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地理知識小故事
擴展閱讀
葯劑師有什麼基礎 2024-09-24 08:52:14
孩子愛跟媽媽哭怎麼教育 2024-09-24 08:50:54
編程教育機構怎麼運營 2024-09-24 08:41:18

地理知識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4-12 20:16:16

1. 地理小故事 好的給分

地理故事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
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 在古代,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由於受到山嶽、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憑著他們的直覺,一般把地球誤認為是一個基本平坦的大地。人們都把大地設想為一個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陸地。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這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意思是說,藍天就象是一個半球狀的圓蓋,大地則象一塊四方的棋盤,並認為藍天與大海相連。當然,也有人認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撐著藍天。這種「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在我國古代一直佔有主導地位,並且流傳極廣,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認識的影響。例如:北京天壇的建築是圓的,地壇則是方的,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類似的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廣泛流傳。
古代俄羅斯人認為大地象一塊圓餅,被三條巨大的鯨魚馱在背上,而這三條鯨魚則漂游在茫茫無際的海洋里。古印度與俄羅斯人的想像很相似,只不過他們認為馱大地的是站在鯨魚背上的白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說更具體一些。由於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居住在地中海之濱,北邊是阿爾斯山脈,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則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認為大地就象一個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環繞著深不可測的海洋。與我國古代的認識相反,他們認為這個盾狀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淺海(即今天的地中海)。這片海的四周則環繞著一圈陸地。在這環狀陸地的北邊是連綿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於生活環境的限制,人們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觀現象,來想像大地的形狀。這些認識有共同的特點,認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個相對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圍的陸地。

「海拉爾」名字之過
北京某大學一位畢業生張某被分配到海拉爾工作。
他從末學過地理,不知海拉爾在什麼地方,又因虛榮心太強,不願請教別人。 於是便以名會意,心想:上海在海邊,海口在海邊,那海拉爾也一定在海邊,一定 是海邊某一大城市。想到在那裡工作,一定十分舒服,甚至還想到了去海里游泳, 海邊消夏。
想到此,他樂滋滋地打點行裝,登上了去海拉爾的列車去報到了。
經過一天一夜折騰,終於到達了海拉爾,車末停穩,便抓起行李准備下車。張某興奮地走出車站,往四周一看,他「洋鬼子看戲---傻眼」了, 海拉爾哪裡是什麼海邊大城市呀,往東看是茫茫的林海雪原,往西看是蒼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張某腿一軟,眼前發黑,就癱倒在地。
後來,張某在給他的同學寫信時說到,學校千不該萬不該輕視地理課. 我也千不該萬不該連海拉爾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更可恨的是人們為什麼要把與海 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叫海拉爾!

吹毛求疵看《三國》
八十四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茶餘飯後,街頭巷尾,人人都在暢談其情節,議論其長短。
筆者無奉迎之嗜好,卻有求疵之毛病。今又求疵一回,請諸公莫笑。
該巨片之第九集中,有孫策等太史慈「日中」歸降的情節。但見主人公插劍於地,以觀日影,至「日中「那寶劍日影競縮為一點——真真笑死人也。安徽涇縣地處北緯30°40′,「日中」時那寶劍日影不知如何會縮為一點?
筆者原以為原著即如此,此疵乃羅貫中之過。但細細想來,又覺憑羅貫中蓋世之才 絕不至有此之疵,無奈找來原著一看,方知確實錯怪羅貫中了。
羅才人書中只有「次日,立竿於營門以候日中。 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既無插劍之說,亦無日影縮為一點之過,電視中的問題全是改編者及導演弄巧成拙而已。
筆者善於聯想。想那改編者及導演定是「大家」,必深通天文地理,不然如何敢問津這部「軍事地理教科書」? 但「大家」都免不了露此破綻,今日之不學天文地理,考大學不考天文地理的未來 的改編者及導演們將會怎樣便可想而知了。
由此及彼,想那高考科目改革是否也還需要再行論證然後再推而廣之?

