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圍城》中知識分子的形象,分析知識分子身上存在的缺陷,總結為何出現這樣t並作出評價
正如錢鍾書在《圍城》的序中所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以舊中國的知識分子為標本,大量描摹知識分子的人性。在《圍城》中病態知識分子形象大致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貪慕虛榮之疾
首先知識分子的特點是對於文化的虛榮。小說中所謂的哲學家褚慎明靠的是外國哲學家的三四十封回信;就因為寫給柏格森的信被退回,他從此對直覺主義痛心疾首;因為羅素肯敷衍中國人,請他喝過一次茶,他便從此研究數理邏輯。其次是知識分子對物質財產的貪慕虛榮。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人不得不為了躲難背井離鄉。沒想到原本罪惡的戰爭倒成為了這些文人吹噓子虛烏有的產業的大好契機。日本人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
二、不學無術之痼
痼,指「經久難愈的疾病」,這些病態知識分子不學無術的文化劣根性也恰似經久難愈的頑疾般。這些知識分子深知文化學識是根生立命的資本,因此靠著偽裝、作假在文化圈子中苟延殘喘。小說中充斥著熙熙攘攘的所謂專家學者、名士之流,也不乏「學成」歸來的留洋博士,更不乏像高松年這樣德高望重的教授名師。靠著弄虛作假和裝腔作勢他們偽裝成文化學者,一旦剝掉他們高貴的外衣,剩下的只是故作高深的淺陋、貌似聰慧的愚笨。
不學無術之痼首先體現在所謂的「教授學者」身上。「三閭大學的命名耐人尋味,屈原曾任三閭大夫,也稱三閭,歷來是文人節操的榜樣。然而三閭大學的一幫文人卻互相傾軋。」三閭大學的教授講師在《圍城》中是不學無術的另一類群體。三閭大學的校長高松年不把精力放在教學治學,而是「潛心研究」拉幫結派、勾心鬥角;懷疑方鴻漸知道了自己和汪太太的「桃色事件」後利用職權,一心擠走方鴻漸。
不學無術之痼還體現在留洋學生身上。蘇文紈是在法國留學的文學女博士,方鴻漸在無意間道破蘇小姐名下的作品是抄襲,被拆穿的蘇文紈卻依然理直氣壯地抵賴。後來她嫁給了「劍橋出身」但同樣寫得一手令人作嘔的歪詩的曹元朗,又一次證明了她對詩的鑒賞力並無多少高明之處。這群留洋學生的文憑「只彷彿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三、懦無能之瘁
瘁,指「面黃肌瘦」,指代先天不足的毛病。怯懦無能這種病態有點類似先天不足的「胎里毛病」,集中體現在主人公方鴻漸身上。作者借趙辛楣之口這樣說方鴻漸: 「你不討厭,可是你全無用處。」這「全無用處」四個字准確地點明了方鴻漸怯懦無能的性格。方鴻漸名字中的「鴻漸」二字來源於《易經》中的「鴻漸於干……鴻漸於木……鴻漸於陵……鴻漸於阿……」寓意便是無論方鴻漸怎麼努力,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註定他就是一名失敗者。
❷ 知識分子在社會中起什麼作用
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先進的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部分.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同樣,「我國的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在如何正確對待知識分子、發揮其作用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既有過正確的認識和政策,也有過因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認識上的偏差而發生的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總結了建國後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確立了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一部分的重要地位.鄧小平指出:「我國廣大的知識分子,包括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覺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和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基本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這一重要地位,決定了知識分子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識分子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是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骨乾和核心力量.離開了知識分子,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文化教育的發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會是一句空話.同時,知識分子在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依靠知識分子推動科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依靠知識分子,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必須努力營造更加有利於知識分子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積極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對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要給予重獎,並形成規范化的獎勵制度;必須在政治上對知識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同時積極引導,嚴格要求,使其發揚「熱愛祖國、求實創新、拼搏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更好地承擔起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❸ 知識分子的特點
其一,保持人格獨立。沒有智者虛張聲勢、打拱作捐之陳腐,沒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虛偽,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氣,鶴立雞群,獨往獨行。
其二,真實的自我。之所以獨一無二(效仿之人多亦,但無人能比),關鍵是真實。在於敢於直言
其三,強烈的使命感。不惜以其生命高揚理性,以其堅毅警示眾生,因而使人望其項背終生敬仰。
❹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1000字左右
一部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屈辱的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抗爭史,在苦難的日子裡,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最後中國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經過實踐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 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在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於「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備這些特點的學說對於苦悶的中國人來說,向其靠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的農民大起義。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並不是資本家,而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著清政府統治便在全國范圍內土崩瓦解,順利程度甚至遠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這種現象可以說明人們對於腐朽統治的反抗情緒壓抑良久,一觸即發。但是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風暴過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事實證明無論是舊式的農民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革命都無法取得革命的勝利,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中國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思考新的救國思想,新的革命需要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更需要有先進的且能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的指導,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社會主義」一種似乎更為科學的政治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斷探索著的中國人當然有理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實驗。馬克思主義便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必然選擇。