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知識窗有數學論文嗎
擴展閱讀
怎麼教0基礎孩子學英語 2024-11-01 22:27:42
這部國漫有哪些經典台詞 2024-11-01 22:17:44

知識窗有數學論文嗎

發布時間: 2022-11-18 13:05:12

⑴ 急求數學論文一篇 生活中的數學 初中的 300-400字

孔子曰:教學相長。一語道破教與學的真正內涵:互相協調,共同促進。因此,教師除了注重自己的教以外,更應注重學生的學。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過程歸根結底是如何教會學生學習,而要教會學生學習,教師必須先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對症下葯。本文針對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探討數學學法,以提高學生數學效率。

一、初中生數學學習現狀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使我深切地體會到當前初中生,特別是初一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讀、聽、思、記、寫」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嚴重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主要表現在:

1.閱讀能力差 往往沿用小學學法,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像浮萍濺水,一搖即落。根本談不上領會理解,當然更談不上應變和應用了。這嚴重製約了自學能力的發展。

2.聽課方法差 抓不住要點,聽不入門,顧此失彼,精力分散,越聽越玄,如聽天書。如此惡性循環,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聽課效率更為低下。

3.思維品質差 常常固守小學算術中的思維定勢,不善於分析、轉化和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狹窄、呆滯,不利於後繼學習。

4. 識記方式單調 機械識記成份多,理解記憶成份少。對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往往滿足於記住結論,而不去理解它們的真正含義,不去弄清結論的來龍去脈,更不會數形結合,縱橫聯系,致使知識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網路。

5.表達能力差 格式混亂,表達不清。尤其是幾何解證,對三種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文字語言)不能融會貫通、相互轉換、作圖失准、條理不清,缺乏數學應有的嚴謹、邏輯性、條理性。

6.畏難情緒嚴重 一遇難題(綜合性強、靈活性大的題)便不問津,或互相抄襲,應付了事。

針對學生存在的上述缺陷,教師應繼續保持多數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轉化少數數學差生,數學差生分為智力型數學差生和情節感型數學差生,對智力數學差生的轉化對策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誘發並強化學習動機;進行強化記憶訓練,讓其熟練各種記憶方法,篩選適合自己性格和個性的學習方法;反復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讓其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培養思維品質。對情感型數學差生要抓住興趣缺乏這一環節,調動情感狀態,優化外部環境,充分挖掘數學中的趣味和奧妙及應用,介紹有趣的數學故事,培養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其在戰勝困難的實踐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初中生數學學法指導

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導「讀」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中居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自主讀書,必須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才能由「讀會」轉為「會讀」。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翻譯,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怎樣讀數學,這是讀法的核心,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教會學生讀書:

①粗讀。即先瀏覽整篇內容的枝幹,傳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然後邊讀邊勾、邊劃、邊圈,粗略懂得教材內容,弄清重難點,將不理解的內容打上記號(以便求教老師、同學)。

②細讀。即根據章節的學習要求細嚼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③研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並歸納要點,把書本讀「薄」,以形成知識網路,完善知識結構。這樣,當學生掌握了讀法「三部曲」,形成穩固習慣,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讀書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2. 開導「聽」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講是信息的輸出,學生的聽是信息的接收,只有調諧學生的「頻道」,使接收與輸出同頻,才能獲得最佳收效。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聽法的開導,教師首先應從培養學習數學興趣入手來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激活原有認知結構,打開「聽門』,專心聽講。這樣,才能把接收的「頻道」調諧到教師輸出的「頻道」,達到同頻共振,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其次,要開導學生注意去聽教師對每節課所提出的學習要求;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過程;對概念要點的剖析和概念體系的串聯;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課末的小結。這樣,讓學生會抓住要點,延著知識的「生展線」來聽課,就能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3. 引導「思」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要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需要教師科學的指路引導。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思法的引導,教師應著力於以下四點:①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學會聯想。②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綜合,使學生學會轉化。③從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引導學生追根究源去思索,使學生學會深思。④從回顧解題分歧過程來開展評價,引導學生去分析錯因,便學生學會反思。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求中」。這樣,就能使學生學會並掌握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達到思悟思,融會貫通。

4. 傳導「記」

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是與其有無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正相關,而學生對良好記憶方法的領悟,尚需教師的傳授指導。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記法的傳導,教師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摒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死呆背。其次要善於結合教學之際,來傳授記憶方法。如通過對知識編成順口溜,使學生學會去聯想記憶;通過繪制直觀圖,使學生在以形助數中,學會數形結合記憶;通過對發掘知識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時,學會憑特徵記憶;通過歸納概括所學知識,使學生學會按知識結構來系統記憶;通過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學會循線索記憶。此外,教師還應讓學生明確各種記憶的價值、效果、適用范圍,以使他們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

5. 指導「寫」

作業書寫最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須充分重視。

深究學生書寫條理混亂的原因可知,教師教學起始時不重視寫法指導是一主要導致因素。因此,精心指導學生怎樣寫,才有助於其駕馭知識,正確解決問題。為此,應切實加強對學生數學語言的教學。

① 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對教學語言的解釋,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 ,這是理解、掌握數學語言的基礎。由於數學語言不像日常用語那樣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證,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學研究環境,一般難以使用其語言,因此,其特定的語義、句法規則,使學生理解起來困難。為此,其一,必須明確數學語言的語義,使學生正確理解其含義。如通過比較、區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詞語,如「大於」與「小於」,「都不」與「不都」,「有一個」與「至少」等等;其二,要明確符號的指代,提示符號的特徵。如對符號 ,不僅要指明 所代表的對象,指明 的幾何意義,提示它的非負性,還應與其它相關的表示方法相聯系,加深學生的認識,如 等等,其三,加強句法分析,由於數學語言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其概念符號需要按一定的邏輯關系組合。了解這些句法規則是學生會用數學語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教學中要進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對比分析,如「 、 兩數的和的平方」與「 、 兩數的平方的和」等,要作仔細的分辨,幫助學生體會、區分、理解 ,進而會靈活運用,對一些長句。還要作必要的分解。

② 要注意語言規范,這是正確運用數學語言的保證。其一,說法要規范。以利思考和表達的規范,如「在直線 上順次截取 」,不能說成「在直線 上截取 」;其二,書寫、作圖要規范,如(x+5)千克,不能寫成x+5千克。畫圖也要規范,直線要直,垂線要垂,銳角要銳,不能亂來。

③ 加強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互譯和轉換,這是促進學生理解數學語言,學會靈活運用的有效手段,為此,首先在概念和定理教學中應多採取轉換成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來表述的練習。如:「 是負數」可轉換成「 」,還可以用數學上原點左側的點來表示。其次,應採用多種形式的互譯訓練促進三種形態語言的靈活轉換能力。如:讀圖填空訓練、讀句畫圖訓練等;再其次,要逐步強化語言的訓練。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克服學生在「讀、聽、思、記、寫」等方面的缺陷,創設正遷移條件,矯正學生學習障礙;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提高師生互動的正面效益,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益。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逐慚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學生平時及升學考試中均正常發揮,取得較好的成績。

⑵ 小學數學應用小論文

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只要不斷嘗試,聯系實際,大膽探索,就會收到預期效果。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小學數學應用小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應用小論文篇一

摘 要 數學應用意識是我們對於客觀物質世界中存在的數學知識應用的反映。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國際數學教育發展趨勢, “現實數學”的思想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必須紮根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數學教育如果脫離了那些豐富多彩的現實,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學生進行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於擴展學生的視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生活相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這種意識將成為學生終生受用的財富。

關鍵詞 數學;應用意識;培養

對學生進行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使他們逐漸形成數學應用的意識是學生將來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二是主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第二,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第三,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的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那究竟應怎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呢?

