊 的書籍中,都未提及沙茶麵,蝦面、牛肉麵、雞蓉面(泡麵)在當時是主流。解放以後不久即公私合營,私人檔鋪逐漸消失。據老者回憶,50-60年代,在國營的飲食店裡可以點到沙茶麵,不過只是眾小吃的一種,並沒有專門吃沙茶麵的地方。到了文革後的1978年,才出現賣沙茶麵的攤販,後面才有專門做沙茶麵的店鋪。不同於其他閩南小吃,當時,僅在廈門市區能吃得到沙茶麵,島內郊區、島外、漳州、泉州等地都極為罕見,所以沙茶麵也成為了廈門小吃的代表。如果你在廈門看到哪家賣沙茶麵的店說自己是百年老字型大小,那一定是瞎扯淡的了。
2、哪裡才是廈門的中心?
廈門島是廈門市的中心,廈門島的幾何中心雖然在江頭(仙岳路與成功大道交匯處),但大部分人不認為它是廈門的中心。因為廈門在很長一段時期市區僅僅局限於廈門島的西南一角,距離江頭的直線距離還有8公里。在清朝,廈門城的中心點在今天的市公安局(老文化宮)。改革開放前,中山路、中山公園一帶才稱作廈門,火車站已經很偏遠了。20-30年前,篔簹大開發,市政府遷往濱北,白鷺洲被認為是廈門新的中心。廈門中心的變遷,是早期廈門島內發展不均衡,市區不斷東擴的縮影。而如今,以前沒人要住的五緣灣成為廈門最貴的地塊,SM廣場在幾何中心,萬達廣場在東部,會展、兩岸金融區也在東海岸,島外建設熱潮滾滾,已經很難說哪裡是廈門的中心了。
▲廈門人眼中的廈門(刻板印象)
3、廈門鐵道東西曾是兩個世界
廈門民國形成的老城區在廈門島的西南隅。1957年建成的鷹廈鐵路把廈門島分成了東西兩塊。改革開放後建設的篔簹、東渡、湖裡、蓮花等新區,都未曾跨過鐵路以東。就算到了1995年,廈門島還是被鐵路分割成了兩個世界。西部是老市區、美麗的篔簹新區以及欣欣向榮的湖裡工業園。可是所有的道路遇到鐵路就戛然而止。90年代的地圖乾脆只印廈門島的西邊,城市的邊際被鐵路包圍著。而東部,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只有零星的幾路近郊公交可以到達東部比較大的村落。
▲1992年廈門交通地圖只有廈門島的西部,東以鐵路為界。
4、廈門的士不找零?
在廈門坐的士有一個潛規則,常常司機不會找給顧客五毛零錢。比如計價9塊5會直接收客人10塊。實際上,關於計程車的收費找零問題,政府價格管理部門並無專門的規定。既然計程車計費標准中有保留了「角」的單位,那麼,計程車司機就無權擅自把「角」進到「元」,除非乘客本人自願。這樣說來,計程車司機在遇到帶「角」的零頭時,能找零則找零,如果不能找零的話,只能主動讓利,即減掉「元」以下的零頭。所以,下次乘車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問一下司機有沒有零錢找哦。
5、廈大大南門不在南邊
廈大校門的命名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西北邊的大門不叫「西門」或「北門」,卻叫「大南門」。原來,此門是1921年廈大建校時起名的,因毗鄰南普陀寺,面向思明南路,進校門後的馬路為大南路(廈大至南普陀)而得名,許多廈大學子簡稱此門為「南門」。但是此南非校區之南,大家可別搞混了。
▲廈門大學大南門
6、廈門第一座隧道與高架
廈門島內山多平地少,為了提高交通的流量與效率,廈門島內如今遍布著大量的隧道與高架橋,其密度在全國數一數二。不過,隧道及高架在廈門是近十幾年來才興起的。在2000年以前,廈門的隧道與高架橋屈指可數,公路隧道僅有鍾鼓隧道及仙岳隧道。第一座公路隧道是鍾鼓山洞,北起萬石植物園鍾山,南至南普陀寺鼓山,全長1161米,1986年通車。鍾鼓隧道大大拉近了廈門市區與廈大的距離。第一座高架橋是文園路一中門前的高架橋,長130米,雙車道,1991年通車,解決了學生進出存在安全隱患。
▲1990年代鍾鼓山洞舊影
7、百家村不是農村
廈門老市區有一個地名叫百家村。雖然地名有一個「村」字,不過它可不是農村。1927年,為興建廈門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原公園片區的124家住戶自願遷往此處,為構建中山公園騰出空地,故名「百家村」。百家村的發展亦由此開始。百家村是廈門民國年代規劃且得到實施的幾個新區之一,也是至今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個老街區,內遍布著眾多的風貌建築,散發著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
▲百家村老街
8、廈門島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
湖裡區鍾宅村是島內惟一的少數民族村落,位於廈門島東北部,面積3.5平方公里。鍾宅村聚居著3000多名畲民(2000年),其中超過90%為鍾姓。鍾氏先祖原居於河南省許州潁川郡朱昌縣安邑鄉,後遷徙至福建海澄縣嶼上村居住,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移居鍾宅村,至今已有600多年 歷史 。當地的民俗文化蘊涵著民族信仰,至今仍演繹著本族特色的習俗,例如「送王船」。遺憾的是,鍾宅村已經列入了拆遷的計劃,即將消失。
▲鍾宅鍾氏宗祠
9、五緣大橋上的題字改過了好幾回
五緣灣原名鍾宅灣,因北岸的鍾宅村得名。橫跨鍾宅灣的大橋於2004年建成,當時的名稱是「鍾宅灣大橋」。但到了2005年,出於兩岸政治上的寓意,叫了600多年的鍾宅灣被更名為「五緣灣」。大橋也隨之更名為「五緣大橋」。而五緣大橋上的字一開始使用的是無署名的簡體字,2008年又換成了江澤民題寫的繁體「五緣大橋」。
▲不同時期的大橋題字
10、「前村埔路」寫錯了嗎?
