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大學生心理小知識
擴展閱讀
萬代動漫模型手辦有哪些 2024-09-25 15:20:57
四川教育培訓如何招生 2024-09-25 15:07:24
疾控小知識 2024-09-25 14:51:50

大學生心理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5 15:29:52

❶ 大學生學習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大學生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其生理、心理均趨向成熟。但由於受人際關系不良、經濟困難、失戀、學業受挫等影響,常造成心理障礙。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某大學學工部兩次對入學新生進行全面的心理測查,結果表明,25%的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據統計,因各種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有:
1.難以適應生活環境的轉變
剛入學的大學生要順利度過生活環境的轉變期,應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獨立工作的能力。
2.學習緊張與競爭壓力造成心理負擔過重
經過高考拼殺的學生帶著良好的感覺進入大學校園之後,突然發覺自己站在「山頂」的感覺沒有了。在高手如雲的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盪然無存,「眾星捧月」的地位變了,無形中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因此,老師和家長要教育他們正視現實,認識到考上大學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勝利,今後的路還很長。從一進校門起,新的競爭又宣告開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線上。因此入校後短暫的興奮之後就應當及時冷靜、認真地分析利弊,正確認識自我,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
3.人際關系失調造成社交障礙
交往過程中出現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其特點是:心理自卑,行為畏縮,面對挑戰採取逃避態度或無力去應付。想與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害羞不敢與人接近。不與人交往並非出於自願,內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礙主要是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懼。不然,對自己的神態舉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別人面前出醜、失態,反而使自己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社交障礙是一種恐懼心理的自我加強過程。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恐懼愈演愈烈,最後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這種問題的同學要大膽一些,多參加集體活動,並敢於拋頭露面。
4.理想、目標落空造成內心困惑
進入大學後,學習失去了中小學時的動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社會市儈、陰暗的一面,習慣於只讀聖賢書的學子們在現實面前感覺到困惑。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大學學習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學好專業課,提高專業技能,培養高尚道德情操,鍛煉組織社交能力,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學習內容上注意尋找自己的學習興趣,除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外,應根據自己的興趣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靈苦悶
時下的大學校園,戀愛已是公開的秘密,部分大學生匆匆加入「戀愛族」,由於對愛或被愛缺乏正確的理解,往往飽受失戀之苦,但又難以自我調適,輕者陷入情感的旋渦難以自拔,重者則會痛不欲生,尋死覓活,甚至導致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後果。
談戀愛是一種審美,一旦雙方產生了戀情,要沉著、冷靜、理智地對待,既應珍視純潔的感情,又不能任其發展,注意適度控制,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的關系。對於單相思和失戀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們戀愛是以雙方自願為原則的,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❷ 作為大學生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需要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保持健康的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學會自娛。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咱們在念大學是時候,已經開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識已基本建立,這時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因此,所有的大學生都應增強心理衛生意識。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也許是頭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一時間似乎得到了許多的「自由」。不過,如果濫用這種「自由」,或隨心所欲,或負擔過重,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節奏,都會導致精神損傷。所以,盡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當務之急。1.學習負擔適量,2生活節奏合理,有張有弛,3.學會科學用腦。

咱們大學生不能總是學習,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娛樂活動,可以消除煩悶憂慮,排遣孤獨寂寞,緩解緊張和壓力等,從而使自己得到放鬆和休整。要學會鬆弛有度。這樣對個體的身心保健是極有好處的。

❸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和解決方法

近年來,大學院校事件頻發,暴露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04 年,雲南昆明雲南大學北院鼎鑫學生生活區「馬加爵事件」,同室 4 人被殺,案犯馬加爵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05 年,長沙「天之驕子」羅吉軍和卓科跨省搶劫殺人,製造了震驚國內的「7.28」案件,被處以極刑2013 年,復旦大學學生林某因瑣事在飲水機中投毒,致使同室室友黃洋死亡,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據調查顯示,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病導致休學、退學的人數,在休學、退學大學生中佔到了 30%左右,而在全體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者的比例也高達 30%左右。

以上的案例只是大學生犯罪的極少案例,但是也暴露出當代大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對於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的本身在環境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不是絕對的十全十美的狀態」。

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種:

1 人際交往問題

現代大學院校,被譽為「小社會」.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中形成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子、能夠靈活處理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實際上人際交往是一種心理上雙向互動,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那麼,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出現了,「如何建立順暢和諧的人際關系」. 但是大學生個性特徵不同,青春期固有的敏感和沖動,待人接物態度不同,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各種難題,從而產生焦慮、煩燥、困惑、甚至仇視社會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自由成長.

