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心理學進化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怎麼教0基礎孩子學英語 2024-11-01 22:27:42
這部國漫有哪些經典台詞 2024-11-01 22:17:44

心理學進化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11-18 21:41:55

❶ 進化心理學是什麼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幼時的我們在父母與老師的諄諄教誨中,明白一定要善良,要做個好人。
直到長大以後,直到看見了某些幼時未曾得見的陰暗一角後,我們才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麼公平,也沒有那麼絕對,善惡或許根本不存在報應之說。
因果輪回,在某些時候總是會一些負面消息直接證偽,此時深信不疑的廟宇也在瞬間傾塌,廟宇中供奉的心中的「神明」也變得黯淡無光。
而那些屢見不鮮的負面報道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人,不敢做好事,好人好像真的不長命,「禍害」好像真的會遺千年。
進化心理學:人類天性即「向善」,這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將做好事的行為以及善良從心理學視角來定義,即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行為也叫利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無明顯好處的情況下,自願做出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一些行為。
心理學界將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根據行為的目的分為了兩類:一類是完全的利他行為,即我付出的一切,都是自願的,不奢求任何回報,這一切都只是純粹的助人。
另一類是帶有目的性的親社會行為,如熱心公益可以讓自己的名聲與形象在別人眼中更加正面,以博得他人喜歡,同時也會涉及到助人行為會帶來的某些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嘉獎。
不管是以各種原因為出發的親社會行為都是一種需要對他人施加援助的行為。如果從進化心理學視角來看,親社會行為與善良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重要條件,孤立無援的人更容易命喪危機四伏的原始世界。
因此,從人類進化伊始,就有著本能的求生欲,也正是這種本能的求生欲讓他們明白只有互相依靠,才能有更高的存活率,從彼時起,人類便開始互幫互助。
那時候的善良是為了更好地抵禦外界的危險,演變至今,我們骨子裡的善良並沒有完全消退,其實大部分人的天性依舊是向善的,互幫互助依舊是流淌在骨子裡的基因。
大部分人還是會為他人的痛苦經歷而心生憐憫,我們還是會因為沒有真正地幫助到他人而感到愧疚與自責。
消失的並不是善良,而是選擇善良的勇氣,對於鄧老師來說,他的善良是偉岸的,也是悲壯的,讓人無比憐惜的,在選擇善良的那一刻,他或許明白自己所抗衡的力量遠超自己。
權衡之下,他依舊奮力維護學生集體的利益,維護了人性的光輝。
不過他們的善良與天真好像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安穩的結局,無數人也因此而犧牲。但當一個人的生命已經超脫了肉體的限制時,他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終其一生,短短幾十載,有的人湮滅在歷史長河,有的人永遠被鐫刻在心中。
那些為救火而犧牲的涼山英雄,最小的也才18歲,那些飽受折磨痛苦死去的緝毒警察,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天,或許也有人會想過,他們為之犧牲一切而守護的世界真的值得嗎?
在他們眼中,其實早已經沒有值得不值得,值得與否根本無法詮釋他們心中的「神明」,也無法詮釋他們眼中的世界,選擇善良的那一刻,他們已經超脫了生死的枷鎖。

❷ 進化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a. 進化心理學的最高層理論是廣義進化論,該理論是基因科學出現以後達爾文進化論的發展。從哈密頓、威廉斯等人明確提出以基因作為進化選擇的基本單位開始,從基因生存擴散的角度看待進化成為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b.人的心靈是進化適應的產物。進化心理機制被描述為一個根據面臨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一種輸入-輸出反應機制。在人類大腦結構搞清楚以前,進化心理學把大腦看作一個具備某種功能的黑箱。
c. 進化心理學提出:心理學的各個分支應該而且可以統一在進化論下,這樣心理學和生物學就有了統一的元理論——進化論。在此基礎上揭示人類的心靈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用進化論揭示社會現象和人文現象,或者說用自然科學來解釋社會和人文學說。進化心理學應該是人文和自然科學的橋梁。
d. 進化心理學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頂向下——從進化選擇的原則,提出理論假設,根據假設進行預測,把預測結果和事實比較,證實或證偽。自底向上——根據觀測到的現象,從進化角度提出理論假設,判斷這些假設之間以及假設和其他科學事實之間的兼容性。
e、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和主要數據來源包括:來自人類學、生物學、人類行為學的一些有關科學事實,也採用一些傳統的心理實驗設計手段,此外,人工智慧、腦神經學、認知科學也是進化心理學常用的參考系。

❸ 《進化心理學》十大認知

讀完《進化心理學》,自己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進化,對人性有了深層次、多方位的了解,覺得自己那麼多年白活了,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一直浮在雲端,沒有腳踏實地。脫離進化的視角,看待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既看不清,也看不透。《進化心理學》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增加了社會能見度,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限制去探究人性的本質。雖然閱讀體驗不是很好,有些文字抽象晦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有的觀點過於赤裸直白,讓人看破紅塵。真心佩服作者的坦誠,把人類行為背後的原始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1、認知:自然選擇沒有明確的方向,物種的延續其實是隨波逐流的。

依據與論述: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並不是進化演變的唯一原因,遺傳漂變(突變、奠基者效應、遺傳瓶頸)也可能引起群體的基因構成發生變化。我以前認為進化是有目的的,生物體會根據自然環境變化不斷地優化迭代,更好地滿足自己生存繁衍的需要。通過學習了解到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沒有預見性,只是對那些碰巧存活下來的遺傳變異發揮作用,並不是一個有目的的過程,不會預知生物體未來的需要。生物體要經歷幾十、幾百、幾千甚至數百萬代的漸進選擇過程,才演變成今天的樣子。吳軍老師談起進化論時也提到過,進化論只會告訴我們從哪裡來,但卻不會告訴我們往哪裡去。

