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登革熱基礎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基礎子分部驗收有哪些 2024-11-02 06:11:22
初學基礎知識怎麼記憶 2024-11-02 06:02:34
獨立基礎如何算樁長 2024-11-02 06:02:27

登革熱基礎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11-20 02:24:11

㈠ 登革熱病是由哪種動物傳染的如何預防傳染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登革熱病以高熱、皮疹、肌肉及骨關節劇烈酸痛,顏面及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症狀為主要特徵。登革熱病發病兇猛,那麼究竟登革熱病是由哪種動物傳染的呢? 研究認為,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傳播引起,登革熱病是由蚊蟲(尤其是伊蚊)這種動物傳染開來的。登革熱病好發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這次廣州登革熱疫情,特別是廣州東莞登革熱正在蔓延,大部分因為處夏秋之交,廣州又經常下雨,所以造成登革熱的傳染和傳播。 登革熱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登革熱病目前尚無特效葯物,所以,預防是防治登革熱的關健措施,一定要隔斷登革熱病的傳染源。 登革熱病是由哪種動物傳染的知識鏈接:蚊蟲(尤其是伊蚊)傳染登革熱病,但無論哪一種蚊蟲的繁殖都離不開水,所以,控制登革熱病的傳染源很重要,這是治本之策。家居周圍的臭水溝、翻盆倒罐都需要清理,對蚊蟲滋生地,要噴灑滅蚊葯。這些預防工作做好了,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蚊蟲傳染登革熱病。 登革熱的概述 防登革熱:小心白天咬人的蚊子! 幾招驅蚊止癢大法蚊子喜歡七種人

㈡ 登革熱的症狀和預防知識

登革熱的症狀和預防知識2017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是主要傳播媒介,5月-11月為流行季節,我國廣東、海南、台灣和東南亞為高發地區。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登革熱的症狀和預防知識,歡迎閱讀。

登革熱的症狀和預防

登革熱的前期症狀首先是發熱,通常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同時伴有背部、骨、肌肉及關節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和便秘等。3-5天就開始出現皮疹,顏面潮紅、結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早期登革熱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輕微的觸碰也會造成巨大的疼痛。登革熱的潛伏期為3-14天,通常為4-7天,即人們通常在感染了登革熱病毒的4-7天後發病。登革熱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傳播,是通過攜帶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花斑蚊喜歡在日間(尤其是日出後兩小時及日落前數小時)叮人。

登革熱預防提示:

1、如果從登革熱流行地區回來兩周之內如出現發熱、出疹、頭痛、關節痛等登革熱臨床症狀時應馬上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告知醫生曾經到過的地區,以協助診斷。一旦懷疑為登革熱,應按要求隔離治療。

2、盡量避免進入登革熱流行地區,如果前往,要做好防蚊等個人防護工作,最好穿淺色長衫長褲,身體裸露部位要塗上驅蚊液,避免在公園和景區樹蔭下長時間逗留。以防蚊蟲叮咬,預防登革熱,減少感染登革熱機會。

3、做好居住環境防蚊滅蚊措施,在蚊子活動密度較高的地方適當地使用化學葯劑進行殺滅。需要時,使用蚊帳、紗窗等防蚊用品。

;

㈢ 什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目前還沒有疫苗可預防。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由於本病系由蚊子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預防登革熱:

1、蚊蟲孳生地處理。

翻盆倒灌,清除閑置無用積水;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管理飲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積水;種養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天-7天換水一次,沖洗植物根部,徹底洗涮容器內壁,花盆墊蓋不留積水;

竹筒樹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對留根的竹筒採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縫不再積水;對其他不能清除的積水,例如密閉市政管網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車庫的集水井、建築工地積水等,採取投放長效滅蚊幼劑控制蚊蟲孳生。

2、消滅成蚊。

在日出和日落前約半小時開展滅蚊效果最好,化學殺蟲劑可選擇高效低毒的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噴霧進行空間噴灑滅成蚊;室內用市售殺蟲劑噴灑陰暗牆角、衣櫃背面進行殺成蚊。

3、做好個人防護。

在室外工作時應穿長袖衣褲,或在皮膚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覺應掛蚊帳、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用衛生殺蟲劑進行防蚊、滅蚊。

