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古文小知識
擴展閱讀
埼玉演的是什麼動漫 2024-11-12 12:18:16
動漫公司如何打造爆款 2024-11-12 12:17:26

古文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3 11:52:11

A. 關於文言文知識

而:順承,動作時間上有先後關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並列,調換連接的成分不影響句意即並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轉折,由語境自然推斷。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看前一成分是否狀語特別是伴隨狀態狀語。例:提刀而立
遞進,意義上更進一步,如由易到難,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賓語前置一般有四種形式:
1、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例: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3、用"之"將賓語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 用"是"將賓語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B. 關於古文的基本常識

一. 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
一.文言實詞的一些基本常識
1.實詞的古今異義:
有一部分文言實詞的古今意義沒有變化,可以用它的今義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實詞在文言中古義與今義都用,這個語境用的是古義,那個語境用的是今義,閱讀時必須結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數文言實詞的古義和今義是不同的,不能用今義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義。具體地說,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體現在四個方面:詞義擴大或縮小了,如「江」、「好」、「臭」、「讓」;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如 :「卑鄙」、「爪牙」、「鍛煉」、「鉤心斗角」、「師心自用」等;古今義沒有任何聯系,已經轉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而其歸書也必速
後五年,吾妻來歸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矣。
(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此誠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贊於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
(6)父已在先,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求,無乃爾是過與?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子與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與師
(7)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8)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12)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
此三子者,吾遺恨也
(13)為學有難易乎? 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賊易之
(14)計不獨生而令趙亡 獨不憐公子姊乎? 獨畏廉將軍哉?
(15)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將恐深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17)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
(19)可為約束,立制度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20)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1)少時,家貧,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願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
(23)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24)哭泣無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懸令,往往物色之
(27)去:離開;(時空)距離 /雖:雖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經常
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祥:預兆
鍛煉: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29)勸君更盡一杯酒 果行,國人皆勸
(30)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
(31)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管仲相齊,齊大治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33)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

2.區分單音詞與雙音詞: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雙音詞,不能撤分開來理解。一些連綿詞、疊音詞、專用名詞、表示時間的詞都屬於這一類。如:憔悴、展轉、窈窕、惆悵、參差、彷彿、躑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賓客、區區、鬱郁唧唧;
斯須、須臾、少間、有頃、有間、久之、質明、黃昏、人定、雞鳴、隅中。另外,有些雙音節詞在特定的語境里也不能撤分開來理解,只能把它當作一個詞。如: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是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語。」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同一個雙音節詞在文言文里有時是兩個單音詞,有時是一個雙音詞,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去仔細分辨。 勝相士,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以武賢,上以為大將
吾祖死於是,吾父又死於是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冬有雷電,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勢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單音詞居多。在現代漢語里是一個雙音詞的,在文言里往往是兩個單音詞,需要撤分開來理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公車特徵拜郎中 /於是相如前進缶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屈原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顏色憔悴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范縝數目項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古之學者必有師 /太監泣曰:「是非賂得之。」
尋用宰相候莘薦,除太學博士,再遷應奉,終於翰林修撰
高皇後馬氏,宿州人,父馬公素善郭子興,遂以後托子興。子興奇太祖,以後歸焉。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必取宋。」
璧有瑕,請指示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子,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適莽倉者,三飧而反,腹猶果然
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3.偏義復詞:
概念:兩個意義相反、相對的詞連在一起使用,在某個語境里只使用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個詞只起陪襯音節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這種語言現象叫做偏義復詞。
是偏義復詞還是復合詞,得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仔細分析揣摩: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江水月明寒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有於社稷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一種特殊的實詞現象,指的是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直言之,就是古人約定俗成而寫的錯別字。
通假字由於具有約定俗成的特點,因而使其具有固定性。也即是說某個字在幾個文段里都用成了通假字,那麼它肯定通假的是同一個字。換句話說,甲古人、乙古人、丙古人及所有的古人都約定把某個字寫成同一個錯字。如:「將軍身被堅執銳」、「屈原被發行吟澤畔」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何,國變,寧南死」 「距關,毋內諸侯」、「公受珠,內所著披襖中」
通假字只能是單向通假,不可能雙向通假,即本字與通假字之間不能互相通假。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憑」就不能通「馮」)

C. 關於古文知識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則、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虛詞
(一)副詞
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
表程度的:很、最、極、挺、頂、非常、十分、極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來越、越發、有點兒、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幾乎、過於
表范圍的:都、總、共、總共、統統、只、僅僅、單、光、一齊、一概、一律
表時間頻率的:已、已經、曾、曾經、剛、才、剛剛、正、正在、將、將要、就要、馬上、立刻、頓時、終於、常、常常、時常、時時、往往、漸漸、一直、一向、向來、從來、總是、始終,永、永遠、趕緊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須、必定、必然、當然、准、的確、不、沒有、沒、未、別、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語氣的:難道、豈、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簡直、是、是否、可、也許、難 怪、大約、幸而、幸虧、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嘗、其實、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詞只有「很」、「極」可以作補語。例如:
①這辦法好得< 很> 。
②這辦法好< 極> 了。
2.有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作用。
(1)單用的:
說了又說 吃得下就吃 說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後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連詞配合用的:
不但…還 只有……才 既然…就 雖然…卻 如果…就 不論…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沒有」(沒)在動詞、形容詞前是副詞,否定行為的發生;在名詞前是動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例如:
①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學生。(副)
②你沒有《詩經》嗎?(動)
「沒有」和「沒」是有區別的:「沒」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沒有」就可以。如不能說「他來了沒?」「沒。」只能說「他來了沒有?」「沒有。」
4.有少數形容詞和某些副詞,都經常作狀語,要細心分辨。例如:
①雨後青山格外秀麗。
②這件衣服特別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態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會的決定。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詞的組合來分辨它們的詞性。例如:我們可以說「任務特別」,也可以說「(特別)任務」,但「格外」沒有這種用法。可見「特別」是形容詞,「格外」是副詞。又如:可以說「意見一致」,也可以說「(一致)意見」,「一概」沒有這種用法。能作謂語、定語、狀語,而意義不變的是形容詞,不能作謂語、定語的是副詞。
5.「白、怪、老、凈」等,同名片語合時是形容詞,同動詞、形容片語合時是副詞。因在兩個位置上意義是不同的。比較下邊兩組詞: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說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凈水 身上凈是泥
(二)介詞
介詞是用在詞或片語前面,一起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的虛詞。例如:
表時間:從、自從、打、到、在、當、當著、於、趁、乘、隨著、趕、臨
表處所、方向的:從、自、打、往、朝、向、到、在、於、由、沿著、順著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著、經過、經、通過、根據、據、以、將、 就、憑、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於、為、為了、為著
表對象、關聯的:對、對於、關於、替、同、與、跟、和、給、叫、讓、被、將、 管、論、順、連
表比較的:比、和、同、與、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詞結構都可以作狀語,少數還可以作補語。例如:
〔在閱覽室〕看書(表處所)
〔從早上〕作<到晚上>(表時間),
〔沿著河邊〕前進(表方向)
〔對學生〕負責(表對象)
〔連根〕拔起來(表對象)
〔比過去〕更好(表比較)

有的可以作定語,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個(關於詩人杜甫)的學術報告。
②他(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正確的。

2.介詞大部分是由動詞虛化來的,有的介詞跟動詞的界線是清楚的,如「從、被、對於、關於」等。有的詞在這個場合是介詞,在另一場合是動詞,如「在、比、給」等。例如:
①他把書放在桌上。(介詞)
②他在家裡.(動詞)
③許多同學都比我學習好。(介詞)
④我們要比干勁,比速度,比質量。(動詞)
⑤他給我買了一本書.(介詞)
③他給了我一本書。(動詞)