1.1 與個別人難以處好關系

根據調查,發現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中有 1/3和同學關系、寢室關系、異性之間的關系有關,文化和生活習慣的沖突,高校和普通的中學不同,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一些學生很難包容別人的生活習慣,在一個團體彼此就容易產生矛盾.一些高校的學生會特別在意這些細小的問題。通常是一些非常細小的問題導致了關系的惡化,有的大學生總覺得其他人說話做事是針對自己,是看不起自己,有的學生則習慣歪曲的理解別人的言行,缺乏包容,也總是從消極方面考慮問題.

1.2 缺少知心朋友,缺乏傾訴對象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需要由低級到高級排列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交往需要是指一個人願意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並發展友誼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內容.某高校一位大學生,竟離校出走,消息全無。原來這位大學生一連多日都呆在一家網吧里和網上的人傾訴苦悶.因為在現實世界中,與同學交往平淡而倍感孤獨、壓抑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只能在網上傾訴。

2 學業期望問題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特點是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任指導者,但是大學生本身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就是學習的自主性,所以大學生面臨學習環境、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內容的很大轉變,這些大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有了一個全新的評估.大學里的學習成績會影響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甚至影響到學生們的未來,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的這些壓力,也容易激化固有的矛盾。

3 求職與擇業問題

這是高年級大學生常見問題,在進入社會時,他們經常面對很多的困惑和擔憂,比如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能夠適合自己,如何長遠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求職時要有什麼樣的心理准備,這些都會給大學生們帶來憂慮。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意識導致了思想體系裡價值單一取向、很多不合理的職業歧視也屢見不鮮,畢業生和家長的期望大多是學生畢業後能進入到熱門行業,並從心裡抵觸藍領文化。

這樣就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才過剩,部分行業人才短缺的社會現狀.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傲心理、畏懼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等方面,並通過很多的情緒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就業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的特徵息息相關,也與當前整個社會就業環境有很大關系. 部分大學生就業心態變得狹隘,擇業的多樣化和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針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相應的措施:

1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機制

學習和生活中承受著巨大心理負荷的大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兩個方面,即環境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

1.1 環境文化建設

加強校內宣傳櫥窗的建設,廣播電視、校園網等的建設力度要加大,廣播電視和校園網要面向大學生群體,多展示學術知識和高層次的文化知識。

開展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活動,建設好集服務性、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等於一體的校園網站,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規劃、建設好大學生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場所,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

1.2 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首先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努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次要加強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學校人際關系是指學校領導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領導與教職工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應該設置校長信箱、心理咨詢信箱,讓學生有機會訴說自己的苦惱。進一步豐富同學的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素質,再次可以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建立校、院分層次管理體系,開展學生的社團特色活動。

2 加強物質保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離開物質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 從北京市屬 67 所全日制高校中抽取 23 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75%的兼職人員處於義務服務或半義務服務,57%的機構無固定經費,其中 28%無任何經費來源,經費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運轉,形同虛設。

3 加強系統的管理制度

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調查結果,有22.3%的領導回答沒有建立考核機制,近 50%的院校未回答該項問題,說明有不少高校沒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考核機制。而實踐中的許多漏洞,大多是由於缺乏制度的保障.目前,應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詢人員的進修制度和培訓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等,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和正規的發展。