(3)登革熱基礎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病因

登革病毒為黃病毒科中的黃病毒屬,是單股正鏈RNA病毒,病毒耐低溫,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好8年以上。但不耐熱,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滅活,不耐酸,用洗滌劑、乙醚、紫外線和0.65%甲醛溶液可以滅活。

目前已分離出4個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日至發病後3日內傳染性最強。少數患者在熱退後第3日還可從血液中分離到病毒。

登革病毒經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殖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後再定位於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組織中復制,再次釋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與機體產生的抗登革病毒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病毒可抑制骨髓,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㈣ 登革熱防治基本知識

登革熱防治基本知識2017

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其中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家較為嚴重。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登革熱的防治知識,歡迎閱讀。

【了解登革熱】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以發熱、關節肌肉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少數重型病人可死亡。

根據症狀,登革熱又被稱為關節熱、骨折熱、公子熱。“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裝腔作勢。用來描述本病起病時因關節肌肉疼痛而致步態不穩,有如公子哥兒走路時那種裝腔作勢的姿態。

根據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輕型、典型、重型。

【登革熱的流行地區及特點】登革熱主要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在蚊子繁殖的高峰季節高發。

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其中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家較為嚴重。

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福建、浙江、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隨著氣候的變暖和交通的便利,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

我國5-11月為高發期。

【登革熱的傳播途徑】登革熱只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

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

蚊子叮咬帶病毒者後,再通過叮咬其他人而將病毒傳播。

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登革熱的潛伏期為3-15天。典型登革熱的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眼痛、肌肉骨關節痛,皮疹,出血等。

輕型登革熱病人症狀輕,主要表現為低熱,淺表淋巴結腫大,全身疼痛輕,一般無皮疹及出血;病程一般為1-4天;因症狀輕微,常被忽視。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包括高熱,可達39-40℃;發熱時伴有頭痛、眼痛、肌肉骨關節疼痛;可能伴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病人還會出現皮疹及不同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便血、血尿、皮下出血等。多數病人還有淺表淋巴結腫大。

重型登革熱患者可出現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頸強直等,有些病例可以出現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和中樞性呼吸衰竭,重型患者少見,但病死率高。

【登革熱的治療及預後】大部分登革熱病人經過對症治療後預後良好,只有極少數重型病人會出現死亡。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葯物,一般給予支持和對症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防蚊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

高熱時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病人,不能採用酒精擦浴。解熱鎮痛類葯物對本病退熱效果不好,並可能出現嚴重並發症,應謹慎使用。

大汗或腹瀉病人應多喝水,適當進流質食物,對頻繁嘔吐、進食困難或血壓低的病人,應及時靜脈輸液。

【登革熱預防控制措施】預防登革熱重點在於滅蚊和防蚊,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

開展環境整治,清除雜草,消除積水,消滅蚊蟲孳生地。

對蚊子較多的竹林、樹林、垃圾站等場所噴灑殺蟲劑,室內滅蚊應噴灑對人無毒的`殺蟲劑。

家中使用加蓋垃圾桶;室內盡量避免養殖水生植物;對於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應清洗換水一次,花盆底部不要留有積水。

在登革熱流行地區室外活動時應盡量穿著長袖衣服和長褲,可在暴露的皮膚處噴灑驅蟲劑。最好在衣服上也噴上驅蟲劑。

避免在蚊子出沒頻繁的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裝置蚊帳防蚊。

【小貼士】小心白天咬人的蚊子。

登革熱主要由伊蚊傳播,伊蚊喜歡白天活動,所以,預防登革熱尤其要提防白天咬人的蚊子。

雨季是伊蚊大量孳生繁殖的季節,這種蚊子喜歡將卵產在不清潔的缸罐、花瓶、廢棄輪胎、竹節、石洞等小積水中,居室內外2.5厘米以上深的積水都是伊蚊理想的產卵、孵化場所,因此傾倒積水是一個很好的防蚊措施。

;

㈤ 預防登革熱宣傳知識

預防登革熱宣傳知識2017

登革熱是由花斑蚊(學名伊蚊)傳播的。現在已進入登革熱流行的季節,如發現突起高熱,伴有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面、頸、胸部潮紅、結膜充血,出現四肢軀干或頭面部的皮疹,驗血發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這時應懷疑是否患上登革熱,需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者通過蚊子傳染給其他人。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預防登革熱宣傳知識,歡迎閱讀。