回顧歷史是為了說明近代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著,選擇怎樣的道路不是人們的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它是不能脫離客觀形勢的全局、矛盾的焦點和當時把歷史推向前進的關鍵所在的。我最後想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不斷經受挫折後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馬克思主義起源的背景,是在資本主義的初期時代,馬克思目睹了資本在牟取利潤時的不擇手段、對勞動者的殘酷的剝削和壓榨。馬克思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初期黑暗一面,到處都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血腥,看到的是底層勞動者的苦難。馬克思在剖析了資本主義之後,自己創立立了一個社會模式,就是共產主義。分為兩步,首先是建立社會主義,然後是共產主義。用什麼手段來加速資本主義的衰亡、從而實現他所要建立的共產主義社會呢?他選擇了階級斗爭,並為階級斗爭創立了一整套理論。他把希望寄託在歐洲的工人階級身上,他指望歐洲的「無產階級」在承受不了資本的壓榨和剝削時,運用自己的理論起來革命,起來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從而建立他所構架的新的社會模式,即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然而歐洲的無產階級並沒有接受他的學說,倒是有一小部分知識分子接受了他的學說,涌現出各色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二十世紀初,中國自己是沒有一種先進的思想體系可以取代封建意識的,只有西方新興的、革命的思想體系如資本主義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等才能抗衡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意識。而共產主義理論是最革命的,而當時的中國又急需一場革命,於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敏銳觀察到了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導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狀況決定了中國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大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改變舊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而要實現這種大革命,就需要先進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知識分子在長期的歷史選擇中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並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徹底推翻了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的統治,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總結歷史可以看出能夠在苦難和黑暗中拯救中國的就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最終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是實踐和歷史必然的結果。 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許多歷史的發生由於其條件,過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往往容易使人對成功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對於這種懷疑我想用「存在即合理」來解釋,歷史的偶然只有得歷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條件的規律,的允許才可能發生。 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在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無論這樣的選擇最終會將民族帶往何方,但在當時它都是最能解決社會迫切問題,滿足社會強勢需要的方案(我們要求制度具有靈活性就是反對將一定時期內的解決方案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固定僵化,因此「與時俱進」的理論雖然質朴簡單,確是針對包括改造上層建築等問題的最為明智的指導思想)。 制度理論包括蘊涵的政治原則,社會結構等等,就如一個社會游戲的規則,規則的名稱並不是改革或革命所關心的,什麼樣的規則能更好的滿足進行游戲(生產、生活)的需要才是人們做出選擇的依據。工業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這些普遍原則並不是為資本主義所獨有,只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有所體現,人們對西化的追求其實是對社會發展現代化的追求。這種追求實際上是對本質的渴望,而人們卻常將其理解為對內容的需要。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脫胎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理論,既能秉承他們的優秀思想,又能對缺點矛盾進行批判既而提出更加科學完善的構想。照一些學者的話說,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於「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備這些特點的學說對於苦悶的中國人來說,向其靠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 以上種種只是對疑問的粗略思考,接下來我想通過對中國鴉片戰爭後的社會進程具體的進行一番梳理,以期從中看出近代歷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趨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此後的一百餘年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變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為民族危機、鄉村危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危機。面對發展存亡問題,各階級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後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這里是指對以後格局的影響)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地主階級的開明分子在19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既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工具的開始,也標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徹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卻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與底層歇斯底里發作的同時,上層也首次意識到了救亡圖存的緊迫性,「維新變法」迫不及待的展開了。然而這次運動就像一名早產兒,不存在成功的基礎。 維新派的主張搖擺於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妥協也沒能取得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依靠力量無從談起,僅是寄希望於毫無實權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這種想法正如運動本身的理想一樣虛妄。這樣的救亡,難免夭折,結果只是證明希望封建政權本身通過改革順應潮流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是不現實的,根本在於中國欠缺維新改良、君主立憲的土壤,這種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所能灌溉滋養的。 這里因著維新派就順便提到立憲派,他們代表的是上層資產階級,並且是剛由或正由地主階級轉化而來的那部分上層資產階級,是地主和資產階級一身二任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他們特別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復」,從眼前利益來說,他們一般是不太歡迎以武裝暴動形式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這個問題在下文中還會有詳細論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並不是資本家,而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憑借幾分幸運的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著清政府統治便在全國范圍內土崩瓦解,順利程度甚至遠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這種現象既可以說明人們對於腐朽統治的反抗情緒壓抑良久,一觸即發,也可以看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靜,只要不至於危及生存他們也不願加以破壞,從而損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熱情的支持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畢竟只有資產階級政權才能最大保障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利益。 