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錢偉長的有關事跡有那些
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1、科學泰斗——錢偉長
【獲獎名片】赤子
【頒 獎詞】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意有祖國
【人物介紹】
錢偉長(1912-2010),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早年攻物理學,留學加拿大期間已經顯露出非凡才華。28歲時,他的一篇論文已經讓愛因斯坦大受震動,並迅速成為國際物理學的明星。抗戰結束後,錢偉長堅持回到祖國,在艱苦的條件下,拒絕美國科學界的誘惑,忠於祖國,堅持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為新中國開創了力學科學教育體系。他學貫中外,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7年,錢偉長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錢仍然沒有放棄科研和對祖國的忠誠。1977年以後,他不辭辛勞,去祖國各地做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為富民強國出謀劃策。1990年以後,他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及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奔走。
有人說,錢偉長太全面了,他在科學、政治、教育每個領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錢偉長說: "我沒有專業,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專業;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的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的樂。"他用六十多年的報國路詮釋了自己一直堅持的專業:愛國。
其重要貢獻有:1946年,他與馮·卡門合作發表了《變扭率的扭轉》,成為國際彈性力學理論經典之作。1947年,在正則攝動理論方面創建了以中心撓度wm為攝動參數作漸近展開的攝動解法,在國際力學界被稱為「錢偉長方法」。1948年,在奇異攝動理論方面寫出有關固定圓板的大撓度問題的漸近解,稱為「錢偉長方程」。解放後,致力科學理論和工程力學領域,成為我國近代應用數學與力奠基人之一。
錢偉長:科學巨子 傳奇人生
一個黑色的星期五。
錢偉長,為中國人熟知的科學家,「三錢」中的最後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歲的一生。
這位愛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歷程,猶如一條大江,時而浩盪,時而曲折。像很多同輩的中國科學家一樣,錢偉長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國家的需要,永遠是他事業的指南針。戰爭的苦難,或者政治厄運,始終沒有壓倒他。
晚年,他成為了大學校長和熱心的教育者。培養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為民族開拓未來,是他最後歲月里牽掛的主題。
錢偉長的傳奇人生,是一代中國學人希冀和奮斗的縮影。
棄文從理
1931年9月,清華大學招入了一批新學生。其中有一個瘦小的戴眼鏡的無錫人。這位新生作文和歷史拿了滿分,理科卻幾乎是零分。他就是錢偉長。
清華的招生作文題目是《夢游清華園》。「我寫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賦。」錢偉長回憶說:「出題目的老師想改改不了,後來他給了一百分。」
歷史考題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誰;各有多少卷;注釋者是誰。錢偉長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個滿分。
錢偉長的文科好,一點也不奇怪。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教書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學者錢穆。他中學的文史老師,則是語文學家呂叔湘。錢偉長自小看古書長大,10歲的時候就可以把《三國演義》倒背如流。
可是,19歲的錢偉長對理科卻十分陌生,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總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從沒有學過,考0分。所幸靠著文科成績,通過了清華的考試。他聽從錢穆的建議,選擇就讀清華中文系。
誰能料到,第二天錢偉長就改變了自己的選擇,也改變了一生的走向。這一天,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九一八」事變。侵略,以中國軍隊的退讓告終。
「我聽了以後就火了,」錢偉長回憶說:「沒飛機大炮,我們自己造嘛。所以我下決心,要學飛機大炮。」
他想轉到物理系,於是幾次跑去找系主任吳有訓。這讓吳有訓為難了——錢偉長的數理化實在糟糕。禁不住錢偉長的糾纏,吳有訓提出先讓錢偉長試讀一年,如果化學、物理和高數都考過70分,就允許他轉系。
那一年,錢偉長除了吃飯睡覺,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撲在物理和數學上。但一開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課堂測驗,他一連七個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學期的課程中,由吳有訓親自講授普通物理。他勸錢偉長:不要上課只顧記筆記,重要的是仔細聽講,力求當堂聽懂,課後用自己的語言擇其關鍵簡明寫出。吳有訓知道錢偉長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來一本中譯本物理講義,便於他查閱。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結束,錢偉長的物理及格了。到學年結束時,他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科目的考試成績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嚴格著稱的吳有訓的認可。
在清華物理系的四年,錢偉長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底子。當時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薩本棟、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裡經常有研討會,時有歐美著名學者諸如玻爾、狄拉克、郎之萬等人,來訪問演講。學生們有緣與大師交流,洞悉了物理學最前沿的景觀。在吳有訓、葉企孫等老師的鼓勵下,錢偉長還選學了材料力學、工程熱力學、近世數學、化學分析諸學科。
1935年錢偉長本科畢業,畢業論文是與同學合作的《北京大氣電的測定》,是年六月在青島舉行的全國物理學年會上宣讀。這是中國自行測定大氣電量的第一批數據,也是錢偉長開始科學研究的開端。
畢業後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實習研究員,錢偉長前往應考,被所長丁西林錄取。同時他還考取了清華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導師仍為吳有訓教授,主攻X光衍射。
艱難出國
「七七事變」的爆發,擾亂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事業,也暫時中斷了錢偉長的學習。清華大學遷到了昆明。為了籌集路費南下,錢偉長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學物理課。
一年後,錢偉長和四個朋友一起,乘船經香港、越南海防,再從河內經滇越鐵路,於1939年初到達昆明西南聯大。
剛到西南聯大,錢偉長就得到了執教的機會,此時他也遇見了該校中文系四年級女生孔祥瑛。這年七月,錢偉長參加中英庚款基金會第七屆留英公費生考試被錄取。孫祥瑛正巧大學畢業,兩人決定結成終身伴侶。8月1日結婚這天,清華文科方面由朱自清出面,理科方面由吳有訓出面,分別擔任主婚人和證婚人。
剛結婚的錢偉長准備去讀「庚款」的研究生。1939年9月2日,留英學生22人抵達香港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赴英客輪扣作軍用,錢偉長等學生的留學計劃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時候,錢偉長借到一本《彈性力學的數學理論》,仔細研讀後發現當時國際學術界關於彈性板殼理論十分混亂,不僅板、殼分開,而且各種不同形狀的板殼有不同的方程。於是,錢偉長決心尋找一種統一的以三維彈性力學為基礎的內稟理論。苦苦埋首數月,他用高斯坐標張量表達的微分幾何來表示變形和應力分,居然獲得了前所未聞的統一內稟理論。
3個月後,錢偉長再次出發,准備去加拿大深造——由於戰爭爆發,許多英國的名教授都逃難到加拿大去了。
在上海英租界接學生們上船後,中英庚款的負責人把護照發給學生,護照上有日本的簽證。錢偉長回憶說:「他倒是好意,說你們過日本的時候啊,息船3天,沒事可以到橫濱去玩玩。」但留學生們不願領情。
「日本佔領我國領土,我們受了那麼多苦,還簽證跑那裡干什麼?當場有留學生就把護照扔進黃浦江里了,22人全下船了。結果負責中英庚款的那位英國人自己承認錯了。他說我們不懂得你們中國人的愛國心,你們先回去再說。」
1940年9月,錢偉長第三次出發,終於抵達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開始了艱辛的留學生涯。這也是多倫多大學首批接受中國研究生。
錢偉長跟隨的是應用數學系的辛祺教授。師生第一次見面,辛祺教授就發現自己和錢偉長都在研究「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只是導師宏觀,學生微觀而已。盡管當時所得到的結果還不能統一,但深信既是同一實質,必將能統一。也就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即決定師生分兩段寫成一篇論文,投交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祝賀馮·卡門教授60歲誕辰。
祝壽論文集於1941年夏季刊出,共24篇論文,作者均為「二戰」時集聚北美的知名學者,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鐵木辛柯、科朗等,錢偉長是唯一的中國青年學子。這一成績增加了錢偉長的知名度。經過一年努力,錢偉長打通了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通道,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學界新星
