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中國歷史小知識
擴展閱讀
同學考銀行和教師哪個好 2024-09-24 10:08:01
多少是多歌詞 2024-09-24 09:57:15

中國歷史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3 02:06:53

❶ 求優秀的歷史小知識

我國最早的石拱橋建於河南洛陽。中國 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史活》 前言中指出:「我國最早的石拱橋— 旅人橋建於洛陽。」據《河南府志》 記載:洛陽七里澗橋也稱旅人橋,在 晉代京師建春門東七里的七里澗上。 始建於晉太康三年 (282年)十一月, 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萬人, 距今已有1700多年

年號的起源和命名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紀元」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概稱XX帝的XX年。王號紀年比年號紀年方便一些。彼時,承襲王位者,也只採用王號紀年,不建年號,如周惠王元年。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的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武帝開始。正式建立「年號」作為制度傳襲下來,則在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年號實行後,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號」,即稱為改元,一直延續至清末「宣統」為止。辛亥革命後,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跡。

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字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後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復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復。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

溥儀生於1906年,是光緒皇帝之侄,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相隔一天的時間內先後死去。不滿3歲的溥儀繼承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革命巨浪席捲全國。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從此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鰲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❷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所必須知道的常識

【禮教】
《金剛經》是(佛教)著作
唐朝六渡日本宣揚佛教為當時兩國邦交做出巨大貢獻的是(鑒真)
道教創始於(東漢)注1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其中祭祀活動被稱為(吉禮)注2
按照古人的飲食禮儀,在上一道燒魚時應該(魚尾向著客人)
俎是古時的一種禮器,為祭祀時使用,用途是(宰殺和擺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為美德,其中悌指的(尊敬兄長)
古人講究尊稱禮節,談到對方父親一般稱為(令尊)
古人講究謙辭禮讓,談到自己兒子一般稱為(犬子)
古人稱呼自己父親的侄女婿為(堂姐夫/妹夫)
古人稱「拙荊」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稱「連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個詞語中用來稱呼對方妻子(令困)

【歷史常識】

下列年代相對最早的一個朝代或時期是(漢)
東晉和西晉的順序是(先有西晉後有東晉)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個省不在三省之列(下書省)注3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時間順排列應為(夏商周)
曾經東征高麗的隋煬帝名叫(楊廣)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地點大澤鄉在哪個省(安徽)
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間的治平局面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國號是(貞觀)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太祖)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墨子屬於(墨家)
莊子屬於(道家)
提倡「兼愛,非攻」的是(墨家)

【琴棋書畫】

被稱為酒仙的是(李白)
「說琴諫國王」所說的是(鄒忌諫齊王)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樂器是哪一類(吹奏樂器)
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橫笛的正確口型應該是(嘴角向兩邊)
古人所稱的「鍬秤」指的是哪種物品(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宮)
以下哪一個是象棋中不會出現的走法(象四進五,士二進四)
關於象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兵和卒只允許前行,不能後退和平移)
以下關於象棋的說法,哪個是正確的(象棋起源較早,戰國時期就已有記載)
關於圍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圍棋的棋子分數量同的黑白子)
圍棋開局的落子規則是(執黑先行)
圍棋的棋盤圖案是(橫豎十九條直線)
圍棋棋子緊鄰的直線交叉點成為(氣)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是(筆墨紙硯)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被譽為「書聖」的是(王羲之)
被譽為「草聖」的是(張旭)
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注4
著名的《女史箴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顧愷之)
「夢幻西遊」四個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三十二畫)
「唐」(十畫)
「朝」(十二畫)
「長安」(十畫)

【唐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首膾炙人口的《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出自(《長恨歌》)
被稱為樂府雙壁的是《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古詩名句「夕陽無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黃昏)
古詩名句「前山鳥飛絕」的下句是(萬徑人蹤滅)
古詩名句「舉杯邀明月」的下句是(對影成三人)
古詩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的下句是(收取關山五十州)
古詩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句是(道是無晴還有晴)
古詩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的下句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古詩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下句是(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詩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風)
古詩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下句是(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詩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的下句是(贏得青樓薄倖名)
古詩名句「今日聽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暫憑杯酒長精神)
古詩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的下句是(誰家新燕啄春泥)
古詩名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下句是(一片孤城萬仞山)
古詩名句「可憐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古詩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下句是(無人知是荔枝來)