1 提高教師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作為教師就必須要有較強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過程少一些純數學問題,多一些實際應用問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首先要認真研讀新《課標》,領會課標的精神實質,以《課標》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准繩,用以指導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航燈。其次,積極參加提高學歷層次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數學素養;再次,在平時的業務培訓及自學中,有意識地學習有關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內容,用以增強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2 精心設計課前活動,注重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

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已有的生活常識、經驗往往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小學階段的許多數學知識,如概念的產生、計演算法則的由來、幾何形體的特徵及有關公式等,無不滲透著數學在現代生產、生活和科技中的應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內容豐富、呈現方式也極具生活化,充分體例現了 “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進行有關數學知識的教學之前,精心設計課前活動,讓學生在課前活動中尋找生活中的數學,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樣學生不僅真正體會到“數學有用、要用數學”,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數學,同時,也為學生知識的構建積累必要的經驗。這樣的學習,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清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實用性,從而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 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需要以知識、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基礎。由於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數學的應用價值不可能會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關注學生對於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還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開闊的視野,了解數學對於人類發展的價值,特別是它的應用價值。

方案③的表面積: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過計算比較,學生發現:第一種包裝方法最節約包裝紙。緊接著讓學生嘗試(四人小組合作):將三盒這樣的糖果包裝成一包,怎樣才能節約包裝紙?(介面處不計)學生在動手包裝時我提出了要求:請你一邊包裝一邊想一想,不用計算,你能知道哪種包裝方法最節約包裝紙嗎?

如此的數學教學,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數學視野,更真切體會到了數學在當今經濟社會中舉足輕重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在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同時,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4 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搭建平台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教學中,我努力挖掘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生產以及相關學科中的應用,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例如在教學“粉刷牆壁”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以下面的步驟進行:

(一)、測量計算

小組合作(一):

1、教室前後黑板共有多少塊?分別測量每塊黑板的長和寬; 2、分別測量教室的長、寬、高; 3、教室左右兩面牆共有多少個窗戶,多少個門?分別測量每個窗戶的長和寬,每個門的長和寬。

小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牆,“粉刷牆壁”測量數據記錄表(200 年 月 日)

那麼要粉刷的牆面積是多少? 2、計算後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圖)

(二)、購買塗料

如下圖,某種塗料分大桶、小桶兩種規格包裝,根據經驗,第一遍粉刷時,每平方米約用塗料0.5千克,此時粉刷教室共需要塗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加深對數學應用的理解和體會

信息技術的社會化,數學與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數學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其不可忽視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馬克思曾指出:“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和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國際數學教育發展趨勢, “現實數學”的思想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必須紮根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數學教育如果脫離了那些豐富多彩的現實,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學習數學就應通過熟悉的數學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並逐步具有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服務於現實生活的意識。

小學數學應用小論文篇二

體驗學習就是在課程實施中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知識對象化,以獲得客觀准確的知識的過程。它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直觀的感受、體會、領悟,去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理性知識理解的一種教與學的互相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探究性學習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善於體驗學習的應用。

1 聯系生活――體驗學習的基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感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興趣的重要來源。”《數學課程標准》也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還要應用於生活。數學課堂聯系生活,教室善於引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這樣,既可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興趣,又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生活實踐之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實踐,讓學生親身體會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簡單的統計”是,我結合家庭用水、電、煤氣生活 實際,要求學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數據,加以分類整理,填寫在統計表裡,反映實際情況。再如“圓錐的體積”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常見的用卷筆刀削圓柱形的鉛筆的現象,讓學生仔細觀察鉛筆變化,然後提出圓柱和圓錐變化的問題:被削的這段鉛筆前後分別是什麼形狀?前後體積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小了以後的圓錐體與原本這段圓柱體的底面積、高、體積分別有什麼關系?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數學之中,真切感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之中,數學與生活同在,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2 親歷實踐――體驗學習的手段

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做數學”。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動手操作時小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動手中獲得快樂。因此,教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新知。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例如,二年級要進行《表內乘法》的整理和復習,我組織了一次《數學在我們的遊玩中》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出示游樂園的價格表後問學生,你想玩哪些項目?根據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錢?由於方案不同,計算的結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學生說想玩轉馬兩次,碰碰車兩次,自控飛機兩次,一共要3×2 + 4×2 + 6×2 = 26(元)。另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回答,我也可以這樣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夠了,因為我可以和另一個同學一起坐碰碰車和自控飛機。緊接著,我要求學生每人用一張30元得游園券設計出遊玩方案。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提出了10種方案,從而打開了學生狹隘的思維空間,讓他們了解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法,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種實踐性教學,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3 經歷“錯誤”――體驗學習的需求

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難免出現不同的錯誤,這些錯誤在體驗學習中也是寶貴的,通過這些不同的錯誤,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解釋形成答案的來龍去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別人的想法,要允許學生“爭辯”,然後,教師對這些錯誤逐個分析、歸納,認真總結“錯誤”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樣,教師既摸清了學生對問題認識不清的根源所在,學生也從老師的點撥中得到啟發,加深了知識的理解。也就是說,學生經歷“錯誤”體驗,達到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更能體驗到“錯誤”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悅。例如在教學第十冊《求平均數》時,課本有一道習題:“先鋒號機帆船出海捕魚,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魚805噸;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魚64噸,這條船平均每天捕魚多少噸?”有的學生對這道題列式為805÷13 + 64,而有的同學列式為(805 + 14×64)÷(13 + 14)。顯然,第一列式是錯誤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我就讓人為第一列式的同學闡述自己的原因,其實,他們錯誤地認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魚數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魚數相加,就是這條船這個月每天的捕魚數。然後,我根據這些“錯誤”進行糾正,並讓學生討論。在學生獲得“錯誤”的體驗後,通過小組討論得到的結果,往往比老師灌輸給他們的“答案”更有說服力,學生對此類題目印象更深。

總之,體驗數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正如《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感念、結論的形成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體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學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⑶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

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下面是關於生活中的數學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1

最近,我們學習了圓柱、圓錐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式。我認真學習了課內知識,並做了一些課外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綜合學習和練習情況,我對相關知識進行了總結和歸納:此方面的考好主要有一線六個方面:

一是卷。就是把一個長方形形狀的紙捲成圓柱的形狀,然後算圓柱的最大體積。例如:一個長12,56米、寬9。42米的長方形,捲成一個圓柱,重疊部分忽略不計,求圓柱的最大體積。這種題目有兩種可能,以長為圓形或以寬為圓形。因此,要把這兩種可能都算出來,然後比較。這種題目要注意的是:必須看清楚是用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捲成圓形。

二是轉。就是把一個長方形的紙,延一條邊旋轉3600,求所得形狀的體積或面積。舉個例子:一個長方形長8厘米,寬5厘米,以長為軸旋轉一周,算得到的形狀的體積。一個長方形的紙,旋轉一周得到的形狀是圓柱體,然後利用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就能得到答案。這種題目要注意是用什麼形狀的紙旋轉的。

三是削。就是一種形狀的物體,按一定規則消除一些部分,計算剩下形狀的體積或表面積,這種題目要注意的是:要把所有的可能全部計算出來,不能偷懶只計算一種。

四是鑄。就是把一種形狀的物體融化成液體,然後重新澆鑄成另一個形狀的物體。這種題目要抓住形狀雖然變化,但體積不會這一關鍵點來考慮。

五是增。就是在一種形狀上再繼續增加一種形狀。這種題目路要注意增加的形狀是什麼樣的。

六是切。就是吧把一種形狀切成幾段,然後告訴你增加了什麼,增加了多少,讓你計算原理的,這種題目要看清楚是怎麼切的,切了以後有什麼變化,面積如何增加,等等。

以上是我對近期學習內容的總結和思考,大家說數學是不是很神秘而又充滿趣味呢?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2

數學源於生活,又廣泛應用於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於學生生活實踐並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雲→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並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學生對於「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裡舉行了一次口算比賽和跳繩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兩次比賽活動,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28-96=128-100+4,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4 難以理解。我便設計了一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實際:我要過生日了,媽媽帶了128元錢去商店買一個96元的布娃娃准備送給我。媽媽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28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4元,(應加上4元)。所以,多減去的4應該加上。

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通過生活經驗驗證了抽象的運算,而具體的經驗更提煉上升為理論(簡便運算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記。

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願望。

二、讓數學知識回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後,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餘的錢怎樣存最合算?並幫助家長計算利息和利息稅。

2、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麼?