預防登革熱宣傳知識

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生長在水缸、水盆、罐及其他小型積水容器中。每隔3~5天洗缸換水,翻盆倒罐,清除小積水,可以控制蚊子,預防登革熱。因此,預防登革熱,最主要的措施是清除家居積水,防蚊滅蚊,同時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蚊蟲叮咬。

一、清除家居積水

保持室內清潔,家庭內不留積水是減少蚊蟲的最基礎措施。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生長在家居環境的小型積水容器中,清除積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長與繁殖,預防登革熱。

(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如放在戶外、陽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輪胎、可積水的垃圾等。

(2)種養的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佛手等)應每隔3-5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水生植物,如要種養則改為用泥、沙種養,或者在水生植物中投放滅蚊幼蟲緩釋包。

(3)保持花盆托盤不積水,如有積水應隨時清干。

(4)及時清除各種無用積水,如溝渠、天台等地面積水、填塞竹節、樹洞,對於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可以投放殺滅幼蟲的.緩釋劑。

二、防蚊滅蚊

登革熱通過蚊子叮咬傳播,不會直接人傳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會得登革熱。

(1)家庭應安裝蚊帳、紗門、紗窗等實物屏障;適時使用蚊香、電子驅蚊器、電蚊拍、防蚊燈等裝備,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孩子睡覺時,可以給他的小床配上一盞透氣性較好的蚊帳。插上電蚊香,注意蚊香不要離孩子太近。還可以在孩子身上塗抹適量驅蚊劑。睡覺前沐浴時,可以在孩子的大盆里滴上適量花露水,使寶寶洗澡後肌膚上留有花露水的味道,對驅散蚊蟲也有一定功效。

(2)登革熱流行區或流行季節,外出活動或旅行時,如公園、綠化帶等地點,應穿長袖衣服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蚊蟲驅避葯物。還應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過久。郊遊時盡量穿長袖衣褲。可以在外出前全身塗抹適量驅蚊用品,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避蚊胺,對驅趕蚊子有較好的效果。不要在河邊、湖邊、溪邊等靠近水源的地方扎營,這些地方在夏天會有較多的蚊子。露營時,一定要准備蚊帳,並使用各種驅蚊器,需要通電的器具在外出前確保帶夠電池或充足電。盡量避免在草叢中穿行。

(3)如果日常活動場所內的蚊子較多,應穿長袖衣服。這倒不是因為身上多了層布,蚊子就無法用口針扎進去吸血。實際上,蚊子的口針十分尖利,連牛皮和厚牛仔褲都能穿透。衣服主要是用來遮掩汗液等皮膚分泌物的氣味,讓蚊子無法追蹤而來。夏天切莫因嫌熱而不穿襪子,否則會使汗味快速揮發,引來蚊子進行攻擊。穿上吸汗效果好的襪子不僅能有效降低皮膚濕度,還可遮掩氣味。

三、加強學校預防登革熱措施

(1)學校在登革熱流行的季節派專人負責開展校園內防蚊滅蚊工作,定期清除積水,填平凹陷的地面,消滅蚊蟲孳生地,對貯水容器加蓋,防止蚊蟲產卵,加強校園校舍環境整治,並保持與各職能部門聯絡。

(2)加強學生晨檢制度,發現發熱,頭痛,全身肌肉、骨骼、關節痛,伴有皮疹的師生,應及時就醫。

(3)在9月份開學時積極開展師生登革熱防控知識宣傳教育,組織師生參加防蚊、滅蚊的行動。

;

㈥ 登革熱是什麼病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俗稱花斑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由空氣或接觸傳播,截止到2019年10月還沒有疫苗可預防。

其潛伏期通常約5天-7天,具有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等特點。由於本病系由蚊子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6)登革熱基礎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預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區或可能流行地區要做好登革熱疫情監測預報工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治療。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

對可疑患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患者應隔離在有紗窗紗門的病室內,隔離時間應不少於5日。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㈦ 登革熱的症狀與感冒有什麼區別