2、認知:現代人類沒有想像中那麼高級,必須正視進化缺陷帶來的挑戰。

依據與論述:從適應環境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高級與低級之分,人類現有的適應器遠非最優的設計。這完全顛覆了我固有的認知,我以為相比遠古人類,現代人類所擁有的適應性機制應該更加高級和復雜,屬於最優設計。由於進化具有滯後性,環境改變對人類造成的選擇壓力要經歷數千代的生命周期才能在生物性狀上體現出相應的變化,當前人類的設計實際上是更早時期環境選擇的產物。塑造我們心理機制的環境和當前生存環境之間存在極大的時間遲滯,我們擁有的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對當前環境而言並不是最優設計,而且這種心理機制還會阻礙我們解決其他的適應性問題。

3、認知: 從基因層面揭示遺傳的分離規律,有助於理解遺傳的本質。

依據與論述:遺傳不是父母性狀的混合,而是顆粒式的傳遞。最基本的遺傳單位(基因)是以獨立顆粒狀存在。它們不會發生混合或者分裂,而是獨立完整地從親代傳遞給子代。我一直以為遺傳是混合式的,同時反映父母雙方等價貢獻的結果,子女則綜合了父母所擁有的遺傳特徵。而進化理論告訴我們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分別繼承了父母的一半基因,這部分基因與父母原來所擁有的那部分基因一模一樣,不會發生改變。由此可見混血兒這種說法就不符合顆粒式遺傳理論,來自父母的遺傳物質並不是像血液那樣通過相互滲透融合在一起,而是分別以獨立的結構完整地傳遞給下一代。

4、認知: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治療,有些病不過是人體適應器正常運轉產生的不適反應。

依據與論述: 妊娠病是人類進化而來的適應器,能夠阻止孕婦攝入或吸收不利於胎兒發育的有害物質。我以前想當然地認為妊娠反應跟孕婦自身的體質有關,體質虛弱的人在孕期才會對某些特定食物高度敏感或者出現胃腸功能不適的症狀,導致嘔吐發生。進化理論糾正了我的錯誤認知,認為妊娠反應有利於人類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抗衡,幫助解決小孩在出生之前就要面臨的生存危機。 嘔吐反應的作用是阻止食物中的毒素進入孕婦的血液,從而保證胎兒賴以生長的胎盤不受侵害。頭三個月沒有妊娠病的孕婦,其自發性流產率幾乎是有妊娠病的孕婦的三倍之多。對進化機制缺乏科學認識,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些孕婦為了消除妊娠反應,還去專門服用一些鎮靜、催眠類葯物,導致胎兒畸形。其實有時候身上出現一些病理反應,不過是相關的適應器在發揮作用,根本不需要治療,順其自然反而有利於身體盡快康復。

5、認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暗含了人類行為背後的進化秘密。

依據與論述:新生嬰兒常常被人說更像父親而不是母親,反映了試圖說服父親對子女投資的心理機制。父子關系的確定性越高,父親的投資也會越高。這種現象確實很普遍,我就經常聽見人們評價嬰兒像誰時,不管是嬰兒的母親還是三姑六婆,都愛說嬰兒像父親。有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來嬰兒和母親挺像,但周圍人仍然異口同聲地說像父親。我還以為是自己眼力差,看走眼了呢。現在終於搞清楚了對嬰兒長相進行評價的背後,居然隱藏著這么深的原始動機,其源頭就是親代撫育的進化機制。父母和子女的遺傳相關度不僅是影響親代投資質量的關鍵因素,而且男性對孩子與自己相似性的感知,還可能和家庭暴力密切相關。那些認為孩子長得不像自己的男性,更有可能對妻子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擔任母親這個角色真的好辛苦,生養孩子就夠操心的了,還要照顧孩子父親在親子關繫上的微妙心理。

6、認知:不要自以為人性高尚,人類作為生物體的底層架構與自然界的動物相比,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依據與論述:殺人、強奸和家庭暴力之類的行為從進化的視角來分析居然和男性的生殖策略相關,男性攻擊同性是為了減少競爭對手,獲得更多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資源。男性攻擊女性通常是為了增加繁殖機會或者控制女性的性活動。媒體在報道一些極端暴力事件時,愛使用「慘無人道」、「野獸行徑」之類的詞;對那些窮凶極惡的犯罪分子則使用「喪失人性」、「獸性大發」之類的詞。這樣的描述往往讓人感覺人類世界出現暴力是反常現象,違背了人性,不同於動物世界出現暴力是正常現象,人類應該可以控制自己的暴力傾向。我以前也覺得殺人、強奸和家庭暴力這類行為非常變態,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執法部門應該對故意使用暴力的人依法嚴懲 。通過學習進化心理學,我進一步認識到暴力行為是跨物種、跨文化的現象,它的神經連接和傾向是物種進化過程中適應的結果,在各種高度特異化的背景條件下會顯現出來。從這個層面上看,人性和獸性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

7、認知:我們不要只是狹隘地從自己身上去發現問題,需要擴寬到進化的視角,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認知局限,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復的陷阱。   

依據與論述:為了提高解決概率類問題的准確性,應該以頻率的形式來呈現信息,盡量與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輸入信息的加工方式相符合,這樣在推斷問題的時候就不容易忽略基率信息。我以前在思考一些與概率推理有關的問題時,總是會出現偏差,沒有充分考慮統計層面的信息,就覺得自己愚鈍,思路狹隘。進化理論給了我信心,它指出人類的心理是被設計來記錄事件發生頻率的,當面對單個事件時,概率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在涉及非常典型鮮活的個體信息時,人們總是傾向於忽略群體的統計信息,從而作出錯誤判斷。因為認知機制的形式與人類在遠古環境中反復碰到的統計規律相一致,在解決人為問題或者新問題時往往力所不逮,出現認知錯誤。進化心理學的分析確實非常有用,不僅有助於發現人類的心理被設計來解決哪些適應性問題,還能揭示人類心理最適合加工哪種形式的信息。