3、加強操作,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

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我們經常看到由於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在互相協作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3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哦。

一天,我的家人帶著我一起去超市買東西,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十分興奮。

進入後,逛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拿了四袋洗衣液。在走到文具區時,奶奶問我需不需要些什麼文具。我走到貨架前看了看……

到了收銀台,我們一共買了如下商品:四袋洗衣液,一袋18。5元;十包衛生紙,一包4。5元;一支自動鉛筆,一支2。5元;三支鋼筆,一支5。5元。

突然,在結賬後,我的爺爺問我:「你最近不是學了關於小數的知識么?能不能先用筆算出今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再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能,怎麼不能?一定不會錯的!」我胸有成竹的回答他。

說干就干。我拿了一張超市的廣告紙,再拿出隨身攜帶的筆,立即在空白處算了起來。

我的思路是這樣的:洗衣液一共四袋,每袋18。5元,所以直接用乘法就行了;衛生紙一共十包,每包4。5元,只需要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來算便行了;自動鉛筆只有一支,在最後時加上便可以了;還有三支鋼筆,也用乘法來算。

於是,我算了起來。我先用4×18。5=74元(老師說過,整數乘一位小數等於一位小數,但如果兩數末尾相乘的得數末尾是零,那麼結果就是整數)算出洗衣液的總價;接著,用10×4。5=45元(一個小數乘10,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是這道算式的結果)算出衛生紙的總價;然後,又用3×5。5=16。5元算出鋼筆的總價。今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都算出來了,該算一共花的錢了。一道綜合算式74+45+16。5+2。5=138(元)(在講小數加法時,老師特別強調過,列豎式時,相同數位要對齊)便算出了所有花的錢。

當我把紙遞給爺爺並講了我的思路後,他直誇我聰明,我也樂開了花。

我真誠地對大家說:「你們也好好學數學吧,難道不會受益終生么?」我想:學數學,真有用啊,我以後肯定會好好學數學的!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4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比比皆是,我們平時走路、乘車、購物……等,其中都包含著數學問題和知識,只要注意觀察就能發現,連航空、航海、航天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數學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體操,我們不僅能從數學中學到知識,還能從數學中找到一些樂趣。

在我過去的記憶中,發生過有關數學的趣事。有一天在奶奶家,當時有爺爺、奶奶、姐姐和我共四個人在看電視,奶奶到廚房拿來洗好的三個蘋果說:「只有這三個,你們一人一個吧。」爺爺說:「那怎麼行,叫他倆分,每人一份。」這下我傻眼啦!我說:「少一個怎麼分?姐姐說:」我來分。「她拿起刀,把每一個蘋果十字切開,切成了12塊,三塊一份,正好四份,當時我邊吃邊想,怎麼也沒想到分蘋果還有學問,這件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學奧數做題時有次遇到了難點,題目是:徐師傅鋸木頭鋸了五次,每段一百二十厘米,問原來這根木頭長多少厘米?看題後我想鋸五次是五段嗎?這樣理解對不對?突然想到老師教的畫圈法,於是用尺子先畫一條直線,用筆在直線上畫五個段點,表示鋸了五次,一看是六段,用120乘6結果是720厘米,這是十我的心情很輕松自信,對老師教的線段圖解法印象深刻,非常高興。

「免費午餐」的故事,爺爺聽人講,過去有個飯店開業這天,為了吸引顧客,在門口的招牌上寫有「免費午餐」四個大字引來很多人圍觀,前面的人還看見四個大字下面有幾行小字,上寫著「答題正確免費午餐」,題目是:「飯店來了一群人,一人一碗飯,兩人一碗菜,三人一碗湯,一共用了55隻碗,飯店來了多少人?」爺爺讓我算算飯店來了多少人,我想了很久才想到人數必須被2、3整除,用能被2、3同時整除的數6試算,6人6+3+2=11不行,用12人,24+12+8=22不行,用18人,18+9+6=33也不行,用24人,24+12+8=44不對,用30,30+15+10=55對了。我終於算出來了。飯店來了30人。爺爺高興的問我:做題時你是怎麼想的?我說:求的是人數,那有一半的人呀!所以想到被2、3整除。爺爺說:這是解題的關鍵被你找到了,加上多次試驗做出來的,你可別忘啦!我說分蘋果的事我還記住那!

⑷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論文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感受數學,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論文篇一

數學源於生活,又廣泛應用於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於學生生活實踐並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版的小學數學課本也正朝這個方向在努力。如何運用新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主題。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雲→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並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學生對於“工作效率�墜ぷ魘奔?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裡舉行了一次口算比賽和跳繩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兩次比賽活動,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28-96=128-100+4,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4 難以理解。我便設計了一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實際:我要過生日了,媽媽帶了128元錢去商店買一個96元的布娃娃准備送給我。媽媽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28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4元,(應加上4元)。所以,多減去的4應該加上。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通過生活經驗驗證了抽象的運算,而具體的經驗更提煉上升為理論(簡便運算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記。

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願望。

二、讓數學知識回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後,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餘的錢怎樣存最合算?並幫助家長計算利息和利息稅。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自經歷將生活原形抽象為數學模型的過程,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問題都是數學知識的具體化,如《鍾面的認識》《統計》《圖形的認識》等,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如講故事、做游戲、看圖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多體會到數學貼近生活。在教學“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環境布置,說說有幾扇窗、幾塊黑板、幾盞燈等,指導學生們用規范的語言表達物品的數量。又如在教學認識平均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在昨天進行的數學比賽中,一小隊6人總成績是528分,二小隊7人總成績是609分。我現在宣布:這次比賽二小隊獲勝,隨著二小隊的歡呼聲,一小隊的學生有的就說“老師,因為二小隊人數比我們多,當然總分就要比我們多了。就這樣算成績,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趕緊問到“那怎樣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對話中,引出了平均數。真正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讓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貼近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用處真大,實現了學習由被動向主動的轉化。

2.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麼?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數學的實踐性。如認識圖形教學,讓學生觀察身邊有哪些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學生親自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這樣親身體驗和感受物體的形狀,便有得學生弄清這些圖形的特徵,這種生活形成的數學,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留給學生更好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生和觀察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現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學得主動,積極,善於發現、探索和創新。

3.加強操作,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

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我們經常看到由於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在互相協作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論文篇二

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們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此,我們的數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積極為學生提供對其具有現實意義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動有趣的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現實情境,設疑引思,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走進生活學習數學,在“做數學”中體驗“生活數學”。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將數學服務到生活中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體驗到學習數學的魅力。那麼在教學中又該怎樣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呢?

教師要創設情景生活化,讓學生體會數學例題中的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利用兒童親身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來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樂趣。我經常利用學生通過尋找身邊的小夥伴引入教學,既營造了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源於生活的。這樣以後他們立刻對今天的內容感興趣了,也學習的很快樂。

像這樣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既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身邊的小事也緊緊相連。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數學成為一門有用的學科,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應用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的實踐能力。通過設計練習生活化,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化問題的能力。

練習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增添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只有回歸到生活中去,才會顯示其魅力。學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數學,才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在現實生活中採集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的題材引入數學教學課堂之中,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教師建立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零距離。

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數學,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建立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教學《小數兩步計算應用題》後,我在教室裡布置了一個簡易的早餐店,標上“饅頭0.5元/個,肉包1/個,油條0.5元/根,豆漿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塊……”然後說“這些都是你們平時早上要吃的東西,我想你們再熟悉不過了。那麼請你們來說說看,如果給你5元錢,讓你自己去吃早餐,那麼你會怎麼安排你的營養早餐呢?”學生馬上來了興趣,各自說出了自己的營養早餐方案。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這部分的知識要點,也通過在生活中的“用數學”從而進一步體會到了數學的魅力。

作為教師要堅持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能力,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和習慣。所以在教學《升和毫升》時,我讓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去超市做個小調查,看看你們早超市裡能找到哪裡東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單位的,並記錄下他們的名稱,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話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可以的話,如果能用鉛筆畫出他們的形狀或是外觀更好。同學們興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單位的東西:有沐浴液,牛奶,飲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東西,有的同學還畫出這樣東西的外觀,還有的同學還採集了樣品呢。通過超市小調查以後,孩子們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體,毫升則用來表示較少的液體。這樣不僅讓他們能從生活中自己學會了本節課的內容,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中是處處有數學的。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孩子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在生活中“找”數學,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從而從真正意義上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愛上數學。上學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後,我就組織學生一起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寬;教室地板的長、寬;課桌桌面的長、寬;然後再算出他們的面積。最後再讓他們說說如果將黑板重新漆黑,要怎麼計算出黑漆的價格;如果給地板鋪上地毯,要如何計算地毯的價格;如果要在課桌上安上一塊玻璃,又該怎麼計算玻璃的價錢呢?讓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事,原來都要需要數學知識來解決。這樣一來他們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就更願意自主自覺去學習數學了!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的眼裡,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游戲。只有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才能讓學生真正親近數學,學習有用的、有價值的、有樂趣的數學,數學才能真正的進入生活,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數學於生活同在的樂趣。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使數學真正做到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生活!