它們的區別:介詞不能單獨作謂語,也不能用肯定否定並列方式提問,動詞可以。介詞後邊不可以帶時態助詞「了、著、過」(「為了」、「為著」、「當著」中的「了、著」不表時態),不能重疊;動詞一般可以。它們的意義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處所; 例②中的「在」是「屬於」或「存在於」的意思。能作介詞用又能作動詞用的還有「由、讓、朝、往、用、拿、經過、通過」等詞。
(三)連詞
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例如「和、跟、同、與、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僅、或、或者、雖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麼、因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與」四個詞都有連詞和介詞兩種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過。(連詞)
②我曾經(和他)去過。(介詞)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來了。(介詞)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與」替換。用作介詞時,口語常用「跟」,書面語傾向於用「同」。用作連詞時,一般用「和」,「與」帶有書面語色彩。
連詞「和」與介詞「和」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連詞「和」前後的詞語是並列關系,兩者共作一個成分,可以互相調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前後的詞語不是並列關系,不能互換位置。第二,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不能。第三,介詞「和」有時可以出現在一個句號或一個成分的前頭,連詞「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連詞和介詞,在有的句子里會有歧義,如「我和地談話」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談話,也可能不吭聲。為了准確地表達思想,在書面語中一般把「和」用作連詞,把「同」用作介詞。例如:
④不多時,許大嫂快手快腳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幾塊燒餅帶給阿細和阿嬌,便同秀英、鳳容一道離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詞
助詞是表示附加關系或時態等語法意義或語氣的虛詞。常見的有下面這些:
結構助詞:的(底)、地、得、所
時態助詞。著、了、過、來著,
比況助詞:似的
語氣助詞:的、了、吧、呢、著呢、嘛、唄、罷了(而已)、也好、也罷、啦,嘞、嘍(陳述語氣)
嗎(么)、吧、呢、啊(疑問語氣)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語氣)
啊(呀、哇、哪)(感嘆語氣)
1.結構助詞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系的助詞。「的、地、得」在普通話里都讀輕聲「de」,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樣子。在定語後面寫做「的」,在狀語後面寫做「地」,在補語前寫做「得」。這樣可使書面語言的結構關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②同學們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
③張老師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五)嘆詞
嘆詞是表示強烈感情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著了。
②唉呀!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來了。
④喂!現在開會了。
⑤嗯!我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悅,例②表驚訝,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喚,例⑤表應答。
1.嘆詞的獨立性最強,一般不同別的詞語發生結構關系,常作獨立成分.
2.嘆詞「啊」與語氣助詞「啊」不同。例如:
⑥咱們走的不是一條路啊!
⑦啊,今年的莊稼長得真好哇!
語氣詞「啊」總是附著在句末,念輕聲,永不獨立,如例⑥。嘆詞「啊」不念輕聲,總是獨立在句子結構之外。
3.嘆詞的寫法不十分固定,同一聲音,往往用不同的漢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嘆詞「啊」,也寫作「呵」等。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採用通行的寫法。
4.另外,嘆詞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聲」(作謂語)。「只聽見電話里發出『喂、喂』的聲音」(作定語)。這屬活用。
(六)擬聲詞
擬聲詞是用來摹擬事物發出的聲音的詞。例如:嗡嗡、嘩啦啦、當當當、潺潺、叭叭、砰、嗚、吱吱、咪嗚等。

實詞
(-)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詞。例如:
指人的:魯迅、農民、工人、作家、老師、學生
指物的:日、風、山、馬、稻子、飛機、原子、計算機、車輛、紙張、道德、法律、文化
表時間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現在、剛才
表處所的:馬來西亞、北京、凱旋門、大慶、亞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東、南、內、外(單純的)
以上、以前、以東、上邊、上面、東邊、西邊、里頭、外頭、中間(合成的)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動作行為:走、坐、聽、看、批評、宣傳、保衛、學習、研究、進行、開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變化消失:存在、在、有、等於、發生、演變、發展、生長、死亡、消滅
表示心理活動:愛、恨、伯、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心、討厭
表示判斷:是
表示可能意願必要(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願、願意、肯、敢、要、應當、應該、配、值得
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開、過、起、來、上來、下來、進來、出來、回來、
開來、過來、起來、去、上去、下去、進去、出主、回去,開去、過去
動詞的語法特點:
1.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動作短暫」或「嘗試」的意思,是時態的表示法。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試——試試 講——講講
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BAB
學習——學習學習 批評——批評批評
討論——討論討論 休息——休息休息
動詞比較復雜,有的需要加以說明。
1.動詞「是」
I. 「是」用在名詞前邊是動詞,這種「是」常常表示主語「等於什麼」或「屬於什麼」。例如「魯迅就是周樹人」、「牛是反芻動物」、「他是個開車的」、「是他救了我」;此外,「這一年,人家都是豐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沒吃的了」等裡面的「是」仍是動詞,作謂語。
II. 「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肯定,含有「的確」、「實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語氣副詞,作狀語,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這樣做〔是〕好」。
2.動詞「有」
「有」只當動詞用,不能當副詞用。例如:
請問,這里有賣鋼筆嗎?(錯) 請問,這里有鋼筆賣嗎?(對)
李光有在嗎?(錯) 李光在嗎?/李光在不在?(對)
李老師有教過你嗎?(錯) 李老師教過你嗎?/李老師曾經教過你嗎?(對)
有受傷嗎?(錯) 受傷沒有?(對)

3.助動詞
助動詞是指動詞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詞。助動詞可以作謂語,如「這樣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們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作狀語,表示動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春天到了,天氣[應該] 暖和了」。
4.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如「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還經常用在別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拿<出> 一本書」、「拿<出來>一本書」、「拿<出>一本書<來>」。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狀、性質或表示動作、行為的性質狀態的詞。例如:
表性質的:好、壞、偉大、勇敢、優秀、聰明、老實、魯莽、大方、軟、硬、苦、甜、冷、熱、堅固、平常
表形狀的:長、短、大、小、粗、細、紅、綠、平坦、整齊、雪白、筆直、綠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狀態的:快、慢、生動、熟練、輕松、清楚、馬虎、乾脆
表數量的:許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1.大部分形容詞能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齊」、「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詞本身帶有某些程度的意義,不能再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雪白」、「血紅」。還有加重疊詞尾的形容詞「黑乎乎、黑壓壓、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詞可以重疊。例如
單音節: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紅——紅紅(的) 慢——慢慢(的)
雙音節:AABB式
老實——老老實實 整齊——整整齊齊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馬虎——馬里馬虎 胡塗——胡里胡塗
慌張——慌里慌張 小氣——小里小氣
重疊後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詞前表示程度適中,兼帶有愛稱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個子」、「紅紅兒的臉」。
3.形容詞不能帶賓語。「端正、純潔、堅定、健全、壯大、活躍、嚴格、豐富」等是形容詞又是動詞,「端正態度」是使態度端正的意思,「豐富文娛生活」是使文娛生活豐富的意思。這里的「端正、豐富」是動詞。「直著身子」、「紅著」、「花了眼」中的「直」、「紅」、「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種狀態,也應看作動詞。
(四)數詞
數詞是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表示數目多少的叫基數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零」。表示次序先後的叫序數詞。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還有倍數、分數、概數。
倍數是由數詞加量詞「倍」構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數常用固定片語表示。格式是「幾分之幾」。概數的表示法有兩種;第一,在基數後面分別加上多、把、來、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鄰的兩個基數連用,如「三四(個)」、「十七八(個)」、「五六百(個)」。此外,「三兩(個)」。「三五(個)」等兩個基數連用的習慣用語也表示概數。
數詞的語法特點:
1.數詞經常出現在量詞前邊,例如「一個」、「五本」、「兩次」等等。在現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直接同名片語合,文言格式或習慣用法中,數詞才直接修飾名詞。例如「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千山萬水」「三心兩意」等。
2.倍數只能用於數目的增加,不能用於數目的減少。分數既可用於數目的增加,也可用於數目的減少。表達數目的增減必須拿原來的數目做基數,不能拿增減後的數目做基數。數量增減有一套習慣用語。
1. 第一、表示數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長(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數,只指凈增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了四倍」,不能說「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為);增長到(為)、上升到(為)——包括底數,指增加後的總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到五倍」,不能說「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數量減少的:
減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額。例如從十減少到一,應該說「減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說「減少了九倍」.
減少到(為)、降低到(為)、下降到(為)——指減少後的余數。例如從十減到一,以分數計算,應說「減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詞
量詞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可分兩類:
1.名量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單位。
(1)有專用的,如:
度量衡等單位:尺、丈、升、斗、兩、斤、磅、噸、分、畝、頃、刻、元、角、米
個體單位:個、位、件、本、間、把、條、根、棵、張、匹、塊、片、
只、架、枝、艘、輛、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體單位:雙、對、副、堆、批、群、幫,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單位:些、點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和外語相比,其中量詞特別豐富,這就使現代漢語增加了區別同音詞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達手段,如「一口劍、一枝箭」,「一線陽光」,「一小串珠子」。
近幾十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復合量詞,例如:
架次: 計算飛機架數次數的總和。一架飛機飛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飛機飛行兩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飛機飛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計算人數和次數的總和。
噸公里:是陸運的噸數、公里數的計算單位。三噸貨物運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噸公里。
噸海里:是計算海運(水運)貨物的計量單位,計算方法同噸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鍾時間內,水在河床里流過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鍾時間內流過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量,也有專用和借用兩類。專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場」「走一趟」的「次、遍、場、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詞
代詞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詞。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飼。指稱或區別人、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
人稱代詞可分三種: 第一人稱指說話一方,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或「咱們」。第一人稱指聽話的-方,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敬稱用「您幾位」、「您諸位」。第三人稱指說話和聽話以外的第三方,一單數用「他、她、它」,復數加「們」,「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們」和「咱們」的用法並不完全一樣。「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雙方,可以稱為「包括式」,「我們」和「咱們」在同一場合出現,「我們」只包括說話人在內的若幹人,排除聽話人,可稱為「排除式」。例如幾位客人向主人告別時說:「我們走了,咱們再見吧。」但是,普通話「我們」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為媽怕窮么?怕人家笑我們窮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過幾天我們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們」是「包括式」,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人。「咱」有時相當於「我」,有時相當於「咱們」。
人稱代詞:我、咱、你、您、他、她、它、我們、咱們、你、們、他們、她們、它們、自己、自個、兒、別人、人家、大夥兒、大家、彼此
疑問代詞:誰、什麼、哪、哪兒、哪裡、哪會兒、多會兒、幾、多少、怎樣、怎麼、怎麼樣、多
指示代詞:這、那、這兒、這里、那兒、那裡、這會兒、那會兒、這些、這么些、那些、那麼些、這么、這樣、這么樣、那麼、那樣、那麼樣、這么、那麼