8、認知:要學會辯證地看待進化心理學中的某些觀點,作者關於壽命的智力歸因讓人難以信服。

依據與論述:智力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壽命,低智商者受傷和死亡的風險更大。技術革新帶來了新的危險,增加了受傷和夭折的可能性,形成穩定的選擇壓力,促使人類的智力不斷演化,需要一些高超的認知能力來避免或降低風險。低智商者不僅自己容易受傷和死亡,對子女也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這種觀點實在太顛覆我的認知,我對其持保留態度,覺得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智力歧視。一個人的壽命期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從宏觀上來看,跟經濟發展水平、環境污染程度以及醫療條件都有關系;從微觀上來看,與個人的飲食狀況和生活習慣也有一定關系。經濟發展水平高、環境污染程度低、醫療條件好的地方,長壽的人一般要多些;飲食上注重營養均衡,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壽命也相對長些。智商低並不等於智障,只是相對於智商較高的人而言,正常的生存繁衍活動不會受到影響。生活中不少百歲老人,既沒文化也沒見識,更不要說接受什麼正規的思維訓練了,智商能高到哪兒去。只要地球環境持續惡化,智商高的人和智商低的人都會受到同樣的不良影響,天災人禍真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

9、認知: 有的不良情緒其實是一種精神疫苗,激活大腦的認知免疫系統,迅速進入對危險情況的防禦狀態。

依據與論述:焦慮、恐慌、抑鬱不是功能障礙,而是心理機制正常運作所引發的主觀困擾。 只要一提起焦慮、恐慌、抑鬱這些偏負面的情緒反應,我就難免聯想到心理障礙的某些症狀,以及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副作用。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焦慮和恐慌在給人帶來一定壓力的同時,也使人保持警覺,集中精力應對眼前的問題,免受外來侵襲和潛在攻擊。抑鬱雖然會使人痛苦和沮喪,但有利於放棄希望渺茫、損失慘重的事情,考慮從其他途徑來解決適應性問題;它能抑制人們的盲目樂觀,以客觀態度重新評價目標,免受進一步的損失,並向他人尋求幫助。這三種情緒從進化的角度看都是利大於弊,對人類的積極作用足以抵消其負面效應。

10、認知: 萬能的進化心理學,揭開了文化產品溫情的面紗,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的底色。

依據與論述:不能離開進化來談文化,文化是自然發生的現象,源於採取不同擇偶策略的大量個體在繁殖活動中的競爭行為。男性尤其喜歡創作和展示藝術、音樂,以此向女性傳達求愛訊號。大部分美術和音樂作品都是男性在青年時代創造出來的,正是擇偶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文藝作品可以激發我們的進化心理機制,帶給我們愉悅的體驗。難怪在大多數的文化背景下,男性創造的藝術、音樂和文學作品都比女性多,原來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繁殖收益。我向來對文藝作品的態度都是形而上的,認為它們反映了作者的情懷和審美,是他們積累很多知識和經驗才創造出來的,沒想到其底層架構還是未能免俗。雖然進化心理學比較功利,把人類的一切活動都看作與生存繁衍有關,思考問題完全是從人性和心理機制的角度出發,但是它的這種思考模式確實解釋了人類自身的很多適應性問題,讓我們勇敢地審視和接納自己的慾望和本能,從而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活。

❹ 進化心理學的概況

進化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Buss、JeromeHBarkow、Lesmides和JohnTooby等人。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處理的裝置,這些裝置是由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處理我們祖先在狩獵等生存過程中所遇到的適應問題。
它是一種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思想的科學。進化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原則和進化生物學的結合,它試圖用進化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質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進化心理學一出現就贏得了諸如「進化心理學:關於心理的新科學」、「心理學整合的新範式」、「心理學發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詞。

❺ 關於進化心理學

心理咨詢屬於精神病學。屬於醫學

(心理學屬於生物學)根本就是2個不同的領域。

先提高自己心智成熟度。再看那些講理論的。

大腦,本身就是思維的物質基礎,現在要用腦的功能——思維,來探究腦的結構和意義,這一過程顯然是極其艱巨的,在這一過程中,大腦中會出現極其復雜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純正的人,絕難做到不發生精神疾病,。

如果自己心智都不成熟。生活。人生。理解的不夠深刻。連自己都看不清楚。怎麼去看穿別人。看再多的心理理論。技法的書。也等於沒看。不過是個孩子拿把很重的大刀。揮舞不動。只能把自己壓死。
----------------
首先介紹2篇論文
1、《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你需要在心靈上變的強大》
2、《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儒家文化背景》
-----------------------
《拷問心理學》作 者:胡紀澤
心理學家常陷入一個巨大的陷阱,那就是他常常把一己之見,和心理事實混為一談。心理學家經常他把自己所說的東西,和實際存在的東西,看做是同樣的一件事兒。心理學家順著那些用自己的方法所產生出來的、自己所認可的那些觀點思考下去,實際的情形與之相差甚遠。無數虛幻的謎團就是這樣地被引入到我們的科學中來了——威廉·詹姆斯
--------------------------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克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要怎麼走,走什麼路還是要靠自己摸索的。別人的路未必適合自己。每個人都因該有屬於自己的路。如果他沒告訴你方向你該忘哪走?那才是值得思考的偽裝。
你要走出外界給你設置的條條框框,包括一切外界灌輸給你的道德觀念,形態意識,人生價值觀。你要認清自己,
---------------
《奧修中文全集TXT版》奧修
你還信政府嗎?我們的教育將我們害得這莫慘,我們的教育將我們變成了廢人,不要再相信那些所謂正統的教育了,奧修哲學上的修為,足以使他與同一時代,甚至他以前的任何時代的哲人平等對話。奧修向來喜歡說佛陀、說基督,在所有宗教派系中,這兩個人所代表的思想無疑是最為寬宏而又仁慈。奧修這個人頗有爭議,他很有辯才,真正是否是個開悟者,表懷疑。
-----------------------
《追尋生命的意義》 作者: 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犯過錯,還要繼續犯錯,這也是我們的人生,我們需要的不是告別錯誤的昨天,而是坦然的接受昨天的錯誤,這樣我們才不會害怕將要產生的錯誤,我們才不會被困在錯誤假想的恐懼中,我們才能動用我們的能力去作出當下的選擇,去真面慘淡的人生。
-----------------------
《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鄧曉芒
鄧曉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較特別,從心理學入手。對中國人的人格和造成這種人格的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基本上沒啥正面評價,所談論的主題,如真誠、虛偽、自欺、羞愧、懺悔、孤獨、自尊等等,
-----------------------------------
《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
學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活著,也許應該花點時間,去學會正視死亡。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准備死亡。然後,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今天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准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準備,有什麼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
------------------------------
世界是混沌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模糊的。
沒分類分科分學。
----
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
用建立在古典希臘哲學基礎上的各種哲學手段。分類分科分學。所謂科學。
科學只是一種用哲學的手法。來認識、解讀世界。 理解世界的一種手段而已。 是工具而已。
用分類分科。把混沌的認識。劃分成各種學問。來解讀這個世界。
----------------
所謂心理學。
1、就是把各種心理現象。通過長期的觀察觀測。實驗。
2、歸納匯總。用哲學的分類辦法。給這些心理現象。取了很多名詞。