在留學生涯剛起步的時候,能寫出一流的論文,這讓錢偉長樹立了自信。同時這位論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學生,也引起了馮·卡門教授的注意,兩年後,在他的歡迎下,錢偉長來到了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航空工程系。
在馮·卡門的指導下,錢偉長完成了有關水輪機曲線導葉的實際離角計算和變扭的扭轉問題的研究。1943年6月錢偉長在獲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後,正式參加加州理工大學哥根海姆實驗室噴射推進研究所工作。馮·卡門同時也是錢學森、郭永懷和林家翹的導師。錢偉長和錢學森等人朝夕相處,彼此研討。十幾年後這些人都成了中國航空事業的棟梁。
錢偉長主要從事彈道計算和各種不同類型飛彈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他通過反復研究和計算,首次提出判明人造衛星在天際運行的軌道由於能量消耗,每繞地球一周將降低多少高度的簡便計算方案,以及火箭彈道的微分修正等,在初期的人造衛星軌道計算上做出了貢獻。他還完成了有關於火箭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彈型設計、高空氣象火箭研究。
1944年夏,由於錢偉長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他成為美國航空科學學會正式會員,並在得克薩斯州白沙試驗場進行下土式火箭發射實驗和液體火箭發射實驗。同年秋,他在美國航空工程學會上宣讀了《超音速對稱錐流的攝動理論》,這是國際上第一篇這方面的論文。美國應用數學季刊這年分三期連載了錢偉長的博士論文的基本部分。其中一個重要方程,還被稱為「錢偉長方程」。
1943年至1946年期間,錢偉長也參加了火箭現場發射試驗工作等。同時他還在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完成了變扭的扭轉和水輪機斜翼片的流動計算,以及超音速的錐流計算等重要研究課題。
錢偉長用一種巧妙的攝動展開法,給出高速空氣動力學超音速錐流的漸近解,大大改進馮·卡門和N.B.摩爾給出的線性化近似解。過去,人們在漸近序列中一般是採用冪級數,錢偉長拓寬了漸近序列的范圍,引入了對數函數,這對攝動法是一項重大突破。50年代之後,這項成果才被人們認識和接受。
1946年,錢偉長與馮·卡門合作發表了《變扭率的扭轉》一文。馮·卡門曾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經典的彈性力學論文。這幾年,確實是錢偉長的科研多產期。他成了馮·卡門的得力助手,一顆科學新星。
奠基力學
正當錢偉長在美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了回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讓他渴望回國效力。他如是描述當時心裡的矛盾:「我愛國嗎?干嗎有本事為外國人服務呢?」
他多次向馮·卡門提出了回國的要求。但馮·卡門始終不點頭。錢偉長最後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見過面的六歲孩子為由,要求回國探親。1946年5月6日,錢偉長只帶了簡單的行李和幾本必要的書籍,從洛杉磯乘船回國。當時他34歲。
1946年8月,錢偉長來到清華大學,眼前的景象讓他吃驚。母校已經四壁皆空,門窗全無,到處都是如山的垃圾。抗戰勝利後,在復校的師生到來之前,國民政府委派官員在此接管了三個月。
「他們把門窗弄下來,拿到市井去賣。」錢偉長說:「接收大員把學生床和圖書館的書都拿去賣了。」
錢偉長只得自己掏錢,把圖書買回來。為了實現「科學救國」的抱負,錢偉長幾乎承包了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工學院的基礎課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物理系的理論力學、彈性力學等課程,還擔任《清華工程學報》主編等審稿工作。教學之餘,錢偉長繼續在潤滑理論、圓薄板大撓度理論等領域研究,撰寫並發表了8篇有影響的論文。
1949年,錢偉長導出了潤滑問題的高階雷諾型方程,並進一步建立相應的變分表達式,從而使計算工作量大為減少。他的成果可用於計算潤滑軸承問題,計算結果正確可靠。這是潤滑流體動力學一篇經典之作。
1949年3月,從內戰中恢復的清華大學成立了校務委員會,由葉企孫任主任,錢偉長為副教務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錢偉長被任命為純工科的清華大學教務長。1956年錢偉長又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仍兼教務長和力學教授。
1951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之初,錢偉長就兼任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主任。錢學森回國後建立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錢偉長又兼任了副所長。1955年中科院學部成立,錢偉長成了第一批被選聘的學部委員。
「三錢」的稱號,也是在這一時期提出來的。1954年至1956年,錢偉長花大量精力,參與周總理領導的制定自然科學12年規劃的工作。
當時錢偉長等人經過討論,提出了6項內容,即原子彈、導彈、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技術、無線電電子學。因為前兩項作為國防尖端項目,由國家另行安排,因此後四項成為了國家「四大緊急措施」。規劃研討會上,錢偉長的意見,總能得到錢三強、錢學森兩人的支持。周總理把他們稱為「三錢」。
1954年,錢偉長和他的學生合著的科學專著《彈性圓薄板大撓度問題》出版,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運用系統攝動法處理了非線性方程。「錢偉長法」被力學界公認為是最經典、最接近實際而又最簡單的解法。在第二年,這一成果獲得了國家科學獎。1956年他還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
憑借著開創性的學術貢獻,錢偉長,和周培源、錢學森、郭永懷一起被稱作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
多才多藝
1957年初的一篇文章,讓錢偉長吃了二十年苦頭。
錢偉長於1957年1月3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高等工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問題》一文。這篇文章引起的爭論,在當年6月的「反右」運動中,給錢偉長帶來了麻煩。他被劃為「右派」,並被撤銷一切職務。
1964年,他寫了一篇論文——《關於彈性力學的廣義變分原理及其在板殼問題上的運用》,投遞給《力學學報》,被以「不宜發表」為由而退稿。4年後,日本學者鷲津久一郎在書中表達了相似的論點。而1977年欽科維奇的《有限元法》一書對之明確論述,更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這讓錢偉長惋惜不已。
很快,錢偉長得到了一個周恩來派給的任務——研究坦克電池。「當時我們的坦克吧,開著開著就開不動了,」錢偉長說,「因為電池的耐力有限。我當時做的是鋅氧電池,目的是研究出來坦克專用。」
錢偉長除了學生時的一點化學基礎,並不懂電池。但他騎著一輛自行車,不管天冷天熱,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電池有關的單位。他查了三百萬字的資料,大概研究了一年多一點,高能電池研究出來了,比美國通用公司的產品性能更高,他協助建立了一個鋅氧電池廠。
「我回國以後,干過十幾樁事情,」錢偉長說,「奇奇怪怪的專業,所以有人罵錢偉長是萬能科學家,我不理。」他的研究項目五花八門。他推導過13000個三角級數求和公式;還研究過漢字計算機編碼,發明了獲獎的「錢碼」。
新來的「老校長」
1978年,錢偉長感到無比振奮。他在當時出版的一篇論文集的序言里寫道:「我力圖奪回已經失去的良好歲月,日以繼夜地工作。」
錢偉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力學研究中。當時,有限元方法開始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錢三強的變分理論就是有限元方法的基礎。1978年,錢三強進一步討論了廣義變分原理在有限元方法上的應用。他多次開設變分法和有限元的講座。在1978年恢復研究生和建立學位制度之後,攝動法、變分原理和有限元的應用成了研究生論文中的一種時髦。
1984年,錢偉長建立了無條件的廣義變分原理。把固體力學中變分原理方法推廣到粘性流體力學,奠定了流體力學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礎。
在科學事業得以繼續的同時,他又被加上了教育的重擔。他被任命為上海大學的校長,這個職位保留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辦一所好大學,實現自己的教育理念,這是錢偉長一直感興趣的。1983年,他來到上海工業大學(後來的上海大學),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這個學校已經兩年沒有校長,全校的學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稱為四等學校。
但錢偉長不怕,他提出要拆除四堵牆。——他想打通學校和社會、教與學、科研和教學、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隔閡。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學新校區規劃的草圖是錢先生畫的。」錢偉長的助手周哲瑋清楚地記得,錢校長拿著比例尺,畫出了上海大學新校區的設計概念。
1992年,錢偉長在全國率先推行學分制,幾年內竟風行全國。二十多年來,憑借獨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學,從原來只有800名學生,發展為目前的在校學生三萬人。在近年全國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學評優中,上海大學名列第一。
錢偉長被稱作「義務校長」。因為他沒有領過校長的工資,也沒有享受過校長的福利。但這位「終身校長」卻成為了學者的楷模。70多年來,無論是從事科研或教育,錢偉長的原則只有一個。「我希望國家強大起來,」他說,「強大要力量,這力量就是知識。」
Ⅱ 江津白沙中學好嗎
我是白沙的 說實話白沙中學不是很好 尤其是高中 完全等於是在哪裡混個高中文憑 初中的話要是能進快班還是將就 具體在什麼位子還不太好說 要去的話可以先到老汽車站(轉盤那點)再去問怎麼走...