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風暴過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枝葉在革命後仍糾纏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軍閥就是代表),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對外承認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驅除韃虜不過是排滿而已。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個全國性政權的瓦解畢竟還是能給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為自由的試驗實踐的空間,讓他們證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首先要介紹的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它們產生於半殖半封的社會,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資本形態,由於沒有私人資本發展作為基礎,近代中國的國家資本始終在限制、利用、打擊、吞並私人資本,通過將社會生產力控制在手中以達到維護他們封建半封建統治地位的目的。,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國家資本其形成有主要來自依靠發行公債和銀行墊款的政府財政撥款,而這些負擔最終都會通過稅收和通貨膨脹轉嫁到人民身上。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在抗戰結束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發展到了畸形膨脹的地步,他的結果是使普通的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其次是位於中上層的民族資本主義,它的基礎是地主、官僚、舊式商人和一些買辦轉化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這些人始終希望通過統治階級自身的改革使政權資產階級化,支持民族資本的發展。他們在土地制度上主張不觸動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維護他們所由出生和依賴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對外態度上,雖反對帝國主義卻並不堅決,因為天然的「軟骨性」和先天不足,在資本積累和開拓市場方面都必須依賴外國資本曲折地突破封建制度、軍閥統治和自然經濟的制約。這樣的態度既難以在政治贏得廣泛的支持,在經濟上也會使國內市場狹小,兩極分化嚴重,影響力量的壯大。 接下來看看以資產階級中下層和農民階級為基礎的,實際上是由孫中山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它們的主張常被概括為「三民主義」,即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發展又節制私人資本,平均地權。可以看出這種模式是以上幾種中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由於還存在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實際的空想因素(如平均地權時要「漲價歸公」「照價購買」,節制資本時要利用「發達國家資本」,要「不失國家主權」的借用外資,這些主張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或者至少說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使它難有推廣實行的機會。 1914?1918年正是辛亥革命勝利不久,中國人民熱切地渴望全面學習西方的時候。可是一戰爆發了,它把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內在矛盾以最尖銳的形式暴露出來,生產力缺乏,民生困窘,原先在中國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資本主義制度頓時失去了原來耀眼的光輝,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質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須性。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社會主義「一種似乎更為科學的政治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斷探索著的中國人當然有理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實驗。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兩個近幾年很有影響的學派:「新啟蒙」與「新儒家」,其中的「新儒家」試圖通過中西社會文化本質差異性來分析近代歷史的發展,這種研究綱領對我還是很有啟發的,因此我也試著先從文化層面上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兼容性。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西方強調個人本位,自由意志,這顯然與傳統文化有很大抵觸的,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卻有天然的一致性,類同的道德價值取向、積極進去精神、哲學基礎、社會理想都使它最容易為中國人民和社會發展所認可和接受:一,集體主義觀念提倡的是社會本位主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相似的社會理想,對未來目標有一定的趨同性,天下大同與共產主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按需分配,消滅剝削與農民起義時提出的「等貴賤,軍貧富」口號也有相似之處,可以說光是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農村的號召力便是其他學說主張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農民階級恰恰是歷種主張運動所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和發動過的----這種現象竟然發生在一個農村人口占壓倒性比例的國家實在是一件另人難以想像的事。 當然除卻文化上的相融性,在現實方面馬克思主義也體現出了巨大的對具體國情的針對性。馬克思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徹底「砸爛這個舊世界」的精神始終貫穿於三個理論組成部分。封建壓迫,列強侵略,面對奄奄一息的中國,任何看似四平八穩的葯方都不能起死回生,只有痛下虎狼之葯,以死求生才有一線生機。義無返顧地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勢力連根拔起,這種推倒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是其它階級觀念所不具備的。其次,任何階級都要求有理論為本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正是日漸壯大成熟的無產階級期盼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的工人階級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而無產的特性又使得他們的革命性最為堅定。這里不能不提到五四運動,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民眾的力量,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開始真正登上政治舞台了。
❺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很多,而且都是中考的重點內容,接下來我就給大家總結一下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供參考。
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二)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
①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為開辟市場和掠奪原料,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②為了牟取暴利,英國無恥地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2.時間:1839年6月。
3.地點:廣州虎門。
4.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虎門銷煙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三)《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戰爭
