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新的知識觀點大全
擴展閱讀
怎麼教0基礎孩子學英語 2024-11-01 22:27:42
這部國漫有哪些經典台詞 2024-11-01 22:17:44

新的知識觀點大全

發布時間: 2022-11-18 13:34:11

㈠ 高三政治常識主要觀點匯總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的國家性質

(1)憲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規定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從本質上講,國家都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國家根本大法對我國國家性質的明確規定。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與特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與剝削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不同,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3)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在我國,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廣泛性不僅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而且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人民能夠自己管理國家,也表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

(4)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我國憲法。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

(5)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觀點

生存權、發展權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權;保護和促進人權,必須從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個環節入手;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2.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1)我國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

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依法享有的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是公民的選舉權;公民被選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是公民的被選舉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

② 政治自由。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表現。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創造各種條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

③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它包括了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和控告權。

(2)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我國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同時,也規定了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性義務,即公民對國家、社會應承擔的責任。它主要包括: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重要保證。

②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公民根本的行為准則。遵守憲法和法律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③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是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

④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的光榮義務。為了保衛祖國,我們要自覺履行這個義務。

我國公民的權利是法定的、神聖的、不可非法剝奪的;公民的義務也是法定的、庄嚴的、不容推卸的。我們政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為基準的。

(3)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民參與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權利,依法履行政治性義務,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這項原則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

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在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離。

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在我國,國家、集體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在行使公民權利與履行公民義務時,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

3.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

(1)我國的選舉制度和選舉方式

我國實行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制度。採取怎樣的選舉方式,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的具體條件來確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文化落後,交通也不方便,人民群眾的民主素養還不是很高,從這樣的國情出發,我國只在鄉鎮一級實行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有所增強,政治參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更多的直接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順應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將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級,實行普遍的差額選舉。

選舉的幾種方式: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各有優缺點。

(2)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示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聽證制度

(3)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一方面,有助於決策者充分發揚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有助於決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增強決策的科學性,避免決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提高落實決策的自覺性,推動決策的實施;同時,參與民主決策的實踐,也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鍛煉參與決策的能力,增強關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責任感。

(4)我國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義

村民委員會作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礎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機構。廣大農民群眾在村民委員會的帶領下,實行村民自治,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管理村務的本領,切實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

居民委員會作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民主管理機構,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在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居民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方面,居民委員會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

(5)我國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和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包括:批評;建議;申訴或訴訟;指控、告發或揭發、舉報。

我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渠道和方式有:通過給國家機關寫信、打電話或向有關人員當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見,提出批評、建議,這是通過信訪舉報制度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將自己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反映給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議案,上傳到國家權利機關,這是通過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實行民主監督;依法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表意見,這是通過輿論監督制度行使監督權;此外,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活動,都是近年來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各級政府還會不斷創造新形式、嘗試新方法,為公民直接行使監督權,參與民主監督提供更多、更有效地渠道。

(6)公民要負責地行使民主監督權

為了使民主監督得到切實保障,取得預期效果,公民在行使監督權時,一方面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敢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監督權。另一方面,要負責地實行民主監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國家制定了具體的法律、規則和程序,以確保公民有效地行使監督權。公民在行使這一權利時,要遵守法律,依照規則和程序辦事,不能採用諸如張貼大字報、聚眾鬧事等非法方式。

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

(1)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政府擔負四個方面的職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政府擔負著保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種合法權益,保護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和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協調人民內部矛盾,懲治犯罪分子,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等職能。

②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③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宣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大力發展我國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

④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政府提供各種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如: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提高醫療保健水平;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優生優育;保護公共環境,防止污染等。

(2)我國政府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而這些,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正是政府的主要職能:管理和服務。

(3)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

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①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

政府及其公職人員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思想,為人民謀利益。這就要求政府公職人員一方面必須深入群眾,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另一方面,公職人員不能損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權謀私、搞錢權交易。

