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大海的知識有哪些
1、洋流海洋深度: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從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其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的11034米。
2、大海的特徵:大海的許多重要特徵皆由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決定,此外再加上壓力,便決定了海水的密度。海水的熱量主要來自其表面吸收的太陽能,而表面的水溫會隨緯度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但表面溫度的分布卻明顯受到表層洋流的熱傳導以及諸如涌升流等其它區域性特徵之影響,廣闊海洋的溫度從不到-1℃直到28℃(30~82℉)不等。
3、大海中的物質:海水含有各式各樣溶解的無機物,有機物,氣體和有機物。除了以上溶解成分,它還含有懸浮微粒物質(如浮游生物)。除了水之外,最豐富的無機成分依序為氯化物、鈉、硫酸鹽、鎂、鈣、鉀和重碳酸鹽等。
『貳』 關於海洋的冷知識
藍色玻璃彈珠
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任何液體水存在。
在被隕石瘋狂撞擊的時候,水分被帶了進來,並且通過火山爆發時的水蒸氣釋放出來。
在地球冷卻之後形成雲,想不開下了千萬年的暴雨,匯聚形成了 海洋。
海洋作為地球老炮兒,已經存在了40億年了。
包含了地球上97%的水, 體積和成分基本都保持恆定。
如果把海水抽干能做成一個直徑1380公里的球。
因為表面71%被海洋覆蓋,地球看起來像一顆 藍色玻璃彈珠。
南半球的海洋覆蓋比北半球多20%,南半球也被叫作水半球。
單身久了,看地球都覺得眉目清秀~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人們用互聯網思維把海洋劃分為 五大洋。
太平洋 面積最大,佔了地球海洋面積的一半,也是最深的海洋。
想當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時候經常被風暴按在地面摩擦,但在太平洋110天的航行沒有遇到一次風暴,太平洋因此得名。
大西洋 面積只有太平洋的一半,世界75%的海港位於大西洋兩岸,經濟貿易交往頻繁。
印度洋 大部分區域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也被叫做熱帶海洋。
南大洋 圍繞南極洲,漂浮著巨大的冰山,10萬噸以上的冰山就有20萬座。
北冰洋 面積最小,深度只有太平洋的四分之一,常年覆蓋無法融化的冰蓋。
為海洋帶鹽
當地球上第一塊大陸形成之後,雨水侵蝕岩石把溶解到水中的 礦物質, 以每年25億噸的速度帶進了海洋。
地球上每種已知的天然元素都至少以微量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
目前,海水中溶解了3.5%的礦物質,其中含量最大的就是最普通食鹽 氯化鈉。
因此,海水不能飲用,不能灌溉農作物,對很多物體都有腐蝕性。
海水鹽度受 降水量和蒸發量 影響,在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的南北緯30度附近的海域鹽度最高。
紅海、波斯灣 海水鹽度甚至可以達到4.2%。(什麼是紅海 點這里 )
在蒸發小的 波羅的海 鹽度經常低於1%。
海底漫步
說句實在話,今天人類對於海洋底部的了解比月球表面還少。
1872年, 挑戰者號 科學考察第一次對於全球海洋進行綜合性考察,復雜的海底地形才展現在人們面前。
最初人們用一根綁了重物的繩子測量海底深度,今天人們用回聲探測、衛星高度計來測量海底深度,能夠精確到幾厘米的變化。
海洋的 平均深度是3729米, 遠遠高於陸地的平均高度875米。
深度超過3000米的海洋面積佔了總面積的71%。
海洋底部和陸地一樣跌宕起伏,有高山有平原,有峽谷有深溝。
海洋中有30多條海溝,深度都在6000米以上。(什麼是島弧和海溝 點這里 )
最深的地方位於 馬里亞納海溝 靠近關島的地方,溝槽底部被叫作挑戰者深淵。
深度接近11000米,美國導演卡梅隆是首位潛水到底部的人。
大洋中部海底還有長達8萬多公里的磅礴山脈,叫作 大洋中脊, 相當於陸地山脈長度的總和。(什麼是大洋中脊 點這里 )
海底的火山被叫作 海山, 據估計,世界上一共有100萬個海山,有些海山龐大到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什麼是火山島 點這里 )
美國夏威夷的冒納凱阿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山,從6000米深的海底上升到海面以上4205米。
冒納凱阿山非常親民,普通遊客都能開車上山頂。
浪跡天涯
海水在風或者海水密度差的作用下運動起來,叫作 洋流。
因為洋面上的風經常穩定地向一個方向吹動,驅動大洋表層(海面下300米)的水流形成5個巨大的環流。
每個環流都在南北緯30度的亞熱帶區域,也被叫做 亞熱帶環流。
北半球順時針環繞,南半球逆時針環繞,把溫暖的熱帶暖流帶到兩級,再把極地的寒流帶到熱帶。
環流速度遠比我們想像的慢,一個漂浮的小黃鴨沿著北太平洋環流走一圈大概要6年,走完北大西洋環流要3年。
一般情況下,大洋西側是強勁的 暖流, 規模大流速高,一般高溫、高鹽高透明度,看起來格外藍。
例如大西洋的從墨西哥灣北上影響歐洲的 灣流, 還有太平洋的從菲律賓東部,經過中國台灣北上日本的 黑潮。
大洋東側是 寒流, 一般流速小,透明度小。例如太平洋的 加尼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 等等。
環流中間的海域風力微弱,海面平靜,具有最大的透明度,也是海洋生物最少的地區,被叫做海洋荒漠。
例如北大西洋環流中央的馬尾藻海,海水透明度非常高,因為常年無風給古代航船帶來困擾,後來在文學作品中被魔改成死亡之海。
幕後推手
海洋和大氣是一對CP,是 世界氣候形成的幕後推手。 (什麼是大氣 點這里 )
海洋和陸地之間存在明顯的冷熱差異,形成了風向隨著季節改變的 季風。
這種差異在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和最大的太平洋之間特別明顯,形成了直接影響亞洲東南部人民生活的季風氣候。(什麼是季風氣候 點這里 )
此外, 洋流 也在暗戳戳地影響氣候。
暖流流過之處,溫暖濕潤,寒流流過之處,寒冷乾燥。
北大西洋灣流 讓西歐地區的冬天非常溫和。
英國倫敦的緯度比中國哈爾濱還高10度,但冬天溫和到河流不結冰。
受寒流影響的美國加州夏季氣溫,要比同緯度地區低6度。
寒流冷卻大氣容易形成海霧,才會出現舊金山盛景—— 霧鎖金門。