Ⅲ 鄭東新區白沙中學升學率怎麼樣
升學率在80%
鄭東新區白沙中學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白沙鎮,是一所普通公辦初級中學。鄭東新區白沙中學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建校歷史悠久,教育基礎設施齊全,教學樓內整齊有序,教室寬敞明亮,食堂飯菜可口,宿舍整潔,校園環境優美,非常適合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該中學師資力量優良,學生來源穩定。
Ⅳ 白沙中學怎麼樣教育好么環境好么學校面積多大隻要是教育怎麼樣有沒有考上國線大學的學生
莆田白沙中學創建於1969年12月。學校地處山區交通樞紐,依山傍水,校園環境優美,校園建築錯落有致,校風優良,人才輩出,聞名於莆陽大地。她起初定為莆田白沙五七中學,1973年改名為莆田白沙中學;1995年升格為莆田白沙職業中學,與莆田白沙中學校名同時使用。學校佔地面積36796平方米,現有教學樓兩幢,教師套房,母子樓各一座,學生宿舍一幢,新立項的7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正在籌發建中,各實驗室、功能室配基本齊全,擁有一個250米環形跑道的運動場,辦學條件日漸優化。
現有教師50人,專任教師42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4人,中學一級教師18人,學生302人,寄宿生205人,開設8個教學班,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Ⅳ 白沙中學的介紹
濉溪縣白沙中心學校成立於2007年8月(前身是白沙中學,始建於1969年)。學校位於濉溪縣五溝鎮白沙村白沙街西南方,距離淮北市區60公里。是濉溪縣教育的西南大門,是濉溪教育的一面旗幟,
Ⅵ 全國科普日活動總結
xxxx年長沙地區全國科普日活動,是由湖南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和xxxx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聯合主辦,全省活動的啟動式主會場及相關省級活動也安排在長沙。活動期間,省市區在長沙地區共集中組織了81項活動,開放了21處社會科普場館。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度科普工作主題「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長沙地區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由「科普資源開放」、「節能在我身邊」、「保護藍天碧水」、「社區健康服務行動」四大板塊組成。 現將「全國科普日」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部署周密
按照中國科協、省科協的統一要求,xx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xxxx年科普日活動進行了專題研究、部署,對科普日活動進行了全面地安排和部署,為全市科普日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二、重點活動為引導,大造活動聲勢
9月15日上午,在省會南郊公園科普樂園的前坪、雅塘沖社區和芙蓉區科技館,一場以「長沙地區全國科普日—科普資源開放日」命名的中心會場活動,拉開了xxxx年科普活動日的序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興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教授、湖南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田明星、湖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郎藝珠、中共xxxx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謝建輝、市人大副主任張菊萍、市政協副主席、市科協主席李克儉、市老領導陳香成、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余冬陽、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劉谷收、中共天心區委書記劉新程、天心區委副書記、區長夏建平、天心區委常委、副區長王奕平、天心區人大副主任任康民、天心區政協副主席李志鴻,以及省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同志參加了中心會場的活動。謝建輝副市長主持了長沙地區「全國科普日—科普資源開放日」活動儀式。中共天心區委書記劉新程在活動儀式中致辭並介紹了天心區全力推進科普工作的情況。湖南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田明星同志全面介紹了全省「全國科普日湖南科普資源開放日」的組織情況。到會領導和院士向天心區贈送了青少年科普讀物。天心區科普志願者代表講話。
中國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姚守拙教授在啟動式上向市民發出倡議和號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節能減排意識,掌握節能減排方法,養成科學、節約的生活習慣,共同創造碧水藍天、健康和諧的美好生活。
天心區中小學生現場演示的「奇思妙想」科普展示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省、市領導和院士們一道,興致勃勃地觀看孩子們充滿想像力和童趣的表演。「有趣的水實驗」等青少年創新成果,引來許多遊人圍觀、拍照,連參加科普游園的中國科學院姚守拙院士、周興銘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官春雲院士等也被吸引,饒有興趣地在一旁認真觀賞、指點。
三、「科技大餐」受農民熱捧,新農村建設勁吹「科技風」
全國科普日」活動得到了全市各區、縣(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紛紛成立「科普日」活動領導小組或組委會,在人力、財力和物力上給予的充分保證。9月15日前後,五區四縣(市)在境內舉辦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吸引了大批城鄉居民參加。
各市縣科協積極聯合各有關單位,舉辦以「新農村、新環保、新生活」為題的農村環保科普宣傳行動正在進行。大批科普志願者上山下鄉、進村入戶,舉辦保護生態環境科普展覽,進行環保產品推介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開辦環保實用技術知識培訓講座,開展農村 「六個一」環保活動。
長沙縣科協與省農學會、市老科協聯合在安沙鎮舉辦了「全國科普日暨大型送科技下鄉」 活動,上千群眾趕科普大集;在黃興鎮中學舉辦的「黃興鎮中學科技成果展」,吸引了眾多參觀的群眾,活動歷時4天,共接待觀展人員3000餘人次;縣科協與電視台共同開設的《科普大篷車》電視欄目,從xxxx年元月開播,受到全縣群眾的好評;科普日期間,以縣委的名義下發了《長沙縣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十一五期間)實施方案》,同時舉辦了大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報告會,向全縣的公務員發放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讀本。
瀏陽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在該市永和鎮拉開序幕,永和鎮和周邊鄉鎮數千鄉親來到現場,科技咨詢服務、醫療義診服務、科技掛圖展區、農技專家出診等六大活動板塊前人頭攢動。不少農民朋友就坐在廣場上一邊翻閱資料,一邊看著由文化部門組織的文藝節目。18位專家現場接待、服務農民朋友近5000人。「全國科普日」活動期間,全市共發放宣傳資料12000份,義診200多人次,接受群眾咨詢2200人次,舉辦科普講座4場,設置科普展板62板。受益群眾萬餘人。
望城縣在科普日活動期間,開展了形式各樣的科普活動。「培養科技能人,建設小康農村」經驗交流會暨望城縣xxxx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式,全縣各有關部門領導、科技人員、部分種養殖專業戶及群眾代表共計1000餘人參加;組織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的專家在雷鋒科普基地開展了科普進農家活動,在高塘嶺鎮9個社區共同組織了「珍愛生態,關注健康」科普知識宣傳活動;縣科協、縣教育局共組織500多名小學生參觀了雷鋒七巧板科普樂園,在縣城高塘嶺鎮中心小學舉行了1000名學生「愛護環境,從小做起」青少年科普簽名活動;為全縣廣大幹部在縣科技局四樓會議室作了一場「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專題報告會。
在寧鄉,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回龍鋪鎮華田村舉辦的大型科普下鄉活動中,新成立的農民經紀人協會,邀請了畜牧、農業等20 名科技專家,為80多戶農民開展了養雞、優質稻種植、煙葉種植等技術培訓;由縣科技、農機、農業、衛生等部門共同組織,開展了科技助農直通車現場宣傳、衛生健康科普知識宣傳、醫療義診、送醫送葯等服務活動;由10名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戰線的專家組成的科普志願者宣講報告團,以社區居民為重點,進行巡迴宣講;邀請湖南省自然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肖兵作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專題輔導報告。
四、青少年科普如火如荼
已持續火爆三年的'xxxx市大學生FLASH科普動漫設計大賽,在07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再次拉開戰幕,在xxxx市科協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全市共有18所大專院校的大學生參加了這次以「愛護我們的家園」為主題的大賽活動,組委會精選出142部科普動漫作品參加評審。