⑸ 怎麼查知識窗論文

登錄知網可以看。
知識窗論文可以在期刊查詢網上面查詢,也可以在知網上面進行查看。
知識窗:是由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主管並主辦的省級期刊,這本期刊的國內刊號是36-1072/G0,國際刊號是1006-2432,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星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前沿、自然、動物、謎蹤等。

⑹ 知識窗知網可查嗎

知識窗知網可查嗎,可以查。

為適應廣大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和職稱晉升等需要,《知識窗》內容定位為:關於教育、教學和教師的「輕論文」,主要刊登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文章、教育案例、教育隨筆、札記等貼近教育教學實踐的精短論文。

我們理解的「輕論文」涵義是:求新務實,輕松、輕便,把教學智慧、教學理念蘊含於故事化、札記式的敘述當中,注重從教育實踐中來,又回到教育實踐中去,對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有「點醒」和借鑒作用。一文一思,一文一得。尤其提倡篇幅在1600字以內的文章。

⑺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3篇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把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 六年級數學 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1: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基於此認識,我認為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應體現以下幾點:

一、 源於生活,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於學習內容。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

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如教學“認位置”,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讓學生在從指定觀察到自由觀察、換位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不光會表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還能感受到物體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起現實情境來,幻想的情境更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給他們帶來深刻的內心體驗。 兒童 最富於想像和幻想,兒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瀾。兒童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傘”、“小蜜蜂采蜜”等,我們認為不合邏輯常理,孩子們卻興趣盎然。因此,我們需要保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善於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說教,這樣,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設計出一個個可親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學“比一比”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藍貓邀請大家參觀客廳來導入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引導學生發現貓大哥客廳里的數學秘密,學生興趣高漲。又如教學“統計”,藉助媒體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以此為線索展開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用於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

如在教學“比一比”時,通過找教室周圍的物體的長短高矮的比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

如在學習“認位置”後,回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卧室,並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內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然後說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圍、村莊周圍都有些什麼,到學校後,和小夥伴交流。

又如在學習了“統計”後,問學生你准備統計什麼?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課程標准中規定的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一。一年級的小孩子正如他們在課堂上所說的那樣,“我把我的書包分類清理好了”、“我學會了數數,上次家裡來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擺多少雙筷子了”、“我學了加減法,就可以幫助媽媽上街買菜,不會算錯錢了”,也就像家長說的那樣,“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書包里的書都分類收拾好了,真不錯!”“我的孩子現在都會自己看鍾去上學了”。可見,新教材在培養學生數感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勞動意識,體現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來於生活、歸於生活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2:淺談數學的創造性學習
什麼是數?

開天闢地之初,人類就開始與數打交道。數即是數目的意思。正如《漢書·律歷志上》雲:“數者,一十百千萬也。”

數進入數學體系就成為它的最基本概念之一,數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並且永無止境地發展著。從古至今,以自然數為開端,接著是有理數與無理數、正數與負數、實數與虛數,直至復數,共同構成數的概念不斷拓展的系列。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創造思維的躍升。

什麼是數學?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古時候,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便獲得了數的概念和一些簡單幾何形體的概念。自此開始,到16世紀,創立了包括算術、初等代數、初等幾何和三角的初等數學。17世紀引入變數概念是數學發展史中的轉折點,這使得運動和辯證法進入數學,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之間相互制約關系和圖形間的相互變換。近年來,由於數學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又由於計算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學對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也顯示得更加清楚了。至今,現代數學已經形成了包括數理邏輯、數論、代數學、幾何學、拓撲學、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論、數理統計、計算數學及邊緣學科運籌學、控制論等在內的龐大體系。

與數的發展一樣,數學發展史也是創造思維不斷發展的歷史。

數學是中小學生的主科。數學學習是中小學生增長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廣闊天地。

一.驢唇怎能對得上馬嘴呢

陰錯陽差的巧事,張冠李戴的誤會,在大千世界,這等笑話,時有發生。可是,在數學課上,難道也會發生驢唇不對馬嘴的事情嗎?

(一)平地起風雪

話題是從一道淺顯的代數題引發的。這是一個發生在某中學初一新生的一節數學課上的小 故事 。快下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若a為自然數,說出a以後的7個連續自然數。”一個小女孩舉手搶答:“a,b,c,d,e,f,g。”話音剛落,便引起鬨堂大笑,老師也愕然了。女孩覺察到,自己的答案,驢唇不對馬嘴。出了笑話,落個滿臉通紅。

接著,一個男孩起來補正:“a+1,a+2,a+3,a+4,a+5,a+6,a+7。”爾後,下課鈴響了。

事情平平常常。一個女孩答錯了題,一個男孩糾正過來,全班同學都明白了正確答案。下課,大家就都散了。

那麼,這件事是否到此就算了結了呢?

請思考10分鍾,然後,發表你的見解。

單兵——我看是了結了。老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完成了學習任務。

焦小敏——如果說沒有了結,那就是老師還得 教育 同學們,不要把這事當成奚落那位小姑娘的笑柄。

張娟——還有,班上的同學也有義務鼓勵那位小姑娘。

趙老師——直截了當地說,我認為沒有了結。因為任何結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a,b,c,d,e,f,g”這是她思維的結果。那麼,她一定有個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其中深藏著錯誤的原因。老師與那個小姑娘的任務是找出原因,避免再錯。如若不然,再遇類似問題,也許她又答成“甲、乙、丙、丁、戊、己、庚” 呢。

肖冬春——我同意這種看法。換句話說,知道男孩答案正確,並不等於找到自己的錯誤原因。

韓小彧——前面幾位同學的發言,從不同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又都有一個絕對化的框框束縛著。這就是姑娘的答案一無是處;小男孩的答案絕對正確,天衣無縫。這個框框正是上面5個發言的潛在的共同前提。當然,錯誤答案之正確部分及正確答案之不足部分,如果真有,我現在還未想出。

赫峰——她提出的問題,是一條嶄新的思路,很有啟發。我發現小姑娘的答案中有一個合理的因素,7個字母與題目要求的7個自然數合得上。

曹博——這么說來,錯誤答案中的合理因素,可不止這一個。題目要求“a以後”,按照英語字母表由b到g都在a以後。

姚樹——題目要求“連續”,按英語字母表,從a到g是連續的,並沒斷開,也沒跳躍。

祝越——7個符號都可以表示自然數。這一點。也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李河——這么說來,“a以後”、“7個”、 “連續”、“自然數”4大要素都合乎題目要求,錯在哪裡呢?

討論至此,真是平地起風雲。看來已經結束的問題,卻又引出一片新話題。況且本來被公認為絕對錯誤的答案,現在卻找不到一點破綻了。

(二)罕見的對話

正像大家的看法一樣,當堂聽課的主任覺察到:這件事並未結束。

下課後主任與老師討論,老師認為“a+1”到“a+7”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全班已懂,教學任務已告完成。主任又去問學生。大家說那個小女孩在小學時,特別喜歡英語。主任領悟了:小學時只是在 英語學習 中才見到過a,題目似乎要求寫出“a以後的7個”來,自然,a,b,c,d,e,f,g”在頭腦中出現了,又在口中說出了。這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副定勢起了作用。

爾後,主任將女孩找到辦公室。先肯定她喜歡英語,大膽舉手的優點,接著是雙方一連串的對話。

“那題明白了嗎?”