②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為人民服務,要真抓實干,要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放在研究、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緊迫問題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③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及其公職人員要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2、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①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②有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③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政府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①合法行政。政府在實施行政管理時,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②合理行政。政府實施行政管理時,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③程序正當。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外,政府應當公開行政管理的內容,同時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④高效便民。政府要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⑤誠實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政府的承諾要兌現。⑥權責統一。政府依法履行職責時,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除了要做到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外,還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②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促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③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3)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①有利於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和防止工作失誤。②有利於防止濫用權力,防止以權謀私、錢權交易等腐敗行為,保證清正廉潔。③有利於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④有利於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於人民,從而建立起一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4)我國行政監督體系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群眾通過法定渠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府系統內部(監察、審計等部門)監督等多種監督方式。

3、政府的權威

(1)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

政府權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形成的得到人們認同的威望和影響力。

政府權威的體現:①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會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潔、高效、團結合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較高的信譽。③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響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覺認可和擁護,有令必行,有禁則止。④有權威的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有積極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區別政府有無權威的根本標志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們自覺地認可和服從。

(2)我國政府權威的來源和樹立

從根本上講,一個政府是否具有權威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決定了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工作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具有歷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擬的權威。

政府權威的樹立:

政府權威是通過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道德現象,依法行政的態度、能力水平,履行職責的效果等樹立起來的,因此,樹立政府權威要做到:①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必須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這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促使政府與公民的關系趨向協調和諧,促進政府權威的形成。②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與政府權威緊密相連。政府能充分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自身和社會公共事務,它的權威便得到樹立和維護。③政府切實履行有效管理社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職能,樹立起高效、廉潔和負責任的政府形象,就會得到人民廣泛的認可和支持。④政府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最根本的是堅持三個方面:堅持權為民所用;堅持情為民所系;堅持利為民所謀。

三、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我國的人民代表人會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

人大常務委員會是人大的常設機關。在人大閉會期間,由人大常務委員會行使人大的部分職權。

(3)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4)人民代表的產生

人大代表由廣大人民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民主選舉產生。

(5)人民代表的職責

人民代錶行使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

(6)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7)我國國家機構

我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

我國的國家機構由人民代表大會與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共同構成。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2、我國的政黨制度

(1)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是中國人民經歷長期的實踐鄭重作出的歷史性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2)現代化建設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3)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於堅持與時俱進;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我國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

(2)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化進程

為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我國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務院、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實施了與之配套的法規、規章、條例等。

(3)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4)民族區域自治機關行使的自治權

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包括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和其他自治權。

(5)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6)我國宗教的愛國主義傳統

我國宗教具有愛國主義的傳統。

(7)我國的宗教政策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四、當代國際社會

1、國際社會的成員

(1)主權國家

①三種重要類型的主權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

② 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人口,是定居在這個國家,受國家統治權力管轄的人們。主權,是一個國家的居民永久居住、從事社會生產的地域。政權,是行使統治權力的政權機關。主權,是國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它以對內的最高性和對外的獨立性作為其特徵。二者緊密結合,才是真正的國家主權。因此,主權作為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它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③ 主權國家享有的基本權利及其含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和管轄權。獨立權,即主權國家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利。平等權,即主權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何差異,在國際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權利。自衛權,主權國家保衛自己生存和獨立的權利。管轄權,即主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進行管轄的權利。

④主權國家必須履行的主要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等。

(2)國際組織

①國際組織是指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一些國家、地區或民間團體,出於各種特定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議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依據不同的標准,國際組織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有政府間的與非政府間的,世界性的與區域性的。

②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交流與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3)聯合國

①聯合國是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和世界性的、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②《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③《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④ 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世界裁減軍火、環境保護、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1)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

①國際關系的含義:國際關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

②國際關系的內容: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

③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式:競爭、合作和沖突。

④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由於國傢具有階級性,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首先體現了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則使國家間發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沖突。