富有創意的科普動漫作品以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科學生活等為創作內容,用通俗易懂的動漫語言從科學角度對所選擇的題材進行完滿的詮釋。
9月21日,xxxx市科學技術協會、xxxx市教育局舉辦了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為主題的xxxx年xxxx市中小學生現場網頁製作競賽,全市有近200名中小學生參賽,25件作品獲一等獎。培養中小學生創新精神,展示了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教育實踐成果。
9月28日,xxxx市科學技術協會與xxxx市教育局在市少年宮聯合舉辦了xxxx市第二屆中小學生「奇思妙想闖七關」--我的奧林匹克夢」動腦運動會。在區、縣(市)和市直學校初賽基礎上,全市共選拔了41所學校參加決賽。「用雙手說話,用頭腦賽跑」。各代表隊的選手們運用七種不同的傳遞方式,將自己設計、製作、調試的作品在二十分鍾內安裝完畢並闖過七關,在最後環節將奧林匹克五環旗冉冉升起。競賽過程險象環生,高潮迭起。經過激烈角逐,13所學校製作的作品獲一等獎,23名輔導老師獲優秀輔導員獎。
四、全面掀起《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宣傳高潮
xxxx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作出決定,在「全國科普日」期間,全市所有科普場館特別是以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知識傳播為主要內容的場館,全部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9月15日這一天,芙蓉區科技館一片歡歌笑語。聞訊而來的中小學生紛紛趕到科技館參觀遊玩。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興銘、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市委常委、副市長謝建輝、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田明星、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劉谷收、芙蓉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譚果、芙蓉區人大副主任張振強、芙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立賢、芙蓉區政協副主席漆蘇皖等領導也來到這里,與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一道共享這道科普大餐。
芙蓉區科技館由芙蓉區科技局、芙蓉區科協、芙蓉區教育局聯合出資全力打造的目前全省最大、展品內容最豐富的湖南省第一個區級科技館。本著求特、求新不求全的原則,歷時兩年投入110萬元建成,對廣大學生、青少年和社區居民免費開放。
雨花區雅塘村社區,由省科協、省老科協、市科協、市能源辦和雨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長沙地區「全國科普日湖南科普資源開放日」健康節能環保進社區活動正在這里舉行。湖南省科協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廖任強、市科協副主席胡勇、市能源辦副主任雷雲、中共雨花區委副書記龔景順、人大副主任羅志賢、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胡智慧、區政協副主席周天輔等省市區領導出席了社區的活動。
省醫學會、省預防醫學會、省消防協會、省質量協會、省防癆協會、省康復醫學會、省電機工程學會、市能源綜合利用協會的負責同志和專家教授也參加了今天的科普盛會。社區廣場的西側,由市能源辦專門組織的數家節能產品銷售企業一字排開。現場咨詢、節能演示、資料發放……,前來參觀和咨詢的市民絡繹不絕。這些節能產品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節電率在20%~40%左右。而來自長沙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則當起了節能志願服務者,別出心裁地將家用節能知識印製在練習本上,免費送到孩子們的手中。讓節能知識走進千家萬戶,以機關、事業單位和居民為對象,重點普及辦公室節能、家庭節能等身邊的節能知識。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在這一天將編印的《辦公室節能小常識》、《家庭節能小常識》為主要內容的小冊子,免費發放到市直機關各單位和社區居民的家中。
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市屬各醫院、各醫口學會組成醫療健康科普志願服務隊的專家隊伍開赴社區,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白衣天使送健康」活動,宣傳普及公共衛生、科學生活等相關知識,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咨詢義診活動,受到廣大社區群眾的歡迎。
科普日期間,xxxx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市舉辦了社區科普畫廊宣傳月活動。由xxxx市科協編印的系列健康科普掛圖,通過區、縣(市)科協分發到全市各社區,在社區建設的科普畫廊集中展出一個月。圖文並茂的科普掛圖生動地向社區居民傳遞著健康生活理念和知識,推動社區和諧文明建設。
在芙蓉區,韭菜園街道燕山街社區組織轄區青少年在燕山街社區「16:00」活動基地開展科普競賽和科技製作活動;東岸鄉龍馬社區開展的技術咨詢、義務就診、圖片展覽、技術講座等科技下鄉、送科技入戶的活動,展出各類展板16塊,掛出橫幅標語18幅,宣傳掛圖30幅,參與的專家20餘人,發放資料2千餘份;區直機關工委和區科協組織了300多名機關幹部、部分退休幹部和社區居民觀看科普電影,拉開了科普講座—科普電影巡迴放映的序幕;荷花社區舉行了一場大型科普文藝晚會,《環保三句半》、《時裝秀》等節目,表達了人們對環保和節約資源的美好祝願。
擔負了全市「科普日」主會場的承辦工作的天心區。啟動了全區「流動科普畫廊」第二輪巡展,在長坡社區、新天社區分別主辦了以「創新型城區」和「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創建」為主的市民論壇活動。在大托鎮農民科技培訓學校舉辦的三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和農村科普講座,有近120位農民種植大戶和農村蔬菜種植技術人員參加;免費開放了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天心營地、大托鎮農產品開發基地,參觀人數近萬人;在文源社區、白沙井社區、一力社區、杏花園社區等25個社區分別舉辦了科技報告、知識講座10場次、展出科普板報6場次,發放科普資料10000餘份,組織科普知識有獎競賽活動9場次,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科普日」這一天,嶽麓區在錦綉瀟湘文化廣場舉辦的「創意集市」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全市各大專院校的眾多學生;在人潮流動的旺和超市,由嶽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二幼兒園組織的文藝活動,展現了「我們從小愛科學」的主題;三十餘名科普志願者向社區居民發放了近400多份由市科協編輯的《創新原理與技法訓練》等科普資料;金星社區、譚家沖社區及清水塘中學則組織了大批中小學生來到師范大學科技館動物館、植物館和地學館參觀學習;在各社區開放的科普閱歷室和科普活動室里,居民們正盡情地享受著科學知識的熏陶。
開福區科協聯合區老科協、區委宣傳部、文體局、科技局等單位,在全區境內設立了五個活動點,展開了科普知識競賽、科普知識講座、科普文藝匯演、科普基地開放等四大類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共開展科普知識競賽四場次、科普知識講座三場、「喜迎十七大,科普進社區」專場文藝演出一場,開放了少年宮、幸福橋兩個科普基地,參加或直接受教育人數達四萬餘人。在各活動點,散發《倡議書》、《節能小竅門》、《安全防護》、《保護環境》、《科學育兒》等內容的傳單、小冊子共萬余份。
在雨花區雅塘村社區文化廣場、華銀旺和廣場、新雨社區、楓樹山小學、雨花區青少年宮等地,同時開展了「全國科普日——科普資源開放日」主題活動,以健康知識咨詢專家醫療義診、節能知識咨詢、主題科普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宣傳展、食品安全咨詢和科普文藝表演、科普知識專題講座,中小學生科學作品展示和機器人演示等形式,向廣大市民開展科普宣傳,傳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知識,在全區城鄉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大科普氛圍。
「科普日」活動結束了,但在省會長沙,通過科普日釀造出來的「科普就在身邊」的社會氛圍卻經久不息。肩負起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重任的省、市科協系統,將更加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為建立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xxxx市科學技術協會
xxxx年10月15日
Ⅶ 辯論賽辯詞 網路對我們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是弊大於利 並說說正方會提出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咋回答。
肯定是弊大於利他應該是方便我們得1切但應改成認1點就是任何事物的
Ⅷ 「書院」是中學嗎﹖
不是,知識水平應該算大學甚至是研究生,但因為是私人辦的,所以不算正規學校
三、宋明學者之講學事業
他們在野事業,最重要的,便是所謂私家講學。