3、這些名詞。不等於完全就是心理現象本身。更不等於就是心理活動規律
3、在此2個基礎上。最後又分成很多學派。
4、一切尚處於混沌中。在黑暗中摸索。
----------------------
心理咨詢。
只是利用心理學知識。輔導心理問題。
不等於是心理學本身
--------------------
雖然都是醫生。都系統。全面學習醫學。對人體結構。醫學知識。有全面了解。
但是。
牙科醫生。不可能知道你的胃病是怎麼回事。
----------------------
對某幾種心理疾病的心理活動規律。摸的很清楚了。能輔導這類病人。如此而已。

不等於就是對所有人的心理活動都了解。
不等於所有的心理疾病都能輔導。
------------
心理咨詢。
只是利用心理學知識。輔導心理問題。
不等於是心理學本身
------------
心理師。
不是心理學家。
也不是心理專家門診。
只是利用別人提供的心理學知識。輔導別人。
如此而已
----------
工藝師。不是藝術家。
-----------------
人類社會的所有外在價值。都是內在價值所創造的。
一切的外在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
------------------
心理疾病。說穿了。2點
1、價值觀出問題了。受了不好的聽覺刺激。接受了錯誤的思想刺激。意識層。理性認識。導致了感性認識。最後由內而外。導致感受器官出問題了。

2、感受器官。直接受到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人安慰。給予安全感。比如象父母一樣的擁抱。撫慰。陪伴。守護等等。

1、由內而外。
2、由外而內。
無非如此

1、價值觀錯誤。
2、地震。車禍。災難。直接沖擊到感受器官。

1、由內而外。
2、由外而內。
無非如此

1、價值觀錯誤。
2、地震。車禍。災難。直接沖擊到感受器官。
------------------
人活著就是瞎折騰
沒事情也要折騰點事情出來
有條件要折騰。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折騰。
迷迷濛蒙,夢一場
錯就錯了,對就對了。都沒什麼的。
人生無非那麼回事情。
折騰了一輩子。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火葬場里一送。一堆白骨。折騰
地球末日一來。完了。一切都徹底過去了。
----------------------------------
絢麗的世界。慾望的社會。
紙醉金迷車水馬龍歌舞狂歡
誰都想闖一闖
你對這個世界有多少想像
迷迷濛蒙,夢一場
悲歡離合。人聚人散。恩怨情仇。是是非非。生離死別。最後都過去了。一切都只是浮雲。浮雲。
-----------------------
人類本來就是和非洲草原上的野獸差不多的動物。
本來整個人類社會都是在玩。靠老天養活著。
折騰。搞出什麼婚姻形式。制度化生活。
搞出什麼國家。法律。道德。軍隊。戰爭。胡鬧的很。
玩。老天養著。玩夠了就死了。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類太折騰。滿屋是灰塵。
禽獸不耐煩了。你們人類煩不煩?
-----------------------
本人QQ空間,大量聊天記錄,整理出來的文章。也許可以幫助到你。
看完30篇才有效果。
一貼見效。那不是醫生。是神仙。
-------------------------
我QQ日誌可以證明我是基督轉世。佛陀再,2012就要來了。你們都跟我混吧。我說的是實話,我以上帝的名譽擔保

❻ 1 進化心理學 之基礎知識

現在賣的應該是第四版了,這本是第二版。看過第四版的回頭跟我說說看,有什麼不同。

進化心理學集中討論四個關鍵問題:

1/ 心理 為什麼被設計 成現在這個樣子?哪些過程將人類的心理塑造成當前的形式?

2/ 人類心理是 如何被設計 的?人類心理的機制或組成部分是什麼?它們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3/ 心理的組成部分和組織結構擁有什麼 功能 ?心理是被設計來干什麼的?

4/ 來自當前 環境 (特別是社會環境)的輸入信息,是如何同人類心理的設計特徵 相互作用 ,從而產生可觀察到的行為的?

進化 ,指有機體(生命)的結構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過程。

達爾文之前的進化論者,沒有發展出一種理論來解釋生命的變化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的,以及那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結構(比如長頸鹿的脖子)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需要一種因果機制來解釋這些普遍的生物現象,達爾文提出的理論正是這樣一種因果機制。

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自然選擇理論 ,以及三個必要組成部分: 變異、遺傳、選擇(當某些遺傳變異比其他遺傳變異帶來了更高的繁殖成功率時,自然選擇就會發生)。

首先, 各種生物體在許多方面都千差萬別 ,比如翅膀的長度,骨骼的大小,細胞的結構,防禦能力,設計策略等等。 變異 是進化過程得以運作的必要成分,它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第二, 只有一部分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能穩定地從親代遺傳到子代身上,然後代代相傳; 只有那些得以遺傳的變異才能在進化過程中發揮作用 。

第三, 擁有某些遺傳特徵的生物體將會留下更多的後代 ,因為這些特徵對生存和繁殖非常有幫助,這就是 選擇 。

光生存還不行,還要繁殖,才能將遺傳特徵傳給後代。所以, 差異繁殖成功率 differential reproctive success 才是自然選擇導致物種進化的關鍵 。由於個體擁有不同的遺傳特徵,使得他們生存和繁殖的機會都不相同,所以也就出現了差異繁殖成功率。而差異繁殖成功率是某一個體相對於其他個體而言的,如果某個體繁殖的後代比其他生物體要多,那麼他所擁有的特徵也更有可能出現在將來的後代身上。

自然選擇被定義為,由於遺傳變異的不同繁殖成功率,從而導致有機體的性狀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首先,自然選擇闡明了有機體結構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因果過程;

