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穴位養生知識講座全集
擴展閱讀
經典雙喜一包多少根 2024-11-02 04:26:05
馬三經典款後霧燈怎麼開 2024-11-02 04:26:04
動漫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2024-11-02 04:21:53

穴位養生知識講座全集

發布時間: 2022-11-19 15:10:53

A. 經絡穴位養生秘訣

人推崇中醫養生,其中最為津津樂道的當屬中醫養生之經絡按摩。哪么經絡穴位養生怎麼做恩?接下來我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經絡穴位養生的方法

1、自我點穴

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鍾,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鍾,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鍾。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鍾。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上肢點穴按摩: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膚上而引起燙傷。如:懸灸穴位:內關;懸灸穴位: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神闕穴、華佗挾脊穴、腎俞穴、命門穴等。

3、按摩養生法

雙手拍頭: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

按摩後腦: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鍾,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經絡按摩是一種運用經脈和穴位的按摩保健方法,經絡按摩不僅可以起到保健養生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有美容養顏的功效。經絡按摩手法禁忌有哪些?

經絡穴位養生的注意事項

按摩時,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明確診斷,選用穴位,確定手法,做到心中有數,考慮全面,有中心有重點。

2.根據不同疾病與按摩部位的不同,採用合適的按摩體位。這個體位要使病人舒適,治療方便,有利於各種手法的操作。不論是自我按摩或由別人按摩,都要注意。

3.按摩的操作程序、強度、時間,需根據治療中病人的全身與局部反應及治療後的變化隨時調整。並應掌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4. 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囑病人不要緊張,肌肉要放鬆,呼吸自然,寬衣松帶。做腰背和下腹部的按摩,應先排空大小便。病人在過飢、過飽以及醉酒後均不適宜按摩,一般在餐後2小時按摩較妥。

對病人要耐心、認真、親切、負責,使病人對醫生既信任又能配合治療。自我按摩時也要注意放鬆和時間安排。

5.按摩時操作者的雙手要保持清潔、溫暖、勤修指甲,不要損傷被按摩部位的皮膚。並要注意室溫及被按摩部位的保暖。

B. 人體的十大養生穴位介紹

人體有十個重要的養生穴位,大家知道是哪十個嗎?它們都有什麼作用呢?接下來我和你一起了解人體的十大養生穴位的具體內容吧。

人體的十大養生穴位

養生穴位一:足三里穴

在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在本站中,關於足三里穴位的介紹 文章 也有好幾篇,看來這個穴位的確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養生穴位,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中,每天按壓足三里養生穴位10分鍾,可以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狀態。

養生穴位二:湧泉穴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可以用艾灸來回灸上十分鍾,或者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非常有助於睡眠。對於有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漸漸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夏天快到了,你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散步,多刺激湧泉穴,雖然開始不習慣時會很痛,多練習就好了,不要怕痛對身體效果很好的。

養生穴位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但它並不適合孕婦,如果您快當媽媽了的話,就不要常按了哦。

養生穴位四:關元穴

十大養生穴位中的關元穴在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生穴位五:風池穴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生穴位六:中脘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養生穴位七: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養生穴位八:合谷穴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養生穴位九: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養生穴位十:陽陵泉穴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按什麼穴位可以清醒

1、按風池穴可以清醒

風池穴位於頸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相平。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眼睛疲勞,特別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保持身體正直,兩手拇指分別置於兩側風池穴,頭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揉穴位1分鍾,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復5次。

2、按百會穴可以清醒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的最高點,按摩這里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形按揉,反復5次。

3、按太陽穴可以清醒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摩此處不僅提神還可緩解頭痛。

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分別置於兩側太陽穴,輕柔緩和地環形轉動,持續30秒。

4、按中沖穴可以清醒

中醫認為,此穴對疼痛較為敏感。人們若在睏倦時揉捏此穴,能起到醒腦提神的功效。

方法 :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沖穴1分鍾,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沖穴1分鍾,然後比較一下兩只手的疼痛感。哪一隻手的疼痛感較明顯,就再揉捏那隻手的中沖穴(哪只手中沖穴的疼痛感明顯,說明這一側的肢體較疲勞),直到雙手的疼痛感相等時停止揉捏。

