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地震減災小知識
擴展閱讀
model動漫怎麼畫 2024-09-25 20:27:59
高考基礎問題怎麼解答 2024-09-25 20:20:37

地震減災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6 16:03:32

Ⅰ 防災減災小知識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引。 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構圖元素。其中,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是人們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攜手,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防災減災日由來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損失日趨嚴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 災害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堅強。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協委員提議,為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藉此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紀念,弘揚團結抗災的精神。

Ⅱ 防震減災的10條小知識是什麼

01 1、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就地避險,千萬不能在慌亂中跳樓。其次,及時正確地採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裡的人及時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緊挨牆根下;隨手抓住紡織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

2、震後自救: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震後被埋壓時求生的對策是保存體力,尋找脫險捷徑。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礫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設法保證有空氣和水。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首先要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和火災等並發災害。

3、震後互救:震後,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後救人,力求時間要快、目標准確、方法恰當,互救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近處的,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都要及時搶救。不要舍近求遠;先救容易救的人,這樣,可迅速壯大互救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可使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生,後救"人"。唐山地震中一農村婦女,每救一個人,只把其頭部露出,避免窒息,接著再去救另一個人,在很短時間內使幾十人獲救。

5、救人的方法

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後,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身體應盡量蜷曲,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震後救人時對處於黑暗窒息、飢渴狀態下埋壓過久的人,正確的護理方法是:蒙上眼睛救出來,慢慢呼吸、進食。

7、學校避震

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8、家庭避震

當地震發生時你在家裡(樓房),應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堅固傢具附近;內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9、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在行駛的電(汽)車內: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10、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要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危險物及危險場所等。如樓房、高煙囪、電線桿、路燈、危舊房屋、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等。地震是地球內部部分物質運動的結果。地震依據成因可分為火山地震、構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種類,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構造地震。(6級)震級以上的地震為破壞性地震。震中區從感到地動到房屋倒塌之間的時間一般為10~20秒。

Ⅲ 防震減災的小知識有哪些

防震減災小常識

一、 防災應配備的物品——地震應急包

地震應急包是在預防地震等災害發生時以及災害發生後,提供用於維持生命的食物、飲水、葯品及簡單的生活和求救必須品的應急包。一般內含:急救干糧、水、超薄保溫雨衣、冬季保暖衣物、塑料袋、防災兜帽、優質手套、多功能應急手電筒、應急求救哨 、少量現金、證件、常用葯品及鉗子、改錐等自救必需品。平時准備好,每天入睡前將應急包放在床頭,以便隨時疏散。

二、避震要點

地震時就近躲避,地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

三、地震自救

1.保持鎮靜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亂喊亂叫會加速新陳代謝,增加氧的消耗,使體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時,大喊大叫,必定會吸入大量煙塵,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正確態度是在任何惡劣的環境,始終要保持鎮靜,分析所處環境,尋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開放性創傷,外出血應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時呼救。對開放性骨折,不應作現場復位,以防止組織再度受傷,一般用清潔紗布覆蓋創面,作簡單固定後再進行運轉。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進行固定。

3.妥善處理傷口擠壓傷時,應設法盡快解除重壓,遇到大面積創傷者,要保持創面清潔,用干凈紗布包紮創面,懷疑有破傷風和產氣桿菌感染時,應立即與醫院聯系,及時診斷和治療。對大面積創傷和嚴重創傷者,可口服糖鹽水,預防休克發生。

4.防止火災地震常引起許多「次災害」,火災是常見的一種。在大火中應盡快脫離火災現場,脫下燃燒的衣帽,或用濕衣服覆蓋身上,或卧地打滾,也可用水直接澆潑滅火。切忌用雙手撲打火苗,否則會引起雙手燒傷。

5.要預防破傷風和傳染性疾病,防止大災後的大疫。

Ⅳ 防震減災小常識有哪些

1、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

2、地震來臨時,正在上課,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3、當人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採取應急措施。在來不及逃出房屋的情況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堅固的寫字台下、炕沿下、床板下等。

4、震後,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5、公共場所避震: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在行駛的電(汽)車內: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Ⅳ 防震減災小知識

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措施:

1.當人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採取應急措施。在來不及逃出房屋的情況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堅固的寫字台下、炕沿下、床板下等。

2.住樓房的人應盡快從大房間躲避到廁所、廚房等小房間處;當來不及逃離大房間時,應躲在內牆牆角下、傢具與門框附近等處,並保護頭部和呼吸安全;不要躲在樓房的外牆角,以防外牆震裂倒塌而跌出牆外。不可躲在陽台上、窗戶旁與擁在樓梯口,更不可盲目跳樓以防摔傷。

3.當主震約在20秒鍾過去後,要立即撤出房間,以防接著而來的餘震造成傷害。住高層樓房的人不可乘電梯逃離。為防地震造成停電和火災,可沿樓梯撤出。逃出室外或己在室外的人應保護頭部,以防止被瓦礫等物砸傷,並迅速往廣場、操場、公園等空曠安全處疏散,要躲開狹窄街道、高樓、影壁、女兒牆、煙囪、橋梁、高壓線、變壓器、河堤,水壩等危險地段。

4.若地震時在立交橋上,司機和乘客應迅速步行下橋躲避;若地震時正在車間、影劇院、商場、學校等公共場所,若時間允許可依次迅速撤離;在來不及時,可就近躲在車床下、桌子下、舞台下、椅子下、櫃台兩側等處。大地震後還有多次餘震,此時不能回到尚未倒塌的建築物內;倒塌的建築物如發主火災應迅速撲滅,以救出被困往其中倖存的人。

被埋在廢墟中的人,應盡可能加固自己同圍的支撐物,並用連續有規律的敲擊聲和呼喊聲求救。

Ⅵ 防災減災小知識:地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來了怎麼辦?答案是:鎮靜自若,就地避震!