范仲淹、王安石諸人,本想徹底廢止科舉,重興學校。他們理想上的三代,在以學校作育人才而致郅(zhì)治。惟興學非一時可企,一因限於經費,二因限於師資,三則地方長官不得其人,則學校亦難收效。因此北宋中葉以後,雖各地相務興學,然或則時興時輟,或則徒有其名,學術風氣依然在私家。
私家講學,與學校性質不同。
一因學校有經費,建齋舍,置書籍,來學者同時數十、百人,又有一相當之時間;私人講學則不然。無地無書,來者亦不同時群集,只是聞風慕向,倏去倏來,有一面數日即去者,有暫留數月者,更互相迭,此去彼來。
所以胡瑗 蘇 湖講學規模,並不能為伊 洛所襲用。
蘇 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經義」則選擇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使以類群居講習。時時召之,使論其所學,為定其理。或自出一義,使人人以對,為可否之。或即當時政事,俾之折衷。惟胡氏在蘇 湖,因有范仲淹、滕宗諒地方賢長官為之主,故得安居教授二十餘年,使來學者各成其材而去。
私人講學,則其勢不可能。黃百家【宋元學案。】謂:「就安定教法,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成就人才,最為的當。自後濂 洛之學興,立宗旨以為學的,而庸庸之徒,反易躲閃,語錄之學行而經術荒矣。」【按:語錄惟二程門下有之。濂溪乃近隱士一派,並無弟子及語錄也。又呂東萊雲:「古之公卿,皆自幼時便教之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洞曉國家之本末原委。自科舉之說興,學者視國事如秦、越人之視肥瘠,至有不識前輩姓名者。一旦委以天下事,都是杜撰。」此唐人李德裕已論之。安定教法正式補此弊也。惟東萊偏於史學,仍與程、朱有別。】
伊 洛師弟子往返,別具一種風格。
程明道知扶溝事,謝上蔡往從之。明道肅以客禮,辭曰:「為求師而來,願執弟子禮。」程子館之門側,上漏旁穿。天大風雪,宵無燭,晝無炭,市飯不得溫。明道弗問,謝處安焉。逾月,豁然有省,然後明道與之語。按:其時上蔡習舉業已知名,程、謝初見,非此不足已驗其誠,亦非此不足以發其趣。此等關系,自與學校師生有別。明道在扶溝亦設庠序,聚邑人子弟教之,而召上蔡職學事。此乃學校之教,與程、謝私人講學不同。
他們似乎頗有些處近於禪家之參謁。
佛家禪宗之盛,亦在寺院經典研究相當發達之後,有志者不以此為足,流動各著名高僧處發疑問難。他們所要求者,只在幾點最關緊要處,不重在按部就班,引堂入室,循規矩次第漸磨歲月之功。【羅從彥與龜山講易,聞伊川說,鬻田裹糧往洛,見伊川,歸從龜山游二十餘載。】惟循而久之,則來者與應者,並非先有基礎上之共同立足點,則徒逞機鋒,轉成相欺之局。
漸漸的所討論講究,盡在高明處。
謝上蔡監京西竹木場,朱子發自太學與弟子權往謁。坐定,子發曰:「震願見先生久矣,今日之來,無以發問,乞先生教之。」上蔡曰:「好,待與賢說一部論語。」子發私念日刻如此,何由親款其講說?已而具飲酒五行,只說他話。茶罷,乃掀髯曰:「聽說論語。」首舉「子見齊衰者」一章,又舉「師冕見」一章,曰:「聖人之道,無微顯,無內外,由灑掃、應對、進退而上達天道,一以貫之。一部論語,只恁(nèn)地看。」
在這種流動的短時間的謁請,逐漸盛行,學風上自然趨於掃盡枝葉,獨尋根本。【因師弟子雙方學業皆有根底,故重於討論,不重於誦讀講貫,遂有語錄。】而師道之尊嚴,也轉從此種風氣中特別提高。【觀上引程、謝初見事可知。游酢、楊時「程門立雪」,更為後世稱道。其時則龜山年逾四十矣。胡文定為湖北提舉,上蔡宰本路一邑,文定從龜山求書見上蔡,先修後進禮,邑人皆驚知縣不接監司。此等風氣,唐人絕不知之。然若無此,天下將惟以科目官階為人高下矣。(唐人尚有門第與和尚。)惟若學校制度不能推行有效,學者先未有相當基礎,直接從事此種最高理論之參究,】雖有人格之活潑熏陶,而學術途徑,終不免要流於空虛放盪。所以程門弟子,多陷於禪學。
張繹家微,年長未知讀書,為人佣作。一日,見縣官出入傳呼道路,頗羨之。問人何以得此,或曰:「讀書所致耳。」乃始發憤從人受學。後頗能文,入縣學、府學被薦。以科舉之學不足為,因至僧寺見道楷禪師。悅其道,有祝發從之之意。時周行己官洛中,張亦從之。周曰:「子他日程先生歸,可從之學,無為空祝發也。」伊川歸自涪(fú)陵,張始往從學。按:唐人【此指貴族世家以外者言。】亦多先慕顯達而務讀書。讀書有悟,覺科舉顯貴有所不足,則入佛老矣。宋學精神,正在使人知讀書為學不在顯貴,自不走入佛 老之途。而所以宋學猶多近禪者,不在其講學之旨趣與內容,乃在其講學之風格與方法。從此種風格與方法上,有影響及其日常私人生活之意境,則頗有近於禪學處也。關學所以較少此弊者,因橫渠兄弟以及呂大臨兄弟等,皆僻處關中,又兄弟宗族自為研習,異乎洛中為四方人物往來走動之所湊集也。
南渡以還,學校之教日衰,講學之風日盛。【貴族世家已消滅,平民社會中向學分子日多,而國家無教育機關,故私人問學之風更甚。】此種往來走動的參究請謁,愈來愈多,於是又從此中醞釀出新的講堂制度來。
象山年譜謂:「先生為國子正刪定敕局,居中五年,四方之賓滿門,房無虛宇,並假於館。先生既歸 ,學者輻輳。鄉曲長老,亦俯首聽誨。每詣城邑,環座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觀。縣官為設講席於學宮,聽者貴賤老少溢塞途巷。門人彭世昌,於貴溪 應天山結廬迎先生講學。先生登而樂之,乃建精舍以居。又得勝處為方丈,學徒各來結廬。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轎至,會揖,升講座。學者以一小牌書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觀此以坐,少亦不下數十、百。平居或觀書,或撫琴;佳天氣則徐步觀瀑。先生大率二月登山,九月末治歸,中間亦往來無定。居山五年,閱其簿,來見者逾數千人。」
既有講堂,則有講義。【一兩人對面談話有語錄,多人群集一堂則有講義。】而此種講學之最大困難,則為來學者之程度不齊與來去無定。
既不能一例施教,又不能規定時日,分深淺高下之步驟,使學者必經相當期間畢其所業而去。
在此情形下,產生講學家的朱陸兩大派。
象山教法,在於因人設教,直指本心。
此源於二程。【可稱為「語錄派」。龜山、延平相傳「於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程門見人靜坐,便謂是好學。象山實近此路。而朱子討論講說不倦,轉異二程之高簡矣。】象山始至行都,從游者甚眾,象山能一一知其心術之微,言中其情,多至汗下。亦有相去千里,素無雅故,聞其概而盡得其為人者。陸學教人精神在此。
而朱子則想選定幾部最重要的書本。
此亦源於二程。【尤近伊川。此派可稱為「訓注派」。語錄派長於活的指點,訓注派則在使人有軌跡可尋。語錄派在於分別指示,各自參悟,故其精神向里,而無一定的格套。訓注派則向外求索,共同有一個自淺入深、由簡到繁的門徑與規模。】如尹和靖見伊川半年後始得大學、西銘看。
先為此數書下明白確切的訓注。
宋人皆有志為六經作新註疏。王安石 詩、書、周禮三經新義頒於天下,一面為學校誦讀之教本,一面為科舉取士之標准。此下如程伊川 易傳等,皆從此風氣來,直至朱子而集其大成。
好讓學者各自研讀,【此即補學校教育之一段功能也。】補講堂教育之缺陷。【另有小學,為幼年家庭習行,亦所以補講堂教育之未備。】
象山年譜謂:「先生與晦翁門徒俱盛,亦各往來問學。晦庵門人乍見先生教門不同,不與解說無益之文義,無定本可說,卒然莫知所適從。無何辭去,歸語師友,往往又失其本旨,遂使晦翁之疑。」
此兩派流傳各有所適,朱子的四書集注遂為元代取士准則。
元 明考試程式,大抵第一場經義,四書用朱氏章句 集注,詩 朱氏(集傳),尚書 蔡氏(沈 集傳),周易 程(伊川 易傳)、朱(本義),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三傳胡氏(安國 傳),禮記古註疏。永樂以後,有四書 五經大全,古註疏遂廢。
元人又有學官講書之制。
元制,凡學官朔、望講說,所屬上司官或省憲官至,自教授學官暨學賓、齋諭等皆講說一書。然此等乃官場例行公事。偶有儒生借題發揮,有所諷諭頌揚,失上司意者。要之與講學精神全不似。
而私家講學,則往往容易接近象山的路子。
吳康齋為明儒開先,其居鄉躬耕食力,從游者甚眾。嘗雨中被蓑笠,負耒耜,與諸生並耕說學,歸則解犁,飯糲蔬豆共食。陳白沙自廣來學,晨光才辨,先生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先生大聲曰:「秀才若為懶惰,即他日何從到伊川門下!」一日刈(yì)禾,鐮傷指,負痛曰:「何可為物所勝!」竟刈如初。嘗嘆箋注之繁,無益有害,故不輕著述。按:在如此生活環境中,講學者無有不討厭箋注支離而走上實際經驗之一途,即所謂「篤實易簡」者是。陳白沙、王陽明皆此一脈。【清代顏、李亦從此來。】
至王陽明提倡良知之學,然後講學家可以不必顧到學校教育之種種方便,如書本、期限、學生資格等。只在幾次談話中收作興人才之效。【最著之例,如傳習錄中與啞者之筆談。惟陽明亦注重小學,此與朱子同,皆以家庭教育為成人植根基也。】
此種講學,傳播極快。【明儒學案,王門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派,幾乎遍布全國。】學校教育,漸漸轉移變成社會教育。泰州學案中有樵夫朱恕、陶匠韓樂吾、田夫夏叟等。於是乃有所謂「講會」之興起。
講會與以前講堂精神又不同。講會其先原於陽明之「惜陰會」,陽明弟子如王龍溪(xī)、錢緒山諸人,推行尤力。於是涇縣有水西會,寧國有同善會,江陰有君山會,貴池有光岳會,太平有九龍會,廣德有復初會,江北有南譙(qiáo)精舍,新安有程氏廟會等。講會有一定之會場、會期、會籍、會約、會主,所講論之記錄為「會語」等。以前講堂是學者相集從師,講會則由會中延請講者。所請不止一人。會每年可舉,每舉旬日或半月。會所往往借祠堂或寺廟,會畢則主講者又轉至他所。如是輪番赴會,其事較前之講堂,又為活潑展擴。如泰州 心齋講堂,則實近於講會。蓋漸次脫離書院性質,而近於社會演講矣。
茲將宋、明學者講學變遷,列一簡表如次:
一、私人寺廟讀書。【如范仲淹、胡瑗等。】
二、書院。【此系私人學塾性質,如孫復泰山書院、周行己浮沚書院等。】
三、州學。【此系由私人設教漸變為地方政府之公立學校性質,如應天書院等是。】
四、太學。【此由地方學規制上推至國學,如胡瑗之主教太學是。】
以上自私人書院至太學為一線,屬學校之進展。惟政治不上軌道,此線之進展即告終止。
五、私人講學之第一期:【如二程。】私人講學為學校之變相,與前一系統不同。
六、私人講學之第二期:【如朱、陸。】兩期之不同處,主要在同時所集門徒之多少,而影響及於其他。
七、私人講學之第三期:【如陽明弟子之講會。】此期講學與前期不同處,在完全脫離學校氣味,變成純粹之社會公開講演與集會研究性質。
以上私人講學之三期為另一線,屬學會之進展。因社會學風,逐步擴大,逐步普遍,而此線之進展,亦逐步膨脹。
要之宋、明兩朝六百年的政府,【除宋慶歷、熙寧一段,及明洪武、永樂一段外。】並不能主持教育,領導學術;而社會上則學術空氣繼長增高,教育之要求亦與日俱進。