點擊下頁查看>>>按摩20個穴位可防疾病

C. 人體經絡穴位養生

醫學們認為,經常對人體五大保健區進行刺激,能有效地防治,健身強體。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經絡穴位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經絡穴位養生法

經絡穴位養生法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針法是以毫針刺激人體經絡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起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灸法是藉助艾火熱力,灸灼、薰熨穴位,以達到溫通經絡、調養臟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按、拿、點、推、揉、拍等手法,起到運行氣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種方法各有特長,既可單獨應用,又可按需綜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對人體無損傷與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恆,不失為簡單、易行、實用、有效的養生祛病良法。

鑒於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復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但作為養生之道,現擇其易於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

自我點穴

頭部點穴: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鍾,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鍾,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鍾。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鍾。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點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稱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腦提神,用於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上肢點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人體養生重要穴位

1、命門穴:位於腰背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生命的門戶,督脈上的重要穴位,命門蘊藏先天之氣,集中體現腎的功能,故對五臟六腑的功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命門內含有真陽(真火)、真陰(真水),五臟六腑以及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都由它激發和主持。腎臟是“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命門火衰的人,會出現四肢清冷,五更瀉,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虛寒現象。經常溫補命門,可以補充先天陽氣火力,滋陰腎水。命門穴灸通後,會整個腹部溫熱。

2、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與腦密切聯系,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舉陽固脫,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提升皮膚和五臟六腑的功能起者重要的作用。可調理: 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等。百會穴灸通後,頭部會有淋浴般向下灑的感覺,渾身都感覺溫暖。

3、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統帥全身的陽氣,循督脈上傳頭頸,兩側傳兩手臂、向後傳到後背督脈,益氣壯陽,防治感冒,調理落枕及頸肩不適,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灸通後,上通大腦,旁達兩手臂,下達整個背部溫暖。

4、膀胱經:全身最長,穴位最多的陽經,人體的重要排毒通道,五臟六腑的在體表的反射區。本經腧穴可調理全身五臟六腑,排出體內多餘水濕、痰,淤堵等毒素。灸通後,可以從背部熱到腿部。

5、印堂:有名“命宮”。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個人精氣元神聚集的地方。從印堂的寬窄程度、色澤、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運氣的好壞,禍福吉凶。印堂飽滿,光明如鏡是吉利之相。人逢好運此部位有光澤、帶紅潤。運氣不好時,印堂晦澀,失去光澤。經常艾灸印堂,可以調理頭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散郁等。灸後,會感覺眼前一亮,兩目清涼,神清氣爽。

6、中脘: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任脈上的重要穴位。可調理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灸通後,整個胃部暖暖的。

7、神闕: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經常對艾灸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泄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灸通後,整個腹部溫暖。

8、關元:位於臍下三寸處,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經常艾灸可以補充元氣,多泌尿、生殖系統,男性、婦科等疾患均有較好的調理作用。灸通後整個下腹部溫暖。

9、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艾灸該穴,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幹”。灸通後,熱量貫穿整個腹部,腿部。

10、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井穴,人體的下水道。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調理: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怕冷症等。灸通後,沿著腿部向上溫熱全身。

D. 穴位養生的口訣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中醫理療是一部很高深的學問,而各種隱諱難記的穴位更是讓人頭大,好在自己比較善於分析和組合,終於利用口訣的形式把它們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穴位養生的口訣,希望對你有用!

