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沙漠小知識
擴展閱讀
貴州雙香經典酒怎麼樣 2024-09-24 07:16:58
夢見同學輸液是什麼意思 2024-09-24 07:08:28

沙漠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4-12 12:16:54

1. 關於沙漠的小知識

沙漠是地球上乾旱地區的一種景觀。傳統的觀點認為,沙漠是地球上乾旱氣候的產物。從地球上沙漠的分布來看,也證明這個觀點。目前地球上大部分沙漠都集中在赤道南北緯15—35º之間。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沙漠等,這是因為地球自轉使得這些地帶長期籠罩在大氣環流下沉氣流之中,下沉氣流破壞了成雨過程,形成乾旱氣候,造成了茫茫的大沙漠。

據地質學家對撒哈拉沙漠的考察發現,那裡曾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由於生態被破壞後,逐漸退化為沙漠。這個事實啟示人們沙漠不完全是乾旱的產物。氣候僅是提供形成沙漠的適宜條件,而人類破壞了生態,創造了沙漠。當前地球上每年有38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處在沙漠化邊緣,這都是人類造成的產物。所以警示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2. 荒漠與沙漠有區別

有區別。

一、概念不同:

荒漠通常指由於降水稀少或者蒸發量大而引起的氣候乾燥、植被貧乏、環境荒涼的地區。

沙漠是指荒漠地區地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區域,是荒漠的多種類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種荒漠類型。

二、環境不同:

荒漠其地面溫度變化大,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活躍,地表水則顯得極端貧乏,大多數地方有鹽鹼土。

漠的最大特徵是不僅環境荒涼,而且地表遍布著沙丘。

三、組成不同:

荒漠是乾旱區大型地貌組合,有岩漠、礫漠、沙漠和泥漠。後者即乾涸湖沼或龜裂地,規模一般較小。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

(2)沙漠小知識擴展閱讀:

根據地理學上的定義,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類活動的乾旱區」。生態學上將荒漠定義為「由旱生、強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喬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為主組成的稀疏不郁閉的群落」。

沙漠亦作「沙幕」,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

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3. 沙漠包含哪些地理知識和物理知識

沙漠分為熱帶沙漠和溫帶沙漠,熱帶沙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形成,溫帶沙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少形成

4. 有關沙漠的知識

沙漠風暴是沙漠中時常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它分為沙暴和旱龍卷兩種。

沙漠地區多風,暴風把塵埃和沙子吹起,在向暴雨那樣落下來,這叫做沙暴。沙暴來時,風吼、沙飛,暴風夾帶著細細的廢砂遮天蔽日,轉瞬間把晴朗的天空變成黑夜。沙暴過後,樹木被連根拔起,莊稼因脫水而乾枯,田園變得一片凄涼,可見沙暴是具有巨大破壞作用的自然現象。但是在沙漠里,出現大沙暴的機會不是很多,因此它也是沙漠區的獨特景緻。淤沙保險筆,沙漠龍卷風就十分常見了。因為它是出現在乾旱的沙漠區,又成為旱龍卷。旱龍卷是近地面空氣強烈受熱後出現的氣流旋轉上升現象,龍卷風把地面的沙塵卷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空中,形成一個旋轉的沙塵柱。在中國的戈壁灘上,常常能看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龍卷風同時出現的景象,這些直徑十幾米、高百餘米的大廈住各自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整個戈壁成了一個天然大舞場,景象蔚為壯觀

5. 如果被困在沙漠里怎麼生存,身上只有水,還有一隻駱駝,求一些沙漠生存常識

在沙漠中求生,有這樣六個原則:
一、喝足水、帶足水、學會找水的各種方法;
二、要「夜行曉宿」,千萬不可在烈日下行動;
三、動身前一定要通告自己的前進路線,出發與抵達的日期;
四、前進過程中留下記號,以便救援人員尋找;
五、學會尋找食物的方法;
六、學會發出求救信號的各種方法。