【古代常識】

下列哪個稱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注5
古代所稱「垂髫」只說女子(十三歲)
古代稱20歲的少年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古語所稱「按圖索驥」的驥是(良馬)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鄉試會試院試殿試)注6
下列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的是(史通)
五嶽之說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稱為(南嶽)注7
古代地理所稱「陽」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謚號」指的是(帝王所專用的稱號)
我國古代四大藝術是指(棋琴畫書)
人們所稱的「三伏」出現在農歷的(六月)
下列屬於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興旺」形容家境繁榮,其中六畜指(豬馬牛羊犬雞)
左遷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說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長城修建後關內關外的說法中「關」指的是(山海關)
古代「上元節」是指(元宵節)注10
古代「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喝的是(菊花酒)
古語所稱「細軟」是指(錢財)
凌晨1:00至3:00古代稱為(丙夜)
古時的二更相當於現在的(1-3點)
在我國古代,下列哪個時段指現在的19:00-21:00(黃昏)
我國農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晦日)

【工藝建築】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關於白玉的是(水井)
我國被稱為「建築業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生了火葯爆竹,最初用來(驅散瘟疫,鎮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葯)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最早的手工藝品是(瓷器)
著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

【茶酒中葯】

龍井茶屬於(綠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視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述茶藝的著作是(唐代陸羽的《茶經》)
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
以下最早在中國出現的酒是(黃酒)
「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發生在(三國時期)
「交杯酒」一般出現在哪種場合(結婚喜宴)
中草葯里的「三七」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莖)
中草葯里的「甘草」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根)
中草葯人參主要功效是(補氣固元,生津安神)
中葯配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一般不可同時入葯的是(乾草和甘邃)
下列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葯是(金銀花)
提出「望聞問切」等醫療手段的是(扁鵲)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古代所稱的「杏林高手」是指(醫術高明之人)

【游戲知識】

魔族門派中只收男弟子的門派是(獅駝嶺)
人族門派中只收女弟子的門派是(女兒村)
一隻召喚獸出戰多場卻沒有損失忠誠度和壽命,可能是因為(是在擂台切磋)
戰斗中捕捉怪物的快捷鍵是(Alt+G)
召喚獸是否聽從主人的召喚出戰,取決於它的(忠誠度)
能夠提高防禦力的寶石是(月亮石)
下列具有補充氣血功效的裝備特技是(氣歸術)
下列具有補充魔法值功效的裝備特技是(凝氣決)
五行相剋相生注11

【注釋】

道教創始於東漢,創始人為張道陵,奉老子為教主,大家勿將道教和道家兩個概念混淆。
中國古代「五禮」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
關於六部:[吏部]其職責為官職任免升調[戶部]其職責為土地稅收戶口 [禮部]其職責為典禮科舉學校[刑部]其職責為司法刑獄案件
[兵部]其職責為軍事軍隊邊防[工部]其職責為工程營造水利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主要是唐朝之前的(畢竟游戲的時代背景為唐朝,考試題目不應超越歷史)為大家羅列一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第一部葯典《神農本草經》第一部神話小說《搜神記》第一部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我為大家整理如下
類別 含義 類別 含義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而立之年 30歲
孩提 2—3歲的兒童 不惑之年 40歲
垂髫 幼年(又叫總角) 知命之年 50歲
豆蔻 女子13歲 花甲之年 60歲
及笄 女子15歲 古稀之年 70歲
加冠 男子20歲(又叫弱冠) 耄耋之年 80,90 歲
頤之年 100歲

6.古代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

等級 含義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 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7.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8.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9.古代官職詞語

類別 拜除 遷翟 左遷 罷黜 徵辟 出徙 乞骸骨
含義 受官 陞官 降官 免官 招聘 京官調任地方官 大臣辭職

10.古代主要節日

類別 含 義 類別 含 義
元日 正月初一
七夕 七月初七,婦女乞巧

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上元 正月十五,又叫燈節
中秋 八月十五

社日 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重陽 九月初九

寒食 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冬至 節氣的起點

清明 四月初。掃墓。祭祀
臘日 臘月初八

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日的晚上

11.天地萬物都存在著金、木、土、水、火五種屬性,稱之為五行。而五行之間又有相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補充】

還有些其他科舉考試中題目所涉及的方面
1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分古琴和古箏兩種版本
[廣陵散]作者為嵇康,古箏演奏
[平沙落雁]琵琶演奏
[梅花三弄]笛子演奏
[十面埋伏]琵琶獨奏
[夕陽蕭鼓]琵琶獨奏
[漁樵問答]古琴名曲
[胡笳十八拍]作者為蔡文姬,枇杷古曲
[漢宮秋月]琵琶演奏
[陽春白雪]琵琶套曲
我國的三大國粹:中國畫,中國醫學,中國京劇
我國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我國的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藤王閣,大觀樓
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水經注〉〉是漢代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
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提出了圓周率計算方法割圓法
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關於科舉考試題目所涉及的知識甚廣,收集整理上有一定難度,借鑒了游戲論壇的的幾位作者的文章,但我撰寫此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充玩家對於題目的認知廣度,作者學識畢竟有局限性,有不當錯誤之處請各位指出和我交流討論,在此感謝一直為我提供幫助的廣東區清輝圓的夢幻西遊玩家。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乾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乾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陞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❸ 必須知道的歷史常識