宋、明儒講學,實從此環境中產生。
與宋、明儒較近者,惟先秦諸子。惟先秦諸子,大率先受政府【國君。】或貴族【卿大夫、諸公子。】之豢養,而附隨沾潤及其門人子弟。【此為當時社會情勢所限。】宋、明講學,則純系社會平民學者間之自由結合。縱系身居官位,或大或小,如二程、朱、陸、陽明,皆以在職之身連帶講學。然其講學則純系私人交際,與政府或政治全不相干也。【故先秦儒比較傾向於上行性,即政治活動;而宋、明儒則比較傾向於下行性,即社會活動。兩漢儒生除太學、郡縣學校外,亦多私門授徒,有一師擁數十、數百生徒者;然所講限於五經,以訓詁考據闡述經義為主,與先秦、宋、明講學以各人之思想學術為主者大不同。】
他們熱心講學的目的,固在開發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終目的,則仍在改進政治,創造理想的世界。【開發民智、陶育人才為第一步,改進政治為第二步,創造理想為第三步。】
宋、明儒理論上的世界,是「萬物與我一體」。【張橫渠之西銘為其代表作,此即上古先秦相傳之一種全體觀念也。】
所由認取此萬物一體者,在我謂之「性」,【或稱「仁」。】在外謂之「理」。【或稱「天」。】
程明道之識仁篇,程伊川、朱晦庵之「致知格物」、「居敬窮理」之口號,即由此生。
認識此理後應有之活動或工作,則為大學一書所包括。【即「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之三綱領,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八條目是也。】
其理想境界,則如朱子所雲:「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朱子大學章句序。所謂「古昔」,即他們之理想境界也。此後王陽明拔本塞源之論,更暢發此意,見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末一節。】他們可說是一種「秀才教」。可說是范仲淹諸人以來流行於一輩自負以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們中間的宗教。
凡內在有一種相互共同的信仰,向外有一種綿歷不斷的教育,而又有一種極誠摯、極懇切之精神,自發自動以從事於此者,自廣義言之,皆可目之為宗教。宋、明儒的秀才教,大體以大群全體為歸宿,可謂一種「新儒教」。即先秦儒家思想之復活與翻新。彼輩與先秦儒不同者,以「理」字代替了先秦儒的所謂「天」。【而先秦儒講仁義,似嫌偏於人事,道家遂起犄(jī)其後,陰陽家則還取道家之自然觀,以補儒學之不足,遂以陰陽五行求天道,而頗涉於怪迂。宋儒以「理」字釋「天」,亦頗采酌道家、陰陽家之長,以彌縫先秦儒在此方面之缺陷。】又為先秦儒所言心性補充了許多存養的工夫。【孔子言仁孝忠恕,皆心性也。孟、荀屢言心性,並注意及於心性之存養,然尚不如宋儒之深切著明。宋儒於此方面,提出「敬」、「靜」等字,頗采酌道家、佛家之長。】
在畸輕畸重之間,遂有程 朱「性即理」與陸 王「心即理」之分別。亦即在畸輕畸重之間,而有晚明 顧亭林、王船山、顏習齋諸人之糾駁。若以和尚、道士方外之學目宋、明儒,則猶未能通觀宋、明儒之大體也。【論宋、明學淵源,當著眼范仲淹、胡瑗,則得其真相矣。】
他們對自身同有一種嚴肅的態度,來遵行他們一種純潔高尚而肫摯的信仰。對他人則同時有一種開明的理性來傳播他們的信仰,而形成一種合理的教育。
不幸當時社會智識界之擴大,比他們那一種宗教【或教育。】之進展還要快得多。【即是有機會讀書以及有資格做官的人,比肯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數量上超過甚遠。】因此他們對於時代徒抱理想,而無法實現。他們對政治常是悲觀,或持反對的態度。結果政府【為一輩官僚所盤踞。】亦常敵視他們,屢興黨獄。
程伊川、朱晦庵皆列黨禁,王陽明亦幾不免。明代書院屢遭焚毀。
而讓有名的東林黨來結東這一個最後的沖突。
顧憲成嘗言:「官輦轂(gǔ),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請求性命,切磨道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可見東林精神極端注重政治與世道。稍後復社諸子,雖以時文相號召,與東林講性理不同,然其為一種社會結黨,足以上撼政治則一。
此種社會講學、結黨干政之風,自宋迄明,彌後彌盛,潮流所趨,至清人入主而中絕。【東漢黨錮之獄,由名士清議所激起。唐代之牛李黨爭,北宋之新舊黨爭,皆由在朝官僚實際政事之爭。與宋、明儒聚徒講學,而引生朝野之爭者有不同。】
四、宋明學者主持之社會事業
宋、明學者徹底改革政治的抱負,始終未有達到;但他們對社會事業,卻有相當成績。舉其要者:
一、義庄
此事起於范仲淹。在一個宗族的單位下,來主持救貧、恤孤、公積及義務教育等事業。
二、社倉
此事起於朱子。「常平倉」始於西漢 天鳳中,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令邊郡皆築倉,谷賤增價而糴(dí),谷貴減價而糶(tiào),故曰「常平」。
至隋文立「社倉」。常平純為政府事業,社倉則由民間自辦。唐代並置常平【積谷或錢。】及義倉。【專積谷。】天寶中,天下諸色米積九千六百餘萬石,而義倉得六千三百餘萬石,此皆民間積貯以備荒歉也。
宋神宗行新法,以常平錢為青苗錢,司馬光非之,謂:「盡壞常平,專行青苗,豐年無錢平糴,荒歉何以賙(zhōu)贍?」至朱子推行社倉,【在孝宗乾道四年,至孝宗淳熙八年,下詔諸路推行。】謂:「常平、義倉皆藏州縣,所恩不過市井游惰之輩。深山長谷之力農事,至遠離州縣之民,雖飢餓瀕死不能及。又其法太密,吏避事畏法者,雖視民莩(piǎo)亦不肯發。往往全其封鐍(jué),遞相付授,至累數十年無一訾(zī)省。」社倉則設置於鄉村,且不僅於飢餓之賑恤。每年夏,貧民得貸粟,秋熟償,加息十之二。【若倉積至原本十倍時,則以後貸粟可不征息,惟一石加耗米三升。】其法有似青苗,惟青苗貸金不貸谷,主以官府,不主以鄉里,社倉較可舞弊。
三、保甲
此制王安石力主之。以後遞有興廢,要為中國社會組織中一要項。而明人戚繼光倡團練,破倭寇。及清代,曾國藩、左宗棠等亦以湘軍平洪 楊。皆保甲之變相而擴大者。蓋古者兵民合一之制既壞,以此補地方之武裝而自衛也。朱子社倉,亦以保甲法推行。以十家為甲,甲置甲首一人,五十家則置社首一人,社首、甲首【或保正。】負管理社倉之責,縣官則檢點帳簿,於每歲貸付及回收之際,列席監督。
四、書院
書院多由民間私辦。如祥符二年,曹誠即戚同文講學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千五百餘卷,願以學舍入官,遂以曹誠為書院助教。【其後以書院為府學,乃正式為官學。】孫復起學舍為泰山書院,周行己築浮沚書院講學,皆是。書院有學田,【州縣學亦有學田。元至元二十三年,詔江南學校舊有學田復給之以養土。】亦由民間捐納。
五、鄉約
此始於關中 呂氏大鈞【和叔。】兄弟。有約正及同約之人,以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約。朱子又為增定條例,如前舉社倉、保甲、書院諸制度,皆可以鄉約精神推行之。
宋、明以下之社會,與隋、唐以前不同。世族門第消滅,社會間日趨於平等,而散漫無組織。社會一切公共事業,均須有主持領導之人。
若讀書人不管社會事,專務應科舉、做官、謀身家富貴,則政治社會事業,勢必日趨腐敗。其所以猶能支撐造成小康之局者,正惟賴此輩講學之人來做一個中堅。【宋、明理學精神乃是由士人集團,上面影響政治,下面注意農村社會,而成為自宋以下一千年來中國歷史一種安定與指導之力量。晚清以來,西化東漸,自然科學之發展,新的工商業與新的都市突飛猛進,亟待有再度興起的新的士階層之領導與主持,此則為開出此下中國新歷史的主要契機所在。】
Ⅸ 白沙中學的基本介紹
建於1982年,學校佔地面積11313平方米,生均佔地面積1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860平方米,生均占建築面積約7.0 平方米。
現在,學校開設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51人。教職工73人,專人教師68人,其中本科畢業24人,專科畢業44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30人,二級教師33人。學校具有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水平高的教師隊伍,是江城區頗具規模的一所初級中學。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教育局領導下、在熱心教育事業的白沙人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支持下,辦學條件不斷優化,有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校園內主校道硬底化。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基本分開。
教學設施、設備日臻完善。設有2個多媒體電教室、語音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室、體育室、音樂健體室、展覽室、常規儀器室和電子儀器室、閱覽室、軟體製作室和配置60多台電腦的電腦室,各功能室均按國家標准配備齊全,常規教學儀器按國家一類標准配置。為學校培養有創新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Ⅹ 柳江縣的教育