“明白了。”

“你的答案呢?”

“全錯了。”

“一點對的地方也沒有?”

“沒有。”

“一丁點兒都沒有?”

“沒有。”

“真的嗎?”

“我沒想過。”(唉!沒有想過就堅定地認為自已全錯了!)

“現在想想看。”

“想不出。”

“b,c,d,e,f,g,不是在a以後嗎?”

“是”。

“字母不是說了7個嗎?”

“是”。

“7個字母,排列有序,為什麼不跳著說呢。”

“題目上說……”

“你看,‘a以後’、‘7個’、‘連續’,都有了。這些字母又都能表示自然數。那麼,哪有錯的地方呢?”

“咦,怎麼沒有錯的地方了呢?”

最後,在主任啟發下,發現了錯誤:對於這些字母,沒有給出符合題意的數學含義。一句話,把英語字母轉化為數學符號的任務,沒有完成。

找出錯誤原因,就能糾正錯誤。簡單說,將7個英語字母賦予符合題意的數學含意就是了。這樣,找到了與眾不同的答案:若a為自然數,令a'=a+1,b=a+2,c=a+3,d=a+4,e=a+5,f=a+6,g=a+7,則a',b,c,d,e,f,g”便是正確答案。

就是這樣,正確與錯誤之間,只有一小撇之差。

還應指出,運用這種靈活變通的 思維方式 ,求解此題,正確答案是無窮盡的。即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只要將其賦予符合題意的數學含義,也能成為正確答案。這么看來,把“a+1,a+2,a+3,a+4,a+5,a+6,a+7”看成唯一正確答案,失之於思維呆板,並且導致片面性和絕對化。

(三)深刻的啟示

中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錯誤常見,改錯也常見。但是,這樣的改錯方式從未見過。

這樣的改錯方式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

1.在變通性的動態思考中更深刻地掌握數學新原理

掌握數學概念和原理,運用相關概念、原理解答數學問題,從而獲得系統的數學知識,提高思維能力,這是數學學習的基本任務。

用符號表示數是代數學的根本特點。在小學算術中只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固定的具體數目。而在中學代數中,就要用抽象符號表示多種多樣的數學含義。用符號表示數的課題,是代數起始課的重點和難點。上面的題,正是為了使學生掌握這個代數原理而設計的。

兩種改錯方式對理解原理的作用是不同的。先看一般方式:

a,b,c,d,e,f,g→a+1,a+2,a+3,a+4,a+5,a+6,a+7

再看變通方式:

a,b,c,d,e,f,g→令a'=a+1,b=a+2,c=a+3,d=c+4,e=a+5,f=a+6,g=a+7→a',b,c,d,e,f,g

後者增加“令a'=a+1,……,g=a+7”的一步,同時也就增加了“a'~g”的新的答案形式,最後回到“a+1,……,a+7”的答案。中間增加兩步推導,都運用了“符號表示數”的原理。這樣,也就加深了對這一原理的理解。

總之,對比兩種處理方式,後者更有利於數學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2.創造思維能力在運用中得到增長

運用變通性方式改錯,不僅有利於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創造思維能力的增長。

變通性改錯方式,加大了思維難度,是進行 發散思維 而獲得的結果。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原來被認為解法唯一,現在變成無窮了。這就啟發我們提出問題:

(1)數學概念和數學原理統統都是永恆不變的嗎?其表述方式是唯一的嗎?

(2)被認為只有一種解答 方法 的數學題是統統都不會有第2、第3種解決方法嗎?

當我們對這兩個問題得出“不見得”的結論時,那麼對今後的數學學習產生的影響,也就在其中了。即不以固定方式掌握數學概念、原理和題目解法為滿足,而還要運用創造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對每一個數學課題予以審視,積極發掘可能蘊含著的新內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達方式。

這樣堅持下去,就會收到數學學習能力與創造思維能力同步超常增長的效果。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3: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
原則之一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以小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為宗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 方法。《課程方案》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為體 現小學階段性質和任務而設計的國家要求,也就是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質量標准;另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生 身心發展規律的個性發展要求。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國家質量標准就是要求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運算技能、邏輯 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四項,這個任務主要由小學數 學的學科課(或者叫必修課)來擔當。至於發展小學生個性的要求,《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主要由活動課來擔 當,其教學目標就是“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有人會提出,這個要求在學科課所包含 的實際活動中就能做到,或者開展課外活動就可以實現。我認為這是誤解。誠然,小學數學學科課所包含的實 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也能培養學生某些個性要素,但它服務的目的不同,它只是為學科課的教 學目標而服務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學科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沒有具體教學時間的界限;而小學數學活動課應 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每節課教學時間與學科課的教學時間相配合。還有,活動課也不同 於課外活動:①活動課屬於課程的范疇,課外活動則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 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②活動課有一定的結構性,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活動方式,而且教 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而課外活動則沒有這種有序的要求;③活動課的設計和實 施要具有一定的規范,那就是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綱要和活動課指導書,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進程,而課外 活動則不具備這個要求。

原則之二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淡化選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級 階段的教育,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應當強調其普及 性,淡化其選拔性。”這個要求不僅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要落實,更要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學科類 課程的教學活動做到人人受益,比較好操作,因為學科類課程所擔負的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各項規定,由統 一的大綱和教材所列舉,由國家規范的教學、考查等計劃予以落實和檢查。而活動課是以培養個性特徵為標志 的新課型,系統的操作硬體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難處。但是,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活動課所說的 “人人受益”,不應當以分數、成績的提高來理解,應當從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予以解釋。從活動課參予 程度講,不要像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那樣,只允許少數數學 愛好 者參加,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從活動 課的課程設計講,在學科課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條件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興趣愛好 提供發展空 間;從活動課的教學效果講,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能力和愛好都得到提高,這是受益。 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對觀察課外天地,觀察實 際生活的興趣產生了,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雖然沒有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種 活動課教學嘗試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思維印象,能成為今後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參考,這也應該說是受益。縱或 阻塞了他們對數學的愛好,但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促使他們去愛好 其它 學科,也同樣屬於受益之列。一言以蔽 之,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受益,就是指小學生的個性要素,主要指興趣和情感,通過數學的載體而得到發展。

原則之三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保護“童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 6~11、12歲), 在心理學上稱為兒童期(或稱學齡早期)。這一階段,小學生不但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相對 平穩階段,而且由於從一個備受家庭保護的幼兒變成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這 就促使兒童心理特徵產生質的飛躍,概括起來,就是產生了在幼兒期沒有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童心” 。這三個“好”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好勝”的兒童價值特徵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 要使“好奇”“好動”的心理狀態健康成長,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控制:①調控環境,促使小學生總是 保持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小學生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是立足於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恆程度又依賴於 環境(包含教學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 關鍵。小學數學活動課基於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愉快教育氛圍的建立,特別要注意杜絕成人期望值的強加與 過量過高數學材料的灌輸。就是說,不要設想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個個都成為數學神童;也不要認為 ,實施小學數學活動課教學,就是灌輸小學數學之外使小學生難以接受的成人處理數學的材料。②樹立模仿典 型,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 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 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當提供學生認為有趣的、益於拓廣知識的模仿 典型。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徵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 察、拼圖、製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辦法,讓學生得到學科課內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 和形的一些結論(但是不要證明)。這些結論,要求學生都記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過程則是教會模仿的 本意。只有這樣,“好動”的心理特點才可以說在數學活動課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則之四

⑻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論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在學習初中數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初中數學的學習效果。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界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促使初中數學教師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合作探究式教學法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開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文章就初中數學合作教學模式運用現狀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相關策略,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應用策略;數學推理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智慧型人才。初中數學作為初中重要的基礎學科,能培養學生的智慧型思維能力。近年來,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已經出現種種弊端,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那麼,初中數學教師應如何在課堂當中熟練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並不斷進行優化呢?筆者將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希望對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一、初中數學教學模式運用現狀分析

近年來,信息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提高,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也面臨著重大挑戰。初中數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相關邏輯推理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些作用的發揮需要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然而,當前,許多初中數學教師在運用相關教學模式時還存在不少弊端。