穴位養生的口訣

一、十二原穴

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即肺之原太淵,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腎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沖,左右各一;膏之原鳩尾;肓之原氣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出《靈樞·九針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的合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於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從“合治內腑”的治療原則出發,按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病取三里,大腸病取上巨虛等。

小腸:下巨虛;大腸:上巨虛;三焦:委陽;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膽:陽陵泉。

三、八會穴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它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系,

並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復。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八會穴: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又名懸鍾)。

四、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這八個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稱竇氏八穴。結合天干、地支、九宮、八卦等應用,稱為飛騰八法和靈龜八法,是一種按時取穴治療疾病的 方法 。

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通過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療婦科病效著),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的病,又能治沖脈的病。

在臨床上常採取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後溪配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部疾患;臨泣配外關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針(合谷曲池三里陽陵內關三陰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壓③癱瘓④痹症

七、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

主治: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腎兩虛、神經衰弱、久病體弱。

八、胃家病驗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組方: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

范圍: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秘。

九、四大系統調節主穴

血液循環系統:內關

消化系統:承漿、足三里、中脘

神經系統:風池、率谷

免疫系統: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顫: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澤

流涎:地倉

男蠱女孕:湧泉

鬼邪妖癲:神門、人中、間使

冷風濕痹:環跳、陽陵泉

頭面病:曲池、合谷

鼻淵:合谷、太沖

泄瀉:足三里、內庭、申脈、中脘

五癇(如五畜叫):勞宮、湧泉

心腎不交:神門、太溪

心力衰竭:內關、膻中

註:自《雜病穴法歌》《靈光賦》《長桑君天星秘訣歌》《常見病信息穴一針療法》。

十一、常見病一針療法

退熱穴:曲池 胸悶穴:膻中 調心穴:內關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臍中

精神病穴:百會 癔癱穴:湧泉 面癱穴:下關 偏癱穴:率谷 腦缺血穴:風池

前頭痛穴:中脘 偏頭痛穴:太沖 後頭痛穴:至陰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風池

胃痛穴:中脘 止瀉穴:申脈 腎結石穴:精靈 利尿穴:三陰交 落枕穴:懸鍾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陰陵泉 腰肌扭傷穴:後溪髖痛穴:合谷 肋痛穴:陽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後溪 催乳穴:湧泉

上牙痛穴:下關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關 眩暈穴:百會 耳聾穴:聽宮

耳鳴穴:聽會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後溪並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

環跳三里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十四、禁針穴歌

腦戶囪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台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沖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

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沖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髕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十五、針灸取穴要訣

病在上,取肺大腸經;病在中,取脾胃經;病在下,取肝腎。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離穴不離經。

女性養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們的後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後發際正中線上半寸處約2厘米左右,往兩旁各1.3寸各有1個穴位。

養生功能:感到疲乏睏倦的時候按摩這個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功效。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過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凹陷,這個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個。

養生功能:用指壓的話,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

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三要穴:命門穴

位於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用手指按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養生功能:按摩命門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復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督脈起於少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內部,上達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上行巔項,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位於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位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經常按壓可以強化陰道的收縮力,中醫也利用刺激這個穴位來治療女性性冷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五要穴:腎俞穴強壯腎氣

腎俞穴:與命門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一個。

養生功能:這里是腎經的主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強壯腎氣,增強腎的功能,尤其對月經不調有幫助。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六要穴:中府穴豐胸美體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鎖骨外側下端的三角窩,那裡的中心就是雲門穴,在這個窩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養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並且可兼治脾肺兩臟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是調理內息的一個重要穴位。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轉回,沿胃上口過膈肌,屬於肺,由“肺系”橫出向下。

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前,沿上臂前側下行至肘橫紋,沿小臂前側的橈側緣入寸口、過大魚際,沿大魚際邊緣出手拇指內側端。

第七要穴:商陽穴促進新陳代謝

商陽穴:這個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側,在指甲角正後方2毫米的地方。

養生功能:這也是一個調理內息與腸胃的穴道。這個穴位位於大腸經脈上,經常掐一掐這里,能旺盛大腸經的氣血,調節消化道功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沿食指橈側經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入兩筋間,沿小臂橈側上行至肘外側。