(這個是從別人那裡看來的啦)

D. 古文的常識

莊子把"道"作為人存在於自然的最高形式並加以推崇,他認為對於"道"的觀照,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對話的形式,闡明了這個道理,提出只要能夠實現對"道"的觀照,就能達到一種"至美至樂"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只有那些拋棄了生死、功名、得失、貧富、毀譽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體會,因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無功、無名這三個層次的精神狀態,是達到"至樂至美"的先決條件,然後才是"隳肢體、黜聰明"的狀態。從對物質世界的排除到對思想意識的排除與否定,莊子把這種最高層次稱為"心齋",又稱為"坐忘"。
在《逍遙游》中,從鯤鵬到燕雀,從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也就是說主體無法取消對客觀事物的依賴性,也就無法進入絕對自由的"逍遙游"的精神境界。只有那些能夠從內心深處徹底排除利害觀念,從人的各種是非得失的計較和思慮中解脫出來,進入"三無"精神層面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進入"逍遙游"的境界。《逍遙游》中的"聖人"許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達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無所待"的人物。他們為了達到"無所待",就必然先要進入"三無"的境界,或如《大宗師》篇所說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將個人的寵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於心,創造出一種空虛的心境,只有這種空虛的心境,才能實現對"道"的觀照。當然,僅僅排除人與物質世界的聯系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徹底的,莊子 還排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識,即"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就是《人間世》篇所稱的"虛而待物"的"心齋"和《大宗師》篇所稱的"坐忘"。人們要從各種生理和心理的慾望中解脫出來,從對利害和功名的憂慮中超脫出來,從對死和生的迷惘中擺脫出來。當莊子把對死生的認識從人本體移到超越個體之上的另外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時,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當莊子把人的精神世界都否定之時,"心如死灰"的"虛"的狀態也就達到了。虛而待物,所謂"待物",實為"不待",這種精神境界便更加接近"道"的境界。莊子通過《逍遙游》,對這種人生態度做出了深刻的闡釋。
從這種闡釋中,我們看到,《逍遙游》的境界是以"心齋""坐忘"為理想的自然狀態,可以實現對"道"的觀照,從而真正進入一種"游"的境界。"游"既是一種精神存在的狀態,也是一種精神境界和審美境界。關於"游"的美學特質,後文將專題分析。
莊子形成"心齋""坐忘"這樣"無所待"的境界,是與他所處的社會、人文、政治環境分不開的。他想進入純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質世界的弱肉強食以及功名利祿,這種消極的避世觀念必然導致人主觀能動性的喪失。但是,作為一個美學命題,這種境界標志著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審美心胸理論的真正發現。葉朗先生指出"莊子提出的這種『心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為對審美主體的一種要求,卻有它的合理性。......莊子關於『心齋'、『坐忘'的論述,突出強調審美觀照和審美創造的主體必須超脫利害觀念,則可以看作是審美心胸的真正的發現(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審美主體的發現)。" ②
首先,"無所待"的精神狀態,是對審美主體的首要要求。作為審美主體,當他進入到美的創造或者鑒賞狀態時,他必須要拋棄任何利害得失的實用功利考慮,拋棄既有社會觀念和人文觀念的束縛,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審美客體的雕琢與鑒賞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審美感受、情感、想像、理想等能力,物我兩忘,獲得審美愉悅。如果審美主體不能堅持"無所待",依然為客觀所累,那便不能進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無論是精神還是創造力都會受到約束,從而影響了對審美客體的創造和鑒賞,也就不能在最後釋放出最完美的審美愉悅。莊子無論是在《逍遙游》中,還是在其他文章中,都強調著"無所待"、"虛而待物"的命題,這實際上進入了叔本華所說的"審美靜觀"。"逍遙游"的狀態正是從一種意志和慾望的束縛中獲得暫時解脫的一種審美方式,這種方式必然要求主體放棄習慣看法,打破自然與人的界限,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於自然,拋棄自己的物慾和意欲。《莊子》中的許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這一理論。《達生》篇的梓慶,削木為璩,至為精美。他強調的創造狀態要"齋以靜心","不敢懷慶賞爵祿"之念,"不敢懷非譽巧拙"之思,"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這正是"無功"、"無名"、"無己"的狀態,是一種審美的心胸。
其次,莊子"心齋""坐忘"的審美心胸在審美創造活動中具有更突出的意義,它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創作論中"虛靜說"的發端。"虛靜"也稱為靜思、空靜、澄心、凝心等等,指的都是主體排除一切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精力進入藝術構思和創造的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也就是"無所待"的狀態,是"游"的狀態。莊子稱頌梓慶的技藝高超,但對他的心理狀態更加贊賞,這種心理正是"虛靜"的表現。虛靜思想可以看作是主體進行審美或藝術創作活動時必需的心理狀態,但從根本上說,它要求主體超脫世俗,忘其身後,心懷空明澄澈,從而獲得精神解脫和心靈自由,這和"心齋"、"坐忘"又是相通的。莊子的虛靜思想對後世的藝術影響極為深刻,魏晉時期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要求"賢者澄懷味象",《宋書•隱逸傳》記載他晚年還感慨自己"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睹,惟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澄懷"就是滌盪胸懷,澄澈心胸之意,實踐的是莊子"心齋"的思想。蘇軾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詩中描述畫家文與可畫墨竹時的創作情景:"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與可的創作過程正是以"虛靜"作為藝術構思和創作的基本前提。從老子到莊子,審美心胸說經歷了開始發端到真正被發現、推廣的歷程,然後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藝術創作。從李白到張旭,從宗炳到郭熙,這種虛靜的審美心胸始終影響著士人,影響著中國藝術。這種藝術的內在核心,便是《逍遙游》里"無己"、"無功"、"無名"的心胸,以及"虛己待物"的心境。

二、莊子的審美境界——"游"