第二,它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解釋新物種的起源;

第三,它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統一到了宏大的進化之樹上,同時指明了人類在這張生命譜繫上的位置。

達爾文繼自然選擇之後,又提出第二個進化理論: 性選擇 sexual selection 理論 。

自然選擇理論主要集中於因生存問題而進化的適應器,而性選擇理論主要關注因求偶行為而產生的適應器。性選擇有兩種主要的運作方式:

一種是,同性競爭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指同一性別成員之間的競爭,主要競爭目標在於與異性的交配機會。勝利者能夠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從而更有可能繁殖成功。

導致生物體在同性競爭中獲勝的每一種特徵,比如體型更大,運動能力更好等,都將通過勝利者的繁殖活動而傳給下一代;那些導致失敗的特徵則不可能得到傳遞。所以說,進化,其實是因為同性競爭而導致的。

第二種,異性選擇 inter-sexual selection 或者叫擇偶偏好選擇。如果個體擁有異性所偏愛的特性,那它就更可能繁殖成功。

如果某一性別的成員一致認為異性的某些特徵正是他們想要的,那麼擁有這些特徵的異性更有可能獲得配偶。這么看來,進化的改變之所以會發生,只不過因為被異性所看重的那些特徵遺傳給後代的頻率更高而已。兩性都有自己的擇偶偏好,都在為爭奪合意的異性配偶而相互競爭。

自然選擇和性選擇都來自一個相同的基礎過程,因遺傳差異而導致的差異繁殖成功率。

首先,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並不是進化的唯一原因。

有些變化是由一種叫 遺傳漂變 genetic drift 的過程所導致的,遺傳漂變是指群體中的基因結構發生的隨機變化。而引起隨機變化的原因有幾種: 突變 (DNA 發生的一種隨機的遺傳變化), 建立者效應 (founder effect), 基因瓶頸 (genetic bottlenecks)

建立者效應,當群體中一小部分個體建立起一個新的聚居地時,新的聚居地的建立者不能完全代表原始群體的基因特徵,這時建立者效應就會產生。

基因瓶頸,當群體數量急速縮減時,也許是因為隨機災難,比如地震,災難中的倖存者只攜帶了原始群體中基因樣本的一部分而已。

其次,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並沒有任何可預見性,它並不是「有意向的」。

長頸鹿的脖子不是因為發現更高樹枝上的葉子,才「進化」出來的。是長脖子在獲取高樹枝上的葉子時,更具有優勢,所以存活的幾率更大,從而更有可能將它們的長脖子遺傳給下一代。

自然選擇僅僅只是在那些碰巧存在的遺傳變數上發揮作用,進化並不是一個有意向的過程, 不可能放眼未來,預測到以後的需要。

再次,選擇的另一個關鍵特徵在於它的逐步發生 graal,至少在我們人類的一生中是微乎其微的。

想要看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機結構,可能要經歷幾百萬代的選擇過程才行。

有時候可能長時間都沒有任何變化,但接下來卻出現了一個非常突然的改變,這種現象稱作「 間斷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然而,即便是這種「迅速」的變化,也是由於每一代的不斷積累所致,所以通常也需要經過幾百代,或幾千代才會出現。

自然選擇理論為許多奇妙的生命現象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解釋,而且對於新物種的出現十分重要(盡管達爾文未能認識到地理隔離對於新物種形成的重要性,現在,地理隔離被認為ishi自然選擇的前兆)。

自然選擇闡明了有機體結構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化過程,而且還告訴我們,這些有機體結構的組成部分都擁有明顯的目的特徵,也就是說, 它們都是被「設計」來解決特定的生存和繁殖問題的 。

早期的批評家認為, 自然選擇理論缺乏穩固的遺傳理論 ,之後一位奧地利神父 Gregor Mendel 提出了 顆粒遺傳 理論,和自然選擇相結合,在1930-1940年間掀起了一場「現代綜合」的科學運動。

Mendel 認為,遺傳不是混合式的,是顆粒式 Particulate 的,父母的特徵並不是相互混合的,而是以獨立的結構原封不動地傳給下一代,這種獨立的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 基因 genes。

父母遺傳給後代的基因也是在他們自己出生時就擁有的,基因不可能通過後天經驗而獲得。 基因是最小的遺傳單位,它既不可能分裂,也不會相互混合,而是原封不動地遺傳給後代 。

達爾文很早就預測,自然選擇理論將會被應用到行為上,包括社會行為,就好像它在生理結構上的應用一樣。

第一,所有的行為都需要潛在的生理結構,比如兩足行走,和四足行走需要的生理結構就不同。

第二,有些物種可以通過選擇過程,而被培育出某些特定行為特徵,比如狗通過人工選擇被培育出攻擊或溫順的特質。

第一個從進化的視角來研究行為的學科,就是習性學。而習性學家所證實的最早現象之一就是 印刻 imprinting 。

印刻激發出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習性學。習性學家 關注4個關鍵的問題 ,4個為什麼:

1/ 行為的 直接影響 immediate influences 比如,媽媽的運動

2/ 行為的 發展影響 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比如,在鴨子的生命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會讓它們的行為發生變化

3/ 行為的 功能 function 或者說它所滿足的「適應性目的」,比如,讓小鴨子緊跟在媽媽後面,從而有利於存活下來

4/ 行為的 進化起源或種系起源 evolutionary or phylogenetic 比如,是哪些進化實踐導致了鴨子的印刻機制的出現

習性學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來描述那些它們認為是動物先天就具備的特性。比如, 固定行為模式 fixed action patterns,指動物表現出來的刻板行為序列,通常能被特定的刺激所激發。一旦固定行為模式受到激發,動物就會完整地執行這套行為。比如,向公鴨子呈現一隻木頭雕刻的母鴨子,將會激起公鴨子一系列的獻媚行為。

習性學家能夠用固定行為模式來將一連串的行為 stream of behavior 劃分為獨立的單元來加以分析。

習性學也存在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習性學的很多描述都更像是給行為模式貼上標簽而已,而不是深入地去解釋這些行為。