某教委主任下鄉考察。
走進教室看到教桌上的地球儀,心裡直犯嘀咕:這地球儀怎麼斜著放?他轉身問學生這是怎麼回事,那學生如實回答:不是我弄的。
主任又去找地理老師,地理老師答:的確不是學生弄壞的,我從儀器站買來時就這樣。
主任還不相信又去問校長,校長難為情地說:沒辦法,學校資金短缺,只好買 台殘次品湊合著用。教委主任聽了大發感慨:全社會重教育,可學校連台正品的地球儀都買不起,這該貽誤多少人啊;教具廠也不象話,象這種殘品怎麼能出廠呢?這不是坑人嗎?

錯用月食誤戰機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傍晚,雅典征服西西里遠征軍的兵營中,傳令兵飛奔各軍營,秘密傳達遠征軍統帥尼西亞的撤軍命令。頓時,百艘戰艦及30艘運輸船的3萬多人已作好准備,整裝待撤。跟隨遠征軍的商船隊,聽到撤軍命令,也趕忙收拾行裝,處理不能帶走的物品。指揮官索尼,正在挑選1000名水手、2000名精壯軍士,組成後衛隊,預備阻擊追趕來的敵軍。
當天夜晚,月明風清,夜裡10點3刻,正當遠征軍離開西西裏海面向東急駛時,突然一下出現了許多艘錫拉庫薩的戰船。遠征軍統帥尼西亞手提利刀,指揮戰艦向敵船展開勇猛的沖殺,敵兵敗下陣來,遠征軍將士充滿了勝利的喜悅。正當此時,月亮上突然出現了暗影,慢慢地愈變愈大,月光隨之消失,天空繁星閃爍,月亮卻變成了一個暗紅的圓盤——月食出現了。海面一片黑暗,遠征軍將士不知何故,於是紛紛走上船台祈禱膜拜。統帥尼西亞見狀,立刻傳令:「正當撤軍途中,突發天變,應尊天意。立即停止撤軍,離船上岸,原地待命,等21天後再行撤軍。」命令一下,各船大亂,劃槳手紛紛逃亡,一些商船也偷偷返航。
錫拉庫薩統帥從逃亡的遠征軍士兵中得到雅典軍因月食而停止撤軍的消息後,立即調整了布署,加緊包圍。兩軍相接,雅典遠征軍毫無准備,戰艦大部分都被擊沉。敘拉古軍乘勝追擊,索尼雖然勇猛善戰,卻阻擋不住如潮水般涌來的敘拉古軍,索尼戰死,尼西亞被迫投降,不久即被處死,其餘7000餘名雅典殘兵則被趕入露天採石場,終生從事苦役。戰後,錫拉庫薩全城彩燈高懸,人們擺下祭品,感謝月神顯示月食,使錫拉庫薩軍由敗轉勝。
大家知道,月亮同我們生活的地球一樣,本身並不會發光,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當地球運行於太陽和月亮之間,三球形成一直線或基本成一直線時,月球進入地球背面的陰影里,太陽射向月球的光被地球遮住,這樣我們在短時間內就看不到月亮的全部或一部分,這就是月食。
雅典遠征軍和錫拉庫薩軍交戰之時,正好發生了月全食現象。因為當時雅典遠征軍對月食產生的原因還不很了解,所以停止了撤軍行動,結果誤了戰機。現在看來,月食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並不神秘。