我們看《逍遙游》中"游"的境界,首先是一種審美境界,是"至樂至美"的境界。莊子在《田子方》篇以老子之語稱"吾游心於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在這里,"游心於物之初"就是游心於道,也就是"逍遙游"。"游"是《逍遙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展示出這種審美境界的自由性和無邊際性,展示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這個境界,"人"就從"物"和"角色"的存在狀態中超脫出來,縱情翱翔於天地宇宙之間。
莊子用"游"來確定這種"至樂至美"的境界,如"以游無窮","游乎四海之外","游無何有之鄉","游心於淡"等等。從今天的美學角度看,這些都准確地把握了審美活動的特徵,又超脫出普通的審美活動。因為莊子的"游"是"心齋"、"坐忘"的游,除了超越功利,還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因此具有更為飄渺神奇的美學品質。實際上,"游"的本義就是游戲,葉朗先生指出:游戲是沒有功利性目的的。③功利是對"游"這種自然狀態的一種威脅,是破壞自然簫聲的雜音。純然的"游"的境界是超脫物慾與功利的,它不會滯於物,為物所累,為世所累,為名所累,因此在我們今人看來,這是一種純然的審美境界。同樣,從我們今天的美學角度出發,支撐著莊子的正是一種游戲的精神,一種超然的精神,一種審美的精神。當然,莊子本人不會意識到這種精神的存在,並且,他否定精神世界,同時也把美與丑同化,美學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意義只對後世對我們今人產生影響。我們說,莊子的"游戲"是一種藝術的、審美的游戲,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游戲,是精神的、有豐富美學韻味的游戲。在莊子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種"游"的宏大氣息。這種氣息的實質,從美學角度看就是處於精神人格層次的審美愉悅。《養生主》中的庖丁在解牛時"游刃有餘","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達到隨意遨遊的境界,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削木為璩的梓慶是相同的。雖然庖丁的行為不是純粹的藝術創作,但所謂"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就是說庖丁解牛符合音樂舞蹈的節奏,已經達到了審美的境界。並且,庖丁在把別人帶入審美境界、讓別人嘆為觀止的同時,他自身也得到了愉悅。這種愉悅來自獲得創造的自由,這是進入審美境界而產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即審美愉悅。此時的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種快樂顯然是超功利的,庖丁的創作狀態正是"虛靜"的狀態。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復現自己","肯定自己"。人們找到了自身的自由狀態,也就接觸到美和美感的實質。從我們"人"的角度出發,"逍遙游"里的"游"正象徵"人生",是一種人生境界。"游"代表著人生這一段路程,代表逍遙的人生,"游"更表示自由和快樂。逍遙的境界固然令人神往,但不能憑空獲得"游"的資格,要想盡情遨遊,必須加強對自身的修養和升華。《逍遙游》介紹了人生的四個層次,實際上,人的升華是無窮無盡的,這正是莊子認為的"無窮",只有在無窮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刃有餘。
"游"的境界甚至被莊子在《逍遙游》中以神異的筆墨寫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幾"。這里莊子打破了個體受外物的牽制而游離於天地之間,盡管還不是純然的"無所待",但這種對神異的描述,已經體現出對"道"的觀照。這是放縱無礙的精神逍遙之旅,也是主體超越時空之旅。莊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在"游"中做到主觀精神與"道"的合一,進入"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狀態(《齊物論》)。這個思想為中國古典美學"神與物游"、"思與境諧"的形象思維論奠定了基礎。進入到今天的審美層次,莊子這種"游"的過程既是想像與形象緊密結合的過程,同時形象思維又包含著主題強烈的感情活動。莊子既帶給我們生動的物象,豐沛的情感,同時還帶來許多飛騰的想像,這正是莊子對具體外物的突破和超越。這種不拘泥於形式的風格正是"心齋"、"坐忘"的一種體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莊子超越時空的自由境界為藝術創作的形象思維打下了基礎,特別是對中國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三、《逍遙游》的審美觀

《逍遙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於"道"的精神境界,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遙游》中為了論證"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為線索",以"小大之辨"作為貫穿全文的綱繩。在《逍遙游》中,自然萬物大至巨鵬,小到學鳩、斥鴳;壽命長及冥靈、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會生活中大德如宋榮子、列禦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質上都是沒有差別的。不但大小沒有差別,而且美醜、貴賤、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樣,沒有差別。在《齊物論》中,他提出:"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就是說小草桿和大木頭,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沒有差別的,用"道"這個本體去認識,都是等同的。
從今人視角出發,莊子的這種哲學把事物的規定性完全忽視,把"大小"、"美醜"、"善惡"等等完全看作是純粹主觀的東西。這樣他就從美學的相對主義走到了美學上的主觀主義,無疑是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的誤區。實際上,從莊子的思想出發,莊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規定性,甚至連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齊物"的觀點實際上是對相對主義的破壞,莊子的時代沒有美學,因此我們後人的歸納對莊子那個時代沒有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美學命題,我們卻能從莊子思想中探尋出一種審美觀,而這種審美觀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首先,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大小、美醜這些概念不僅是相對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虛無的,只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才是最高的、絕對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宇宙間一氣運化的充滿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這對中國古典美學的邏輯體系產生了至為重要的影響。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現象的大小美醜只屬於較低層次的美學范疇。葉朗先生指出"一個自然物,一件藝術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現了宇宙一氣運化的生命力,那麼丑的東西也可以得到人們的欣賞和喜愛,丑也可以成為美,甚至越丑越美。" ④這種"氣韻生動"的最高范疇,已經成為中國古典美學顯著的審美特徵之一。
從審美創造上看,我們看到的莊子思想中的審美觀不是著眼於逼真再現具體的物象,而是著眼於整個造化自然;它不局限於表現單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現出對象所蘊含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表現出宇宙元氣運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點化出它的靈氣、生機和力量。這就是劉勰《文心雕龍》所講的"寫氣圖貌",王微《敘畫》中所講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當然,不僅僅是審美創造,就審美欣賞來說,對於物象,莊子似乎不看中審美對象的感性外在形態,他更注重觀察外在形態下隱含的精神與氣韻。莊子在《逍遙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態醜陋的兀者、支離者、瓮 大癭的形象,他的這種塑造從今天的美學角度看來,表明的是這樣的審美觀:外在形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和力量。美與丑在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轉化,同時美的極致也升華出來。這種美的極致顯然發軔於莊子"小大之辨"、"道通為一"觀點。
其次,《逍遙游》把莊子"小大之辨"的命題展示給我們,同時也給我們標示出一種"自然之美"的審美理想,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建立起與"錯采鏤金""雕繢滿眼"相對的一種美感或美的理想。在《逍遙游》中,那種"御氣而行"的瀟灑狀態實際上就是自然狀態,人處於自然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含藏著內在生命及活潑之生機,它孕育萬物,欣欣向榮,表現著無限的生意。無怪乎莊子在《知北游》中贊嘆著:"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時有明法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道法自然"這一命題傳達了道家美學的一個最基本思想,即關於真與美的統一觀。在道家看來,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審美標准和審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體現素樸自然、恬淡無為。一切人為的、違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對"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壞。由此,莊子認為,就自然界而論,《逍遙游》中的巨鵬,有待乎風;《馬蹄》篇中的馬,受籠絡約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社會生活而論,《逍遙游》中的勢利之徒,受名韁利索;大德如列禦寇,亦"猶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藝術而論,"文采"壞"五色","六律"壞"五聲","犧尊"壞"純朴","珪璋"壞"白玉"(《馬蹄》)。凡是人為的東西都破壞了自然之美。只有那些動物在大自然中不受束縛的"天放",藝術創作中不經人為的"天籟"、"天樂",才是符合自然本性的美。甚至《逍遙游》中,巨鵬所適之處,也是"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成玄英注雲:"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為,故曰天池。"這說明,無論是《逍遙游》還是莊子的其它文章,貫穿其中的是"自然主義"的審美理想。
當然,莊子的這種主張從表面上看否定了一切藝術,因為藝術品的誕生必然會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與影響,純自然的藝術創作以及審美狀態是不存在、不現實的,莊子的思想並沒有實際的可操作性。盡管如此,他的"自然之美"的觀點作為一種審美追求,仍然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勰的《文心雕龍》,處處強調自然之美,論詩歌創作,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論作家的個性風格,是"自然之恆姿";論文章體式是"自然之趣"。鍾嶸《詩品》也提出"自然英旨"的美學主張。唐代李白更是明確標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如是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形成了一種與"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感或美的理想相對的審美理想。摘引宗白華先生的話,這種自然之美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它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是美學思想史上的一個大解放。⑤莊子正是這種解放的先導。

以上,我們透過《逍遙游》,試圖窺探莊子思想中蘊含的審美心胸、審美境界以及審美觀。《逍遙游》帶給中國古典美學一個全新的精神形態——關於人的審美關注、潛在能力和自由創造的哲學。《逍遙游》啟發了古人的藝術精神,並且影響至今,具有十分豐富的美學內涵。聞一多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⑥郭沫若曾評價莊子:"秦漢以來的一部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莊子)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⑦這正是《逍遙游》的美學品質之所在。

