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銅鏡的銅鏡鑒別
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污、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復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硃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凈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聽聲、看形、辨銹、聞味等幾個方面,來辨別古銅鏡的真假。聽聲就是通過敲擊銅鏡所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新仿的銅鏡和老的銅鏡在聲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
除了聲音上的辨別外,「看形」也是鑒定古銅鏡的一個方面,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厘米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製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除「看形」外,辨別銅鏡上的銹和銅的味道,也可以對古銅鏡進行真偽方面的鑒定。從銹上來說,新仿的銅鏡,它的銹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劃下來以後,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可以用水來辨別。仿製品的銅鏡,將其放在水裡,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不沾水,有銹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後,新仿製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就是剛煉出來的銅作成的銅鏡,也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這里所說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
❷ 怎樣鑒別青銅鏡的年代
概述編輯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銅鏡,又稱青銅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現,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到漢代,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飛速繁榮,銅鏡製作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網上的資料,望採納。
❸ 怎樣鑒別銅鏡的年代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商周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當時楚國為戰國時期最重要的銅鏡產地。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朴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
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
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漢代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它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指西漢初期至中期、末期。這時期的銅鏡用平雕手法,鏡面較平,花紋平整,鏡邊簡略,裝飾性強。漢初沿襲戰國銅鏡的裝飾作風,多採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
戰國盛行的雲雷紋地的蟠螭紋鏡繼續流行,鏡背中心作圓形成矩形,有的加鑄銘文,通常如 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 等言語。西漢中葉,即武帝前後,銅鏡的形制及花紋發生顯著變化,地紋逐漸消失,
三弦紋橋形紐經過伏獸紐,蛙紐及連峰狀紐後,普遍變成半球狀圓紐,花紋嚴格對稱於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分為四區,當時除流行簡化蟠螭紋鏡外,還流行星雲紋鏡和草葉鏡。星雲紋實際上是由蟠螭紋演變而來,因乳丁甚多,星雲紋鏡又稱百乳鏡。
草葉鏡的紐座為方形,四周飾以對稱的草葉,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葉片,外緣用十六個內向連弧紋作邊緣。這類銅鏡因流行時間長,在漢鏡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大約從宣帝開始,又出現了有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銘文的日光鏡和有 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 二圈字銘的昭明鏡,間以繩紋,連弧紋,作同心的重圈組織,均是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
第二時期指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這時期主要流行規矩鏡。王莽鑄鏡為炫耀其政績,曾製作了一批華美而精巧的作品,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為精美。
