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中醫葯小知識
擴展閱讀
嶺尚經典屬於什麼街道 2024-11-15 20:27:33

中醫葯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8 02:18:43

㈠ 中醫葯知識

鎖陽治療陽萎、遺精、筋骨痿軟和陽虛便秘,宜飯前服用。一錢合今3.125克,五錢是15.625克約等於16克。加水,微火煮30分鍾,倒出葯汁,再加水煎煮第二次20分鍾,兩汁合一。

㈡ 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中醫基礎知識之我見:中醫不僅是一門單純的醫學,其已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追隨古哲學思維,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醫總括有四點: 第一點是醫道,醫德。此各人見解不同,余則緊記一對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的確,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沒有一顆善心,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點是"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環境的一切。記得曾治一婦人,年62歲,現住沙灣荷景三區。訴說己咳嗽兩年,多處治療未果。開葯三服,幾天後復診說,葯後稍愈,隔天又咳。詳細詢問後,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最後決定同往一看。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此乃全室至陰之方,風水上稱之為"鬼門"。婦人本屬陰,年老陽更不足。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則病纏綿而難愈,勸其換房居住。。後經其子證實,於換房後7天,病不葯而愈,此天地之氣造化於人。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但人也會改變環境,此風水之道,在這不詳談。第三點是"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決一不可。謂"形不勞,神不散,可活百氣。"按現在講法,形即驅體,神即靈魂。我在這不是講迷信,但靈魂確實存在,如你不信,中醫就難懂了。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如形神,營衛,氣血等。確定人魂之後,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就按現代科學來說,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不是難事。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為什麼?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中醫"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當今政府嚴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非道,非恆道。名非名,非恆名。"之理。第四點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得之於飲食居住,陰陽喜怒。而萬物既有陰,即有陽,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陰陽互生互制也。中醫的辨證觀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整個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世界內部的陰陽的矛盾統一。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則先治其標。確定治療先後,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本質,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釆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的冶療方法。臨證時,又同一疾病,由於時令,氣候,地區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居住環境,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而有時候,雖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說明中醫學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從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注重其統一性,即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除陰陽外,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潤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從革作辛,土爰稼穡作甘。"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五行學說是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闡釋人體和五行的相互關系,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指導確定治療方法。並認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斷運動也與外界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系,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應用於四時,定出了"五運六氣"之法,現稱"運氣"學"。通過其應用,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某地區,某年齡階斷的人,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除臟腑外,人體還有奇恆之腑,氣,血,津液等組織。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的聯系。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經筋,皮部,絡脈四部份組成。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主幹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為終筋,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經絡的主要生理機能是溝通表裡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過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作傳導。調節機能平衡。所以,通過對經絡的調理,剌激,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那什麼是生病?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其總括有以下幾點:一,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二,癘氣,即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四,飲食,勞逸所傷。五,外傷,包括金瘡,跌打,燒傷,凍傷,蟲獸傷。六.痰飲,瘀氣。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經絡偏逆,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對於疾病,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及氣血關系等。並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運用。以救人活

㈢ 學習中醫需要注意什麼

中醫有境界,不同的境界,會收獲到不同的風景。越是學習中醫,越覺中醫奧妙無窮,其中有道。

中醫是一門不同於數理化的學問。我們都是從數理化中學出來,進入大學後開始接觸中醫,突然覺得中醫很不一樣,甚至非常特殊。有學生認為中醫很難學,也有學生認為中醫很簡單;有學生感慨中醫很抽象,也有學生感覺中醫很有趣;有學生說學中醫沒用,也有學生認為學中醫很有用。種種不同,其實反映了我們在中醫學習中所處的境界上的差異。

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可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握中醫知識,第二重境界是養成中醫思維,第三重境界則是提升人生智慧。

一、把握中醫知識

准確把握中醫知識,這是學習中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醫學習的第一重境界。

這里的中醫知識,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三個層次。准確把握中醫知識,就是要在中醫學習中吃透核心概念,理解基本原理,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中醫能讓我們走出狹隘的自我,讓人生目的更明確,同時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由此說,不要讓中醫學習成為自己的負擔,而要讓中醫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於我而言,中醫不但給了我一份職業,更重要的是,中醫讓我有了“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信心,中醫給了我健康,給了我快樂,給了我人生的價值,給了我努力的方向。

小結:

把握中醫知識、養成中醫思維、提升人生智慧,這是中醫學習的三重境界。我的體會是,中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中醫內涵的道甚深甚微,需要我們不斷去感悟、去體會,並不斷地將其滲透到自己的血肉和情感中,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之中。

為此,我推薦年輕人選擇中醫專業。我的理由是:中醫內涵天地之道,這個道是真理。我們此生要學習真理,要向道而行;中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修養身心的方法;中醫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里有往聖先賢的大智慧,能帶給我們健康和幸福;中醫讓人心定而靜,讓人心安,讓人不會迷失。(董洪濤)

㈣ 中葯學的學習內容包括什麼

主要學習內容:

高等數學、醫用物理學、英語、形態學概論、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學概論、醫學生物學、葯理學、無機化學、定量分析、有機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方劑學、葯物的波譜分析、中葯化學、葯用植物學等。