第二,習性學家傾向於關注那些可觀察到的行為,而沒有去探究動物大腦內部導致這些行為的潛在機制。

第三,習性學雖然也關注適應器,但它卻未能建立嚴格的標准趨發掘適應器。

習性學迫使心理學家重新考慮生物學在研究人類行為中的作用,為一場重要的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這場革命的成果就是內含適應性革命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Hamilton 認為 經典適應性 ,指個體將基因遺傳給後代的直接繁殖成功率,這個概念太狹隘,根本不足以描述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自然選擇將傾向於那些能促使有機體的基因得以傳播的特性,而不管有機體是否能直接繁殖出後代。

親屬身上攜帶著我們的基因拷貝,所以我們才會對親屬給以照顧。而親代投資(指對子女的投資)不過是照顧親屬的一種特例而已。

從技術上講,內含適應性並不是指個體的某種特性,而是指其行為或影響 effect 的某種特性。因此, 內含適應性可以被看作是個體自身的繁殖成功率(經典適應性),加上個體行為對其遺傳親屬的繁殖成功率的影響。

內含適應性革命引發了一場新紀元 - 基因之眼看世界 gene's eye thinking。假設你是一個基因,想生存和繁殖,你該怎麼辦?

首先,得保證你的宿主的生存和健康

其次,你可以直接製造出許多你自身的拷貝(經典適應性)

第三,你可以幫助攜帶著你的拷貝的宿主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內含適應性)

從基因的視角來考慮自然選擇,為生物學家提供了巨大的好處。對我們如何考慮家庭、利他、幫助他人、群體的形成、攻擊行為等問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Williams 進一步討論了 適應與自然選擇 ,讓進化生物學家對下面三個問題的觀點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首先,挑戰了當時流行的 群選擇 group selection 觀點。

群選擇理論認為,由於不同的群體在生存和繁殖上的成功率是不同的,所以那些對群體有利的適應器才能得以進化。比如,一個動物會限制它自己的繁殖率,使群體成員的數量保持較低的值,從而避免破壞整個群體所倚仗的食物來源。

雖然群選擇觀點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進化過程中只是一種非常微弱的力量。比如,一種鳥群中有兩種不同傾向的鳥,一種為了為了避免食物資源被耗盡,通過自殺的方式犧牲自己,另一種不管不顧,自己吃飽了算。那,哪種鳥的後代會更多?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換句話說, 對種群內的個體差異進行操作的選擇力量,破壞了對整個群體進行操作的選擇力量。

第二,部分解釋了 利他行為

如果獲得幫助的人是提供幫助者的遺傳親屬,而且親屬在適應性上獲得的收益,比他自身所付出的代價更高,那麼親屬之間的利他行為就能夠得到進化。

遺傳相關度確實是人類利他行為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指標。

第三,解釋了 適應器

適應器可以被定義為通過進化形成的對某些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法,因為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對有機體的繁殖行為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好處。 比如,汗腺是一種適應器,有助於解決調節體溫的適應性問題。味覺偏好也是,指導我們成功地攝入有營養的食物。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確定有機體的哪些特性是適應器,哪些不是呢? 確定適應器的三條標准:可靠性 reliability,有效性 efficiency,經濟性 economy 。

對特定的物種而言,在正常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所有成員是否都擁有這種機制,並能否在相應的情境下穩定地表現出來呢(可靠性)?該機制能夠很好地解決特定的適應性問題嗎(有效性)?該機制能夠不太費事地解決適應性問題嗎(經濟性)?

換句話說,適應器不僅要能解釋一種生物機制的用處,而且還要解釋那些 不可能的用處 。對於適應器的假設,也是一種概率陳述,為什麼一組可靠、有效而又經濟的設計特徵不可能是偶然性的產物。

第一, 非親屬之間的互惠式利他理論 ,互惠式的交換關系在何種條件下能夠得以進化。

第二, 親代投資理論 ,在某些條件下,性選擇在兩種性別身上都有可能出現。

第三, 親代-子代沖突理論 ,即便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存在著各種沖突,因為他們只共享了50%的基因。

Edward Wilson 綜合了方方面面的理論,創立了社會生物學。(他的書看過兩本了,原來在這里,還有他的一席之地)

誤解一:人的行為是遺傳決定的

遺傳決定論 genetic determinism 認為,行為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很少或根本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但實際上,進化理論的解釋框架完全是交互作用式的: 進化形成的適應器,和促使適應器得以發展和激活適應器的環境輸入。 適應器能夠得以進化的原因,正是在於它們為有機體提供了與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作斗爭的工具。

誤解二,如果行為是進化來的,我們就無法改變它

誤解三,當前的機制是最佳設計

最佳設計遇到的限制之一是 進化的時間間隔 evolutionary time lags,現代人類實際是先前環境的設計產物,我們擁有石器時代的大腦,但卻生活在現代社會。比如,對脂肪的強烈需求,是過去對食物稀缺環境的適應性,現在就會導致心臟病。

第二個障礙與 適應器的代價 有關

所有的適應器都包含一定的代價,如果一個設計帶來的收益遠大於它所引發的代價,那麼選擇將會青睞這樣的機制。

現代人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呢?

多地域連續性理論 MCT multi-regional continuity theory 和走出非洲理論 OOA out of African theroy。

10萬年前,三種不同的原始人類分散在全世界各地:歐洲的安尼德特人,亞洲的直立人,非洲的智人。但3萬年前,三種變成了一種。

MCT 認為,自180萬年前直立人第一次從非洲向亞洲遷徙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都平行地開始慢慢進化,最後都變成了現代人類。三種變一種,是由於不同人群之間通過雜交使得基因在它們之間流動,從而阻止了群體之間多樣化的繼續發展。

OOA 認為,現在人類都是最近在同一個地方(非洲)進化而來的,然後才遷到歐洲和亞洲,最後取代了其他的所有人種,甚至包括安尼德特人。OOA 認為,不同的種群已經進化成為迥然不同的種族,雜交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很少發生。

科學家用三種證據來源來檢驗這兩種理論:

解剖證據 表明,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存在巨大的差異,他們是相互隔離的,有可能進化成兩種不同的種族,所以不可能有雜交行為。這似乎支持OOA