2. 有誰知道有關地理知識的故事

1熱脹冷縮
查字典地理課上,老師問:「一般物體遇冷得遇熱會有什麼變化?」
學生回答說:「熱脹冷縮。」
老師點點頭說:「對,誰能舉個例子?」
王輝說:「比如夏天很熱,所以白天很長;冬天很冷,所以白天很短。這就是熱脹冷縮的緣故。」
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為什麼?
2地圖上的牛奶
天氣炎熱,媽媽讓王輝把牛奶放進冰箱,王輝卻從書桌里找出一張世界地圖,把它攤開平放在桌上,然後將一瓶牛奶放在地圖的南極地區。
媽媽問:「你為什麼把牛奶放在地圖上?」
王輝解釋說:「南極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5左右,最低氣溫在零下88以下,人們發現幾十年前探險者留下的餅乾和罐頭一點也沒壞。牛奶放在那兒,保險不會壞。比電冰箱溫度低得多。」
3先與後
一個雷雨的夜晚,閃電過後,接著就是一聲霹雷。
弟弟問:「輝哥。為什麼總是先看見閃電,後聽見雷聲呢?」
王輝神氣地說:「這也不懂,因為眼睛長在前面,耳朵長在後面,當然是眼睛先看見,耳朵後聽到。」
4星星到哪兒去了
晚上,天空閃爍著點點繁星。弟弟忽然問:「輝哥,晚上能看到這么多星星,為什麼白天就看不見呢?」
王輝說:「那還不簡單。」他把兩手握拳頭,「這是地球,這是星星,地球一自轉,這星星就繞到地球背後去了,我們怎麼能看見。」
5下硬雨
從前,有兩個人從沒見過下冰雹,一天,天空忽然下了一場冰雹,他倆都覺得奇怪,一個問:「天上下的什麼?」
另一個說:「天上下的是硬雨。」
6月亮上多擁擠
地理老師講到月球上的情況時說:「月球大得很,在上面住幾百萬人也是很寬敞的。」
學生楊亮忽然大笑起來。
老師奇怪地問:「你笑什麼?」
楊亮說:「老師,您就沒想到,當月亮變成月芽的時候,住在上面的人該多麼擁擠啊。」
7是英國倫敦
王輝在公共汽車上,聽見兩人談話。
高個說:「請你給我介紹一下傑克倫敦的情況。」矮個還沒來得及回答。王輝強忍住笑說:「叔叔。不是捷克倫敦,是英國倫敦。」
8倒掛著
弟弟問:「哥哥,地球是球形,在我們站的地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樣站的?」
哥哥說:「當然是腳踏地,頭朝天的倒掛著。」
弟弟說:「他們怎樣走路呢?」
哥哥說:「他們走路腳一定不能離開地面,否則就會掉下去。」
弟弟說:「幸虧我們是在地球上面。」
9當沒有太陽的時候
王輝問爸爸:「地球真是繞著太陽轉嗎?」
爸爸說:「當然。」
王輝問:「那麼,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呢?」
10漢水發源在哪兒?
地理課上老師說:「上節課講了長江的源流概況和它的幾條大支流,誰還記得長江的支流漢水發源在哪兒?」
王輝思想正開小差,沒聽到老師提出的問題。可老師偏偏叫他回答,王輝急得滿頭大汗。
老師見他悶聲不響,又問:「漢水發源在哪兒?」
「汗水?汗水發源在頭上!」
11二郎山最高
地理課上,老師講:「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王輝說:「不對。前兩天我聽到一首歌里說:二郎山高萬丈。我一算,一萬丈要有三萬多米,它比珠穆朗瑪峰高多了。」
《地理笑話》答案
1熱脹冷縮
由於地理是傾斜地太陽公轉,冬季,北半球受陽光照射的時間短,照不到陽光的時間長,所以晝短夜長。夏季,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長,照不到的時間短,所以晝長夜短,根本與熱脹冷縮無關。
2地圖上的牛奶
地圖上的南極不能代替真正的南極。
3先與後
人所以先看見閃,後聽見雷聲,是因為光速快,每秒30萬公里。聲速慢,每秒只有340米,並非因為眼在前耳在後。
4星星到哪兒去了
白天看不見星星,並不是星星都轉到地球背面,而是因為白天太陽光最亮,掩蓋了微弱的星光。
5下硬雨
雨是液體,冰雹是固體,多發生在夏季,夏天地面很熱,空氣強烈上升。當熱空氣升到高空,水氣凝成小水滴,再變冷形成小冰晶。經過反復升降,使顆粒越變越大,直到空氣托不住它時,冰雹就從天而降了。
6月亮上多擁擠
月亮由圓月變成月芽,是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位置的不同,地球上看到月亮的亮面大小就不同。並非月亮面積大小發生了變化。
7是英國倫敦
傑克倫敦是美國作家。
8倒掛著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球體,在宇宙空間,對地球來說周圍都是天空,無所謂哪面朝上哪面朝下,地球有強大的吸引力。人無論在地球的哪個位置都是腳踏地,頭頂天。
9當沒有太陽的時候
地球繞太陽轉產生四季變換。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當你所在地背著太陽時就是夜。
10漢水發源在哪兒?
漢水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的山地。
11二郎山最高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二郎山高萬丈是形容詞,藝術誇張,二郎山海拔只有1800米。