(一)定義: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二)失敗的影響
(一)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二)《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時間:1900年。
(二)目的:為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權益。
(三)經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在西摩爾率領下發動侵華戰爭。8月中旬,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列強第二次洗劫、焚燒北京)。
(四)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與列強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五)《辛丑條約》
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洋務運動
(一)時間:十九世紀60年代—90年代
(二)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侵略)
(三)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四)代表人物:地主階級洋務派
①中央—奕忻;②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五)學習對象:學習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與科學技術(器物)。
(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戊戌變法
(一)公車上書:①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嚴重;②時間:1895年春;③發動者:康有為、梁啟超;④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⑤意義: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二)維新派:①政治團體——強學會;②機關報——《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
(三)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1)內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減冗官,(封建頑固派最反對)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②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文化上: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傳播先進科學文化和資產階級思想);④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等 (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
(2)失敗原因:①主觀: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無實權的皇帝;②客觀:封建頑固勢力過於強大;③根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3)歷史意義: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二)中國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亦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中國同盟會在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三)辛亥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❻ 高1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習內容,那麼高一歷史都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1歷史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高1歷史知識點: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及危害
1.《南京條約》
(1)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使它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使香港島從此遠離祖國懷抱長達百餘年之久。
(2)賠款2100萬銀元。使得清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為支付戰爭賠款,不得不加緊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積累。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使我國東南沿海門戶打開,使得英法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造成中國東南沿海手工業大量破產,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協定關稅,不僅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有利於西方國家傾銷商品,而且使得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失去了關稅的保障。
清朝官員董宗遠在上奏道光帝時認為簽訂《南京條約》:“國威自此損矣,國脈自此傷矣,亂民自此生心矣,邊境自此多事矣”。
2.《南京條約》附件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①降低關稅稅率為5%──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產的作用。②領事裁判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中英《虎門條約》①片面最惠國待遇──便利外國侵略者獲得更多權益,降低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損害了中國應得利益。②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為以後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3.中美《望廈條約》
(1)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
(2)美國兵船可任意進入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破壞了中國領海主權。
(3)美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4.中法《黃埔條約》法國除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外,同時還取得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及其墳地的特權。
高1歷史知識點: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法的演變發展過程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的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於十二塊銅表上,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成為公民法。它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演變成為適應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3)從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時,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統稱《民法大全》。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 羅馬法的分類:羅馬法從形式上可以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
3.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對債權做了規定和解釋,遵循的原則是自然理性。
4.羅馬法的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工具。
5.羅馬法的影響
(1)地位: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2)對羅馬:維護和穩定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政治上:維護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實際上是維護奴隸制度,理論上承認公民的平等權利,鞏固帝國的統治基礎;經濟上:保護私有財產;對各種契約均有較詳細的規定,穩固了帝國的經濟基礎。