考古學證據 表明,10萬年前,他們非常相似,都有石器工具,狩獵對象都是不太危險的動物,人口密度低,火爐雛形出現,沒有表現出對藝術和裝飾品的喜愛傾向。但在4萬到5萬年前,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創造性激增」:工具變得紛繁多樣,有專門的用途;葬禮變得復雜,陪葬品出現;獵人開始狩獵危險的大型動物;人口密度迅速增長;藝術和裝飾開始繁榮。沒人知道文化上的這種劇烈變化是什麼原因,也許是大腦內部出現了一種新的適應器,從而導致了技術和藝術的迅速發展。但這種現象僅表現在智人身上,這似乎也支持了OOA

遺傳證據, DNA證據表明尼安德特人的 DNA 和現代人類非常不同,意味著這兩個種群不可能雜交。另外如果現代人類的 NDA 中包含有尼安德特人的 DNA,應該和歐洲人最為接近,因為尼安德特人就生活在歐洲,但沒有發現尼安德特人和歐洲人的 DNA 的相似度,並不比其他地區更高。第三,現代人人類的遺傳變異極其低,說明我們來自一小群在基因上更具同質性的祖先。第四,現代非洲人群的遺傳變異比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群都要高。這些似乎也支持了OOA

但最近的基因證據似乎對 MCT 更有利,但實際上無論哪種理論,都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爭論還會持續。

Freud 以性慾為基礎提出了他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 性慾並非成人獨有的動機力量,而是人類所有行為的驅動力 。

在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其核心內容就是 本能系統 ,包括兩種基本的本能:

求生本能 ,比如對空氣、食物、水、居所的需要,以及對蛇、高處、陌生人的害怕。這些本能擁有生存功能。

性本能 ,他是在廣義上使用性這個概念,並不僅指成年人的性行為,還包括嬰兒吸吮母親的乳房(口欲期),吐口水和排便(肛欲期)等。成熟的性慾在成人發展的最後階段(生殖期)才達到頂點,其基本特徵就是會直接導致繁衍行為。

這兩種本能正好和達爾文的兩種進化理論相對應。

Freud 在晚期對理論進行了修正,把求生本能和性本能合在一起,稱之為 生本能 ,加了另一種本能, 死本能 。

James 的理論核心也是本能系統,不過比 Freud 的理論更復雜;把 本能 定義為, 一種行為官能,它能夠以某種方式產生特定的結果,但它對結果沒有預見性,之前也不需要任何學習 。本能並不是盲目的,但許多本能都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也不會完全地表達出來,可以被經驗加以修正,或被其他本能搶佔先機。比如,我們有好奇心,但也會膽怯;既有攻擊性,也有合作的一面。

James 和其他人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人的本能非常之多:出生時會啼哭、打噴嚏、吸吮...,然後是抓握、坐爬站走...,到了2歲的時候,兒童的本能系統開始瘋長;模仿、發聲、競爭、好鬥、害怕、害羞、社交、游戲、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求等本能都會陸續出現。到了成年期,成人的本能有狩獵、謙虛、愛和撫育子女等。

這些本能的關鍵在於, 它們都是通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是用於解決特定適應性問題的適應器。

但許多心理學家反對這個理論,認為人如果真擁有這么多先天特性,將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他們用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來解釋。

Watson 非常強調一種叫做 「 經典條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 」 的一般性學習機制, 經典條件反射指兩種先前並無關聯的事物慢慢變得聯結起來 。

之後,Skinner 開創了一場被稱為 激進行為主義 radical behaviorism 的新型環境決定論,而且還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認為 行為的強化結果是後續行為的關鍵原因。得到強化的行為將會反復出現,而沒得到強化(或受到懲罰)的行為將會越來越少。所有的行為(隨機行為除外)都能用強化的後效 contingencies 來加以解釋。

Skinner 的行為主義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行為主義者認為人類的 先天特性是非常少 的,所謂的先天特性,無非是一種能通過強化結果進行 學習的一般能力 general ability 。只要將強化物和行為進行配對,學習都會無一例外地發生。所以,任何一種行為都能夠通過對 強化的後效 進行操作而被塑造出來。

人性的本質就在於人類沒有任何本性,幾條高度一般性的學習原理就足以解釋人類的復雜行為。

對行為主義的懷疑和不滿來自於 Harry Harlow 的恆河猴試驗,另一種懷疑來自 John Garcia。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Garcia 喂給老鼠事物,幾個小時後通過輻射讓老鼠惡心,盡管老鼠在進食幾個小時後才嘔吐,但一般來說,老鼠只要一次試驗就能學會不再去吃剛才喂它們的那種事物。但用蜂鳴器或閃光燈來和嘔吐反應配對時,老鼠學不會避開這些伴隨刺激。

換句話說,老鼠似乎預先編制好了能學會某些事情(比如避開與嘔吐相關的事物),而學會另一些事情卻異常困難。

Seligman 提出了,有機生物體天生就已經通過 進化預設定 prepared 來學習某些事情。他們發現,人們非常容易對某些事物(比如蛇)建立起害怕的「條件反射」,但對於另一些非自然的事物(比如汽車),想建立害怕的條件反射則非常困難。

總之,很多研究證明行為主義的基本假設是錯誤的,而得出了兩個重要結論:

第一,老鼠、猴子、甚至人類,似乎都「布線好了」, 能輕易地學會某些事情 ,而很難學會另一些事情。

第二, 外部環境並不是行為的唯一決定因素 ,在考察行為的時候,我們必須考慮生物體的大腦和心理內部發生的事情。

認知革命讓心理學轉而重視探究人的「 大腦內部的活動 」,而不僅僅只關注外部的後效強化。

現在,認知革命或多或少地被等同於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一種認知描述(輸入、表徵、決策規則、輸出 - 輸入信息的具體形式、通過決策規則對這些信息加以轉換,已經生成行為作為輸出) ,它詳細闡明了一種機制以何種信息作為輸入,該機制用何種程序來轉換這些信息,這些程序所操作的又是何種數據結構(表徵),而且會生成何種表徵或行為作為輸出。