⑤國家力量:又稱國家實力、綜合國力。它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尺度。

(2)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義性和正當性。我國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的合理利益,並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3、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1)時代的主題

①和平問題

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二戰後,由於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因此,和平成為時代的主流。當今世界影響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民族、宗教矛盾;邊界、領土爭端等。

②發展問題

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經濟全球化仍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當今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是,注重提高質量、知識經濟方興未艾、關注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南北發展不平衡;根源則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③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2)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①當今國際形勢的突出特點: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②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因素:舊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大國關系經歷重大而深刻的調整。

③21世紀相當長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

④國際競爭表現在各個領域,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⑤發展才是硬道理。當前,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著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3)中國政府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主張
4、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2)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則
(3)我國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4)我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㈡ 求論證以下觀點觀點!!!(中午截止,需要舉例論證)

1.我國並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學生該不該使用手機。
2.家長們不能光給孩子買手機了事,他們必須負起教育孩子如何利用這種工具的責任。(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3.任何一種新的產品莫不如是,當人們沒有學會使用它、控制它之前,定然是做孽多餘造福。
4.水可以淹死人,但我們不可能因此而不靠近水,而是應該去學習游泳才可以在危急時以正面的方法救活自己;手機也是一樣,我們雖然不否認它會有一些弊端,但我們更應該學會正確使用手機的方法。不讓學生帶手機就永遠無法讓他們學習如何克制自己,而且這也是治標不治本的。
5.手機對於全體人類有益的。那麼對於中學生為什麼就有害呢?是因為他們上課玩手機?那你可以要求他們上課關機。如果是引發攀比,那麼他們可不可以戴手錶?如果是引發盜竊和搶劫,那麼他們可不可以帶錢?雖然有政策被廢止,但政府首先沒有調查清楚就開禁,其次又在沒有調查清楚時禁止,而不是想辦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實在是無能的表現。
6.手機作為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新工具,對於全體人類有益的。那麼對於中學生為什麼就有害呢。進入校園後出現的負面影響,如影響學習、互相炫耀等,只是進一步暴露了學生自律意識缺乏、公眾意識淡薄、學校德育教育不到位等「老問題」。有些學校已經嚴禁學生在校園帶手機,單純地禁止只能從表面上掩蓋,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關鍵在學校,最根本的還是要整體提升學校的德育水平,讓學生具備自律意識,以健康、文明的心態使用手機。
7.手機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已經成為現代人普及的溝通工具。因此,要想完全阻止高科技給學生生活帶來的改變是不太可能的,關鍵還是靠家長和學校的引導,加強學生自身的自控力。學校應該從理解學生、體諒家長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理性對待手機、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機,如規定他們在什麼時候可以使用,什麼時候不該使用,這樣做的效果可能會比簡單地禁止學生使用來得好。作為家長,關愛子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需要正確對待。如經濟條件允許,作為特殊情況可考慮給孩子配手機,但應當與孩子約定,不胡亂使用一些對自己沒用的功能。
8.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手機不僅僅是單純狹義的單一手機功能,生活離不開手機,一種科技的通訊手段。讓學生接觸手機可以培養學生利用高科技的,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和素養。
9. 我也不認為學生用手機會影響學習,如果認為玩游戲、發簡訊不利於學習,那麼就算禁止學生用手機,學生還是會做其他的事打發時間,比如聽隨身聽,關鍵是學生的道德自律,懂得尊重他人,不影響他人的學習。
10. 與以前同學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誼;與現在同學多交流,可以增進友誼,遇到疑難問題時,可以用手機進行討論;讓父母隨時了解自己的動態。
11.有些觀點認為,中學生用帶手機,有些時候會在課堂上使用,這樣必然導致上課溜號,精力不集中.但這只是一個方面的情況,手機的根本目的是方便通訊,有些個別情況利用手機進行了錯誤的行為,也只是一個方面,不能代表全部.如果用刀可能殺人,那麼世界上為了避免殺人情況發生,就不再生產刀具了嗎?學生手機現象最根本原因還是管理方式管理體制的問題,不應該從手機的方面找原因.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導,避免手機使用產生的不良後果,才是正道.關於輻射問題:輻射是自然界中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攝氏零度以上,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比如紫外線、紅外線等等,而人們都沒有因此而受到傷害,就是因為接受到的輻射並未過量。對於手機輻射也是一樣,只要我們使用不過量,就不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目前比較權威的結論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一篇關於手機輻射的闡述。其中說到,在近來的所有回顧中都沒有結論表明暴露於行動電話或基站所形成的射頻場中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攀比:即使沒有手機,同學之間的攀比也會產生,許多同學拿名牌衣服做攀比,那是不是我們都不用穿衣服了?所以我們根本沒必要把「攀比的始作俑者」的帽子扣在手機上。手機本身之利:裡面的鬧鍾裝置,可以隨時使用. 通話記錄功能,手機不像家裡的電話一樣不在家的時候別人打電話來不知道,在手機里是有記錄的。方便查閱。手機的本身小兒玲瓏,占很小的面積可以隨身攜帶。
高額話費:家長可以限制孩子每月的話費,若超過不予支出,則孩子們便能學會節約,如實在不行可讓孩子們自己賺錢出話費。