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出現了對歷史常識的考查,且試題的數量和考查范圍呈現出了日漸增加的趨勢。如2007年全國文綜Ⅰ卷中的帝王謚號題;2008年全國Ⅰ、Ⅱ卷中關於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題;2008年寧夏卷中對十二生肖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對端午節的習俗的考查;2008年上海卷中對服飾裝飾功能的考查;2008年海南卷中對干支紀年的考查;2009年全國文綜Ⅰ卷關於姓氏起源題等。這些試題的出現給只關注課本知識而忽視課外常識的考生一個「下馬威」,因為它考查的內容基本上是書本沒有明確的表述,卻又是考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的歷史常識性知識。
歷史常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科舉官職、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各種紀年、音樂文娛、科舉官職、史學理論等等。歷史常識類的試題側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的積累,藉助文史常識來考查考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考查范圍以古代史的傳統文化較多。難度以識記為主,知之者易,不知者難。在復習備考時,對這類知識要多注意,以增強復習備考的實效。以下列舉幾類必須知道的歷史知識。
(一) 廟號、謚號、年號和尊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祭祀時寫在牌位上的名號。始於西漢,迄於清朝。一般開國皇帝稱「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後繼者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據主要看有沒有「祖」或「宗」。
謚號是根據帝王生前行為由臣下議定,朝廷也會賜予死去的貴族大臣謚號。它始於周初,秦朝時曾被廢止,漢又恢復,沿襲至清。常見的有周武王、周厲王、周幽王、漢武帝、隋煬帝等。
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一般認為由漢武帝首創,「建元」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年號。年號是帝王正統的標志,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標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變年號。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變年號。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號為「貞觀」。同時應該注意一個帝王允許有一個或多個年號,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號也叫徽號,開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是尊崇皇帝、皇後、太後的稱號。尊號多是活著的時候奉上的,死後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也可以累加,如武則天用過的尊號有「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對於古代帝王我們不直接呼名而是稱號,唐以前的帝王稱謚號,唐至元多稱廟號,到明清,每個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習慣以年號稱,由於尊號太長,稱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 姓氏來源
我國姓氏繁多,《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3500個左右。通常所說的百家姓,只不過是集中了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100個常見姓氏。姓氏究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氏族的名稱演化為姓。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志,因而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現象有關。如熊、牛、雲等。
2. 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 以居住地為姓。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則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
4. 以次第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5. 以官職為姓。如司徒、司馬、司空等,有些姓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 以職業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呼延、慕容、尉遲等。
8. 以謚號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謚號。
9. 因避諱而改姓。如邱是諱孔丘等。
(三) 紀年方法
1.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紀年明確,可以直接表明具體的年份。
2. 干支紀年法:這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一種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名詞就是干支紀年。我們現在的農歷仍然採用干支紀年。所謂干支就是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簡稱。它把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按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紀年,單配單,雙配雙,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第一個為甲子年,第二年為乙丑年,依次類推,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循環,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說。
求天乾的方法:凡是公歷年個位數是4的,天干為甲,個位數是5的,天乾的乙,依此類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歷年除以12,余數是4,地支是子,余數是5,地支是丑,於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豬年),2005年是乙酉年(雞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 民國紀年:是把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依次往下推。與公元紀年的運算公式為:公元紀年=1911+n,如民國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 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為界,雖然耶穌只是宗教傳說中的人物,但是這個紀年標志逐漸在全世界通用。耶穌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從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後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後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國西漢末年時期,因此西漢及西漢以前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前的年代,東漢及東漢以後的歷史年代為公元後的年代。公元紀年中,每100年為一個世紀。世紀中又以每10年為一個年代。如20世紀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紀初即這個世紀的最初10年;世紀末即這個世紀的最後10年。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間范圍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說來這是個大概的時間范圍,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圍內,也可以超出這個界限。世紀的前30年為早期,世紀的最後30年為晚期,世紀的中間的為中期。世紀的前50年為前期(或稱上半葉),世紀的後50年為後期(或稱下半葉)。
(四) 避諱問題
避諱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在封建社會,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讀音,不能直呼、直書其名,要採用某種方法加以迴避,這叫做「避諱」。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1. 國諱: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諱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陰歷一月古時本來叫「政月」,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讀作「征」了。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改稱「女直」。「元來」改「原來」就是為諱朱元璋之「元」。
2. 官諱: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唐朝大詩人杜甫,一生不寫海棠詩,在他留傳下來的1400餘首詩中,連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沒有,《古今詩話》里點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3. 聖人諱: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現在不少人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並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舉為「聖人」,為避諱便加了一個耳朵,所以就改「丘」為「邱」了。
4. 家諱: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僅限於親屬內部。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避諱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即改字、空字和缺筆。
1. 改字。是將需要避諱的字改寫成其他字,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2. 空字。是把需要諱的字去掉,不寫在書上。觀世音菩薩,為避太宗諱而改為觀音菩薩。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寫成「王充」。
3. 缺筆。是將應避諱的字不完整寫出來,而少寫一兩筆。黃昏的「昏」字本寫作「上民下日」,也是為了避諱唐太宗的「民」,才缺筆以「氏」代「民」寫作昏。
(五) 地理山川
1. 陰陽:陽——山南水北;陰——山北水南。
2. 區域名稱:中原、關中、江南、江東、江河、嶺南、塞北、關內外、九州、西域等。
如關中,初指函谷關以西地,其後專指關中盆地。後來又有眾關之中之說,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關東,秦漢時期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地區。是以函谷關作為區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明以後「關東」,乃山海關。以遼、吉、黑為關東,關外。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省則稱江右。
3. 中國的別稱:赤縣、神州、中華、華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區、九牧、八州、禹城、禹跡、禹甸、海內、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4. 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北京: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六) 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止。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等為主,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一般分為以下四級。
1.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員。
3.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七) 史料分類
1. 按照史料產生的時期、出處劃分:一般將史料區分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一般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加真實可信。
2. 按照史料的載體劃分: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
隨著新課程和改革的進一步推行,高考歷史試題更加突出對材料處理能力的考查,材料形式更加多樣化,閱讀信息不斷擴大。而歷史常識類試題的日漸增加可以引導我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這類試題既能考查考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歷史人文素養,又符合當今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試題的命題趨勢。因此,在2010年高考備考復習中,我們要對文史類試題予以高度重視,要對一些重要的文史常識進行整理復習,要精選全國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中與歷史常識相關的試題,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以保證高考取得更好成績。