《逍遙游》鑒賞
《逍遙游》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這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描述鯤鵬的形象。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第二層,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對比,表明萬物皆有所待。鵬鳥要在海運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然後乘六月的巨風南飛,鵬鳥所待的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山野中蒸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為了強調鵬鳥的「有所待」,作者連用了大舟飄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借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第三層,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的不一樣。鵬鳥背寬翼大,要乘厚風行萬里;蜩與學鳩身輕翼小,槍榆枋而知足。雖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適其性而有所待。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別,反而嘲笑鵬鳥南飛是多此一舉。

第2段,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於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後詳略各異,足以明之。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雲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並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第3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

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一」隅所累,無法擺脫主、客觀的限制,就像斥、蜩鳩一樣見識短淺,遠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宋榮子能夠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能夠認清內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也」,還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輕妙可觀,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因為列子仍有待於風力。列子和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那麼,怎樣才算是逍遙游呢?莊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做到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聖人」。至此,文章的主題豁然明朗。

鑒賞要點

1.借用寓言說理。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參考資料:http://fox314159.blogchina.com/882940.html

E. 有哪些應當知道的古文冷知識

1. 「三媒六證」是哪「三媒」哪「六證」?
三媒:男方聘請的媒人、女方聘請的媒人還有就是給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
六證:在天地桌上擺放一個斗、一把尺、一桿秤、一把剪子、一面鏡子、一個算盤。
2. 「三姑六婆」指的是什麼?
「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3. 「三長兩短」是怎麼來的?
「三長兩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關。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湊的。棺蓋、棺底、左梆、右梆這四片是長木材;前頭、後尾這兩片是方形的短木材。因為屍體入棺木後才上棺蓋,所以只稱三長。
4. 「五穀不分」是哪「五穀」?
一說是黍、稷、麥、菽、稻;
一說是黍、稷、麥、菽、麻。
5. 「五大三粗」指的是什麼?
「五大」是指雙手、雙腳大再加上頭大;
「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
6. 「五花八門」是哪「五花」哪「八門」?
原指「五花陣」與「八門陣」,比喻變化多端或花樣繁多。
後來五花指金菊花(比喻賣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門指巾(算命占卦者)、皮(賣草葯者)、彩(變戲法者)、掛(江湖賣藝者)、評(說書評彈者)、團(街頭賣唱者)、調(搭棚扎紙者)、聊(高台唱戲者)。
7. 「六神無主」是哪「六神」?
在道家中指主宰人心、肺、肝、腎、脾、膽的神靈。
8. 「六親不認」有哪「六親」?
歷史上「六親」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據《左傳》,六親指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
據《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據《漢書》,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9. 「胡說八道」是怎麼來的?
胡人講解佛經八聖道簡作「胡說八道」。後世以胡說、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等詞語比喻不可信。
10.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謀反:被視為十惡之首。
謀大逆:指毀壞皇家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
謀叛:謀叛是指叛逃到其他敵對國家。
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
不道,無道。
大不敬: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葯品以誤犯食禁。
不孝: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後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
不睦。
不義: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後不舉哀並作樂改嫁等。
內亂:與祖父、父親的妾。

F. 古文知識

詞牌名的來歷
漁歌子: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由張志和創制。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唐代瀟湘地帶祭祀湘妃的神曲。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謝秋娘》,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謁金門: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辭有「得謁金門朝帝廷」句,疑為此詞調本意。
蒼梧謠:通稱《十六字令》。
如夢令:後唐庄宗李存勖創制,因詞中有「如夢,如夢」而定名。
青玉案:調名出自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綉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八聲甘州:依唐邊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念奴嬌: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改名。
水調歌頭:唐大麴有《水調歌》,是隋煬帝開鑿汴河時所作,此調是截取其開頭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薩蠻: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雲》等。據記載,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樂工因作《菩薩蠻曲》。
釵頭鳳:取無名氏《擷芳詞》「可憐孤似釵頭鳳」為調名。
西江月:調名取自李白《蘇台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詠湘靈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
一剪梅:因周邦彥詞「一剪梅花萬樣嬌」而定名。
水龍吟:調名取自李白詩句「笛奏水龍吟」。
沁園春:沁園本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唐詩人用以代稱公主園。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破陣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陣樂》
江城子: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庄詞,宋人改為雙調。晁補之改其名為《江神子》。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
相見歡:原唐教坊曲名,又名烏夜啼,詳見李煜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此外還有浣溪沙、漁家傲、鳳棲梧等

詞牌淺釋
詞都有詞牌。例如滿江紅,西江月等等。所謂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清代萬樹的《詞規》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實際上詞牌比這個數字還要多。
詞牌的來歷,大約有下面四種:
一、本來是樂曲名稱。
詞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薩蠻,相傳是唐代宣宗時,女蠻國進貢,她們高髻金冠,一身瓔珞(;身上佩帶的珠寶),形如菩薩,於是,時人有作菩薩蠻一曲詠之的,以後就成為詞牌。西江月、沁園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詞中幾個字做詞牌的。
如憶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憶江南」而來。而念奴嬌亦名大江東去,即因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句而來。
三、原來是詞的題目。
如漁歌子是詠漁家生活的,浪淘沙是詠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詠夜的。凡是詞牌下註明「本意」的,那詞牌也就是題目了。
大多數詞牌不是詞的本意,而只是一種詞譜的代號,詞題和詞牌不發生關系。一般人填詞要另立題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詠之志。
四、一些民間俗語、方言
一些詞牌是由一些民歌、俗語和方言等演化而來的,不過這類詞牌已經不多見了。