3. 有哪些地理小故事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德軍潛艇與密度流,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追問:可以具體點嗎50字
追答:地理故事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
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4. 地理小故事20字

故事一:地理考試
地理考試時, 老師要學生簡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坡、好望角、羅馬、名古屋、澳門。其中小明這樣寫:從前有個老公公, 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天他出去爬山, 當他爬到新加坡的時候突然看見一隻頭上長著好望角的羅馬直沖過來,嚇的他拔腿跑進名古屋, 趕緊關上澳門。
故事二:校長與地球儀
地理老師帶著地球儀走進教室,校長來聽課。為了讓同學們進入課題,地理老師說:「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樣什麼東西?
「校長!」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理老師只能再引導糾正:「同學們想一想,校長是不是東西啊?」「不是東西!」同學們答道。
故事三:教委主任的感慨
某教委主任下鄉考察。走進教室看到教桌上的地球儀,心裡直犯嘀咕:這地球儀怎麼斜著放?他轉身問學生這是怎麼回事,那學生如實回答:不是我弄的。主任又去找地理老師,地理老師答:的確不是學生弄壞的,我從儀器站買來時就這樣。主任還不相信又去問校長,校長難為情地說:沒辦法,學校資金短缺,只好買台殘次品湊合著用。教委主任聽了大發感慨:全社會重教育,可學校連台正品的地球儀都買不起,這該貽誤多少人啊;教具廠也不象話,象這種殘品怎麼能出廠呢?這不是坑人嗎?朱校長,你給我看看是哪家教具的產品,回去我非撤他們廠長的職不可!
故事四:「海拉爾」名字之過
北京某大學一位畢業生張某被分配到海拉爾工作。他從未學過地理,不知海拉爾在什麼地方,又因虛榮心太強,不願請教別人。於是便以名會意,心想:上海在海邊,海口在海邊,那海拉爾也一定在海邊,一定是海邊某一大城市。想到在那裡工作,一定十分舒服,甚至還想到了去海里游泳,海邊消夏。
想到此,他樂滋滋地打點行裝,登上了去海拉爾的列車去報到了。經過一天一夜折騰,終於到達了海拉爾,車未停穩,便抓起行李准備下車。
張某興奮地走出車站,往四周一看,他「洋鬼子看戲——傻眼」了,海拉爾哪裡是什麼海邊大城市呀,往東看是茫茫的林海雪原,往西看是蒼茫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張某腿一軟,眼前發黑,就癱倒在地。
後來,張某在給他的同學寫信時說到,學校千不該萬不該輕視地理課,我也千不該萬不該連海拉爾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更可恨的是人們為什麼要把與海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叫海拉爾!
故事五:吹毛求疵看《三國》
八十四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茶餘飯後,街頭巷尾,人人都在暢談其情節,議論其長短。筆者無奉迎之嗜好,卻有求疵之毛病。今又求疵一回,請諸公莫笑。
該巨片之第九集中,有孫策等太史慈「日中」歸降的情節。但見主人公插劍於地,以觀日影,至「日中「那寶劍日影竟縮為一點——真真笑死人也。安徽涇縣地處北緯30°40′,「日中」時那寶劍日影不知如何會縮為一點?
筆者原以為原著即如此,此疵乃羅貫中之過。但細細想來,又覺憑羅貫中蓋世之才絕不至有此之疵,無奈找來原著一看,方知確實錯怪羅貫中了。羅才人書中只有「次日,立竿於營門以候日影。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既無插劍之說,亦無日影縮為一點之過,電視劇中的問題全是改編者及導演弄巧成拙而已。