❹ 想找些中國古代史的知識

先秦:(祖國歷史的光輝開端)
1、 夏商周斷代工程相聯系的禪讓制(辨證分析),世襲宗法制,商湯滅夏,武王克商(性質)。
2、 甲骨文,*青銅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內容、實質。
4、
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5、 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6、
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7、 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8、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醫學(具體細節)和詩經。
10、 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二)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 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 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 兩漢休養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兩漢的經濟(水利、工具和手工業)。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
5、 從多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6、 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7、 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8、 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內容,結果。(辨證的評價)
10、 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11、 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2、 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3、
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政治腐敗[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貪官污吏]、地方割據,思想專制、農民起義。)

14、
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的分裂到統一;封建經濟破壞、恢復和南方的開發;少數民族的內遷、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國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確評價三國的歷史地位。*
2、 重點掌握曹操和諸葛亮
3、 一次短暫的統一;兩次失敗的南下統一;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原因,異同,結局);四次短暫的北方統一。
4、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各自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民族意義)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徑。
8、 分析此階段分裂中孕育的統一因素。*
9、 范縝,圓周率,《齊民要術》,書法和陶淵明。
(四)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 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
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
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尤其從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 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 長安。
9、 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 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 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封建經濟的突出發展,商業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貿;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 評價五代十國的歷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國時期的比較。
2、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3、 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4、 兩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對外交流,文化發展的影響。*
5、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8、 五代十國圖,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金文字。
9、 元朝統一的原因。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開放)和元的大運河。
10、 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11、 宋東京(比較唐長安。),元大都。
12、 三大發明,*教育,資治通鑒,清明上河圖,書法宋詞。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 明太祖休養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3、
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4、 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5、 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6、 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與宋元對外關系的不同點和原因。*
8、 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10、 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1、 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2、 科技和文化領域
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3、 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❺ 中國歷史小常識:中國秦朝至明清常用歷史常識有哪些

春秋、戰國、秦、漢它們之間的聯系是按照歷史的時間先後排列。
春秋
春秋是中國歷史階段之一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戰國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從這以後,天下經過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後,逐漸形成了七個實力強大的國家:韓、趙、魏、齊、楚、燕、秦。而戰國七雄則為七個君王(一說是七個國家):韓昭侯、趙武靈王、魏惠王、齊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帝國。秦朝開國君主秦王政自稱始皇帝,從此有了皇帝一詞語。國號秦,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後出現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亦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
西漢為漢高帝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有王莽短暫自立的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