民國19年(1930年),馬平縣政府始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25年,開辦柳州城中鎮幼稚園,設主任1人,教師4人,招收幼兒200名,課程設識字、計算、美工、唱遊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報社處開辦德健幼兒園,招幼兒100名。32年,因設備不足和日本飛機經常騷擾、家長不願送幼兒入園而停辦。36年,柳州熱心人士陳顯揚等發動群眾捐資,在谷埠街又開辦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50名,設教師2人。此幼兒園直辦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設有固定教材,以游戲、唱歌為主,只教十以內的數字,教師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50人,配教師2人,設備簡陋。1958年9月,開辦縣機關保育院,實行全托制。「文革」中,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被迫停辦。1969年,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才相繼恢復。1981年,拉堡鎮屬各單位捐資1470多元創辦鎮幼兒園,招收幼兒68人,配教師4人。1982年,縣玻璃廠開辦一所幼兒園。1984年以後,各鄉中心校及有些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學也先後辦了幼兒班和學前班。幼兒園的課程,有識字、計算、美工、唱遊、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等。1980年前後,曾採用廣州和浙江編寫的教材。1983年後才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幼兒教育綱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辦馬平縣城區第一初等小學堂。是為柳江縣開辦小學之始。次年,馬平縣知縣奉令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終身、圖畫、體操、音樂等,學制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十字街節孝祠(今柳州市中山東路新華書店處)建立馬邑女子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縣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縣女子小學、進化小學。鄉鎮小學當時只設有拉堡、洛滿、里高3所,其餘圩鎮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國4年,里雍、百朋、流山、進德、成團、三都、土博、穿山等鄉才先後都辦起初等小學。由於經費不足,一般是利用當地廟宇作校舍,設備也很簡陋。10年以後,廣西政局動盪,多數小學被迫停課。14年,才逐步恢復。21年,全縣連村小學共增加到114所,學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規定:每鄉、鎮設國民中心小學1所,每村街設立國民基礎小學1所。當時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兩等小學16所,初級小學168所。中心小學校長由鄉、鎮長兼任,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村街長兼任。27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即鄉、鎮小學,30年改稱中心國民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即村小學,30年改稱國民學校)246所。抗戰開始,淪陷區的機關、團體和難民都向後方轉移,柳州人口急劇增漲,入學兒童相應增多,公立小學容納不了,私立小學應運而生。柳州先後建立了克強、中山、龍城、文惠、黃花崗、中正等私立小學。33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柳江縣境,全縣中小學都被迫停課。日軍退出後,直至35年春,全縣能復課的中心國民學校才22所,國民學校才154所。至37年,全縣小學才基本恢復正常。據統計,當年全縣(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區)中心國民學校有30所(相當解放後的大隊小學),國民學校有246所(相當解放後的村校教學點),但有的只有1個班,10多個學生;有的是空掛牌子,並不上課。
1950年,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留下的各鄉中心小學14所,共24個班,學生715人。當時由於土匪騷擾,很多小學無法上課,只有思賢、進德、大榮、六道等小學堅持上課,但來校學生也不多。1951年,全縣小學發展到67所,213個班,學生7881人。1952年全縣土地改革結束後,小學增加到94所,413個班,學生16226人。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全縣小學發展到97所,631個班,學生27853人,相當於1951年的3.53倍還多(邊遠山區群眾自發開辦的教學班不計在內)。1960年,有小學114所,706個班,學生37841人。當年動員小學超齡生回隊參加生產勞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小學調整為201所,565個班,在校學生28876人。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沖擊,社會上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駐小學掌權,提出「復課鬧革命」,砍掉基礎課程,只學毛澤東語錄,取消考試和留級制度,學校出現了砸「三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表)現象。此後,大隊小學辦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師被層層上調,削弱了小學師資,教學質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頓了學校秩序,提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教學開始有所好轉。但第二年以後,又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回潮」,學生被迫放棄學習,參加「批林批孔」和「反師道尊嚴」的斗爭。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學教育才逐漸恢復正常。1977年,各校先後恢復了各種規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全縣學校進行調整,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高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小學基礎教學,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初中。1980年,全縣小學109所,教學點320個,1670個班,在校學生54572人。1981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1.2%。1985年,在縣城增辦第二小學。當年,全縣小學共125所,村教學點223個,共1602個班,學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縣境內沒有一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國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學、私立龍城中學、中正中學、大道中學、豫章中學外,縣立中學先後有:
馬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6年建,校址在青雲街學院衙門(今中山西路柳州日報社處)。22年,該校並入廣西省立第四中學。柳江縣立國民中學,29年柳江縣參議會、縣政府根據《廣西國民中學辦學大綱》籌辦,並定柳州景行路黌學(今市二中)為臨時校址,同時在思賢鄉木羅村籌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機轟炸,次年3月才開始招收3個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後,該校先後開辦一年制的簡易師范2個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時招收初中班和國中班。32年9月,木羅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師生500餘人遷到新校址上課。33年11月,日本侵略軍入縣後校舍遭破壞,學校再遷回柳州舊址。35年停止招收國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為柳江縣立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始建於36年,稱縣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東風商場處)。38年遷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處),改稱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1950年12月,縣立國民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都劃歸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立柳江縣初級中學。先利用土改時沒收的成團鄉靈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臨時校舍,一面在拉堡圩興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個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團遷拉堡,當年招生3個班。1956年,改辦完全中學,除招收各年級初中生外,開始招高中新生兩個班;兼收來賓、柳城兩縣部分學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團、洛滿、穿山等區各新辦一所初中,各招生兩個班,分別稱柳江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躍進」高潮,又在里雍、土博兩區各辦一所初中,校名分別為柳江縣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兩個班,並把三都中學辦成完全中學,招收高中新生一個班。1959年9月,全縣各中學都改為以所在地點名稱命名。1962年進行調整,停辦成團、里雍、土博中學,三都中學停止招高中生。同時各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重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改變學生勞動過多、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調整原來8所中學,又精簡為5所,43個班精簡為34個班。1966年,各中學都捲入「文革」停課「鬧革命」,先後有700名師生外出串連,用去柳江縣和外地國家經費28萬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學生回校鬧革命,組成各種名目的戰斗隊,批判、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並向教育行政部門奪權。10月,中央發出《關於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後,大部分師生陸續回校,在大批判、大辯論中逐步形成兩派,在「文攻武衛」的口號下開始武鬥,一時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三都中學所有的課桌凳被搶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門板、門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圖書、儀器無一倖存,教師的衣物也多被搶走。