舊時富人手中機,飛入尋常學生中

遇到雨天,信息到,不需父母雨中候
遇到歹徒,1 1 0 ,不需自個束手擒
遇到節日,傳祝福,不需謝師非送禮
遇到問題,勤聯系,不需家教互相學

㈢ 心理學的五大主流觀點是什麼

心理學的五大主流觀點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派,人本主義,生理心理學等,因為劃分的方法有多種。

主流心理學的一個觀點是,心理機制具有普遍意義,在不同領域以本質上相同的方式進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根據一個或幾個簡單的機制加以解決。

(3)新的知識觀點大全擴展閱讀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

㈣ 新媒體新技術中的知識點指什麼

第一周:新媒體導論
1.1什麼是新媒體
1、技術說:可以使用戶之間,或者用戶與信息之間進行互動的技術
2、行為說:帶給人們無窮盡的知識,收獲對信息進行再加工,能夠使人類的行為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3、組織說:《新媒體與社會》新媒體創造了一個新的知識空間和傳播空間,使人們脫離了原來的線性的 等級的僵化的的本土關系,形成了復雜靈活的知識體系
4、三合一:以上三種觀點結合在一起,媒介技術、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整合在一起,信息和傳媒技術及 其相關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擴展我們傳播能力的技術和設備(2)我們開發、利用這些 技術的傳播活動和實踐 (3) 圍繞這些技術和實踐形成的社會組織和結構
綜上定義:不同於傳統大眾媒體的包含特定技術、實踐和社會組織的信息與傳播系統
1.2 前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經歷的幾個時代
語言:勞動產生了語言
文字:新時代誕生
造紙:蔡倫
印刷:北宋民間,畢升;金活字印刷術,德國古登堡
攝影: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巴黎寺院街》
電報:義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將傳播和交通分離開來
電影:1895年 盧米埃兄弟 電影的開元年
廣播:1920 匹茲堡
電視: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台 1936年BBC開播

第二周:新媒體與社會的關系
2.1 技術決定論
本堂重點:媒介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層面:媒介技術如何影響社會變遷
媒介決定論,核心觀點:媒介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
媒介偏向論:加拿大Harold Innis「媒介總會在時間或空間上的一種偏向」,不同的媒介要麼偏向時間,要麼偏向空間
時間偏向媒介:雕塑石窟、墓碑、寺廟,難以移動可以經受很長時間而不受太大的影響
空間偏向媒介:在空間上方便傳輸易於移動的,紙張印刷電視等……
媒介偏向的社會影響,空間偏向媒介讓社會更注重歷史、宗教、等級關系,如中國,相對傳統封閉的社會 形態;
空間偏向媒介:更注重現在、未來,地理的擴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科學和技術,呈現出活力的社會形態
2.2 社會決定論
技術決定論的反思:①簡華論:技術決定論傾向於把社會變遷歸結於媒介 ②單向輪,技術決定論認為技 術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單向的 ,技術是雞,社會是蛋 啊哈哈哈哈 ③機械論,技術的發展像鍾表一樣是 自治的,技術必然的概念 ④中立論,大部分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不會偏向於任何人任何階級 ,比如老年人無法從網路技術中受益
弱技術決定論:技術並不是所有的原因,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交互的影響,但技術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推動社會發展的
2.3 技術社會互動論
互動演進模式,三個階段,1、誕生期:社會決定;2、成熟期:技術決定;3、過時期:社會決定
互動論: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的互動