詞牌名
兩 字
丁兒 八歸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台 大有 大椿 大酺 個儂 子夜 無悶 無怨
天香 不見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記 東仙 樂正
樂令 樂世 長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施 多麗 導引 尋梅 竹枝 合歡 防露
紅情 出塞 花犯 芳草 步月 別怨 杜宇 陽春 河傳 佳色 尾犯 招潮 鳴梭
側犯 錄調 孤鸞 徵招 南浦 秋水 秋霽 勝常 宣情 眉嫵 垂陽 相月 品令
拜星 胡州 夏州 春遊 春晴 春弄 綠腰 綠意 哨遍 傾杯 索酒 消息 離鸞
留家 調笑 薄倖 黃金 排歌 探春 望梅 減蘭 情詞 漁父 戚氏 梁令 寒姑
湘月 瓊台 凱歌 韻令 催雪 塞姑 琴調 禁煙 解紅 疏影 歌令 賺煞 瑤花
酹月 暗香 鎮西 踏月 橫雲 簇水 鞮紅 露華
三 字
一 畫
一七令 一寸金 一葉葉 一葉樂 一葉落 一半子 一江風 一絲風 一過金 一夢金
一叢花 一枝花 一樣花 一點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絡索
一捻紅 一萼紅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
二 畫
二郎神 二色蓮 卜運算元 卜玉郎 人月圓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寶妝
八拍蠻 八音諧 九能歸 九回腸 九張帆 九張機 十拍子 十樣花 十愛詞 十二時
十二紅 十二郎 十八香 二十時 丁香結
三 畫
三字令 三台令 三學士 三部樂 三登樂 三奠子 三株媚 上行杯 上升花 上江虹
上馬嬌 上西平 上南平 上平西 上平南 上小樓 上束馬 上西樓 上林春 上陽春
下水船 下手遲 大江西 大江乘 大聖樂 小聖樂 小沖山 小重山 小闌干 小桃紅
小桃花 小庭花 小梅花 小鎮西 小秦王 小梁州 千秋歲 千秋節 千年調 千春詞
萬年秋 萬年枝 萬年春 萬里春 萬年斯 山外雲 山花子 山桃紅 山坡羊 山漸青
山鬼謠 山亭柳 山亭燕 於飛樂 於中好 廣寒枝 廣寒秋 子夜歌 川撥棹 干荷葉 女冠子
四 畫
天仙子 天下樂 天門謠 天香引 天凈沙 月兒高 月下笛 月中行 月中桂 月當聽
月當窗 月邊嬌 月宮春 月城春 月華清 風入松 風中柳 風光好 風歸雲 風馬兒
風流子 風蝶令 風敲竹 雲霧斂 雲松令 雲鬢亂 水仙子 水龍吟 水雲游 水漫聲
水調歌 水晶簾 鳳仙引 鳳池吟 鳳來朝 鳳求凰 鳳棲梧 鳳孤飛 鳳時春 鳳樓春
鳳樓吟 鳳蕭吟 鳳御杯 鳳凰間 雙雙燕 雙飛燕 雙燕兒 雙頭蓮 雙瑞蓮 雙聲子
雙帶子 雙韻子 雙紅豆 雙勸酒 雙荷葉 雙蕖怨 雙鴻鶉 斗百花 鬥百草 斗雞回
斗嬋娟 斗鵪鶉 無夢令 無俗念 無漏子 無錫景 太平時 太平令 太常引 不水船
不是路 不怕醉 六六峰 六么序 六么令 少年心 少年游 五更轉 五供養 豐樂樓
豐年瑞 中央樂 開元樂 昇平樂 王孫信 木蘭花 見龍門 內家嬌 廳前柳 丹鳳吟
丑奴兒 飛來峰 比目魚 文風盛 烏夜啼 勸金船 引駕行 巴渝辭 元和令 元會曲
五 畫
玉人歌 玉山枕 玉山頹 玉京秋 玉京謠 玉京簫 玉竹斬 玉燭新 玉團兒 玉交枝
玉連環 玉蓮花 玉堂春 玉樓春 玉龍瑤 玉壺冰 玉闌干 玉梅令 玉美蓉 玉抱肚
玉漏遲 玉蝴蝶 玉簟秋 玉簟涼 憶江南 憶江月 憶漢月 憶歲月 憶蘿月 憶人人
憶故人 憶王孫 憶君王 憶帝京 憶少年 憶仙姿 憶舊游 憶多嬌 憶餘杭 憶吹簫
憶悶令 憶章台 憶柳曲 憶秦娥 憶真妃 憶瑤姬 歸去來 歸去難 歸去曲 歸巴樂
歸平遙 歸國遙 歸國謠 歸字謠 歸自謠 歸朝歡 歸塞北 四字令 四時好 四邊靜
四園竹 四代好 四和香 四和春 四塊玉 四犯令 四季花 四換頭 甘草子 甘州子
甘州令 甘州遍 甘州曲 甘州歌 長生樂 長安女 長命女 長相思 長壽樂 長橋月
長亭怨 石州行 石州引 石州慢 石湖仙 石榴花 白雪詞 白萱歌 白蘋香 白鴿子
白鶴子 東平引 東坡引 東陽歌 東原樂 東風寒 東湖月 古陽關 古梅曲 古傾杯
古調笑 古竹馬 永遇樂 永原樂 台城路 台城游 占春芳 占春魁 占梅芳 龍山會
龍吟曲 聖樂王 聖無憂 樂中悲 樂遜曲 撲粉蝶 撲蝴蝶 漢宮春 加侍香 叨叨令
且坐令 生查子 市橋柳 蘭陵王 瓜茉莉 北楊柳 擊裙腰 絲羅襖 犯胡兵 付金釵
冉冉雲 對玉環 鳥鳴澗
六 畫
江城子 江神子 江南憶 江南好 江南春 江南柳 江兒水 江月令 江如練 江亭怨
江梅引 西平曲 西平樂 西江月 西湖月 西湖邊 西湖路 西湖春 西子妝 西施錦
西地錦 西意曲 西意令 西夢令 西樓子 西河慢 西笑吟 西溪子 慶千秋 慶長春
慶青春 慶宮春 慶春時 慶春歲 慶春澤 慶春深 慶同天 慶東原 慶清朝 慶宣和
慶春宮 曲入門 曲入冥 曲千秋 曲玉管 曲游春 紅娘子 紅娘仔 紅梅引 紅樓引
紅窗聽 紅窗迥 紅窗睡 紅窗影 好女兒 好時光 好花時 好事近 好姐姐 好離鄉
好觀音 竹枝子 竹香子 竹馬車 竹馬兒 竹枝詞 竹牌兒 百字令 百字謠 百字字
百尺樓 百媚娘 百宜嬌 掃地花 掃地舞 掃地游 掃花游 掃市舞 陽關曲 陽關引
陽春曲 陽台曲 陽台路 陽台夢 過江龍 過龍門 過秦樓 過澗歇 行香子 行杳子
行不得 行路難 早梅香 早梅芳 早春怨 傷春曲 傷春怨 傷情怨 安公子 安陽好
安慶摸 回波樂 回波詞 回婆樂 回心院 華清引 華胥引 華荷媚 如夢令 如意令
如魚水 伊川令 伊州令 後庭花 後庭宴 喬木查 喬牌兒 字字雙 字字錦 羽仙歌
師師令 阮郎歸 吊嚴陵 奪錦標 買陂塘 邁陂塘 有有令 揚州慢 向天盞 向湖邊
似娘兒 紇那曲 齊天樂 關河令 庄椿歲 陣破樂 雪芳草 尋瑤草
七 畫
花心動 花非花 花自落 花相容 花間意 花深深 花前飲 花溪碧 折紅梅 折紅英
折花令 折桂令 折丹桂 折柳枝 折楊柳 壽山曲 壽南山 壽星明 壽桃春 壽樓春
步花間 步虛聲 步虛詞 步步嬌 步蟾宮 應天長 應天良 應長天 應景樂 杏花天
杏花風 杏梁燕 沙頭雨 沙塞子 沙磧子 蘇台新 蘇武慢 蘇幕遮 芙蓉月 芙蓉曲
胡山青 胡音子 隴頭月 隴頭泉 快活三 快活年 閑中好 閑閑令 紗窗恨 紗窗怨
泠青沼 泛蘭舟 伴雲來 伴登臨 赤棗子 赤壁詞 聲塊令 聲聲慢 迎新春 迎春來
還京樂 還冠子 君不悟 君來路 拋綉球 拋球樂 村意遠 杜韋娘 極相思 楊柳枝
秀廂兒 秀碧宵 佛霓裳 何滿子 蒼梧謠 芭蕉雨 芳心苦 孝白歌 飲馬歌 訴衷情
陂搪柳 灼灼花 豆葉黃 禿廝兒 更漏子 忍淚吟 沐皇恩 阿那曲 告春來 懷舊游
別仙子 弄花雨 吹柳紊 兩同心 連枝理 這橫山 雞叫子 沁園春 遠朝歸 陂堂柳
芰荷香 蒼梧謠
八 畫
金字經 金明池 金明春 金歡帶 金浮圖 金盞子 金錯刀 金蕉葉 金菊香 金鳳鉤
金鳳調 金縷曲 金縷詞 金縷歌 夜飛樂 夜飛鵲 夜半樂 夜合花 夜來花 夜行船
夜如年 夜遊宮 夜遊朝 夜搗衣 青門引 青杏兒 青哥兒 青歌兒 青雲怨 青玉案
青衫濕 採桑子 采蓮子 采蓮令 采彩令 采綠令 采明珠 畫堂春 畫屏春 畫樓空
畫招郎 畫錦堂 畫娥眉 念奴嬌 念良游 念香衾 念離群 定風波 定風流 定西番
雨中花 雨淋鈴 雨霖鈴 國香慢 國門東 試羅香 試周郎 河滿子 河瀆神 明月引
明月斜 羅嗊曲 羅敷媚 武林春 武陵春 轉應曲 轉應詞 陌上花 陌上郎 卷春空
卷珠簾 撥不斷 撥棹子 駐馬聽 駐雲飛 佳人醉 使牛子 征部樂 拍球場 拙魯連
松梢月 杵聲齊 怕春歸 憐薄命 恆春令 乳燕飛 寶釵分 釵頭鳳 釣船笛 孤雁兒
詠搗練 賣花聲 卓牌子 魚兒賺 苗兒秀 話桐鄉 昆明池 沽美酒 貧也樂 於中好
油葫蘆 輪檯子 學士吟 拂霓裳 寶鼎現
九 畫
春光好 春去也 春心盪 春雲怨 春歸怨 春色滿 春聲滿 春聲啐 春初臨 春草碧
春衫淚 春團圓 春宵曲 春曉曲 春麗景 春鶯轉 鞦韆索 秋月夜 秋夜雨 秋波媚
秋思耗 秋思夜 秋宵吟 秋景麗 秋蕊香 柳葉兒 柳長春 柳色黃 柳色新 柳初新
柳含煙 柳枝秋 柳梢青 柳梢春 柳腰輕 怨三三 怨回紇 怨王孫 怨春風 怨春歸
怨春閨 怨春郎 怨啼鵑 南鄉子 南柯子 南歌子 南平引 南樓令 南浦月 賀新郎
賀新涼 賀聖朝 賀熙朝 洞中仙 洞仙詞 洞仙歌 洞瀆神 點絳唇 點牌兒 點櫻桃
思遠人 思越人 思佳客 思帝鄉 相思子 相思令 相見歡 恨春時 恨春宵 恨來遲