5. 關於地理小故事,什麼都行,只要關於地理就行

1、 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 周瑜調兵遣將, 打黃蓋。 龐統獻連環計, 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 突然間, 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 一下子急出病來。 諸葛亮借探病之機, 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 並應允借東風相助。 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 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 當時正值隆冬, 盛行西北風, 極少刮東南風。 曹營在江北, 東吳在江南, 用火攻反會燒了 自家。 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 它符合氣候規律性。 而所謂「借」東風, 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 故弄玄虛而已。 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 氣候、天氣等概念。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 諸葛亮北伐中原、 六齣祁山。 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 欲將敵方全部燒死。 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 抱頭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 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 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 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 氣壓降低。 低氣壓區形成氣旋, 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 就是說, 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 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 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 否則, 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 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 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 便派戰艦守住海峽, 用聲納監聽, 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 監聽多日, 毫無聲響, 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 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 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德軍利用這一點, 過直布羅陀海峽時, 關閉所有的機器, 藉助海流而行, 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 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 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4、 尋找石獸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 中記載, 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後重修山門, 尋找石獸, 它卻不在原落水處, 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說, 應該在上游尋找, 依他的話, 果然撈出了石獸。 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 原因在於, 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 使周圍水速更快, 沖刷能力更強, 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 成為空穴。 久之, 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 如此再三, 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 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 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5、 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 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 但結果截然相反, 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 在「胡志明小道」沿線, 森林遮天蔽日, 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 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 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 也收效甚微。 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 地表平坦,植被極少, 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 伊軍毫無隱藏可言, 只有挨打的份, 戰鬥力嚴重損傷, 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 由此可見, 自然帶與地形, 對於空襲戰, 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6. 有關地理的小故事

1、麥哲倫環球航行後回國,船員們發現日期少了一天.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的確每天都記了日期.其實是經過國際日界線日期要變更一天. 2、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於高緯度,它最北端莫里斯·傑塞普角位於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韋爾角則位於59°46′N,南北長度約為2600千米,相當於歐洲大陸北端至中歐的距離。最東端的東北角位於11°39′W,而西端亞歷山大角則位於73°08′W。那裡氣候嚴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區的最冷月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47度,絕對最低溫度達到攝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根據科學工作者的測量,全島冰的總容積達260萬立方公里,假如這些冰全部融化的話,地球的所有海面就會升高6.5米。格陵蘭島全靠厚厚的冰層,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於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層去掉,格陵蘭島就不會有現在那樣高聳的氣派,而只能像一隻橢圓形的盤子,固定在海面上罷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萬萬島嶼中,面積達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蘭島絕對排各第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蘭島當之無愧為「環球諸島大哥大」。

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幾乎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約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區。該島南北縱深遼闊,地區間氣候存在重大差異,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出現極地特有的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高緯度,一年中的極晝和極夜就越長。每到冬季,便有持續數個月的極夜,格陵蘭上空隅爾會出現色彩絢麗的北極光,它時而如五彩繽紛的焰火噴射天空,時而如手執綵綢的仙女翩翩起舞,給格陵蘭的夜空帶來一派生氣。而在夏季,則終日頭頂艷陽,格陵蘭成為日不落島。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的島嶼。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7.56萬平方千米。人口5.4萬(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紐特(愛斯基摩)人佔多數。首府戈特霍布。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全 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島5/6的土地為冰所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大陸冰川。礦產以冰晶石最負盛名。水產豐富,有鯨、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紐特(愛斯基摩)人首先到達這里。1894年丹麥首建殖民點於島的東南岸,1921年丹麥宣布獨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實行內部自治。由於寒冷,格陵蘭有一種獨有的冰下城市「世紀營」,居民可以靠一種叫做「冰上電車」的有軌小型車輛在冰層的隧道中往來穿梭。