經上臂後側橈側緣上肩,出肩峰前側上行交會於頭部,下入缺盆絡肺,過膈肌屬於大腸。

由鎖骨上窩分出支脈1上行頸旁,過面頰入齒槽,轉回出挾口旁,交會於人中部,然後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挾鼻孔兩旁接足陽明胃經。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點。也即是小腿中間關節背後,也就是膝蓋後正中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神經延伸到這里,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除了可以緩和緊張情緒,並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勞症狀。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E. 12個養生小穴位!常按輕身健體,花幾分鍾了解一下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

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點按神門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側的腕橫紋上

按揉三陰穴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4根手指的長度,脛骨後側

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頸部後面,耳後高骨的外後緣!

F. 女性養生8大穴位

根據中醫理論,穴位的保健是很重要的。有些穴位還能起到急救的作用。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些關於穴位的知識。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女性養生穴位,希望對你有用!

女性養生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們的後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後發際正中線上半寸處約2厘米左右,往兩旁各1.3寸各有1個穴位。

養生功能:感到疲乏睏倦的時候按摩這個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功效。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過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凹陷,這個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個。

養生功能:用指壓的話,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三要穴:命門穴

位於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用手指按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養生功能:按摩命門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復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督脈起於少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內部,上達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上行巔項,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位於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位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經常按壓可以強化陰道的收縮力,中醫也利用刺激這個穴位來治療女性性冷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五要穴:腎俞穴強壯腎氣

腎俞穴:與命門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一個。

養生功能:這里是腎經的主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強壯腎氣,增強腎的功能,尤其對月經不調有幫助。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六要穴:中府穴豐胸美體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鎖骨外側下端的三角窩,那裡的中心就是雲門穴,在這個窩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養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並且可兼治脾肺兩臟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是調理內息的一個重要穴位。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轉回,沿胃上口過膈肌,屬於肺,由“肺系”橫出向下,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前,沿上臂前側下行至肘橫紋,沿小臂前側的橈側緣入寸口、過大魚際,沿大魚際邊緣出手拇指內側端。

第七要穴:商陽穴促進新陳代謝

商陽穴:這個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側,在指甲角正後方2毫米的地方。

養生功能:這也是一個調理內息與腸胃的穴道。這個穴位位於大腸經脈上,經常掐一掐這里,能旺盛大腸經的氣血,調節消化道功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沿食指橈側經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入兩筋間,沿小臂橈側上行至肘外側,經上臂後側橈側緣上肩,出肩峰前側上行交會於頭部,下入缺盆絡肺,過膈肌屬於大腸。由鎖骨上窩分出支脈1上行頸旁,過面頰入齒槽,轉回出挾口旁,交會於人中部,然後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挾鼻孔兩旁接足陽明胃經。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點。也即是小腿中間關節背後呀,也就是膝蓋後正中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神經延伸到這里,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除了可以緩和緊張情緒,並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勞症狀。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讓女人擁有好膚色的穴位

外眼角:足少陽膽經

此為膽經上穴絲竹穴,閉眼,用中指指腹按壓外眼角是促進膽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還有明目的功能。

拇指尖端:手太陰肺經

經常摩擦、按壓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於維持呼吸系統健康。尤其是在秋季,經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更是進行呼吸系統保健的最佳時機。此外,咳嗽時用力重掐拇指尖端,還能緩解咳嗽症狀。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按摩此經脈,具有增加面部色澤的作用,對面色白,指甲蒼白或暗紫效果較好,同時可起到改善情緒激動、消除疲勞,減少皺紋的作用。

小指尖端:手少陰心經

經常摩擦、按壓小指尖端有利心臟健康,胸悶,心慌,暈車,暈船時,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