沙漠生存常識

沙漠取水:水對人的生命來說太重要了,那個逝去的生命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其實在沙漠里取水 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記得再去沙漠的時候請大家帶下列物品(一卷通明保鮮膜,一個杯子)這樣就可以取水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沙漠中的氣溫是很高的,這么炎熱的天氣,即使你能拿出力氣來用鐵鍬向下挖,估計也沒有找到水之前已經體力透支了,那樣是不可行的,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遇見救援的人來找你,所以要盡可能的保存體力。起碼看見直升飛機的時候還有力氣揮舞手裡鮮艷的衣服吧。
那麼應該如何做呢?其實很簡單。在你呆的原地方太陽能曬到的地方挖一個小坑不用太深,大約20-30厘米就可以了。把杯子放在坑底然後將保險膜蒙在坑上,周圍用沙子壓好,不要透氣。在杯子的正上方保險膜上邊放一粒小石子,當然也有找不到石子的時候那就隨便放一搓沙子也行。讓保鮮膜的中間部分低垂到杯子的正上方。然後你就可以在你的帳篷或者衣服下邊休息了,保持皮膚不要直接接觸到陽光也是很重要的,可以減少水分的流失。大約20分鍾左右把保鮮膜拿開,你會看到杯子里有水出現,這可是比你在沙漠中的任何地方找到的水都要干凈的蒸餾水(水蒸汽凝結而成)。因為只有白天能夠取水,所以如果覺得要過晚上的話,那麼就應當反復操作幾次把水取夠留著備用。

在沙漠中過夜:記得不要睡在低窪的地方,應該睡在沙丘的上邊。因為沙漠里時常刮風,如果睡在低窪的地方,很可能你就再也不會醒來了。(沙子隨風移動,到低窪地風速降低沙子會落下,大家明白了吧?)還有不要到有灌木的地方露營,有可能會有老鼠和響尾蛇,也是很致命的。
怎麼樣在沙漠中取火:沙漠的晝夜溫差是很大的,如果你是徒步旅行家,請你晚上把帳篷拉嚴,把能穿的衣服都穿上;如果你是開車前往就簡單了,出發前請帶兩條帶有小夾子的導線和急救箱。需要取火的時候(身上沒有打火機,火柴,點煙器)請把導線拿出來,把有夾子的一頭夾在車的電瓶上,另外一頭對接打火,在打火前將急救箱取出,把里邊的葯棉拿出來,找到些灌木和雜草作為點火之用,倒上酒精,然後用電瓶導線打火將酒精和葯棉以及雜草引燃。這樣晚上在沙漠里即使冷也不怕了,當然要准備好足夠的木柴,另外也可以防禦野生動物(爬行類、昆蟲類)對你的襲擊。

6. 什麼是沙地什麼是沙漠沙地與沙漠的區別

沙地是指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灘。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

沙漠化是植被破壞之後,地面失去覆蓋,在乾旱氣候和大風作用下,綠色原野逐步變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

沙地與沙漠的主要區別如下:

1、形成原因不同

沙地的形成人為因素占首要的主導作用,自然因素起輔助作用;

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人為因素起到推動促進的作用。

2、所處氣候帶不同

沙地多發生或分布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的地區;

沙漠主要分布在乾旱、極乾旱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區。

3、區域經濟因素不同

沙地發生在人口稠密、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現代化程度高的現代化城市或地區;

沙漠形成於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科技不發達並以少數民族為主題的國家和地區。

7. 漲知識時刻,一分鍾告訴,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人為破壞
自然環境
的行為則會加劇沙漠化的形成。

如果排除人為的情況,就自然界的原因來說,沙漠的形成有三個方面不可少。風是製造沙漠的動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質基礎,乾旱是出現沙漠的必要條件。

風可使岩石風化成沙並將它們運到某處集成沙漠,但並非有網的地方都會形成沙漠,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乾旱。缺少植被覆蓋的地表,其土壤會被吹走,岩石會被風化而形成沙漠的源頭¬——戈壁。地球上南北緯13至35度之間是信風帶,氣壓高,天氣穩定,雨量少,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地方,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些地方。