格陵蘭島是一個由高聳的山脈、龐大的藍綠色冰山、壯麗的峽灣和貧瘠裸露的岩石組成的地區。研究表明,這個島嶼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這些岩石估計至少有37億年的歷史。從空中看,它像一片遼闊空曠的荒野,那裡參差不齊的黑色山峰偶爾穿透白色眩目並無限延伸的冰原。但從地面看去,格陵蘭島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島嶼: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開紫色的虎耳草和黃色的罌粟花,還有灌木狀的山地木岑和樺樹。但是,格陵蘭島中部仍然被封閉在巨大冰蓋上,在幾百公里內既不能找到一塊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蘭島的面積相當於10倍的不列顛島,約為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積2 189 837平方公里,從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韋爾角相距2574公里,最寬處約有1290公里。該島給人印象最深的特徵是它那巨大的冰蓋,有些地方冰的厚度達10000米,冰蓋占整個島嶼面積的82%。冰蓋產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將幾百萬噸的冰排入海中,移動速度約每小時1米。這就形成了眾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輪冰海沉船就因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無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偉大的挪威探險家費里特喬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蘭島冰原。

格陵蘭島是一個無比美麗並存在巨大地理差異的島嶼。東部海岸多年來堵滿了難以逾越的冰塊,因為那裡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也很困難,所以人跡罕至。這就使這一遼闊的區域成為北極的一些瀕危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天然避難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峽灣,切入內陸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內的大部分居民點都分布於此,首府約有12000人。許多年來格陵蘭島為丹麥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麥政府允許格陵蘭人自治,並通過了「格陵蘭自治條例」。

格陵蘭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以北,因此在漫長的冬季看不見太陽。但到夏季,格陵蘭迎來了大量來此繁殖的鳥類,許多植物也生長旺盛,大家都競相充分地利用24小時的日照。

盡管許多島類來格陵蘭島只是為了繁殖,然後當冬季來臨時又飛向南方,但也有些鳥全年都駐足於此,其中包括雷鳥和小雪巫鳥。格陵蘭島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的家園,還有狼、北極狐、北極兔、馴鹿和旅鼠等。格陵蘭島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極厚的外皮保護它們免受冰冷的北極風凍害。在沿岸水域常見鯨和海豹。 3、(傳統文化的小故事)陝西地名的來歷
•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秦:因陝西在戰國時期
為秦國地而得名。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西有隴關,
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
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秦:陝西省的簡稱,因陝西在戰國時期為秦國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泰國之地分封給三個降將。封章
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都廢丘(今興平市內);
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都棟陽(今臨撞縣北);封
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今陝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市東
北)。故陝西又稱「三秦」。
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西
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西安:元代時稱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一名稱首次在歷史上的出
現。
臨潼:因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華陰:因在華山的北面,山北為陰,故名。

7. 關於地理知識的小故事

北方關於小麥收獲問題 瑞雪兆豐年

8. 關於地理小故事

地球形狀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傳說

在古代,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由於受到山嶽、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個很小的范圍里。憑著他們的直覺,一般把地球誤認為是一個基本平坦的大地。人們都把大地設想為一個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陸地。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這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意思是說,藍天就象是一個半球狀的圓蓋,大地則象一塊四方的棋盤,並認為藍天與大海相連。當然,也有人認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撐著藍天。這種「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在我國古代一直佔有主導地位,並且流傳極廣,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認識的影響。例如:北京天壇的建築是圓的,地壇則是方的,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類似的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廣泛流傳。
古代俄羅斯人認為大地象一塊圓餅,被三條巨大的鯨魚馱在背上,而這三條鯨魚則漂游在茫茫無際的海洋里。古印度與俄羅斯人的想像很相似,只不過他們認為馱大地的是站在鯨魚背上的白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說更具體一些。由於當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居住在地中海之濱,北邊是阿爾斯山脈,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則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們認為大地就象一個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環繞著深不可測的海洋。與我國古代的認識相反,他們認為這個盾狀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淺海(即今天的地中海)。這片海的四周則環繞著

一圈陸地。在這環狀陸地的北邊是連綿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於生活環境的限制,人們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觀現象,來想像大地的形狀。這些認識有共同的特點,認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個相對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圍的陸地

9. 關於地理的小故事

.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