在前埔蓮前東路南側有一條路,路牌上寫著「前村埔路」。很多人都以為廣告公司做路牌的時候把「前埔村路」的字寫顛倒了。其實不然。「前村埔」這個地名確實存在。前埔行政村由前埔、前村等自然村組成,其中前埔自然村的別名也叫「前村埔」,所以這個路牌是沒有錯的。
▲前村埔路路牌
11、1924年,廈門才有了第一條馬路
以前廈門市區沒有馬路,只有狹窄的街巷。民國初,陳舊落後的市政設施,已不能適應廈門商埠日益發展的需要。1920年,地方人士向政府請准徵收兩個月鋪捐和發行公債後,一面規劃測量,一面從徐州、溫州、廣東招工1000多人來廈門,當年12月興築從提督路頭至浮嶼長700餘米的新馬路。此路仿英國「麥嘉頓」式,兩旁建立南洋騎樓式的人行道,一可遮陽,二可避雨,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遂以「開元」命名。開元路歷時四年於1924年建成。
▲開元路街景
12、廈門北站曾經在島內
現在說起廈門北站,大家想到必然是位於集美後溪的北站。不過在集美的廈門北站還沒建成之前,廈門北站指的是島內的高崎火車站。高崎火車站1958年建成,1982年改名為廈門北站。2010年,新廈門北站啟用後,高崎火車站恢復原名。2012年改稱廈門高崎站。2015年,高崎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廈門高崎站
13、「內厝澳」還是「內厝沃」?
到了鼓浪嶼,明明碼頭上寫的是「內厝澳碼頭」,路牌也是「內厝澳路」,但沿路的門牌號卻成了「內厝沃」,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澳」跟「沃」普通話一個讀ao4,一個讀wo4,閩南話的發音也不相同,意思更不同,怎麼會混著使用呢?這是因為在70-80年代,「沃」曾經做為「澳」的簡體字出現過一段時間,後來廢除了。所以除了內厝澳以外,幾乎廈門所有帶「澳」的地名,都可以見到兩種寫法。比如:「頂澳(頂沃)」、「下澳(下沃)」、「澳頭(沃頭)」。「澳」其實才是正確的寫法。但是「下澳社區」如今變成了「下沃社區」,頂澳卻不變,比較混亂。
▲門牌上為內厝沃路,路牌卻是內厝澳路
14、鼓浪嶼近1/3的路名以省市名稱命名
鼓浪嶼上的道路30餘條,有近1/3的路名以省市地名命名。其中,福建路以省命名。泉州路、漳州路、福州路、三明路、興化路(莆田舊稱)以市命名。永春路、海壇路以縣命名。安海路以鎮命名。
▲鼓浪嶼路牌
15、廈門島內還有多少城中村?
現在廈門島上的城中村都是由原禾山地區的村莊演變而來,湮沒在大馬路及高樓大廈之中。若以成功大道與仙岳路為界,把廈門島用「十」字分成四個區域來看。西南已經幾乎完全城市化。北部由於機場限高,不少村莊還有保留。而東部因為原本是前線(面對金門)的原因,發展較晚,城中村至今仍然不少。但是這幾年東部的發展力度很大,村莊也不斷的在消失或萎縮。如今廈門島上仍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不過比起民國年間統計的178社,已經消失了很多。
▲廈門島內現存城中村分布(紅圈部分)
16、這個廈門地名99%的本地人都「讀錯」
曾厝垵的「垵」字,隨便問一個人,這個字怎麼念,絕大部分會回答你是平聲的ān。廈門話也是念平聲,與「安」同音。但字典卻告訴你這個字讀ǎn(第三聲),不讀ān(第一聲)。公交車的報站廣播跟隨字典,念的是上聲的ǎn,反而有點怪怪的。只能說這個正規讀法沒什麼群眾基礎。
17、淘大食品的英文為何是AMOY?