垂絲釣 垂楊柳 垂碧柳 迷仙引 迷神引 拜新月 拜星月 選冠子 選官子 誤佳期
誤桃源 拾菜娘 拾翠羽 獨腳令 獨倚樓 劍氣近 劍器近 繞地游 繞佛樂 送征衣
送將歸 絳都春 絳桃春 絳黃龍 洛陽春 洛妃怨 掛金索 掛庭秋 祝英台 昭君怨
美人春 茭荷香 珍珠令 玲瓏王 柘枝引 麻郎兒 映山紅 帶馬行 胡搗練 絡絲娘
臨江仙 重疊金 哪吒令 荊州亭 帝春台 揮春墁 晝錦堂 耍孩兒 茶瓶兒 將進酒
香山會 煉丹砂 看花回 眉峰碧 亭前柳 勝勝慢 城頭月 相見歡 鍾離春
十 畫
離亭怨 離亭宴 離亭燕 離庭宴 離別難 離香令 離苦海 離翠袖 宴清都 宴桃源
宴西園 宴山亭 宴瓊林 宴瑤池 桂枝香 桂枝秋 桂花明 桂華明 桂殿秋 破陣子
破陣樂 破字令 破齊陣 荷葉杯 荷乾杯 荷花媚 壺山好 壺中天 壺天曉 浣溪行
浣溪沙 浣沙溪 綉帶子 綉帶兒 綉停針 夏初臨 夏孤臨 夏雲峰 桃花水 桃花落
海棠花 海棠春 凄涼犯 凄涼調 戀情深 戀香衾 留春令 留客住 偶相逢 特地新
鬼三台 倒垂柳 逍遙樂 莫思歸 悟黃梁 淅江靜 倘秀才 凌波曲 涼州令 唐多令
調笑令 粉蝶兒 鴨頭綠 酒泉子 閱金經 家山好 高陽台 澗底松 真珠簾 珠簾卷
搗練子 浪淘沙 喚春愁 啄木兒 剔銀燈 透碧宵 倦尋芳 鴛鴦夢 薄命女 愛孤雲
十一畫
惜分飛 惜紅衣 惜分釵 惜雙雙 惜余歡 惜余春 惜余香 惜春容 惜春令 惜春郎
惜春纖 惜春姿 惜花春 惜黃花 惜瓊花 惜奴嬌 惜芳菲 惜寒梅 望江東 望江怨
望江南 望江梅 望仙人 望湖人 望湘人 望仙門 望仙樓 望遠行 望梅花 望梅潮
望夫歌 望春回 望書歸 望海潮 望秦川 望蓬萊 夢江口 夢江南 夢仙游 夢行雲
夢芙蓉 夢揚州 夢還涼 夢魂香 夢橫塘 探道子 探花慢 探芳訊 探芳新 探芳信
探春令 探春慢 清平樂 清平調 清江行 情江曲 清和風 清商怨 清波引 梅花句
梅花引 梅月圓 梅和柳 梅弄影 梅已謝 剪牡丹 剪征袍 剪湘雲 剪朝霞 黃金縷
黃鍾樂 黃鶯兒 黃鶴引 漁家傲 漁家樂 漁父樂 漁歌子 梧桐兒 梧桐影 梧桐樹
梧葉兒 雪花飛 雪獅兒 雪綠蓑 混江龍 混羅衣 彩雲歸 彩鳳飛 情天久 情久長
脫布巾 脫布衫 擲半浣 擲金錢 瑣窗寒 瑣寒窗 綺羅香 綺秦怨 菊花天 菊花新
深院月 深院靜 綠頭鴨 萍宮春 謁金門 蕭蕭雨 章台柳 梁州令 婆羅門 淮甸春
唉乃曲 得勝令 甜水令 掉角兒 麻郎兒 祭天神 尉遲杯 眼兒媚 寄生草 第一花
維揚好 接賢賓 淡黃柳 控春令 添添春
十二畫
喜春來 喜遷鶯 喜朝天 喜連聲 喜常新 謝池春 謝秋娛 謝秋娘 謝新恩 朝天子
朝中措 朝天樂 朝天懶 鎖窗寒 鎖寒窗 鎖陽台 寒食詞 寒松嘆 寒連新 臘梅花
臘梅香 臘前梅 落梅風 落花時 散天花 散餘霞 越江吟 越溪寒 御街行 御帶花
普天樂 普賢歌 賞先春 賞花時 最高樓 最高春 悲中樂 悲哉行 番搶子 番卜算
森春慢 期夜月 聒龍謠 濺羅裙 景龍燈 渭城曲 渡江雲 雁後歸 遐方怨 黑漆弩
縷金金 集賢賓 喝大令 葛浦曲 敬天花 道成歸 湘妃怨 替人愁 晚雲高 隔簾聽
款殘紅 琵琶仙 崐綉毯 攪琵琶 滯人嬌 淚紅雲 蕊珠間 紫玉簫 晴偏好 紫騮馬
十三畫
滿江紅 滿官花 滿園花 滿路花 滿庭花 滿庭芳 滿庭霜 滿朝歡 滿院春 錦花香
錦上花 錦帳春 錦園春 錦堂春 錦纏道 解火令 解佩令 解佩環 解連環 解語花
解春風 解冤結 瑞雲濃 瑞飛好 瑞龍吟 瑞鶴仙 瑞鷓鴣 愁風月 愁春來 愁倚闌
感皇恩 感恩多 感庭秋 新水令 新水命 新安路 新念別 塞垣春 塞里春 塞翁吟
摸魚兒 摸魚子 照紅梅 照碧桃 鵲橋仙 鵲踏枝 楚天謠 楚雲深 鼓笛令 鼓笛慢
意不盡 意難忘 獻衷心 獻仙音 殿前歡 殿前催 樓上曲 驀山溪 蓬萊閣 虞美人
蜀溪春 鹽角兒 鋸解令 謫仙怨 頻載酒 催花樂 遙天奉 攬掙琶 鮑老催
十四畫
碧雲深 碧美蓉 碧玉簫 碧牡丹 碧桃春 碧夢 瑤池宴 瑤池燕 瑤花慢 瑤階草
翠羽吟 翠華引 翠園枝 翠樓吟 舞春風 舞楊花 舞迎春 舞馬詞 暮雲碧 暮山溪
暮花天 摘得新 摘紅英 賽紅娘 賽天香 瀟湘曲 瀟湘神 瀟瀟雨 滴滴金 酷相思
醉江月 箜篌曲 熙州慢 睿思新 慢卷紬 福馬郎 滾綉球 願成雙 疊蘿花
十五畫
醉中天 醉太平 醉公子 醉鄉春 醉紅妝 醉花間 醉花番 醉花蔭 醉花春 醉思凡
醉思仙 醉妝詞 醉木犀 醉春台 醉春風 醉東風 醉吟商 醉桃源 醉桃園 醉扶歸
醉落拓 醉落魄 醉梅花 醉翁操 醉蓬萊 醉垂鞭 醉瑤瑟 燕歸來 燕歸梁 燕山亭
燕春台 燕台春 燕同宴 燕鶯語 踏枝間 踏歌詞 踏青游 踏春遊 踏莎行 踏陽春 踏雲行
踏馬陣 橫塘路 蝴蝶兒 蝶戀花 蕃女怨 擷芳詞 鶴沖天 鞋兒曲 懶畫眉 醋葫蘆 憐薄命
十六畫以上
撼庭秋 鸚鵡曲 穆護砂 澡蘭香 鏡中人 贊成功 贊浦子 鷓鴣天 鷓鴣詞 霜天曉
霜花膄 霜葉飛 霜菊花 翻香令 翻翠袖 檐前缺 濯香令 鬢雲松 鬢邊華 攀鞍態露華慢
四 字
一江春水 一枝花犯 二十四會 八聲甘州 八節同歡 九重春色 人在樓上 卜運算元慢
十六字令 大江東去 大刀將軍 小重山令 小樓蓮花 小鎮西犯 千秋萬歲 千秋歲引
萬年歡慢 萬斯年曲 上林春令 上林春慢 三台春曲 三調笑令 山鎮西犯 馬家春慢
女冠子慢 天下樂令 雲淡秋空 少年游慢 雲鬢松令 木蘭花令 木蘭花慢 無愁可解
風中柳令 風大松慢 鳳棲梧桐 氏州第一 月上瓜州 月上海棠 月照梨花 六州歌頭
丑奴兒令 丑奴兒慢 丑奴兒近 雙頭蓮令 不如歸去 水調歌頭 長命女令 長亭怨慢
長相思令 撲蝴蝶近 公無渡河 玉水明沙 玉樓春令 玉臘梅枝 漢宮春慢 玉連環影
如此江山 江城子慢 江南春慢 西江月慢 西平樂慢 西子妝慢 西施愁春 傳言玉女
朱奴兒犯 燈月交輝 紅林擒近 紅情綠意 尹州三台 麥秀兩岐 並蒂芙蓉 明月逐來
沉醉東風 迎春樂令 花犯念奴 泛情波偏 花上月令 慶春澤慢 應天長令 應時明近
應天長慢 慶清朝慢 魚游春水 魚水春來 魚水同歡 村裡逐鼓 送大守詞 法駕道引
訴衷情近 採桑子慢 賣花聲煞 畫堂春慢 雨中花令 雨中花慢 空亭日暮 侍香金童
夜鳥飛慢 卓牌子慢 戀芳春慢 青山濕遍 羅敷夜歌 念家山破 祝英台近 皂羅特髻
洞庭春色 洞仙歌慢 玲瓏四犯 浪淘沙令 浪里來煞 宮中三台 宮中調笑 春風裊娜
春早湖山 繞地游慢 思焦客令 粉蝶兒慢 金碧芙蓉 閨怨無夢 相思令兒 賀聖朝影
頌聖朝影 燭影搖紅 壺中天慢 烘春桃李 秋色橫空 秋光滿目 惜黃花慢 惜雙雙令
惜余春慢 夢玉人引 唱調笑令 高山流水 搗練子令 雪月先交 雪月交光 黃河清慢
漁父家風 得春令慢 鹽角兒令 海天闊處 海棠花令 海棠春令 晚香時候 晚雲烘月
拜星月慢 楚宮春慢 綠鸞歸令 錦堂春慢 喜遷鶯令 郭郎兒慢 瑞鶴仙影 銀河浮槎
庭院深深 望雲灘引 望花花令 福壽千春 刷子序犯 婆羅門引 換巢鸞鳳 越女鏡心
踏莎美人 暗香疏影 隔浦蓮近 隔溪棲令 隔溪梅令 疏簾淡月 紫萸香慢 紫花兒序
湘春夜月 鵲橋仙令 愁春未醒 愁倚闌令 貂裘換酒 宴春台慢 虞美人令 虞美人影
感皇恩慢 感恩多令 霜天曉角 謝春池慢 霓裳羽衣 轆轤金井 轆轤仙影 露華春慢
鬢雲松令 瀟湘夜雨 驪歌一疊 惠蘭芬引 荔枝香近
五 字
三犯渡江雲 三犯錦園春 大江西上曲 五福降中天 五綠結同心 月底修簫譜 玉人捧露盤
玉女迎春慢 玉女逢春慢 玉樹後庭花 玉女搖仙佩 玉珥墜金環 東風齊看力 東風吹酒面
東風第一枝 四犯剪梅花 四笑江梅引 江月見重山 江城梅花引 西湖明月引 後庭花破子
紅杏泄春光 飛雪滿群山 快活年近拍 扶醉去春寒 花發沁園春 花雪滿堆山 送入我門來
明月逐人來 明月生南浦 明月棹孤舟 金人捧露盤 金菊對芙蓉 金盞倒垂簾 巫山一片雲
巫山一段雲 採茶煮春碧 泛情波摘遍 轉調二郎神 轉調踏莎行 捉拍丑奴兒 細雨鳴春沼
荷葉鋪水面 春從天上來 春夏兩相期 春雪問早梅 桃源憶故人 桃園憶故人 鈾帶長中空
高平探芳新 缺月掛疏桐 郭郎兒近拍 偷聲木蘭花 減字木蘭花 減字浣溪沙 添字浣溪沙
添字採桑子 清風八詠樓 梁州令疊韻 綠孟舞風輕 弦曲獻仙音 番馬舞西風 晴色入青山
喝馬一枝花 銅人捧露盤 闌干萬里心 扁舟尋舊約 隔浦蓮近拍 愁倚闌干令 梅子黃時雨
新雁過妝樓 桂花鎮南枝 攤破江城子 攤破丑奴兒 攤破採桑子 攤破浣溪沙 鶯聲繞紅樓
滿路花捉拍 琴瑟相思引 琴調相思引 瑤台第一層 瑤台聚八仙 黃鶴繞碧樹 徵招調中腔
醉吟仙小品 驟雨打新荷
六字以上
九重春色萬年 望月樓羅門引 惜花春起早慢 霓裳中序第一 瀟湘逢故人慢 鳳凰台上憶吹簫