1、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當前大部分初中數學課堂還停留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上,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處於主體地位,把控著整個課堂的主動權,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機械地接收課堂知識,依賴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個人的獨立思考。這一教學模式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2、數學教學課堂氛圍缺少活力。

傳統模式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師只負責在講台上講授課本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收教師所灌輸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數學課堂氛圍缺少生命力。長時間下來,學生會對初中數學產生枯燥感,從而形成消極的學習心態,不利於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二、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就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而言,數學課本上有很多公式定理,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將有用的知識連成網路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引導對於學生數學的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合作探究式教學法而言,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探究來解決遇到的種種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1、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

學習數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感,數感是數學思維的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比如,在進行「有理數與無理數」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較每個數字的大小,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在學生掌握有理數與無理數之後,教師可循序漸進地對有理數與無理數的加減乘除進行講授。這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培養學生對新數字的數感,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字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能力。

2、通過情景探究合作,營造趣味課堂氛圍。

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充分尊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權利,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作用。比如,在進行「平面直角坐標系」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物體來判斷其在坐標系當中的位置,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設置趣味問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氛圍,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3、分組進行合作探究解決難題。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較為高效且靈活的課堂教學模式。針對課本中的課後習題或課堂中出現的難題,教師可以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比如,在進行「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將班級分成三個小組,設置一個較學生水平來說稍有難度的題目,如第一小組畫出物體的主視圖,第二小組畫出物體的左視圖,第三小組畫出物體的俯視圖。各小組分別進行討論探究,並派出小組代表解答。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並自覺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掌握課本知識。

4、在小組合作探究結束後,及時進行課後反思。

在課堂問題得到解決後,教師需要為學生布置課後反思作業。通過課後反思作業,引導學生思考課堂中所探究討論過的題目,「為什麼要這么解」,在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又「應該用什麼方法去解」。在課後反思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取經驗,從而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此外,教師也要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度、教學內容組織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適切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教學的思路方法等進行反思,不斷完善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培養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研究意義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要求,在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中,創新教學模式刻不容緩。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最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恰好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最大特點在於,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式教學課堂中,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後,以知識為橋梁,和同學進行知識交流。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於課堂學習,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有著很大的區別,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模式化的生硬板書,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趣味的學習之旅,能夠增加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相對於傳統模式下的數學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靈活且高效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在一起,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案,不斷創新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其缺陷與不足,並從實際出發進行調整和改良;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對課堂內容進行深化學習,挖掘課本隱藏的思維線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教師還要熟練運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將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滲透於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總而言之,我們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進行研究與探析,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初中數學教學事業。

四、參考文獻

[1]金信凱.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學(教育教學刊),2016,13(11):101.

[2]黃梅美.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7,(25):127.

[3]楊玲.合作探究法在蘇教版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窗(教師版),2016,(3).

[4]陳茹.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18):156.

;

⑼ 初中數學論文3000字

黃金分割
對於「黃金分割」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由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第一個系統研究了這一問題,並建立起比例理論。
公元前300年前後歐幾里得撰寫《幾何原本》時吸收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系統論述了黃金分割,成為最早的有關黃金分割的論著。 中世紀後,黃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義大利數家帕喬利稱中末比為神聖比例,並專門為此著書立說。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黃金分割為神聖分割。 到19世紀黃金分割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黃金分割數有許多有趣的性質,人類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很廣泛。最著名的例子是優選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國數學家基弗於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國推廣。
也許,0.618在科學藝術上的表現我們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沒有聽說過,0.618還與炮火連天、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慘烈、殘酷的戰場也有著不解之緣,在軍事上也顯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代梟雄的的拿破崙大帝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命運會與0.618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氣候最為涼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滅俄軍有生力量的博羅金諾戰役後,拿破崙於此時率領著他的大軍進入了莫斯科。這時的他可是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他並未意識到,天才和運氣此時也正從他身上一點點地消失,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和轉折點正在同時到來。後來,法軍便在大雪紛揚、寒風呼嘯中灰溜溜地撤離了莫斯科。三個月的勝利進軍加上兩個月的盛極而衰,從時間軸上看,法蘭西皇帝透過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時,腳下正好就踩著黃金分割線。
古希臘帕提儂神廟是舉世聞名的完美建築,它的高和寬的比是0.618。建築師們發現,按這樣的比例來設計殿堂,殿堂更加雄偉、美麗;去設計別墅,別墅將更加舒適、漂亮.連一扇門窗若設計為黃金矩形都會顯得更加協調和令人賞心悅目.
有趣的是,這個數字在自然界和人們生活中到處可見:人們的肚臍是人體總長的黃金分割點,人的膝蓋是肚臍到腳跟的黃金分割點。大多數門窗的寬長之比也是0.618…;有些植莖上,兩張相鄰葉柄的夾角是137度28',這恰好是把圓周分成1:0.618……的兩條半徑的夾角。據研究發現,這種角度對植物通風和採光效果最佳。黃金分割與人的關系相當密切。地球表面的緯度范圍是0——90°,對其進行黃金分割,則34.38°——55.62°正是地球的黃金地帶。無論從平均氣溫、年日照時數、年降水量、相對濕度等方面都是具備適於人類生活的最佳地區。說來也巧,這一地區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
多去觀察生活,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奇妙的數學!
數字
中國有一個成語——「顧名思義」。很多事物都能顧名思義,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阿拉伯數字。很多人一聽到阿拉伯數字,就會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但事實證明,不是。 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制並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其實,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已經比較進步,並採用了十進位制的計演算法。到吠陀時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識到數碼在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創造了一些簡單的、不完全的數字。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個黑點「●」,後來衍變成「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飢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並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在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並毫無保留地把它介紹給西方。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表《印度計數演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在歐洲傳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對,但實踐證明優於羅馬數字。1202年義大利雷俄那多所發行的《計算之書》,標志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r(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應用,逐漸為歐洲人所採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人傳來的印度數字,但忘卻了其創始祖,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數學很有用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錶,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從這以後,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鍾,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鍾,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麼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鍾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鍾: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鍾後,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鍾,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後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鍾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演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很有用處。