人為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則會加劇沙漠化的形成。

我們老師叫我們在網站上找一找關於沙漠的幾個問題。可我找了半天。一個字也找不到。太晦氣的。又也許是我笨吧``哪位有關於沙漠的作文。一定要發來噢``偶等著

我國的沙漠形成於第四紀時期,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時期(近300萬年以來)的演化,才形成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景觀。各種研究資料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時期,搭里木盆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積較大的風沙堆積,在毛烏素沙地也發現有中更新世的古風沙堆積,等等。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國的古風沙堆積的范圍和規模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全球性氣候趨於乾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紅最遠退至現代大陸架的外緣,使我國北部,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內陸乾旱氣候得到進一步加強,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河流乾涸。在乾旱多風和富沙的條件下,使塔里木、准噶爾盆地(現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地區)、祁連山以北(現巴丹吉林、騰格里沙漠地區)、賀蘭山附近(現烏蘭布和、庫布其沙漠地區)、鄂爾多斯高原(現毛烏素沙地地區)、內蒙古高原南東部(現渾善達克沙地地區)、西遼河(現科爾沁沙地地區)及呼倫貝爾高原(現呼倫貝爾沙地地區)等地,形成了大面積和沙質荒漠景觀。

我國沙漠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正逆演化,才形成現今的地貌景觀。在其演化過程中,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是我國沙漠、沙地發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其發生過程也是沙漠化作用較為強烈而又廣泛的時期。

網友見解:銀河系每2.4億年旋轉一周。旋轉這一周叫一個銀河年,每一個銀河年如同地球一樣有四季之分的氣候變化。銀河年的變化引起地球滄海桑田的大變化。地球上的沙漠與綠洲的變化是氣候循環變化的一種自然規律。

我國的沙漠形成於第四紀時期,經過漫長地質歷史時期(近300萬年以來)的演化,才形成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景觀。各種研究資料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時期,搭里木盆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積較大的風沙堆積,在毛烏素沙地也發現有中更新世的古風沙堆積,等等。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國的古風沙堆積的范圍和規模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全球性氣候趨於乾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紅最遠退至現代大陸架的外緣,使我國北部,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內陸乾旱氣候得到進一步加強,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河流乾涸。在乾旱多風和富沙的條件下,使塔里木、准噶爾盆地(現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地區)、祁連山以北(現巴丹吉林、騰格里沙漠地區)、賀蘭山附近(現烏蘭布和、庫布其沙漠地區)、鄂爾多斯高原(現毛烏素沙地地區)、內蒙古高原南東部(現渾善達克沙地地區)、西遼河(現科爾沁沙地地區)及呼倫貝爾高原(現呼倫貝爾沙地地區)等地,形成了大面積和沙質荒漠景觀。

我國沙漠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正逆演化,才形成現今的地貌景觀。在其演化過程中,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是我國沙漠、沙地發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其發生過程也是沙漠化作用較為強烈而又廣泛的時期。

8. 沙漠知識

您好!

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1/3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參考資料:http://www.wikilib.com/wiki/%E6%B2%99%E6%BC%A0

9. 撒哈拉有哪些有關知識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35°線),約北緯14°線(250毫米等雨量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總面積約9,065,000平方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32%。可以將整個美國本土裝進去,「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صحراء,是從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於二百五十萬年以前。

撒哈拉沙漠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為幾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於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位於尼日的艾爾高原和位於查德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是最為荒涼的區域,為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最高點為位於提貝斯提高原中的庫西山,海拔為3415米。

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
形成原因:
1)北非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范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從公元前2500年開始,撒哈拉已經變成和目前狀態一樣的大沙漠,成為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僅在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只有尼羅河谷是一個例外,由於有充分的水源,這里成為植物生長繁茂的區域,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是尼羅河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也為商業貿易造成很大的障礙。不過埃及還是能夠通過這里將鐵器技術,也許還有帝王的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以及更靠南的地方。

到了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開始對這一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順著沙漠東部的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則沿著大西洋沿岸在沙漠西部開發,但是由於大西洋風波險惡,也沒有充分的市場,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沒有超過現在摩洛哥所在的范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的北部和東部邊緣,他們的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所以這些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經常受到在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的襲擊。

撒哈拉沙漠歷史上最大的變化來源於入侵的阿拉伯人帶來的駱駝,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變得富裕強大。沙漠中的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起來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取幾內亞的資源,然後其他歐洲國家也緊跟其後,撒哈拉很快就失去商業價值。

雖然殖民者們忽視了撒哈拉沙漠的價值,但現代卻發現很多有價值的礦藏,包括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

從50萬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現在的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岩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現在的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現在還有大約250萬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圍內,主要分布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有屬於阿拉伯語系的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以及一些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在撒哈拉范圍內最大的城市是茅利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