4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在教育模式方面,國際心理學聯合會 1984 年在美國出版的《心理學網路全書》中指出,咨詢心理學強調發展的模式.高校應該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不能出現把心理健康教育課流於形式的現象,要充分保障這門課程的軟體和硬體設施.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除了看學生的成績,還要重視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麼,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通精神健康就診綠色通道,並邀請專家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講座。

❹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學方面的知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識正處於逐步成熟的大學生而言,較之以往任何年齡階段,更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和心理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是多樣化的,這里僅就適應、人際交往、神經症問題等幾個方面作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

進入大學後,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個人角色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要求個體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在上述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如果個體自身改變與環境變化脫節,就容易出現適應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還會帶來其他心理問題,影響大學期間乃至今後的學習與生活。

(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與內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學新生要經過分離、過渡、融合三個階段的洗禮,才能真正適應大學生活。分離是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起點。青少年中學畢業後選擇了上大學,從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的那一天起,就意味著與家庭和昔日中學朋友的分離。分離意味著個體要重新定義與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間的關系。過渡是指新生適應新的自然的、社會的和精神的環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環境中形成了適當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網路。在以上三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二個階段──過渡。因為分離事實上是由入學而客觀造成的,而融入是適應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新生過渡期延續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在過渡期的狀況直接影響這一結果。因此,對於新生適應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過渡階段。

王登峰、張伯源認為新生適應的內容包括三方面: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對自己認識的改變。為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就要主動調節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學習方式,學會獨立地面對生活,從學習、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學會獨立處理。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是對大學新生的又一考驗,這既是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轉化的必要條件。大學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際關系的內涵,學習與不同性格的個體相處,掌握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化解人際沖突的技巧。大學新生的社會比較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新的人際環境中,面臨著重新認識自我和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問題。新的自我的確立應建立在對自己的客觀認識與評價的基礎之上,這一過程可能是緩慢的,很可能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之中,入學適應只是一個開端。

(二)影響新生入學適應的因素

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大體可劃分為兩類: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

1.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括期待、應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學新生在入學之前總會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有一定的期待,這種期待會影響他們入學時的適應。許多新生入學之後,理想的期待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很大差異,這成為難以適應新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理想期待與現實狀況的差距越大,個體的失落感也就越大。應對是個體在經受壓力過程中幫助個體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個體為減少憂郁或壓力的認知或行為反應。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習慣性的應對方式,用來應對未來面臨的壓力情景。每個大學生都以自己習慣性的方式應對著環境的變化與壓力,應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入學適應過渡期的長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對理解新生入學適應有很大幫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狀況直接影響大學新生入學後的學業和社會適應,同一性混亂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更容易出現心理與行為問題。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居住地環境等。有學者研究了新生與父母關系對入學適應的影響,發現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入學適應有更積極的影響。這種平等民主的親子關系表現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主體;相互尊重各自的觀點;經常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會支持尤其來自家庭的支持,在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來自一位長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勵和建議可能會使他們撥雲見日,更加積極地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此外,大學生以往居住地與大學所在地語言、文化、習俗、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新生適應的因素之一。

(三)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議和措施可以用來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1)盡快幫助新生了解、熟悉學校環境;(2)幫助學生養成合理的生活規律,學習、體育鍛煉、興趣和愛好兼顧;(3)以各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專業;(4)引導學生規劃自己大學生活和未來的發展;(5)組織新生、教師、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某一主題活動,幫助新生建立新的社會網路;(6)設計並組織針對新生的團體輔導計劃,讓新生能從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7)告知新生獲得有效幫助的各種渠道(如校內心理咨詢門診等)。

二、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人際交往以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學生身上存在著人際交往的障礙,他們自身也體驗到由人際交往引發的不適、苦惱和困惑。人際交往障礙會引發一系列不良情緒,如不快、不滿、失望、孤獨、煩惱、自卑等,嚴重者表現為行為上的自我封閉、逃避現實、抑鬱、焦慮等。

(一)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

1.認知原因

這里所說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對交往本身的認知三個方面。過高評價自己,過低評價對方,就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盛氣凌人、狂妄自大;相反,過低評價自己,過高評價對方,則會導致人際交往中的畏畏縮縮、自抑自卑。對人際交往本身的認識也同樣影響交往行為,如對交往的交互性原則認識不足就會導致交往中對某一方利害的過度關注。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社會認知因素有以下幾種。