大腿根部:足厥陰肝經

摩擦大腿根部至發熱,能促進肝臟造血和排毒。對黃褐斑、妊娠斑、痤瘡、面色晦暗,面色黑等有較好的療效,並能促進乳房發育,解除乳房脹痛。為避免皮膚受損,建議在潤膚露或沐浴露的滋潤下進行。

鼻翼兩側:手陽明大腸經

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鼻翼兩側,其實是按壓了迎香穴,對大腸健康有益,便秘或腹瀉時按壓此處對症狀也有一定改善。

肩窩:手少陽三焦經

用力按壓肩窩處的肩井穴,不僅能調節全身體液循環,增強免疫能力,還能刺激大腦皮層,放鬆神經,改善頭痛、耳鳴、目痛、咽喉痛等身體不適。對面部痤瘡、酒渣鼻、皮膚虛浮等症有較好療效。洗澡時利用熱水柱按摩肩窩也是不錯的方式。

曲肘外側凹陷處:手太陽小腸經

按摩手肘外側凹陷處能進行小腸保健,促進營養吸收。可改善枯暗無澤的膚色,使皮膚恢復潤澤,對皮膚過敏和暗瘡,濕疹有一定的作用。女性患貧血症狀者經常按摩此處更是好處良多。

手掌中央:手厥陰心包經

經常用食指指關節擠壓手掌中心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能增加面部紅潤,減少皺紋,並能寧心安神,鎮定神經。對調理月經,膚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還有利於心臟健康。

G. 人體十大養生穴位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養生的穴位,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養生的穴位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護心臟穴:內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熱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鍾,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安神健體穴:湧泉。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最後,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日常養生穴位

1:太白穴,緩解腳痛

位置:將一隻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走一段路後會發現腳部疼痛,回家就脫掉鞋捏捏腳,可有效緩解腳部疼痛。其實,這是因為您按摩刺激了腳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會有減痛的效果。

專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採用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隻腳的後跟來踩踏的 方法 刺激太白穴,這樣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這是因為除了腳部更好使勁外,是取身體左右平衡的原理。身體長得很對稱,左右腳、左右手都是兩兩相對的,就像天平的兩邊。在按摩時,有意識地用身體的一側來按摩另一側,可以更好地調節身體的平衡。

2:委中穴,緩解腰背痛

位置:應採用俯卧的取穴姿勢,委中穴位於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腰椎間盤突出、腰腿疼痛、肩膀麻木,包括後背筋膜炎等,都可以按揉委中穴。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濁。此外,肩周炎患者還可試試把右手指從後背盡量對左手指尖,再反過來。通過這樣交叉,類似搓澡的動作,對緩解疼痛效果很好。

3:陽池穴,保護腕

位置:陽池穴和大陵穴分別在手腕的背面和內面,也就是腕背橫紋的中點處。

在中醫中,許多穴位是兩兩相對、互相匹配的。陽池穴和大陵穴就是這樣一對穴,都在手腕上,一前一後保護著腕關節。關節是身體當中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損的地方,尤其是手腕。

打電話時可以按摩這兩個穴位:用肩膀夾著話筒,站起來,一手刺激另一手的穴位,既避免了久坐的壞處,還可以保護手腕。

4:內關穴,改善心臟功能

位置:內關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橫紋上面兩橫指,我們稍微用點勁,有兩個大筋,在兩個大筋之間就是內關穴,輕輕按壓有一種很酸脹的感覺。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經常按摩內關穴,就可以起到一個保護心臟的作用,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還可以治療暈車、暈船等,對懷孕前3個月惡心、嘔吐的妊娠反應療效也很好。按摩內關穴時,可沿著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幣側輪滾動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時。

5:陰陵泉穴,幫助腿部消腫

位置:膝蓋內側橫紋向上,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順著骨頭的下方和內側摸,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這里就是陰陵泉所在位置。