登革熱的症狀與感冒有什麼區別

高溫雨水多,登革熱高發,廣東已出現多起登革熱病例。登革熱的主要特徵是突發高熱,症狀近似感冒,與感冒有什麼區別?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登革熱的症狀與感冒的區別的知識,歡迎閱讀。

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區為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和加勒比海地區,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過流行,登革熱的發病季節與雨季有關。在地方性流行區發病者多為兒童。

登革熱的症狀表現在四個方面

發熱: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驟,頭痛、發熱和眼球後痛,小時內體溫可達40℃。同時伴有背癇,用身骨、肌內及關節病,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偶有腹痛、腹瀉或便秘等。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在早期己可見。兒童病例起病較慢,症狀較輕,體溫也較低。發熱持續2-7天。部分病例於起病第3-5天體溫降至正常,而後又再上升,稱為雙峰或馬鞍熱型。發熱期R1有相對緩脈,虛弱感覺常需數周後才能完全康復。

皮疹:子病程3-6天出現,可為斑臣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疹、紅斑疹或皮下出血點等。同一患者可見不同形態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皮疹持續約為3-4天。

出血:約25%一50%的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跪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發生在病程的5-8天。

其他:約1/4病例有肝腫大,黃疽不多見。

感冒與登革熱有什麼區別?

登革熱症狀近似感冒,很多患者把其當作感冒來治療,這樣不僅耽誤了時間,更加重了病情。感冒與登革熱有什麼區別?

感冒:症狀及流行情況與登革熱相似。感冒的傳播與直接接觸病人有關,且無皮疹及出血情況。感冒的主要症狀是發熱,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全身疼痛,過敏,炎症。

登革熱:初期症狀可能類似一般感冒,嬰幼兒會有1~5天的發燒、喉嚨發炎、輕微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典型的登革熱症狀比較容易表現在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區的病人有發燒38℃以上,加上1。激烈頭痛、後眼窩痛、骨頭關節或肌肉痛。2。發燒3~4天後身上出現紅疹。3。發病期間全身發癢。有以上3項的其中一項症狀,就算是疑似登革熱病例,也需在24小時內到醫院檢查。通常登革熱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長皮疹、淋巴結腫大、劇烈頭痛、眼球後窩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因此又稱“斷骨熱”。

登革熱該怎麼治療?

對登革熱的治療首先應該設法降低體溫。在高熱時應先採用物理降溫,可以用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鹽水灌腸等方法。由於退熱葯物對有些患兒可能誘發溶血,所以應該謹慎使用。對於高熱和中毒症狀嚴重的患兒可以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高熱大量出汗或腹瀉而導致脫水的患兒,應該及時補充液體。有出血傾向者要給予安絡血、止血敏等止血葯物。

;

㈧ 登革熱傳染性疾病防治方案

登革熱傳染性疾病防治方案2017

登革熱是國家乙類管理傳染病,其疫情必須按照國家傳染病報告要求及時上報,疫情經證實發生後應立即與有關的省、市通報,必要時組織聯防。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登革熱的防治知識,歡迎閱讀。

一、疫情報告

登革熱是國家乙類管理傳染病,其疫情必須按照國家傳染病報告要求及時上報,疫情經證實發生後應立即與有關的省、市通報,必要時組織聯防。

二、監測

1.監測區的劃分與任務:

我街道屬於易感監測區:雖無病例報告,但與重點地區人員交往較頻繁,人口流動性大,必須進行定期監測工作。

2.媒介監測:對主要傳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種群、密度、季節消長、抗葯性、帶毒情況進行監測。

3.病原學監測:採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熱患者)血清或伊蚊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毒株型別,觀察其變遷,分析登革熱發生流行的可能性及發展趨勢。

4.血清學監測:了解人群抗體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監測人群血清抗體水平。

三、滅蚊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根據多年國內外防治工作的經驗,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1.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應將防治登革熱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納入街道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滅伊蚊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止登革熱發生和流行。加強領導,在人力和財力上給予支持。衛生部門要做好對滅蚊的技術指導工作。