(3)對後世: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原則等均起源於羅馬法) ①拿破崙的《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的有關內容為藍本起草的。②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的等,都是以羅馬法中的理論為基礎,從中發展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等口號。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到中國、日本,我國現行的《憲法》、《民法原則》和《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羅馬法的原則。
(4)從羅馬法看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羅馬法在調節羅馬社會生活矛盾,維護羅馬奴隸主貴族統治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後世資本主義法律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是:規范人的行為,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5)局限性:羅馬法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奴隸被當作私人的財產,沒有任何權利,不能體現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現代的法制有明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高1歷史知識點: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表現
1.明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1)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具體表現為廢除丞相制,權分六部。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徹底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代表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設置殿閣大學士,收閱奏章,批發文稿,協助皇帝辦理政務。永樂初年,選翰林院講讀、編撰等入閣,參與機務,稱內閣,無官屬。明中葉以後,職權漸重,兼領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決策機構。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更是權傾朝野。盡管內閣權力日盛,但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3)集中地方權力於中央。具體表現為廢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三司分別掌管軍政、行政和財政,互不統屬,互相牽制,並分別隸屬於中央有關部門。
2.清朝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代作為政治中樞影響最廣、起作用最大的一個機構。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軍政機密大事需要隨時處理“始設軍機處於隆宗門內”。其主要特點是“簡”、“速”、“密”。“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只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二職數人;“速”指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密”指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並發展到頂峰。
二、特點
1.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
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4.體現了時代特徵。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並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徵。
三、影響
1.積極作用: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有利於民族的融合,有利於社會安定和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2.消極作用: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明末清初以後,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
四、認識
❼ 如何理解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1、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2、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
3、知識分子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必須依靠知識分子。
4、知識分子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不僅是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實踐者,而且是社會主義政治和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的研究者、實踐經驗的總結者。
5、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等領域,是國內通稱「中等收入階層」的主體。
❽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
看這篇文章
五四時期,我國的知識分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西方的思想文化進行了揚棄和比較,對中國的出路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艱苦的探索。經過反復比較和思考後,一批最有覺悟又富有開拓精神的知識分子作出共同的選擇——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國的武器。在一個短暫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能夠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又能對社會政治歷史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這是非常奇特的社會現象,也是研究五四時期歷史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今天,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更能使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事業中的偉大地位和作用,從而促使我們在世紀之交與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之際,對自己的使命作出更新更深的思考。
一
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思想的演變,盡管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就開始了,但真正發生質的變化,從根本上接受資本主義思想文化,還是在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得到深刻的啟示: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變革具有不徹底的一面,封建的傳統文化沒有受到根本的觸動,仍然束縛著廣大國民的思想。因此,必須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變革,切實引入新的思想文化成分。這場革命的失敗,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試驗和破產,引起的最重要的後果,是促進了許多知識分子重新開始思考與探索。於是,在五四運動前,一場旨在傳播資產階級新文化的文化革命——新文化運動便應運而生。這場運動,使得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發生了近代以來最大的變動。