(1)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指初次對人的知覺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鮮明、最牢固,並對以後的人際知覺和人際交往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於受交往深度、個體的認知和情感等因素的影響,第一印象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容易限制對他人進一步的了解。

(2)暈輪效應,又稱光環現象,指在對人進行知覺時,判斷者常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擴散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壞的整體印象。暈輪效應的最大失誤在於以偏概全,極端化的表現就是推人及物,即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交往。

(3)刻板印象,也稱社會偏見,指人們對屬於不同群體或特徵的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例如種族歧視和對「南方人、北方人」的看法,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塗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刻板印象既有可以幫助人們簡化認知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認知對象特徵、有助於交往的積極作用,也有使人們的認識僵化和停滯、阻礙人們認識發展、對他人判斷錯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的消極作用。

2.情感原因

在人際交往之中,個體的情緒反應應該是適度的,與引起情緒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並隨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情緒反應過於強烈或過分冷漠都會讓人感到難以接受。大學生情感豐富、心境易變,有時對人對事過於敏感,容易憑一時好惡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使得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生各種障礙。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的不良情緒因素。

(1)羞怯,指因為害怕或膽怯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適。帶著這種心理去進行人際交往,就會產生莫名的緊張和不安的感覺,在交往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從而使得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處於尷尬的境地,正常的人際交往難以持續,出現障礙。

(2)嫉妒,指因失敗或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所產生的羞愧、憤怒和怨恨等個體情緒體驗。有時候它對人的成長也有積極影響,但更多的時候是消極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嫉妒心理一旦產生,就很難再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與周圍同學的關系,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把這種感情色綵帶到人際交往中去就會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受,從而使人際交往失敗。

(3)自卑,指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的體驗。這種貶低或否定可能來自當事人自己,也可能來自外界評價,但更多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有的大學生因為自卑而對自己持否定態度,交往起來比較吃力,害怕說錯話,擔心丟面子,長此以往,嚴重者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症,使人際關系出現障礙。

3.人格原因

人格是指個體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人格的差異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和沖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導致人際沖突。一般來說,人們都不願和具有不良人格的人交往。

4.能力原因

人際交往是一種技能,人際交往中個體需要了解人際交往的原則,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方法,學會有效的表達與溝通等。一些大學生由於人際交往能力差,因而交不到朋友,久而久之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

1.培養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自信不可或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才能在交往中游刃有餘,人際交往成功且有效。要克服自卑和羞怯,就要學會坦然自若地面對交往,不怕失敗,不怕被人譏笑。要重視第一次成功的社交經驗,以此增強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信心,從而逐步走上人際交往的良好循環。

2.認識自我,健全人格

(1)真誠。「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真誠的心能使交往雙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真誠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2)信任。在人際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理解。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彼此能夠理解對方的意圖、情感、觀點、立場,交往才能不斷持續下去,人際關系才能變得融洽而深入。

(4)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

(5)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生人際沖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剋制是以團結為金,以大局為重,但不是無條件的,應有理、有利、有節,如果是為一時苟安,忍氣吞聲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不是正確的交往態度。

3.勇於實踐,提高人際交往技能

為了能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相識、交往和相處,學習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這些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如何使談話繼續和中止,如何闡述自己的見解,如何提出批評,如何化解沖突,如何換位思考等。這些技巧可以通過書本、課堂、培訓等途徑學習,但主要還要在人際交往實踐中學習。只有勇於參加人際交往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交往技巧,人際交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三、神經症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各國的調查資料推算,世界總人口中的5%~8%患有神經症或人格障礙,其人數是重性精神病障礙的5倍。對於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來說,神經症也是一種較為常見、較為嚴重的功能性心理障礙。