國內外許多震例表明: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鍾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從你意識到「這是一次地震」到你完全被地震控制之間,你有十幾秒鍾的時間可以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所以,當機立斷的十幾秒鍾至關重要。

當地震尤其是強烈地震發生時,人們受異常心理的驅使,會茫然若失,條件反射式地採取本能行動,即恐慌和亂跑,這種本能行動必須加以制止。歷史經驗表明:「保持鎮靜」、「避免驚慌」、「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當你正在樓房內時,應保持頭腦冷靜,就地選擇避震地方,並迅速遠離外牆及其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樓梯間等開間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外逃或從樓上跳下,也不能使用電梯。如果你在辦公樓里,就趕緊躲到辦公桌下,不可站立和蹦跳,並盡量降低重心。地震過後應迅速撤離辦公室,撤離時要走樓梯。

當你正在公共場所時,最忌慌亂。地震時處在車站、商店、地鐵等場所的人員,切忌亂逃生,應就地擇物(排椅、櫃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如在飯館中就藏到桌子下;在劇院、體育館、體育場或競技場內,就躲在排椅之間。

當你正在戶外時,請牢記:就停留在開闊的地方,遠離高處可能掉下東西的建築物或上懸著高壓電線的地方。震時照明最好用手電筒,不要使用蠟燭、火柴等明火。

地震時汽車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地震開始時,假如你正在駕駛汽車,就請小心地減速把車停在路邊,不要停在電線桿、路燈、橋或高層建築物下。假如你正在橋上駕車,那麼就請保持低速行駛,使你與後面的汽車拉開距離,然後停下來,系好安全帶滯留在車內。騎在自行車上的人遇到地震,會使重心不穩,左右搖擺,難以控制,要趕快下車,按上下道順序停放並就地蹲下。一定要注意防止上空飛落物的襲擊。

Ⅶ 防震減災小常識10條是什麼

防震減災小常識10條:

1、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就地避險,千萬不能在慌亂中跳樓。

2、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3、震後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後救人,力求時間要快、目標准確、方法恰當,互救隊伍不斷壯大的原則。具體做法是先救近處的,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都要及時搶救。

5、救人應根據震後環境和條件的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通過了解、搜尋,確定廢墟中有人員埋壓後,判斷其埋壓位置,向廢墟中喊話或敲擊等方法傳遞營救信號。

7、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8、當地震發生時你在家裡(樓房),應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

9、公共場所避震要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

10、戶外避震要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Ⅷ 防震減災小常識

中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歐亞地震: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本世紀的中國地震活動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石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生在地殼中。
震 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
震 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
震中距:震中到觀測點的距離;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震級與烈度

地震震級: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構)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地震前兆

宏觀前兆:由人的感覺器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前兆。
微觀前兆: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儀器才能測出的地震前兆。

地震烈度的劃分

3度:少數人有感,儀器能記錄到

4-5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擺動。

6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7-8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9-10度:橋梁、水壩損壞、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11-12度:毀滅性的破壞。

Ⅸ 地震小知識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也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地震

  • 按形成原因分類

1、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岩層的快速破裂和錯動所造成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寧夏所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屬於此種類型。由於構造地震頻度高、強度大、破壞重,因此是地震監測預報、防災減災的重點對象。

2、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佔全球發生地震數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發生在活火山地區,一般震級不大。

3、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礦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3%左右,其破壞范圍非常有限。

4、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按震源深度分類

1、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地震,也稱正常深度地震,占總數的3%。寧夏地震都是淺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地震稱為深源地震。已記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約為700公里。

  • 按震中距分類

1、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大於100公里、小於1000公里的地震;

3、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級分類

1、小震4級以下的地震;

2、中強震5-6級的地震;

3、強震7級以上的地震,其中8級以上的地震又稱為特大地震。

  • 按破壞程度分類

1、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

2、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3、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時間分布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

  • 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 二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 三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地震-表現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震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就越大。人類已有記錄的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一顆1800萬噸炸葯量的氫彈,或者相當於一個100萬千瓦的發電廠40年的發電量。

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准。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32x32)倍。

小於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里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里氏規模竟達9.5。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針對破壞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地震預報要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這就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預報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於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但是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地震預報按時間尺度可作如下劃分:

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地震-發生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其種類很多。如觀測和記錄地殼形變的儀器有傾斜儀、自記水管儀、伸縮儀、水準儀、激光測距儀等;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大體有兩類:

1、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2、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震-逃生原則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震時,每個人的處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還是在室內避震,就要看客觀條件: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室外是否安全等等。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間,容不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人跑出危房後又轉身回去救人,結果自己也被埋壓。記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別人。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擅自行動,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要採取有利於避震的姿勢:如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Ⅹ 防震減災小常識有哪些

避震要點: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空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災後生活:

1,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4,按規定服用預防葯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