心理學家逐步認識到,要想揭示人類行為的因果基礎,就必須先理解我們大腦的信息加工機制(認知機制)。

人類心理是被設計來加工某些特殊的信息加工問題的。人類從白板,變成了一般目的的計算機;而心理則從留在白板上的書寫印記(後效強化的學習理論),變成了文件寫就的軟體程序(認知理論)。

人類可能在出生時就已經預先設置好來加工某些特定的信息,並對其他信息不作反應。這個觀點為進化心理學創造了條件,而進化心理學也試圖闡明一部分的信息加工問題,比如生存和繁殖問題。

❼ 什麼是進化心理學

說到進化心理學,有多少人了解?這個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在心理學界的名詞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有點陌生。它並非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顛覆,而是部分心理學家試圖運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來解釋人類現在的心理要求和生理需要,是進化論生物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結合體。進化心理學把人類的心理屬性看作是進化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所擁有的許多心理屬性是在漫長的歲月中被選擇出來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心理行為還會在現在發揮著影響。
進化心理學是在廣義進化論和社會生物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75年威爾遜著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出版,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熱烈支持和社會廣大群體的廣泛批評。反對意見最大的來自該書的最後一章,威爾遜試圖說明人類社會和其他動物一樣,遵從同樣的生物法則。但限於當時的研究水平,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人類心靈(人文學者和廣大人民認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與進化論的關系,導致眾多的質疑。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學家研究用進化論來揭示人類心靈的起源,解釋人類的精神現象,這門學科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逐漸成熟,被稱為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包括:
a. 進化心理學的最高層理論是廣義進化論,該理論是基因科學出現以後達爾文進化論的發展。從哈密頓、威廉斯等人明確提出以基因作為進化選擇的基本單位開始,從基因生存擴散的角度看待進化成為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b.人的心靈是進化適應的產物。進化心理機制被描述為一個根據面臨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一種輸入-輸出反應機制。在人類大腦結構搞清楚以前,進化心理學把大腦看作一個具備某種功能的黑箱。
c. 進化心理學提出:心理學的各個分支應該而且可以統一在進化論下,這樣心理學和生物學就有了統一的元理論——進化論。在此基礎上揭示人類的心靈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用進化論揭示社會現象和人文現象,或者說用自然科學來解釋社會和人文學說。進化心理學應該是人文和自然科學的橋梁。
d. 進化心理學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頂向下——從進化選擇的原則,提出理論假設,根據假設進行預測,把預測結果和事實比較,證實或證偽。自底向上——根據觀測到的現象,從進化角度提出理論假設,判斷這些假設之間以及假設和其他科學事實之間的兼容性。
e、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和主要數據來源包括:來自人類學、生物學、人類行為學的一些有關科學事實,也採用一些傳統的心理實驗設計手段,此外,人工智慧、腦神經學、認知科學也是進化心理學常用的參考系。
把這些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國內科學派美學研究者的理論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派美學和進化心理學具有相同的元理論(進化論)和類似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某些把審美學作為自然科學的美學理論,可以歸類為進化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進化心理學很重視區別人類心靈中的本性:哪些是統一的本性(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特定族群的本性;哪些是固定的,即先天性的一定會對某些輸入產生固定的反應過程的本能,哪些是後天發展出來的受文化影響的機制;還有某些反應機制是用於解決一些無法預測的「域廣問題」的。在美學中這些問題都是瓶頸問題,而國內美學研究在這方面進展緩慢。

❽ 100個心理學常識大全

1、那個人突然不聯系你了,很正常;那個人突然又聯系你了,也很正常,這什麼也不說明。這句話就如同,別人訪問你主頁並不代表別人想念你或者對你感興趣,也有可能別人正在給身邊人舉例解說什麼是傻X。
2、原諒是容易的。再次信任,就沒那麼容易了。所謂的百毒不侵,也不過是人麻木的表現而已。
3、「愛」和「喜歡」的區別很簡單,如果你愛花你會給它澆水,喜歡則會摘下它。同理一個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會悉心呵護她,喜歡則想要不擇手段佔有她。
4、「白痴定律」永遠不要和白痴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5、「兩性心理學」男人不能原諒女人身體出軌,女人不能原諒男人精神出軌。男人更注重對女人身體的獨占欲,女人更看重對男人心靈的佔有。女人可以接受有故事的男人,男人普遍不愛有故事的女人。
6、「墨非定律」當你越討厭一個人時,他就會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你的面前;而當你想念一個人時,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❾ 心理學基礎知識和入門書籍

心理學基礎知識: http://wenku..com/view/8249d36fb84ae45c3b358c5b.html 心理學書籍: 1.心理學導論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 《人格心理學》(輕工業出版社) 《圖解心理學》日本 圖片簡易版 讀這類書可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各種心理學理論,是心理學入門必讀的。 2.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輕工業出版社) 介紹各種人類心理現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用更精確的語言描述的這些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在整個心理學體系中扮演的是一個數據收集者的角色。 3.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Intro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進化心理學解釋了人類心理現象的由來,是目前唯一能夠將所有心理學理論貫穿在起來的核心理論,以其目前的發展速度進化心理學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將來一統整個心理學理論體系。 這門學科不是很出名,因為絕大多數人甚至許多學者都不能接受把人類行為和動物行為進行類比,在這一點上21世紀的人相對於和Darwin時代的人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進步。 4.心理學方法論《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社會學研究方法》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講的是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強大。 《40項研究》講的是心理學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本雖然只讀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覺到作者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書的核心內容應該是講統計學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講,人類獲取知識的任何方法都是基於統計學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強烈推薦這本書。 5.神經科學 《神經科學-探索腦》 講的是人類神經系統的生物學原理,或者說是人類心理的物質基礎,個人覺得對理解心理學是十分必要的。 6.咨詢方面 《登天的感覺》 相信這本書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詢師的理由。 --------------------------------------- 這些書豆瓣都有,直接搜類別名字(比如"進化心理學")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學"條目 入門之前讀書的基本原則: 1.暫時不看以下幾種書:解夢/精神分析/人格理論/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2.不看聲稱能快速解決具體問題的書:領導力/3秒鍾看透人心/測試你的XX能力/投資心理/讓別人喜歡你 3.能分辨書的好壞前只看翻譯的,暫時不看國內作者寫的書,除非有人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