神經症不是某種特定的疾病類型,而是由於大腦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除癔症外沒有精神病的症狀,它主要表現為煩躁、緊張、焦慮、恐怖、強迫症狀、疑病症狀、心情抑鬱或分離症狀、轉換症狀等。它包括抑鬱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癔症性神經症、神經衰弱等。它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各不一致,比較復雜,但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第一,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人口城市化、人口居住稠密、職業競爭劇烈等因素與神經症發病有密切關系。例如,家庭不和、人際關系緊張、工作或學習過於疲勞以及某些突發的創傷事件等都可能成為神經症的誘發因素。

第二,神經症患者有不良的人格基礎。如某些癔症患者有表演性人格,強迫症患者有強迫性人格等。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創傷,便會導致神經症的發生。

第三,神經症患者在臨床表現上雖有較多精神痛苦和軀體不適,但醫生檢查始終不能發現相應的異常體征,即沒有任何可以證實的器質性病因,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症症狀不能診斷為神經症。

第四,神經症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定認識,感到非常痛苦,因而主動求醫或求助於心理咨詢者,喜歡訴苦及訴說軀體不適是神經症病人普遍而突出的表現。神經症患者常常對自己的病態過分擔心、疑慮,四處奔波,多次到醫院就診,要求做各種檢查。

第五,神經症除癔症的一次發作好轉較快外,其餘神經症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抑鬱情緒為突出症狀的一種心理疾病。抑鬱以憂郁和厭世心理特點表現出來,病人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多恐驚夢、乏力、腹瀉等。此病症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厭世,甚至有自殺念頭。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1)抑鬱心境。這是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徵。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2)快感缺失。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盡量迴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3)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學習、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無暇顧及。(4)睡眠障礙。約有70%~80%的抑鬱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後即醒,故稱為睡眠清晨失眠症、中途覺醒症及末期失眠症,醒後又處於抑鬱心情之中。還有少數的抑鬱症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鬱。(5)食慾改變。表現為進食減少,體重減輕,重者則終日不思茶飯,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慾增強的現象。(6)軀體不適。抑鬱症患者普遍有軀體不適的表現。患者常檢查和治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勞、睡眠障礙、喉頭及胸部的緊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心悸、氣短等病症,但多數對症狀治療無效。(7)自我評價低。輕者有自卑感、無用感、無價值感;重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有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甚至選擇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途徑。(8)自殺觀念和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行為。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常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的痛苦。(9)其他。一些患者還表現出焦慮、性慾降低、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嚴重的抑鬱症通常需要抗抑鬱劑治療,或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輕、中度抑鬱症通過單純心理治療可以恢復,多種心理治療都能夠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能夠幫助病人分析他們問題的來源,教會他們如何去應付生活中各種誘發抑鬱症的事件,教會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提高生活滿意度,減少導致抑鬱的行為。認知治療和人際治療對抑鬱症有良好的療效。在認知治療中,重點在於幫助病人改變導致抑鬱的行為和思維方法;在人際治療中,重點是幫助病人改變人際交往中導致抑鬱的行為方式。

(二)強迫症

強迫症是以強迫症狀為核心的一種心理疾病。病人常有無法自我剋制的、重復出現的某種觀念、意向和行為,深陷其中而又無法自拔,因此,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

強迫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強迫觀念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斷重復出現,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無法擺脫;強迫動作則是指病人為了減輕因強迫觀念所引起的焦慮,不由自主採取的各種相應的行為。其中,前者又可細分為強迫回憶、強迫聯想、強迫疑慮,強迫性窮思極慮和強迫性對立思維;後者分為強迫意向,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檢查、強迫性洗手、強迫性儀式等。