很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天家務後,會發現自己的小腿腫脹。這是小腿長期在同一姿勢下,氣血無法順行而導致的腫脹。這時候要用“小腿消腫穴”陰陵泉。每天在這個穴位刺激3-5分鍾,讓氣血順利通行。另外,盡可能不要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有利於全身的氣血循環,避免身體的僵硬。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臍從上往下推,會觸摸到一個拱形的骨頭,這塊骨頭就是恥骨,在這個拱形邊緣的中點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曲骨穴和膀胱泌尿系統的關聯最大。但凡與之相關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調理月經等,都可以找曲骨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個重要穴位。每天按摩曲骨穴50至10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前列腺的壓力,解決尿頻尿急等小便問題。

H. 中醫穴位養生知識有哪些

我們都聽說過中醫養生,但是大家了解穴位養生大家清楚嗎?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中醫穴位養生知識有哪些。

中醫穴位養生知識
足三里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術、山葯、紅棗等葯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葯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由於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

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於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葯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於歸尾、桃仁、紅花等葯的功效。

關元

位於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於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於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葯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氣海

位於臍下兩指處,是任脈的穴位,為諸氣之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用補法,可大補元氣,類似人參、黃芪等葯的功效;用瀉法則有行氣、理氣的作用,類似於香附、荔枝核、沉香、鬱金等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臨床中很常用,人們在選擇它們進行保健時,所用到的只是其眾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來治療疾病,還需要去專科就診。
白領養生穴位
1、按摩太陽穴

腦力工作壓力大,頭暈、頭疼是常有的事,此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太陽穴。

怎麼找?太陽穴位於雙眼的眼角與其平行發際連線1/2處。

怎麼按?午飯後揉一揉太陽穴,三五分鍾即可,往往有不錯的提神醒腦的作用。

2、按壓公孫穴

白領吃飯常常不規律,十有八九有腸胃病。有空多按摩公孫穴,對脾胃有幫助。

怎麼找?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足三里位於外膝眼向下量四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一橫指。

怎麼按?在辦公室取坐姿,兩手拇指分別按住該穴位,深呼吸漸漸用力揉按20~30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鍾。

3、揉捏風池穴

頸椎病可以稱之為辦公族最無言的痛,緩解頸椎不適的穴位是風池穴。

怎麼找?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

怎麼按?揉穴的同時輕輕旋轉頭頸部,再做些聳肩動作。每天晚上睡前按摩後可以做局部熱敷,能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解除疲勞的作用。另外,在辦公室每隔1~2小時可扭動頸部。

4、滾揉後溪穴

久坐不運動,腰痛不稀奇。此時可按摩後溪穴。

怎麼找?後溪穴是手握拳時,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處。

怎麼按?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抽出三五分鍾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有著非常好的養護作用。

5、刺激明眼穴

眼睛干澀時,可以動動手指上的明眼穴。

怎麼找?左右手的大拇指中間的骨節上。

怎麼按?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以拇指的指甲分別對這個穴位進行刺激,以稍微感覺到疼痛即可。可以在工作的休息時間,或是等車的空檔期自行按摩。

6、按按承山穴

久坐、腿部受涼,容易引發小腿疼痛、抽筋,此時可趕緊按按承山穴。男性按此穴能緩解登山、騎車後的腿部不適。

怎麼找?承山穴在腓腸肌肌肉分叉處的下緣。

怎麼按?承山穴按上去會非常的酸痛,手法只能輕按輕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

看過中醫穴位養生知識有哪些的人會看:

1.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有哪些

2. 按摩養生保健知識有哪些

3. 中醫養生人體穴位

4. 老年穴位保健康知識有哪些

5. 按穴位養生

I. 九大養生穴位,你一定要知道!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勝於治療!」「預防勝於治療!」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如果平時不好好注意的話,到病了的時候就知味道了!這不,我最近病了,直叫那個悔啊!

所以嘛,我特意找了9大養生穴,懶人的最佳養生方法一步搞定!