規矩鏡:因其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准,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紐座起,以圓紐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紐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
緊接著紐座的幅面為內區,是主要花紋的部位。花紋中的TL 形,常常是在銅鏡內區的四面,對稱地排列於主花中,起著穿插作用。再向外為外區,多裝飾上由卷草紋或鳥獸紋以及幾何紋組成的帶狀圖案。最後的外緣區,有全素的,有作簡單聯弧紋的,也有加飾繩紋、鋸齒紋花邊的。
內外區之間多加飾上銘文帶。其分成五個區域,布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呆板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規矩鏡在東漢前期還在流行,但發生了一定變化。
這時期的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紐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 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 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
TLV 實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第三時期指東漢中期至末期。這時期鏡面微凸,便於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學原理。鏡鈕變得更厚大結實。與第一時期相反,連弧形多在內區。
這時期銅鏡布局也更為活潑,區域劃分簡單,通常帶有 長宜高官 或 長宜子孫 、 位至三公 等吉祥語作為銘文。這一時期還創造了浮雕式作法,紋飾較高,主要的有雙夔紋鏡、蝙蝠紋鏡、畫像鏡、方銘鏡(神獸鏡)等。
雙夔紋鏡打破了當時流行的以紐座為中心的內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運用了對稱的格式,取得了別開生面的效果;蝙蝠紋鏡實際上是柿蒂紋的變形和擴張,紋樣抽象化,形式美觀;畫像鏡是以淺浮雕形式表現人物、鳥獸、花草,和當時畫像石、畫像磚的作風趨於一致。
此類鏡大多出土於浙江紹興,幾乎佔90%;方銘鏡也稱神獸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多表現神仙禽獸的題材。
方銘鏡也稱神獸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多表現神仙禽獸的題材。浙江紹興是東漢後期最重要的銅鏡製造中心,該地鑄造的重列神獸鏡和畫像鏡標志著銅鏡紋飾的新發展。後者與前者的不同之處除神獸形象外,還有歌舞、車馬、歷史人物及傳說故事等浮雕圖象。
漢代後期的神獸鏡還出現一種新的圖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階梯形排列,類似木雕的散點透視,稱為階段式鏡,流行於建安時期(公元196- 220年),又稱建安式。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以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
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
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
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並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
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
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3)青銅器銅鏡鑒定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仿製的手法:
仿鏡一般有三種方法,即用早期鏡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鏡拼接法。
第一種方法簡單,製作較為容易。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但是有些真鏡,由於年代久遠,製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
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於模範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
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
還有一種既碎鏡拼接法:即粘補銅鏡,銅鏡出土時完整的很少,多數都是破碎或缺損的,作偽者將破碎零片焊粘成一個整體,其缺損之處,則另用銅銹補上,凡其鏡面不光滑而有綠銹的地方,都是添補之處。
❹ 古青銅器的鑒定方法
(一)銹色