2.滅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戶內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築工地容器積水中,消滅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般以消滅孳生地和幼蟲為主。處理孳生地時要針對不同蚊種採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蟲:翻盆倒罐,填堵竹節、樹洞,對飲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也可採取水缸內放養食蚊幼蟲的魚類或其它生物滅蚊方法消除蚊幼蟲。對難於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2)殺滅成蚊: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滯留噴灑處理。

四、疫點處理

1.疫點的劃定:無論城市或鄉村,凡已證實登革熱發生或流行時,劃定以病家為中心半徑50公尺周圍的居民區作為疫點。

2.病人和接觸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傳染源,要求做到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就地治療。新發疫點的病人住院隔離期限從病日起不少於6天。隔離室應有防蚊設施,如紗窗、紗門、蚊帳,沒有防蚊設施者應在室周圍100公尺范圍內定期殺滅成蚊。在病人較多的疫區,衛生部門要派出醫療隊劃片就地設置臨時隔離治療點,盡量減少遠途就醫,防止擴散和降低病死率。對疫點、疫區內不明熱患者做好病家訪視,接觸者要進行15天醫學觀察。

3.緊急滅蚊:對疫點、疫區必須進行室內、外的緊急殺滅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區內醫院和學校范圍內的滅蚊工作,在滅蚊的同時採取各種措施消滅蚊媒孳生地,限期將疫點范圍內布雷圖指數降至5以下。

4.加強個人防護,防止媒介蚊蟲叮刺。

5.在流行區盡量勸阻減少集會。

6.必要時可實施對交通工具滅蚊和對有關人員進行檢疫。

7.流行病學調查:

(1)登革熱流行病學調查,要進行一定數量個案調查並核實診斷。

(2)查明本次流行的地區分布、年齡、性別、職業發病專率、病死率、死亡率,確定疫區范圍和流行特點。

(3)追蹤本次流行的傳染來源。

(4)詳細查清疫區中的自然條件,人群居住條件和環境衛生、衛生設施、衛生習慣,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5)流行期間隨時對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的孳生地和布雷圖指數(調查戶數不得少於50戶)、房屋指數進行調查,有條件時也可對成蚊叮刺時停留率、室內棲息率、季節消長以及抗葯性等進行調查。

(6)病毒監視:從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血清及定期撲捉的伊蚊分離病毒,鑒定型別。

五、加強旅遊流動人口衛生檢疫工作

登革熱是國境口岸衛生檢疫監測傳染病之一,加強對來自疫區的入境人員和由國內疫區出境人員的傳染病監測,對來自疫區的交通工具、集裝箱應加強衛生監督,必要時實施滅蚊等衛生處理。

六、診斷和治療

1.臨床表現與分型:登革熱潛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臨床表現有發熱、畏寒、頭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適、胃納差等,主要臨床特徵為突然起病、迅速高熱、三紅征(顏面潮紅、頸紅、胸背紅)、多樣性皮疹、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根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三型:

(1)典型登革熱: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熱(一般24—36小時達39—40℃),少數呈雙峰熱。頭痛、眼球或眶後痛,全身肌肉、骨關節疼痛、腰痛,少數患者出現腹痛。

極度疲乏,納差。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胸、背皮膚潮紅、表淺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或正常。熱程通常為3—7日退熱,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現多形性皮疹,少數有出血傾向。

一般發熱持續時間短,有輕度頭痛及全身痛、皮疹少、無合並症者,可診為輕型典型登革熱。

(2)登革出血熱: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臨床表現。2—3日後於四肢、面部、腋窩、粘膜可見散在性出血點,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進展後有鼻衄、牙齦出血、消化道、子宮、陰道、泌尿道等1個以上器官出血。常見肝腫大而極少黃疸,紅血球容積增高20%以上,(由於血漿外溢,脫水而造成血液濃縮,濃縮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於10萬/ul者。

(3)登革休克綜合征:登革出血熱病人少數在持續發熱或退熱後病情突然惡化,出現皮膚變冷、濕潤、煩躁不安、嘴唇紫紺、脈搏快而弱、脈壓低(脈壓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壓下降甚至不能測出,休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時搶救可於12—24小時內死亡,病程中還可出現腦水腫,預後嚴重。但如能及時正確處理,渡過危險期後可迅速恢復。

