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關於地震的小知識
擴展閱讀
少兒動漫培訓去哪裡找 2024-11-15 23:47:26
我什麼的等待歌詞 2024-11-15 23:46:12

關於地震的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3 06:32:27

『壹』 關於地震的資料(30字)

1、地震是接近地球表面的岩層中彈性波傳播所引起的震動[2]。地震(earthquake)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2、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理解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與地震級別沒有聯系。按震源深度地震能夠分為淺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700km)。[2-3]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3、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發時所引起的能量沖擊,而產生的地殼振動。火山地震有時也相當強烈。但這種地震所波及的地區通常只限於火山附近的幾十公里遠的范圍內,而且發生次數也較少,只佔地震次數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較輕。

4、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決定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見,地震,雖然目前人類還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災害降到最低限度。

5、首先要鎮靜,選取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貳』 預防地震小知識

一、家住樓房避震方法

1、躲避到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2、躲避到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3、躲避到低矮、牢固的傢具邊;

4、躲避到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

5、躲避到內承重牆牆角。

震時要注意

1、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

2、千萬不能跳樓;

3、不要到陽台上去;

4、不要到外牆邊或窗邊去;

5、不要到樓梯去;

6、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7、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二、家住平房避震方法

1、有條件時盡快跑到室外避震
2、如果屋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盡快跑出室外避震。

三、在學校正在上課時避震方法

1、無論教室是樓房還是平房,同學們都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2、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在老師帶領下有組織地疏散;

3、如果教室是樓房,前面要求家住樓房的同學不要做的事,在學校也一定不要做。

四、在學校在操場或室外避震方法

1、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注意保護頭部;

2、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3、震時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

4、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2)關於地震的小知識擴展閱讀:

地震前兆

水異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異常有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等。人們總結了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生物異常

許多動物的某些器官感覺特別靈敏,它能比人類提前知道一些災害事件的發生,一種振動異常,某些動物的聽覺器官也許能夠察覺出來;地震前地下岩層早已在逐日緩慢活動,呈現出蠕動狀態,而斷層面之間又具有強大的摩擦力,於是有人認為在摩擦的斷層面上會產生一種每秒鍾僅幾次至十多次、低於人的聽覺所能感覺到的低頻聲波。

人只能感覺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聲波,而動物則不然。那些感覺十分靈敏的動物,在感觸到這種聲波時,便會驚恐萬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現冬蛇出洞,魚躍水面,豬牛跳圈,在淺海處見到深水魚或陌生魚群。雞飛狗跳等異常現象。動物異常的種類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動物、冬眠動物、魚類等等。

中國地震局-地震來了怎麼辦(十)

中國地震局-地震來了怎麼辦(十一)

網路-地震前兆

『叄』 地震基本知識

地震
又稱地動、地振動

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關於地震我們還應該知道
震源: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帶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周期性地震: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地震帶:是從空間上看地震,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

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

地震次數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海嘯也可能是地震引起的

有的海嘯也是因為海底地震導致的。

『肆』 地震小知識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也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地震

  • 按形成原因分類

1、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岩層的快速破裂和錯動所造成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以上。寧夏所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屬於此種類型。由於構造地震頻度高、強度大、破壞重,因此是地震監測預報、防災減災的重點對象。

2、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佔全球發生地震數的7%左右。火山地震都發生在活火山地區,一般震級不大。

3、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礦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總數的3%左右,其破壞范圍非常有限。

4、誘發地震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按震源深度分類

1、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地震,也稱正常深度地震,占總數的3%。寧夏地震都是淺源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中源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地震稱為深源地震。已記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約為700公里。

  • 按震中距分類

1、地方震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大於100公里、小於1000公里的地震;

3、遠震震中距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

  • 按震級分類

1、小震4級以下的地震;

2、中強震5-6級的地震;

3、強震7級以上的地震,其中8級以上的地震又稱為特大地震。

  • 按破壞程度分類

1、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

2、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3、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4、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地震時間分布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

  • 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 二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 三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地震-表現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建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震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地震-震級

地震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級別就越大。人類已有記錄的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一顆1800萬噸炸葯量的氫彈,或者相當於一個100萬千瓦的發電廠40年的發電量。

