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心理健康小知識小常識
擴展閱讀
兒童正常體溫是多少低燒 2025-01-18 15:49:30
什麼歌歌詞里有丘比特 2025-01-18 15:32:33

心理健康小知識小常識

發布時間: 2022-04-14 01:08:08

㈠ 心理健康小知識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 智力正常;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 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 人際關系融洽; 適應能力良好。

為什麼說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當身體或心理某一方面產生疾病時,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身體使人精力充沛、行動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寬廣、情緒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過來能使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時正確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正確指導身體鍛煉,自覺調整作息時間,使身體各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 有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個性, 有個人獨立的意見, 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㈡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它預示著一種持續且積極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認知,並以此應對日常生活壓力,對社會、家庭有貢獻有價值。
我國將心理健康概括為: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很多研究證實,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數與社會孤立、暴力傾向、人際關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負面問題存在著微妙的關聯。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至關重要。
1)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食五穀雜糧+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保持體重、預防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當然,它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腦獲取充足的營養,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
現在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飲食結構,對於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2014年,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Saverio
Stranges團隊在BMJ期刊發表一篇文章證實,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有益於身心健康。
2)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合體能+循序漸進+持久規律
與健康飲食一樣,有規律的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同樣很重要。現在都市化生活節奏快,人們常常長時間久坐室內,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為主要的運動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還證實,當散步與集體結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參加戶外步行,鍛煉的同時不僅可以改善心態,還有利於積極預防一些常見類精神疾病。
運動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的鍛煉項目之外,還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養成規律。定時鍛煉身體,才能夠持久性的對身心產生積極的效用。
3)優質的睡眠時光:深度睡眠
有科學家證實,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會增加患精神類疾病的風險。即便是輕微的睡眠問題都會對健康產生損害。長時間缺少睡眠易累積精神問題。
養成規律的作息制度,特別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才能保證睡眠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會擾亂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找興趣相投的朋友參與各類興趣班和活動。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娛互動為主,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彼此的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應付各種壓力!
帶著現實的目標啟程
也許,你會覺得上述食物、鍛煉、睡覺都是老生常談。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為什麼還有不少人難以付諸行動呢?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建立對心理健康有益處的目標,在漫長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動力地堅持下去。
此外,目標需要提早設定,同時,將飲食、運動、睡眠等目標告訴家人和朋友,形成監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記錄目標完成的情況。
做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關鍵的專業技術部分,並且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是慢性病預防的第一步,也稱為危險預測模型。它是通過所收集的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態之間的量化關系,預測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種特定疾病或因為某種特定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控制與干預,以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㈢ 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3)心理健康小知識小常識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㈣ 有關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以個人能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種觀點。

若一個人對環境適應良好,則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適應不良則不健康。醫學上對人的身體健康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指標,但對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無公認的、一致的標准。我們根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歸納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的幾種心理特質,以加深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

* 現代科學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

* 因長期的不良情緒的作用而導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組織的損傷的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心身疾病。

* 我國古代醫學早就提出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的理論,認為心身是統一的,與近代西方的心身醫學理論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㈤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
2.情緒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實現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4.行為協調(行為協調是指人的思想與行為統一協調,行為反應的水平與刺激程度相互協調。心理健康的人行為有條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為反應與刺激的程度和性質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為上表現前後矛盾,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有頭無尾,行為反應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可以大發脾氣,或是對強烈的刺激反應淡漠,思想與行為不相協調。)
5.人間關系適應(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 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6.反應適度(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那麼,心理健康的標准又是什麼呢?
1.樂於學習。
2.能與老師、同學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為善,團結互助。
3.情緒基本穩定,心情輕松愉快。
4.意志健全,樹立自信。

㈥ 心理健康小常識

1,有一個自己很愛的愛好,但不要當成事業去做,每當你心煩的時候你的愛好能給你一絲平靜。
2,有一份自己愛的工作,當早晨起來面對上班的時候不會對生活失去興趣
3,有一個自己愛的人和一個愛自己的人,不管是不是一個人,你對愛自己的人可以強勢一些,對自己愛的人可以弱勢一點
4,有一個和自己密切相關的家庭,這個家庭里你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點,也許不是支撐這個家庭的頂樑柱,但是有你才是一個家,你對這個家充滿責任和期許
5,有一些可以吵架的朋友,你生氣的罵他他也罵你,但是幾秒鍾以後你們就忘記前面發生的事情繼續說彼此的小秘密
這是我覺得一個個方面都健康的人會擁有的東西

㈦ 心理健康小知識100字

心理健康小知識

一、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二、簡便的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如果你懂得彈鋼琴、吉他或其他樂器,不妨以此來對付心緒不寧。

三、閱讀書報可說是最簡單、消費最低的簡便消遣方式,不僅僅有助於緩解壓力,還可使人增加知識與樂趣。

四、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因而繼續正常地工作。

五、在僻靜處大聲喊叫或放聲大哭,也是減輕體內壓力的一種方法。

六、世上沒有完美,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我的錯。

七、學會必須程度的放鬆,對工作統籌安排,從而能勞逸結合,自在生活。

八、不要害怕承認自我的本事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某些人說:「不」。

㈧ 小學生心理健康內容簡短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健康內容如下: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

2、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3、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4、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5、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6、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1、現實性原則

由於目前大多數學校都缺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因此,各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實際的教育能力、學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2、發展性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面向全體、注重發展」,選擇具有普通意義和有代表性的主題內容,從而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預防、促進」的功能。例如,中學應當把青春期教育作為核心內容來抓。

㈨ 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准,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葯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智力標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下<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准。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准: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上為30分鍾,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編輯本段]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准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關於心理健康標准,各國專家有不同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標准,而我國根據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最新國內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應包括以下相互聯系的八個方面:
一、 智力正常
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頭腦清醒,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現實的問題、困難和矛盾,既不迴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與想像力以及各種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緒反應適度
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心胸開闊,對一切充滿了希望,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沖動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悅的情緒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質健全
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有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製力,既不剛愎自用,也不盲從寡 斷;在實踐中注意培養自己的果斷與力,經得起挫折與磨難的考驗。
四、自我意識正確,
有自知之明 在集體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
五、個性結構日趨完善
個性是一個人經常的、本質的和別人相區別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它包括心理傾向性如需要、 動機、興趣、 意志、人生觀等),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生活條件、 受文化教育影響、從事的生產與社會實踐越是優越、豐富、完善,人的個性結構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證。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這就為人的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六、良好的人際交往
樂於和善於與人交往,能和大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重視友誼也不拒絕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與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如熱情、坦誠、尊重、信任、寬容、融洽)多於消極態度(如忌妒、冷漠、懷疑、小性、計較);在新環境中能很快地適應,與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為得體,
生活態度積極 珍惜一切學習與工作的機會,行為上表現出獨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既不盲從,也不受誘 惑,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八、反應適度
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活動效率是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不沖動、毛躁、也不敷衍塞責[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