關於強迫症的病因,目前說法不一。但有一點研究者能達成共識,即此病與人格特徵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強迫症病人人格表現為:謹慎細心,深思熟慮,有很高的道德標准,總是過分地嚴格要求自己,工作喜歡有秩序、有條理,做事固執,動作刻板。強迫症與強迫型人格有密切聯系。此外,遺傳、心理社會因素、生化因素等也與強迫症密切相關。在遺傳方面,家系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症,遠較普通人群高。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處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的不適應可引起強迫症狀的產生。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盡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最後誘發強迫症的出現。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擊等也會使患者焦慮不安、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症的產生,症狀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創傷有直接的聯系。在生化方面,有人認為強迫症患者5-HT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導致強迫症產生,對此用增多5-HT生化遞質的葯物可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主要是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心理治療除了進行一般性解釋、鼓勵、幫助等支持性心理治療外,還可以進行精神分析、行為治療、森田療法等,每種方法各有側重。精神分析注重對患者人格特點和發病原因的探討,包括童年有無產生強迫症的心理創傷;行為治療側重從行為矯正和強化的角度,矯正強迫行為和思維;森田療法主張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

(三)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失調,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焦慮症又有急性焦慮症和慢性焦慮症之分。急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病人在某一急性精神創傷後突然發病,莫名其妙地驚恐、心慌、出汗、面色蒼白、兩手發抖等。急性焦慮症的發作可以持續幾分鍾或幾個小時。有時發作過後病人感到一切都恢復正常;有時則使人經常處於一種緊張不安狀態,擔心此病會再來。慢性焦慮症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憂郁等。這種病人易緊張、易激惹,稍有刺激聲和麻煩事,病人就不能忍受,甚至大發脾氣,事後能有自知之明並有後悔感。焦慮症的具體症狀包括以下四類。(1)身體緊張。焦慮症患者常常覺得自己不能放鬆下來,全身緊張。患者面部綳緊,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2)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焦慮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常常超負荷工作。患者出汗、暈眩、呼吸急促、心跳過快、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3)對未來莫名地擔心。焦慮症患者總是為未來擔心。他們總是無來由擔心自己的親人、財產、健康。(4)過分機警。焦慮症患者每時每刻都對周圍環境的每個細微動靜充滿警惕。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戒備狀態,因而影響了他們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影響他們的睡眠。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焦慮症呢?對此,不同學派有不同的意見,至今尚無定論。研究者發現以下因素與焦慮症發病密切相關。(1)遺傳因素。遺傳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2.5%,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50%。有人認為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2)人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是焦慮症典型的病前人格。(3)認知過程或思維障礙。研究發現,這類病人常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常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常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常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4)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的平衡。(5)應激事件發生。在有突發的應激事件刺激下,多出現焦慮症。有時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也可為誘發因素。

對焦慮症可進行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精神分析學派、認知行為學派等從各自的理論出發,為焦慮症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精神分析學派把焦慮症的起因歸結為壓抑的無意識沖突,所以,治療該症的核心就是幫助患者領悟他們內在心理沖突的根源。認知行為治療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如果焦慮症狀與情境有關,則通過運用「情境分析」,找出患者的焦慮症狀由情境中的哪些關鍵因素造成的,然後運用「系統脫敏」的技術,降低患者對這些特定因素的焦慮程度;如果焦慮症狀游離於任何特定情境,則運用「放鬆訓練」來降低病人的總體緊張水平。此外,還可以幫助患者通過學習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術、直言技術),來提高患者面對各種情境時的信心。

2009-06-05 人教網
下載:

❺ 當今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呢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異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礙問題、人際關系的困擾、學習負擔引起的緊張焦慮問題、求職擇業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礙問題、經濟的負擔。

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大學生由於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往往容易出現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由於中學時學生對大學充滿了憧憬,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當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並非原來所想像,進而懷念起過去的中學生活。而且一部分學生發覺自己在高手如雲的新集體里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到相對自立的生活,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5、求職擇業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礙問題高校擴大招生圓了很多青年學子的大學夢,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就業的困難。就業的壓力使很多大學生看不到現實的出路, 找不到理想的方向, 對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會競爭激烈,用人單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之很多大學生在校時一心只讀書,與社會接觸少,對社會缺乏真正的了解,這些情況導致大學生擇業時出現一些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卑、恐懼、自傲、懷疑等。