2.診斷依據:在流行季節,來自流行區15天內的患者或在當地感染發病的患者,凡具備登革熱一般症狀,並符合突然起病,發熱24—36小時達高峰,三紅征,皮疹,表淺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特點者,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可作出臨床診斷。首例(批)病人和新發疫區病人的確診必須以血清學和病原學作為依據。

登革熱病人中凡出現1個器官以上出血、肝腫大、血小板減少(10萬/ul以下),血液濃縮者可診斷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病人如出現休克症狀,脈壓低或血壓低,紅血球容積增高者,可診斷為登革休克綜合征。

3.鑒別診斷:登革熱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在非新疫區和流行區尤易誤診,應注意與流感、傷寒、麻疹、猩紅熱、暴發型流腦、斑疹傷寒、鉤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相鑒別,有腦損害的病人應與病毒性腦炎鑒別。

4.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葯物,主要為對症和支持療法,應強調病人早期卧床休息,發熱以物理降溫為主,也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配合中醫中葯治療。禁用水楊酸類退熱葯,以防止引起溶血、胃腸道出血和粒細胞減少。對高熱、嘔吐、胃納差者盡可能先口服補液(水份及電解質),如口服無效,可按病情需要,給予靜脈補液,但不宜應用高滲糖補液,補液過程應細心觀察,注意早期腦水腫症狀和警惕輸液反應的發生。

治療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以支持療法為主,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嚴重出血病例,考慮發病機制以變態反應為主,可應用較大劑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並及時使用止血葯物如安絡血、止血敏,口服雲南白葯、靜脈滴注維生素c、k等,尚須輸入新鮮血液或血小板;對嚴重的胃腸道出血不止可試用胃管輸入冰凍鹽水,也可應用去甲腎上腺素口服治療。

休克病例按感染性休克處理,可先快速滴注50%碳酸氫鈉、林格乳酸鈉溶液,生理鹽水或50%葡萄糖生理鹽水,然後加用右旋糖酐或血漿,吸氧及糾正酸中毒,可使用地塞美松、氫化可的松、酚妥拉明或冬眠療法。

5.實驗室診斷:

(1)臨床檢驗中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要常規檢查,對重型病例,增加檢查紅血球容積,並根據病情需要,酌加其他化驗檢查。

(2)病毒分離:目前採用c6/36細胞或1—3日齡乳鼠分離方法,乳鼠接種最好在病人床邊進行,可提高陽性率;巨蚊幼蟲接種分離病毒,簡便安全,檢出率高,也可試用。

(3)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的雙相血清滴度呈四倍增長者可判為陽性,單相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滴度1∶32及以上,血抑試驗滴度1∶1280及以上,中和試驗的中和指數≥50可判為陽性。

(4)病毒分離、血清學標本採集與送檢:初診病例於發病三天內以無菌操作采靜脈血3毫升,分離血清(為第一相血清),密封、編號、低溫或液氮低溫保存,上送全血應在采血當天冷藏送檢。待病後3—4周采恢復期血3毫升分離血清(為第二相血清),4℃左右保存,連同送檢單上送做血清學試驗。

;

㈨ 登革熱防控知識

蚊子是傳播登革熱的禍首

登革熱通過帶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傳染給人類。主要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在我省主要是白紋伊蚊。發病季節與雨季有關,5-10月份是我省流行季節。

“花斑蚊”的生活習性

“花斑蚊”喜歡在靜止的清水中產卵,例如家中的水缸、花瓶、陽台花座積水、室外廢棄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輪胎以及竹筒、樹洞等積水容器或陰暗潮濕的場所等。“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時及下午5-6時。

登革熱的傳染途徑

當人被帶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後,病毒會通過蚊子的唾液進入人體血液而發生感染。如果患者在該病剛發熱前至退燒期內(約6-7日)被叮咬,病毒會進入蚊子體內繁殖,10天後,帶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會使更多的人發病。伊蚊可長期攜帶病毒,具有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的雙重作用。病人與隱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傳染源和宿主。登革熱不會經由人傳人。

登革熱的潛伏期

潛伏期為2-15日,一般為5-8日。如果在登革熱流行季節或流行區域內出現發熱、全身骨痛、疲乏、出皮疹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登革熱的臨床診斷

1、15天內曾到過流行區特別是東南亞、南美等地區;