㈤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關注學生發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論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觀點的主要內容
1.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
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系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系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通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復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動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學習)D引導者(學習),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新課程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A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B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准」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准」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准」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准」做出的規定應具體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課程標准」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范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標準是「羅馬」,教材是「道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㈥ 「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之一觀點

在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間萬物。達爾文通過自己的理論分析,試驗研究,並游歷多處地區,通過大量的事實驗證了生物進化論的正確。
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件材料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體,以駁倒亞里士多德認為的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實驗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它的下降速度與重量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會以同樣的速度落地。 萊特兄弟經過成千上萬次實驗,發明了飛機。 愛迪生經過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發明了電燈。 居里夫人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終於提煉出了「鐳」

㈦ 如何創造出新的知識

文|影叔

為了「延長」壽命。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小學的時候,一天一天的過;中學的時候,一個月一個月的過;大學的時候,一學期一一學期的過;工作以後,一年一年的過。

這是因為,小學時,經歷的每一件事,所接觸的東西,對你來說都是新的。那時的你,還對世界充滿好奇。大腦在存儲這些記憶的時,需要建立新的索引機制。回憶起來就感覺很長很長。長大以後,你的生活很多天和前一天差不多,特別是工作以後,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機械式的。從而導致大腦在存儲記憶的時,納入的新東西並不多,當你回憶過去的一周甚至一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新的事件。重復過的那些日子,被重疊了。所以感覺過的很快。感覺壽命在慢慢縮短。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周末,坐在家裡一整天和出去遊玩一整天相比,在家,一晃一天就過去了,而出去玩,感覺做了很多事情,很充實,一天是多麼漫長。因為去玩,接觸新的東西,大腦存儲的記憶相對於昨天不同。會讓你在感覺上,時間變長了。嘗試接觸新的東西,不僅能讓你壽命「延長」。如果在在「延長」的這一段時間里,你還想更有意義,最好的做法是——創造新的知識。

什麼樣的書算一本好書?我認為至少得有新的知識。

在我讀的所有書裡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喜歡科目的教科書和那些觀點新穎的書籍。教科書不用說,最大的特點,知識點新。另外,對於課外書籍,比如:《清醒思考的藝術》里提到倖存偏誤(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影響力》裡面提到的六個有關影響力的訣竅;《少有人走的路》裡面關於愛情關系的闡述。............

這些書中新的知識沖擊著我的大腦。

假如你想寫一本書,用心創造出新的東西,可以讓你寫出一本好書。

你是否每天都在逛,看知乎,刷微博,讀微信。互聯網時代,碎片化信息知識成為一個話題。我們也不得不處理這些碎片知識。

我很喜歡warfalcon的一句話:

詮釋了在應對碎片化信息時自己應該有的態度。但他沒有很明確的給出解決碎片化信息的辦法。對於碎片信息,在好態度的基礎上,運用碎片信息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運用於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這樣創造出來新知識,讓你更好的掌握你所遇到的知識。