各門科學的數學化
數學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說,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在現代生活和現代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學一樣,數學有著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認識它的過去,就是為了了解它的現在和未來.近代數學的發展異常迅速,近30多年來,數學新的理論已經超過了18、19世紀的理論的總和.預計未來的數學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認識了數學的過去以後,大致領略一下數學的現在和未來,是很有好處的.
現代數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各門科學都在經歷著數學化的過程.
例如物理學,人們早就知道它與數學密不可分.在高等學校里,數學系的學生要學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學生要學高等數學,這也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了.
又如化學,要用數學來定量研究化學反應.把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濃度、溫度等作為變數,用方程表示它們的變化規律,通過方程的「穩定解」來研究化學反應.這里不僅要應用基礎數學,而且要應用「前沿上的」、「發展中的」數學.
再如生物學方面,要研究心臟跳動、血液循環、脈搏等周期性的運動.這種運動可以用方程組表示出來,通過尋求方程組的「周期解」,研究這種解的出現和保持,來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現象.這說明近年來生物學已經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應用「發展中的」數學.這使得生物學獲得了重大的成就.
談到人口學,只用加減乘除是不夠的.我們談到人口增長,常說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麼是否從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長率呢?不是的.事實上,人是不斷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來的基數有關系;死亡也是這樣.這種情況在現代數學中叫做「動態」的,它不能只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處理,而要用復雜的「微分方程」來描述.研究這樣的問題,離不開方程、數據、函數曲線、計算機等,最後才能說清楚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如何,只生兩個孩子又如何等等.
還有水利方面,要考慮海上風暴、水源污染、港口設計等,也是用方程描述這些問題再把數據放進計算機,求出它們的解來,然後與實際觀察的結果對比驗證,進而為實際服務.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數學.
談到考試,同學們往往認為這是用來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的.其實考試手段(口試、筆試等等)以及試卷本身也是有質量高低之分的.現代的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就是通過效度、難度、區分度、信度等數量指標來檢測考試的質量.只有質量合格的考試才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
至於文藝、體育,也無一不用到數學.我們從中央電視台的文藝大獎賽節目中看到,給一位演員計分時,往往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後就剩下的分數計算平均分,作為這位演員的得分.從統計學來說,「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們去掉.這一切都包含著數學道理.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關肇直先生說:「數學的發明創造有種種,我認為至少有三種:一種是解決了經典的難題,這是一種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種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論,其實在歷史上起更大作用的、歷史上著名的正是這種人;還有一種就是把原來的理論用在嶄新的領域,這是從應用的角度有一個很大的發明創造.」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正是第三種發明創造.「這里繁花似錦,美不勝收,把數學和其他各門科學發展成綜合科學的前程無限燦爛.」
正如華羅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說的,近100年來,數學發展突飛猛進,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等各個方面,無處不有數學」來概括數學的廣泛應用.可以預見,科學越進步,應用數學的范圍也就越大.一切科學研究在原則上都可以用數學來解決有關的問題.可以斷言:只有現在還不會應用數學的部門,卻絕對找不到原則上不能應用數學的領域.
關於「0」
0,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接觸的數了。我們祖先開始只認識沒有和有,其中的沒有便是0了,那麼0是不是沒有呢?記得小學里老師曾經說過「任何數減去它本身即等於0,0就表示沒有數量。」這樣說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溫度計上的0攝氏度表示水的冰點(即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態和液態的區分點。而且在漢字里,0作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數目的。2)不夠一定單位的數量……至此,我們知道了「沒有數量是0,但0不僅僅表示沒有數量,還表示固態和液態水的區分點等等。」
「任何數除以0即為沒有意義。」這是小學至中學老師仍在說的一句關於0的「定論」,當時的除法(小學時)就是將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個整體無法分成0份,即「沒有意義」。後來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為極限的變數(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小於任意小的已定正數),應等於無窮大(一個變數在變化過程中其絕對值永遠大於任意大的已定正數)。從中得到關於0的又一個定理「以零為極限的變數,叫做無窮小」。
「105、203房間、2003年」中,雖都有0的出現,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卻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數的空位,不可刪去。203房間中的0是分隔「樓(2)」與「房門號(3)」的(即表示二樓八號房),可刪去。0還表示……
愛因斯坦曾說:「要探究一個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宏觀上看來,我始終認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數字,不如先了解0這個「不存在」的數,不至於成為愛因斯坦說的「荒唐」的人。作為一個中學生,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對0的認識還不夠透徹,今後望(包括行動)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發現「我的新大陸」。

已解決問題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有關數學文化方面的論文,3000字左右
200[ 標簽:文化 論文,數學,論文 ] 語言性論文,可以是數學的歷史,發展,以及數學與其他領域方面的關系和影響 匿名 回答:3 人氣:11 解決時間:2008-11-17 19:53
滿意答案數學的文化價值 一、數學是哲學思考的重要基礎 數學在科學、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得它成為哲學思考的重要基礎。歷史上哲學領域內許多重要論爭,常常牽涉到有關對數學的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正確認識數學,正確理解哲學中有關的爭論。 (一)數學——-根源於實踐 數學的外在表現,或多或少人的智力活動相聯系。因此在數學和實踐的關繫上,歷來有人主張數學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創造」,否定數學來源於實踐其實,數學的一切發展都不同程度地歸結為實際的需要。從我國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會使用十進制計數方法他們為適應農業的需要,將「十干」和「十二支」配成六十甲子,用以記年、月、日,幾千年的歷史說明這種日歷的計算方法是有效的。同樣,由於商業和債務的計算,古代的巴比倫人己經有了乘法表、倒數表,並積累了許多屬於初等代數范疇的資料。在埃及,由於尼羅河泛濫後重新測量土地的需要,積累了大量計算面積的幾何知識。後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為適應農業耕種與航海需要而產生的天文測量,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包括當今我們在中學里學習到的大部分數學知識。再後來由於蒸汽機等機械的發明而引起的工業革命,需要對運動特別是變速運動作更精細的研究,以及大量力學問題出現,促使微積分在長期的醞釀後應運而生。20世紀以來近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學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在這個時期數學出現了許多新的分支:計算數學,資訊理論,控制論,分形幾何等等。總之,實踐的需要是數學發展的最根本的推動力。 數學的抽象性往往被人所誤解。有些人認為數學的公理、公設、定理僅僅是數學家頭腦思維的產物。數學家靠一張紙、一支筆工作,和實際沒有什麼聯系。 其實,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體系面世的歐的幾里德幾何而言,實際事物的幾何直觀和實踐中人們發展的現象,盡管不合乎數學家公理化體系的各式,卻仍然包含著數學理論的核心。當數學家把建立幾何的公理體系當作自己的目標時,他伯頭腦中也一定聯繫到幾何作圖和直觀現象。一個人,即使是很有天賦的數學家,能在數學的研究中獲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嚴格的數學思維訓練以外,他在數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必定會在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擇、結論的提示等諸多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實踐的指引。可以這么說,脫離了實踐,數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實,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體系面世的歐幾里德幾何而言,實際事物的幾何直觀和實踐中人們發現的現象,盡管不合乎數學家公理化體系的程式,卻仍然包含著數學理論的核心。當數學家把建立幾何的公理體系當作自己的目標時,他的頭腦中也一定聯繫到幾何作圖和直觀現象。一個人,即使是很有天賦的數學家,能在數學的研究中獲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過嚴格的數學思維訓練以外,他在數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必定會在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擇、結論的提示等諸多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實踐的指引。可以這么說,脫離了實踐,數學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是,數學理性思維的特點,使它不會滿足於僅研究現實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還努力探索一切可能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古希臘時期,數學家就超越了在現實有限尺度精度內度量線段的方法,覺察到了無公度量線段的存在,即無理數的存在。這其實是數學中最困難的概念之一—連續性、無限性的問題。直到兩千年以後,同樣的問題導致極限理論的深入研究,大大地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試想今天如果還沒有實數的概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處境。這時人們無法度量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也不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至於極限理論與微積分學更不可能建立即使人們可以像牛頓那樣應用微積分,但是在判斷結論的真實性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在這種狀況下,科學技術還能走多遠呢?又如在歐幾里德幾何產生時,人們就對其中一個公設的獨立性產生懷疑。到19世紀上半葉,數學家改變這個公設,得到了另一種可能的幾何一一非歐幾里德幾何。這種幾何的創立者表現了極大的勇氣,因為這種幾何得出的結論從「常理」來說是非常「荒唐」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積不會超過某一個正數」。現實世界似乎沒有這種幾何的容身之地。但是過了近一百年,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中,非歐幾里德幾何卻是最合適的幾何。再如,20世紀30年代哥德爾得到了數學結論不可判別性的結果,其中的某些概念非常抽象,近幾十年卻在演算法語言的分析中找到了應用。實際上,許多數學在一些領域或一些問題中的應用,一旦實踐推動了數學,數學本身就會不可避免地獲得了一種動力,使之有可能超出直接應用的界限。而數學的這種發展,最終也會回到實踐中去。 總之,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研究和當前實際應用有直接聯系的數學課題,特別是現實經濟建設中的數學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在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建立抽象的共性和豐富多彩的個性之間的平衡,以此來推動整個科學協調地發展。 (二)數學—充滿了辯證法由於數學嚴密性的特點,很少有人懷疑數學結論的正確性。相反,數學的結論往往成為真理的一種典範。例如人們常常用「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確定」來表示結論不容置疑。在我們的中小學的教學中,數學更是只准模仿、演練、背誦。數學真的是萬古不變的絕對真理嗎? 事實上,數學結論的真理性是相對的即使像1+1=2這樣簡單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爾代數中,1+1=0!而布爾代數在電子線路中有廣泛的應用。歐幾里德幾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正確的,但在研究天體某些問題或速度很快的粒子運動時非歐幾何卻是適宜的。數學其實是非常多樣化的,它的研究范圍也隨著新問題的出現而不斷擴大。如同一切科學一樣,數學家們如果死守著前輩的思想、方法、結論不放,數學科學就不會進步。把數學的嚴密性和公理化體系看作一種「教條」是錯誤的,更不能像封建時代的文人對待孔夫子說的話:「真理」已經包含在聖人說過的話里,後人只能對其作詮釋。數學發展的歷史可以證明,正是數學家特別是年輕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敢於向守舊的思想挑戰,數學的面貌才得以不斷地更新,數學才成長為今天這樣一門蓬勃發展、富有朝氣的學科。 數學的公理化體系從來也不是不容懷疑、不容變化的「絕對真理」歐幾里德的幾何體系是最早出現的數學公理化體系,但從一開始就有人懷疑其中的第五公設不是獨立的,即該公設可以從公理體系的其他部分推出。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答案,終於在19世紀由此發現了非歐幾何。雖然人們長時期受到歐幾里德幾何的束縛,但是最終人們還是接受了不同的幾何公理體系。如果歷史上某些數學家多一點敢於向舊體系挑戰的革新精神,非歐幾何也許還可能早幾百年出現 數學公理化體系反映了內部邏輯嚴密性的要求。在一個學科領域內,當有關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理論就會要求把一堆看來散亂的結果以某種體系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對己有的事實再認識、再審視、再思索,創造新概念、新方法,盡可能地使理論能包括最一般、最新發現的規律。這實在是一個艱苦的理論創新過程。數學公理化也一樣,它表示數學理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但並不是認識一勞永逸的終結。現有的認識可能被今後更深刻的認識所代替,現有的公理也可能被今後更一般化、包含更多事實的公理體系所代替。數學就在不斷地更新過程中得到發展。 有種看法以為,應用數學就是把熟誦的數學結論套到實際問題上去,以為中小學的教學就是教給學生這些萬古不變的教條。其實數學的應用極充滿挑戰性,一方面不但需要深切地認識實際問題本身,另一方面要求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的真諦,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創造性地把兩者結合起來。 就數學的內容來說,數學充滿了辯證法。在初等數學發展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學。在該時期的數學家或其他科學家看來,世界由僵硬的、不變的東西組成。與此相適應,那時數學研究的對象是常量,即不變的量。笛卡爾的變數是數學中的轉折點,他把初等數學中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一一幾何和代數結合起來,建立了解析幾何這個框架具備了表現運動和變化的特性,辯證法因此進入了數學。在此後不久產生的微積分拋棄了把初等數學的結論作為永恆真理的觀點,常常做出相反的判斷,提出一些在初等數學的代表人物看來完全不可理解的命題。數學走到了這樣一個領域,在那裡即使很簡單的關系,都採取了完全辯證的形式,迫使數學家們不自覺又不自願地轉變為辯證數學家。在數學研究的對象中,充滿了矛盾的對立面:曲線和直線,無限和有限,微分和積分,偶然和必然,無窮大和無窮小,多項式和無窮級數,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有關辯證法的論述中經常提到數學。我們學一點數學,一定會對體會辯證法有所幫助。