2、突起發熱;

3、三痛:頭痛、肌肉、骨骼和關節痛;

4、三紅:面、頸、胸背部潮紅;

5、淋巴結腫大;

6、皮疹;

7、血小板、白細胞減少。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患者多以突發高熱為首發症狀,持續發熱3-5天,嚴重頭痛、眼球後痛、關節和肌肉痛;發病後3-4日出現淡紅色斑丘疹、惡心、嘔吐、輕微流牙血和鼻血等症狀。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出血、休克,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死亡。

預防登革熱滅蚊是關鍵

預防登革熱,一是清除蚊的孽生地,二是殺滅成蚊,三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滅蚊的重點是清除蚊的孽生地

消除蚊的孽生地,防止積水主要措施有:

1、清水養殖無物改為泥土養殖。

2、定期清洗積水容器,如花瓶、花盆碟、廢舊輪胎等。

3、對陰生水樣的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等,花瓶內的水應5-7天換一次,並沖洗植物根部。

4、貯水的水桶、陶器、排水槽每5-7天清理換水一次。

5、把廢舊空罐子、瓶子、一次性飯盒等容易積水器皿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

6、冰箱底部的水盤應每星期清理一次。

殺滅成蚊的方法

1、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遵照包裝使用適當的份量。

2、室內噴霧一般採用手動噴霧器或手提式超低容易噴霧器,用濃度為0.4%的生物丙烯菊脂氯菊脂溶液,按每平方米1毫升葯量作空間噴霧。

3、用灰沙填堵容易積水的地方。

4、保持環境清潔,不留下容易孽生蚊子的物品。

預防登革熱的個人防護

1、睡覺時應放好蚊帳。睡覺時要檢查是否掛好蚊帳,防止蚊子叮咬。

2、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早上八、九時,傍晚五、六時),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3、到登革熱流行區旅遊或生活,應穿長袖衣服,並於外露的皮膚塗上驅蚊葯物。

4、登革熱流行區內,室外活動應自我防護或塗擦驅蚊葯物,防止蚊子叮咬。

5、懷疑自己感染登革熱時,應盡快到醫院檢查。

㈩ 如何預防登革熱

預防登革熱要對蚊蟲孳生地處理;消滅成蚊;做好個人防護。

1、蚊蟲孳生地處理:

翻盆倒灌,清除閑置無用積水;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管理飲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積水;種養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天-7天換水一次,沖洗植物根部,徹底洗涮容器內壁,花盆墊蓋不留積水;竹筒樹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對留根的竹筒採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縫不再積水。

對其他不能清除的積水,例如密閉市政管網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車庫的集水井、建築工地積水等,採取投放長效滅蚊幼劑控制蚊蟲孳生。

2、消滅成蚊:

在日出和日落前約半小時開展滅蚊效果最好,化學殺蟲劑可選擇高效低毒的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等,以每平方米15毫克-20毫克噴霧進行空間噴灑滅成蚊;室內用市售殺蟲劑噴灑陰暗牆角、衣櫃背面進行殺成蚊。

3、做好個人防護:

在室外工作時應穿長袖衣褲,或在皮膚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覺應掛蚊帳、安裝紗門紗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用衛生殺蟲劑進行防蚊、滅蚊。

(10)登革熱基礎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1、發熱:起病大多突然,體溫迅速達39℃以上,一般持續2~7日,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呈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病時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疼痛,眼眶痛,眼球後痛等全身症狀。

可有感覺過敏、惡心、嘔吐、腹痛、食慾差、腹瀉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狀。顏面和眼結膜充血,頸及上胸皮膚潮紅。發熱期可出現相對緩脈。

2、皮疹:於發病後2~5日出現,初見掌心、腳底或軀干及腹部,漸次延及頸和四肢,部分患者見於面部,可為斑丘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稍有刺癢,也有在發熱最後1日或在熱退後,於腳、腿背後、踝部、手腕背面、腋窩等處出現細小淤斑,1~3日內消退,短暫遺留棕色斑,一般與體溫同時消退。

3、出血:於發病後5~8日,約半數病例可出現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膚淤點、胃腸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伴輕觸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見。個別病例有黃疸。病後患者常感虛弱無力,完全恢復常需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