中國知識分子在總結辛亥革命的教訓時,最初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文化領域。新文化運動初期使用的武器是民主、科學。民主在當時的含義是:法律上的平等人權,倫理上的獨立人格,學術上的破除迷信與思想上的信仰自由。他們認為,這三者是歐美文明進步的根本原因。科學在當時主要是指,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以生存競爭觀念為核心的科學實證思想。他們認為,近代歐美能超越其他民族而居於領先地位,科學之興,功不可沒。所以,中國的社會變革必須「以科學與人權並重」。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在思考:袁世凱竊國,復辟帝制,造成民國的悲劇,究竟說明了什麼?陳獨秀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裡雖然是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而「袁世凱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實在見得多數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現在袁世凱雖然死了,袁世凱所利用的傾向君主專制的舊思想,依然如故」。「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註:《獨秀文存》三卷合訂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103頁。)陳獨秀的觀點具有代表性,表明汲取了辛亥革命教訓的知識分子,已經充分意識到深刻批判封建傳統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超過了辛亥革命准備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理論家的認識水平。陳獨秀還認為,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武器只能是民主主義思想,因為它們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註:《獨秀文存》三卷合訂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9頁。)中國知識分子已認識到,中國的社會變革必須倡導民主與科學,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君主專制制度,用科學思想代替封建主義的綱常名教。他們已認識到民主與科學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沒有共和的民主制度,科學便不能發展;假如沒有科學的思想作指導,共和的民主制度也不可能鞏固。
五四運動的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精英,以資本主義思想文化作為武器,著重對封建傳統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從而使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深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產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思潮的傳播掃清了道路。隨著思想文化領域批判的深入,中國知識分子必然產生如何改造社會的思考。當時中國社會現狀的腐敗和黑暗,正如張聞天所說:「中國混亂的原因是由於中國社會組織逐漸崩壞而一時不能產生新的社會組織出來。」(註:張聞天:《社會問題》1922年1月, 載《黨的文獻》1989年第3期。) 北京大學學生何孟雄說:「社會仍是這樣黑暗,現在的青年要徹底明白舊社會的罪惡,立定不屈不撓奮斗的志向,決不反被舊社會戰勝。中國的改造,才有望咧!」(註:何孟雄:《過去的青年》,載《時事新報》1919年10月。)中國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單從思想文化進行批判,而不對這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是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產生的重要積極作用,是使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轉向對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案進行探索與選擇。這是他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反思的必然結果,也是新文化運動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的標志。
二 「改造中國」,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幾乎成為共識,而選擇改造中國的方案,知識分子不約而同的也都把目光集中到西方。一批批留學生奔赴歐洲、美國和日本,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籍被譯成中文。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從西方文化寶庫中,選擇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由此出現了思想文化價值標準的多元化和救國方案的多樣化。一時間,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杜威的「實驗主義」,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尼採的超人意志,歐文、傅立葉的烏托邦,法國的「工團主義」,日本武者小路的「新村主義」,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這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中,對人類不同階段、不同層面各種新思想所產生的強烈興趣及敏銳程度。由此出現了五四時期特有的百花齊放、異論爭鳴、萬舸爭流的蓬勃文化景象。 與西方各種思潮的湧入相適應,知識分子在探索追求中,分化組合,大致形成了不同文化價值取向的三個群體。第一個群體是以胡適、吳稚暉和後來的陳序經為代表,他們主張扔棄傳統,使中國文化徹底脫胎換骨,接受西方文明,被稱為「全盤西化派」。第二個群體是以梁啟超、張君勱、章士釗、梁漱溟為代表,他們試圖以儒學(宋明理學)為框架來吸收西方文化,在重建傳統與復興儒學的基礎上,開辟一條近代化的道路。實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翻版。第三個群體是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等為代表,他們與前兩個知識群體不同,把文化的重建和社會的改造密切結合起來,使思想啟蒙運動走向廣大工農群眾,使文化重建的努力不停留在書齋中。他們摒棄了空言侈談,文字游戲,主張實踐,學用結合。當實踐證明他們選擇的各種西方思想文化都不行時,又能從無數學派和「主義」中擺脫出來,去選擇新的思想。
正當中國知識分子在西方大國諸多樣板和楷模中尋覓、選擇和爭論時,西方列強之間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他們感到震驚,促使他們去重新評判西方的文明與民主,並對過去的選擇進行再思考,因而使他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延續了4年之久, 給歐洲人民帶來了浩劫。這場空前殘酷的戰爭,把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內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尖銳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來。劫後的歐洲留下的是滿目瘡痍,使有機會親自到歐洲目睹這一切的知識分子,受到了強烈的刺激。梁啟超在大戰結束後去西歐游歷了一年,他看到的西歐:「全社會人心都陷入懷疑、沉悶、畏懼之中,好像失了羅針的海船迎著風遇著霧,不知前途怎生是好。」(註:梁啟超:《歐游心影錄》,《梁啟超選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23頁。)他深感西歐文明已經破產了。 周恩來1920年底到達歐洲,他從歐洲發回的通訊中寫到:「戰爭之為害與預備戰爭之為禍,直可以使世界生產為之毀壞,人類為之減少,幸福為之消滅,經濟現象為之紊亂,重以言之,世界文明亦得因之以退化。」(註:《周恩來旅歐通信》,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3 頁。)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地喚醒了正在醉心於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仰慕西方民主、文明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進一步去全面審視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對中國出路的思考,從而使知識分子中的思想變化的分野也日趨明顯。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具有遠見卓識的知識分子,開始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進行批判。在這批判的過程中,他們的立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李大釗在戰後著文指出:「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於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註: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李大釗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頁。)他冷靜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並結合這種分析表示了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懷疑和否定,得出了對戰爭本質的正確結論。他說:「今日戰爭之真因,不在人滿乏食,乃在貪與惰之根性未除」。(註:李大釗:《戰爭與人口問題》,《李大釗文集》(上),第367頁。)戰爭的實質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家的政府想靠著大戰,把國家界限打破,拿自己國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國,成一個經濟組織,為自己國內資本家一階級謀利益。」(註: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李大釗文集》(上),第594頁。 )他已經認識到資產階級社會發展觀的根本缺陷,即認識到這種進化歷史觀一方面為帝國主義的侵略作辯護,另一方面又無法解釋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因。這對於他轉向馬克思主義有著關鍵性的意義。陳獨秀此刻也從選擇法蘭西的政治革命,轉而批判這一政治革命,他說:「近世文明之發生也,歐羅巴舊社會制度,破壞無余,所存者私有財產制耳。」社會從原來的「政治之不平等,一變而為社會之不平等,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此近世文明之缺點,無庸諱言者也。欲去此不平等與壓制,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
