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心理學你在生活當中對幼兒的哪些心理問題比較感興趣或者是有疑惑,舉例子
一、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孩子才有了心裡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經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負,僅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孩子才能正確為人,有效處事。
孩子知識比較貧乏,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還不能夠全面看待問題,往往愛鑽牛角尖,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教會孩子正確認識事物,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教育孩子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冷靜、理智的處理問題。
家長要指導孩子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學習一節課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這樣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體中認識自己,學會與人相處,有時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給朋友講一講,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長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長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樹立起正面的、可愛的形象。
二、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來看看它的重要性在哪。
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
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
兒童自我意識薄弱
處於成長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薄弱,獨立性與依賴性不強,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加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學校教育失誤的不良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加上有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正確,挖苦、諷刺學生,更有甚者打罵學生,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出現不公平對待,對學習成績差或家庭貧困的學生另類看待,這也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正常心態的形成。
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面如新風尚對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腐蝕少年兒童的心靈,有些少年兒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講究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家長和學校一定要正確引導。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注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健康的新一代才能適應未來,適應社會發展。
三、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
1、好動
主要表現在幼兒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緒起伏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等的幾個方面。具體的來說則表現為喜歡跑動、爬上爬下,或是離位走動、叫喊和講話,以引逗旁人的注意。
2、焦慮
焦慮具體表現在幼兒缺乏自信、無端哭鬧、食慾低落、過於敏感。具有這一問題的兒童對於陌生的環境表現為反應敏感,有擔心害怕,甚至是恐惶不安的現象。常常表現為哭鬧不停,擔心被人嘲笑,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有過分的關注,同時伴隨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於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表現得過分的焦燥。
3、攻擊
這類幼兒表現為整日都在東奔西跑,喜歡惡作劇、諷刺挖苦他人,對於美好的物品則表現得毫不愛惜、摔打成癖,常常表現出具有攻擊性。
4、不良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主要集中在幼兒與父母、教師及同伴間的關系。在不良的人際關系中,幼兒與他人的互動總是表現為相互排斥、猜疑、攀比、攻擊或獨處,這樣容易使幼兒產生粗暴妄為、任性霸道或不合群、怯懦孤獨等行為和心理的問題。
四、心理沙盤游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入園焦慮
入園焦慮已成為了幼兒園中較常見與棘手的一個問題。通過沙盤游戲,可以為這些幼兒提供一個有效的釋放和表達情緒的途徑。幼兒不僅可以通過游戲宣洩焦慮,還可以通過沙盤對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認知進行重構,進而激活自身的治癒與康復因素,從而促進其心性的修養以及人格的健全發展。
2、適應困難
許多幼兒在新開學的時候,對於一個新的環境,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沙盤游戲能讓幼兒模擬真實的世界中的各種人際交往,讓幼兒學會協商、分享、謙讓、輪流、公平競爭等等的交往原則;在虛擬的時空中對周圍的事物有所認識, 進而對自身的觀察與處理事情的能力起到鍛煉與發展的作用。
3、品行障礙
矯正幼兒品行障礙的重要方式是情感宣洩,通過沙盤游戲能夠讓幼兒在虛擬空間中將他們的憤怒與攻擊性行為物化地表現出來,從而使其攻擊性的心理能量得以耗散,最終起到控制和治療的作用。
4、注意力集中困難
沙具有的可觸與移動的特性,能夠通過觸覺和運動覺作用於幼兒的大腦神經, 進而有效的集中幼兒對於具體物件與活動的注意力,從而來促進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同時由於沙盤是一個有邊界的空間,將幼兒的注意集中在這個有限的空間之內,可以有效的幫助訓練幼兒的注意力。
『貳』 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有什麼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促進他的精神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和精神健康問題不太感興趣。因此,全面理解兒童的心理健康,理解其中存在的誤解是很重要的,要有比較好的社會應力,孩子們要多和家人、老師、同齡的孩子在一起。智力水平如何反映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這是多種心理能力和復合表現。因此,兒童的智力水平應該與同齡人相同,這是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標准之一。孩子的感情反應情況是否合適,孩子的感情一般是時而快樂,時而悲傷,時而哭泣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總是悶悶不樂或無緣無故總是興奮的話,就要注意。
孩子們可以說實話,不經常說謊,不要拿走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人的東西,不要隱瞞當他們做錯事時會承認錯誤。而且,希望自尊、自信、對稱的稱贊能讓人開心,不想做受歡迎的事,不想做罵人的事,不要過度害怕或怯懦。總之,為了判斷一個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可以從他的生活狀態開始觀察。他在飲食上要合理,營養均衡,睡眠中有規律地經常鍛煉身體,可以提高身體素質。自尊、自信、自製力好的孩子心理上也很健康。
『叄』 闡述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1、組織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來實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積累生活經驗。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會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各種規則,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群體意識、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會化和個性化協調發展,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