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合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銹,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得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於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此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四)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是底,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鹼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麼年代鑄什麼銅器、什麼樣式的銅器是什麼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是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鑒別銅器,是一件繁瑣而艱難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點,多看、多記、多思、還是能鑒別出真假的。
❺ 青銅器的鑒定技巧有哪些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一):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採用的是陶范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形和雕鏤復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國時,發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台階。後人作假的青銅器,多不採用陶范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徵,這是鑒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二)紋飾辨偽: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三)銘文辨偽:
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四)器形辨偽: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盡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五)材質辨偽: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青銅器鑒定方法及技巧有幾種(六)聲味辨偽: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青銅器鑒定主要去斷定年代和真假的鑒別,傳統的青銅器鑒定主要從銅器的鑄造、紋飾、銘文、器形、材質、聲味等等進行鑒別,專家老師們把這幾種的方法總結了這么一句話「抓其造型,視其花紋,識其銘文,查其地銹,找其范痕」
❻ 青銅器怎麼鑒別
中國青銅器的鑒定方法
第一種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裡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於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製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摸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那麼如何鑒別古代青銅器的真偽呢?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
(1)看銅質、掂重量。從銅器的重量上來說,一般商前期器輕薄,商後期器重質厚,莊重雄偉。西周器有銘而渾厚,春秋戰國之器輕薄精細。到了漢代銅器重拙粗矮。
(2)看皮殼、辨銹色。真銹有綠、藍、紅、黑等多種顏色,有金屬光澤。在貼骨處是黑銹,其上層是紅銹,再之上是藍或綠銹。凡銹色單一,質地疏鬆,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贗品。
(3)看器型。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
(4)看紋飾、辨銘文。從紋飾上辨偽,范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鏡背圖案、銘文,陰干後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成青銅器成品。)一般紋飾槽口小裡面大,出現對稱紋飾有高低錯位痕跡;失蠟法鑄造花紋對稱一致。從銘文上辨偽,夏與商前期青銅器無銘文,商中期開始出現銘文,大多4--5個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體粗壯,商晚期銘文逐漸增多,一般在10個字左右,西周時期銘文增多。春秋時期銘文字體剛勁瘦長,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銘文簡單,字體纖細,字口淺。秦漢時期,銘文筆道細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筆畫較戰國時期粗壯。
(5)聞味道、聽聲音。真器無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沒有刺鼻的酸、臭、嗆異味。用手在器物上反復快速搓磨,待搓到指頭發熱時,再聞手上的氣味,老東西有陳舊器物那種類似發霉的甜味,偽器則有酸、嗆之氣。另外,從聲音上辨識,偽器敲擊聲亮而有轉音(轉音即頻率較高而較悠長向上),真器的聲音較低沉短促。上述方法僅供愛好收藏的戰友們參考。
第二種
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文物鑒定工作中,綜上所述。以目鑒為主、科技儀器鑒定為輔,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文物是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人文內涵,因而對它鑒定更多地要靠專業人員豐富的知識和實踐閱歷。但諸如青銅器合金比例、瓷器釉質元素成分、有無添加劑、以及書畫的用紙、用墨、用色、印泥等等,所需數據則靠科技手段來測評獲取,再經過專業人員綜合分析,得出正確結論。所以目鑒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文物鑒定的發展方向