中葯學專業培養具有中葯學與中醫學基礎知識背景,具備良好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系統掌握中醫葯學的基本理論,掌握中葯研製的基本技能及現代醫葯學的相關知識,具有一定的中葯生產、管理、銷售、和研究開發能力的中葯學專門人才。

(4)中醫葯小知識擴展閱讀

中葯學專業可以參加的考試有中葯學職稱考試和執業葯師考試。

中葯與復方的作用機理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現代實驗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對中葯及復方的療效進行科學的觀察和驗證,闡明其作用機理,為研製新葯和中葯現代化、國際化打下基礎。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葯基本理論和熟悉臨床用葯的基本知識;

2、掌握中葯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葯質量鑒定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等。

㈤ 關於中醫學的知識

祖國醫學認為瘀血是血液離開血脈而停留於體內,沒有能夠及時消散的「死血」,亦指血液運行不暢而阻滯於經脈及臟腑中的「鬱血」,還包括諸如高血脂等引起的「污穢之血」。總的來說是一個證型---「瘀證」.中醫所指的瘀的范圍很廣,包括或淤積不行的,或污穢不潔的,或離經的血液,以及久病影響到脈絡時所出現的病變.
簡易的方葯: 山楂、桃仁、紅花當歸、田七、川芎、益母草 適當養陰補血:阿膠、當歸、枸杞子、何首烏。用田七煲瘦豬肉雞肉吃,一個雞大腿,放入兩粒紅棗,放一點點田七,燉,一周吃一兩次。按摩和熱敷都對局部外淤血有很好的幫助,可以堅持一些時間,最好再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葯,比如三七片等.

㈥ 中醫基礎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基礎理論
由遼寧中醫學院李德新教授主講。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為教材。本課程分為導論、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臟象、氣血精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養生與防治等九部分;除導論概要地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的關系、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結構和內容外,各章均以講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主線。
中醫診斷學
由湖南中醫學院朱文鋒教授主講。本課程詳細講解了中醫學中的望診、舌診、聞診、問診、脈診、按診等常用疾病診斷方法,並突出了中醫學中所特有的八納辨證、病因與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其它辨證方法、疾病診斷診法與辨證運用等內容,最後介紹了中醫病案的書寫方法。
中葯學
由成都中醫葯大學張廷模教授主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葯學》為教材。本課程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總論介紹了重要的基本知識,在各論中重點講解了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化濕葯、利水滲濕葯、溫里葯、行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化瘀葯、化痰葯、止咳平喘葯、安神葯、息風止痙葯、開竅葯、補虛葯、收澀葯、涌吐葯和供毒殺蟲葯等葯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

㈦ 中葯學相關專業知識包括哪些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中醫葯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系統的中葯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葯鑒定、中葯炮製、中葯制備、質量控制評價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中醫葯基本理論和熟悉臨床用葯的基本知識;
2.掌握中葯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葯質量鑒定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3.掌握中葯葯理學與毒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能;
4.具有中葯炮製加工、制劑制備和制劑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技能;
5.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6.了解中葯學科的學術發展動態。
主幹學科:中葯學、葯學、中醫學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中葯學、葯學、中醫學

㈧ 中醫葯基本知識

醫養微課網(www.999689.com)是在四川省科學養生促進會指導下由成都天啟中醫葯研究院、成都芳香美容醫學研究院、成都天康教育咨詢中心、中華醫宗中醫葯國際教育培訓中心、四川省科學養生促進會培訓中心、四川醫宗天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台灣中華康養產業協會、印尼仲景中醫學院等八家相關科文教機構共同發起並依託互聯網數字技術開發和承辦的中醫葯數字化教育平台。

醫養微課網依託成都中醫葯大學、四川大學、中華中醫葯學會、四川省科學養生促進會、成都天啟中醫葯研究院豐富的專家教授團、中醫講師團資源以及人才資源,通過線上、線下中醫教育,幫助中青年中醫師及中醫葯愛好者內提升專業業務水平賦能機構,為醫療機構提供高水平的中醫人才,大幅度提升目前中醫教育培訓行業數字教學的尷尬局面。

醫養微課網遠程教育以中醫葯數字視頻課為課程主體,學子在線上即可完成上課、考試等一系列學習行為;並強化著重於線下的實操技能培訓;打造線上理論為主,線下實操為主的雙向並軌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在職人員、從業人員、求學人員的時間靈活性,積極開創中醫葯教學新模式。

醫養微課網全面開設線下實操班「方劑學、診斷學、本草葯學、針灸推拿、芳香療法」等中醫葯適宜技術培訓,促進線上理論教學加線下實操教學的新模式。構建以理論課程、實操課程、臨床課程三位一體為核心的中醫葯教學課程體系;以線上理論為主為路徑,以線下實操為手段,以臨床實踐為准則,探索多元化的中醫葯實踐新模式,提供中醫葯傳承與學習者一站式教學平台。

醫養微課網形成了「學習(育)-工作(選)-實體(投)」的陪伴式服務閉環。醫養微課網按照中醫葯學子的對象特徵、教學目標的需要以及教學場景的傳播特徵來實效設計和組織專業師資教學,業已成為目前國內中醫葯數字化教學的時代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