1969年,各中學相繼正式復課後,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派人進駐學校,領導一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防修反修」,亂批亂斗。柳江中學45名教職員就有40人被批判、斗爭、圍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殘,19人被隔離審查,2人被抓入監獄坐牢,1人無辜被殺害,21人長期被掛牌勞役。同時,批判「專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勞動代替教學的偏向。同年9月,進德中學、成團中學、里雍中學被迫搬到拉堡,合並為柳江中學;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農村中小學大綱》(草案)的精神,決定廢除考試制度和留級制度,招生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70年,提出「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又恢復成團、土博和里雍3所中學,增設福塘中學(當時名為福塘「五七」中學),各公社中學統統改辦高中,把初中下放給大隊辦。至1976年,全縣103個大隊有98個辦了戴帽初中。合格師資不足,就層層拔高使用。結果,有770多名小學教師被「拔」上來教初中,許多初中教師則教高中,致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當年,縣革委會還決定停辦柳江中學,撥款3萬元在穿山公社開辦柳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200人,分為農機、農技、水電、林業、畜牧、衛生等6個專業。初建校時,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將縣城柳江中學的課桌、公文櫃、床架、辦公桌椅搬去使用。只辦了一年,又遷回縣城恢復柳江中學。1972年9月,縣革委抽調一批大隊幹部到各中學充當領導(即所謂「摻沙子」),加強工農兵對學校的管理。強調學校要走「五·七」道路,要辦工廠、農場,教學要走出去,請進來。當時,百朋中學在校辦工廠、農場和開門辦學等方面「成績」比較突出,成為柳州地區的重點中學。區內外不少學校都到該校參觀,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參觀團也不遠千里而來。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7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試行方案》的通知,縣教育局確定柳江中學為縣重點中學。8月,成立拉堡中學。1980年秋起,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穿山、成團、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辦白沙中學、進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學。1982年洛滿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縣城增辦柳江二中,定為重點初中,每年都向全縣招收新生兩個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辦,學生並入穿山中學。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柳江中學、拉堡中學),仍有高中班的鄉中學3所(進德、百朋、三都),縣、鄉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個班,學生1371人;初中124個班,學生6135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江縣在中學教育方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加強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目標,加強質量控制,抓好質量分析,嚴格質量把關,重視質量服務方面的五個方面管理,即:制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條例、提出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具體措施。要求教師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努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為此,幾年來縣教研室還舉辦教學改革學習班8期,專題講座十多次,鄉一級上公開課200多節,先後引進外地教學法16種,徵集較有價值的教學論文162篇(都分別發表在自治區級、全國性和《柳江教育》上),還通過電教活動和多次學習、聽課和參觀訪問等,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全縣教學改革出現新面貌和取得成績。柳江中學這樣做後,不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中專院校744人、升學率佔72.4%,而且畢業回鄉的學生中,有31人當上鄉幹部,27人當上民辦教師,2人被選為縣八屆人大代表,有的入了黨,有的成為種養專業戶,有的被聘為農民技術員,都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該校80屆高二班原是個紀律差、成績差的「雙差班」,經過一年努力,迅速改變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錄取大中專院校23人。百朋中學的畢業生,除1979、1980年升學率分別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隊的農科組成員大多數是該校畢業的學生。1984年,全縣報考初中5942人,錄取2180人,升學率為36.7%;高中畢業生362人,考取大中專院校191人,升學率為52.8%。 清末,馬平縣書院教師及城鄉塾師大都是當地秀才和宿儒。開辦柳州府中學堂後,文科教師仍是縣內舉人、貢生;理科教師一般到外地聘請。
民國初年,縣城小學教師一般以師范畢業生充任,鄉鎮小學教師大多數仍是當地有名望的讀書人充任;中學教師多聘請外地人擔任。民國15年以後,柳江縣籍的大專、高師畢業生陸續回縣參加教育工作,中學教師隊伍才不斷得到充實。
抗日戰爭期間,各省、市南遷的中、小學教師有不少加入柳江縣中小學教師隊伍,此外,柳慶師范、香山慈幼院等也為柳江縣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解放戰爭期間,除高等院校及師范學校畢業生充任中、小學教師外,國民中學和其他公私立中學畢業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學教師隊伍。
解放初期,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柳江縣對原任教職工採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學教師。此外,還在寒、暑假舉辦教師講習會時,吸收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學習,補充小學教師的不足。1952年,柳江縣中學開辦教師培訓班,有58人參加學習,學習結束後,有56人分配當小學教師。但中學教師仍靠上級調配。1958年,上級開始從湖南、江蘇、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專畢業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縣任教。以後連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後除了接收上級分配來的大專及師范生外,為了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縣教育局選送4名教師到大專院校培訓,又在柳江縣中附設師范班和各種短訓班。1976年,縣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養師范生350人,各科專業短訓班結業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舉辦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的短訓班,培訓各種專業教師321人。1985年,全縣公辦小學教師774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37%;公辦中學教師313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