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准。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32x32)倍。

小於里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里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里氏規模竟達9.5。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針對破壞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地震預報要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這就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預報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開始進行研究。中國地震預報的全面研究起步於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經過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曾經不同程度地預報過一些破壞性地震。但是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驗性的。地震預報按時間尺度可作如下劃分:

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地震-發生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其種類很多。如觀測和記錄地殼形變的儀器有傾斜儀、自記水管儀、伸縮儀、水準儀、激光測距儀等;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大體有兩類:

1、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觀測微觀前兆是科學家的工作;而發現臨近地震前的宏觀前兆,則既要靠科學家,也要靠廣大群眾。由於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因此,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別它們,對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

2、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震-逃生原則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震時,每個人的處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還是在室內避震,就要看客觀條件:住平房還是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室外是否安全等等。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間,容不得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人跑出危房後又轉身回去救人,結果自己也被埋壓。記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別人。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擅自行動,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要採取有利於避震的姿勢:如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伍』 防地震小知識七條是什麼

防地震小知識七條:

1、地震時,晃動都是有規律的,當房子晃動時,應該躲在安全的地方思考要怎麼逃生,等到不晃的時候迅速往安全地點移動!


2、如果地震發生時,你剛好在卧室內,為了安全著想,請躲在桌子下或有躲藏空間的堅固傢具、牆角下,這些地點都是相對安全的地方!


3、如果剛好在你上洗手間時發生地震,那麼你生存的幾率要比別人大,因為空間尺度越小的房間,在地震中越不容易倒塌,相對其他地方更安全!


4、地震發生時,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及時逃離房子,一定要往有水源的地方移動,守著水源,即使被困住也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5、地震不要到樓梯去。




6、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7、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陸』 關於地震的知識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壞力。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震[1]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50 萬次。
地震常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及破壞房屋等工程設施,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帶]
中國地震火山分布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 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 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 (>300千米),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柒』 地震安全知識小常識

1.遇到地震時如果在學校,千萬不可以慌張亂跑,聽從老師安排,和同學先後有序的下樓快速跑到操場。如果是突發地震,可以躲在自己的課桌下面,雙手牢牢地握住桌子腿,將自己背部朝上抵住課桌。也可以迅速跑到牆角,因為牆角最不容易倒塌。

『捌』 地震逃生小知識

1、地震中的標准求生姿勢

身體盡量蜷曲縮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護住頭部,一手捂口鼻,另一隻手抓住一個固定的物品。

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採取自我保護姿勢:頭盡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後,保護頭部和頸部。

2、地震來了,假如你在室內

應迅速關閉電源、燃氣,選擇空間小的地方躲避,如衛生間、廚房、儲藏室等。

利用寫字台、桌子或者長凳下的空間,或者身子緊貼內部承重牆作為掩護,然後雙手抓牢固定物體。

3、地震來了,假如你在高樓里

遠離高層樓的窗戶。地震時,高層樓面向馬路的那面牆很不穩定,高層樓的窗戶更要遠離。

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使用電梯。一旦斷電,上不來下不去就卡在裡面出不來了。

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可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

4、地震來了,假如你在公共場所

在影劇院、體育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台腳下,震後在工作人員組織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在課桌下躲避,震後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

在商場、書店、飯店、地鐵等處,要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櫃台;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避震時用雙手、書包或其他物品保護頭部。

震後疏散要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擁擠,盡量避開人流;如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解開領扣,保持呼吸暢通。

5、地震來了,假如你在室外

遠離建築區、大樹、街燈和電線電纜。

不要在石化、煤氣等易爆、化學有毒的工廠或設施附近。不要位於明火的下風。

若在車內: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盡快到開闊地靠邊停車,注意保持車距,留在車內。不要把車停在立交橋、高樓等建築物下、大樹旁、或電線電纜下。

若在野外:要遠離山崖、陡坡和高壓線。

若被困在廢墟中:應保持冷靜,保存體力。設法把雙手從埋壓物品中抽出來,盡量挪開臉前、胸前雜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敲擊管道或牆壁以便救援人員發現你。

『玖』 地震的有關知識

《地震的有關知識》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4Su7oIUnKWvcpv12qPUNSQ

提取碼: i21i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