合谷穴

位於食指與拇指相交的虎口處,頭痛、牙痛或腹痛的時候揉揉可以很好地舒緩疼痛哦。

百會穴

在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按一按可以緩解頭痛、頭暈,幫助放鬆哦。

陽陵泉

就在膝蓋脛骨和腓骨做兩點,畫正三角形的另一頂點。抽筋、腿部肌肉酸痛時就可以揉揉按按,幫助緩解。

內關穴

在腕橫紋中央的正上方。有消脹氣、紓緩心悸、治療失眠的效果。

太陽穴

在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可以緩解頭痛和眼部疲勞。

足三里

很常聽哦,就在膝蓋眼下方3寸。飯後敲一敲,能消脹氣、助消化,強化腸胃功能的功效。

孔最穴

肘橫紋下4寸處。搓搓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哦。

風池穴

順著頸椎往上摸,碰到顱骨的凹陷處。有解頭痛、放鬆頸部肌的作用。

湧泉穴

腳掌底前半凹陷處,經常按按,能夠促進氣血循環和助眠哦。

有事沒事多揉揉,按一按,想生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J. 人體的十大養生穴位介紹(2)

按摩20個穴位可防疾病

1、保護心臟:按摩內關穴

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內關穴取穴方法為: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

按摩方法:日常按揉內關穴,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2、健脾和胃: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調理陰陽、健脾和胃、通經活絡的功效。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用同側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條灸。適一切虛損性疾病,如貧血、產後術後、大病初癒等。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雙手掌重疊,以神闕穴為圓心,順時針進行摩腹5—10分鍾;右手中指端點揉天樞、大橫穴3—5分鍾;兩手拇指稍用力按壓兩足三里穴1—3分鍾。

3、治療滑鼠手:按摩魚際穴

滑鼠手多是腕關節勞損,這是因工作性質所引起的慢性勞損,或因直接、間接暴力引起腕關節外傷的後遺症,為職業病的一種。滑鼠手主要表現為腕關節經常疼痛,用腕稍多則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無力、關節彈響、局部壓痛等。按摩魚際穴,對因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造成的職業病“滑鼠手”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按摩方法:按摩時,可以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在魚際穴附近上下推動,或雙手魚際穴互相敲擊,至掌側發熱即可。按摩的次數根據身體狀況決定,一般每天1—2次,時間控制在10分鍾左右。

4、清除心火:按摩大陵穴

大陵穴是手掌掌根的中心點位置。經常按壓大陵穴,可以治療口臭。口臭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心火旺盛所致,和陵穴的穴位非常對應,它可以去心火而生脾土,最能瀉火祛濕了。

按摩方法:首先,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大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然後屈伸活動右手腕關節,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其強度應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持續20~30秒後,漸漸放鬆,再用輕揉局部,如此反復操作。左右手交替進行,每次每側穴按壓5~10分鍾,每日1~2次。

5、補肺益腎:按摩列缺穴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干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按摩方法: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6、緩解疼痛:按摩腘窩

是膝後區的菱形凹槽,裡面的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經常拍打有行氣活血、緩解痙攣的功效。腘窩處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經常按摩,對常見的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脖子酸痛、臀部疼痛等疼痛性疾病都有治療作用。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請家人用兩手虛掌著力,連續拍打兩側腘窩。

7、補血養肝:按摩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綳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按摩血海穴可補血養肝。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的9-11時,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趨勢,所以直接進行按揉就好了。每一側3分鍾,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覺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8、消滅肝火:按摩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如果是肝火旺盛的人,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按壓太沖穴的痛感,你可以每天睡覺前,用溫水泡腳,之後按壓5分鍾左右。

按摩方法:用手大拇指按揉兩太沖穴3~5分鍾。

9、補腎養腎:按摩太溪穴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適應腎臟疾病,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