❾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世界一流潛能大師博恩?崔西說:「潛意識的力量比表意識大三萬倍」。追逐高考,我們嚮往成功,我們希望激發潛能,我們就需要在心中鑄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堅固無比的燈塔,它的名字叫信念。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高三語文 文言文知識點 總結 ,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一
1、李白,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現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贊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於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_在形式險要之處應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後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戰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後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鬱頓挫)的風格,他被後人稱為(「詩聖」)。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了作者憂國思鄉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跡》(其三):《詠懷古跡》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跡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掘古人的情愫,抒發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後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凄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於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致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並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復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作的傑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襯託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梁詩歌綺麗濃艷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回、凄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於環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嚮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 典故 。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採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 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於雄辯,氣勢磅礴。
10、《寡人之於國也》: 文章 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於民,但民並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民不要違農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構嚴謹:每部分結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喻開始,又以設喻結束,前後呼應,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請以戰喻」的范圍內,手法高超。氣勢宏偉,節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戰國時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闢,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朴、凝練。《勸學》為代表作。
12、《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 方法 去學習的 散文 。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青出於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喻:「鍥而不舍」與「鍥而舍之」等;反復設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1)從學習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並得出結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後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後謚號文,後世又稱韓文公,中唐傑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主要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艷麗浮誇的文風,主張「唯陳言之務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 議論文 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師說」是 說說 關於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於相師」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針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採取的態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二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蔀(bù)屋:指窮苦人家昏暗的房屋,這里指貧民。
2、櫛:木梳。
3、角:較量,競比。
4、瓦釜:用黏土燒制的鍋,這里比喻粗俗的歌聲。
5、竹肉:這里指簫管與歌喉。
6、皂隸:衙門中的差役。
7、識(zhì):記著。
二、通假字
1、傾城盍戶(通"合",全)
2、不知尚識余言否耶?(通"志",記著)
三、一詞多義
1、以:①獨以近城故(因為)
②競以新艷相角(用)
2、去: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動詞,距離)
②他日去官(動詞,離開)
3、之:①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助詞,湊音節,無實義)
②遠而望之(代詞,代這種情形)
③烏紗之橫(助詞,的)
四、詞類活用
1、妝、服:莫不靚妝麗服(名作動,戴著……妝飾,穿著……衣服)
2、櫛:櫛比如鱗(名作狀,像梳齒一樣)
3、丘:檀板丘積(名作狀,像山丘一樣)
4、雲:樽罍雲瀉(名作狀,像雲一樣)
5、狀:無得而狀(名作動,形容,描述)
6、下:壯士聽而下淚矣(名作動,流下)
7、觴:最可觴(shāng)客(名作動,勸人飲酒)
8、吏:吏吳兩載(名作動,作官)
五、句式
1、置酒(於)交衢間(省略句)
2、已而明月浮(於)空(省略句)
3、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介詞結構後置)
4、有不聽曲(於)此石上者(省略句,介詞結構後置)
5、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主謂倒裝)
六、難句翻譯
1、衣冠士女,下迨(dài)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
譯:上至官紳淑媛,下至下層百姓,沒有誰不佩戴著美麗的妝飾,穿著華美的衣服,遊客們席地而坐,在去虎丘的大道上擺上酒筵。
2、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
譯:不久明亮的月亮在空中升起,山石反射光如同白練,一切粗俗的歌聲,都停下來,悄無聲息。
3、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
譯: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的原因,想要在堂中供奉韋蘇州、白樂天等人,但不久我的病發作了。
4、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譯:山川的興盛衰廢,確實是時運啊!