文物鑒定工作也融入了許多科技手段。諸如熱釋光、 C14 能譜分析等等,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科技手段在文物鑒定中的運用,為傳統的目鑒比較法提供了新的參照信息。筆者結合能譜分析法,談談青銅器鑒定的體會。
將大量通過科學發掘和局部傳世青銅器物作為標准器,能譜分析。將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資料庫中,再將待鑒器物的元素含量數據與之對比,得出待鑒器物是否與標准器相符合的結論。
冶煉而成的合金。青銅器是用這種合金鑄成的器物。當時稱這種合金為 「 吉金 」 因銅、錫、鉛合金為金黃色,秦以前 ( 公元前 21 世紀至公元前 221 年 ) 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 」 指在純銅中加入錫、鉛等金屬。則鑄造的器物被稱作 「 金器 」
為了增加硬度和韌度,青銅器分為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四類。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器物合金配比不同。純銅中加錫。加鉛是為了增加銅液的流動性。周禮 • 考工記》中有: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 ( 劑 )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金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 這是古人對青銅器合金比例的記載,現代科技的熒光能譜儀,對大量青銅規范器進行能譜分析,發現幼稚穩定期的器物合金配比與古代文獻記載基本吻合。運用這種方法,科研人員採集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合金配比數據,總結出青銅器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當然我方便在此將這些數據規律公開,但可以肯定的藉助這種高科技手段,可以把一些不符合合金配比規律或元素種類的偽器排除掉的
對科學儀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見分歧。有觀點認為,然而文物鑒定界。使用科學儀器鑒定不夠准確。理由是如將古代青銅器殘片融後再鑄,其化學成分自然會與當時相符,儀器很難區分。另外,古代青銅殘片融化後,原銹盡失,所鑄器物即為金光閃閃之新器,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銹只能偽造。這時,就需要靠眼力和經驗判斷其真偽了古代青銅器由於埋藏地下歷史過於悠久,自然形成的銅銹往往有好幾層。經常在貼骨處是黑銹,其上一層為紅銹,再之上是綠或藍銹。區分銅銹的真偽,要看有無結晶斑。結晶斑是青銅器歷經幾千年變化,器物某一點或多點上發生膨脹,造成底銹外翻,使器表綠銹面上,呈現出褐、紅、黑相間的凸斑。迎光側視,可見到細碎晶體光閃,此斑略高於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錢幣,小者如黃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沒有晶體光閃。如果器表有結晶斑,一定要認真鑒別此斑是否與器物一體,有些作偽者將真器上的結晶斑取下,再附到偽器上。這種偽器,即使做得再好,也會留下蛛絲馬跡。俗話說,砍的沒有旋的圓 」 由於銅銹結晶斑的生成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很難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確鑒別銅銹結晶斑,成為青銅器鑒定的有效方法之一。再結合器物造型、紋飾神韻、手頭輕重、整體銹色等方面因素,就可以鑒別出青銅器物的真偽了
❼ 銅鏡鑒定的銅鏡鑒定知識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安徽為最多,現在各地均已挖絕,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 殷商時代出土的銅鏡至今發現的只有五面,一面鏡背有弓形鈕,飾以席紋和鱗紋圖案。另四面均為圓形,鏡背有拱形環鈕,且分別裝飾以葉脈或多圈凸弦紋,鏡成近平或微凸,鏡身較保此時銅鏡紋飾具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也見於同時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銅鏡上的弦紋、乳釘紋,也常見於殷代的銅鏡。
西周銅鏡迄今發現的有十五面,均為圓形。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橄欖形、弓形、半杯形、長方形等多種。可分為素鏡、重環紋鏡、鳥獸紋鏡三類。西周時期以素鏡為主。這一時期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新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銅鏡盛行發展時代。戰國銅鏡的特點是:形體輕巧,紋飾精緻,線條流暢,一掃前期銅鏡幼稚樸拙的風格,展現出青銅工藝的新面貌。此時銅鏡多為圓形。紋飾表現手法多樣,有淺浮雕、高浮雕、金銀錯、嵌石、彩繪等。圖案多採用地紋襯映主紋手法,主紋地紋相映成趣。圖案顯得完善而和諧。根據春秋戰國銅鏡的主題紋飾圖案劃分類型。共分為如下幾類:
1、素鏡類:全素鏡、弦紋素鏡、寬弦紋素鏡。
2、純地紋鏡類:羽狀地文鏡、雲雷地紋鏡。
3、花葉鏡類:葉文鏡、花瓣鏡、花葉鏡。
4、山字鏡類:三山鏡、四山鏡、五山鏡、六山鏡。
5、菱文鏡類:折疊式菱紋鏡、連貫式菱紋鏡。
6、禽獸紋鏡類:獸紋鏡、鳳鳥鏡、禽獸紋鏡。
7、蟠螭紋鏡。