寒流還能加重乾旱, 秘魯和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和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沙漠都是因為寒冷的近海水域冷卻大氣,而造成降水減少形成的。(什麼是荒漠 點這里 )
也是在遙遠的秘魯沿岸,本來受寒流影響,海水溫度一直偏低。
但每隔那麼幾年的聖誕節前後,就會出現一股子暖流,讓大量冷水魚不治身亡。
這種海水溫度變化被稱為 厄爾尼諾現象, 發生的時候全球氣候都會發生異常。
南美洲的荒漠會出現傾盆大雨洪水災害,降水量是多年平均的340倍。
而印度、印尼等國家出現嚴重乾旱,甚至中國南方夏季洪水都和厄爾尼諾相關。(什麼是洪水 點這里 )
衣食父母
人類雖然在陸地上生活,但 海洋生物是一大蛋白質來源。
科學家推算,海洋向人類提供食物的能力,相當於陸地耕地面積提供食物的1000倍。
目前,人類捕撈和養殖的范圍只佔了海洋面積的10%。
寒流暖流交匯區, 海水發生攪動,就會形成 大漁場, 例如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還有曾經的加拿大紐芬蘭漁場。
因為漁產豐富,在很長一段 歷史 時期,日本人都不吃四條腿的動物。
曾經,加拿大紐芬蘭漁場鱈魚多到可以踩著魚背上岸,鱈魚供給歐洲,才有了英國那個不走心的國菜——炸魚薯條。
當表層海水被風吹走之後,來自於海洋深處的海水會上升。
這種 上升流 帶來下方的浮游生物,吸引魚群,納米比亞和秘魯海岸的漁場都是這樣形成的。
秘魯國菜叫 Cebiche, 就是一種用檸檬汁腌制的魚肉和海貝,特別酸,大部分中國人都受不了。
此外,海洋中還埋藏著石油、天然氣、錳結核、磷鈣石等 礦物資源。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油氣資源埋藏在海底,波斯灣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佔了世界總量的一半。(什麼是石油 點這里 )
未來的未來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誕生在海洋之中,海洋也孕育了整個人類文明。
今天人類的70%以上,超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都距離海岸不足100公里。
但因為人類的貪婪, 悲劇每天都在海洋上演。
人類對於魚翅湯的渴望,導致每年有7000萬條 鯊魚 被割下魚鰭之後拋屍大海。
日本、挪威、丹麥等國家 歷史 上有 捕殺鯨魚 的傳統,延續至今次次都是血染大海。
因為 過度捕撈, 中國第一大漁產——大黃魚從商業角度已經滅絕,甚至加拿大紐芬蘭漁場已經成為一個傳說。
人類丟棄的 塑料垃圾 進入海洋隨時成為動物的死亡陷阱。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 海洋溫度升高, 導致大量珊瑚白化瀕臨死亡。(什麼是珊瑚海岸 點這里 )
浩瀚深邃,神秘莫測,承載無數未知。
我們從海洋走來,無論終將去往何方, 海洋都是人類乘風破浪的渴望。
希望未來的未來,你我漂洋過海,不要對白變成獨白。
『叄』 有關海洋的知識
1.人們常喜歡用藍色來形容海洋。其實海水的顏色,從深藍到碧綠,從微黃到棕紅,甚至還有白色的,黑色的,並非只是藍色。
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海水後,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里,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
紫光的波長最短,反射最強烈,為什麼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學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
另外,由於太陽時而隱沒在雲層之中,時而透過雲層放出光芒,海洋的顏色也就隨之發生變化。海洋的顏色還取決於太陽離地平線的高度。
2.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陸地上有的基本都有
『肆』 關於海洋的知識 關於海洋的知識簡單介紹
1、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2、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3、海洋藍色原因: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所組成。這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束。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光束射入海水後,先後被逐步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青光束射入海水後,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細的、懸在海洋里的浮體,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別是海水對藍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面上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藍色。
4、海洋里的礦物質:稀錳結核、石油、海底熱液礦藏、鎳、銅、鈷、鹽。
5、海洋動物:
(1)光照區:(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動物中除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大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水母、頭足類等,以及海洋爬行動物、海鳥等
(2)弱光區:(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數長有大大上午眼睛和發光器官,還有一些動物白天躲在弱光區,夜間則到淺層水域去尋找食物。
(3)深海區:(水下1000米以下)太陽的光線從來照不到這里,終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
6、海洋中的食物鏈最底層是浮游植物和微生物,它們的數量一旦發生變動,將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
『伍』 關於海洋有哪些知識