創造出新的知識,對個人品牌建立有很大的作用,這些新的知識方法會成為你的標簽,提升你的知名度。這和名人名言的效果是一樣的。

一、把自己個人所學的知識,有針對性的運用於某一個領域,並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你玩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泡妞,做ppt,做動畫。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你的思維導圖總會得出新的方法知識。又比如你是搞ppt的,用ppt作圖,寫簡歷,做視頻,做動畫的。你會在途中發現新的知識觀點。

二、把個人的知識轉化為專利,或者轉化為產品。

典型例子,谷歌創始人把自己的博士論文,成功轉化為互聯網產品。

三、對某一件事不斷提問「為什麼」。

問到連自己的都傻眼。

㈧ 我們又出新的辯題了,知識的創新與積累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我們今天既然在這里討論知識創新與知識積累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知識的創新.
所謂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
大家可以注意這個定義除去知識創新本身的含義外,還包含了知識創新與知識積累更深一層的關系.知識創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 使人類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一步一步邁向了文明現代的社會.知識積累固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但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動力卻不是知識的積累,是知識的創新.想想看吧:從四大發明到宇宙空間技術的發展,從地球中心說到霍金的宇宙大爆炸觀點, 從孔孟學說到後現代主義,從八股文到散文小說…..我還需過多的舉例子嗎?沒有了創新,沒有了創新意識,人類所有的物質文化成果都將不付存在,人類將永久的停留在混沌中尚未開化.真的這樣的話,我們今天還有機會坐在這里聽對方辯友大談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嗎?沒有了動力還談什麼發展?談什麼重要?光有土,有種子,沒有水,沒有陽光,你栽什麼花? :靠著墨守陳規,靠著一成不變的死知識,原地踏步緊緊攥著那一點可憐巴巴的東西,我們能幹些什麼?,對方辯友請看看吧,古往今來,種種勝於雄辯的事實無不證明了我方的觀點:知識創新比知識積累更重要......

㈨ 什麼是知識觀新的知識觀點什麼

知識觀就是指對於知識的掌握的關念。

㈩ 加涅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加涅提出了累積學習的模式,一般稱之為學習的層次理論。他的基本論點是,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都是以已經習得的、從屬於它們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
加涅層次
一、信號學習
條件是:第一,信號刺激(腳步聲)與無條件刺激(肉)必須幾乎同時出現。第二,信號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必須多次配對重復出現。
二、刺激—反應學習
刺激-反應的條件是:第一,學習者作出特定的反應後必須給予強化。第二,學習者作出反應之後立即給予強化,反應與強化之間時間越短,學習發生得越迅速。第三,刺激情境必須多次出現。學習者的行為是逐漸習得的;反應在學習過程中漸趨精確。
三、動作鏈索
凡按順序地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聯結組合成一系列行動,都可稱之為動作鏈索。
四、言語聯想
即根據言語刺激與反應行為的順序組合而成的反應,也稱言語鏈索學習。
五、辨別學習
辨別學習實質上是一種知覺學習,即作出知覺的分化。一般可採取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連續不斷地、一個一個地學習單一的辨別,然後再打亂順序讓學習者一個一個地辨別,最後讓他們回想;另一種是在開始時誇大這些刺激之間的不同之處,然後逐漸縮小差別直到變成正常差別為止。有證據表明,這兩種辦法結合起來用效果最佳。
六、概念學習
學習者學習根據類別對各種事物作出反應的過程,即概念學習的過程。加涅把概念分成兩類:具體概念和定義概念。
具體概念是指可以通過具體對象來表示的,是直接觀察得到的。具體概念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學習者已具備了辨別能力,因為概念學習通常涉及到對基本辨別的概括。
定義概念必須通過定義來學習;定義概念學習要求學習者事先掌握作為定義的組成部分,同時還需掌握語法規則。
七、規則學習
學習者要掌握規則,首先要理解構成該規則的概念,否則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該規則的含義。教師需引導學習者回憶組成該規則的一些概念、提供該規則的一些事例。在陳述規則之後,要讓學習者做些練習,以證實學習者是否已學會了這個規則。最後可採用間隔復習的形式,這對增強保持有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