西漢銅鏡在製作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發展。西漢初期至武帝時期,銅鏡逐漸厚重,紐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圖案布局和紋路也有新的變化,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主題紋飾素樸,圖案結構簡單,改變了戰國時期那種嚴謹的細密風格。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規矩鏡成為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圖案有四神、動物、禽鳥及群邪、羽人之類,活潑生動。紋飾布局突破了「心對稱」古樣設計,出現了「軸對稱」式新風格。此外,「透光鏡」的出現,也給漢代銘文鏡帶來極大光彩。所謂透光鏡,是指將鏡面對著日光或其它光源時,與鏡面相對的牆壁上能映像出鏡背文飾或銘文的字樣的銅鏡。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大致有下列15類:
1、蟠螭紋鏡類:纏繞式蟠螭紋鏡、間隔式蟠螭紋鏡、規矩式蟠螭紋鏡。
2、蟠虺紋鏡類:方格四虺鏡、連弧蟠虺紋鏡。
3、草葉紋鏡類:四乳草葉紋鏡、規矩草葉紋鏡。
4、星雲鏡類。
5、連弧紋銘文鏡。
6、重圈銘文鏡。
7、四乳禽獸紋鏡。
8、規矩紋鏡類:四神規矩鏡、鳥獸紋規矩鏡、幾何紋規矩鏡,簡化規矩鏡。
9、多乳禽獸紋鏡。
10、連弧紋鏡。
11、變形四葉紋鏡。
12、神獸鏡類:重列式獸鏡、環繞式神獸鏡。
13、畫像鏡類:歷史人物畫像鏡、神人車馬畫像鏡、四神、禽鳥畫像鏡。
14、夔鳳紋鏡
15、龍虎紋鏡類;龍虎對峙鏡、盤龍鏡。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我國的銅鏡製造業進入中衰期。這個時期風格仍沿襲漢鏡,以三角緣神獸鏡最為流行。銅鏡紋飾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此外,還出現了佛像圖紋,這也是該時期銅鏡的一個顯著特點。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十分繁榮昌盛的時代。它結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據,而又復統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匯一體。銅鏡工藝有強烈的時代感,它同整個文化一樣,不僅鑄制工藝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裝飾藝術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藝上,錫和銀的合金比例加大(佔40%左右)使鏡面顯得特別亮潔而泛現白光澤,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實,又精緻玲瓏,形狀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亞形等式樣。裝飾上自由活潑,大方美觀,趨於世俗,寓有吉祥富貴和嚮往仙山瓊閣的審美觀念,有鳳凰、天鵝、鴛鴦、喜鵲、珍鳥、獅子、天馬、白鹿、雲龍、海獸、牡丹、蓮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晉吹簫引風、仙人、月宮等珍禽異獸、花鳥蟲魚、神話傳說,無所不有,豐富多彩,斑斕瑰麗,正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繁榮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後的五代只經歷了半個世紀,在藝術上可以說是唐代的遺風。這時很少有新鏡問世,民間多沿用唐鏡,即使鑄制新鏡也見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反映在銅鏡工藝發展上又出現了一個高潮。但由於銅的產量所限,宋朝銅禁比較嚴,加上銅鏡的用量大,故而宋鏡鑄造得比較薄,合金工藝趕不上唐代。然而,它的進步主要表現在裝飾藝術上。當然,裝飾藝術與審美觀也有密切的關系,宋代世俗地主階級、士大夫階層經過唐代繁華的社會之後,他們的審美轉向了對山水花鳥的自然界,這是宋代美術上山水花鳥畫勃起的主要原因。這種美學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銅鏡的裝飾藝術上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宋鏡的裝飾題材中多為寫生畫的纏枝花草、鳥獸魚蟲、山水樓台、小橋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隱居」者。這些題材往往用精細的浮雕,追求真實的美感表現出來,毫無神秘的氣氛,猶如從社會生活或自然界錄下的一個個鏡頭,或說是畫家一幅幅寫生畫。這樣的裝飾,是中國銅鏡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顯示了強烈的時代感。我們還可以看到宋鏡的特點,在鏡的造型上多樣,特別是帶柄鏡已大量出現。有的鏡上鑄有印記、鑄鏡作坊、年月、姓名和州縣檢查官記等,表明宋代不僅有官辦鑄鏡作坊,而且民間鑄鏡作坊也很多。元明時代的銅鏡沿用宋鏡風格,不但沒有發展而且趨於衰退,可以說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尾聲。特別是明代銅鏡裝飾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鈕為中心的圓形圖案改造成為分上下左右關系的進深畫面了。題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閣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麵鑄字,如「長命富貴」、「福祿祥禎」等。到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玻璃的普遍使用,銅鏡就失去了實用價值,一般用於避邪,稱為壓勝鏡,其藝術價值就談不上了。 仿古作偽
識別仿古鏡首先要了解仿鏡的類型、仿鏡的時代,特別是找出不同時代仿鏡的特徵和規律。
仿鏡的時代所謂仿鏡的時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我國什麼時候開始製作仿古鏡?二是仿鏡中仿製哪些時代的鏡子?