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近四分之三,佔地球全部水資源的97%,若以體積衡量,海洋占據生物在地球上所能發展空間的99%。海洋的溫度、化學成分、洋流和生物影響著全球人類居住的生態系統,如雨水、飲用水、氣候、食物等都是由海洋而提供和調控。
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因為地球海洋面積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一個「大水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洋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歐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及紅海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陸』 海洋的小知識有哪些
1、「海洋」名詞解釋:
「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2、海洋的形成:
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幾百年。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2)洋: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
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5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
『柒』 有關海洋的知識
1、海洋藍色原因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可見光所組成。這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束。
波長較長的紅、橙、黃等光束射入海水後,先後被逐步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青光束射入海水後,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細的、懸在海洋里的浮體,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別是海水對藍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面上來,因此,我們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藍色。
2、海洋里的礦物質
稀錳結核、石油、海底熱液礦藏、鎳、銅、鈷、鹽。
3、海洋動物
光照區:(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著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動物中除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外,還有大量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如水母、頭足類等,以及海洋爬行動物、海鳥等
弱光區:(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數長有大大上午眼睛和發光器官,還有一些動物白天躲在弱光區,夜間則到淺層水域去尋找食物。
深海區:(水下1000米以下)太陽的光線從來照不到這里,終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動物能夠生存。
(7)跟海洋有關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海洋動物劃分:
1、按生活方式劃分
海洋動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動物、海洋游泳動物和海洋底棲動物三個生態類型。
2、按分類系統劃分
海洋動物共有幾十個門類,可分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原索動物和海洋脊椎動物等三大類。
海洋無脊椎動物,占海洋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最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紐形動物、線形動物、須腕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等。
海洋原索動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包括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等。
海洋脊椎動物,包括依賴海洋而生的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網路-海洋
網路-海洋動物
『捌』 海洋知識30——70字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8)跟海洋有關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特別大的影響。
世界各大海洋的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3.5%,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
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英尺的鹽層。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成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
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六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玖』 夏天到了,有小夥伴去海邊玩嗎給你帶來十個關於海洋的小知識
1.鯨落——巨鯨落,萬物生。
當鯨在海洋中死去, 它的屍體最終會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鯨落(Whale Fall)