AMOY是廈門的英文舊稱。可是在淘大食品的包裝上,英文出現了AMOY的字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淘化大同的前身淘化在1908年於中國福建省廈門成立,除釀制豉油外,也兼營牛奶業務。1928年,淘化大同正式於香港成立,設廠製造豉油。為紀念公司發源地,淘化大同將其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解放以後,廈門的淘化大同根據業務被拆分並入了醬油廠與罐頭廠,成為後來海堤、古龍品牌的基礎。而淘化大同品牌繼續在香港經營,一直延續至今。
▲淘大食品商標
18、有些地名的廈門話不能直接照字念
區分廈門本地人與其他閩南人(或者特務)的方法除了口音外。可以讓他們念一下「文灶」、「蓮坂」、「安兜」、「泥金」這幾個地名。如果他們直接用閩南話念出上面的地名,基本可以排除是本地人。因為這幾個地名廈門話要念「麻灶」、「劉坂」、「庵頭」、「塗任」。這些地名的文字後來被雅化了,但是廈門話卻保持原來的傳統,一般也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19、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
廈門城城隍廟原址位於廈門城內,今中山路城隍廟巷一帶。文革時毀,原城隍廟的范圍被改建為新華路郵局及思明區人民醫院。1980年代,龍海人吳天發在廈港南華路11號之2住宅重建廈門城隍廟,後來規模慢慢擴大。廟內供有一尊明代的石獅子和明代的城隍爺。但是按道理說,「有城才有城隍」,而南華路遠離古廈門城。近來又有信徒在古城西路接近原址的位置復建了一座城隍廟行宮,也請進了廈門城開基祖城隍金身。因此出現了廈門島上有兩個城隍廟並存的特殊景象。
▲南華路城隍廟vs古城西路城隍廟行宮
20、廈門有5條街巷 年齡超過250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版《同安縣志》記載,當時廈門的古街道,已有25條,近城的叫內街,有橋亭街、新街仔、塔仔街、局口街和菜媽街5條;近海的叫外街,有石埕街、提督街、碗街、紙街、竹仔街、磁街、外關帝廟後街、神前街、中街、亭仔下街、木屐街、港仔口街、島美路頭街、轎巷街、五崎頂街和走馬路街等16條;內、外街中間,還有火燒街和關仔內街2條;在廈門港又有橋仔頭市和市仔街2條。這些古街道寬僅3米左右。250年後的今天在還沿用乾隆年間街名,剩下局口街、橋亭街、菜媽街、小走馬路和市仔街5條。
21、中國第一所幼稚園在鼓浪嶼
中國最早創辦幼兒園(幼稚園)的地方是鼓浪嶼。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月),英國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建懷德幼稚園。創辦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即今鼓浪嶼日光幼兒園。在廈門,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幼兒園是民國初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幼稚園。
▲懷德幼稚園畢業生合影
22、廈門最高的地方有多高?
同安汀溪的雲頂山為廈門市轄內最高山峰,位於安溪、南安兩縣交界處。峰頂常有雲霧,故稱雲頂山,海拔1175.2米,相當於356層樓高。廈門島最高峰是洪濟山的主峰雲頂岩,海拔339.6米,與今天在建的廈門國際中心同高。鼓浪嶼島最高峰為日光岩,海拔92.6米,比對岸的瑞頤酒店略矮一些。
▲同安雲頂山
23、帶有民國色彩的路名
在同安路實驗小學對面,有幾條平行的小路名稱很特別。它們是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有沒有很像台灣的路名?)。這些路名源於民國初年新生活運動所倡導的國民道德中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幾個在台灣路名中仍然常見的字眼,在大陸已不多見。廈門其他比較有民國色彩的路名都被改名了,比如民國路改為新華路,民生路並入民族路,新生路並入深田路等。可惜,由於拆遷,忠孝里與仁愛里名存實亡,信義里相對完整,還有不少一些老別墅。
▲忠孝里、仁愛里、信義里周邊地圖(1980年)
24、幸福路竟與宮廟有關?
幸福路是大家很喜愛的廈門路名,因為幸福的寓意很美好。但是其實這條路本跟幸福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條路以前叫做佑福路,因為那裡有座佑福宮而得名。一直到了文革破四舊,才將「佑福路」改了一個字,變成了「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