6、經濟的負擔

對於一些從偏遠農村考人城市的大學生們來說,經濟上的負擔遠比其他負擔更為沉重。一些大學生在學期間為了緩解生活壓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維持學業。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很多學生心理壓力大,產生自卑心理、焦慮心理、狹隘心理、文飾心理等。

❻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解答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異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礙問題、人際關系的困擾、學習負擔引起的緊張焦慮問題、求職擇業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礙問題、經濟的負擔。

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

大學生由於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往往容易出現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由於中學時學生對大學充滿了憧憬,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當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並非原來所想像,進而懷念起過去的中學生活。而且一部分學生發覺自己在高手如雲的新集體里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到相對自立的生活,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孤獨感。

2、異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礙問題

大學生性發育已經成熟,戀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由於大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且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多學生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情,還有些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好異性之間的交往和雙方的感情問題,出現愛困惑、性困惑,少數學生還出現異常行為,有的因理解的戀愛觀與現實的具體問題發生矛盾和沖突,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5、開展心理咨詢與行為指導

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心理障礙,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心理咨詢人員通過個體心理治理、集體心理治療及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可以給來訪者提供心理保健知識,幫助他們克服不合理信念,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心,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找到可行的排憂解難方法,看到自己發展的方向。

6、優化大學生成長的心理氛圍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有多種因素引發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消除或減輕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大大減少大學生的應激源,有利於大學生強大社會支持系統的構建。

7、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人際關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消除抑鬱、焦慮、孤獨等消極情緒的重要手段。大學生要改變社交觀念,要擴大社交范圍,形成立體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多渠道交往,加強交往實踐;要注意交往對象的篩選,注意與良師、益友、等人交往。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剋制忍讓,寬容待人。

8、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調適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培養協作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

❼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哪些方面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環境適應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較為常見。

2、學習問題。大學生常見的學習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問題、學習動力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態度問題,以及學習成績差等等。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好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

3、人際關系問題。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同高中階段相比,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問題的關注程度超過了學習,也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際關系問題常常表現為難以和別人愉快相處,沒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過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單、苦悶、缺少支持和關愛等痛苦感受。

4、戀愛與性心理問題。大學生處於青年中後期,性發育成熟是重要特徵,戀愛與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而性心理問題常見的有:手淫困擾,以及由婚前性行為、校園同居等問題引起的恐懼、焦慮、擔憂等

5、性格與情緒問題。性格障礙是大學生中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其形成與成長經歷有關,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自卑、怯懦、依賴、神經質、偏激、敵對、孤僻、抑鬱等。

6、求職與擇業問題,是高年級大學生常見問題。在跨入社會時,他們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麼樣的技巧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帶來困擾和憂慮。

7、神經症問題。長期的睡眠困難、焦慮、抑鬱、強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經症的臨床表現症狀

第七種問題是偏離正常狀態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而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主要是由很多現實的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也往往是暫時性的,經過自己的主動調節或尋求咨詢老師的幫助,多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和適應。

二、如何面對自身的「心理問題」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已逐漸加深,但大學生們在對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態度上比對待自己的更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則表現得優柔寡斷,覺得難以啟齒,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這一心態,建議:

1、坦然面對。心理健康也跟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心理困惑只是成長正常狀態,沒有問題哪有成長可言,因而不必大驚小怪、怨天憂人。

2、不要急於「診斷」。心理問題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也很復雜,切忌盲目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或者道聽途說,急於「對號入座」,認定自己患了什麼病。弄清問題當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問題還是發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長中的煩惱」,實在不必自己嚇自己。

3、轉移注意。心理問題往往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所謂問題不放,不可過分關注自我,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全力投入是很有利於心理健康的。

4、調整生活規律。很多時候,只要將自己習慣了的生活規律稍加調整,就會給自己整個的精神面貌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受。所謂的心理問題也隨之輕松化解了。

5、不要諱疾心理咨詢。對於嚴重的、難以排解的心理問題,也可尋求專家咨詢及心理衛生機構的幫助。

三、個體維護與增進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則與措施

1、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2、自尊自愛。

3、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4、發展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5、放棄偏見,求助心理醫生。