2、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每個主題教育活動中,可根據教育主題的內容,結合幼兒認知特點以及發展水平,選擇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活動、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
(3)幼兒心理健康小知識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小朋友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肆』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1、 學習和研究同步,理論認識和工作實踐共同提高
在理論上系統地學習,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增強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識和能力。組織了二十多次講座,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進行10萬字的情報研究,並請專家指導,減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 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兩條腿走路,並找到了結合點。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具體化、科研課題化、管理規范化、責任指標化四個操作層面上展開。每位教師參與科研,密切地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音樂活動與幼兒合群性研究」、「美術活動中的交往、合作」等課題,將教科研融合起來。同時,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師群體。
3、 教育、教學和科研同時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踐相融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領域目標和課題研究目標融合起來,制定本園幼兒心理健康的目標體系。其二設計了心理教育活動教案50篇、體育游戲活動24篇,主題教育活動小班三項、中班四項、大班四項共60篇。其三教師的兒童教育觀有了較大轉變,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的觀念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樹立。
二、 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融合的主要途徑
1、 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4、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三、 社區、家庭、幼兒園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我們深知問題表現在兒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們依託社區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導水平。
1、 家長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
2、 開展親子活動
3、 開設家庭心理咨詢
4、 周日串門子活動
5、 對有問題兒童的家庭上門治療、送教
6、 開展學習化家庭建設活動
7、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小學生定期來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通過與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決獨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閉、不和群的問題。
8、實現時空開放,積極利用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努力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綜合能力。
四、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化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兒童在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
1、 開展個別輔導
兒童合群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每一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我們經常組織案例討論,學習幼兒心理衛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積累經驗,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
2、 開展問題兒童的心理治療
在我們的幼兒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兒童,心理矯治也是面向全體幼兒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在同一時空,每一個幼兒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就如每個幼兒都會生病一樣。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兒童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偏異行為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並不是只有發展性和預防性的心理衛生工作是面向全體幼兒的。對這部分幼兒的異常心理,不給予關注和幫助,忽視了整體中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沒有面向全體幼兒。每一個幼兒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矯治服務,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於我們提高幼兒心理衛生重要性的認識和幼兒心理衛生工作的水平。我們對膽怯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行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對孤獨型、被動傾向型的兒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暗示法、箱庭療法等矯治,積累了不少經驗,贏得了家長的認可。
『伍』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內容呢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廣大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關注,許多慘痛的教訓在提醒家長,忽略孩子的心理教育將導致家庭教育的徹底失敗。
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家長們,轉變教育觀念,理智的看待孩子學習,認真地對待孩子心理,用愛心去滋潤心靈的花朵,做孩子人生路上最美的風景。
『陸』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
一、幼兒心理健康知識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慾較強。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二、幼兒心理健康十項注意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
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幼兒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據研究表明: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愛或母愛,產生消極情緒,不愛學習,敵視同學等,由此可見,家庭破裂會使少年兒童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
『柒』 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最近學校要用、似乎是班會、拜託啦~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准,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葯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智力標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下<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准。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准: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上為30分鍾,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編輯本段]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准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關於心理健康標准,各國專家有不同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標准,而我國根據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最新國內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應包括以下相互聯系的八個方面:
一、 智力正常
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頭腦清醒,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現實的問題、困難和矛盾,既不迴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與想像力以及各種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緒反應適度
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心胸開闊,對一切充滿了希望,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沖動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悅的情緒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質健全
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有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製力,既不剛愎自用,也不盲從寡 斷;在實踐中注意培養自己的果斷與力,經得起挫折與磨難的考驗。
四、自我意識正確,
有自知之明 在集體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
五、個性結構日趨完善
個性是一個人經常的、本質的和別人相區別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它包括心理傾向性如需要、 動機、興趣、 意志、人生觀等),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生活條件、 受文化教育影響、從事的生產與社會實踐越是優越、豐富、完善,人的個性結構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證。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這就為人的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六、良好的人際交往
樂於和善於與人交往,能和大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重視友誼也不拒絕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與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如熱情、坦誠、尊重、信任、寬容、融洽)多於消極態度(如忌妒、冷漠、懷疑、小性、計較);在新環境中能很快地適應,與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為得體,
生活態度積極 珍惜一切學習與工作的機會,行為上表現出獨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既不盲從,也不受誘 惑,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八、反應適度
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活動效率是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不沖動、毛躁、也不敷衍塞責[1]。
『捌』 對幼兒心理健康的認識
1.幼兒期的孩子是一個不斷發育成長的個體。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發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這包括智力、語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甚至也包括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
一個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為表現應當與同年齡孩子相當。比如注意力明顯比同齡兒童差、控制力明顯低於同齡兒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預防。
提前預防比早期干預更為重要。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該著眼於預防,其次也要對幼兒心理問題及時做出判斷,做到早干預、早治療。
傳統觀念是在幼兒問題行為出現之後才進行干預,而我們認為早期預防更加重要。從生命全程觀的角度來講,早期預防可以防患於未然,使兒童在每個心理發展階段的過渡期都能健康發展。
3.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著重促進。
不僅僅是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也要促進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其幸福感,強調家長和教師從正面對幼兒進行幫助、回應和養育。這其中包括了對家長、教師等養育者心理健康的促進教育,也包括了對幼兒自身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要求。
4.幼兒的自我意識雖不成熟、不穩定,但對其人格發展和行為適應影響很大。
幼兒通常是通過成人的評價和態度,通過與同伴的比較,通過在游戲與交往中的成敗來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行為與情緒。
自我意識不強的幼兒,對挫折、沖突缺乏預測性和處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執拗、攻擊性行為、退縮行為等情緒和行為障礙。所以,應該加強自我意識的培養,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玖』 試述維護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兒童心理健康有什麼標准
1、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有哪些
1.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
2.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3.兒童疾病類問題。如:自閉症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
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協調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緒不穩易發怒、過度敏感。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4.恐懼症。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5.兒童抑鬱症。典型的抑鬱症表現為,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時,病人仍然沒有積極的反應。除了情緒反應之外,非典型的抑鬱症還需包括其他表現,如增加胃口、增長體重、增加睡眠和行動遲緩。例如,典型的抑鬱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現,而非典型的抑鬱症表現正好相反,這些孩子睡覺的時間比普通孩子更長。
四、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影響有哪些
1、教養方式:
(1)父母教養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於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父母過於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
(4)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
(6)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2、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
『拾』 如何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想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康,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要先健康起來。
總之,說起來很簡單,想要讓孩子心理健康,就要讓他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正能量的環境中。但實際做起來,確實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去努力營造這樣的環境。想讓孩子美好起來,那就先美好父母吧!想讓孩子心理健康,那就父母先讓自己的心理健康起來吧!
我是香草珠兒,
心理成長,心靈提升,我們一路同行!
請關注公眾號:香草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