一種意見認為:銅鏡仿古是從唐代開始,宋以後宮廷、民間仿古鏡盛行,各種樣式的鏡均仿。一種意見認為:仿古鏡始於宋代,唐代不仿漢鏡,仿漢鏡是從宋代開始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宋並不仿漢鏡,過去一直認為的許多宋仿漢鏡實際上是明代仿鏡。
僅從仿鏡的時代來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見研究、識別仿製鏡,對於廣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說,實屬當務之急,因它涉及到鑒定、收藏、征購、出售等多方面,必須謹慎從事。
仿製的手法
從目前所知,仿鏡不外乎三種方法,即用早期鏡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鏡拼接法。第一種方法簡單,製作容易,識別起來,說易也易,說難也有一定難度。因為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一眼望去,感覺便不一樣,容易鑒別。但是的確有些真鏡,由於年代久遠,製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而一些仿鏡也仿得不錯,因些僅用這些標准確定仿鏡是不易的。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
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情況就復雜一些了。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於模範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需要加以比較、確定是否仿鏡。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只要稍為熟悉中國銅鏡,這類鏡子倒容易識別。
還有一種既碎鏡拼接法:即粘補銅鏡,大概銅鏡從地中挖出來的時候,完整的一百個中沒有一個,多數都是破碎或缺損的,作偽者將破碎零片焊粘成一個整體,其缺損之處,則另用銅銹補上,凡市上的銅鏡,其鏡面不光滑而有綠銹的地方,都是添補之處。但鏡則的確是古鏡。
仿鏡的類型
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類型的鏡子,不同時代仿製也有側重點。唐代仿鏡: 唐代是否有仿鏡?尚有不同看法。宋代仿鏡:有人認為宋不仿漢鏡,也有人認為宋已仿漢鏡,但主要是仿唐鏡。根據目前所見資料,宋代確已仿漢唐銅鏡。仿漢鏡:日光鏡、昭明鏡、清白鏡、畫像鏡、規矩鏡、龍虎鏡。金代仿鏡:金代主要仿漢、唐、宋鏡的圖案。仿漢鏡:星雲鏡、四乳「家常富貴」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四獸鏡、畫像鏡、清白鏡、龍虎鏡。仿唐鏡:海獸葡萄鏡最多。仿宋鏡:花卉鏡、八卦鏡、湖州無鏡。明清及民國時期仿鏡: 仿古風氣極盛,宮廷民間均仿,各個時期的鏡子都仿。仿戰國鏡:日光鏡、昭明鏡、規矩鏡、盤龍鏡、龍虎鏡、雙鳳鏡、畫像鏡、蟠螭鏡。仿唐鏡:海獸葡萄鏡、花鳥鏡、彎獸鏡。仿宋金鏡:人物故事鏡、湖州鏡、雙魚鏡、銘文鏡。
從以上各個時代仿鏡的類型看,漢代的日光、昭明等銘文鏡、規矩鏡、畫像鏡、龍虎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瑞獸鏡、花鳥鏡,宋代的湖州鏡、八卦鏡等是後世仿製的重要鏡類。其中漢代的日光、昭明鏡幾乎歷代都仿。明確了各時代的仿鏡,對於鑒別仿鏡無疑劃出了重點范圍。
不同的時代 ,銅鏡具有不同的特點,都會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習俗的影響。真鏡如此,仿鏡又怎樣呢?我們認為仿鏡雖然具有真鏡的特點,但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必然或多或少地顯露出仿鏡所處時代的某些特徵,總結不同的時代的仿鏡特徵是極為重要的。
各時代仿鏡的特徵
要掌握各時代仿鏡的特徵最重要的還是發解各時代銅鏡的特點,即形制、紋飾、銘文、銅質等方面。有關這些前面已經闡明,不必重復。這里還需強調幾個重要特徵。
銅質有別。由於宋以後是我國銅鏡合金成分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含錫量明顯地減少,含鉛量增多,鋅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銅質、色澤均有變化。這應是辨別仿古鏡與真鏡的一個重要方面。宋仿鏡質地不如漢唐鏡。質較軟,黃銅質,黃中閃紅。金仿鏡一般比仿宋鏡銅質略泛黃。明清宮廷仿鏡雖然是黃銅質的,但明仿鏡黃中閃白,清仿鏡黃中閃黃。
品相有異。合金成分的變化,帶來的質地和色澤的不同,也必然影響到銅鏡的優劣。宋金信鏡銅質粗糙,紋飾模糊,線條粗放,顯得板滯。明清仿鏡紋飾遠不如漢唐精緻,也汪如宋鏡,這與日月明清仿鏡含錫量大大減速低,含鋅量大幅度增加有關。當然明清仿鏡也有很好的。
形制不同。銅鏡雖然一般不大,鏡背面積小,但在這一小塊天地中,各時代的匠師在紋飾、銘文、外形、劃分紋飾的圈帶、邊緣、鈕、鈕座等各個方面花樣翻新、極盡變化。我們對比不同時代的各部位的特徵,掌握哪怕是微小的變化,也是區分真鏡與仿鏡的重要方面。僅舉幾例:宋仿唐菱花形、葵花形鏡,唐代此類鏡均為入出形,而宋代多六齣形,即使是八出形,唐宋弧邊曲度也不盡相同。
金代仿鏡中,不管仿哪能個朝代,如果有鏨刻的官府檢驗的文字和畫押,便極易辨明。
明清仿鏡鏡緣直齊、稜角分明。鈕的差別較大。明代銀錠鈕居多,明清鈕頂平且面積比宋元仿鏡大得多,還多在平頂上鑄出銘文。
增加內容。前面已提到,在用原鏡摹本仿照制模時,當時匠師又加上一些紋飾和銘辭。據我們看到的一些資料,所增加的,圖紋和銘銘文在內容及形式上,雖然隨意性很強,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律,但從許多仿製鏡增加的內容看,增加銘文的占絕大多數,而這些後加的銘文,最多的又是那些鑄鏡作坊、店鋪和匠師的名號,極少數應是銅鏡使用者的姓名。