G. 關於文言文的知識點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

一、文言虛詞

在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於」。為便於同學們復習,現就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結合具體實例對其用法作簡要分析。

常見文言文詞彙知識點梳理,讓我們及孩子學習、閱讀文言文不再難

(一)之

1、代詞,代人,譯為:他,他們。例: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2、代詞,代事,譯為:這,它。例:肉食在者謀之。(《曹劌論戰》

3、代詞,代物,譯為: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指示代詞,譯為: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5、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馬說》)

6、助詞,用於主謂結構之間,無實在意義,不譯。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詞,作賓語倒裝標志,無實在意義,不譯。例:何陋之有。(《陋室銘》)

8、助詞,用於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例: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9、動詞,作謂語,譯為:去,往。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註:此處作實詞)

(二)以

1、介詞,與後面的詞或短語一起構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或補語,其譯意較多。

①譯為:把,拿。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譯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③譯為:憑,靠。例:何以戰。(《曹劌論戰》)

④譯為:根據,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⑤譯為:因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2、作連詞,表示順承、目的、結果等。

①可譯為:來,而。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②也可譯為:以致。例: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作副詞,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H. 古文常識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3.【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湘綉(湖南)、蜀綉(四川)、廣綉(廣東)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雲南昆明)
6.【四大發明】
造紙(東漢.蔡倫)、火葯(唐朝.古代煉丹家)、印刷術(北宋.畢升)、指南針(北宋.發明者無記載)
7.【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8.【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9.【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0.【八股文】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11.【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12.【漢字六書】
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13.【書法九勢】
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14.【竹林七賢】
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15.【飲中八仙】
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16.【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17.【揚州八怪】
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18.【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0.【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21.【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22.【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23.【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2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25.【五彩】
青、黃、赤、白、黑
26.【五音】
宮、商、角、址、羽
27.【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28.【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29.【七大藝術】
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30.【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31.【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32.【六禮】
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33.【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34.【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35.【八旗】
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36.【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37.【九流】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38.【三山】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39.【五嶺】
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40.【五嶽】
(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41.【五湖】
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42.【四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43.【四大名橋】
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44.【四大名園】
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45.【四大名剎】
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46.【四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52.【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57.【三皇】
伏羲、女媧、神農
58.【五帝】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63.【十八羅漢】
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64.【十八層地獄】
[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 八 層]烊銅地獄
65.【五臟】
心、肝、脾、肺、腎
66.【六腑】
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67.【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68.【五常】
仁、義、禮、智、信
69.【五倫】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72.【九屬】
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穀】
稻、黍、稷、麥、豆
74.【中國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76.【配葯七方】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I. 古文的一些知識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到說,「虞舜的眼睛裡大概有兩瞳子」。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子。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么?怎麼興起得這么突然呢?秦國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誤,陳涉首先發難,英雄豪傑像蜂群飛起,共同一起爭雄,多得數也數不清。可是項羽並沒有什麼根基(包括土地和權勢),而是乘天下大亂的形勢在民間起事,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滅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賞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號稱霸王。霸王的權位雖然不能維持到底,可是這顯赫的功業是近古以來不曾有過的。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而東歸,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幹了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卻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樣想要成就霸業,就很難了。自誇功勞,逞個人才智,卻不效彷古人,自以為霸王之業已成,想憑借武力來征服和治理天下,經過五年戰爭,終於使自己國家滅亡了,自身死在東城,卻仍然不覺悟,更不責備自己,那就錯了。竟然稱說「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難道不荒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