一座鯨的屍體,可以供養一個小型的海洋生物世界的生態循環系統長達百年,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的1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的。
2.鯊魚不吃人。
世界上的鯊魚有三百多種,它們一般不吃人,在人類出現的億萬年前就開始進化了,人類根本不在它們菜譜中,大部分鯊魚吃的是比它們小的魚或者是無脊椎動物,一些更大的鯊魚吃海豹海獅以及其他哺乳動物。
三百多種鯊魚中,只有其中的12種襲擊過人類!(相比較之下,人類對鯊魚的傷害遠大於鯊魚對人類的傷害)
3.海洋中擁有地球上95%的生物。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會認為陸地上的生命體更多一些,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根據美國科學說法,地球上有95%的生命是水生生物,這意味著我們這些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只是很小一部分,其實如果從面積比例來考慮的話,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且海洋里有許多至今仍然未必發現的神秘生物。
4.海洋有多深?
如果把珠穆朗瑪峰扔進已知海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你需要再潛水兩百多米才能看到峰頂。
5.世界上最大的海:珊瑚海。
總面積達479.1萬平方千米,南北長約2250千米,東西寬約2414千米,平均水深2394米,最深處則達9174米。
珊瑚海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以大堡礁最著名,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這個海區。大堡礁南北綿延伸展2400千米,東西寬約2 150千米,總面積8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珊瑚體。
6.每年都有總量達140億磅 (63億公斤) 重的垃圾被丟進大海。(不知道誰統計的,感覺錯不了。)
7.全世界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
而這71%之中,有95%是我們人類還未 探索 過的。
8.海水之所以是鹹的,是因為陸地上的許多河流最後都會流入大海,而這些河流在流經陸地時,會夾帶大量的含鹽礦物質,最後匯聚在一起形成含有大量鹽分的海水。
9.地球上的氧氣70%來自海洋中的藻類植物。
10.世界海洋日。
2008年12月,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
設立海洋日的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國作出特別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慶祝和宣傳活動向政府和公眾宣傳海洋,提高人們的海洋意識,強調海洋在造就和維持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性,保持海洋的持續發展和海洋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海洋國際合作。
『拾』 關於海底的知識
海底指海洋的深水下面,海水和陸地的接觸面。海洋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面積較小的海。
到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家們才能用先進的技術測繪出海底世界。測繪結果顯示:海底有座相當高聳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脈」,綿延約83683.6千米,穿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斷裂谷;
斷裂谷里不斷地冒出岩漿,岩漿冷卻後,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條條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脈,這個過程就叫海底擴張,而這些新生的海底山脈則稱為海嶺。由於斷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斷裂谷兩邊的岩石就逐漸遠離了洋脊中央。所以,距離「山脈」越遠的岩石就越古老。
當海嶺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後,斷裂谷的岩漿還會繼續噴出,它們起著「傳送帶」的作用,把一條條新海嶺從地殼岩層中推送出來,同時又把它們慢慢地從地殼岩層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達到新生和消長的平衡。
海底火山
形成於淺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種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
地球上的火山活動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界處,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於大洋中脊與大洋邊緣的島弧處。
板塊內部有時也有一些火山活動,但數量非常少。
海底火山可分3類,即邊緣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們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顯著的差異。
海底火山噴發時,在水較淺、水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常有壯觀的爆炸,這種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發時,產生大量的氣體,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及一些揮發性物質,還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質及熾熱的熔岩噴出,在空中冷凝為火山灰、火山彈、火山碎屑。地中海就曾藉助火山灰出現過"火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