從增加銘文所在位置看,大致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視原鏡的紋飾內容而定。原鏡只有紋樣沒有銘文的,增加的銘文多在紋的一處或二處地方,壓住了原紋飾的一部分。原鏡內區為紋飾外區為銘文的,增加的圖文有的放在紋飾內。原鏡沒有紋飾僅有銘文的,如果是單圈帶銘文鏡,增加的銘文則加在原銘文圈帶中,如果是二周圈銘文的,增加的銘文一般加在外圈銘文中。
粗略地統計一下,增加的銘文有:宮、陳、孫、笪、曹、李、呂、趙、馬、祁家、曹鋪、孔記、呂造、馬青、魯家造、張家造、李泰山造、李鋪青銅、假充李鏡真乃豬狗、祁家包換青銅、謝少塘造包換青銅等。
這些增加的內容,有的極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蔽,本來鏡子是一個平面,面積不大,可一覽無遺,但有時因紋飾復雜和模糊,未深加註意,以至某些重要的著錄中也出現失誤,將後增加內容的仿製鏡子定為原時代鏡子。 近年來古銅鏡的收藏越來越為收藏者所關注,仿冒的古銅鏡也開始出現。由於不同時代鑄造的銅鏡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徵,因此收藏者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要的還是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污、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復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硃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凈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現在的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在此基礎上,收藏者還可以通過聽聲、看形、辨銹、聞味等幾個方面,來辨別古銅鏡的真假。聽聲就是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
新仿的銅鏡和老的銅鏡在聲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你比如說這個是新仿的銅鏡,我們敲一下它的聲音,一定是很清脆的。像這樣的老銅鏡,聲音就不一樣,因為它的結構不一樣,它的聲音就比較沉穩,聲音上它是有區別的。
除了聲音上的辨別外,「看形」也是鑒定古銅鏡的一個小竅門。「看形」就是研究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公分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製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除「看形」外,辨別銅鏡上的銹和銅的味道,也可以對古銅鏡進行真偽方面的鑒定。
從銹上來說,新仿的銅鏡,它的銹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劃下來以後,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可以用水來辨別。仿製品的銅鏡,你把它放在水裡,它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它不沾水,有銹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象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後,新仿製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就是剛煉出來的銅作成的銅鏡,也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我們說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青銅器收藏中銅鏡是不容忽視的。古代的銅鏡製造是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銅鏡以戰國、兩漢和唐代的最為者名。銅鏡的收藏遠不如收藏郵票、古錢幣、紙幣、外幣那幺熱門,專門收藏銅鏡的人比較少。但投資收藏銅鏡無論從經濟價值還是觀賞價值都是值得的。目前收藏銅鏡具有有利的條件,因為收藏的人少所以其價格不是很高,而且近年來舊貨市場上的銅鏡不算少。近期雖有粗製濫造的復製品充斥市場,但歷代傳世和出土的銅鏡也很常見。目前國家文物商店的銅鏡價較高,品相好的漢鏡多在1000元到800元之間,品相差一點的也標到600元。錢幣商店放有十幾面歷代銅鏡都在幾百元以上。
雖然銅鏡的標價很高,但成交價卻不高:一般的漢鏡是一二百元之間;宋代、金代的人物鏡也大都在200元以下;宋代素鏡僅幾十元錢;元、明、清的銅鏡價格就更低一些。其要價一般高出實際價幾倍甚至十幾倍,但大都有元可以成交的鏡子現在需要上千元。一些款式、品相特殊的,則可賣到2500元左右。
當然銅鏡收藏也有不利的因素。一是因為收藏銅鏡的人少,市場沒有形成固定的價格。同樣一個銅鏡,要200元是它,要300元也是它。二是銅鏡在考古學中常常做為標准器來斷代。由於銅鏡是作為考古學中的一個內容來研究,在學術上沒有象錢幣一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所以沒有專門的學術團體和獨立的銅鏡收藏組織。三是有關銅鏡方面的專著、參考書和銅鏡圖案比較少,也給收藏研究者帶來不便。
銅鏡做為歷史文物,除具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處,其經濟價值也很可觀,一位收藏家10年前收的20銅鏡,當時平均二三十元一面,現在平均在100元以上。前兩年花七八十元能買到一塊人物鏡,現在大約要花150元左右才能買到。所以收藏銅鏡是一項極好的經濟投資和知識投資。近來有很多人開始收藏銅鏡,從收藏幾面的到收藏幾十、幾百面的均有。
❽ 怎麼鑒別銅器
鑒別真偽: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葯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麵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