⑽ 求一篇小學數學論文2000字

數學論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環境教育滲透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存亡與興衰,也取決於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近 幾年,我校注重把環境教育滲透於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在「環境保護教育」方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護環 境成了全校每個師生的共識。這里我想結合數學教學,談談對小學生滲透環境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在的環境教育因素
由於小學生無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在逐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 渡,他們的認識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具體直觀。所以新編小學數學教材圖文並茂,有80%以上的插圖都蘊含著 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准確地把握插圖中環境教育因素,能使學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級小朋友從進學 校第一天第一堂數學課,就要受到良好的環境教育。在「准備課」第2頁上就看到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1座大 橋、2隻蝴蝶、3幢樓房、4隻綵球、5位小朋友、6朵白雲、7棵松樹、8個字(請您愛護花草樹木)、9隻小鳥、 10朵鮮花……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 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第一冊第10頁和第17頁的「校園一角」插 圖,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游泳池…… 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熊貓、羚羊、松鼠、企鵝、白鷺、猴子等動物的插圖,使學生知道動 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 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 它們瀕臨絕跡。
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拓寬,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逐步 抽象、充實,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應用題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個窗檯放2盆花,5個窗檯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冊)
2.同學們採集標本,捕到9隻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數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冊)
3.一條蠶吐絲1500米,5條蠶大約吐絲多少米?(第五冊)
4.大林有55張風景郵票,動物郵票比風景郵票少29張,兩種郵票一共有多少張?(第六冊)
5.沿海堤有一條防風林帶,寬是48米,東港村境內的防風林帶佔地8640平方米,這段防風林帶的長是多少 米?(第七冊)
6.一個自然保護區天鵝的只數是丹頂鶴的3倍,已知天鵝和丹頂鶴共96隻,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第 八冊)
7.1996年江蘇省海水產品量達79.5萬噸,淡水產品大約是海水產品產量的2.09倍,1996年江蘇省水產品產 量大約有多少萬噸?(第九冊)
8.園林工人鋪草坪,第一組6人鋪了37平方米,第二組7人鋪了43平方米,哪個小組鋪得多?(第十冊)
7
9.織女星每秒運行14千米,是牛郎星運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運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冊)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國地圖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大約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冊)
類似以上題目,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要求,但它們已內在顯 示了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解答好這樣的題目,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
二、要善於搜集環境教育的統計數據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由於編寫時間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要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 環境教育,善於搜取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穎信息,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廣泛閱讀書報, 時時留心有關數據,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數據。如:
環境與生活:
1.一個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氣,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飲水重量的4倍。
1
2.血液里絕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頭里—是水,
4人體是個「大水桶」。
3.一公頃生長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氣。一個人平均每天要消耗 250克氧氣,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這樣計算,一個人必須擁有一個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滿足人體對氧氣的 需求。
1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葯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葯物直接從植物
4中提取或以植物為原料。
環境與社會的經濟發展:
1.我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佔世界陸地—的土 地卻要養活超過世界—的人口。
1 1
10 5
2.一隻燕子在6個月里可以吃掉50萬只害蟲,一頭貓頭鷹一年中會吃掉1000隻田鼠,而1000隻田鼠一年要吃 掉2噸糧食,一隻灰喜鵲可以保護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蟲的侵害。
3.最近,新疆羅布泊地區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達452立方米,為當地礦產、旅遊業 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1997年,寧波市共接待境外遊客10.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7%,旅遊創匯6.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 .4%。
環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劇排放的煙塵和有毒氣體使沈陽4天內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煙產生的煙霧需一個房間的空氣來混合,人才不會受傷害。
3.去年北京市洗車用水就洗掉了13個昆明湖,造成首都飲用水緊張。
4.目前太空有2000個廢棄衛星,1400個用過的火簡助推器和1100個游弋的小型物體,這些太空垃圾隨時會 撞壞衛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學生提供這些數據信息時,要正確處理好智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要有助於學生「環保 」意識的提高;要將有意識的教育寓於無意識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貼切、力求滲透,以達到「隨風潛入 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三、要善於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適時、適量地滲透環境教育內容
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經歷著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 與其它年齡階段相區別的一些典型的特徵。所以,教者就應該依據學生不同年齡特徵,向學生滲透不同的環境 教育內容。如: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它的平均深度是4028米,最小的洋是北冰洋,它的平均深度比太平洋少2718 米。北冰洋平均深度多少米?」(第四冊)。二年級的學生練習後,只須讓學生知道海洋可向人類提供豐富的 海產品,我們要愛護它。「黃海鹽場每塊鹽田長100米,寬80米,500塊這樣的鹽田佔地多少公頃?」(第八冊 )這時針對中年級學生求知慾強的特點,可適當向學生介紹海洋是全球氣候的調節者,是動植物的故鄉,是資 源的寶庫,它需要全人類以最大的愛心去關心它、保護它。「地球表面的總面積有5.1憶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 積有3.61億平方千米,海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幾?」(第十一冊)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這時可告訴 他們:海洋是「21世紀人類的第二糧倉」,我們要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礦產資源,但在開發海洋的同時,又 要特別注意保護和改善海洋資源和環境,讓浩瀚蔚藍的海洋千秋萬代,為人類造福,否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 生產、生活和健康。如今年4月香港發生的一次赤潮,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港元。所以我們要與自然建立和諧 的生活關系。
總之,在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的今天,作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增強 環境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結合數學課的特點,在完成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 三種能力培養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滲透必要可行的環境教育,使每個學生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 ,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