6、積極實踐,將上述觀念用於自己的生活中,及時調整心理生活與反應。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及解決方法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多變,具有獨特性,其引發原因多種多樣,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應全面細致地分析其誘因,以便對症下葯,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1、環境、角度的變化引發心理沖突

大學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處理學習、生活、人際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據調查,80%的學生以前在家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生活問題對這部分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其次,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標准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提高獨立生活能力,這是入學適應的第一步,也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一步。其次需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在不同環境下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及他人的長處和短處,並認識到優、缺點是每個人都有的,應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而不應因為缺點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棄。

2、學習壓力造成的焦慮心理

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課程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甚至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部分學生由於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理想,因而產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緊張不安的情緒就是焦慮。適度的焦慮水平及必要的覺醒和緊張對人的學習、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續而重度的焦慮則會使人喪失自信,干擾正常思維,從而妨礙學習。

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應建立正確而適度的學習標准,確立適合的抱負水平,避免由於期望值過高而造成的過度焦慮。另外應提高自學能力,掌握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制定良好的學習措施,有效提高學習成績。如焦慮嚴重且持續較長,則要通過心理咨詢幫助排除。

3、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及人格障礙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現代化家電的普及,計劃生育帶來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鄰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他們不善於交際。另外在大學中,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的多,要求學生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會化。但部分學生不能或很難適應,總是以自己的標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際障礙。人際關系不良會導致溝通缺乏,心理緊張,情緒壓抑,產生孤獨感,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對於人際關系不良的同學,首先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認知偏見。此外要加強個性修養,戰勝自卑、羞怯,糾正虛偽自私等不良個性特徵。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際原則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確保學習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4、愛情引起的情緒困擾

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生理機能已經成熟,逐漸產生了戀愛的要求,但是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當,就會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及學習和生活。目前,大學生存在的戀愛困擾主要是對兩性交往的不適,性沖動的困擾及缺乏處理戀愛中感情糾葛的能力等。

大學生在校期間談戀愛不宜提倡,但也不可壓制,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應生正確對待異性交往,培養與異性交往的能力。正確對待自己和戀人,在因戀愛而發生情緒困擾時,應及時進行情緒疏通,使消極情緒得以合理渲泄,以保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維護心理健康。

5、就業壓力造成的心理壓力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是個普遍問題,而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難。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工作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經驗而不能勝任工作等),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又以一些不正當的渠道渲泄出來,如亂砸東西,酗酒打架,消極厭世等。因此,大學生尤其是畢業生應進行職業輔導,調整擇業心態,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應了解自我,包括對自我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如智力、興趣、態度、氣質、能力等)的認識,這方面可以藉助於一些心理測驗工具,諸如《氣質調查量表》等來進行。其次要生了解各種職業的基本情況。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於自己特點的職業。同時還應學習基本的求職技巧,以便在求職過程中能發揮優勢,表現出自己的真才實學來推銷自我。最後還應正確面對求職中的挫折,調整心態,不斷努力尋找機會。

6、自身心理素質的不足。如自我認識片面,情感脆弱、沖動、不穩定,意志薄弱,怯懦、虛榮、冷漠、固執,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耐挫力差,不懂得心理健康,缺乏心理調節的技巧。應豐富心理知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學習心理調節的基本技能並力求訓練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❽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4)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教育

培養學生以社會需要為己任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正確地把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要具備自我認識,自我了解的能力,對個人的條件、氣質、興趣進行分析,確定切合實際的自我期望值和奮斗目標,樹立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和實現人生價值觀念及為社會作貢獻的高尚心理品質。

(5)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

教育學生個人的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是緊密相連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導致多種生理疾病;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煙,不過量飲酒,科學飲食,在消費中不攀比,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

(8)大學生心理小知識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

(2)預防心理疾病,保持學生心理健康

(3)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❾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識點是什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知識點包括,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堅定他們的信心去創點兒,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堅定他們的信心,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第三,幫助學生認識青春期經常遇見的心理問題。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有效幫助大學生解決性格和形容以上的特點。正確的改正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