(8)青銅器銅鏡鑒定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中國的青銅冶煉掌握的也較早,目前中國最早的冶煉青銅器為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距今也有5000年。
銅器特點:
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於破碎,而是便於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數量大、品種繁的中國青銅器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這是中國青銅器的特點之一。
其二,中國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中國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西藏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製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勾踐劍、長信宮燈、嵌綠松石卧鹿、銅車馬一流,鑄造精緻,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鍾愛。
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中國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
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中國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干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中國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復雜的容器為主。
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國家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中國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於侵略性,而後者安於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青銅器的四大特點,是鑒定者應當了解的基本常識。
參考資料:
網路-銅器
❾ 如何鑒定銅鏡的真假
辨別真假可以注意幾個方面的。
一是「聽聲」。可以用手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
二是「辨銹」。古銅鏡的銹比較硬,有光亮、不易脫落。而假銅鏡的銹比較軟,易脫落。古銅鏡埋藏地下難免會生銹,這種銹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它的綠銹較為緻密、深厚,與鏡胎結合較牢,不易脫落。而人工做出的銹則較淺薄,無厚重感,如果是用類似於綠松石類的物質粉末粘上去的話,則易於脫落;如果是用石綠等顏料拌砂粒粘上的話,則較容易洗掉。
三是「聞味」。用手搓一搓或者把銅鏡沾水以後用鼻子聞,新仿製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而老銅鏡一般有出土後的泥土味。
❿ 古銅鏡要如何鑒定
鑒定一面銅鏡要遵循一看、二掂、三聽、四嗅、五想的順序如下:
(一)看:看到一面古銅鏡時,頭腦里馬上調出平時積累的知識來,首先,要看銅鏡的總體造型是否平衡。接著看銹。古銅鏡土葬數千年,其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仿造銹大多是深淺不均勻,糙而不潤,只附在表層上,銹與銅質有很明顯的分界,而不像真銹那樣自然,與銅器器體融合為一,仿造的如果用指甲劃,就能剝落銹屑,而顯露出銅的質地,並可明顯看出是人為貼上去的。
看文飾,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假銅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容易鑒別。但是僅用這些標准確定真假是不夠的。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假鏡的鑄造工藝和古代的不同,畢竟會露出破綻的。
看銅質。唐漢戰國都以高錫青銅鑄造。質地硬脆,易破碎。這就是漢唐多爛鏡的說法。唐以後使用高鉛銅鑄造,銅質紅、黃。銅質軟韌,所以宋金少有爛鏡的原因。
(二)掂:制假青銅器的一個大難題就是重量。古銅鏡埋入地下數千百年,因化學反應,其銅質疏鬆,重量變輕,造假者難以達到這種水平。所以有經驗的愛好者上手一掂就大致可判定真偽。
(三)聽:老銅鏡經過千百年後,銅鏡質地疏鬆,使得聲音安啞發悶,手指一敲便能聽出。而新仿則質地細密,火氣未褪,聲音自然洪亮如鑼。差別極大,是判定銅鏡真贗的有效方法。
(四)嗅:聞銅鏡的氣味。仿製鏡離不開化學原料,以鼻嗅之則有化學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氣。還有隻要用手或貓皮擦拭後,聞起來如果有一種刺鼻的銅腥味,那它肯定是假的。真銅器無論怎麼抹擦,也不會有任何氣味。還可以取銅銹一塊,以火燒之,假銹會燃燒,產生帶有強烈的化工味道濃煙,真銹則無。
(五)想:碰到一面銅鏡時要啟用平時積累的知識,進行邏輯判斷,價錢判斷、環境判斷、賣家心理狀態判斷。多想想可能嗎?控制撿漏貪小便宜的心理。如今的地攤也好,人家編故事介紹你去買賣也好,99.9%都是新仿品。現在的人不管是農民也好,鏟地皮的也好,只要是出土的古物非得弄清楚了再出手不可。所以檢漏的幾率幾乎是零。要想收藏到好東西只能實打實的出錢買你喜歡的藏品。正確的收藏心態,才能使你百戰百勝。
鑒定古銅鏡要多看真品,博寶網在線拍賣官方場上面的銅鏡都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