5、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譯:官吏的橫暴、衙役的粗俗太嚴重了。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三
1、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險釁:臣以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
(2)見背:慈父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奪:舅奪母志(改變)
(4)祚:門衰祚(zuò)薄(福分)
(5)鮮:終鮮兄弟(本指少,這里是沒有)
(6)吊: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安慰)
(7)嬰:而劉夙嬰疾病(纏繞)
(8)廢:未曾廢離(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舉)
(10)尋:尋蒙國恩(不久)
(11)篤:則劉病日篤(病重)
(12)聽:聽臣微志(准許)
(13)拔擢: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提升)
(14)區區: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2、通假字
(1)閔:夙遭閔凶(通「憫」,可憂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數後有零數)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3、一詞多義
(1)至: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2)以: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聞(連詞,相當於「而」)
④猥以微賤(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3)見: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4、詞類活用
(1)日:則病日篤(名作狀,一天天地)
(2)微賤:猥以微賤(形作名,卑微低賤的身份)
3)聞:臣具以表聞;謹拜表以聞(動詞使動,使……知道)
(4)終:無以終余年(動詞使動,使……結束)
(5)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作動詞,遠離)
5、古今異義的詞
(1)六月:生孩六月(①古義:六個月。②今義:第六月)
(2)成立:至於成立(①古義:成人自立。②今義:創立)
(3)不行:九歲不行(①古義:不能走路。②今義:不可以)
(4)秀才:後刺史榮舉臣秀才(①古義:優秀人才。②今義: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考中者)
(5)告訴:則告訴不許(①古義:申訴。②今義:讓別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義:辛酸苦楚。②今義:身心勞苦)
6、句式
(1)急於星火(介詞結構後置)
(2)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判斷句)
(3)謹拜表以聞(陛下)(省略句)
(4)逮(臣)奉聖朝,沐浴清化(省略句)
(5)則告訴(陛下)不許(省略句)
(6)少仕(於)偽朝(省略句)
高三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四
【例1】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誤譯:當時已經與梁國互通友好,背著行囊送禮的,官方贈送的、私人遺留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譯:當時已經與梁國互通友好,使者往來,官方和私人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行李」,古義為「使者」;今義是「出行時帶的箱子、包裹」等。「遺」的古義為「贈予贈送的東西」,今義為「遺失、遺漏、遺留」等。
考生以今義釋古義,原因是不明古義,不知古今詞義不同。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積累古今異義詞。一是藉助教材注釋識記古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二是藉助 成語 識記古義,如成語「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這個古義;三是藉助復習資料上的《古今異義詞簡表》識記古義。
2、翻譯一個詞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這個詞的古義,除此之外還要檢驗這個古義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❿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必生追求是什麼
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法,知識分子就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但按現行政策的劃分標准和人們對知識分子的普遍認同,有較高文化又從事腦力勞動的行政人員和從事商業等工作的人員就沒有被劃入知識分子的行列,可見詞典的定義也是不符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的。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那就是具有較多知識並一生追求知識的人,這個劃分標准才和知識分子這個詞語相吻合,而目前按學歷按職稱劃分出來的知識分子,並不完全是知識分子,因為有些人取得相應的學歷後,就不再從事知識工作;也有的人雖然在知識部門工作,但已經不再追求知識,這樣的人,也不是知識分子。
如果再劃分得嚴格一點,知識分子就是一生追求知識的人,就是把知識當做畢生的信念和理想來追求的人,今天不追求知識了,今天你就不是知識分子,可見,知識分子,並不是一個終身的稱號,也不是一個人一生固有的標記,而是和知識同在的人。
可惜這樣一個簡單的定義,今天已經變得很不簡單。澄清這樣一個簡單的定義,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必要,因為今天的知識分子終身制,已經讓有些人一旦擁有了學歷和職稱,便以知識分子自居,不思進取,不再努力,甚至招搖撞騙沽名釣譽,只混一個知識分子的虛名,結果是害己不說,也害了國家民族。這樣的人在今天已經不是少數,其實這些人一開始就不是追求知識,而是把知識作為跳板,目的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旦取得某級學歷職稱進入到知識分子的行列,便把知識分子作為招牌,拚命追求地位,追求名利,追求官階,追求金錢美色,更可悲的是雖然整天追名逐利,但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早已不是知識分子,早已墮落成了一個江湖騙子,卻自欺欺人地把那些投機取巧得來的虛名作為更大的籌碼,作為更高一級的知識分子,再獲得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官位。而一旦得到更高的官位和權力,就變成學官、學霸和學術經理,雖然身在知識領域,卻自己不搞知識,整天開會應酬走穴甚至聲色犬馬,然後利用權力或虛名拉一幫科技打工仔打工妹東拼西湊弄虛作假給自己臉上貼金描彩,其結果是花了國家的錢,浪費了國家的人才財力,卻什麼真正的成果也沒有,最後只能繼續弄虛作假移花接木。如果拷問這些年來我們為什麼沒有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學術成果,我看就得從這裡面找出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