按摩方法: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

10、舒服腰背:按摩委中穴

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委中穴取穴方法為: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按摩委中穴,同樣可起到治療腰背痛的功效。

按摩方法:對於委中應採取點按的方法,一點一放,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治腰痛,還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對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護理作用。

11、防治腰背痛:按摩大杼穴

大杼穴位置,找到第七頸椎(頸椎下部最高的骨頭尖),再往下的一個骨頭尖是第一胸椎的棘突,從第一胸椎棘突下骨頭縫之間旁開大約兩橫指的肌肉凹陷處。腰眼穴位於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開3-4寸的凹陷處。腰眼穴居“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之中。中醫認為,按摩腰眼穴是防治腰背痛的一個不錯的方法。另外,按摩腰眼穴除了可防治腰背痛外,還具有聰耳明目、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按摩方法: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1次。

12、促消化:按摩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另外,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常按摩天樞穴,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按摩方法:在具體按揉時,可以採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產生酸脹感為佳。

13、治失眠:按摩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按摩神門穴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方法:用手指按揉神門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14、治腰疼和痔瘡:按摩長強穴

長強穴位於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長強穴屬於督脈,可治療痔瘡、脫肛、便秘、腰疼等疾病。常按摩長強穴,配合承山穴治痔瘡效果更好。

按摩方法:患者俯卧,雙腳稍稍分開,用手指揉、按壓長強穴,每次揉4分鍾,雙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

15、治便秘:按摩腹部

有人認為便秘不是大毛病,無須看醫生,去葯房買點瀉葯吃吃即可。其實,這是錯誤的。便秘原因有多種。從中醫角度講,便秘分為實症和虛症。實症為積熱上火,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常由吃火鍋、食辛辣、熬夜等因素引起。虛症主要是氣虛陰虧,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脾胃不合導致的。因此,得了便秘應到醫院求治,對症服葯。如果不對症治療,僅靠吃瀉葯通便,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便秘更嚴重。

按摩方法:腹部按摩可預防便秘。早晚按摩腹部:可站位,也可仰卧位,左手掌按於臍部,右手疊壓左手上,先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腹部81次,再向逆時針方向揉腹部,次數相等,意注掌下,呼吸自然。

16、治腸胃疾病:按摩膈俞穴

腸胃不好的人可按摩膈俞穴。膈俞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可治療胃痛、嘔吐、厭食、便血、咳嗽、氣喘、盜汗等疾病。

按摩方法:患者卧位,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壓膈俞穴。每次2分鍾左右。

17、治療皮膚瘙癢:按摩百蟲窩

冬天氣候乾燥,全身癢得難受,嚴重的時候,小腿前面和胳膊上的皮膚還會出現魚鱗樣的改變,瘙癢無比,這都是乾燥惹的禍。這時可按摩百蟲窩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的內上緣向上約一掌(四指並攏為一掌)處為經外奇穴百蟲窩,它在足太陰脾經的循行線上,臨近血海穴。按摩百蟲窩穴可以活血止癢。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用力點按百蟲窩穴,直到局部有酸脹感後放鬆,隔幾秒鍾再繼續點按,瘙癢即能止住。

18、調和氣血:按摩極泉穴

從中醫來說,腋窩處的頂點上有個穴位叫極泉穴,經常按摩可以寬胸寧神、調和氣血。從現代醫學上講,腋窩處的淋巴組織非常豐富,經常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

按摩方法:雙臂交叉於胸前,雙手按對側腋窩,用手指適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約3分鍾;然後,左手上舉,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舉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復操作5遍。

19、治冠心病:按揉心腧穴

心腧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多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神經衰弱等疾病。中醫認為心腧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可治療心痛、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癲癇、狂躁、咳嗽等。

按摩保健:患者卧位,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壓此穴。每次2分鍾左右。

20、散熱去痛:按摩尺澤穴

尺澤穴主要作用是瀉熱。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的痙攣。因此,按摩尺澤穴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